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

合集下载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中日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虽然有着共同的东方文化基础,但在发展历程、题材选择、创作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在发展历程上。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诗经》。

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发展,中国文学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流派,如古文、诗歌、小说等。

而日本文学的发展较晚,主要在17世纪后才开始兴起,起初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较大,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题材选择。

中日文学在发展历程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题材选择上。

中日文学在题材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文学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追求哲学思考和人性的探索。

而日本文学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讲述更加个体化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历史题材,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而日本文学则以歌谣、传说、戏剧等形式受到民间文化的影响,如《源氏物语》、《世说新语》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文学逐渐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呈现出更具现代性的题材。

在创作方式上。

中国文学强调文人的修养和格调,善用修辞手法和艺术表达,重视文字的意境和美感。

而日本文学则更注重表现力和真实感,追求文字的简洁与直接性。

中国文学中的诗歌多采用押韵和格律的手法,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意境;而日本文学中的短歌则以其简练的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

中国文学讲究情节的铺陈和发展,注重叙述的连贯性;而日本文学则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通过碎片化的结构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思考。

中日文学在发展历程、题材选择、创作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异同。

中文学注重哲学思考和表达方式的雅致,而日本文学更注重个人情感和真实感的表达。

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中日文学也能互相借鉴和交流,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东方文学的发展。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现代中日文学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两国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多共通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现代中日文学的异同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比较,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日文学的特点。

一、主题和题材在主题和题材方面,中日文学都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日文学中出现了很多涉及到社会问题的作品,比如《风声》、《莫负青春》等。

这些作品在探讨社会问题的也反映了中国和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困境和挑战。

中日文学在叙事和描写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等。

但在题材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在历史题材方面,中国文学更多地叙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而日本文学更多地关注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二、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在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中日文学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小说方面,中日文学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比如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

中日文学在叙事结构和语言运用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象征手法、意象手法等。

但在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在写作风格上,中国文学更加注重叙述的连贯性和起伏感,而日本文学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三、文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在文学思想和价值取向方面,中日文学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日文学都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探讨了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情感内核等问题。

中日文学在表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对于生命、人性、爱情、友情等话题的探讨。

但在文学思想和价值取向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中国文学更多地围绕传统文化进行再构建和再创造,而日本文学更多地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日韩文化比较范文

中日韩文化比较范文

中日韩文化比较范文中日韩三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在这三国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独特之处,下面将对中日韩三国的文化进行简要比较。

首先,中日韩三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诗歌、绘画、剧院和音乐而闻名于世。

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元素,如和服、茶道和歌舞伎等。

韩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韩国文化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同样有自己的传统,如韩服、韩国泡菜和韩国传统音乐。

其次,中日韩三国都有着重要的传统文化艺术。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京剧、杂技、书法和中国画等。

日本有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歌舞伎、浮世绘、茶道和花艺等。

韩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韩国传统音乐、韩服和朝鲜宫廷舞蹈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并对世界艺术产生了影响。

此外,中日韩三国都注重家庭价值观念。

在这三个国家,家庭被视为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中心。

在中国,家庭是至关重要的,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重要的价值观。

在日本,家庭也是重要的,人们尊重长辈、重视家族血缘关系,并注重传统礼仪和家族团体的和谐。

在韩国,家庭也是社会组织的基础,重视家族的连续性和传统价值观。

此外,中日韩三国在美食方面也有相似和独特之处。

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菜肴,如四川菜、广东菜和福建菜等。

日本以其独特的寿司、生鱼片、拉面和天妇罗而闻名。

韩国有着辛辣和酸甜口味的独特菜肴,如泡菜、石锅拌饭和烤肉等。

最后,中日韩三国在节日庆典方面也有相似和独特之处。

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日本的传统节日包括新年、七夕和盂兰盆节等。

韩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正月、秋夕和太阳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反映了各自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综上所述,中日韩三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发展出了独特的传统。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中日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虽然在相似之处上也有一些共同点,但二者的差异还是较为显著的。

下面就简单地从题材、写作风格以及主题意识等几个方面来浅析一下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

