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考数学压轴题:动点问题

合集下载

江苏省中考数学选择填空压轴题-专题4函数的动点问题

江苏省中考数学选择填空压轴题-专题4函数的动点问题

专题04 函数的动点问题例1.如图①,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9cm,动点P从A点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着A→B→C→A的方向移动,直到点P到达点A后才停止.已知△P AD 的面积y(单位:cm2)与点P移动的时间x(单位:s)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②所示,图②中a与b的和为___________.同类题型1.1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AE⊥EF,EF交DC于点F,设BE=x,FC=y,则当点E从点B运动到点C时,y关于x的函数图象是()A.B.C.D.同类题型1.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AD=3,点E是BC边上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动点P从点A出发,沿路径A→D→C→E运动,则△APE的面积y与点P经过的路径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A.B.C.D.同类题型1.3 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A=60°,一个以点B为顶点的60°角绕点B旋转,这个角的两边分别与线段AD的延长线及CD的延长线交于点P、Q,设DP=x,DQ=y,则能大致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例2.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2cm,点P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AC向点C运动,到达点C停止;同时点Q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 -BC向点C运动,到达点C停止,设△APQ的面积为y(cm2),运动时间为x (s),则下列最能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同类题型2.1 如图1,E为矩形ABCD边AD上的一点,点P从点B沿折线BE-ED-DC运动到点C时停止,点Q从点B沿BC运动到点C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2cm/s.若P、Q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BPQ的面积为y(cm2),已知y与t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2,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E=12cm B.sin∠EBC=7 4C.当0<t≤8时,y=72t2D.当t=9s时,△PBQ是等腰三角形同类题型2.2 矩形ABCD中,AB=6,BC=8,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沿BA-AD-DCD的方向运动到C点停止,动点Q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BC方向运动到C点停止,假设P、两点同时出发,运动时间是t秒,y=S△PBQ,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同类题型2.3 如图,矩形ABCD中,AB=8cm,AD=12cm,AC与BD交于点O,M是BC的中点.P、Q两点沿着B→C→D方向分别从点B、点M同时出发,并都以1cm/s的速度运动,当点Q到达D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在P、Q 两点运动的过程中,与△OPQ的面积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最接近的是()A.B.C.D.例3.如图,正六边形ABCDEF的边长为6cm,P是对角线BE上一动点,过点P作直线l与BE垂直,动点P从B点出发且以1cm/s的速度匀速平移至E点.设直线l扫过正六边形ABCDEF区域的面积为S(cm2),点P的运动时间为t(s),下列能反映S与t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同类题型3.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平行于对角线BD的直线l从O出发,沿x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运动到直线l与正方形没有交点为止.设直线l扫过正方形OBCD的面积为S,直线l运动的时间为t(秒),下列能反映S与t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同类题型3.2(2015秋﹒荆州校级月考)如图,△ABC中,∠ACB=90°,∠A=30°,AB=16.点P是斜边AB上一点.过点P作PQ⊥AB,垂足为P,交边AC (或边CB)于点Q.设AP=x,当△APQ的面积为14 3 时,则x的值为()A.2 21 B.2 21 或14 C.2或2 21 或14 D.2或14同类题型3.3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CD放置在第一象限,且AB ∥x轴.直线y=-x从原点出发沿x轴正方向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被平行四边形截得的线段长度l与直线在x轴上平移的距离m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AD的长为____________.例4.如图,△ABC为直角三角形,∠C=90°,BC=2cm,∠A=30°,四边形DEFG为矩形,DE=2 3 cm,EF=6cm,且点C、B、E、F在同一条直线上,点B与点E重合.Rt△ABC以每秒1cm的速度沿矩形DEFG的边EF向右平移,当点C与点F重合时停止.设Rt△ABC与矩形DEFG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cm2,运动时间xs.能反映y cm2与xs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同类题型4.1 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1,菱形EFGH的边长为2,∠BAD=∠FEH=60°点C与点E重合,点A,C(E),G在同一条直线上,将菱形ABCD 沿C⇒G方向平移至点A与点G重合时停止,设点C、E之间的距离为x,菱形ABCD与菱形EFGH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则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同类题型4.2 如图,等边△ABC的边AB与正方形DEFG的边长均为2,且AB 与DE在同一条直线上,开始时点B与点D重合,让△ABC沿这条直线向右平移,直到点B与点E重合为止,设BD的长为x,△ABC与正方形DEFG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y,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B.C.D.同类题型4.3 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四边形EFGH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点D与点F重合,点B,D(F),H在同一条直线上,将正方形ABCD沿F⇒H方向平移至点B与点H重合时停止,设点D、F之间的距离为x,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则能大致反映y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参考答案例1.如图①,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9cm,动点P从A点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着A→B→C→A的方向移动,直到点P到达点A后才停止.已知△P AD 的面积y(单位:cm2)与点P移动的时间x(单位:s)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②所示,图②中a与b的和为___________.解:由图②可知点P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为10s,又因为P点运动的速度为1cm/s,所以AB=10×1=10(cm),由AD=9可知点P在边BC上的运动时间为9s,所以a=10+9=19;分别过B点、C两点作BE⊥AD于E,CF⊥AD于F.由图②知S△ABD=36,则12×9×BE=36,解得BE=8,在直角△ABE中,由勾股定理,得AE=AB2-BE2=6.易证△BAE≌△CDF,则BE=CF=8,AE=DF=6,AF=AD+DF=9+6=15.在直角△ACF 中,由勾股定理,得CA =AF 2+CF 2 =17,则点P 在CA 边上从C 点运动到A 点的时间为17s ,所以b =19+17=36,a +b =19+36=55.同类题型1.1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是BC 边上的一个动点,AE ⊥EF ,EF 交DC 于点F ,设BE =x ,FC =y ,则当点E 从点B 运动到点C 时,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是( )A .B .C .D .解:∵AE ⊥EF ,∴∠AEB +∠FCE =90°∵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 =∠C =90° AB =BC =4,∴∠BAE +∠AEB =90°,∴∠BAE =∠FCE ,∴△ABE ∽△ECF ,∴AB EC =BE FC ,∵BE =x ,FC =y ,∴EC =4-x ,则有44-x =x y, 整理后得y =-14x 2 +x 配方后得到y =-14(x -2)2 +1从而得到图象为抛物线,开口朝下,顶点坐标为(2,1).