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2024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全套【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实验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第二章:化学实验第三章:物质的量第四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第五章: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第六章:无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第七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第八章:化学反应原理第九章:化学与生活【教学过程】一、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基本原理。
2.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3.教学难点:物质分类的理解化学反应类型的区分4.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讲解:介绍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变化,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第二章:化学实验1.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2.教学重点: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3.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熟练度实验数据的处理4.教学过程:讲解:介绍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及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演示:演示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验过程。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第三章:物质的量1.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理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算3.教学难点: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4.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讲解: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及计算方法。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第四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记忆4.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2024年高中人教版化学教案5篇

2024年高中人教版化学教案5篇高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篇1一、教材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
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
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情分析本课题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课题。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本课题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了氧气、碳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学习金属的性质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而且整个课题的引入、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都完全由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仪器药品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__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题引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和见到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过渡】观察上述化学反应可知:通常金属能与氧气反应,能和酸反应,还能与金属的化合物如硫酸铜溶液反应。
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案模板5篇

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案模板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案模板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案模板1分子和原子一、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
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_全册教学案】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教材分析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
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
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
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
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
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阐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化学概念和原理。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
- 学生能够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通过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 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
-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 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
- 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新课的背景和目的。
- 通过问题、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 讲解核心知识点,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实验方法等。
-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 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 讨论与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合作能力等。
2. 实验操作:- 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3. 作业与测试:- 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实验仪器、试剂、实验药品等。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动画等。
4. 网络资源:在线实验、虚拟实验室等。
---本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学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学教案人教版高一化学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认知性学习目标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三)体验性学习目标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指导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逐步使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学用具:(一)实验用品(二)教学用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过程:【引言】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必备行头之一了,而且还孕育出了拇指文化。
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你的手机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该如何操作呢?与之相类似,在高中化学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大家是否想过在高中为什么学习化学,化学都有哪些作用,又该如何学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我想通过这堂课大家对他们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化学天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板书】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述】这张图片中的汉字“中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移动硅原子所形成的图形,那些深黑色的沟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笔画,它的宽度仅2nm,是当时已知最小汉字。
通过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原子时代,而这正时化学研究的领域。
下面咱们首先就探讨一下化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板书】一、化学的研究对象【讲述】我们要学习化学,那么首先要明确就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什么。
化学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
大家看到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很广泛的,涉及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化学就与已经我们形影不离了。
高中高一化学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
2.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3.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电解质概念。
2.模型认知: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从宏观和微观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理。
2.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难点: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实验验证法,讨论法、讲述法第一课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联系生活,思考问题】1.湿手更易触电,原因是什么?【实验探究】课本p13实验1-2大家都知道金属和石墨都能导电,那么化合物能否导电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实验装置烧杯内溶液实验现象结论干燥的KNO3固体灯泡不亮纯酸、碱、盐的固体不导电,酸、碱、盐的溶液能够导电,有机物溶液不导电。
(想一想;为什么?)干燥的NaCl固体灯泡不亮蒸馏水灯泡不亮NaCl溶液灯泡发亮KNO3溶液灯泡发亮熔融的NaCl固体灯泡发亮【合作探究】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概念电解质:在或能够导电的,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或都,如蔗糖、。
酒精等。
3.概念辨析:(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如金属铜能够导电,稀硫酸能够导电,但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固体,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Cu。
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如Cl2。
(3)电解质不是指水溶液,而是指化合物本身。
如食盐水能导电,电解质是NaCl而不是食盐水。
