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通络治痹七法
跟着叶天士学习“通络法”

跟着叶天士学习“通络法”导读:刘炳凡先生是湖南省名老中医,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儿科疾病。
刘老于本文为大家介绍了通络法的历史源流及叶天士对于通络法的精彩发挥,希望能为大家临床上运用通络法提供一些思路。
通络法,是运用祖国医学理论与疾病作斗争的优秀遗产之一。
早在古典医籍《灵枢·百病始生》篇中就有“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的记载;《难经·二十二难》有“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的记载。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当归四逆汤、旋覆花汤、鳖甲煎丸和大黄䗪虫丸,分别为辛温通络、辛润通络、虫类通络创出了范例。
1清代叶天士以自己的医疗实践,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了活络的范围。
他认为人身“经络皆统气血”,疾病的规律“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并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著名论断。
民间传说“风、痨、臌、膈”为难治之病,叶氏常用“化瘀通络”法治疗癥瘕、痞块、鼓胀、噎膈、偏瘫、久痛、经闭等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均散见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
近年来医刊杂志报道,经现代医学检查诊断为血管性头痛、冻结肩、心绞痛、慢性肝炎、慢性阑尾炎、手术后肠粘连、子宫出血等内外各科多种疾患以及部分肿瘤等顽固性疾病,中医诊察认为“血瘀络阻”是这些病的共同病机,均采取“异病同治”的通络方法;同时,必须重视和强调整体观念及络病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2“久病入络”要注意一个“瘀”字。
如肌肤不仁(麻木感)、肌肤甲错(皮肤如鳞甲)、两目黯黑(营养障碍)、白睛赤脉、舌边青紫、爪甲乌紫等,这是“瘀”的表现;络伤出血、络瘀风动、络阻痰凝、络脉气结等,这是“瘀”的病机。
至于“久痛入络”,则以“痛”字为主。
有隐痛、胀痛、钝痛、刺痛、抽掣痛、痉挛痛之殊,这是痛的性质;局限一处多为络实证,游走不定多为络虚证;痛无休止为实,痛有间歇为虚;痛而拒按为实,痛而喜按为虚;得凉稍解为热,得温痛缓为寒,这是“痛”的病机。
古医高人叶天士的100招,招招治病…………

古医高人叶天士的100招,招招治病…………一:肾(包括肝肾比较)1、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体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类。
2、大凡肝肾宜润宜凉,龙相宁则水源生矣。
3、凡精血久损理必质重,味厚,填纳空隙。
4、大凡内损精血形气,其胃旺纳食者,务在滋填。
5、凡男子下焦先亏,客馆办事,曲运神思,心阳久吸肾阴。
6、凡中年以后,男子下元先亏。
7、夫腑阳不通,肾气散漫,吸气不入,吸音如喘,此身动便喘,非外客之邪干肺。
8、夫肝主疏泄,肾主封固,肝宜凉,肾宜温,纳肾佐以通肝,温下仍佐肾阴,以制木火,足为复方。
9、凡肾宜温为养,肝宜凉乃平,温养神精必佐凉肝,水中有真阴内蓄,是为命根,盖肝胆相火内寄,性恶热燥,用七方中之复方。
10、盖老年坎阳日衰,坤土不运,浊阴下聚。
11、凡下虚者必上实,此非风火,由阴不配阳使然。
12、凡冬月大气藏伏,壮年自能聚精汇神,不加保养,春封地中阳升发生之气交,反为发病之动机矣。
二:胃(包括脾肝比较)13、凡中风症,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病,当用人参为首药,而附子,生芪炙草之类佐之,若短缩牵挛,则以逐邪为急。
14、凡补药皆性温,味皆甘,培生生初阳,是劳损主治法则,春病入秋不愈,仪从中治。
