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理解性默写:
7、写出了诗人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的诗 句是:_山__气_日__夕__佳_,飞__鸟__相_与__还__。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 受的句子是:__问_君__何__能_尔__?_心__远__地_自__偏__。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__山_气__日_夕__佳___,__飞_鸟__相__与_还___。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 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 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 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 “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
质疑探究:
苏轼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 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 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 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 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 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 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 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轻声读,结合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1-4句:建造房屋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 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饮酒ppt优秀课件

男性每天饮用不超过两杯,女性每天 饮用不超过一杯。
饮酒后应避免驾车,确保自身和他人 的安全。
避免空腹饮酒
空腹饮酒会加速酒精吸收,更容易醉 酒和引发健康问题。
02 酒的种类与特点
红酒
种类
红酒主要来源于葡萄,通过发酵 和陈酿而成。根据产地和酿造方 法的不同,红酒可以分为多种类 型,如干红、半干红、甜红等。
酒杯的使用
不同的酒需要使用不同的酒杯,如红酒杯、白酒杯、啤酒 杯等。使用酒杯时要注意不要将酒杯倒得太满,以免溢出 。
倒酒的量
在倒酒时,应该根据不同酒的种类和场合,控制好酒的量 。一般来说,白酒的量应该控制在半杯左右,红酒的量应 该控制在三分之二杯左右。
酒文化
01
酒文化的内涵
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酒的酿造、品鉴、礼
特点
红酒色泽鲜艳,口感醇厚,含有 丰富的酚类物质和维生素C,具有 抗氧化、抗炎、抗癌等保健作用 。
白葡萄酒
种类
白葡萄酒是用白葡萄或红葡萄去皮发 酵而成。根据产地和酿造方法的不同 ,白葡萄酒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干 白、半干白、甜白等。
特点
白葡萄酒色泽清爽,口感清爽,含有 丰富的氨基酸和矿物质,具有促进消 化、提高免疫力等保健作用。
仪等多个方面。通过了解酒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02 03
酒的酿造
酒的酿造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如原料的选择、发酵、蒸馏等。不同种类 的酒在酿造过程中也有所不同,如白酒需要经过多次蒸馏,而啤酒则需 要经过发酵和瓶内发酵等步骤。
酒的品鉴
品鉴酒是一种艺术,需要通过观察酒的颜色、闻香、品尝等多个步骤来 评价酒的质量和特点。在品鉴酒时,需要注意温度、酒杯的选择和品鉴 技巧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PPT课文课件

课文全篇探究
[重点]怎样理解《饮酒》(其五)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 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深入理解。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 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官,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 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拓展思维
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歌咏 ,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是酒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 酒》共20首,都是他归园田后所作。
课堂总结
陶渊明置身于这样优美清新恬淡的田园中,可以悠然采菊, 可以欣赏南山,又可以感受日暮时分的山景,又可以远望归巢的 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郁悒,后认识到,人生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他醉酒之后常常诗兴大发,书写感慨,再修改润色,一共
得到 20 首诗,即《饮酒》。
文言知识积累
重
点 字
结庐· ( lú)
喧· ( xu)ān
东篱· ( l)í
文言知识积累
一 词 多
1.自 心远地自· 偏( 副词,)自然 ·自将磨洗认前朝( 代词,)自己
热爱自然 淡泊名利
课文细读品味
1.如何理解“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 因为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虽居闹市却觉得
偏僻安静,这两句体现了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由, 厌恶官场的黑暗虚伪。
课文细读品味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本题运用赏析古诗词名句法。这两句诗妙手偶得,浑 然天成,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怡然 自得,那样超凡脱俗,以景物衬托诗人的闲适。“悠然”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 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不是有意寻求,而是 不期而遇,写出了作者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
陶渊明《饮酒》PPT课件

.