从题材上看,中日文学的不同主题和题材反映了两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差异。

中文学的重要题材多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例如中国古典诗词、戏曲、历史小说等;而日本文学则更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题材,如短篇小说、随笔、现代剧等。

日本文学中也有一些独特的题材,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等,这些题材在中文学中相对较少。

中日文学的写作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文学强调气势磅礴、雄浑大气,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意象和比喻等,表达出深邃的情感和思想,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而日本文学则追求简洁、细腻的表现方式,注重描写细节和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展示生活的细微之处,如三岛由纪夫的《禁色》、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

中日文学的主题意识也有所差异。

中文学更注重社会思潮和人民意识的表达,关注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的反思,尤其是在20世纪初的乱世时期,许多中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如鲁迅的作品;而日本文学则更偏向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探索,有时候也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如川端康成的《雪国》、村上春树的《舞舞舞》。

虽然中日文学在题材、写作风格和主题意识上存在差异,但两者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都注重对人性的揭示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追求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和深入思考,还有一些中日作家在创作上受到了对方的影响,形成了一些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现代中日文学在题材、写作风格和主题意识等方面存在一些显著的异同。

中文学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础,注重大气磅礴、社会关怀的表达;日本文学则更注重现实主义、个人主义的题材和写作风格。

在中日文学之间也存在一些共通之处,两国文学在相互影响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现代中日文学在东亚文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国文学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学题材、风格、传统和现代观念等方面,对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进行浅析。

就文学题材而言,中日两国的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中国,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文学思潮的变革,现代文学的题材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现代中国文学作品中涉及的题材包括但不限于革命、历史、社会现实、人性、异化等。

而在日本,新的文学题材也不断涌现,包括战争、政治、社会变革、爱情、性别、亲子关系等。

虽然两国文学的题材有些相似,但在细节处理和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现代中日文学在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一方面,现代中国文学的文风更加朴素自然,强调表达真实的人物与事件,突出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风格。

日本文学则更倾向于描绘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追求文学的抒情和意境,体现了浓厚的东方审美情感。

两国文学在风格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表达手法上,更有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差异。

现代中日文学在传统和现代观念的处理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之间寻求平衡,既吸收传统文学的养分,又传达现代社会的理念和思想。

而在日本,现代文学作品在探讨传统价值和现代观念的冲突和交融,表现出思想的重构和文化的更新。

两国文学对传统和现代观念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矛盾与融合,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

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主要体现在文学题材、风格、传统和现代观念等方面。

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中日两国的文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丰富东亚地区的文学成果,也为世界文学的多元化贡献了新的力量。

通过对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学的创作特点和文化内涵,促进东亚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5篇范例)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5篇范例)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5篇范例)第一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点摘要:本文从文艺思潮、作家和读者、言语和媒体三方面,以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中心,考察并记述了东亚三国现代化的过程。

并阐明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如何与其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相连。

虽然各国政治情况各异,但基于民族主义的民主化方向却表现出一致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因此,可以说。

东亚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的压迫和对其反抗的过程中诞生的,换言之,是运用排外主义的方式西方化的。

东亚现代文学史研究必须走出西方文学的阴影,发掘和整理与现代西方存在差异的、具备东亚个性的文学史。

关键词:现代性;文学史;门户开放;启蒙运动;个别性;普遍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序言在本文中,现代文学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以时间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而是把所有在本质上具备了现代的精神和形式的文学作品统称为现代文学。

也就是说,所谓现代文学是指“以市民精神为内容,把自由的文体作为形式的文学”,或者说,是由被分化了的艺术类别的概念所形成的文学。

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基础并且充分地反映了复杂的市民社会的小说无疑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还有,由于文艺新闻的形成,带来了文学和媒体的完美结合。

这种文化现象使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在社会中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综上所述。

与古代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是以不同于前代的社会条件和意识形态作为背景诞生的,它是文学与时间意义上的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与西洋的市民社会不同,东亚的中、日、韩三国,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被迫的门户开放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东亚的现代意识和文学意识,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半殖民地这一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制约。