选C .同类题型1.2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2,AD =3,点E 是BC 边上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路径A →D →C →E 运动,则△APE 的面积y 与点P 经过的路径长x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 )A .B .C .D .解:∵在矩形ABCD 中,AB =2,AD =3,∴CD =AB =2,BC =AD =3,∵点E 是BC 边上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CE =23×3=2,①点P 在AD 上时,△APE 的面积y =12 x ﹒2=x (0≤x ≤3),②点P 在CD 上时,S △APE =S _(梯形AECD )-S _(△ADP )-S _(△CEP ), =12(2+3)×2-12×3×(x -3)-12 ×2×(3+2-x ),=5-32x +92 -5+x ,=-12x +92 ,∴y =-12x +92 (3<x ≤5),③点P 在CE 上时,S △APE =12 ×(3+2+2-x )×2=-x +7,∴y =-x +7(5<x ≤7),选A.同类题型1.3 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A=60°,一个以点B为顶点的60°角绕点B旋转,这个角的两边分别与线段AD的延长线及CD的延长线交于点P、Q,设DP=x,DQ=y,则能大致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60°,∴∠ABD=∠CBD=∠ADB=∠BDC=60°,∴∠BDQ=∠BDP=120°,∵∠QBP=60°,∴∠QBD=∠PBC,∵AP∥BC,∴∠P=∠PBC,∴∠QBD=∠P,∴△BDQ∽△PDB,∴DQ BD =BD PD ,即y 2=2x ,∴xy =4,∴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双曲线,选A .例2.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为2cm ,点P 从点A 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AC 向点C 运动,到达点C 停止;同时点Q 从点A 出发,以2cm/s 的速度沿AB -BC 向点C 运动,到达点C 停止,设△APQ 的面积为y (cm 2 ),运动时间为x (s ),则下列最能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 解:由题得,点Q 移动的路程为2x ,点P 移动的路程为x ,∠A =∠C =60°,AB =BC =2, ①如图,当点Q 在AB 上运动时,过点Q 作QD ⊥AC 于D ,则AQ =2x ,DQ = 3 x ,AP =x ,∴△APQ 的面积y =12×x ×3x =32x 2 (0<x ≤1),即当0<x ≤1时,函数图象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部分,故A 、B 排除;②如图,当点Q 在BC 上运动时,过点Q 作QE ⊥AC 于E ,则CQ =4-2x ,EQ =23- 3 x ,AP =x ,∴△APQ 的面积y =12×x ×(23-3x )=-32x 2+ 3 x (1<x ≤2),即当1<x ≤2时,函数图象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部分,故C 排除,而D 正确; 选D .同类题型2.1 如图1,E 为矩形ABCD 边AD 上的一点,点P 从点B 沿折线BE -ED -DC 运动到点C 时停止,点Q 从点B 沿BC 运动到点C 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2cm/s .若P 、Q 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BPQ 的面积为y (cm 2 ),已知y 与t 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2,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AE =12cmB .sin ∠EBC = 74C .当0<t ≤8时,y = 72t 2D .当t =9s 时,△PBQ 是等腰三角形解:A 、分析函数图象可知,当点Q 到达点C 时,点P 到达点E 处, ∴BC =BE =2×8=16cm ,ED =2×2=4cm ,∴AE =AD -ED =BC -ED =16-4=12cm ,故A 正确;B 、作EF ⊥BC 于点F ,如图,由函数图象可知,BC =BE =16cm ,BF =AE =12cm ,由勾股定理得,EF =47 cm ,∴sin ∠EBC =EF BE =4716=74 ,故B 正确;C 、作PM ⊥BQ 于点M ,如图,∵BQ =BP =2t ,∴y =S △BPQ =12BQ ﹒PM =12BQ ﹒BP ﹒sin ∠EBC =12×2t ﹒2t ﹒74=72t 2 .故C正确;D 、当t =9s 时,点Q 与点C 重合,点P 运动到ED 的中点,设为N ,如图所示,连接NB ,N C .此时AN =14,ND =2,由勾股定理求得:NB =211 ,NC =229 , ∵BC =16,∴△BCN 不是等腰三角形,即此时△PBQ 不是等腰三角形.故D 错误; 选D .同类题型2.2 矩形ABCD 中,AB =6,BC =8,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沿BA -AD -DCD 的方向运动到C 点停止,动点Q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BC 方向运动到C 点停止,假设P 、两点同时出发,运动时间是t 秒,y=S △PBQ ,则y 与t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 .B .C .D .解:①当0<t ≤3时,△PBQ 是Rt △,y =12×t ×2t =t 2 ;②当3<t ≤7时,y =12 ×t ×6=3t ;③当7<t ≤8时,y =12t (20-2t )=-t 2 +10t ;④当8<t ≤10时,y =12 ×8(20-2t )=80-8t ;观察各选项可知,y 与t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选项D .选D .同类题型2.3 如图,矩形ABCD 中,AB =8cm ,AD =12cm ,AC 与BD 交于点O ,M 是BC 的中点.P 、Q 两点沿着B →C →D 方向分别从点B 、点M 同时出发,并都以1cm/s 的速度运动,当点Q 到达D 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在P 、Q 两点运动的过程中,与△OPQ 的面积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最接近的是( )A .B .C .D .解:∵矩形ABCD 中,AB =8cm ,AD =12cm ,AC 与BD 交于点O ,∴点O 到BC 的距离=12 AB =4,到CD 的距离=12 AD =6,∵点M 是BC 的中点,∴CM =12 BC =6,∴点Q 到达点C 的时间为6÷1=6秒,点P 到达点C 的时间为12÷1=12秒,点Q 到达点D 的时间为(6+8)÷1=14秒,①0≤t ≤6时,点P 、Q 都在BC 上,PQ =6,△OPQ 的面积=12 ×6×4=12;②6<t ≤12时,点P 在BC 上,点Q 在CD 上, CP =12-t ,CQ =t -6,S △OPQ =S △COP +S △COQ -S △PCQ ,=12×(12-t )×4+12×(t -6)×6-12 ×(12-t )×(t -6),=12t2-8t+42,=12(t-8)2+10,③12<t≤14时,PQ=6,△OPQ的面积=12×6×6=18;纵观各选项,只有B选项图形符合.选B.例3.如图,正六边形ABCDEF的边长为6cm,P是对角线BE上一动点,过点P作直线l与BE垂直,动点P从B点出发且以1cm/s的速度匀速平移至E点.设直线l扫过正六边形ABCDEF区域的面积为S(cm2),点P的运动时间为t(s),下列能反映S与t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解:由题意得:BP=t,如图1,连接AC,交BE于G,Rt △ABG 中,AB =6,∠ABG =60°,∴∠BAG =30°,∴BG =12 AB =3,由勾股定理得:AG =62-32=3 3 ,∴AC =2AG =6 3 ,当0≤t ≤3时,PM = 3 t ,∴MN =2 3 t ,S =S △BMN =12MN ﹒PB =12﹒3t 2=32t 2 ,所以选项A 和B 不正确;如图2,当9≤t ≤12时,PE =12-t ,∵∠MEP =60°,∴tan ∠MEP =PM PE ,∴PM = 3 (12-t ),∴MN =2PM =2 3 (12-t ),∴S =S _(正六边形)-S _(△EMN ),=2×12(AF +BE )×AG -12 MN ﹒PE , =(6+12)×33-12×2 3 (12-t )(12-t ),=543-3(144-24t +t 2 ), =-3t 2+243t -90 3 ,此二次函数的开口向下,所以选项C 正确,选项D 不正确;选C .同类题型3.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平行于对角线BD 的直线l 从O 出发,沿x 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运动到直线l 与正方形没有交点为止.设直线l 扫过正方形OBCD 的面积为S ,直线l 运动的时间为t (秒),下列能反映S 与t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解:①当0≤t ≤4时,S =12×t ×t =12t 2 ,即S =12t 2 .该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部分.故B 、C 错误;②当4<t ≤8时,S =16-12×(8-t )×(8-t )=-12t 2 +8t -16.该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部分.故A 错误.选D .