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薄膜应力特性研究(1)
多晶硅薄膜材料在高温环境下性能稳定性研究

多晶硅薄膜材料在高温环境下性能稳定性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复合钝化多晶硅纳米膜应力分布仿真分析

.
圈5仃与Si3N4绝缘层、钝化层厚度的关系
从趋势图可以看出,对于Si,N。-PolySi·Si3N。结构,钝化层 和绝缘层的厚度增加对多晶硅薄膜的热应变影响会有所降低,
但是由于鼠N4材质较脆不宜加工过厚,厚度超过1岬时,
容易出现龟裂,而且相对SiO:加工复杂,所以一般情况下不
采用这种钝化结构。 2.4踊02,瓯N4一PolySi—si3M,Si02,Si3N。结构的分析
大、工作温度低等不足,制约了其应用拓展口J。一般采用SOl (绝缘层上的硅)单晶薄膜或多晶硅薄膜作应变电阻来改善压 力传感器的温度特性口J。SOl单晶硅薄膜压力传感器具有良好 的温度特性,但成本高。采用普通多晶硅薄膜作应变电阻来改 善温度特性,需要提高掺杂浓度,这将使应变因子(GF)显 著变小【4J,导致传感器灵敏度降低。最近的研究表明,膜厚接 近或小于100 nm的多晶硅纳米薄膜具有显著的隧道压阻效应, 表现出比常规多晶硅薄膜更优越的压阻特性,重掺杂条件下其 应变因子仍可达到34,具有负应变因子温度系数,数值可小 于1×10一/。C,电阻温度系数可小于2×10‘4/。C”‘6J.因此, 采用多晶硅纳米薄膜作压阻材料,可以在保证较高应变因子的 前提下,使电阻温度系数降低几倍到1个数量级。这对发展低 温漂、高灵敏的高温压阻式传感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构进行了研究。基于压力传感芯片的结构特点,建立了钝化层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分析模型,给出了应力分布与SiO:和
Si3 N4钝化层结构之间关系。结果表明:采用Si3N。一Si02一Si,N4复合钝化结构,适当控制各结构层厚度可有效降低热失
配引起的内应力。从而给出了降低薄膜内应力的钝化方法,为多晶硅纳米薄膜在压阻式传感器上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技
2009年 增刊
多晶硅薄膜材料在高湿度环境下的稳定性研究

多晶硅薄膜材料在高湿度环境下的稳定性研究多晶硅薄膜材料在高湿度环境下的稳定性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晶硅薄膜在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器、柔性电子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高湿度环境会对多晶硅薄膜材料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了解其在高湿度环境下的稳定性变得尤为重要。
多晶硅薄膜是一种由多个晶粒组成的硅薄膜材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光电性能。
然而,在高湿度环境下,多晶硅薄膜材料容易发生氧化、腐蚀等现象,从而降低其性能和寿命。
因此,研究多晶硅薄膜在高湿度环境下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在研究多晶硅薄膜材料在高湿度环境下的稳定性时,首先需要了解多晶硅薄膜材料在高湿度环境下的性能变化规律。
多晶硅薄膜材料在高湿度环境中会受到水分子的吸附和扩散,导致其表面发生氧化反应。
同时,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性能和稳定性。
为了研究多晶硅薄膜在高湿度环境下的稳定性,研究者们采用了一系列表征方法来分析多晶硅薄膜材料的性能变化。
例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分析多晶硅薄膜表面的微观结构和成分变化;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研究多晶硅薄膜的晶体结构和化学结构的变化等。
研究表明,在高湿度环境下,多晶硅薄膜材料的表面会出现氧化层,并且晶体结构和化学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这些变化会导致多晶硅薄膜材料的性能下降,如光电转换效率降低、机械强度减小等。
因此,研究多晶硅薄膜在高湿度环境下的稳定性,有助于优化多晶硅薄膜材料的性能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为了提高多晶硅薄膜在高湿度环境下的稳定性,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例如,添加一定比例的保护层或掺杂元素可以有效减少多晶硅薄膜的氧化和腐蚀现象;采用合适的后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多晶硅薄膜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等。
综上所述,多晶硅薄膜在高湿度环境下的稳定性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多晶硅薄膜

②多晶硅薄膜温度尽量要低,以便选用低 价优质的衬底材料;
