中国古代服装图案与色彩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宋朝服饰色彩分析

宋朝服饰色彩分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时期,其服饰色彩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下面就来对宋朝服饰的色彩进行分析。
1.黑色:在宋朝的服饰中,黑色是很常见的颜色之一、黑色被视为神秘、庄重和端庄的象征。
因此,在官方场合和正式场合,黑色的服饰被广泛使用,比如官员的龙袍、臣子的礼服等。
此外,黑色也被视为权利和权威的象征,所以在宋朝,黑色的服饰也常常被宫廷和贵族所选用。
2.白色:白色在宋朝的服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白色被视为纯洁、高贵和庄重的象征。
因此,在一些正式场合和仪式上,人们会选择穿戴白色的服饰,比如婚礼、葬礼等。
此外,在佛教和道教的仪式中,白色也是常见的服饰颜色。
3.蓝色:宋朝是中国服饰史上蓝色得到广泛应用的时期之一、蓝色在宋朝的服饰中是非常常见的颜色,特别是深蓝色被广泛使用。
蓝色有着温和、端庄和积极向上的意义,在宋朝的服饰中,蓝色的使用常常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比如,士人的文人服饰中常常选择深蓝色,给人一种知识分子的气质。
4.红色:在宋朝的服饰中,红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红色被视为喜庆、热烈和吉祥的象征,因此在喜庆的场合,人们会选择红色的服饰。
比如,婚礼、节日、庆典等都是红色服饰非常常见的场合。
此外,红色也是宫廷和贵族的专属颜色,在官方场合中也常常选择红色的服饰。
5.绿色:在宋朝的服饰中,绿色也是常见的颜色之一、绿色被视为生机、活力和吉祥的象征,在一些喜庆的场合中常常使用绿色的服饰。
此外,绿色也是东方文化中象征健康和长寿的颜色,所以在一些老人的服饰中也常常选择绿色。
总的来说,宋朝的服饰色彩丰富多样,不同的颜色象征着不同的意义。
黑色、白色、蓝色、红色和绿色都在宋朝的服饰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颜色通过不同的搭配和使用方式,展现出宋朝时期特有的风格和审美观念。
古代的衣服颜色雅称

古代的衣服颜色雅称古代的衣服色彩丰富多样,每一种颜色都有其雅称,这些雅称不仅仅是用来描述颜色的,更融入了人们对于颜色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古代衣服颜色的雅称吧!1. 丹红色:丹红色是古代最为常见的颜色之一,它代表着吉祥、喜庆和祝福。
在古代,丹红色的衣物常被皇家贵族所使用,用来彰显其尊贵地位。
同时,丹红色也象征着勇敢和战胜困难的力量,因此在战争时期,将士们经常穿着丹红色的战袍。
2. 玄黑色:玄黑色是古代的一种深黑色,它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
在古代,玄黑色的衣物主要由学者和官员所穿,用来表达他们的内涵和品位。
同时,玄黑色也有抵挡邪恶的寓意,因此在一些仪式和祭祀活动中,人们也会选择穿着玄黑色的衣物。
3. 翠绿色:翠绿色是一种鲜亮而清新的颜色,它代表着生机和活力。
在古代,翠绿色的衣物常被皇室和贵族所喜爱,用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向往。
同时,翠绿色也与春天和新生息息相关,在一些庆祝春节和迎接新年的活动中,人们也会选择穿着翠绿色的衣物。
4. 霓虹黄色:霓虹黄色是一种鲜艳而夺目的颜色,它给人一种活泼和充满活力的感觉。
在古代,霓虹黄色的衣物常被年轻人所喜爱,用来表达他们年轻的朝气和对未来的憧憬。
同时,霓虹黄色也象征着希望和幸福,因此在一些重要的庆典和喜庆活动中,人们也会选择穿着霓虹黄色的衣物。
5. 银白色:银白色是一种纯净而高贵的颜色,它给人一种神圣和庄重的感觉。
在古代,银白色的衣物主要由皇家和贵族所穿,用来彰显其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同时,银白色也象征着纯洁和无暇,因此在一些重要的宗教仪式和婚礼中,人们也会选择穿着银白色的衣物。
6. 玫瑰红色:玫瑰红色是一种浪漫而温暖的颜色,它给人一种温馨和甜蜜的感觉。
在古代,玫瑰红色的衣物常被情侣们所喜爱,用来表达他们之间的爱情和甜蜜。
同时,玫瑰红色也象征着爱和温暖,因此在一些情人节和结婚纪念日等重要的纪念日中,人们也会选择穿着玫瑰红色的衣物。
7. 金黄色:金黄色是一种富有财富和豪华的颜色,它给人一种光辉和繁荣的感觉。
中国古风色系名称

中国古风色系名称
中国古风色系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颜色,这些颜色通常与历史、文学、绘画等元素有关,给人以古典、典雅的感觉。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中国古风色系及其名称:
1.宫廷红:指的是深红色,又称朱红。
这是古代宫廷建筑中常用的一种颜色,代表着尊贵和庄重。
2.御青:一种深蓝色,古代宫廷服饰中常见,寓意着高贵和典雅。
3.嫣紫:一种深紫色,用于古代文人雅士的衣物和绘画中,给人一种淡雅、含蓄的感觉。
4.柳黄:浅黄色,又称淡黄,代表着清新、宁静,常见于古代诗词描写的山水风景。
