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电解和电镀》教案
2023年高二高中化学教案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电解和电镀教案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高二高中化学教案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电解和电镀教案教案(精选3篇)以下是精选的三篇关于2023年高二高中化学教案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电解和电镀的教案:电解和电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理解电解液中的离子在电解过程中的行为。
3. 掌握电解的基本方程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
4. 了解电解在化工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电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电解液中的离子行为。
3. 电解的基本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4. 电解在化工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电解槽的实物,引导学生了解电解的基本概念。
2. 概念讲解:讲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和电解液中的离子行为,让学生理解电解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电解实验,观察电极上的现象,分析电解过程。
4. 计算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电解方程式和计算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掌握电解的基本计算方法。
5. 应用拓展:通过介绍电解在化工工业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电解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电解和电镀教案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镀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电镀的条件和电镀液的选择。
3. 理解电镀和腐蚀的关系。
4. 了解电镀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电镀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电镀的条件和电镀液的选择。
3. 电镀和腐蚀的关系。
4. 电镀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金属电镀层的样品,引导学生了解电镀的基本定义。
2. 概念讲解:讲解电镀的基本原理和电镀液的选择原则,让学生了解电镀的过程和条件。
3. 实验演示:进行一次电镀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了解电镀的操作方法和过程。
4. 讨论分析:让学生讨论电镀与腐蚀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相关的实例分析。
5. 应用拓展:通过介绍电镀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电镀的应用范围和意义。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高中化学 5.2 电解与电镀教案1 苏教版选修6-苏教版高中选修6化学教案

5.2 电解与电镀拓展课题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教学目标:1. 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 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情感目标:对科学前沿的关注,对科学的热情,体现了一个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综合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理解信息、讨论、实验相结合的多种学习方法。
实验用品:托盘天平、胶头滴管、量筒(10 mL)、圆形水槽(直径 30 cm)、直尺;硬脂酸的苯溶液。
教学过程:[讨论]自主学习如何测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后小组讨论,分析测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
从几个问题讨论:(1)测量的原理是什么?(2)要得到所需要的值,需要做哪些测量?(3)为了测量精确,应该怎么做?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4人一组,准备实验。
[学生实验](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提问]既然已经告诉圆形水槽直径是30cm ,为什么还要测内径?此时很多学生已经发现,水槽内径比 30cm 小。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
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
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这一步是实验的关键所在,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下雨天看过马路上的油膜,但是实验前不相信硬脂酸真的能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膜。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
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
高中化学教案 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 电解和电镀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电解和电镀教案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电解的原理,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正确书写两极所发生的反应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掌握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
能力培养:通过看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亲自实践感悟求知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设问及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科学思想: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关系,使学生领悟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科学品质:通过分组动手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的精神及团结合作精神。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结合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出电解的概念,通过分析过程,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的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电解的基本原理;离子放电顺序。
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要求: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三个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如何?学生实验情况,对好的给予表扬。
在类似的实验中,规定: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叫阴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阳极。
电源负极-阴极电解池正极-阳极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电解与电镀教案范文

电解与电镀教案范文教案标题:电解与电镀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掌握电解和电镀的实验操作步骤;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点1.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2.电解和电镀的实验操作步骤。
