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 (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此处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 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 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因为诗人远离官场,看淡了名利, 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即使身处 闹市,也显得偏僻安静,道出了感 觉与处境之来自的辩证关系。四、品读诗韵
思考探究: 2.能否把“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字改 为“望”字? 为什么?
学以致用(1)
三、读懂诗意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读懂词 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我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 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 问你怎能这样呢?内心远离尘俗, 自然就会觉得地处偏僻了。
四、品读诗韵
思考探究: 3.“山气日夕佳,飞 鸟相与还”中“菊” 和“飞鸟”有何象征 意义?这两句有何深意 ?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菊”陶渊明“清风高节”的象征, “飞鸟”——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 这两句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美好和诗人恬 淡闲适的心境。 言下之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 为什么要奔波于官场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 ,不愿投入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 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 神气都索然矣。”(苏轼)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能。
“见”写出了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 的南山映入眼帘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 诗人内心与自然的契合,达到了物我合 一、悠然忘我的境界,与全诗闲远散淡 的氛围吻合。
“望”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 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理解性默写:
7、写出了诗人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的诗 句是:_山__气_日__夕__佳_,飞__鸟__相_与__还__。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 受的句子是:__问_君__何__能_尔__?_心__远__地_自__偏__。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__山_气__日_夕__佳___,__飞_鸟__相__与_还___。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 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 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 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 “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
质疑探究:
苏轼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 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 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 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 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 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 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 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轻声读,结合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1-4句:建造房屋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 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第25课《饮酒》课件(共31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5
田园诗派
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 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 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 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 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 追求朴素自然。
9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可家从建没在有众烦人神聚应居酬的车繁马华喧街闹道。,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新课导入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 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 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 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 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1
第25课 诗词五首
陶渊明 杜甫 李贺 杜牧 李清照
2
陶渊明
3
学习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的体裁特点,识记作家作品, 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反复诵读,品味重点字、句的含义,理解诗 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诗歌的魅力,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 。(重点)
4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 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田园诗派
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 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 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 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 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 追求朴素自然。
9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可家从建没在有众烦人神聚应居酬的车繁马华喧街闹道。,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新课导入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 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 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 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 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1
第25课 诗词五首
陶渊明 杜甫 李贺 杜牧 李清照
2
陶渊明
3
学习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的体裁特点,识记作家作品, 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反复诵读,品味重点字、句的含义,理解诗 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诗歌的魅力,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 。(重点)
4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 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PPT课文课件

课文全篇探究
[重点]怎样理解《饮酒》(其五)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 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深入理解。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 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官,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 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拓展思维
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歌咏 ,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是酒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 酒》共20首,都是他归园田后所作。
课堂总结
陶渊明置身于这样优美清新恬淡的田园中,可以悠然采菊, 可以欣赏南山,又可以感受日暮时分的山景,又可以远望归巢的 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郁悒,后认识到,人生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他醉酒之后常常诗兴大发,书写感慨,再修改润色,一共
得到 20 首诗,即《饮酒》。
文言知识积累
重
点 字
结庐· ( lú)
喧· ( xu)ān
东篱· ( l)í
文言知识积累
一 词 多
1.自 心远地自· 偏( 副词,)自然 ·自将磨洗认前朝( 代词,)自己
热爱自然 淡泊名利
课文细读品味
1.如何理解“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 因为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虽居闹市却觉得
偏僻安静,这两句体现了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由, 厌恶官场的黑暗虚伪。
课文细读品味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本题运用赏析古诗词名句法。这两句诗妙手偶得,浑 然天成,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怡然 自得,那样超凡脱俗,以景物衬托诗人的闲适。“悠然”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 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不是有意寻求,而是 不期而遇,写出了作者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课件

此此中中/有有真真意意,,欲欲辨辨/已已忘忘言言。。
二读诗歌,借注释知内容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
此中有真意,欲 辨已忘言。
二读诗歌,借注释知内容
诗歌大意
•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 山中的云气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有飞鸟结伴归来。 •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读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 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其厌恶官场,决 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饮酒(其五)
作者介绍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 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谥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诗人、辞 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 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因此被 称为陶彭泽),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他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派,是中国第一位田 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 渊明集》。
三读诗歌,知人论世悟情感
(1)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式表达这种心态? (2)第五、第六句是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为什么被传诵 至今? (3)最后两句是本诗的结束语。“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指 什么?“ 归真真意的”愿在望文。中指: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 (4)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 人形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课件