5.花青:一种深绿色,通常用于古代文人的书法、绘画中,寓意清新、自然。
6.藕荷色:一种浅粉色,类似于荷花的颜色,常见于古代女性服饰和宫廷装潢,给人一种柔美、典雅的感觉。
7.褐色:代表着大地的颜色,古代常见于建筑、家具等,给人一种朴实、沉稳的感觉。
8.墨色:指的是深黑色,是古代书法、绘画中常用的颜色,代表着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这些颜色在古代文人绘画、古建筑、服饰等方面都有广
泛应用,如今仍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保持着影响。
在现代设计中,这些色系也经常被用来打造具有中国古风特色的元素。
唐朝服饰

余同衮冕。有事还主则服之。毳冕,服五章,三章在衣,宗彝、藻、粉米;二章在裳,黼、黻也。
皇太子冠服
《武德令》:皇太子衣服,有衮冕、具服远游三梁冠、公服远游冠、乌纱帽、平巾帻五等。贞观已后,又加 弁服、进德冠之制。衮冕,白珠九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青纩充耳,犀簪导。玄衣,纁
简言之,唐代百官常服(注:常服不可入祭礼与重大朝会)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 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与常服配套的首衣是幞头,足衣为乌皮六合靴,饰物有腰带、鱼(龟)袋等。
紫绯官服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 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 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作,腰带用瑜石 带钩。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 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 三銙(装于带上的悬挂鞢躞带的带具,兼装饰作用)。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 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 铜铁带七銙(总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黄,已见上述)。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 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
超全面图文详解不同朝代、形制、样式的汉服

• 衰落与复兴: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治运动和西方服饰的冲 击,汉服一度被边缘化。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对传统文 化的重新认识,汉服也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并在许多场合得到展示 和推广。
明代男子主要服饰之一,上下连 裳,衣身紧身窄袖,下摆呈马面
形状。
飞鱼服
一种赐服,由上衣、下裳和披风组 成,衣襟左右掩合,下摆开衩。
袄裙
明代女子主要服饰之一,上衣为短 袄,下裳为长裙,裙腰高系,显得 身材修长。
PART 03
不同形制的汉服
REPORTING
深衣制汉服
定义
深衣制汉服是指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的一种汉服形制。其特点是 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PART 04
不同样式的汉服
REPORTING
曲裾汉服
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 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
曲裾的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 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 为流行。
上衣下裳制汉服是指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分别穿着的一种汉服形制。
上衣为交领右衽,下裳为围合式的裙子。
02
流行年代
上衣下裳制汉服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后逐渐演变为其他形制。
03
服饰结构
上衣下裳制汉服的基本结构包括上衣、下裳、蔽膝、佩绶等。其中,上
衣多为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下裳为裙子,由多幅布帛拼合而成,腰间
流行年代
深衣制汉服流行于先秦至汉代,是士人阶层的常见服饰。
中国古代服装图案与色彩

• 新疆楼兰出土东汉“韩仁绣文 衣右子孙无极”锦摹绘图.