三、教学难点1.解释电解和电镀的实验现象及原因;2.设计电解和电镀实验并进行分析。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导电槽、电极、电源、电解液、化学药品等;2.实验材料:金属试件、酸、电解液、电极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电解1.导入(10分钟)2.实验操作(15分钟)将导电槽中的电解液连接到电源的正负极上,分别放入适量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离子溶液,开启电源,调整电源电压和电流,观察电解槽中电极的变化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3.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解释电解现象的原理及实验现象与离子的关系。
4.小结(10分钟)对本部分的实验内容进行小结,总结电解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过程,强调正负极之间的关系及准备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二部分:电镀1.导入(10分钟)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电镀是在导电基体表面电解液条件下镀上金属的过程,了解电镀的基本概念。
2.实验操作(15分钟)将电镀槽中的电解液连接到电源的负极上,将金属试件放到电镀槽中,开启电源,调整电源电压和电流,观察金属试件的变化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3.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解释电镀现象的原理及实验现象与电解液中金属离子的关系。
4.小结(10分钟)对本部分的实验内容进行小结,总结电镀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过程,强调电镀溶液的选择和电源的合适选择。
第三部分:设计实验1.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经验,设计一个与电解和电镀相关的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所需材料等。
2.展示与互评(20分钟)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高中化学教案 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 电解和电镀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电解和电镀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电解液的选择和电解条件的确定;3. 了解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和电解产品的确定方法;4. 理解电镀的原理和常见的电镀方法;5. 掌握电镀的条件选择和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1. 电解的基本原理和电解液的选择;2. 电镀的原理和常见的电镀方法。
教学难点:1. 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和电解产品的确定方法;2. 电镀的条件选择和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PPT、电解槽、电源、电极、电解液、导线等实验器材。
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简要复习了上一节课中浓度和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的关系。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电解和电镀的思考。
二、概念解释教师讲解电解的概念:电解是利用电流通过电解液,在阴阳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三、电解原理教师介绍电解的基本原理:电解是利用电流通过电解液,使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电解液中离子的迁移和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电解过程的进行。
四、电解液的选择和电解条件的确定1. 电解液的选择:教师介绍不同电解液的选择原则和常见的电解液种类,如酸性电解液、碱性电解液和盐溶液等。
2. 电解条件的确定:教师介绍电流的选择原则和电解时间的确定方法,以及影响电解速度的因素。
五、电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电解产品的确定1. 阴极反应:教师介绍阴极上发生的还原反应的例子,并解释产生还原物质的原因。
2. 阳极反应:教师介绍阳极上发生的氧化反应的例子,并解释产生氧化物质的原因。
3. 电解产品的确定:教师介绍如何通过电解液中的离子化合物和电解产物的氧化还原状态来确定电解产品。
六、电镀的原理和方法1. 电镀的原理:教师介绍电镀的原理,即利用电流使金属离子在阴极上还原沉积成金属薄层的过程。
2. 常见的电镀方法:教师介绍常见的电镀方法,如电解镀铜、电解镀银和电解镀金等。
七、电镀条件的选择和操作方法1. 电镀条件的选择:教师介绍电镀条件选择的原则和常见的影响因素,如电流密度、温度和电镀时间等。
电解与电镀教案化工专业

电解与电镀教案化工专业第一章:电解与电镀基本概念1.1 电解与电镀的定义电解:通过外加电源在溶液中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电镀:利用电解原理,在金属或非金属表面上镀上一层金属的过程。
1.2 电解质与电极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电极:在电解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固体物质,分为阴极和阳极。
1.3 电解与电镀的分类直流电解:电源正负极直接连接到电极上,电解质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交流电解:电源输出交流电,电解质中的离子不断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移动。
第二章:电解与电镀的原理2.1 电解原理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解:电解质分子在溶液中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离子在溶液中向相反电极移动。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子转移。
2.2 电镀原理镀层金属的离解:将镀层金属溶解成阳离子。
阴极反应:镀层金属阳离子在阴极上接受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
阳极反应:阴极上的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氧化成阳离子。
第三章:电解与电镀的工艺流程3.1 电解工艺流程准备电解质溶液:选择合适的电解质,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准备电极: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进行加工和清洗。
安装电极:将电极放入电解槽中,连接电源。
进行电解:开启电源,控制电流和时间,进行电解过程。
取出产物:关闭电源,取出电解产物进行后处理。
3.2 电镀工艺流程准备电镀液:选择合适的镀层金属离子溶液,调整其浓度和pH值。
准备镀件:对镀件进行表面处理,去除油污和氧化物。
安装镀件:将镀件放入电镀槽中,连接电源。
进行电镀:开启电源,控制电流和时间,进行电镀过程。
取出镀件:关闭电源,取出镀件进行后处理。
第四章:电解与电镀的影响因素4.1 电解质的影响电解质的种类和浓度:不同电解质具有不同的氧化还原能力,浓度影响离子的迁移速率。
电解质的温度:温度的升高可以增加离子的迁移速率,但过高会导致电解质的分解。
高二高中化学教案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电解和电镀教案教案(精选3篇)

高二高中化学教案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电解和电镀教案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课题: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和电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实验操作。
3. 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
2. 电解和电镀的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1. 掌握电解和电镀的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 高二化学教材及实验器材。
2. 实验台、实验工具、实验药品。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电解和电镀的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
Step 2:讲授(15分钟)1. 介绍电解和电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通过示意图,说明电解和电镀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3. 强调电解和电镀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Step 3:实验探究(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电解和电镀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电解和电镀提供基础。
