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合理用药病例分析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在神经内科上应用调查和分析

抗菌药物在神经内科上应用调查和分析

抗菌药物在神经内科上应用调查和分析抗菌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因不合理的应用而导致细菌耐药性。

了解和掌握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对抗菌药物的供应管理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我院神经内科抗菌药物用药现况,特对我院2012年1~12月神经内科965例出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从我院感染监测数据库中,收集整理2012年1~12月神经内科出院的965例患者在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的数据。

2 结果2.1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2012年1~12月神经内科出院患者共计965例,每月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不超过30%;上半年标本送检率均大于30%,而下半年患者标本的送检率均大于60%。

2.2 ddds前10位的抗菌药物: 2012年1~12月中我院神经内科使用抗菌药物共40种,其中 ddds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其中β内酰胺类有6种,喹诺酮类有2种,氨基糖苷类有1种,碳青霉烯类有1种。

2.3 抗菌药物使用费用: 2012年神经内科二病区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共计54.35万元,占药品总费用的10.76%。

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24.86万元,占抗菌药物费用4574%;其他依次为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11.90万元,占21.89%;青霉素类抗菌药物8.84万元,占16.26%;喹诺酮类药物2.86万元,占5.27%;其它抗菌药物5.89万元,占1084%。

详细来看,神经内科抗菌药物费用支出主要在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费用次之,喹诺酮类药物费用较少。

2.4 抗菌药物每月人均费用: 2012年神经内科患者抗菌药物每月人均费用以1月份最低为555.50元,以12月份最高为1161.04元,见表3。

神经内科患者抗菌药物每月人均费用变化不大,基本平稳,只是11月份和12月份呈快速上升之势。

神经内科疾病的病例分析与疗效评价

神经内科疾病的病例分析与疗效评价

神经内科疾病的病例分析与疗效评价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神经内科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神经内科疾病包括多种类型,如中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本文将通过分析病例数据,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为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一、中风病例分析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下面介绍一例中风病例,分析其病情和疗效。

病例编号:001患者年龄:60岁患者性别:男症状:突发右侧身体无力,言语不清病情诊断:右侧脑卒中治疗方法:1. 中医针灸疗法:每周2次,连续治疗3个月2. 药物治疗:使用抗凝血药物和保护脑细胞的药物,每日一次,连续治疗6个月3. 康复训练:进行物理治疗和语言康复训练,每日2小时,连续治疗1年疗效评价: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肢体无力症状明显减轻,言语清晰度有所提高。

经过6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基本恢复正常,没有出现新的并发症。

经过1年的治疗,患者的身体功能得到有效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增强。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中医针灸疗法、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联合治疗,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效果较好。

但是,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治疗方法需要个体化选择,以达到最佳疗效。

二、帕金森病病例分析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

下面介绍一例帕金森病病例,分析其病情和疗效。

病例编号:002患者年龄:70岁患者性别:女症状:手部颤动、行走困难、肌肉僵硬病情诊断:帕金森病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使用多巴胺类药物,每日3次,连续治疗1年2. 物理康复训练:进行肌肉拉伸和平衡训练,每周3次,连续治疗6个月3. 营养补充:增加蛋白质摄入,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疗效评价:经过1年的治疗,患者的手部颤动和肌肉僵硬有所减轻,行走困难的症状明显改善。

经过6个月的康复训练,患者的肌肉灵活性得到提高,平衡能力明显增强。

蛋白质补充也有助于患者的营养摄入。

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处方点评干预后对合理用药的作用

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处方点评干预后对合理用药的作用

( 2 0 1 5 0 9 0 7 ) : 鲍曼不动杆菌 , 与临床 表现不符 。患者 出现稀水 便, 考虑 因使用碳青霉烯类后 出现的不 良反应 , 艰难梭 菌感 染 可能 , 建议停用 “ 美罗培南” , 改用 甲硝 唑 口服 , 密 切观察 病情 变 化。第二 天开始 , 相应 指标逐 渐正 常 。1 周 后 患者 未诉 不
生素, 主要用于多重 耐药菌感 染 以及 重症感 染 的治疗 。本 例
定( 2 0 1 5 0 9 0 1 1 ) : 鲍曼不动 杆菌 , 且患者 出现稀水便 , 请药学部 会诊, 调整治疗方案 。 药师查看患者病 情 , T 3 6 . 2 ' E, 精神 可 , 肺 部炎症 较 前 吸
收, 胸腔积液较前减 少 , 临床表 现较前好 , 痰 细菌培 养 +鉴定
中多 次痰培养 的结果 均为铜绿假 单胞菌 , 根据抗 菌药物治疗 原则 , 应依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针。哌拉西林 舒 巴坦钠主要对铜绿假单胞菌 引起 的
的各种感染有 较强作用 。本 例患者 由于基 础疾病较 多较 重 , 身体状态差 , 感染不易控 制 。应用 哌拉西林 舒 巴坦钠抗 感染 治疗 3天后 , 各项感 染指标 虽未控 制 , 且 出现 发热症 状 , 但经 对症处理后体 温很 快恢 复正常 , 患者 的精神状态 也可以 , 表示 病情 尚在控制之 中 , 此 时应继续 使用哌拉 西林舒 巴他 钠至足
C O C C U S a u r e u s i f n e c t i o n s i n a d u l t s a n d c h i l d r e n [ J ] . 2 0 1 1 , 5 2 : e 1 8 .
T m p Me d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 2 0 0 3 , 3 4 ( 3 ) : 6 2 7 .

神经内科临床典型病例分析

神经内科临床典型病例分析

神经内科临床典型病例分析一、病例摘要患者,男,65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入院。

患者3小时前在家休息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不能站立和行走,伴言语不利,无意识丧失、抽搐、头痛、恶心、呕吐等。

家属发现后立即呼叫急救车送至我院。

发病后患者神志清楚,情绪稳定,对答切题。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180/100mmHg,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

否认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史。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二、病例分析1. 病史特点:患者为老年男性,急性起病,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无意识丧失、抽搐、头痛、恶心、呕吐等。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治疗。

根据病史,初步考虑为脑血管疾病。

2. 体格检查: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

神志清楚,对答切题。

双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

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口角不偏。

右侧肢体肌力3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

右侧巴氏征阳性,左侧巴氏征阴性。

颈软,无抵抗。

3. 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10ml。

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4. 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患者诊断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三、治疗与预后1. 治疗: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预防感染等治疗。

同时,针对患者的高血压病史,调整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

2. 预后: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右侧肢体无力逐渐好转,言语不利症状减轻。

住院治疗2周后,患者好转出院。

出院后继续服用降压药物,定期复查血压,并进行康复治疗。

四、讨论1.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

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本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但仍然发生了脑出血。

神经内科病例分析研究

神经内科病例分析研究

神经内科病例分析研究目录1. 研究背景 (2)1.1 我国神经疾病概况 (2)1.2 神经内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5)2. 文献综述 (5)2.1 神经内科疾病分类与特点 (6)2.2 国内外神经内科病例分析研究进展 (8)2.3 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与挑战 (9)3. 研究方法 (11)3.1 研究设计 (11)3.1.1 病例选择标准 (12)3.1.2 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13)3.2 数据分析 (15)3.2.1 统计方法 (16)3.2.2 临床研究工具与软件 (17)3.3 伦理考虑 (19)4. 病例报告 (20)4.1 病例描述 (21)4.1.1 个人资料 (21)4.1.2 临床表现 (22)4.1.3 辅助检查结果 (23)4.2 诊断与治疗 (24)4.2.1 临床诊断流程 (26)4.2.2 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估 (27)4.3 预后分析 (28)4.3.1 长期随访结果 (30)4.3.2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31)1. 研究背景随着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神经内科疾病的研究已经成为临床研究和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神经内科涉及到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对神经内科病例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病例分析是研究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具体病例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信息,为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开展神经内科病例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一系列神经内科病例的深入分析,探讨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为提高神经内科疾病的诊疗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1 我国神经疾病概况我国神经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患病人数众多。