• 汉代官吏服饰还原图
•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 冠图、赤舄图.
• 汉代服饰
• 汉代男子深衣
• 出土的汉代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图案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见于文献记载的有 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 明光、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 文锦、斑文锦、凤凰锦、朱雀锦、韬文锦、核桃 文锦(见陆刿《邺中记》)、云昆锦、列堞锦、 杂珠锦、篆文锦、列明锦(见王子年《拾遗 记》)、如意虎头连壁锦(见《太平御览》卷八 一五)、绛地交龙锦、绀地句文锦(见《三国 志·魏志·东夷传》)、联珠孔雀罗(见《北齐 书·祖珽传》)等。从这些锦名可知有一部分纹样 是承袭了东汉的传统的,有一部分则是吸收了外 来文化的结果。
• 入唐以后,在隋代的基础上,又对百官常服规定 作了一定的调整,唐高祖武德四年规定三品以上 常服为紫色,五品以上为朱色,六品以下为黄色。 另外是确立赤黄色即赭色为皇帝独特的服色。
• (隋)四天王狩纹锦原物
• 唐草纹
• 苏州丝绸博物馆复制的唐 代花鸟纹锦
• 唐代舞女服饰
•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
• 隋唐襦裙
• 进入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限制服饰的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籍此确立 品级。明代继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 尚为红色。官员服色以红色为尊。那时还划定,玄、 黄、紫三色为皇家专用,而仕宦军平易近的服装,均 不许用这三种颜色,违者即属触犯法令。
• 明万历灯笼景刺绣圆补
• 明早期六品文官鹭鸶纹缂 丝方补
• 明初编绣龙纹方补
装饰纹样要求美与内容吉利的统一,是我国服饰艺术的 特色。宋元以来,随着理学的发展,在装饰艺术领域反 映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越来越强化,社会的政治伦理观念, 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宗教观念都与装饰纹样的形象结 合起来,表现某种特定的含义,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 吉祥。后来图案界就把它们叫作“吉祥图案”。吉祥图 案利用象征、寓意、比拟、表号、谐意、文字等方法, 以表达它的思想含义。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色彩与款式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色彩与款式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丰富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其中,色彩与款式作为传统服饰的两个重要元素,既赋予了服饰独特的艺术魅力,又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心灵的感悟。
本文将从色彩与款式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服饰进行探讨。
一、色彩的运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运用非常丰富多样,每种色彩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首先,红色是最常见的色彩之一,既代表了祥瑞和喜庆,也象征了中国人民对红太阳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喜欢穿着红色的对襟襦裙和襦裙,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其次,黄色是古老的贵族颜色,代表了皇权和尊贵。
在宫廷中,黄色常常被皇帝和皇后所使用。
此外,蓝色象征着积极向上和清新宁静,常用于夏季服饰。
绿色寓意着春天和生机,常被用于描绘自然景观。
黑色则代表庄严和神秘,在正式场合和晚礼服中常常出现。
从这些色彩的运用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服饰通过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之情。
二、款式的造型中国传统服饰的款式丰富多样,每一种款式都有其独特的形制和特点。
首先,旗袍是中国最著名的女性传统服饰之一,其特点是修身合体、展现曲线美。
旗袍的衣摆通常较短,露出脚踝,体现了中国女性内敛而优雅的气质。
另外,在男性传统服饰中,长袍是最具代表性的款式之一,它的特点是宽松舒适、富有气势。
长袍常常与长头发、长胡子等元素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姿风度。
此外,汉服、褂子、袄子等也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常见的款式。