同类题型3.2(2015秋﹒荆州校级月考)如图,△ABC 中,∠ACB =90°,∠A =30°,AB =16.点P 是斜边AB 上一点.过点P 作PQ ⊥AB ,垂足为P ,交边AC (或边CB )于点Q .设AP =x ,当△APQ 的面积为14 3 时,则x 的值为( )A .2 21B .2 21 或14C .2或2 21 或14D .2或14解:当点Q 在AC 上时,∵∠A =30°,AP =x ,∴PQ =x tan30°=33 x ,∴S =12×AP ×PQ =12×x ×33=36x 2=14 3解得:x =221 或x =-221 (舍去),当点Q 在BC 上时,如下图所示:∵AP =x ,AB =16,∠A =30°,∴BP =16-x ,∠B =60°,∴PQ =BP ﹒tan60°= 3 (16-x ).∴S =12AP ×PQ =32x 2+83x =14 3 ,解得:x =2(舍去)或x =14.选B .同类题型3.3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CD 放置在第一象限,且AB ∥x 轴.直线y =-x 从原点出发沿x 轴正方向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被平行四边形截得的线段长度l 与直线在x 轴上平移的距离m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AD 的长为____________.解:①当AB >4时如图1,由图可知:OE =4,OF =8,DG =3 2 ,∴EF =AG =OF -OE =4∵直线解析式为:y =-x∴∠AGD =∠EFD =45°∴△AG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H =GH =22DG =22×3 2 =3,∴AH =AG -GH =4-3=1,∴AD =DH 2+AH 2=32+12=10 ;②当AB =4时,如图2,由图可知:OI =4,OJ =8,KB =3 2 ,OM =9,∴IJ =AB =4,IM =AN =5,∵直线解析式为:y =-x ,∴△KL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KL =BL =22 KB =3,∵AB =4,∴AL =AB -BL =1,T 同①得,DM =MN ,∴过K 作KM ∥IM ,∴tan ∠DAN =KLAL =3,∴AM =DM tan ∠DAN =DM3 ,∴AN =AM +MN =43 DM =5,∴DM =MN =154 ,∴AM =AN -MN =5-154=54 ,∴AD =AM 2+DM 2=5104 ,故答案为10 或5104 .例4.如图,△ABC 为直角三角形,∠C =90°,BC =2cm ,∠A =30°,四边形DEFG 为矩形,DE =2 3 cm ,EF =6cm ,且点C 、B 、E 、F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B 与点E 重合.Rt △ABC 以每秒1cm 的速度沿矩形DEFG 的边EF 向右平移,当点C 与点F 重合时停止.设Rt △ABC 与矩形DEFG 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cm 2 ,运动时间xs .能反映y cm 2 与xs 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A .B .C .D .解:已知∠C =90°,BC =2cm ,∠A =30°,∴AB =4,由勾股定理得:AC =2 3 ,∵四边形DEFG 为矩形,∠C =90,∴DE =GF =2 3 ,∠C =∠DEF =90°,∴AC ∥DE ,此题有三种情况:(1)当0<x <2时,AB 交DE 于H ,如图∵DE ∥AC ,∴EH AC =BE BC , 即EH 23=x ﹒12 , 解得:EH = 3 x ,所以y =12﹒3x ﹒x =32x 2 ,∵x y 之间是二次函数,所以所选答案C 错误,答案D 错误,∵a =32 >0,开口向上;(2)当2≤x ≤6时,如图,此时y =12×2×23=2 3 ,(3)当6<x ≤8时,如图,设△ABC 的面积是s 1 ,△FNB 的面积是s 2 ,BF =x -6,与(1)类同,同法可求FN =3X -6 3 ,∴y =s 1-s 2 ,=12×2×23-12×(x -6)×(3X -6 3 ), =-32x 2+63x -16 3 ,∵-32 <0,∴开口向下,所以答案A 正确,答案B 错误,选A .同类题型4.1 如图,菱形ABCD 的边长为1,菱形EFGH 的边长为2,∠BAD =∠FEH =60°点C 与点E 重合,点A ,C (E ),G 在同一条直线上,将菱形ABCD 沿C ⇒G 方向平移至点A 与点G 重合时停止,设点C 、E 之间的距离为x ,菱形ABCD 与菱形EFGH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则能大致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解:由菱形ABCD 、EFGH 边长为1,2可得:AC =2AB ×sin30°= 3 ,EG =2 3(1)当菱形ABCD 移动到点A 与点E 重合的过程,即0≤x ≤ 3 时,重合部分的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度分别为:x ,2×x 2×tan30°=3x 3∴y =12﹒x ﹒3x 3=36x 2(2)当菱形ABCD 移动到点C 与点G 重合的过程,重合部分的菱形面积不变,即3<x ≤2 3 时,y =S 菱形ABCD =12×1×3=32;(3)当菱形ABCD 移动到点A 与点G 重合的过程,即23<x ≤33时,重合部分的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度分别为: 3 -x ,2×3-x 2×tan30°=3(3-x )3y =12×(3-x )×3(3-x )3=36(3-x )2 . 由(1)(2)(3)可以看出图象应该是y =36x 2 图上像0≤x ≤ 3 时的部分,y =32图象上3<x ≤2 3 时的部分,y =36(3-x )2 图象上23<x ≤33时的部分组成.选D .同类题型4.2 如图,等边△ABC 的边AB 与正方形DEFG 的边长均为2,且AB 与DE 在同一条直线上,开始时点B 与点D 重合,让△ABC 沿这条直线向右平移,直到点B 与点E 重合为止,设BD 的长为x ,△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y ,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解:设BD 的长为x ,△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合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y ,当B 从D 点运动到DE 的中点时,即0≤x ≤1时,y =12×x ×3x =32x 2 .当B 从DE 中点运动到E 点时,即1<x ≤2时,y =3-12(2-x )×3(2-x )=-32x 2+23x - 3由函数关系式可看出D 中的函数图象与所求的分段函数对应.选D .同类题型4.3 如图,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四边形EFGH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点D 与点F 重合,点B ,D (F ),H 在同一条直线上,将正方形ABCD 沿F ⇒H 方向平移至点B 与点H 重合时停止,设点D 、F 之间的距离为x ,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EFGH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则能大致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解:DF =x ,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EFGH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y =12DF 2=12x 2(0≤x < 2 );②y =1(2≤x <2 2 );③∵BH =3 2 -x∴y =12BH 2=12x 2-32x +9(22≤x <3 2 ).综上可知,图象是选B .。

苏教版数学初三中考压轴题专题练习

苏教版数学初三中考压轴题专题练习

一.解答题(共33小题)1.(2016•苏州一模)如图①,四边形ABCD中,AD∥BC,DC⊥BC,AD=6cm,DC=8cm,BC=12cm.动点M在CB上运动,从C点出发到B点,速度每秒2cm;动点N在BA上运动,从B点出发到A点,速度每秒1cm.两个动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即停止,设两个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AB的长.(2)当t为何值时,MN∥CD?(3)设三角形DMN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4)如图②,连接BD,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MN与BD互相垂直?若存在,求出这时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作AE⊥BC于E,根据直角梯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2)根据MN∥CD,则NM⊥BC,运用∠B的余弦求出时间t;(3)根据△DMN的面积S=梯形ABCD的面积﹣△CDM的面积﹣△BMN的面积﹣△ADN的面积,代入数据整理即可;(4)假设存在,经过推理求出时间t.【解答】解:(1)作AE⊥BC于E,根据题意得,AE=DC=8,EC=AD=6,BE=BC﹣EC=6,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AB=10.(2)若MN∥CD,则NM⊥BC,=cos B==,即=解得:t=秒.(3)△DMN的面积S=梯形ABCD的面积﹣△CDM的面积﹣△BMN的面积﹣△ADN的面积=×(6+12)×8﹣×2t×8﹣×(12﹣2t)×t﹣×6×(8﹣t)=(t﹣)2+,又M从C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为6秒,N点从B点运动到A点所需的时间为10秒依题意,两者取小值6秒,所以,S=(t﹣)2+(0≤t≤6秒).