Step 4:小结(5分钟)总结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要点。
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电解和电镀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从中选择一个主题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
Step 6:课堂讨论(5分钟)学生依次汇报个人或小组研究的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整理实验报告,并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教案二】课题:电解和电镀的实验操作教学目标:1. 掌握电解和电镀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1. 电解和电镀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2. 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2. 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电解槽、电解池、电源等实验器材。
2. 实验台、实验药品。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实验现象或图示,引导学生回顾电解和电镀的基本概念。
高考化学 实验化学电解与电镀学案 苏教版修6

一、电解池的工作原理1、概念(1)电解:在的作用下,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2)电解池(或电解槽):的装置。
本质是:2、电解池的组成(1)(2)两个电极(3):导线、电解质溶液或熔融3、电解原理阴极阳极①电子流向负极→极极→极②电极反应电子,发生反应电子,发生反应③离子流向总反应的反应4、电极反应规律(1)阴极:离子电子,发生反应。
电极本身反应。
阳离子放电顺序:(与金属活动性)(2)阳极:离子电子,发生反应。
若电极为(除石墨、Pt外),电极本身失电子放电顺序:二、电解池的应用1、、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1)电解池构成做阳极,做阴极,为电解液(2)反应特点阳极:,现象:阴极:,现象:总反应:【思考】电解前,需要对饱和食盐水精制,以除去Ca2+、Mg2+等杂质离子的原因:2、电镀(1)电镀:应用原理在某些金属或非金属材料表面上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过程。
例:铁钉上镀锌铁制品称为,银称为(2)电镀池构成做阳极,做阴极,为电解液(3)电镀原理:阴极:阳极:【注】虽然Fe2+、Zn2+在阴极上的得电子顺序在H+之后,但得电子能力与H+相近,当溶液中Fe2+、Zn2+浓度 H+时,就会优先于H+而先得到电子【实验】铁钉上镀锌(1)电镀液配制:50mL水+3.5gZnCl2+12.5gKCl+1.5g硼酸,调节pH至5—6调节pH至5—6的原因:(2)镀件处理:铁钉→ 砂纸打磨光亮→ 热NaOH溶液浸泡→ 稀盐酸浸泡电镀前对镀件预处理的目的:(3)电镀操作:6V直流电源,电镀2—5min3、用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阴极:阳极:阴极:阳极:电解开始30s内,阳极附近略显然后开始出现,进而生成较多的橙黄色沉淀,最后聚集在试管底部向橙黄色沉淀中滴加稀硫酸,向橙黄色沉淀中滴加氨水:ZnCl2Zn 铁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教案和电镀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电解的原理,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正确书写两极所发生的反应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掌握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
能力培养:通过看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亲自实践感悟求知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设问及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科学思想: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关系,使学生领悟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科学品质:通过分组动手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的精神及团结合作精神。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结合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出电解的概念,通过分析过程,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的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电解的基本原理;离子放电顺序。
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思考,回答。
观察现象:1.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复习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及原电池的两极判断方法。
2.电解质溶液;3.形成闭合电路;4.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
要求: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察要点:①电流表指针的变化。
②碳棒上有什么变化?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写出电极反应: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Fe:Fe-2e=Fe2+ 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 为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做对照。
【设疑】设计三个实验【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回答: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分析整理作出判断。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准确记录实验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要求: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提问】三个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如何?【评价】学生实验情况,对好的给予表扬。
【讲述】在类似的实验中,规定: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叫阴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阳极。
【板书】电源负极-阴极电解池正极-阳极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质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讨论提纲【投影显示】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讨论分析,回答: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调动学生思维,分层次思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分析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
【总结板书】通电前:CuCl2=Cu2++2Cl-通电后: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
阳(极)—氧(化反应)【设疑】在CuCl2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Cu2+、Cl-、H+、OH-,为什么只有Cu2+、Cl-得失电子,而H +、OH-却不能在两极上得失电子呢?【讲述】电解质溶液中各种离子在两极上得失电子是有一定顺序的,我们称之为放电顺序,放电顺序涉及到多种因素,我们在中学阶段只要求掌握:阳离子放电顺序: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越不活泼的金属其阳离子越容易得电子。
阴离子放电顺序: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