15、夫胃阳外应卫气,九窍不和,都属胃病。
16、大凡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而守中及腻滯皆非,其通腑阳间佐用之。
17、夫冲脉隶于阳明,胃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气,冲脉动则诸脉交动浊阴散漫上布,此卧著欲起矣。
18、凡血病五脏六腑皆有,是症当清阳明之络为要,至于病发,当治其因,又不必拘执其常也。
19、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20、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21、凡醒胃必先制肝,而治胃与脾迥别。
22、盖肝木肆横,胃土必伤,医治既澼,津血必枯23、夫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与脾土有别。
24、凡六腑以通为补,黄连味苦能降。
叶天士治痹浅析

dol: 10.3969 ̄.issn.1672.2779.2011.10.003
文 章编 号 :1672.2779 (2011)一10 0005·02
清代 医家叶天士,能博采众家之长 ,先后拜师达 17 湿气下坠 ,肢末遂成挛痹 ,便泻 ,减食畏冷 ,叶 氏认为
人 ,师古而不泥古,在外感热病 、内科、伤寒和杂病方面 阳气衰极 ,当缓调 ,予生 白术 ,狗脊 ,独活 ,茯苓 ,木
痹 ,则予宣通气;肝胃虚滞之痹,两补阳明、厥阴;肝胆风热之痹,以和阳甘寒,宣通经脉;精血虚痹,予益精气;气虚之痹,则益肺脾之气;
营虚痹 ,用 养 营通络 之 品:筋痹 ,以补气 血 ,宣行通 络 为主 ;血 中气滞 ,疏化 瘀通 络之 品 ;营中热 ,则 通经络 ,清 营热 。
关键 词 :痹 证 ;叶天 士
气 则熏 治在 气分 ,入络 则 予宣通 经络 为主 ;治痰 血褒 塞经络 之痹 ,予 化痰 祛瘀通 络 :治卫 阳疏 风邪入 络之痹 ,以宣通 经脉 为主 ;肝 阴虚疟邪 入
血之 痹 ,处 养 阴通络 之 品治疗 ;热 入下焦 血分 之痹 ,又 以补血 养 阴通 络 为主 ;风寒混 入下 焦经 隧之痹 ,予宣通 经气 ,疏搜 剔动药 ;气 滞热 郁之
茯 苓治疗 ;肢痹痛频发者 ,予羚羊角,木防 己,川桂枝 尖,晚蚕沙,川萆薜 ,自通草 ,薏苡仁 ,茯苓治疗 。 3 治寒湿痹
阳亏本质 ,暑热为疟,左 脉如刃 ,右脉缓涩 ,水谷
※基金项 目: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继续教育项 目 【No:410500001】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中医 东莞 523326)
都颇有见地 ,叶氏立方遣药形成了 自己的特点,如治疗络 防己,淫羊藿,防风,威灵仙治疗 ,若湿痹 ,脉络不通 ,
叶天士治痹医案的文献研究

提要r《D《≤58本文运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献学方法,在充分分析和研究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治痹医案的基础上,对叶天士治痹法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归纳总结了叶天士治痹医案中对痹病的分型证治、用药特点,详细阐述了经络辨治理论在叶氏治痹医案中的具体体现,并对深受叶天士影响的吴鞠通也作了相关的论述。
本文从医案研究人手,旨在发掘前代著名医家的治痹经验。
以期为现今中医临床治疗痹病提供有用的借鉴,为中医尽早攻克痹病这一严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的顽证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叶天士痹病经络病机TheResearchAboutTheMedicalCaseOfYeTianXiWrittemby:ZhongjianInstructedby:prof.TianDaiHuaSpeciality:TheLiterature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bstractThearticleiswriRedbymeansofanalying,oberservingandstudingtheSOurceandthestream.ConclusionisdrawnbyresearchingandanalyingtherheumatismmedicalcasewirrtenbyYcTianXiintheQingDynasty.Tl硷conclusionsarethetheclassification,treat’waysandmedicinalherbsintheChineseTraditionalMedicaltreatinrheumatism.Besides,itisdiscussedthattheJingLuotheoryincarnatedinthemedicalcase,andtheWuJuTong’Sachievementinrheumatismtreat.KeyWord:YeTianXiRheumatismJingluotheory引文痹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中医内科的四大顽症之一,其病因、病扒复杂多变,治疗困难棘手,且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叶天士医案精华

中风脉左细数而劲。
右数大而虚。
此肾精肝血内亏。
水不涵木。
阳挟内风。
暴起莫制。
指臂拘挛。
口目邪在左。
盖肝风阳气从左而升。
冲气撞心。
消渴晕厥。
仲景列于厥阴篇中。
凡肝属阴木。
必犯胃之阳土。
饮食热气入胃。
引动肝肠。
即病发矣。
此恙已六七年。
阴损已极。
必屏绝俗扰。
怡悦情怀。
然后滋养堪固其阴。
必有小效。
无期速功。
炒松熟地陈阿胶大淡菜萸肉五味芡实金樱子粉右痪。
舌喑。
足痱。
头重。
面载阳。
呵欠。
微呃。
诊脉小濡而缓。
此肾纳失司。
肝风震突。
但病起耳后暴肿。
必兼温热客气。
清上轻扬。
肿势颇减。
七日以来。
当阴阳经气一小周天。
不必以时邪引病为惑。
昔河间宣明方论中。
谓舌强难言。
其咎在乎舌下经脉不主流动。
以肾脉萦及舌本耳。
其主地黄饮子。
取意浊药清投。
机关渐灵。
并无碍乎上气痰热。
仿此法。
熟地肉苁蓉远志川石斛茯神枸杞子牛膝石菖蒲年前肝风眩晕。
主以凉血分利阳熄风。
一年未发。
今岁正月春寒。
非比天暖开绁。
此番病发。
必因劳恐触动情志。
至于呕逆。
微冷倏热。
交丑寅。
渐作耳鸣咽痹。
食纳久留脘中。
想少阳木火盛于寅。
胆脉贯耳。
犯逆之威。
必向阳明。
而后上凭诸窍。
脉右涩大。
胃逆不降。
食味不甘。
而脘中逆乱。
熏蒸日炽。
营血内耗。
无以养心。
斯寝不肯寐。
心摇荡漾。
有难以鸣状之象。
今头重脘痹。
全是上为木火升腾。
阻遏清阳。
前方滋清。
血药居多。
必不奏功。
今议汤剂。
方以苦降其逆。
辛通其痹。
然汤宜小其制度。
以久病体虚。
初春若此。
冬藏未为坚固可知。
其丸剂。
界以局方龙荟丸。
暂服半月再议。
连翘黑栀皮羚羊角鲜菊叶紫菀郁金大杏仁土栝蒌皮鲜菖蒲根粤东地卑多湿。
阳气多绁。
宦游十载。
恰已五旬。
中年二气。
不及壮盛坚固。
眩晕汗出。
乃阳不潜藏。
变化内风。
扰动虚灵所致。
内经藏象谓肾为根本。
左右有二。
盖一阴一阳。
互相交纽。
水中有火。
为生生化育。
惟藏蓄不露。
斯永年无病。
而肝为肾子。
母气既衰。
水不生木。
肝属风藏。
内风乘龙雷相火。
迅速飞腾。
陡升莫制。
每虑仆中之累。
是皆内因之症。
自述热起脊背。
直至巅顶。
清之补之无效。
经方治痹病七法

经方治痹病七法经方治痹七法: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RA)。
汉代医家张仲景对痹有“诸肢节疼痛,身体赢,脚肿如脱……”、“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等描述,张氏治痹,辨证立法精当,处方用药独具匠心,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笔者试将仲景论治本病归纳为七法,浅析如下。
1 疏风解表除湿法本法适用于RA初期风湿偏重型。
症见晨起手指微僵,全身关节游走疼痛,以小关节为甚,伴发热,微恶风寒。
检查:RF阴性或阳性,血沉多增快。
中医诊为风寒湿痹,寒湿伤表,用麻黄加术汤以表里分消。