(4)假设存在,则有MN⊥BD,显然有∠BMN=∠BDC,tan∠BMN=tan∠BDC===,如图②,过点N作NF⊥BC于F,依题意可求得NF=t,MF=12﹣2t﹣t所以,==tan∠BMN=,解得:t=<6秒,符合题意.所以存在t=,使MN⊥BD.【点评】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解答时用到锐角三角函数、二次函数、勾股定理、梯形的有关知识,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解答.2.(2017•虞城县二模)如图①,已知矩形ABCD中,AB=60cm,BC=90cm.点P从点A出发,以3cm/s的速度沿AB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20cm/s的速度沿BC运动.当点Q到达点C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s).(1)当t=s时,△BPQ为等腰三角形;(2)当BD平分PQ时,求t的值;(3)如图②,将△BPQ沿PQ折叠,点B的对应点为E,PE、QE分别与AD交于点F、G.探索:是否存在实数t,使得AF=EF?如果存在,求出t的值: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分析】(1)由运动得出BP=BQ,求出t,即可;(2)由PM∥AD,得出,表示出PM,从而求出t,即可;(3)先判断出△AEP≌△FEG,表示出BH,HQ,CQ,再由勾股定理计算即可.【解答】解:(1)当BP=BQ时,60﹣3t=20t,∴t=,(2)如图1,过P作PM∥AD,∴,∴,∴PM=90﹣t,∵PN=NQ,PM=BQ,∴90﹣t=20t,∴t=,(3)如图2,作GH⊥BQ,∴PB=PF=60﹣3t,∵AF=EF,∠AEP=∠FEG,∠A=∠E,∴△AFP≌△FEG,∴PF=EG,FG=AP,∴AG=PF=60﹣3t=BH,∴HQ=BQ﹣BH=20t﹣(60﹣3t)=23t﹣60,GQ=FQ﹣FG=BQ﹣AP=17t,根据勾股定理得,602=(17t)2﹣(23t﹣60)2∴t1=4,t2=7.5(舍),∴t=4∴存在t=4,使AF=EF.【点评】此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用时间t表示线段是解本题的关键.3.(2016•苏州一模)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4.动点P从点A出发沿AC向终点C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沿BA向点A运动,到达A点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B返回.点P,Q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点P到达点C时停止运动,点Q也同时停止.连结PQ,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求线段AC的长度;(2)当点Q从B点向A点运动时(未到达A点),求△APQ的面积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3)伴随着P,Q两点的运动,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为l:①当l经过点A时,射线QP交AD于点E,求AE的长;②当l经过点B时,求t的值.【分析】(1)由勾股定理求出AC即可;(2)过点P作PH⊥AB于点H,AP=t,AQ=3﹣t,证△AHP∽△ABC,求出PH=,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即可;(3)①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求出AP=AQ,得出3﹣t=t,求出即可,延长QP交AD于点E,过点Q 作QO∥AD交AC于点O,证△AQO∽△ABC,求出,,PO=1,证△APE∽△OPQ求出AE即可;②当点Q 从B向A运动时l经过点B,求出CP=AP=AC=2.5,即可求出t;(ⅱ)当点Q从A向B运动时l经过点B,求出BP=BQ=6﹣t,AP=t,PC=5﹣t,过点P作PG⊥CB于点G,证△PGC∽△ABC,求出PG=(5﹣t),CG=(5﹣t),BG=,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解答】解:(1)∵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90°,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2)如图1,过点P作PH⊥AB于点H,AP=t,AQ=3﹣t,则∠AHP=∠ABC=90°,∵∠P AH=∠CAB,∴△AHP∽△ABC,∴=,∵AP=t,AC=5,BC=4,∴PH=,∴S=•(3﹣t)•t,即S=﹣t2+t,t的取值范围是:0<t<3.(3)①如图2,∵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为l经过点A,∴AP=AQ,∴3﹣t=t,∴t=1.5,∴AP=AQ=1.5,延长QP交AD于点E,过点Q作QO∥AD交AC于点O,∴△AQO∽△ABC,∴,∴,,∴PO=AO﹣AP=1,∵OQ∥BC∥AD,∴△APE∽△OPQ,∴,∴.②如图③,(i)当点Q从B向A运动时l经过点B,BQ=BP=AP=t,∠QBP=∠QAP,∵∠QBP+∠PBC=90°,∠QAP+∠PCB=90°∴∠PBC=∠PCB,∴CP=BP=AP=t∴CP=AP=AC=×5=2.5,∴t=2.5;(ⅱ)如图4,当点Q从A向B运动时l经过点B,BP=BQ=3﹣(t﹣3)=6﹣t,AP=t,PC=5﹣t,过点P作PG⊥CB于点G,则PG∥AB,∴△PGC∽△ABC,∴,∴PG=•AB=(5﹣t),CG=•BC=(5﹣t),∴BG=4﹣=由勾股定理得BP2=BG2+PG2,即,解得.【点评】本题考查了矩形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比较典型,但是有一定的难度.4.(2017•莘县一模)如图,Rt△ABC中,∠C=90°,BC=8cm,AC=6cm.点P从B出发沿BA向A运动,速度为每秒1cm,点E是点B以P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点P运动的同时,点Q从A出发沿AC向C运动,速度为每秒2cm,当点Q到达顶点C时,P,Q同时停止运动,设P,Q两点运动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PQ∥BC?(2)设四边形PQCB的面积为y,求y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3)四边形PQCB面积能否是△ABC面积的?若能,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4)当t为何值时,△AEQ为等腰三角形?(直接写出结果)【分析】(1)先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求出AB=10,再由BP=t,AQ=2t,得出AP=10﹣t,然后由PQ ∥BC,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出=,列出比例式=,求解即可;(2)根据S四边形PQCB=S△ACB﹣S△APQ=AC•BC﹣AP•AQ•sin A,即可得出y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3)根据四边形PQCB面积是△ABC面积的,列出方程t2﹣8t+24=×24,解方程即可;(4)△AEQ为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情况讨论:①AE=AQ;②EA=EQ;③QA=QE,每一种情况都可以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解答】解:(1)Rt△ABC中,∵∠C=90°,BC=8cm,AC=6cm,∴AB=10cm.∵BP=t,AQ=2t,∴AP=AB﹣BP=10﹣t.∵PQ∥BC,∴=,∴=,解得t=;(2)∵S四边形PQCB=S△ACB﹣S△APQ=AC•BC﹣AP•AQ•sin A∴y=×6×8﹣×(10﹣t)•2t•=24﹣t(10﹣t)=t2﹣8t+24,即y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为y=t2﹣8t+24;(3)四边形PQCB面积能是△ABC面积的,理由如下:由题意,得t2﹣8t+24=×24,整理,得t2﹣10t+12=0,解得t1=5﹣,t2=5+(不合题意舍去).故四边形PQCB面积能是△ABC面积的,此时t的值为5﹣;(4)△AEQ为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如果AE=AQ,那么10﹣2t=2t,解得t=;②如果EA=EQ,那么(10﹣2t)×=t,解得t=;③如果QA=QE,那么2t×=5﹣t,解得t=.故当t为秒秒秒时,△AEQ为等腰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平行线的判定,四边形的面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中心对称的性质,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运用分类讨论、方程思想是解题的关键.5.(2016•启东市一模)如图,在Rt△ABC中,∠C=90°,AC=4cm,BC=5cm,D是BC边上一点,CD=3cm,点P为边AC上一动点(点P与A、C不重合),过点P作PE∥BC,交AD于点E.点P以1cm/s的速度从A 到C匀速运动.(1)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DE的长为y(cm),求y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2)当t为何值时,以PE为半径的⊙E与以DB为半径的⊙D外切?并求此时∠DPE的正切值;(3)将△ABD沿直线AD翻折,得到△AB′D,连接B′C.如果∠ACE=∠BCB′,求t的值.