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傍晚。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辨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想要辨识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
10
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义: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抬头看见了美 丽的南山。
• 傍晚时分南山蒸腾着美丽的山气,飞 鸟相伴飞回家。
问 君 何 能 尔,
这样。
心 远 地 自 偏。
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 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8
释
义: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在人群聚居的 地方建造房屋,但 并没有(感觉到)车 马的喧闹声. 问自 己为什么能这样, 心境高远,所居之 处就感到很僻静。
.
4
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仰慕陶渊明 人品尤其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 和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 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 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 闲。”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 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
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
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
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
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
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
《饮酒》PPT优质课件

指此时此地
指自然之趣
的景和情。
和人生真谛。
直接抒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明恬适的田园生活的乐 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化用《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 大辩不言”和《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
赏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
析 点明了全诗主旨。
诗词品读
饮酒(其五)
点明归隐之所,指
陶渊明
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
喧嚣扰攘的尘世。
马,代表官场烦琐的应
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赏
开头两句设置悬念,“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反差
析 引发读者的思考。
叙事议论 奠定基调
指代上两句内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赏
这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揭开悬念:因为心情闲适,
借绿苔、青草表现对居室幽静环境的喜爱。
(2)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心境的 句子是:__采__菊__东__篱__下_,_悠__然__见__南__山__。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 三、四句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 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车马喧嚣的环境似 乎也变得偏僻安静了。
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绩《野望》、陶渊明《饮酒》(其五)
诗词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饮酒(其五)
lú
陶渊明
xuā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xiānɡ huán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八上第六单元陶渊明《饮酒》优秀课件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 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 舍,什么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 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 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 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 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饮 酒陶
渊 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选自钟嵘《诗品》)
陶渊明,365-427,字 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 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 名诗人。
6、七八句景物描写与三四句人物描 写有什么联系?
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 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 于黑暗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 好宁静的大自然。
7、体会“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言”的情感
“真意”指的是: 自然之趣和人 生真谛。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 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 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b、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 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 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 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
课后练习
• 1.“悠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简要分析“山气日夕佳,飞 鸟相与还”一句的情感。
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 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 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研读
5、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 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篱山下,诗人在采菊花,偶一 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 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 鸟结伴而还。由近及远描绘了一幅自 由恬淡的田园风光图,表达诗人回归 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小结:
诗歌1--4句叙事,5--8句描写田园 的美好景色,用 菊花、南山、山 中晚景、归林飞鸟 构成一副大自 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诗人厌倦 官场的喧嚣、热爱田园生活的以 及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人 生追求。
饮 酒陶
渊 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选自钟嵘《诗品》)
陶渊明,365-427,字 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 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 名诗人。
6、七八句景物描写与三四句人物描 写有什么联系?
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 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 于黑暗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 好宁静的大自然。
7、体会“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言”的情感
“真意”指的是: 自然之趣和人 生真谛。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 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 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b、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 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 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 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
课后练习
• 1.“悠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简要分析“山气日夕佳,飞 鸟相与还”一句的情感。
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 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 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研读
5、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 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篱山下,诗人在采菊花,偶一 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 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 鸟结伴而还。由近及远描绘了一幅自 由恬淡的田园风光图,表达诗人回归 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小结:
诗歌1--4句叙事,5--8句描写田园 的美好景色,用 菊花、南山、山 中晚景、归林飞鸟 构成一副大自 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诗人厌倦 官场的喧嚣、热爱田园生活的以 及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人 生追求。
《诗词五首——饮酒》ppt课件
•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 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 入了眼帘。
•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 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 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
自学指导三:小组合作,品读诗词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自读诗歌思考: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表达方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修辞、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歌内容、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情感