若见身重疼痛,身热不畅,午后为甚等湿热之象者,选用麻杏苡甘汤;若湿与风合,袭于肌表,兼肺脾气虚者,宜用防己黄芪汤,以祛风固表除湿;若以关节肿胀,肢体麻木、沉重,阴天加重为辨证要点,可合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近代医家在辨证的同时,结合辨病,加入寻骨风、雷公藤等药,疗效更佳。
2 温经散寒止痛法本法适用于RA寒湿偏胜型。
症见手足趾关节肿痛较剧,甚或变形,活动障碍,遇寒加重,得热痛减,伴见恶寒乏力,小便清长。
RF阳性,血沉和血清粘蛋白正常或升高。
X线摄片示:关节腔狭窄,骨质疏松或局灶性破坏。
主方用乌头汤类。
若兼见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者,当用甘草附子汤表里双解之;若风湿相搏,既伤肌腠关节,又损脏腑气血,当用桂枝附子汤或白术附子汤。
前者主治风重于湿之证,后者主治湿重于风之证。
此三方均用附子,但主症不同,附子用量、配伍亦各有别,乃仲景用药的特点。
后世医家根据痹疼痛部位不同,选用不同的通络引经药,如痛在上肢、肩、肘者加羌活、桑枝、片姜黄;痛在下肢、腰、膝者,加独活、木瓜、秦艽、牛膝;痛在全身关节筋脉者,酌加青风藤、千年健、伸筋草、威灵仙、路路通等。
3 清热凉血和络法本法适用于RA之活动期。
症见关节红肿灼痛,甚则不能转侧,遇冷痛减,伴发热,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苔白或黄腻,脉滑数。
检查:RF多阳性,血沉显著增快,白细胞、血清粘蛋白升高。
X线摄片示:关节腔变小,骨质疏松。
从9个医案看叶天士治疗痹症的经验

从9个医案看叶天士治疗痹症的经验导读:今天跟着陈克正先生一起看看叶天士的9个医案,学习叶天士治疗痹症的思路与验方。
01 白术附子方某,湿痹,脉络不通,用苦温渗湿小效,但汗出形寒泄泻,阳气大伤,难以湿甚生热例治,宜通阳宣行以通脉络,生气周流,亦却病之义也。
生于术,附子,狗脊,苡仁,茯苓,萆薢(《临证指南医案·痹》)主治:寒湿痹阻,肢末挛痹,汗出形寒,泄泻食减,左脉如刃,右脉缓涩。
方义:方中以附子散寒除湿,于术、苡仁、茯苓健脾祛湿,萆薢、狗脊祛风湿而利痹。
全方有通阳宣行、温散寒湿之功。
加减:祛风利湿,加独活、木防己、防风。
寒重,加细辛、桂枝。
湿重,加蚕砂、泽泻。
02 桂枝羚角方某,冬月温舒,阳气疏豁,风邪由风池、风府,流及四末,古为痹症,忽上忽下,以风为阳,阳主动也。
诊视既明,阳明中虚可见,却邪之剂,在乎宣通经脉。
桂枝,羚羊角,杏仁,花粉,防己,桑枝,海桐皮,片姜黄。
(《临证指南医案·痹》)主治:风湿化热,或湿热痹阻,痹痛游走,肿痛酸楚,虽汗不解,脉数或右大。
方义:方中以桂枝散风寒以通经,羚角清内热以熄风,杏仁、花粉化湿而不伤阴,防己、桑枝、海桐皮、姜黄祛风通痹而利关节。
全方有祛风清热、通痹消肿之功,是叶氏治痹的常用方之一。
徐灵胎评说:“此正方也。
”加减:如无羚羊角,或热甚者,可以生石膏或寒水石易羚羊角;热不甚者,可以连翘、银花、绿豆皮代替羚角。
外寒已除,去桂枝,加豆卷。
血热,加犀角。
湿热重,加晚蚕砂、川萆薢、苡仁、茯苓。
阴虚者,加元参、生地。
03 宣痹汤某,温疟初愈,骤进浊腻食物,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节烦疼,舌起灰滞之形,面目萎黄,显然湿热为痹。
仲景谓湿家忌投发汗者,恐阳伤变病。
盖湿邪重着,汗之不却,是苦味辛通为要耳。
防己,杏仁,滑石,醋炒半夏,连翘,山栀,苡仁,野赤豆皮。
(《临代指南医案·湿》)主治: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萎黄,舌色灰滞。
清代名医巧用“通”法治疗痹证

痹阻经络 以后 , 以疼 痛重 着 、 肤麻 木不仁 、 肌 肢体肿胀 、 筋
脉拘急 、 行动不便 为特 点 , 时易 与风 、 、 同 寒 热等邪 相合 , 如油人面 、 如水 入 泥 , 绵难 愈, 缠 治之 棘 手 , 宜 除湿 通 治
络, 清代名 医常用 防己、 革薜 、 海桐 皮 、 活 、 活、 羌 独 蚕砂 等
为源 ,伤寒 杂病 论 》 流 , 《 为 它们 之 间是 继 承与 发展 的 关
系, 汤液经法》 惜《 未能流传与后人 ,法要》 《 的作者完整记
录下 了《 汤液 经法 》 中的六十首方剂 , 使后人有幸 能见《 汤
液经法) 6 ) 0首方剂之 16 而知张仲 景经方 之源 , 3 /, 此实 为
药 , 中防 己达 8次 , 活 7次 。 其 羌