再加上之前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影响依然大量残存于精神文化领域方面,文学在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尝试,做出了必要的修正。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的分析.docx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的分析.docx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的分析1、引言中日现代文学之间一直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二者互相推进、互相影响,因此,无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还是对于日本文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日现代文学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二者均经过了社会的变革、时代的进步,在本国文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文化并加以创新,而正是在新旧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中日现代文学进行了交融和碰撞。

2、现代文学的本质现代文学主要是指在国家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的某些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现代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新的文学体裁,创造新的文学内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文学主要以对社会的反映为基础体现出一定的精神世界,而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等也在发生着改变,以中日现代文学为例,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学体系。

3、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我国的现代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当时中国正在遭受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启发,开始对我国的文学进行革新以达到唤醒中华民族的觉醒。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和人民群众的结合比以往更深,是以现实主义革命为主体,同时包含有多种创作方法与文学流派的文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大家鲁迅的很多作品为我国现代文学开辟了广泛的道路,随后冰心、郁达夫、郭沫若、朱自清以及叶圣陶等众多文学大家更是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现代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是我国文艺运动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深度融合,民族特色鲜明、艺术个性明显,再加上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大家做出的突出贡献,更是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4、日本现代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日本的文学深受其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而具有独特的特点,在近代之前,其主要以短小、结构单纯的短歌为主,而之后向着连歌发展。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中日两国文学历史悠久,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
日两国文学都经历了诸多的变迁和沧桑,但是,在现代时期,两国文学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依然十分明显。

首先,从文学题材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的文学在题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现代中
文文学中,尤其是新生代文学作家,主要写作的题材涉及了现代社会各个方面,包括爱情、工作、生活、乡土、历史等等。

而在现代日本文学中,由于对于战争的感慨,许多日本作
家的作品通常会从战争和后战时期的人性出发,描述生与死、爱与恨、悲与喜等等。

其次,从文学风格上来说,中日两国的文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在现代中文文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文学作品带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和文化底蕴,如“追梦”的主题,依据武侠小说的笔法等等。

而在现代日本文学中,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很多
文学作品的文风比较冷峻、清新,具备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

最后,从文学创作手法上来看,中日两国的文学也有不同之处。

在现代中文文学中,
由于相对封闭的营商环境,很多文学作家倾向于自主创作,大胆突破传统、大量地使用自
己的语言、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创意等等;而在现代日本文学中,由于其特殊的传统文化
积淀,很多文学作家比较容易借助传统的文化语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比如通过联想、附会等方式来描绘出作品的内涵和外部形式。

总的来说,中日文学在现代时期的异同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学题材、文学风
格和文学创作手法。

这些差异和相似之处,反映了两国文化发展历程的不同和相似,也为
文学界深化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点摘要:本文从文艺思潮、作家和读者、言语和媒体三方面,以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中心,考察并记述了东亚三国现代化的过程。

并阐明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如何与其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相连。

虽然各国政治情况各异,但基于民族主义的民主化方向却表现出一致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因此,可以说。

东亚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的压迫和对其反抗的过程中诞生的,换言之,是运用排外主义的方式西方化的。

东亚现代文学史研究必须走出西方文学的阴影,发掘和整理与现代西方存在差异的、具备东亚个性的文学史。

关键词:现代性;文学史;门户开放;启蒙运动;个别性;普遍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1 序言在本文中,现代文学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以时间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而是把所有在本质上具备了现代的精神和形式的文学作品统称为现代文学。

也就是说,所谓现代文学是指“以市民精神为内容,把自由的文体作为形式的文学”,或者说,是由被分化了的艺术类别的概念所形成的文学。

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基础并且充分地反映了复杂的市民社会的小说无疑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还有,由于文艺新闻的形成,带来了文学和媒体的完美结合。

这种文化现象使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在社会中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综上所述。

与古代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是以不同于前代的社会条件和意识形态作为背景诞生的,它是文学与时间意义上的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与西洋的市民社会不同,东亚的中、日、韩三国,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被迫的门户开放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东亚的现代意识和文学意识,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半殖民地这一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制约。

再加上之前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影响依然大量残存于精神文化领域方面,文学在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尝试,做出了必要的修正。