③多晶硅薄膜电学性能的高可控性和高重 复性。
本章首先介绍多晶硅薄膜的材料特
点,然后阐述化学气相沉积直接制备多 晶硅薄膜的技术和材料等特点,包括等 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热丝化学气相 沉积等技术,阐述了通过固相晶化、激 光晶化和快速热处理晶化等技术晶化非 晶硅薄膜的技术和材料性能。
②由部分晶化、晶粒细小的多晶硅镶嵌 在非晶硅中组成。
这些多晶硅薄膜单独或与非晶硅组成, 构成了多种新型的硅薄膜太阳电池,具有 潜在的应用。如利用微晶硅单电池替代价 格昂贵的锗烷制备的a-SiGe:H薄膜太阳电 池作为底电池,它可以吸收红光,结合作 为顶电池的可以吸收蓝光、绿光的非晶硅 电池,可以大大改善层叠电池的效率。
多晶硅薄膜主要的制备途径
①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等技术,在一定的衬 底材料上直接制备;
②首先制备非晶硅薄膜,然后通过固相晶 化、激光晶化和快速热处理晶化等技术, 将非晶硅薄膜晶化成多晶硅薄膜。
无论是哪种途径,制备的多 晶硅薄膜应该具有晶粒大、晶界 缺陷少等性质。
在多晶硅薄膜研究中,目前人们主要关注的问题
晶界对材料的两方面破坏作用
①一方面会引入势垒,导致多数载流子的 传输受到阻碍;
②另一方面,其晶界成为少数载流子的复 合中心,降低了少数载流子的扩散长度, 导致太阳电池开路电压和效率的降低。
正是由于多晶硅的晶界是少数载流子的复
合中心,严重影响了少数载流子的扩散长度, 所以晶粒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多晶硅薄 膜太阳电池的效率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大而增大。 如果有一部分晶粒太小,具有很小的扩散长度, 会导致整个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严重下降。对 于再结晶技术制备的多晶硅薄膜,其晶粒有一 定的分布,平均晶粒的大小约为最大晶粒的 1/3-1/5。
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特性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特性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多晶硅薄膜材料在光伏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其热导特性对其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对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机制入手,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其热导特性,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机制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机制主要包括晶格热导和界面热导两部分。
晶格热导是指晶格振动传递热量的过程,而界面热导是指晶界和晶粒之间传递热量的过程。
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机制对其热导特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深入研究。
二、多晶硅薄膜材料热导特性的影响因素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晶粒大小、晶界密度、晶格缺陷等。
晶粒大小对热导特性有着重要影响,晶界密度和晶格缺陷也会影响热导性能。
因此,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三、多晶硅薄膜材料热导特性的分析方法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特性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和理论模拟方法进行分析。
实验方法包括热导率测试和热导率显微镜观察等,理论模拟方法包括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有限元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深入分析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特性。
四、多晶硅薄膜材料热导特性的优化策略针对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特性,可以采取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晶粒控制、晶界工程、缺陷修复等。
通过这些优化策略可以提高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性能,从而提高其在光伏领域的应用性能。
五、结论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特性对其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和优化。