诗词品读
点明归隐之所,指 喧嚣扰攘的尘世。
饮酒(其五)
代表追名逐利的官场, 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 而奔走的写照。
26 诗词五首
背景链接导入 在咱们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不为五斗米折
腰,弃官归隐。大家知道是谁吗? 陶渊明
归隐后的陶渊明常一醉方休,醉酒之后诗兴大发,陆 续写成组诗《饮酒》20首。这些诗歌大多直抒胸臆,写 对世事人生的感慨。本诗是其中最为闲雅有致的一首。
第一课时 饮酒(其五)
学习目标:
陶渊明
1.i见ān南ɡ h山uá。n 山气日为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生活状况的满足自豪之情; 后六句重在抒发回归田园的 乐趣,宜读出自得之乐。
自学指导二:结合注释,读通大意感知诗歌内容。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 建造房舍。结,建造、 构筑。庐,简陋的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屋。
布置作业: 必做作业:背诵并默写诗歌。 选做作业:背诵《饮酒》其二
•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 远离喧闹的尘世。
•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 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 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
自学指导三:小组合作,品读诗词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自读诗歌思考: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表达方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修辞、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歌内容、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情感
诗词品读
点明归隐之所,指 喧嚣扰攘的尘世。
饮酒(其五)
代表追名逐利的官场, 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 而奔走的写照。
26 诗词五首
背景链接导入 在咱们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不为五斗米折
腰,弃官归隐。大家知道是谁吗? 陶渊明
归隐后的陶渊明常一醉方休,醉酒之后诗兴大发,陆 续写成组诗《饮酒》20首。这些诗歌大多直抒胸臆,写 对世事人生的感慨。本诗是其中最为闲雅有致的一首。
第一课时 饮酒(其五)
学习目标:
陶渊明
1.i见ān南ɡ h山uá。n 山气日为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生活状况的满足自豪之情; 后六句重在抒发回归田园的 乐趣,宜读出自得之乐。
自学指导二:结合注释,读通大意感知诗歌内容。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 建造房舍。结,建造、 构筑。庐,简陋的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屋。
布置作业: 必做作业:背诵并默写诗歌。 选做作业:背诵《饮酒》其二
•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 远离喧闹的尘世。
4《饮酒》课件(正式)
悠 然 见 南 山
采 菊 东 篱 下
比:近来 诠次:次序
2.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研习第一层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 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 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 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 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 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 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 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 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 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 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饮
陶 渊 明
酒
( 选 自 钟 嵘 《 诗 品 》 )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 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 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 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 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 自然的面目) 就此辞官归田,不再出 仕。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 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 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王维曾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 前。” 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饮酒》陶渊明公开图文PPT课件
诗五首·饮酒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 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 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如果 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 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 淳。”
——元好问《论诗》
诗五首·饮酒
“采菊”是俯,“见 南山”是仰,俯仰之间,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 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 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 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 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 怀。
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诗五首·饮酒
诗五首·饮酒
作者简介
• 陶渊明(365~427), 名潜, 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 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山 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 家。。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 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 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 谢灵运合称“陶谢”。主要作 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 记》、《归园田居》、《饮酒》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 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 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 等。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
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 脱俗。
赏 诗五首·饮酒
心远
心 远
心志高远 淡泊名利 宁静处世
返回
诗五首·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 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至情言语 即无声
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 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 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 的净土。
陶渊明《饮酒》ppt课件
情感表达
归隐之情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 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
厌倦和逃避。
高洁之志
通过描绘菊花等意象,诗人表达 了自己高洁品格和清高志向,以
及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坚守。
宇宙之思
诗人在诗中不仅对自然景物进行 描绘,还融入了对宇宙、人生等 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
诗人深邃的思想境界。
04
俗。
步入仕途
二十岁时开始游宦生涯,然官场黑 暗,仕途险恶,理想难以实现。
归隐生活
四十一岁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 官归隐,直至六十三岁去世。在乡 野他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并创作 了大量的田园诗。
文学成就
01
02
03
诗歌散文方面
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 出的文学家之一,其诗歌 散文皆具有很高的艺术成 就。
音韵、节奏等音乐性表现
音韵
陶渊明在《饮酒》中注重音韵的和谐与美感,通过押韵、平仄等手法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回环 往复的音乐之美。如诗中多处运用叠词、双声等音韵技巧,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节奏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通过字词的短长、轻重、缓急等变化,形成起伏跌宕、疾徐有致的节奏美。这种 节奏感与诗人饮酒后微醺的状态相契合,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起伏与情感的波动。
陶渊明《饮酒》ppt 课件
• 诗人陶渊明简介 • 《饮酒》诗歌背景及内容 • 《饮酒》中的意象与意境 • 《饮酒》中的艺术手法与技巧 • 《饮酒》主题思想探讨 • 《饮酒》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
响
目录
01
诗人陶渊明简介
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出生于没落仕宦家庭,自幼修习 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 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 物 描 写
山间夕阳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飞鸟归林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 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 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 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 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 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 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 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研习第二层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心境?