研究东亚三国被欧美列强蹂躏的历史,其现代文学的比较分析是其中一个必要的环节。

现代性以及其比较研究的方式。

已成为东亚各民族的主要课题和重要工作之一。

但是,直到现在,东亚三国仍未能从各自的角度达成共识。

理由之一是,日本最先进入现代化,而中国与韩国则采用另一种发展途径进入现代化。

由于中、日、韩三国与欧美各国在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所以很难将三个国家的现代性放入一个框架内进行研究。

在对这三个国家的现代史进行解释说明的时候,强调不同因索——外部影响或自身发展所得到的结果是相互矛盾的,强调不同的侧面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无法统一。

因此,实际上中、日、韩三国都从各自的观点出发,来记述本国的文学史。

例如,在中国的学术界,把“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特定的历史单位。

定义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时期。

这是遵从毛泽东的“民主主义论”的结果,并且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统称为“新民主主义文学”。

很明显,这并不是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而是依存于本国的政治发展路径来划分的结果。

在日本,现代文学的时期是按照天皇的年号来划分的,即明治、大正、昭和等,这一点在日本的学术界内部已形成共识。

而在韩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哪里这一问题,依然没有统一的答案。

1876年开港起点论、1894年甲午改革起点论、1919年《创造》创刊起点论以及独立运动起点论等等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另一,赵演铉认为,由于每十年都会发生一件大事,足以对文学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现代文学应以十年为单位进行记述。

这些结论都是基于政治和社会的变迁,并不能反映文学自身的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使用时代来划分文学的方法使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中断以及连续被忽略了。

本文将首先探究东亚现代文学的差异性与共通点。

然后基于个别性探寻普遍性的结果。

2 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的个别性和普遍性首先,从现代文学史被记述的时间来看,西欧各国普遍是19世纪初,日本是19世纪末,中国是1910年代,而韩国是在1945年后其本国的文学史才开始被整理和研究。

这些均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作为契机,例如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成为转折点。

中国是经过1919年的辛亥革命的洗礼,迈向近代的指向性则更加明确。

韩国则在这个重要的时期里失去了国家主权,沦为殖民地,无暇抽身进行现代国家建设。

从而记述和整理其本国文学史的条件并未成熟,直到1945年迎来了独立,终于,这个未尽的课题才一举完成。

中、日、韩三国在和欧美列强的接触过程中,门户逐渐被打开,并随着侵略的加剧,对于西方文明的渗透,从最初的消极接受转变为积极应对。

也就是说,分别经过了接触、门户开放和激进改革三个阶段。

这其中,日本则最早的接受了西方的启蒙思想,离开了传统的东亚文化,投向了西方文明的怀抱,并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制度全盘西化。

伴随着国力逐渐的强盛。

日本在全面西化之后,开始走上了扩张之路。

而这股改革的浪潮也开始波及到中国和韩国,韩国1894年甲午改革,以及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其表现。

日本,最初以制度性改革为主导,经过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报纸和杂志创刊,政治小说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在中国,经过戊戌变法,“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洋为中用论也开始登场,新小说和新体诗诞生。

政治小说、通俗小说与报纸和杂志同时创刊。

这以后,伴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民主和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也如影随形。

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不同,韩国在迈向现代的过程中虽然也经历了甲午改革,但随后却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争取独立运动与标榜现代化的启蒙运动同时展开。

东亚的现代文学是在接受了西方的民主、科学和平等的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的。

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文化。

思想的实践与现代文学的展开相互契合。

这里所说的实践是指为了现代思想的传播,所开办的学校,创办的期刊以及白话文运动等等一系列活动。

它为现代文学的创作、出版与鉴赏铺平了道路,并与文学的实践紧密相连。

目的是为了打破封建主义束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

从这点考虑,可以说东亚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已然成为其政治改革的契机。

在我们思考现代文学与政治改革如何相互作用时,需要明确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产生和其发展的路径。

3 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和中、日、韩三国文学的发展路径在讨论东亚三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的时候,可以从文学主张、意识题材、文字形象、言语构成、创作方法、思想流派等不同侧面进行比较。

但想要在各个方面都达到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并非易事。

因此,可以把西方文学对东亚文学的影响作为中心,分角度对东亚三国的现代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例如,直接受到西方文学影响的文艺思潮、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作家与读者、作为现代社会产物的媒体与语言以及具有政治背景的文学等方面。