神经系统疾病涵盖了从脑血管病、脑炎、脑膜炎、癫痫、周围神经病等常见病到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硬化症等罕见病。

第六节 神经科疾病病例分析和用药实践教材

第六节  神经科疾病病例分析和用药实践教材

第六节神经科疾病病例分析和用药实践一、格林巴利综合症病例(一)病例介绍1.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38岁,起病前2周出现腹泻,口服蒙脱石散、黄连素等后好转,1周前觉全身麻痛、乏力,并逐渐加重。

4天前四肢无力较前明显加重,双手不能持物,双下肢不能站立,不伴吞咽困难,无构音障碍,无大小便困难。

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均正常。

言语清晰,对答准确。

双眼睑无下垂,闭眼有力。

双侧瞳孔正常,眼球各方向活动均到位。

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

转颈耸肩力稍弱。

四肢肌力Ⅲ级。

肌张力下降,双侧腱反射减弱。

双侧巴氏征阴性。

入院后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周围神经脱髓鞘改变。

发病2周后腰穿压力正常,单核细胞数6×106/L,糖、氯化物正常,蛋白0.92 g/L。

2. 入院诊断格林巴利综合症3. 主要治疗药物(表15-13)表15-13 主要治疗药物及使用情况4.主要治疗过程及转归患者入院后密切监测呼吸功能,保证每日足够热量、维生素,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

防止电解质紊乱,避免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及尿路感染。

患者肌力逐渐好转,经康复治疗后,完全自理。

治疗8周后随访肢体肌力已完全好转。

(二)病例分析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又称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主要损害脊神经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

常有前驱感染史,呈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

表现为对称性肢体和延髓支配肌肉、面部肌肉无力,重症者可有呼吸肌无力,四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可伴轻度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电生理检查提示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F波异常、传导阻滞、异常波形离散等。

格林巴利综合症的急性期患者应尽早开始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in,IVIG)治疗。

成人按照0.4 g/(kg·d)计算,静脉滴注,持续3~5天。

神经内科典型病例分析

神经内科典型病例分析

神经内科典型病例目录1、右侧颞叶出血(轻度) ……………………………。

.陈谊2、左侧基底节区出血(重度)……………………………。

翟宇3、脑梗塞(右侧内囊)………………………许建忠4、右侧颞顶区大面积脑梗塞…………………………….曹炯5、脑栓塞(左侧颞顶枕区)…………………………方晶6、蛛网膜下腔出血………………………….。

万里明7、带状疱疹病毒脑炎…………………………。

周翠8、急性脊髓炎…………………………陆勤9、癫痫…………………………沈仙娣10、格林—巴利综合症…………………………严为宏11、左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朱宁12、重症肌无力…………………………….石楠13、帕金森氏症…………………………….。

翟宇14、多发性硬化……………………………..李威病例一病史摘要患者女,78岁。

入院前四小时突然觉得头痛,同时发现左侧肢体乏力,左上肢不能持物,左下肢不能行走,恶心伴呕吐胃内容物数次。

无意识丧失,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即送医院急诊.体格检查:神清,BP 185/95mmHg,HR 80次/分,律齐,EKG示窦性心律.对答切题,双眼向右凝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左鼻唇沟浅,伸舌略偏左.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左侧腱反射略亢进,左侧肌力III0,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肌力V0。

左侧巴氏征(+),右侧病理症(-)。

颈软,克氏征(-).辅助检查:头颅CT示右侧颞叶血肿。

既往史:患者原有高血压史十余年,平时不规则服药,不监测血压.否认有慢性头晕头痛,反复意识障碍,否认长期偏侧肢体麻木乏力症状,否认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咯血、腹痛便血、低热、体重减轻史。