(意境分析)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 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 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 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 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 悠闲自得的心境。
饮
陶 渊 明
酒
陶渊明,365-427,字 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 家。浔阳柴桑人。曾祖陶 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曾 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 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 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 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 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 躬耕田园。 他是我国田园 诗的鼻祖,和山水诗的鼻 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 称“陶谢”。
1至4句为第一 层,讲作者因为 能够超脱现实纷 扰,有高尚的精 神境界,所以觉 得所在的地方也 偏僻幽静了。
问题探究
1、既然作者居住在众 人聚居的地方 ,为何 “无车马喧” 的烦恼 呢?为何生活如此安静、 心灵如此安宁?
“心远地自偏”。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 惑,不慕官场荣禄,所以居 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平和 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 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 折射出来。
静穆超然的胜景
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 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 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 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 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 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 我高洁的表现。
你若是诗人,从这首诗 中你领悟到哪些理趣?
其一:心远地自偏,心静 自然凉的相对哲学。 其二:飞鸟翩然归林,我悠 然望山,万物各得其所,都 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其三:生活越简单质朴, 快乐越充盈真切。 其四:美妙的感受往往找不 到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只 有心领神会 。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 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 闲欣赏,表现了作者 厌倦官场腐败,决心 归隐自洁、超脱世俗 的人生追求。
超 凡 脱 俗 的 天 真 自 然 的 意 趣
人 与 自 然 合 一 , 物 我 合 一 的 意 境
问题探究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 丰富的哲理:“只 有超凡脱俗的牵挂, 舍弃功名利禄,归 隐田园,才有采菊 的悠然;只有采菊 的悠然,才会见到 南山的悠然;南山 的悠然,正是自己 超凡脱俗的悠然。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主要作品
文:《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诗:《归园田居》 《饮酒》 《读山海经》
(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
《饮酒》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 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 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 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 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 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真谛,真趣
辩白,说清楚 语言来表达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筑屋于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的尘嚣打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若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只要内心高洁,远离世俗,居处自然就显得僻静偏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下随意采摘菊花,悠闲中又看见秀美的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 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 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 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 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 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 里。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 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 了什么真意呢?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 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 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 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 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渊明常以孤云、松菊自比,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 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刻画了 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ⅴ。李白笔下的月,林逋笔下的梅,周敦颐笔下的莲等等。
②从情与景的关系来看: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 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 而遇。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 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 “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 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天真意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 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 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 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 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 用心灵去感受它。
5至10句 为第二层, 说明欣赏美 丽的自然景 物,能获得 无限的意趣。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 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
另外,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 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 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
③“东篱采菊”的形象。 为何又在“东篱下”呢?
首先,东是春天的方向,象征大 自然。其次先东,后南,再西,全 方位融入自然,物我合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 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 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 穆”、“淡远”之作,为后世 所称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悠然”写出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 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 种恬淡、闲适、对生活 无所求的心情。改成 “望”不好,“见”表 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 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 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采菊
包 含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 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 得的心情
主要内容: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 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 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表现了“心远地自 偏”、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和诗人从自然景物 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自己丰富的精神生活。把 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的关键词是“心远”。 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 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 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 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问题 1、这首诗中流传于后世且久盛不衰的两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表现诗人投入大自然的无比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诗中描写优美的自然风光的诗句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5、能体现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 “无我之境”、“妙手偶得之笔”,不经意中道 出的“绝妙好辞”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进一步丰富悠然见南山的美妙意境的诗句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诗中形象地再现“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的 句子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中的景象傍晚时最好,归巢的飞鸟结伴而回。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的许多真趣,从大自然得到启发,领悟 人生真谛,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也无须用言语表达的。
山间夕阳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飞鸟归林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 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 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 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 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 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 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 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研习第二层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心境?