【分析】(1)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D的长,又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求得DE的长,则可得y与x的关系;(2)因为当以PE为半径的⊙E与DB为半径的⊙D外切时,有DE=PE+BD,所以可以求得t的值,即可求得PC的长,则在Rt△PCD中,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得tan∠DPE的值;(3)首先由有两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相似,即可证得:△ACD∽△BFD与△ACE∽△BCB′,又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AP的值.【解答】解:(1)∵在Rt△ABC中,AC=4,CD=3,∴AD=5,∵PE∥BC,AP=t,∴=,∴=,∴AE=t,∴DE=5﹣t,∴y=5﹣t,(0<t<4);(2)连接PD,当以PE为半径的⊙E与DB为半径的⊙D外切时,有DE=PE+BD,即5﹣t=t+2,解得:t=则PC=,∵PE∥BC,∴∠DPE=∠PDC,在Rt△PCD中,tan∠PDC===;则tan∠DPE=;(3)延长AD交BB′于F,则AF⊥BB′,则∠ACD=∠BFD,∵∠ADC=∠FDB,∴∠CAD=∠FBD,∴△ACD∽△BFD,∴BF=,∴BB′=,∵∠ACE=∠BCB′,∠CAE=∠CBB′,∴△ACE∽△BCB′,∴AE=,∴t=AP=.【点评】此题考查了相似形的综合,用到的知识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旋转的性质,三角函数等.此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6.(2016•高港区一模)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OABC的边OA在x轴正半轴上,OA=10,cos∠COA=.一个动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线段OA方向运动,过点P作PQ⊥OA,交折线段OC﹣CB于点Q,以PQ为边向右作正方形PQMN,点N在射线OA上,当P点到达A点时,运动结束.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t>0).(1)C点的坐标为(6,8),当t=时N点与A点重合;(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正方形PQMN与菱形OABC的重合部分面积为S,直接写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应的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如图2,在运动过程中,过点O和点B的直线将正方形PQMN分成了两部分,请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被分成的两部分中有一部分的面积是菱形面积的?若存在,请求出对应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出OA=OC,再根据三角函数求出点C的坐标即可;(2)根据面积公式列出函数关系式,注意动点运动时的几种情况,得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根据被分成的两部分中有一部分的面积是菱形面积的,画出图示,分几种情况进行讨论解答.【解答】解:(1)∵菱形OABC中,OA=10,∴OC=10,∵cos∠COA=,∴点C的坐标为:(6,8),∵动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线段OA方向运动,∵OA=10,∴t=时,N点与A点重合;(2)①,②,③,④8<t≤10,S=104﹣8t;(3)S菱形=80,直线OB过原点(0,0),B点(16,8),故直线OB解析式为,直线OB与PQ、MN分别交于E、F点,如图:①当0<t≤6,,,,,若,则,,若,则,,②当6<t≤8,,,,,若,则,t=0(舍),若,则,t3=8;③8<t≤10,不存在符合条件的t值.【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函数综合题,难度比较大,关键是运用四边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进行分析,注意出现的几种情况讨论,不能漏解.7.(2015•安徽)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过点E作AB的垂线,过点F 作CD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G,连接AG、BG、CG、DG,且∠AGD=∠BGC.(1)求证:AD=BC;(2)求证:△AGD∽△EGF;(3)如图2,若AD、BC所在直线互相垂直,求的值.【分析】(1)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GA=GB,GD=GC,由SAS证明△AGD≌△BGC,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2)先证出∠AGB=∠DGC,由,证出△AGB∽△DGC,得出比例式,再证出∠AGD=∠EGF,即可得出△AGD∽△EGF;(3)延长AD交GB于点M,交BC的延长线于点H,则AH⊥BH,由△AGD≌△BGC,得出∠GAD=∠GBC,再求出∠AGB=∠AHB=90°,得出∠AGE=∠AGB=45°,求出,由△AGD∽△EGF,即可得出的值.【解答】(1)证明:∵GE是AB的垂直平分线,∴GA=GB,同理:GD=GC,在△AGD和△BGC中,,∴△AGD≌△BGC(SAS),∴AD=BC;(2)证明:∵∠AGD=∠BGC,∴∠AGB=∠DGC,在△AGB和△DGC中,,∴△AGB∽△DGC,∴,又∵∠AGE=∠DGF,∴∠AGD=∠EGF,∴△AGD∽△EGF;(3)解:延长AD交GB于点M,交BC的延长线于点H,如图所示:则AH⊥BH,∵△AGD≌△BGC,∴∠GAD=∠GBC,在△GAM和△HBM中,∠GAD=∠GBC,∠GMA=∠HMB,∴∠AGB=∠AHB=90°,∴∠AGE=∠AGB=45°,∴,又∵△AGD∽△EGF,∴==.【点评】本题是相似形综合题目,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函数等知识;本题难度较大,综合性强,特别是(3)中,需要通过作辅助线综合运用(1)(2)的结论和三角函数才能得出结果.8.(2017•常熟市一模)在Rt△AOB中,OA=3,sin B=,P、M、分别是BA、BO边上的两个动点.点M从点B出发,沿BO以1单位/秒的速度向点O运动;点P从点B出发,沿BA以a单位/秒的速度向点A运动;P、M两点同时出发,任意一点先到达终点时,两点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1)线段AP的长度为5﹣at(用含a、t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①,连结PO、PM,若a=1,△PMO的面积为S,试求S的最大值;(3)如图②,连结PM、AM,试探究:在点P、M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刻,使得△PMB为直角三角形且△PMA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此时a和t的取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三角函数得出AB的长度解答即可;(2)过点P作PD⊥OB,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二次函数的最值解答即可;(3)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1)∵Rt△AOB中,OA=3,sin B=,∴AB=5,∵设运动的时间为t,点P从点B出发,沿BA以a单位/秒的速度向点A运动,∴AP=5﹣at,故答案为:5﹣at;(2)如图①:过点P作PD⊥OB,在Rt△PDB中,PB=t,sin B=,∴PD=,OM=4﹣t,∴,∵0≤t≤4,∴当t=2时,;(3)假设存在,①若∠PMB=90°,如图②:∵P A=PM,在Rt△PMB中,PB=at,sin B=,∴PM=at,MB=at,根据题意可得:,解得:,符合题意;②若∠MPB=90°,如图③,则∠APM=90°,∴P A=PM,在Rt△PMB中,PB=at,sin B=,∴,根据题意可得:,解得:,符合题意,∴存在某时刻,使得△PMB为直角三角形且△PMA是等腰三角形,此时.【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综合题,关键是根据三角函数得出AB的长度,同时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答.9.(2018•常熟市一模)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点P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不与A、C重合),连接PB,过点P作PE⊥PB,交射线DC于点E,已知AD=3,sin∠BAC=.设AP的长为x.(1)AB=4;当x=1时,=;(2)①试探究:否是定值?若是,请求出这个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②连接BE,设△PBE的面积为S,求S的最小值.(3)当△PCE是等腰三角形时.请求出x的值;【分析】(1)作PM⊥AB于M交CD于N.由△BMP∽△PNE,推出=,只要求出PN、BM即可解决问题;(2)①结论:的值为定值.证明方法类似(1);②利用勾股定理求出PB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根据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3)分两种情形讨论求解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作PM⊥AB于M交CD于N.∵四边形ABCD是矩形,∴BC=AD=3,∠ABC=90°,∴AC==5,AB==4.在Rt△APM中,P A=1,PM=,AM=,∴BM=AB﹣AM=,∵MN=AD=3,∴PN=MN﹣PM=,∵∠PMB=∠PNE=∠BPE=90°,∴∠BPM+∠EPN=90°,∠EPN+∠PEN=90°,∴∠BPM=∠PEN,∴△BMP∽△PNE,∴===,故答案为4,.(2)①结论:的值为定值.理由:由P A=x,可得PM=x.AM=x,BM=4﹣x,PN=3﹣x,∵△BMP∽△PNE,∴===.②在Rt△PBM中,PB2=BM2+PM2=(4﹣x)2+(x)2=x2﹣x+16,∵=,∴PE=PB,∴S=•PB•PE=PB2=(x2﹣x+16)=(x﹣)2+,∵0<x<5,∴x=时,S有最小值=.