4 温 阳通 络 法
△ 通讯作 者: 中国人 民解 放军 自求 恩 国际和平 医院中医风 湿免
疫科 , 河北 石家庄
石家庄 O o 8 5 02
00 8 502
寒 为阴邪 , 其性 收引 , 易损伤人体 阳气 , 阳虚则寒 , 内
外 之寒相互 助长 , 络失 于温煦 , 经 使经 气运行 受阻 , 营卫 气血凝结 阻滞 , 经络 闭阻 不通而 为痹 。根 据 “ 者 , 寒 温之 以通 ” 此时宜温 阳散寒通络 , , 常用药物有 : 附子 、 细辛 、 干
苍耳子等 , 或单味使用 , 或联合配伍 。
2 宣 肺 通 络 法
古今 医家漫漫求 索 的 目标 , 留下 了许 多精辟 的经 验总 并 结, 正如 《 医学新 传 》 “ 谓 通之 之法 , 有不 同, 各 调气 以和
血, 调血 以和气 , 通也 ; 上逆 者 , 之下行 , 使 中结 者 , 使之 旁 达, 亦通也 ; 虚者 , 助之以通 ; 寒者 , 温之 以通 , 非通之之 无 法”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 。《 治疗痹证 ( 风寒 湿热痹 ) 的诸 多医案 中, 清代 名 医治疗痹证 的 医案大 约 5 5例 , 们治 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天士通络治痹七法
(2011-09-26 09:42:05)
转载
分类:中医临床-外、骨伤科
标签:
健康
临证指南医案·痹证门》(本文所引文献均据上海科技出版社1976年版《临证指南医案》,下同)载痹证83案,其治疗用药以宣通络脉痹阻为主,形成以通络为主治痹之法,诸如祛风通络、化湿通络、宣肺通络、活血通络等。
兹就叶氏通络治痹归纳为七法,浅论如次。
一、祛风通络
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
若寒温不适,腠理不密,则风邪极易侵入肌腠、络道,风滞经络则络道气血运行不利,而发为痹证。
因此,祛风通络法主要用于病位在表、病程较短,病情轻浅之风滞经络者。
叶氏常用桂枝、防风、威灵仙、白蒺藜、桑枝等。
其中桂枝在83案中使用频率高达25次,许多处方中均以桂枝配防风、桂枝配白蒺藜或桂枝配桑枝。
若病情较重或多种原因杂合而成者,多辅以其他通络之品。
如吴案(526页)之周痹,即以桂枝配白蔟藜祛风通络,加海桐皮化湿通络,姜黄活血化瘀通络。
汪案(329页)用桂枝、桑枝祛风通络,防己化湿通络,姜黄活血行血,石膏法泄肺热,杏仁宣肺,共奏通络之效。
若风滞经络而正虚邪实者,则辅以扶正之品,如刘案(527页)用桂枝、防风通络,羌活、海桐皮化湿,黄芪、白术益气健脾补虚。
二、宣肺通络
历代治痹,不外祛风、散寒、化湿三端,而从肺入手治痹者极少。
叶氏宣肺通络可谓叶氏治痹的创见河,其审证之细,用药之巧,别具匠心。
痹之为病,气血易窒,宣肺能调畅气血,利水祛湿,即所谓“开肺利水”而达治痹之目的。
叶氏宣肺通络治痹常用杏仁、瓜蒌皮、橘红等品,其中运用杏仁竟达19次之多。
如某又案(528页)以瓜蒌皮、杏仁、紫苑宽胸宣肺通络,桑枝祛风。
叶氏宣肺通络治痹之妙,全妙在配伍。
如某案(536页)之“舌白,目彩油光,腰痹痛”,系湿邪内蕴尚未外达,必分利湿邪为主,故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气,配以苏梗、厚朴宣畅中焦气机,茯苓皮、蚕砂利湿渗下,茵陈通利三焦,防己祛风除湿。
又如某案(537页)之“久痹酿成历节,舌黄痰多,由湿邪阻着经脉,”用杏仁宣肺利通络,防己、蚕砂化湿通络,复加茯苓、苡仁健脾利湿,滑石清利湿热。
均可看出叶氏巧妙的配伍。
三、除湿通络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易损阳气。
若阴雨连绵、涉水冒雨或久居潮湿之地,则湿邪从面表而入,留滞关节肌肉,阻碍气机,致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发为痹痛。
湿邪痹阻经络以痹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肢体肿胀,筋脉拘急,行动不便,久久不移为特征。
治宜除湿通络,叶氏治痹常用此法。
常用药物如防己、萆薢、海桐皮、羌活、蚕砂、独活等,其中防己使用次数达31次,川萆薢、海桐皮也均在10次以上,其间配伍更是灵活多变。