【思考与讨论】1.像AgCl、CaCO3 这些难溶盐,它们几乎不溶于水,它们是电解质吗?2.像SO2、SO3、CO2、NH3等,溶于水能导电,它们是否是电解质?3.下列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能导电?⑴金属铜⑵固态NaCl ⑶O2 ⑷H2SO4 ⑸碳棒⑹酒精水溶液⑺KOH水溶液⑻熔融状态的KNO3 ⑼葡萄糖⑽CO2 ⑾BaSO4⑿稀H2SO4【讨论与归纳】2.电解质的判断1)从物质分类角度: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属于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4教 案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内容一、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能引起分子之间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某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与单位时间内 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
分子间的碰撞是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
二、活化分子和活化能1、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是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2、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
3、有活化能为0的化学反应。
如溶液中的自由离子间的反应,高空大气中自由离子间的反应,高空大气中自由原子之间的反应,因为这些反应的反应物分子在反应前已经成为自由离子或原子,不需要再破坏或减弱化学键。
三、催化剂(1)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前后本身的性质和质量都不再改变的物质 (2)催化剂→降低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数→提高有效碰撞频率→反应速率加快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如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等;吸热反应如大多数分解反应、金属氧化物的还原反应,水分子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分子间距离增大,所以要吸收能量,虽然力的种类和大小不同,但是本质都一样,就是形成作用力时要放出能量;破坏作用力时要吸收能量。
1、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包含两个过程:旧的化学键断裂和新的化学键形成。
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释放出能量,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和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通常不相等;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通常不相等,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出来,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化学反应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3、我们对反应研究的对象是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我们把它们称为反应体系,而把除它们之外的物质称为环境,我们把反应体系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用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作为“焓变”,用符号“△H”表示,单位常采用kJ/mol 或kJmol -1一、反应热 焓变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2、符号:△H3、单位:kJ/mol 或kJmol -4、反应热表示方法:△H 为“+”或△H >0 时为吸热反应;△H 为“一”或△H <0 时为放热反应。
5、△H 计算的三种表达式:(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 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1. 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例:H 2(g)+I 2(g)2HI(g);△H = -14.9 kJ/mol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
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 不同。
中学化学中所用的△H 的数据,一般都是在101 kPa 和 25℃时的数据,因此可不特别注明。
(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通常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且热化学方程式通常不用“↑”、“↓”。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
3.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点击试题】已知在25℃,101kPa 下,1g 188H C (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 .)g (O H 9)g (CO 8)g (O 225)1(H C 222188+=+;△H=-48.40kJ/mol B .)1(O H 9)g (CO 8)g (O 225)1(H C 222188+=+;△H=-5518kJ/mol C .)1(O H 9)g (CO 8)g (O 225)1(H C 222188+=+;△H=+5518kJ/mol D .)1(O H 18)g (CO 16)g (O 25)1(H C 2222188+=+;△H=-11036kJ/mol 答案 BD【实践活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中和热的定义是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 1 mol H 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实验】实验2-3:在50mL 烧杯中加入0.50mol/L 的盐酸,测其温度。
另用量筒量取50mL 0.55mol/L NaOH 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其中:c =4.18J/(g·℃),m 为酸碱溶液的质量和,△t=t 2-t 1,t 1是盐酸温度与NaOH 溶液温度的平均值,n 为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二、实验操作1、为了保证0.50mol· L -1的盐酸完全被NaOH 中和,采用0.55mol·L -1NaOH 溶液,使碱稍稍过量,因为过量的碱并不参加中和反应。
2、实验时亦可选用浓度体积都不相同的酸碱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但在计算时,应取二者中量小的一种,因为过量的酸碱并不参加中和反应。
三、数据处理1、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t 2-t 1)=2、计算反应热:△H=Q/n =cm△t/n。
其中:c =4.18J/(g·℃),m =m 1+m 2=100g ,△t=(t 2-t 1)=n =0.50mol· L -1×50mL×10-3=0.025mol 。
△H= 注意:单位换算L=1000 mL 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放热反应不需加热即可发生B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除了热能外,也可以是光能、电能等C 、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D 、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多少有关 2、已知(1)H 2( g )+1/2O 2 ( g ) = H 2O ( g ) ΔH1 = a kJ/mol (2)2H 2( g )+O 2 ( g ) =2H 2O ( g ) ΔH2 = b kJ/mol (3) H 2 ( g )+1/2 O 2 ( g ) = H 2O ( l ) ΔH3 = c kJ/mol (4) 2H 2 ( g )+O 2 ( g ) =2H 2O ( l ) ΔH4 = d kJ/mol 则a 、b 、c 、d 的关系正确的是 AC 。
A 、a<c<0 B 、b>d>0 C 、2a=b< 0 D 、2c=d>03、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 4。
0.5 mol CH 4 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时,放出445 kJ 的热量。
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D)A 、2CH 4( g )+4O 2( g )=2CO 2( g )+4H 2O ( l ) ΔH = +890 kJ/molB 、CH 4+2O 2=CO 2+H 2O ΔH = -890 kJ/molC 、 CH 4 ( g )+2 O 2 ( g ) = CO 2 ( g ) + 2 H 2O ( l ) ΔH = -890 kJ/molD 、 1/2CH 4 ( g )+O 2 ( g ) = 1/2CO 2 ( g ) + H 2O ( l ) ΔH = -890 kJ/mol4、已知○1 1mol H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 kJ 的能量;○2 1mol Cl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 kJ ○3由H 原子和Cl 原子形成1 mol HCl 分子时释放431 kJ 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 ) A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H 2 (g) + Cl 2(g) == 2HCl (g) B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 C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 D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解析:反应热=生成物的键能减反应物的键能=436kJ?mol -1+243kJ?mol -1-2×431 kJ?mol -1=-183kJ?mol -1,故1mol 氢气与1mol 氯气反应时放出热量为183KJ ,△H=-183kJ/mol ,故C 正确;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一、燃烧热反应热种类: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等1.定义:在 101 kPa 时,l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注意:(1) 在101 kPa 时,生成稳定的氧化物。
如C 完全燃烧应生成CO 2(g),而生成CO(g)属于不完全燃烧。
又如H 2燃烧生成液态 H 2O ,而不是气态水蒸气。
S 对应的是SO 2等。
(1) 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 mol 纯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热化学方程式常以分数表示。
例:H 2(g)十21O 2 (g)=H 2O(l);△H=-285.8kJ/mol 【强调】燃烧热其ΔH <0 2.有关燃烧热的计算【点击试题】例1、10 g 硫磺在 O 2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地,放出的热量能使 500 g H 2O 温度由18℃升至62.4℃,则硫磺的燃烧热为 ,热化学方程式为 。
【讲解】 10 g 硫磺燃烧共放出热量为: Q = m ·C(t 2-t 2)=500 g ×10-3×4.18 J/(g ·C)(62.4-18) ℃ =92.8 kJ ,则lmol(32g)硫磺燃烧放热为gmol g kJ 10328.921-⋅⨯=-297 kJ/mol ,硫磺的燃烧热为297 kJ/mol ,热化学方程式为:S(s) + O 2(g) = SO 2(g);△H=-297 kJ/mol二、能源1、定义:能源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资源,它包括化石燃料、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
2、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
【小结】燃烧热与中和热的区别与联系燃烧热 中和热 相同点 能量变化 都是放出热量ΔH ΔH <0不同点 反应物的量 可燃物为1mol生成物的量 生成水为1mol 反应热 不同可燃物其燃烧热大小不同 中和热为ΔH =-57.3kJ/mol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 、1 mol 硫酸与1mol Ba(OH)2 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B 、在25℃、101kPa 下,1 mol 硫和2 mol 硫燃烧热相等C 、CO 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 2,所以CO 的燃烧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 、101 kPa 时,1 mol 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计算一、盖斯定律1、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