(3)①当点E在线段CD上时,连接BE交AC于F.∵∠PEC>90°,所以只能EP=EC,∴∠EPC=∠ECP,∵∠BPE=∠BCE=90°,∴∠BPC=∠BCP,∴BP=BC,∴BE垂直平分线段PC,在Rt△BCF中,cos∠BCF==,∴=,∴CF=,∴PC=2CF=,∴x=P A=5﹣=.②当点E在DC的延长线上时,设BC交PE于G.∵∠PCE>90°,所以只能CP=CE.∴∠CPE=∠E,∵∠GPB=∠GCE=90°,∠PGB=∠CGE,∴∠PBG=∠E=∠CPE,∵∠ABP+∠PBC=90°,∠APB+∠CPE=90°,∴AB=AP=4,综上所述,x的值为或4.【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相似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构成条件等重要知识,同时还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难度较大.10.(2018秋•顺德区期末)在△ABC中,∠ACB=90°,AB=25,BC=15.(1)如图1,折叠△ABC使点A落在AC边上的点D处,折痕交AC、AB分别于Q、H,若S△ABC=9S△DHQ,则HQ=5.(2)如图2,折叠△ABC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M处,折痕交AC、AB分别于E、F.若FM∥AC,求证:四边形AEMF是菱形;(3)在(1)(2)的条件下,线段CQ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CMP和△HQP相似?若存在,求出PQ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设HQ=x,根据S△ABC=9S△DHQ,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2)想办法证明四边相等即可解决问题;(3)设AE=EM=FM=AF=4m,则BM=3m,FB=5m,构建方程求出m的值,分两种情形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如图1中,在△ABC中,∵∠ACB=90°,AB=25,BC=15,∴AC==20,设HQ=x,∵HQ∥BC,∴=,∴AQ=x,∵S△ABC=9S△DHQ,∴×20×15=9××x×x,∴x=5或﹣5(舍弃),∴HQ=5,故答案为5.(2)如图2中,由翻折不变性可知:AE=EM,AF=FM,∠AFE=∠MFE,∵FM∥AC,∴∠AEF=∠MFE,∴∠AEF=∠AFE,∴AE=AF,∴AE=AF=MF=ME,∴四边形AEMF是菱形.(3)如图3中,设AE=EM=FM=AF=4m,则BM=3m,FB=5m,∴4m+5m=25,∴m=,∴AE=EM=,∴EC=20﹣=,∴CM==,∵QG=5,AQ=,∴QC=,设PQ=x,当=时,△HQP∽△MCP,∴=,解得:x=,当=时,△HQP∽△PCM,∴=解得:x=10或,经检验:x=10或是分式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综上所,满足条件长QP的值为或10或.【点评】本题属于相似形综合题,考查了翻折变换,三角形的面积,菱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11.(2018•嘉兴)我们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等于这条边,那么这个三角形叫做“等高底”三角形,这条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等底”.(1)概念理解:如图1,在△ABC中,AC=6,BC=3,∠ACB=30°,试判断△ABC是否是”等高底”三角形,请说明理由.(2)问题探究:如图2,△ABC是“等高底”三角形,BC是”等底”,作△ABC关于BC所在直线的对称图形得到△A'BC,连结AA′交直线BC于点D.若点B是△AA′C的重心,求的值.(3)应用拓展:如图3,已知l1∥l2,l1与l2之间的距离为2.“等高底”△ABC的“等底”BC在直线l1上,点A在直线l2上,有一边的长是BC的倍.将△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A'B'C,A′C所在直线交l2于点D.求CD的值.【分析】(1)过A作AD⊥BC于D,则△ADC是直角三角形,∠ADC=90°,依据∠ACB=30°,AC=6,可得AD=AC=3,进而得到AD=BC=3,即△ABC是“等高底”三角形;(2)依据△ABC是“等高底”三角形,BC是“等底”,可得AD=BC,依据△ABC关于BC所在直线的对称图形是△A'BC,点B是△AA′C的重心,即可得到BC=2BD,设BD=x,则AD=BC=2x,CD=3x,由勾股定理得AC=x,即可得到==;(3)①当AB=BC时,画出图形分两种情况分别求得CD=x=或CD=AC=2;当AC=BC时,画出图形分两种情况讨论,求得CD=AB=BC=2.【解答】解:(1)△ABC是“等高底”三角形;理由:如图1,过A作AD⊥BC于D,则△ADC是直角三角形,∠ADC=90°,∵∠ACB=30°,AC=6,∴AD=AC=3,∴AD=BC=3,即△ABC是“等高底”三角形;(2)如图2,∵△ABC是“等高底”三角形,BC是“等底”,∴AD=BC,∵△ABC关于BC所在直线的对称图形是△A'BC,∴∠ADC=90°,∵点B是△AA′C的重心,∴BC=2BD,设BD=x,则AD=BC=2x,CD=3x,由勾股定理得AC=x,∴==;(3)①当AB=BC时,Ⅰ.如图3,作AE⊥BC于E,DF⊥AC于F,∵“等高底”△ABC的“等底”为BC,l1∥l2,l1与l2之间的距离为2,AB=BC,∴BC=AE=2,AB=2,∴BE=2,即EC=4,∴AC=2,∵△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A'B'C,∴∠DCF=45°,设DF=CF=x,∵l1∥l2,∴∠ACE=∠DAF,∴==,即AF=2x,∴AC=3x=2,∴x=,CD=x=.Ⅱ.如图4,此时△ABC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A'B'C,∴△AC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D=AC=2.②当AC=BC时,Ⅰ.如图5,此时△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A'B'C,∴A'C⊥l1,∴CD=AB=BC=2;Ⅱ.如图6,作AE⊥BC于E,则AE=BC,∴AC=BC=AE,∴∠ACE=45°,∴△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A'B'C时,点A'在直线l1上,∴A'C∥l2,即直线A'C与l2无交点,综上所述,CD的值为,2,2.【点评】本题属于相似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重心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据题意画出图形,根据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解答.12.(2018•威海)如图1,在四边形BCDE中,BC⊥CD,DE⊥CD,AB⊥AE,垂足分别为C,D,A,BC≠AC,点M,N,F分别为AB,AE,BE的中点,连接MN,MF,NF.(1)如图2,当BC=4,DE=5,tan∠FMN=1时,求的值;(2)若tan∠FMN=,BC=4,则可求出图中哪些线段的长?写出解答过程;(3)连接CM,DN,CF,DF.试证明△FMC与△DNF全等;(4)在(3)的条件下,图中还有哪些其它的全等三角形?请直接写出.【分析】(1)根据四边形ANFM是平行四边形,AB⊥AE,即可得到四边形ANFM是矩形,再根据FN=FM,即可得出矩形ANFM是正方形,AB=AE,结合∠1=∠3,∠C=∠D=90°,即可得到△ABC≌△EAD,进而得到BC=AD,CA=DE,即可得出=;(2)依据四边形MANF为矩形,MF=AE,NF=AB,tan∠FMN=,即可得到=,依据△ABC∽△EAD,即可得到==,即可得到AD的长;(3)根据△ABC和△ADE都是直角三角形,M,N分别是AB,AE的中点,即可得到BM=CM,NA=ND,进而得出∠4=2∠1,∠5=2∠3,根据∠4=∠5,即可得到∠FMC=∠FND,再根据FM=DN,CM=NF,可得△FMC≌△DNF;(4)由BM=AM=FN,MF=AN=NE,∠FMB=∠MFN=∠MAN=∠ENF=90°,即可得到:△BMF≌△NFM ≌△MAN≌△FNE.【解答】解:(1)∵点M,N,F分别为AB,AE,BE的中点,∴MF,NF都是△ABE的中位线,∴MF=AE=AN,NF=AB=AM,∴四边形ANFM是平行四边形,又∵AB⊥AE,∴四边形ANFM是矩形,又∵tan∠FMN=1,∴FN=FM,∴矩形ANFM是正方形,AB=AE,又∵∠1+∠2=90°,∠2+∠3=90°,∴∠1=∠3,∵∠C=∠D=90°,∴△ABC≌△EAD(AAS),∴BC=AD=4,CA=DE=5,∴=;(2)可求线段AD的长.由(1)可得,四边形MANF为矩形,MF=AE,NF=AB,∵tan∠FMN=,即=,∴=,∵∠1=∠3,∠C=∠D=90°,∴△ABC∽△EAD,∴==,∵BC=4,∴AD=8;(3)∵BC⊥CD,DE⊥CD,∴△ABC和△ADE都是直角三角形,∵M,N分别是AB,AE的中点,∴BM=CM,NA=ND,∴∠4=2∠1,∠5=2∠3,∵∠1=∠3,∴∠4=∠5,∵∠FMC=90°+∠4,∠FND=90°+∠5,∴∠FMC=∠FND,∵FM=DN,CM=NF,∴△FMC≌△DNF(SAS);(4)在(3)的条件下,BM=AM=FN,MF=AN=NE,∠FMB=∠MFN=∠MAN=∠ENF=90°,∴图中有:△BMF≌△NFM≌△MAN≌△FNE.【点评】本题属于相似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矩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判定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出有关结论.。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Word版 含解析)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Word版 含解析)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压轴解答题(Word版含解析)一、压轴题1.