如朱案(529页)之“肢痹痛频发”以木防己、晚蚕砂、川萆薢除湿通络,配以通草利湿,茯苓、苡仁健脾胜湿,羚羊角清热,桂枝尖祛风通络。
顾案(530页)之“湿热流着,四肢痹痛”,以木防已、晚蚕砂除湿通络,川桂枝、威灵仙祛风通络,杏仁、石膏宣肺泻热。
四、温阳通络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易伤阳气。
若痹证日久不愈,阳气受损,卫外不固,经络失于温煦,致使经气运行受阻,营卫气血凝结阻滞,经络闭阻不通而为痹。
治宜温阳散寒通络为主。
叶氏常用川乌、细辛、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散寒之品配以杜仲、狗脊、仙灵脾、肉苁蓉、鹿角霜等补肾益精之品。
如何案(532页)之“脉沉,目黄舌肿,周身四肢疹发,胃痛,肢未皆肿强,遇冷饮凉即病。
”叶氏辨为“久伏湿邪,阳气伤损。
”治拟“温气分以通周行之脉”,用川乌头、桂枝以温阳通络,配白术、茯苓、半夏以健脾祛湿。
又如某案(530页)之“阳明气衰极矣,当缓调,勿使成疾”及某案(531页)之“痛久流及肢节骨骱,屈曲之所皆肿赤”均用附子以温阳通络,而达化湿健脾,温阳通络之功。
五、益气养血通络
叶氏益气养血通络是针对气血两虚所致的经络痹阻、络道失利而设。
痹证日久,气血耗伤,气虚推动无力,气血运行迟缓,经络之气痹阻不畅;血虚则经脉失养,络道不利而为虚痹。
其特征为肌肉关节软痛,肌肤麻木不仁,甚则筋脉拘急。
叶氏常用茯苓、白术、黄芪、人参、南枣等益气,其中茯苓使用次数达24次,黄芪16次,人参也在9次以上。
养血药常用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阿胶、首乌等,其中当归使用次数最多,达19次。
且很多案例是以补气药黄芪与养血药当归相须为用,如杜又案(527页)之“经脉通而痛痹减,络中虚则痿弱无力”即以黄芪、当归相须配伍,并辅以防风、桂枝、苡仁祛风除湿通络。
又如王又案(532页)之“风湿肿痹”,以参术芪益气,当归养血和血,辅以桂枝祛风通络。
再如陈案(540页)之“劳动太过,阳气烦蒸,中年液衰风旋,周身痹痛”,以黄芪、当归、白术、制首乌益气养血通络,配白蒺藜祛风。
六、化瘀通络
痹证日久,邪气久羁,深入经隧骨骱,气血凝滞不行,湿痰瘀浊胶固,经络闭塞不通而成阏瘀阻。
此时非一般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类等化瘀通络之品搜剔窜透,方能使瘀去凝开,经络畅行,邪除正复。
叶氏治痹以化瘀通络之品配伍者甚众,用药频率也较高。
常用药如片姜黄、山甲、郁金、地龙、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蜣螂虫、全蝎、蜂房等,当归、川芎、香附等养血行血或行血中之气者也较常用。
如鲍案(526页)之“风湿客邪,留于经络,上下四肢流走而痛……且数十年之久”,即以蜣螂虫、全蝎、地龙、山甲、蜂房、乳
香等大量化瘀通络之品以攻其邪。
又如张某案(538页)因患四肢痹痛,且时常衄鼽,断为“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
”治以干地龙、穿山甲、当归须、川芎活血化瘀通络,白芥子、白蒺藜相伍祛风搜经络之痰。
再如某案(540页)之“痹痛在外踝筋骨,妨于行走,邪留经络”,治“须以搜剔动药”,故用全蝎、地龙、山甲,并配川乌化瘀通络剔邪。
七、清热通络
清热通络是叶氏针对热滞经络所致之“热痹”而设。
热为阳邪,常挟风挟湿。
若寒湿之邪壅滞经络,络道不利,郁久化热而发为“热痹”。
其特征为肌肤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扪之灼手,拒按。
治疗当清热通络。
叶氏常用石膏、寒水石、防己、桑枝、丹皮、生地、玄参、连翘等。
其中石膏使用频率达12次。
根据病情,适当配伍祛风化湿宣肺(528页)之“风湿发热,以经脉,肿痛游走。
”以石膏清热通络,配以桂枝、羌活、防风祛风化湿,杏仁宣肺。
又如石案(536页)之“脉数右大,温渐化热,灼及经络,气血交阻”之“白虎历节”,治以生石膏清热通络,杏仁宣肺,花粉、郁金清热凉血,桂枝、木防己祛风除湿。
再如某又案(539页),叶氏宗仲景“经热则痹,络热则痿”而“治以甘寒”,药用连翘、元参、花粉等清热通络,凉血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