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 4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容量和升》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容量和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容量和升》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作为单位计量一些物体的体积。
通过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升这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加深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等基础知识,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体积和容量单位“升”的认识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作为单位计量一些物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计量意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增强自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作为单位计量一些物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升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量杯等教具,以及小组合作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体积单位和换算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超市购物时看到的饮料瓶容量,引出体积单位“升”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讲解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并掌握换算方法。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量杯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体积,运用升作为单位进行计量。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及反思《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2.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加强1升的空间感知。
并和学生熟悉的长度单位等进行比较,使学生建立空间模型。
3.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冷水壶1把,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
教学过程:一、理解容量的意义1.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学生讨论并汇报结果。
指出:左边这个杯子能盛的水多,也就说明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
2.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杯子:观察这两个杯子,哪个杯子的容量大一些?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后演示往杯子中倒水。
提问:通过倒一倒,你们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容量。
3.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通过讨论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
【设计意图】从观察入手,立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感受。
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及1升的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感受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1.对话解读。
谈话:小明听说好朋友小亮家新买了一套茶具,打电话询问了茶具的有关信息。
下面是他们的对话内容。
先连一连,再说说哪一句是回答水壶的容量的。
什么颜色的?一个冷水壶和四个茶杯。
有几个?装满水后能倒满5杯。
有多高?淡蓝色的。
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15厘米。
2.谈话:小明说:“我家有一个黄色的水壶,这个水壶能倒几杯呢?”通过演示,得出: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容量和升》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容量和升》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容量和升》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p.10~1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容量和升》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容量的概念,认识升这一计量单位,以及学会通过实际操作来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大小。
教材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容量和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转换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容量单位有所了解,如“杯”、“碗”等。
但他们对容量的概念以及升这一计量单位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容量的概念,认识升这一计量单位,学会通过实际操作来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转换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容量的概念,认识升这一计量单位,学会通过实际操作来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大小。
2.难点:学生能够进行容量单位和实际容量的转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容量和升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容量的变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升、毫升的标识牌、水、杯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杯子,用来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如“小明要参加一个聚会,他需要准备一些饮料,但他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少升的饮料”,引导学生思考容量和升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容量的概念,认识升这一计量单位,以及如何通过实际操作来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大小。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升和毫升的标识牌,以及准备的水和杯子,来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大小。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2.23.3更重要的是要能学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学生虽然也知道毫升的水很少但究竟有多少却并不清楚。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17-08-08 04:30:15 | #1楼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凤阳县武店中心小学朱守丽四年级一年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现将过去的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一、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这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还是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和找出知识传授的捷径,我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师。
说实在的这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增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又加之这个年级学生基础薄,为了学生更好的使用教材利用课余时间给学困生补课。
这样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知识的不衔接,那只好查缺补漏。
二、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挨看,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做的思考题每题必看,这样能防止学生偷懒不做,例如:班上的童可馨、何佳等。
学生课余作业每人必看。
学完一个单元就进行测验,测验试卷有家长签名,再有学生带回。
三、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
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
如教学列式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
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
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
苏教版数学四下《认识容量和升》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下《认识容量和升》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容量和升》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容量和升的概念,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容量和升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质量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对于容量和升的概念、容积单位以及换算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容量和升的概念,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容量和升的概念,以及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2.难点:解决与容量和升有关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直观演示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容量和升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升和毫升的量杯、水等。