阅读理解:如图,在纸面上画出了直线l与⊙O,直线l与⊙O相离,P为直线l上一动点,过点P作⊙O的切线PM,切点为M,连接OM、OP,当△OPM的面积最小时,称△OPM为直线l与⊙O的“最美三角形”.解决问题:(1)如图1,⊙A的半径为1,A(0,2) ,分别过x轴上B、O、C三点作⊙A的切线BM、OP、CQ,切点分别是M、P、Q,下列三角形中,是x轴与⊙A的“最美三角形”的是.(填序号)①ABM;②AOP;③ACQ(2)如图2,⊙A的半径为1,A(0,2),直线y=kx(k≠0)与⊙A的“最美三角形”的面积为12,求k的值.(3)点B在x轴上,以B为圆心,3为半径画⊙B,若直线y=3x+3与⊙B的“最美三角形”的面积小于3,请直接写出圆心B的横坐标B x的取值范围.2.如图1:在Rt△ABC中,AB=AC,D为BC边上一点(不与点B,C重合),试探索AD,BD,CD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小明同学的思路是这样的:将线段AD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E,连接EC,DE.继续推理就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1)请根据小明的思路,试探索线段AD,BD,CD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2,在Rt △ABC 中,AB =AC ,D 为△ABC 外的一点,且∠ADC =45°,线段AD ,BD ,CD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又是如何的,请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3,已知AB 是⊙O 的直径,点C ,D 是⊙O 上的点,且∠ADC =45°. ①若AD =6,BD =8,求弦CD 的长为 ;②若AD+BD =14,求2AD BD CD 2⎛⎫⋅+ ⎪ ⎪⎝⎭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O 的半径.3.如图,点A 和动点P 在直线l 上,点P 关于点A 的对称点为Q .以AQ 为边作Rt ABQ △,使90BAQ ∠=︒,:3:4AQ AB =,作ABQ △的外接圆O .点C 在点P 右侧,4PC =,过点C 作直线m l ⊥,过点O 作OD m ⊥于点D ,交AB 右侧的圆弧于点E .在射线CD 上取点F ,使32DF CD =,以DE 、DF 等邻边作矩形DEGF ,设3AQ x =(1)用关于x 的代数式表示BQ 、DF .(2)当点P 在点A 右侧时,若矩形DEGF 的面积等于90,求AP 的长. (3)在点P 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当AP 为何值时,矩形DEGF 是正方形.4.问题发现:(1)如图①,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 是AB 上点(点E不与A 、B 重合),将射线OE 绕点O 逆时针旋转90°,所得射线与BC 交于点F ,则四边形OEBF 的面积为 . 问题探究:(2)如图②,线段BQ =10,C 为BQ 上点,在BQ 上方作四边形ABCD ,使∠ABC =∠ADC =90°,且AD =CD ,连接DQ ,求DQ 的最小值; 问题解决:(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某市在生态治理活动中新建了一处南山植物园,图③为南山植物园花卉展示区的部分平面示意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C =∠ADC =90°,AD =CD ,AC =600米.其中AB 、BD 、BC 为观赏小路,设计人员考虑到为分散人流和便观赏,提出三条小路的长度和要取得最大,试求AB +BD +BC 的最大值.5.如图,在ABC ∆中,90ACB ∠=︒,以点B 为圆心,BC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线段AB 于点D ,以点A 为圆心,AD 长为半径画弧,交线段AC 于点E ,连结CD .(1)若28A ∠=︒,求ACD ∠的度数; (2)设BC a =,AC b =;①线段AD 的长度是方程2220x ax b +-=的一个根吗?说明理由. ②若线段AD EC =,求ab的值. 6.如图,⊙M 与菱形ABCD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 的坐标为(﹣3,1),点A 的坐标为(2,0),点B 的坐标为(1,﹣3),点D 在x 轴上,且点D 在点A 的右侧. (1)求菱形ABCD 的周长;(2)若⊙M 沿x 轴向右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平移,菱形ABCD 沿x 轴向左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平移,设菱形移动的时间为t (秒),当⊙M 与AD 相切,且切点为AD 的中点时,连接AC ,求t 的值及∠MAC 的度数;(3)在(2)的条件下,当点M 与AC 所在的直线的距离为1时,求t 的值.7.抛物线G :2y ax c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交于C (0,-1),且AB =4OC .(1)直接写出抛物线G 的解析式: ;(2)如图1,点D (-1,m )在抛物线G 上,点P 是抛物线G 上一个动点,且在直线OD 的下方,过点P 作x 轴的平行线交直线OD 于点Q ,当线段PQ 取最大值时,求点P 的坐标;(3)如图2,点M 在y 轴左侧的抛物线G 上,将点M 先向右平移4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使得到的对应点N 也落在y 轴左侧的抛物线G 上,若S △CMN =2,求点M 的坐标.8.如图1,已知菱形ABCD 的边长为23,点A 在x 轴负半轴上,点B 在坐标原点.点D 的坐标为(−3,3),抛物线y=ax 2+b(a≠0)经过AB 、CD 两边的中点.(1)求这条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将菱形AB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x 轴正方向匀速平移(如图2),过点B 作BE ⊥CD 于点E,交抛物线于点F,连接DF.设菱形ABCD 平移的时间为t 秒(0<t<3.....) ①是否存在这样的t ,使DF=7FB?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②连接FC,以点F 为旋转中心,将△FE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FE′C′,当△FE′C′落在x .轴与..抛物线在....x .轴上方的部分围成的图形中............(.包括边界....).时,求t 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9.一个四边形被一条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果分割所得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我们就把这条对角线称为相似对角线.(1)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AD 的中点,点F ,H 分别在边AB 和CD 上,且1AF DH ==,线段CE 与FH 交于点G ,求证:EF 为四边形AFGE 的相似对角线;(2)在四边形ABCD 中,BD 是四边形ABCD 的相似对角线,120A CBD ∠=∠=,2AB =,6BD =,求CD 的长;(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圆O 的内接四边形,90A ∠=,8AB =,6AD =,点E 是AB 的中点,点F 是射线AD 上的动点,若EF 是四边形AECF 的相似对角线,请直接写出线段AF 的长度(写出3个即可).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对于任意三点A ,B ,C ,给出如下定义:如果矩形的任何一条边均与某条坐标轴平行,且A ,B ,C 三点都在矩形的内部或边界上,则称该矩形为点A ,B ,C 的覆盖矩形.点A ,B ,C 的所有覆盖矩形中,面积最小的矩形称为点A ,B ,C 的最优覆盖矩形.例如,下图中的矩形A 1B 1C 1D 1,A 2B 2C 2D 2,AB 3C 3D 3都是点A ,B ,C 的覆盖矩形,其中矩形AB 3C 3D 3是点A ,B ,C 的最优覆盖矩形. (1)已知A (﹣2,3),B (5,0),C (t ,﹣2). ①当t =2时,点A ,B ,C 的最优覆盖矩形的面积为 ;②若点A ,B ,C 的最优覆盖矩形的面积为40,求直线AC 的表达式;(2)已知点D (1,1).E (m ,n )是函数y =4x(x >0)的图象上一点,⊙P 是点O ,D ,E 的一个面积最小的最优覆盖矩形的外接圆,求出⊙P 的半径r 的取值范围.11.如图,抛物线y =﹣(x +1)(x ﹣3)与x 轴分别交于点A 、B (点A 在B 的右侧),与y 轴交于点C ,⊙P 是△ABC 的外接圆.(1)直接写出点A 、B 、C 的坐标及抛物线的对称轴; (2)求⊙P 的半径;(3)点D 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且∠BDC >90°,求点D 纵坐标的取值范围;(4)E 是线段CO 上的一个动点,将线段A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45°得线段AF ,求线段OF 的最小值.12.如图,在⊙O 中,弦AB 、CD 相交于点E ,AC =BD ,点D 在AB 上,连接CO ,并延长CO 交线段AB 于点F ,连接OA 、OB ,且OA 5tan ∠OBA =12. (1)求证:∠OBA =∠OCD ;(2)当△AOF 是直角三角形时,求EF 的长;(3)是否存在点F ,使得S △CEF =4S △BOF ,若存在,请求EF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②;(2)±1;(3)23-<B x <3或73-<B x <23-- 【解析】 【分析】(1)本题先利用切线的性质,结合勾股定理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将面积最值转化为线段最值,了解最美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圆心到直线距离最短原则解答本题.