发病前无短暂性意识障碍、眩晕、四肢轻瘫及跌倒发作。

分析思考: 1 请做出诊断及依据? 2 可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3 治疗原则是什么?参考答案1 诊断:脑溢血(右侧颞叶)。

诊断依据:(1)患者有十多年高血压史,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故有脑溢血的病理基础。

神经内科病例讨论与共享经验

神经内科病例讨论与共享经验

神经内科病例讨论与共享经验(正文部分)神经内科病例1: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经验分享患者信息:姓名:李先生性别:男年龄:62岁主诉:手颤抖、行走不稳病史:1年病例描述:李先生于一年前出现了手颤抖和行走不稳的症状。

他第一次就诊时神经内科医生为他进行了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并对其症状进行了评估。

根据症状和体征,李先生被诊断为帕金森病。

治疗经验分享:1. 药物治疗:对于帕金森病患者,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李先生一开始被给予了多巴胺类药物,如左旋多巴(L-dopa)。

根据李先生的症状改善情况,医生会逐渐调整药物的剂量。

然而,李先生在服用左旋多巴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副作用,如恶心和呕吐。

为了减轻副作用,医生将其转换到其他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COMT抑制剂。

2. 物理疗法:除了药物治疗,李先生还接受了物理疗法的辅助治疗。

物理疗法包括常规运动和物理治疗。

常规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等有助于保持肌肉功能,并改善平衡和协调能力。

物理治疗由专业理疗师进行,包括肌肉放松、拉伸和功能性训练等。

3. 营养与饮食:李先生的营养和饮食也需要特别关注。

他的医生建议他遵循低蛋白饮食,以提高多巴胺药物的吸收率。

此外,摄入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健康也至关重要。

神经内科病例2:癫痫患者抗癫痫药物的选择与监测患者信息:姓名:张女士性别:女年龄:38岁主诉:反复癫痫发作病史:5年病例描述:张女士五年前开始出现反复的癫痫发作。

在经历了多次癫痫发作后,她前往神经内科就诊,希望能够得到合适的治疗方案来控制癫痫发作。

治疗经验分享:1. 抗癫痫药物选择:根据张女士的癫痫类型和发作频率,医生为她选择了适合的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

该药物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类癫痫。

2. 药物监测:除了给予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医生还要求张女士进行定期的药物监测。

这些监测包括监测药物血浆浓度和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等。

通过药物监测,医生可以根据张女士的药物浓度和身体反应来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分析

药师建议: 停用呋塞米
讨论&分析

1.呋塞米通过利尿作用,减轻脑组织水肿,对改善症状和 防止脑疝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患者为老年女性,且存 在低钾血症,应用呋塞米会导致患者加重电解质紊乱,出 现生命危险。 2.患者既往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呋塞米与磺胺类药物有交 叉过敏可能。

其他注意事项
讨论&分析
药师建议: 停用格列本脲,换用二甲双胍0.25g,tid,餐后服用,并 监测血糖。
Case 4



基本信息:患者,男,76岁 病史摘要:突发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天。既往 高血压病史30年、糖尿病病史12年,脑梗死病史2年,未 遗留后遗症。查体:血压:160/90mmHg,神清,构音障碍,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左侧中枢性面舌瘫, 假球性麻痹。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左上肢肌力2级,左 下肢肌力3级,左侧腱反射活跃。头部CT示多发腔隙性脑 梗死。纤维蛋白原5.2g/L。 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性脑梗死。 用药:阿司匹林 100mg,po,qd 降纤酶 10U ,ivgtt,q6h


推荐意见:发病3h(I级推荐,A级证据)和3-4.5h (I级推 荐,B级证据)的患者,根据适应证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 予rtPA溶栓治疗。 使用方法: (1)rtPA 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 脉滴注,其中10%在最前1min内静脉推注,其他继续滴注 1h,用药时期及用药24h内应紧密监护患者(Ⅰ级引荐,A 级证据)。(2)发病6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不能 使用rtPA可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应依据适应证严格选择 患者。使用方法: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 100~200ml,静脉滴注30min,用药时期应紧密监护
Case 7