本文从热导机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和优化策略等方面对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为进一步提高多晶硅薄膜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六、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热导特性,探索新的优化策略,提高其在光伏领域的应用性能。
同时,可以结合其他材料和技术,进一步提高多晶硅薄膜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推动其在光伏领域的广泛应用。
多晶硅薄膜的制备探究论文

多晶硅薄膜的制备探究论文多晶硅(Polycrystalline silicon,简称poly-Si)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场效应晶体管、动态随机存储器和液晶显示器等领域。
本论文旨在探究多晶硅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为多晶硅薄膜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多晶硅薄膜制备方法1. 氧化物化学气相沉积法(Low-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LPCVD)LPCVD法是制备多晶硅薄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工艺流程如下:首先,在硅衬底表面进行氧化物预处理,然后在高温(650-900℃)和低压(1-10 torr)下,用氢气和硅源气体(通常是SiH4)反应产生多晶硅薄膜。
LPCVD法具有制备多晶硅薄膜质量好、晶界密度低等优点,但是速率较慢,且设备和成本较高。
2. 热原子层沉积法(Hot-Wi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HWCVD)HWCVD法是一种新型的多晶硅薄膜制备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硅制品用电加热至高温,然后用氢气和硅源气体在硅制品表面沉积多晶硅薄膜。
HWCVD法具有速率快、设备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对反应条件和硅制品表面准备要求严格,影响因素较多。
3. 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Low-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LPCVD)LPCVD法是在低压(0.5-1 torr)和高温(610℃)下,用气相反应将硅源气体和杂质气体掺杂的气体反应产生多晶硅薄膜。
LPCVD法具有制备多晶硅薄膜较薄、晶界密度较低、掺杂均一等优点,但是对设备和工艺条件要求较高,且制备速率较慢。
二、多晶硅薄膜的制备影响因素多晶硅薄膜的制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反应条件、衬底表面状态、硅源气体纯度、掺杂气体浓度和成分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反应条件和衬底表面状态。
1. 反应条件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反应时间和气体流量等。
金属诱导横向结晶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热载流子应力退化特性及模型研究

402 2 *时淀积 10A低温氧化层作为栅氧。③在 50 ( 00 5 ℃时, L C D淀积 3 oA非晶硅作为栅材料。④开 以 PV oo
Ni 诱导窗 , 淀积 5 m i 5 02 6 n N , 5* 1h工艺条件下 , 在 ( 同时完成栅金属诱导结晶( C 和沟道 MIC MI ) L 。⑤ 以 4 × 11 m-的浓度进行磷 自对准注入 , 0c 2 5 并在 8 小时 50 5' E的条件下激活杂质。⑥淀积 5 oX 的低温氧化层作 oo 为绝缘层 , 再开 出接触孔。⑦淀积 5 oA的 A —%S 层 , oo 1 1 i 形成 电极。
维普资讯
第2 7卷第 1 期
20 0 7年 2月
苏
州
大
学
学
报( 工
科
版)
V0. 7 No 1 12 .
F_ . 0 7 e 20 b
OU N L O IX I R A Fs) ‘ oW N V R I Y{NG NE R N S I N E U I E ST E I E I G C E C
8
苏州大学学报( 工科版 )
第1 期
移特性 曲线 , 场效应迁移率 F取 自线性区。且将 F的最大值作为器件迁移率。 E E 各参数相对退化率 △ , hA o, / f i △ , /f o m 定义如下 : fA f
^ ,
m—
一
一
( 亘2 ! 二 塑笪2
( 初始值 )
^,一 ! 、 虫廑 巫2 虫 塑笪2 二 !
t h —
mi
— —
If o o( f
-
V ( 小 初始值) ( 力 后 ) /f i ( 应 一-fm 初始值) o /f o f 一 一 Jf面 ( 0 初始值) f