这些款式的形制虽然不同,但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服饰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特色。
三、色彩与款式的结合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色彩与款式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服饰的魅力。
以旗袍为例,它的色彩通常以亮丽、鲜艳的红色、粉色、黄色等为主,通过修身的款式,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体态。
这种搭配不仅表现了服饰的美感,也凸显了女性的婀娜多姿。
类似地,男性的长袍常常采用深沉的黑色或蓝色,结合宽大的剪裁,展示了男性的刚毅和豪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魏晋妇女衫裙
• 魏晋杂裾垂
• 魏晋笼冠大袖衫
隋唐时期的服饰图案
• 隋唐五代时期除官员按制度穿用规定花色 的官服之外,一般生活服装流行图案花式 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各大类: (一)联珠团窠纹 (二)宝相花纹 (三)瑞锦纹 (四)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 (五)穿枝花 (六)鸟衔花草纹 (七)狩猎纹式 (八)几何纹
饰上。
•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 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 回龟纹
• 菱形纹
周代服饰纹样
•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应运 而生,于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 绸和多彩的刺绣品。人们用它 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 并将十二章花纹画或绣与冕服 上。统治阶级将这些图案视为 阶级的划分,使本来是自然的 美好的物象蒙上了浓厚的阶级 色彩。但是,这一时期的服饰 纹样在设计上注意了艺术的表 现,作为一种文化表现来看, 表明人们的审美意识有了很大 的提高。
狩猎纹: 作自由散列式或联珠团窠式。
• 几何纹: 有龟甲、双距、方棋、双胜、盘绦、如意等形式。 隋唐时期纹样造型丰腴、主纹突出,地部疏朗,常用对称 构图,色彩鲜丽明快。至五代纹样渐趋写实细腻,如孟蜀 时成都蜀锦有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 胜、狮团、象眼、八搭韵、铁梗襄荷等,这些花式名称, 宋代继续流行,并对明清时期织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云雷纹被运用在器皿上
久的历史。服饰图案据最
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
是商代。那时,奴隶主身
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
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
装的领口、袖口、前襟、
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
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
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
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
构图形式来表现的。其纹
样首先被用于装饰器物 ,
但很快就反映在人们的服
• 福州黄昇墓出土的海棠花 罗纹
• 褐色折枝牡丹纹复原图
•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 折枝茶花纹亮地纱 • 联珠狩猎纹锦(传世实物, 原件现在日本奈良法隆寺)
• 福州黄昇墓出土的牡丹纹 样
• 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 的一年景花卉绶带及 双凤纹金佩
•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 唐墓出土联珠大鹿纹 锦纹样
明代服饰纹样
宋代服饰纹样
• 宋代的服装面料,讲究的以丝织品为主,品种有织锦、花 绫、纱、罗、绢、缂丝等。宋代织锦以成都蜀锦最有名, 花纹有组合型几何纹的八搭晕、六搭晕、盘毯等。几何填 花的葵花、簇四金雕,大窠马打毯,雪花毯路、双窠云雁 等。器物题材的天下乐(灯笼锦,是文彦博在成都为谄媚 仁宗张贵妃而创制)。人物题材的宜男百花等。穿枝花鸟 题材的真红穿花凤、真红大百花孔雀、青绿瑞草云鹤等。 花卉题材的如意牡丹、芙蓉、重莲、真红樱桃、真红水林 檎等。动物题材的狮子、云雁、天马、金鱼、鸂鶒、翔鸾 等。几何纹的龟纹、曲水、回纹、方胜、波纹、柿蒂、枣 花等。宋代服饰纹样受画院写生花鸟画的影响,纹样造型 趋向写实,构图严密。
• 战国时多限于菱形纹、方 棋纹、复合菱形纹及在这 类几何纹内填充人物、车 马、动物等的变体纹样.