基本信息:患者,男,56岁 病史摘要:突发头痛20天,加重伴意识不清2天。既往高 血压病史12年,肝硬化腹水,肝功能异常。查体:血压: 165/95mmHg,昏睡状态,不配合查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存在。双侧眼底视乳头边界不清。四肢均可见活 动。四肢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头部CT示 蛛网膜下腔出血、梗阻性脑积水。ALT:253IU/L。 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脑积水 用药:甘露醇 125ml,ivgtt,q6h 尼莫地平 1mg/h,ivgtt,24h静脉泵入
Case 2



基本信息:患者,女,50岁 病史摘要:突发意识不清2天。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 史,有磺胺药物过敏史。查体:血压:125/85mmHg,昏睡 -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压眶 有痛苦表情,右侧鼻唇沟浅。左侧肢体可见少量自主活动, 右侧肢体无自主活动。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头部CT示左侧 基底节区脑出血,量约20ml,周围可见大片状水肿带,中 线结构右移。血钾2.9mmol/L。 诊断:脑出血(左侧基底节出血);低钾血症 用药:20%甘露醇 125ml,ivgtt,q6h 甘油果糖 250ml,ivgtt,q12h 呋塞米 20mg, iv, q12h
讨论&分析




尼莫地平是一种Ca+通道阻滞剂,可通过有效阻止Ca+进入 细胞内,抑制平滑肌收缩,达到解除血管痉挛的目的。 但患者存在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应用尼莫 地平注射液导致血管扩张,引起脑血流增加,加重颅高压。 高颅压患者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应慎重。 患者有严重的肝功能异常,为尼莫地平禁忌症 药师建议: 暂不使用尼莫地平



患者于5月28日病情稳定出院
讨论&分析
阿替普酶应用禁忌: 1.超过溶栓时间窗
2.近期发生严重创伤或者大手术
3.未控制的严重原发性高血压
4.出血性疾病,溃疡
5.脑出血或2月内曾进行颅脑手术者 ……
脑血管扩张药物
及时而适当的扩张脑血管可能促进侧支循环,改善 脑部血液供应。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脑血管扩张剂应用不适可加重脑 水肿或使非病变区和颅外血管扩张,反而降低了脑病 灶区的脑血流量。一般认为,在发病24h内应用血管扩 张剂,若病情较轻,无明显脑水肿,可适当延长应用 时间,或在脑梗死发病3周以后,脑水肿已基本消退, 可适当应用脑血管扩张药。
2010年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
病案3


基本信息:患者,男,53岁 病史摘要:因突发左侧肢体麻木2天就诊。既往糖尿病史 10年,口服格列本脲。血压:140/85mmHg,神清语晰,左 侧偏身痛觉减退,余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头部MRI示 右侧丘脑腔隙性脑梗死。 诊断:腔隙性脑梗死;2型糖尿病 用药:阿司匹林 100mg, po,qd 格列本脲 2.5mg, po,tid



1.甘露醇剂量 ,滴速? 2.注意电解质情况,低钾血症慎用呋塞米,高钠血症患者 慎用甘油果糖。 3.不伴有颅内压增高者,如腔隙性脑梗死等不宜脱水治疗。 脱水治疗无效或出现早期脑疝者,可考虑外科治疗。 4.脱水治疗时需要注意患者的出入量,及单位剂量脱水剂 的脱水量。
甘露醇 8mg 100ml细胞内液转移至体外 125ml甘露醇 ≈ 300ml