多晶硅纳米薄膜电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 :多晶硅 纳米 薄膜 ; 电学特性 ; 掺杂浓度 ; 膜厚
中 图 分 类 号 :0 3 78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9 8 (0 8 0 — 05 3 00 77 20 )8 0 4 -0
Ex e i e tsud n ee t i a o e te f p rm n t y O l c rc lpr p r is o
刘晓为 , 李金锋 揣荣岩 , , 施长治 ,陆学斌 吴娅静 ,
( .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M MS中 心 , 龙 江 哈 尔 滨 10 0 ; 1哈 E 黑 50 1 2 沈 阳 工 业 大 学 信 息科 学 与 工程 学 院 。 宁 沈 阳 10 2 ) . 辽 10 3
S e y n 1 0 3。 ia) h n a g1 0 2 Ch n
Ab ta t s r c :T e p lsl o a o f ms wi h c n s e r m 0 ̄2 0n ae d p std b P VD t n e t a e h oy i c n n n — l t t i k e s s f i i h o 6 5 m r e o i y L C o iv si t e g t ei f e c f hc n s n o i g c n e t t n o h lc r a r p r e f o y i e n n n — l . o i e h n l n e o ik e sa d d p n o c n r i n t ee e t c l o et so lsl o a o f ms C mb n d u t ao i p i p i i w t h E p cu e f h l , e if e c sa a z d t e rt a l a e n t et se e ut frssii i t e S M it rs o e f ms t n l n e i n l e h o eil y b s d o h e t d r s l o it t h t i h u y c s e vy a d t mp r t r o f c e to e it i . h e ut n i ae t a h e v o e oy i c n n n fl a e n e e a u e c ef in fr ssi t T e r s l i d c t h tt e h a y d p d p lsl o a o ms h v i vy s i i b t rt mp r t r h rc e sis a d t ert mp r t r o f ce to e it i a o au t1 ×1 e t e ea u e c aa t r t . n h i e e au e c ef in fr ss vt h s a l w v l e a e i c i i y 0一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6期 半 导 体 学 报 V o l.20,N o.6 1999年6月 CH I N ESE JOU RNAL O F SE M I CONDU CTOR S June,1999 多晶硅薄膜应力特性研究张国炳 郝一龙 田大宇 刘诗美 王铁松 武国英(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 北京 100871)摘要 本文报道了低压化学气相淀积(L PCVD)制备的多晶硅薄膜内应力与制备条件、退火,用XRD、R ED等技术测量分析了多晶硅膜的微结构组成.结果表明,L PCVD制备的多晶硅薄膜具有本征压应力,其内应力受淀积条件、微结构组成等因素的影响.采用快速退火(R TA)可以使其压应力松弛,减小其内应力,并可使其转变成为本征张应力,以满足在微机电系统(M E M S)制备中的要求.PACC:6220,7360F,68601 引言多晶硅薄膜由于其特有的导电特性和易于实现自对准工艺的优点,在大规模集成电路(VL S I)的制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多晶硅薄膜的导电特性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近年来,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特别是微机电系统(M E M S)的兴起,多晶硅膜作为M E M S中的基本结构材料,其机械特性直接影响着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可靠性.在M E M S应用中要求多晶硅膜本身具有较小的张应力且膜内有小的应力梯度,如果多晶硅膜内应力过大,会使M E M S结构层形变甚至断裂,造成器件失效.所以,控制制备工艺条件,使其具有较小的张应力,成为M E M S制造工艺中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2,3].本文对L PCVD多晶硅薄膜的应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制备工艺条件、退火温度和时间、掺杂浓度和微结构组成对其应力特性的影响.