• 战国时期的饕餮纹、蟠螭 纹.
• 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 国楚墓出土龙凤虎纹刺绣.
• 1982年,曾在湖北江陵马山发掘了 一座楚墓,出土了大批丝织品、编 结和刺绣等。丝织品的品种有绢、 罗、纱、锦等。花纹有几何纹、菱 形纹、S形纹等,几何纹中还饰有 龙凤、麒麟和人物。在大批的刺绣 中,有绣衣、绣裤、绣袍等,绣地 多用绢,用辫针绣出龙、凤、虎、 三头鸟,以及草叶、枝蔓和花朵.
• 联珠团窠纹 :纹样基本骨骼为平排连续的圆形组成作用性骨骼,圆周饰联 珠作边饰,圆心饰鸟或兽纹,圆外的空间饰四向放射的宝相纹。这种形式 受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年至640年)的影响。也可能是当时出口贸易适 销的花样。盛行于北朝至唐代中期。
宝相花纹 : 由盛开的花朵,花的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和叶子等 自然素材,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装饰花纹。灵感来自金属珠 宝镶嵌的工艺美及多种花的自然美。
汉代服饰图案
• 汉代延续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 大气、明快、简练、多变。 此时,在服饰面料图案的装饰上,一改商、周代中心对称、 反复连续图案的组织形式,而是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 四面延展的构图出现了,并以幻想和浪漫主义手法,不拘 一格地进行变形,形成了活泼的云纹、鸟纹和龙纹图案。 在此服饰图案的运用经历了从最原始的一种蒙昧美的追求, 到图腾的崇拜,权力、地位的象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已 经达到了人的主观上的艺术加工、创造的境地。也就是说, 图案作为服饰装饰不单单是美的象征,而是更加突出地表 现出了它的艺术欣赏价值,尽管它蒙上了一层权力等级的 色彩(即阶级的色彩)。为此我们说,服饰图案的运用到 了汉代时,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明代图案在继承前代图案的同时,创造并丰富了谐音图 案和寓意图。为明代明宪宗成化皇帝的常服。他头戴善 冠,穿有满地云纹衬托团龙及十二章纹样的服饰,冠以 纱,折角向上,后名翼善冠;袍用黄色,盘领窄袖,前 后及两肩各绣金盘龙一;带佩玉,靴为皮之。皇帝常服 饰有云纹及十二章的各种纹,寓意了皇帝才德兼备、文 武双全、能呼风唤雨。
• 入唐以后,在隋代的基础上,又对百官常服规定 作了一定的调整,唐高祖武德四年规定三品以上 常服为紫色,五品以上为朱色,六品以下为黄色。 另外是确立赤黄色即赭色为皇帝独特的服色。
• (隋)四天王狩纹锦原物
• 唐草纹
• 苏州丝绸博物馆复制的唐 代花鸟纹锦
• 唐代舞女服饰
•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
• 隋唐襦裙
• 另外,宋代统治者为了维持尊卑贵贱的品 级关系和长上庄严的目的,在服饰上也有严 酷的品级之分。仁宗即位后,以“简单躬 行”,并于年夜圣三年(1025)饬令:“在京士 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 撮晕花腔,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 褐色匹帛制造衣服。
• 变化多样的八达晕、 龟背纹、锁子纹、万 字流水等
• 明中期织锦斗牛纹补
• 北京定陵出土明万历皇帝 织金妆花纱柿蒂形过肩龙 阑(复制件,北京定陵博物 馆藏)
•
• 隋文帝时百官穿黄袍,施行“品色衣”服饰的色 调,贵贱、尊卑、品级、职位高低的标志更明显 了。隋炀帝时期,实行了将常服纳入服色制度, 其规定: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 绯绿。”将服色制度扩大到了常服的领域,扩大 了服色制度的适用范围,大大完善了服色制度的 内容。 ,经隋一代,黄色和白色,一直是庶民通 用的服色。
• 新疆楼兰出土东汉“韩仁绣文 衣右子孙无极”锦摹绘图.