降颅压目标:降低颅内压的同时保证大脑灌注压以提供最 适当的大脑灌注而避免脑缺血、脑疝和神经元坏死。
Case 1


基本信息:患者,女,47岁 病史摘要:突发头痛、左侧肢体活动不灵6小时,恶心, 呕吐。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高血压肾病5年,肾功能不 全(尿毒症期)2年。查体:血压140/100mmHg,双眼睑水肿, 双下肢可凹性水肿。神志清晰,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 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肢体肌张 力低,左侧肢体肌力2级。左侧偏身感觉减退。双眼向左 同向性偏盲。左侧腱反射减低,左侧病理反射阳性。余神 经系统见车未见阳性体征。头部CT示右侧丘脑出血,量约 12ml。 诊断:脑出血(右侧丘脑出血);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 用药:20%甘露醇 125ml,ivgtt,q6h
讨论&分析

1.多年高血压病史,导致小动脉玻璃样变,发生腔隙性脑
梗死。

应用贝那普利调节血压,控制动脉硬化进展。应用氯吡格 雷控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

但患者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氯吡格雷有白细胞减少的不 良反应。
讨论&分析

药师建议: 应用阿司匹林代替氯吡格雷

胃肠道溃疡病史、严重肝硬功能不全者、哮喘、哺乳期妇 女禁用。
e 5




基本信息:患者,男,58岁 病史摘要:突发口角右偏1天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12年。 查体:血压:150/85mmHg,神清语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左侧轻度中枢性面舌瘫。头部CT示右侧腔 隙性脑梗死。脑血管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显示双侧颈内动脉 多发斑块形成、动脉硬化血流频谱改变。血常规示白细胞 计数:2.9×10^9/L。 诊断: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病 用药:氯吡格雷 75mg,po,qd 贝那普利 10mg,po,qd
高危
其它缺血性卒中或TIA
中度高危
阿司匹林 或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只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 (一级预防)
中危
2010指南
溶栓治疗
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剂(rtPA)和尿激酶(UK)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目前 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h或6h。超过时间窗 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 症,不宜溶栓。
讨论&分析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糖及其相关的代 谢综合征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血管玻璃样变,引起
缺血性脑血管病。因此需要积极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格列本脲是磺酰胺类降糖药物,且降糖作用较强,阿司
匹林在体内大部分水解为水杨酸盐,与格列本脲竞争血浆 蛋白,使后者游离血浆浓度增高,降糖作用增强,所有两 者合用易发生低血糖。
华西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师
吴逢波
背景

疾病与年龄有一定的联系,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偏爱”老 年人,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特别是 像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

据卫生部统计中心发布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无论是城市 或农村,脑血管病近年在全死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 趋势。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 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 期升至第二位。这对国家、家庭来讲,都是一个非常沉重 的负担。
抗血小板聚集药
大样本试验(中国急性卒中试验和国际卒中试验)显示卒中 后48h内口服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随访期末的病死或残疾率, 减少复发,仅轻度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多数不溶栓患者应在卒中后尽早(最好48小时内)开始使 用抗血小板药。推荐剂量阿司匹林150~300mg/d,4周后改为 预防剂量50-150mg/d。溶栓的患者应在溶栓24小时后使用抗 血小板药。 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 治疗
Case 6
基本信息:患者,女,40岁。 病史摘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入院。左手、 左脚不能抬起,症状持续,不伴意识丧失,不伴大小便失 禁。查体:T:36℃,P:72次/分,R:20次/分,BP127/78mmHg。 专科查体:神清,声嘶,高级神经正常,颅神经阴性,颈 软,右侧肢体肌张力、肌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张力降低, 肌力2级,左侧痛觉减退,四肢腱反射对称引出,病理征 阴性。急诊CT示脑梗死。既往血压升高2年,口服氨氯地 平治疗,未正规监测。 诊断:1.左侧脑梗死,2.高血压病。 经过详细评估该患者无溶栓禁忌。溶栓半小时左下肢恢复 至3-级,左上肢远端肌力恢复至2+级。 用药:5.17 16:47 阿替普酶(rtPA) 5mg 静脉注射 5.17 16:47-15:43 阿替普酶(rtPA) 45mg 静脉滴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