实验中采用薄膜全场应力测试系统测量薄膜的应力,用X光衍射(XRD)及反射电子衍射(R ED)等技术测量分析了多晶硅膜的微结构组成.2 实验2.1 实验样品制备实验样品采用在N型(100)单晶硅衬底热生长300~500nm厚的Si O2膜;再用低压化学气相淀积生长多晶硅薄膜,工艺条件为:淀积温度分别为575℃和610℃,压力30Pa,硅烷张国炳 男,1937年出生,教授,从事半导体器件物理及VL S I和M E M S中薄膜结构特性及应用研究郝一龙 男,1963年出生,副研究员,从事VL S I多层互连技术及M E M S器件和制备工艺研究1998202213收到,1998208225定稿流量20scc m;淀积速率分别为313nm m in和615nm m in;膜厚2Λm和800nm;离子注入磷(P+)对多晶硅掺杂;为研究应力特性与退火温度的关系,我们采用快速退火(N2保护),退火温度从800~1100℃,退火时间30S,并在1100℃下改变退火时间(10~60秒).2.2 薄膜应力测量采用我所研制的薄膜全场应力测试仪测量多晶硅薄膜应力[4].用光偏振相移干涉原理,通过测量由于薄膜应力引起的衬底形变或曲率半径的变化,再转换成薄膜应力,其应力分布可表示为:Ρ(x,y)=Ρx+Ρy2=E T2S6(1-Μ)t F[52W(x,y)5x2+52W(x,y)5y2](1)其中 E和Μ为硅衬底的扬氏模量和泊松比;T S和t F分别为衬底和薄膜的厚度.该测量系统有下列优点:(1)应力测量具有全场性,可在整片上同时测量形变和应力分布;(2)测量精度高,可达10N c m2量级(形变量小于63nm);(3)测试范围为1×102~1×106N c m2.实验中,我们采取分别测量膜淀积前后、退火前后的基片形变,根据上式计算出膜的应力值. 2.3 多晶硅薄膜微结构组成的分析采用X光衍射技术(XRD)测量分析了多晶硅膜的相结构组成,仪器为日本理光DM A X22400型X光衍射仪(Cu)靶.测量衍射峰的半高宽(FW HM),根据Scherrer公式[5]可算出晶粒尺寸:D=kΚ Β(2Η)co sΗB(2)式中 K=0.9;Κ=0.15409nm;ΗB为B ragg角;Β(2Η)为经修正后的半高宽.3 实验结果和讨论3.1 淀积条件和离子注入掺杂对多晶硅膜本征应力的影响表1给出了不同淀积温度和不同离子注入掺杂浓度的多晶硅薄膜应力测量结果.表1 不同淀积温度和离子注入掺杂浓度对应力的影响编号1#2#3#4#5#24#25#淀积温度 ℃610610610610610575575注入掺杂能量 keV浓度 c m-21004×10141008×10141008×1015未注入未注入1002×1016未注入应力Ρ(×104N・c m-2)掺杂前-1.35-2.04-1.71-1.69-2.13-0.31-0.19掺杂后-1.45-2.10-2.06-1.69-2.03-0.75-0.19表1测量结果表明,575℃和610℃淀积的多晶硅薄膜,其应力为均压应力,但575℃淀积膜的应力明显低于610℃淀积膜的应力.离子注入掺杂在未退火前使多晶硅膜的压应力增加.3.2 退火温度对多晶硅薄膜本征应力的影响图1给出了不同淀积温度、不同掺杂浓度的多晶硅薄膜的本征应力随退火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多晶硅薄膜本征压应力随退火温度升高而减小,说明退火温度升高使多晶硅膜内应力松弛.在开始阶段,应力松弛的温度与掺杂浓度有关,未掺杂多晶硅膜的应464 半 导 体 学 报 20卷力松弛温度约为1000℃,而掺杂后使多晶硅膜的应力松弛温度降低.当退火温度大于1000℃时,570℃淀积的多晶硅薄膜应力可从压应力转变为张应力,而610℃条件下淀积的多晶硅薄膜则需较高的温度.图1 多晶硅膜本征应力与退火温度的关系图2 多晶硅薄膜本征应力与退火时间的关系3.3 退火时间对多晶硅薄膜应力的影响多晶硅薄膜本征应力与退火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退火温度为1100℃.从图2可以看出,在1100℃下,多晶硅薄膜本征应力随退火时间增加而变小,t ≥20s 时,本征应力从压应力转变为张应力.5646期 张国炳等: 多晶硅薄膜应力特性研究 3.4 多晶硅薄膜微结构对本征应力的影响采用XRD 技术对不同的制备条件、不同退火条件的多晶硅膜的微结构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淀积条件和不同退火条件的多晶硅薄膜微结构有明显差异,这将对其内应力产生影响.图5 不同退火温度下多晶硅膜XRD 的谱(a )575℃下淀积、未掺杂;(b )575℃下淀积、掺杂;(c )610℃下淀积、掺杂.图3(见图版I )给出了575℃和610℃淀积的多晶硅薄膜XRD 谱.图3(a )为575℃下制备的样品,多晶硅膜具有较小的晶粒,平均尺寸D =16~17nm ,且取向较多:有(111),(220)(即(110)),(311)等晶向,其中(111)晶向的峰较强;同时,薄膜含有无定型的非晶成分.图3(b )为610℃下制备的多晶硅膜样品,晶粒尺寸较大,平均约为D =33nm ,晶粒生长具有明显的择优取向,即(110)方向,其他晶向的峰强度很小甚至消失,且不含有无定型成分.文献[5]中提到在不同温度下淀积多晶硅时,其微结构从非晶转变成多晶,转变温度在570℃左右.我们在575℃下淀积的薄膜包含有非晶和多晶的混合相,如图4(a )和(b )所示(见图版I ).这种结构的晶粒尺寸小、晶粒间界面积较大,取向中有较强的(111)方向,这种取向有明显的张应力增强作用[6],使膜的压应力变小,呈现出小压应力特性.610℃淀积的多晶硅膜晶粒较大(如图4(c ),(d )),有强的择优取向(110)方向,而(110)晶向将增强压应力[6],使薄膜有较大的压应力.