找出蕴含“悠然”之意的词、句、意象, 你从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示
我发现“庐”中蕴含着作者的悠然之意。
“庐”是简陋的房屋,从中感受到了安于田园、
例 生活简朴的陶渊明。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与世无争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
“渊明吾师” “愿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苏东坡
《陶渊明诗集》
月缺不改光 剑折不改刚
--《饮酒》其五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品诗韵,读出悠然之味。 明确方法,绘诗情,感悟陶潜之志。 纵古贯今,守心志,汲取人文精神。
朗读诗歌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评价标准: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漫漫太空路 坚守航天梦
你活成了世人心中 理想的样子 进退自如 悠然脱俗 采菊东篱
你完成了心灵的蜕变 归隐田园
最低的境遇中, 活出最高的境界
萧萧竹声 抚慰吾心 山河岁月 时光肆虐 映澈了你的坚守奏乐 我追寻着你 追寻着你的人性光芒 我的旅途一路高昂
作业
必做
用描绘画面的方 法,描绘《归园 田居》(其一) 的田园生活。
评价标准:
语气舒缓从容 声音悠长绵远
巧绘“悠然”之境
如何诗意地描绘这悠然的画面?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视觉
锦囊一:抓意象 锦囊二:调感官 锦囊三:融细节
示 例
夕阳西下,云雾缭绕,霞光漫天,万籁俱寂中,耳 听觉 畔突然传来清脆的鸣声,感受着晚风雾霭的气息,
飞鸟正成群结伴,展翅飞回南山之中。
细节
示
我发现“庐”中蕴含着作者的悠然之意。
“庐”是简陋的房屋,从中感受到了安于田园、
例 生活简朴的陶渊明。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与世无争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
“渊明吾师” “愿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苏东坡
《陶渊明诗集》
月缺不改光 剑折不改刚
--《饮酒》其五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品诗韵,读出悠然之味。 明确方法,绘诗情,感悟陶潜之志。 纵古贯今,守心志,汲取人文精神。
朗读诗歌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评价标准: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漫漫太空路 坚守航天梦
你活成了世人心中 理想的样子 进退自如 悠然脱俗 采菊东篱
你完成了心灵的蜕变 归隐田园
最低的境遇中, 活出最高的境界
萧萧竹声 抚慰吾心 山河岁月 时光肆虐 映澈了你的坚守奏乐 我追寻着你 追寻着你的人性光芒 我的旅途一路高昂
作业
必做
用描绘画面的方 法,描绘《归园 田居》(其一) 的田园生活。
评价标准:
语气舒缓从容 声音悠长绵远
巧绘“悠然”之境
如何诗意地描绘这悠然的画面?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视觉
锦囊一:抓意象 锦囊二:调感官 锦囊三:融细节
示 例
夕阳西下,云雾缭绕,霞光漫天,万籁俱寂中,耳 听觉 畔突然传来清脆的鸣声,感受着晚风雾霭的气息,
飞鸟正成群结伴,展翅飞回南山之中。
细节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山气曰夕佳,飞鸟相与还。 句解: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诗人由飞鸟归巢悟出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不胜欣慰。 1 文意理解题: 解释“相与”:相伴解释“曰夕”:傍晚 2 描绘画面题: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联诗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南山,飘绕着一层 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 飞回。 3诗人情感: 通过刻画大自然的静谧美好,表现诗人从中领悟到的人生哲思,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的 感悟自然的意趣。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表达了诗人沉醉于自然、与自然为伍的恬淡闲 适之情。
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 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 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 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 傍晚的景色十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 却不知怎样表达。
诗词分析
首四句 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 “心远”纲领全篇。 中四句 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最后两句 “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 体验。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句解:设问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的境界的追求及其淡 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同时揭开上文的悬念。诗人心情闲适,志 向高远,言语之间尽显自豪、自足之情。 1.请联系首句中的“人境”,说说“心远地自偏”所包含的哲 理。这句诗道出了感觉(心境)与处境(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是否离开人群,只要心志高远、心情闲适,心灵足够平朴淡远, 即使身处“人境”,也可视闹市如深山幽谷。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陶饮 酒 渊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堂检测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 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 层云,决眦入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 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 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 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他的人生经历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 岁前,年少居家,饱读诗书,有过“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第二时期:29岁到41岁,时仕时隐,处在彷徨挣扎 中;第三时期:42岁到62岁,他毅然归居田园,直至病故。
题解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 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 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 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 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 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听读诗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体裁:古体诗
古 典 诗 歌
古体诗 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
赏读诗歌
“真意”指的是什么?你感受 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感?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答题步骤: ①分析具体写了什么; 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 活,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以及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Leabharlann 诗意:我把草屋陶渊明
建造房舍。结,建
造 陋、 的构 房筑屋。。庐,简结庐在人境,喧 的嚣 尘扰 世攘 。 而无车马喧。
建在人多聚居的 地方,却没有车 马的喧闹。要问 我如何能够做到 这样呢?心里远
山间的云气。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傍真晚。意,欲辨已忘言。
辨识。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 语言来表达。
3.“真意”是什么?
真意是飞鸟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说明宇 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是如此,摆脱礼教的 束缚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状态,恢复人的自 然率性。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 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 颇富情趣。以“君”自指,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炼的语言进行了 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 得偏僻安静。
东边的篱笆。 也指代菊圃。
即庐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我)在东篱下随手 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 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采 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 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 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 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 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 怡然自乐。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 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 柳先生”。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 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 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卷 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此诗大约作于晋安 帝义熙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 园之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问君何能尔?指 之间上的层交人往士。
离世俗,自然就 觉得住的地方偏
心远地自偏。
僻安静。
如此,这样。
偏远,偏僻。
1.怎样理解开篇四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 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 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 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 自答揭开了谜底。
而无车马喧
饮 酒 心远地自偏 ( 其 采菊见南山 五 ) 山夕鸟飞还
生活宁静
内心恬淡 情景相融 物我合一
热爱自然
生命真谛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 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 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 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 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4.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怎样的思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平凡的村 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普 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 爱田园生活的真挚情感。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 丑恶污浊。他虽几次出来做小吏。但最终辞官归 隐,永不出仕。隐居生活更主要的是追求精神上 的自由境界,“心远地自偏”即为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