【讲述】CuCl2溶液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在阴阳两极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电解。
【板书】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思考,猜想。
整理归纳离子放电顺序:阳离子:Ag+>Cu2+>H+…阴离子:Cl->OH->SO42-。
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解概念,并了解什么是电解池,什么是电解槽。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加深记忆,培养兴趣。
调动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状态,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及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疑】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归纳】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近的Cu2+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近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化为氯原子。
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合电路。
【设疑】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溶液的电离有什么关系?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动方向: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正确)回答:先有电离,后有电解。
电离不需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自学能力。
使学生处于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
【投影显示】复合片(先给出空白表头电离电解条件电解质溶于水或电解质电离受热融化状态后,再通直流电过程电解质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例:CuCl2=Cu2++2Cl-阴阳离子定向移动,在两极上失得电子成为原子或分子。
如:特点只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联系电解必须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评价】视学生回答情况,给予表扬或完善。
【概括】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它的电解过程,这一过程能够进行的前提是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也每位学生完成一项,共同填好此表。
在教学中及时帮学生总结规律,教给他们科学的方法,使它们有整体化清晰认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就是说,先电离,在外加直流电源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电解。
【设疑】金属导电与电解质溶液导电有什么不同?【提示】从做定向移动的微粒有什么不同,和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来比较。
【讲述】在电解中我们经常使用的电极有两种,一种是惰性电极,就是电极本身不参加化学变化,如石墨、铂电极等。
还有另外一种是金属做电极,它们在电解中本身发生了化学变化,我们在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小结】电解的概念及电解的原理,理顺知识,要求学生会判断电解池的阴阳两极,写电极反应方程式,判断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回答: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移动过程不发生化学变化。
电解质溶液导电是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为下节课设疑,使学生产生悬念,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去探疑预习新知识。
明确应该掌握的内容。
【随堂检测】(投影显示)1.标明下列装置中电解池的阴阳极,写出电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2.用石墨做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CuSO4溶液(2)NaOH溶液作业:1.复习课本第62~65页第一段。
2.预习电解原理的应用。
3.列表比较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异同。
[提示:从电极的确定及名称,两极所发生的反应,能量的转换等几项考虑]附:随堂检测答案1.①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②阳极4OH--4e=2H2O+O2↑(氧化反应)阴极2H++2e=H2↑(还原反应)阴极4Ag++4e=4Ag(还原反应)③阳极:2Br--2e=Br2(氧化反应)阴极:2H++2e=H2↑(还原反应)怀柔一中彭兴华第二课时电解原理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初步掌握电解食盐水两极上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弄清非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学会判断电镀池的电极,镀层金属和镀件金属;精炼铜的电极;弄清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了解电解法冶炼铝的原料,懂得两极上的化学反应;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了解电解槽的简单结构。
能力培养:通过电解食盐水、电镀锌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利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科学思想:从电解的基本原理到实际应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电极材料的变化引起离子放电顺序的改变,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的关系。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通过相互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科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实验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判断非惰性材料的电极反应;离子(金属电极)的放电顺序;电解过程中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初步学会运用化学原理分析解决工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电解的基本原理,请同学们参照投影图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倾听并思考。
复习上节重点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投影】1.这个装置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确定电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的化学方程式。
板演副板书并强调“通电”或“电解”;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简记“阳氧”3.概括电解的基本原理。
仔细观察;同桌小声讨论。
回答:1.是电解池;判断依据是有外加电源。
回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为电解池的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为电解池的阴极。
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CuCl2通电Cu+Cl2↑概括出: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复习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判别方法。
复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规则。
区别电解池和原电池。
原反应的过程,即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引入】电解CuCl2溶液,用惰性材料做电极,(Pt或C)电极本身不参加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两极上的反应只是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放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