离子注入掺杂在Si 中产生缺陷和损伤使压应力增大,随着退火温度增加,多晶硅膜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使其晶粒长大即再结晶,如图4R ED 照片所示.从图5(a )、(b )中可以看出,经退火后衍射峰强度随退火温度升高而加强,并且晶粒尺寸增大,经1100℃30s 退火后,575℃下淀积的多晶硅膜掺杂样品的晶粒尺寸增至21nm ;610℃下淀积的薄膜的峰强度增加明显,未掺杂样品的晶粒尺寸4015nm ,而掺杂样品长大至46nm 左右,证明掺磷有促使晶粒长大的作用,这一点与文献报道一致[7].多晶硅微结构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说明,经退火后多晶硅发生晶粒长大;其衍射峰强度增强表明发生再结晶后,择优晶向排列增强.再结晶是通过晶粒间界扩散使晶粒长大,晶粒间界面积变小,使体积收缩产生张应变[6],从而压应力松弛,即薄膜本征压应力减小甚至变成张应力.掺磷促进了再结晶过程,有利于压应力松弛,因此掺杂样品松弛温度稍低于未掺杂样品.664 半 导 体 学 报 20卷4 结论对L PCVD 多晶硅薄膜内应力与淀积条件和退火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575℃淀积的薄膜比610℃淀积的薄膜有较低的内应力.其内应力随退火温度增加及时间加长而减小,使压应力松弛,甚至可以变成张应力.多晶硅中掺磷有利于压应力松弛.XRD 、R ED 测量结果揭示了膜内应力的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薄膜微结构的改变引起的.575℃淀积的薄膜具有较小的晶粒尺寸,为非晶和多晶的混合结构,多种晶粒取向;610℃淀积的薄膜有较大的晶粒尺寸和明显优选的晶向.采用R TA 退火具有时间短,热积累少,对器件性能影响小的优点,可作为在M E M S 制备中控制多晶硅内应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参考文献[1] T .I .Kam ins ,J .E lectrochem .Soc .,1980,127:686.[2] M .M eh regang ,IEEE T rans .,E lectron D evices ,1988,35:719.[3] KuehnelW .,Senso r &A ctuato rs ,1994,A 45:7~16.[4] Guoying W u ,Guobing Zhang ,Yilong H ao ,P roc .of 11th IEEE VM I C ,Santa C lara ,U SA ,1994,221~229.[5] G .H arbeke ,J .E lectrochem .Soc .,1984,131:675.[6] J .H uang ,P .K rulevich ,M at .R es .Soc .P roc .,1990,182:201.[7] Yasuo W ada ,J .E lectrochem .Soc .,1978,125:1499.Residua l Stress Properties of Polysil icon Th i n F il mZhang Guob ing ,H ao Y ilong ,T ian D ayu ,L iu Sh i m ei ,W ang T iesong ,W u Guoying(Institu te of M icroelectronics ,P ek ing U niversity ,B iej ing 100871)R eceived 13February 1998,revised m anuscri p t received 25A ugust 1998Abstract T h is p ap er has investigated the effets of p rocess conditi on ,annealing tem p era 2tu re ,annealing ti m e and dopp ed concen trati on on the residual stress of L ow P ressu re Chem ical V apo r D epo siti on (L PCVD )Po lysilicon th in fil m .T he m icro structu re of the fil m is studied by X 2ray diffracti on (XRD )and reflecti on electron diffracti on (R ED ).T he re 2su lts show that the in ital com p ressive stress is relaxed w ith annealing tem p retu re and ti m e by rap id therm al annealing (R TA ).H igh tem p reatu re of annealing (R TA )can change the state of the residual stress from com p ressi on to ten si on .T he low ten sile stress is su itab le fo r M icroelectrom echan ical System (M E M S ).PACC :6220,7360F ,68607646期 张国炳等: 多晶硅薄膜应力特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