(意境分析)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 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 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 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 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 悠闲自得的心境。
饮
陶 渊 明
酒
陶渊明,365-427,字 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 家。浔阳柴桑人。曾祖陶 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曾 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 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 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 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 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 躬耕田园。 他是我国田园 诗的鼻祖,和山水诗的鼻 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 称“陶谢”。
1至4句为第一 层,讲作者因为 能够超脱现实纷 扰,有高尚的精 神境界,所以觉 得所在的地方也 偏僻幽静了。
问题探究
1、既然作者居住在众 人聚居的地方 ,为何 “无车马喧” 的烦恼 呢?为何生活如此安静、 心灵如此安宁?
“心远地自偏”。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 惑,不慕官场荣禄,所以居 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平和 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 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 折射出来。
静穆超然的胜景
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 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 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 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 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 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 我高洁的表现。
你若是诗人,从这首诗 中你领悟到哪些理趣?
其一:心远地自偏,心静 自然凉的相对哲学。 其二:飞鸟翩然归林,我悠 然望山,万物各得其所,都 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其三:生活越简单质朴, 快乐越充盈真切。 其四:美妙的感受往往找不 到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只 有心领神会 。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 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 闲欣赏,表现了作者 厌倦官场腐败,决心 归隐自洁、超脱世俗 的人生追求。
超 凡 脱 俗 的 天 真 自 然 的 意 趣
人 与 自 然 合 一 , 物 我 合 一 的 意 境
问题探究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 丰富的哲理:“只 有超凡脱俗的牵挂, 舍弃功名利禄,归 隐田园,才有采菊 的悠然;只有采菊 的悠然,才会见到 南山的悠然;南山 的悠然,正是自己 超凡脱俗的悠然。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主要作品
文:《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诗:《归园田居》 《饮酒》 《读山海经》
(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
《饮酒》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 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 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 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 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 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真谛,真趣
辩白,说清楚 语言来表达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筑屋于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的尘嚣打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若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只要内心高洁,远离世俗,居处自然就显得僻静偏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下随意采摘菊花,悠闲中又看见秀美的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 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 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 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 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 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 里。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 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 了什么真意呢?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 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 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 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 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渊明常以孤云、松菊自比,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 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刻画了 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ⅴ。李白笔下的月,林逋笔下的梅,周敦颐笔下的莲等等。
②从情与景的关系来看: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 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 而遇。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 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 “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 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天真意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 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 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 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 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 用心灵去感受它。
5至10句 为第二层, 说明欣赏美 丽的自然景 物,能获得 无限的意趣。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 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
另外,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 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 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
③“东篱采菊”的形象。 为何又在“东篱下”呢?
首先,东是春天的方向,象征大 自然。其次先东,后南,再西,全 方位融入自然,物我合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 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 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 穆”、“淡远”之作,为后世 所称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悠然”写出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 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 种恬淡、闲适、对生活 无所求的心情。改成 “望”不好,“见”表 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 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 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采菊
包 含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 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 得的心情
主要内容: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 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 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表现了“心远地自 偏”、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和诗人从自然景物 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自己丰富的精神生活。把 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的关键词是“心远”。 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 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 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 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问题 1、这首诗中流传于后世且久盛不衰的两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表现诗人投入大自然的无比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诗中描写优美的自然风光的诗句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5、能体现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 “无我之境”、“妙手偶得之笔”,不经意中道 出的“绝妙好辞”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进一步丰富悠然见南山的美妙意境的诗句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诗中形象地再现“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的 句子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中的景象傍晚时最好,归巢的飞鸟结伴而回。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的许多真趣,从大自然得到启发,领悟 人生真谛,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也无须用言语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