• 汉代官吏服饰还原图
•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 冠图、赤舄图.
• 汉代服饰
• 汉代男子深衣
• 出土的汉代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图案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见于文献记载的有 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 明光、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 文锦、斑文锦、凤凰锦、朱雀锦、韬文锦、核桃 文锦(见陆刿《邺中记》)、云昆锦、列堞锦、 杂珠锦、篆文锦、列明锦(见王子年《拾遗 记》)、如意虎头连壁锦(见《太平御览》卷八 一五)、绛地交龙锦、绀地句文锦(见《三国 志·魏志·东夷传》)、联珠孔雀罗(见《北齐 书·祖珽传》)等。从这些锦名可知有一部分纹样 是承袭了东汉的传统的,有一部分则是吸收了外 来文化的结果。
• 十二章花纹
• 这个从墓中出土的玉人, 是西周的贵族男子,戴着
• 东周男子服饰还原图
一顶方帽,穿着窄袖衣服,
可以看出他的腹前加了一
条「韍」。
战国时期服饰图案
•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是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纹样传统基础上演 化而来,商周时期的装饰纹样造型,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 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将图案严紧地适合在几何框架之内,特别夸张 动物的头、角、眼、鼻、口、爪等部位,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的轮 廓线表现出一种整体划一,严峻狞厉的美学风貌,象征着奴隶主阶级 政权的威严和神秘,这是奴隶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时代风格。
• 瑞锦纹:由雪花的自然形态加工成多面放射对称的装饰形态,寓“瑞雪兆 丰年”的吉祥含义。
• 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 : 取花叶的自然形做成对称形小簇花,作散点排立。 流行于盛唐。
• 穿枝花:以波状线结构为基础,将花、花苞、枝叶、藤蔓组合成富丽缠绵 的装饰纹样。流行于唐、宋、明、清。也称唐草纹。
• 鸟衔花草纹:多为鸾凤、孔雀、大雁、鹦鹉等禽鸟嘴中含 着瑞草、璎珞、同心百结、花枝等,有的作飞翔式,有的 作栖立式。
中 国 服 饰 图 案 与 色 彩
服装图案与色彩
服装图案源自于生活,形成于人们的观念,因而,作为 源于生活和形成于观念的服饰图案,自然也是随着社会 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的脚步而发展的。
服装图案的起源
古代较早的服装图案。人类早期树叶遮蔽身体, 后来随着狩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获得 比以前多一些的猎物,将毛皮留下用以遮蔽身 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爱美之心被不断 挖掘,因为皮毛和植物的色、质、纹这些美的 要素在不断地激发人的爱美的品质,所以在远 古时代,服装虽然是以功能为主,但在漫长的 岁月中,劳动人民的审美能力、爱美之心一直
• 另外,随着阴阳、五行文化传 统的强化,汉代时还出现了 “五时服色”,是用于迎气时 穿用的:立春日,百官到东郊 去迎春,旗帜、冠服皆用青色; 立夏日,百官则到南郊去迎夏, 穿用红色;立秋前十八日,是 祭皇帝后土,服制用黄色;立 秋日,百官则到南郊迎秋,穿 用白色服装;立冬日,百官则 到北郊迎冬,穿用黑色服装。 此外,汉代还规定了以冠帽种 类和印绶和颜色作为区分官阶 等级的依据。
• 再根据各地出土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品实物和敦煌 莫高窟壁画的纹样来看,大凡东汉式的传统纹样, 此时画工和工艺技巧都已不及东汉精美,意味着 东汉式动物云气纹已经衰退过时,代之而起的服 饰纹样可归纳为如下各种类型:1.传统的汉式山 云动物纹 2.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 何骨骼,在几何骨骼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3.圣 树纹4.天王化生纹5.小几何纹、忍冬纹、小朵花 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