2.学具:每人一组量杯、水、记录卡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如超市购买饮料,引入容量和升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容量和升吗?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同时,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实物,如1升的水和1毫升的酒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者之间的差别。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每组有一个量杯装有1升的水,要求学生用这个量杯测量出100毫升、200毫升、300毫升的水,并记录在记录卡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各自在操练中的心得体会。
然后,教师出示一些与容量和升有关的实际问题,如:“一瓶饮料有500毫升,小明喝了200毫升,他还剩下多少毫升?”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并与小组成员交流答案。
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3 苏教版

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3 苏教版学生对容量和升的认识重在感受和体验。
本节课的设计从观察入手,立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感受。
在本课设计中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及1升的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同时,注意认真挖掘知识背景,整合认知矛盾和情感因素,合理选取生活素材,实现教材几个板块内容之间的“无缝对接”。
首先在感受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时,精心设计一个对话的场景,把对容量单位的认识放到计量单位重量、长度等熟悉的背景中,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整体感知。
接着,在感受现实生活中容量单位“升”的应用时,从超市平面图物品分布区域的定位到容量单位史料的阅读,借助互动的学习,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对容量单位清晰规范的认知。
在最后的拓展练习环节中,我最大程度地把练习内容活动化,并穿插灵动的词汇“幸运1升”“快乐1升”“节约1升”,来传递积极的情感。
在猜容量多少时,构建了活泼的游戏氛围;在节水广告的赏析之后,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整个过程环节清晰,同时又不滥用信息技术,而是在教学环节中将多种媒体恰当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加深了对新知识的体验,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严谨而不失情趣,轻松而不失深刻。
应该说,这一教学模式在本课中还是适用的.容量单位是什么?1升有多少?我们是否习惯了让学生想像和记忆?课堂能否给予学生一些开放的思维和多元的体验?我们期待:我们的学生对1升的感悟,从此开始;对“一生”的感悟,也从此开始。
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4 苏教版在昨天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比较深刻的认识了容量和升,并感受1实际大小。
今天,进一步教学《升和毫升》,考虑到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我和同组的老师,深入讨论研究,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容量单位时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G《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认识容量和升》这堂课是我准备时间比较长的一节课,但是一节课下来感觉没有把握好、教学效果也一般。
为什么呢?我总结了一下,感觉是因为这节课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的数学课教学形式虽然教学效果较好,但是操作起来比较繁琐,课堂的把控难以掌握。
所以,我渴望自己的充分准备上出这节课的特点,上出一节让学生感受深刻的、不一样的数学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深入钻研教参、教材,上网看教学设计,精心编制教案,准备了大量教具和学具。
我充分的准备、整理,理出教学顺序。
在学校仪器室把水槽、一升的烧杯、250毫升、500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碗、汤勺、饮料瓶、等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归置妥当。
上课一开始学生们就被我这么大的动静多吸引,我先拿出一个热水瓶和一个水壶(水壶的体积要比热水瓶小很多),先让学生猜测谁的容量大,学生的意见也不相同,相互争执不下。
然后,我把满满的一热水瓶的水缓缓地倒入水壶,最后正好全部到入水壶——学生惊呼,原来它们的容量一样大。
我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大的热水瓶,它的容量竟然会和这个小小的水壶的容量一样大。
让学生们充分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
之后我及时小结:容量是指容器内部可容纳液体的大小,与它的外部形象、外部特点没有什么关系。
我想,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建立的容量的概念是比较清晰的。
然后,我在课上分成了四个步骤:首先出现1升的标准件:棱长为1分米的塑料正方体盒子,让学生倒满黄色的水,让学生记忆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其次,让学生观察哪些容器可以倒入1升水,然后我先后把1升水倒入圆柱形的可乐瓶、到入玻璃水壶、倒入脸盆,让学生观察形状不同的1升水,记住它的大小;再次,我让学生把1升水倒入玻璃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再次,我让学生猜猜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然后用1升的塑料盒把水倒入热水瓶,最后学生发现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又猜猜脸盆的容量是多少,再把一升升的水倒入,这时学生发现脸盆的容量大约是4升,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
在昨天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比较深刻的认识了容量和升,并感受1实际大小。
今天,进一步教学《升和毫升》,考虑到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我和同组的老师,深入讨论研究,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容量单位时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今天的教学,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我始终坚持课前的准备充分为课堂提高了很大的效率,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课堂做到有的方矢,胸有成竹。
我准备了大小杯子若干个,1升的量杯、250毫升的量筒,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等等,每一小组也都有水杯、饮料瓶以及相应的水等,准备好一切教学用具。
2.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践性以及教育性。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1升的水究竟有多少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探究和感知1升究竟是多少,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实践能力。
3.重学生的估计能力。
不管是教师自己演示还是学生的操作中,都要注重让学生先估计然后在操作,这样也培养了孩子们的估计能力。
因为估计能力是我们新课标中所重视的一个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摘取其中的一个片段:
师:容积单位不仅有升,而且还有毫升。
1升等于多少毫升呢?我们看,这是200毫升的量杯,用它装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要倒几下呢?谁上来试试?
生上去操作。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吗?一共倒了几下?
生:5下。
师:说明1升等于多少毫升?
生:1升等于1000毫升。
师:谁再上来验证一下?…
在本次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容积单位不仅有升,而且还有毫升。
相信大家一定已经到市场上去搜集了很多关于毫升的资料。
谁愿意把你获得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在雪碧罐上、椰子汁罐上分别看见了335ml、250ml的字样,我想它们的容积也分别就是335ml和250ml。
生:我知道白酒瓶上大凡标上500ml,而啤酒瓶上却是640ml。
……
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
有谁知道升与毫升是什么关系吗?
生:1升等于1000毫升。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我爸爸的。
生:我是试验出来的。
师:东西带来了吗?表演给大家看看。
生:这是咳嗽药水瓶,它的容积约是100ml;这是塑料酱油壶,它的容积大约是1升,现在我把……
师:真不错。
还有同学也能验证吗?
生:……
师:有谁能知道1ml的水大约是多少?
生:做皮试用的注射器大约就是1ml。
师:我们用吸管吸点水,然后向一只杯子里挤滴,看看多少滴水就很接近1ml。
先估计一下,在滴。
生操作。
师:咱们回家后,想办法把家里的锅碗瓢盆等物体都计量一下,看看它们分别都能容纳多少水,明天我们再交流,好吗?
……
从以上的片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升与毫升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具备了这一方面的经验,如果教师无视这一事实,还从零开始组织教学,学生就会被置于完全接受的位置。
因此,备课前所要做的是充分了解学情,确凿定位学习起点,以便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而动手实践,它不仅仅是课堂学习中的一个环节,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
让学生试着用一种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以一种数学的活动投身到整个生活,他们的视野和能力才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