西方的文艺思潮向东方扩张的过程中。

以不同的路径传播到中、日、韩三国,而此后其文艺思潮在各国的发展却出现相似之处。

当然,日本与中国、韩国不同,属于主动及自发性地接受现代文明和思想,通过留学的方式直接受到西方文学影响。

夏目漱石等知识分子用他们的笔将其思想引入日本。

与之相比,中国和韩国的知识分子则主要是通过翻译日译本的西方作品和原著来接触西方思想。

然而,在西方。

文艺思想经过200年的努力才逐渐发展,日臻完善,在东方传播却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

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对于西方思想的理解上的混乱。

从这点上看,中、日、韩三国则非常类似。

而且,中国和韩国在翻译日译本的西方作品的过程中,由于二次翻译所出现的错误更加突出。

作家们在翻译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的作品时,由于缺乏时间上的先后性,各种作品同时发表,因此。

这一时期的作品思想混乱,其多面性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日、韩三国的现代文艺思潮之所以极端混乱,可以列举以下三点进行说明。

首先,中、日、韩三国文艺思潮并非在正常的历史变更中产生,而纯粹是无序的模仿西方文化潮流所带来的结果。

西方各国经过现代发展。

浪漫主义抵制古典主义。

而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又抵制浪漫主义。

反观在东亚三国各种文艺思潮几乎同时出现。

如在韩国,《创造》的现实主义是作为否定启蒙主义的纯文字运动开始的。

在中国,作家们提倡拿来主义,全方面吸收新的思想。

中国特定的历史情况决定了现实主义占据主流地位,与实用的传统以及功利的目的相结合。

在西方近现代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现实派,在那个时期的中国发挥了作用。

文学团体纷纷吸收了现实派文学的创作手法。

从五四运动到1940年代,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支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文学作品及其创作精神。

但是。

就文化背景而言,西方现实派作家们的抵抗意识与中国传统的叛逆意识相悖,现实派没有实现本土化。

在日本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明治维新以后。

现实主义先于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得到发展,因而出现了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现象。

第二个原因,是对文艺思想概念的误解。

在中国和韩国,由于所翻译的作品和理论依赖于原著的日译本,重译的问题非常明显。

两国都把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解释为同一概念,而浪漫主义用颓废主义来说明代替。

在韩国,《创造》的创刊人李光洙否定启蒙主义,提倡纯文学意识。

这种创作态度与佐拉所代表的自然主义创作方式相去甚远。

《废墟》的同仁们所主张的颓废主义也并非是19世纪末在西方登场的颓废主义,只不过是一种经过变化的浪漫主义而已。

《白潮》的情况也同样,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混淆。

在中国的文坛,1932年瞿秋白翻译并发表了恩格斯和列宁的论文后,现实派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

“现实主义”(Realism)在中国一直被译作“写实主义”。

在文章中他第一次使用了“现实主义”一词,并把“写实主义”解释为“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

最后是第三个原因:对于文艺思潮的无意识的盲目追求。

在无产阶级文化阵营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白潮》的同仁,浪漫主义诗人朴英熙最终也化身为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先驱。

在中国,随着浪漫主义后期的作家们从日本和欧洲留学归来。

激进的无产阶级论争占据了文学的主导地位。

这种文艺思潮的混乱和错误是东亚特殊的现代化进程的反映。

如果从东亚三国特殊的命运来考虑。

这也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

在论述现代文学的作家与读者这一问题时,时间上的比较尤为重要。

现代以后的作家和读者的性格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遍性和大众化。

在日本,1877年创建东京大学。

在中国,戊戌变法后新措施实施,1898年创立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以后改称北京大学。

在韩国,1883年创立元山学堂,1885年培材学堂诞生。

在中国和韩国,开化以后的新教育几乎被基督教的学校垄断,随后,民间才自发地兴起私立学校。

他们导人新的教育方式,扩大受教育的机会。

作为教育启蒙运动的一环,出现了专门学校,私立学校,官立学校等等。

主要传授西方的新思想和新技术,扩大西方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增加了新的读者层,为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石,为口语化的普及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