(2)本题根据k 的正负分类讨论,作图后根据最美三角形的定义求解EF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AF ,进一步确定∠AOF 度数,最后利用勾股定理确定点F 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k .(3)本题根据⊙B 在直线两侧不同位置分类讨论,利用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确定∠NDB 的度数,继而按照最美三角形的定义,分别以△BND ,△BMN 为媒介计算BD 长度,最后与OD 相减求解点B 的横坐标范围. 【详解】(1)如下图所示:∵PM 是⊙O 的切线, ∴∠PMO=90°,当⊙O 的半径OM 是定值时,22PM OP OM =-∵1=2PMOSPM OM ••, ∴要使PMO △面积最小,则PM 最小,即OP 最小即可,当OP ⊥l 时,OP 最小,符合最美三角形定义.故在图1三个三角形中,因为AO ⊥x 轴,故△AOP 为⊙A 与x 轴的最美三角形. 故选:②.(2)①当k <0时,按题意要求作图并在此基础作FM ⊥x 轴,如下所示:按题意可得:△AEF 是直线y=kx 与⊙A 的最美三角形,故△AEF 为直角三角形且AF ⊥OF . 则由已知可得:111=1222AEFSAE EF EF ••=⨯⨯=,故EF=1. 在△AEF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22AF AE ==.∵A(0,2),即OA=2,∴在直角△AFO 中,22=2OF OA AF AF -==, ∴∠AOF=45°,即∠FOM=45°,故根据勾股定理可得:MF=MO=1,故F(-1,1), 将F 点代入y=kx 可得:1k =-. ②当k >0时,同理可得k=1. 故综上:1k =±.(3)记直线33y x =+与x 、y 轴的交点为点D 、C ,则(3,0)D -,(0,3)C , ①当⊙B 在直线CD 右侧时,如下图所示:在直角△COD 中,有3OC =,3OD =tan 3OCODC OD∠==ODC=60°. ∵△BMN 是直线33y x =+与⊙B 的最美三角形, ∴MN ⊥BM ,BN ⊥CD ,即∠BND=90°,在直角△BDN 中,sin BNBDN BD∠=,故==sin sin 60?3BN BN BD BN BDN =∠.∵⊙B ,∴BM =.当直线CD 与⊙B 相切时,BN BM ==因为直线CD 与⊙B 相离,故BN BD >2,所以OB=BD-OD >2.由已知得:11=222BMNSMN BM MN MN ••=•=<2,故MN <1.在直角△BMN 中,BN ==,此时可利用勾股定理算得BD OB BD OD =- -则2<B x②当⊙B 在直线CD 左侧时,同理可得:B x<2-故综上:2<B x <3或3-<B x <2- 【点睛】本题考查圆与直线的综合问题,属于创新题目,此类型题目解题关键在于了解题干所给示例,涉及动点问题时必须分类讨论,保证不重不漏,题目若出现最值问题,需要利用转化思想将面积或周长最值转化为线段最值以降低解题难度,求解几何线段时勾股定理极为常见.2.(1)CD 2+BD 2=2AD 2,见解析;(2)BD 2=CD 2+2AD 2,见解析;(3)①,②最大值为4414 【解析】 【分析】(1)先判断出∠BAD =CAE ,进而得出△ABD ≌△ACE ,得出BD =CE ,∠B =∠ACE ,再根据勾股定理得出DE 2=CD 2+CE 2=CD 2+BD 2,在Rt △ADE 中,DE 2=AD 2+AE 2=2AD 2,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得,ABD ≌△ACE (SAS ),得出BD =CE ,再用勾股定理的出DE 2=2AD 2,CE 2=CD 2+DE 2=CD 2+2AD 2,即可得出结论;(3)先根据勾股定理的出DE 2=CD 2+CE 2=2CD 2,再判断出△ACE ≌△BCD (SAS ),得出AE =BD ,①将AD =6,BD =8代入DE 2=2CD 2中,即可得出结论;②先求出CD =,再将AD+BD =14,CD =代入AD BD ⎛⎫⋅ ⎪ ⎪⎝⎭,化简得出﹣(AD ﹣212)2+4414,进而求出AD ,最后用勾股定理求出AB 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1)CD 2+BD 2=2AD 2,理由:由旋转知,AD =AE ,∠DAE =90°=∠BAC , ∴∠BAD =∠CAE , ∵AB =AC ,∴△ABD ≌△ACE (SAS ), ∴BD =CE ,∠B =∠ACE , 在Rt △ABC 中,AB =AC , ∴∠B =∠ACB =45°, ∴∠ACE =45°,∴∠DCE =∠ACB+∠ACE =90°,根据勾股定理得,DE 2=CD 2+CE 2=CD 2+BD 2, 在Rt △ADE 中,DE 2=AD 2+AE 2=2AD 2, ∴CD 2+BD 2=2AD 2; (2)BD 2=CD 2+2AD 2, 理由:如图2,将线段AD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E ,连接EC ,DE , 同(1)的方法得,ABD ≌△ACE (SAS ), ∴BD =CE ,在Rt △ADE 中,AD =AE , ∴∠ADE =45°, ∴DE 2=2AD 2, ∵∠ADC =45°,∴∠CDE =∠ADC+∠ADE =90°,根据勾股定理得,CE 2=CD 2+DE 2=CD 2+2AD 2, 即:BD 2=CD 2+2AD 2;(3)如图3,过点C 作CE ⊥CD 交DA 的延长线于E , ∴∠DCE =90°, ∵∠ADC =45°,∴∠E =90°﹣∠ADC =45°=∠ADC , ∴CD =CE ,根据勾股定理得,DE 2=CD 2+CE 2=2CD 2, 连接AC ,BC , ∵AB 是⊙O 的直径, ∴∠ACB =∠ADB =90°, ∵∠ADC =45°,∴∠BDC=45°=∠ADC,∴AC=BC,∵∠DCE=∠ACB=90°,∴∠ACE=∠BCD,∴△ACE≌△BCD(SAS),∴AE=BD,①AD=6,BD=8,∴DE=AD+AE=AD+BD=14,∴2CD2=142,∴CD=72,故答案为72;②∵AD+BD=14,∴CD=72,∴2AD BD CD⎛⎫⋅+⎪⎪⎝⎭=AD•(BD+22×72)=AD•(BD+7)=AD•BD+7AD=AD(14﹣AD)+7AD=﹣AD2+21AD=﹣(AD﹣212)2+4414,∴当AD=212时,22AD BD CD⎛⎫⋅+⎪⎪⎝⎭的最大值为4414,∵AD+BD=14,∴BD=14﹣212=72,在Rt△AB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B=22710AD BD+=,∴⊙O的半径为OA=12AB=7104.【点睛】本题考查圆与三角形的结合,关键在于熟记圆的性质和三角形的性质.3.(1)(1)5BQ x =;3FD x =(2)9AP =(3)12AP =或65AP =或3AP = 【解析】【分析】(1)由:3:4AQ AB =、3AQ x =,易得4AB x =,由勾股定理得BQ ,再由中位线的性质得12AH BH AB ==,求得CD 、FD ; (2)利用(1)的结论,易得CQ 的长,作OM AQ ⊥于点M ,则//OM AB ,由垂径定理得32QM AM x ==,由矩形性质得OD MC =,利用矩形面积求得x ,得出结论; (3)点P 在A 点的右侧时,利用(1)、(2)的结论和正方形的性质得243x x +=,得AP ;点P 在A 点的左侧时,当点C 在Q 右侧,当407x <<时,473x x -=,解得x ,易得AP ;当4273x ≤<时,743x x -=,得AP ;当点C 在Q 的左侧时,即23x ≥,同理得AP .【详解】解:(1)∵:3:4AQ AB =,3AQ x =∴4AB x =∴在Rt ABQ △中,225BQ AQ AB x =+= ∵OD m ⊥,m l ⊥∴//OD l∵OB OQ =∴122AH BH AB x === ∴2CD x =∴332FD CD x == (2)∵点P 关于点A 的对称点为Q∴3AP AQ x ==∵4PC =∴64CQ x =+过点O 作OM AQ ⊥于点M ,如图:∵90BAQ ∠=︒∴//OM AB∵O 是ABQ △的外接圆,90BAQ ∠=︒∴点O 是BQ 的中点 ∴1322QM AM AQ x === ∴3964422OD MC CQ QM x x ==-=+-=+ ∵1522OE BQ x == ∴9542422DE OD OE x x x =-=+-=+ ∴()32490DEGF S DF DE x x =⋅=⋅+=矩形∴13x =,25x =-(不合题意,舍去)∴39AP x ==∴当点P 在点A 右侧时,若矩形DEGF 的面积等于90,AP 的长为:9.(3)若矩形DEGF 是正方形,则DE DF =①点P 在A 点的右侧时,如图:∴243x x +=∴4x =∴312AP x ==②点P 在A 点的左侧时I.当点C 在Q 右侧时i.当 407x <<时,如图:∵47DE x =-,3DF x =∴473x x -=∴25x = ∴635AP x x ==ii.当4273x ≤<时,如图:∵74DE x =-,3DF x =∴743x x -=∴1x =(不合题意,舍去)II. 当点C 在Q 的左侧时,即23x ≥,如图:∵74DE x =-,3DF x =∴743x x -=∴1x =∴33AP x ==∴综上所述,当12AP =或65AP =或3AP =时,矩形DEGF 是正方形. 故答案是:(1)5BQ x =;3FD x =(2)9AP =(3)12AP =或65AP =或3AP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圆的性质等,综合性强,难度大,正确的画出相应的图形可以更顺利地解决问题.4.(1)4;(2)2;(3)6002+1).【解析】【分析】(1)如图①中,证明△EOB ≌△FOC 即可解决问题;(2)如图②中,连接BD ,取AC 的中点O ,连接OB ,OD .利用四点共圆,证明∠DBQ =∠DAC =45°,再根据垂线段最短即可解决问题.(3)如图③中,将△BDC 绕点D 顺时针旋转90°得到△EDA ,首先证明AB +BC +BD =2+1)BD ,当BD 最大时,AB +BC +BD 的值最大.【详解】解:(1)如图①中,∵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OB=OC,∠OBE=∠OCF=45°,∠BOC=90°,∵∠EOF=90°,∴∠EOF=∠BOC,∴∠EOB=∠FOC,∴△EOB≌△FOC(SAS),∴S△EOB=S△OFC,∴S四边形OEBF=S△OBC=14•S正方形ABCD=4,故答案为:4;(2)如图②中,连接BD,取AC的中点O,连接OB,OD.∵∠ABD=∠ADC=90°,AO=OC,∴OA=OC=OB=OD,∴A,B,C,D四点共圆,∴∠DBC=∠DAC,∵DA=DC,∠ADC=90°,∴∠DAC=∠DCA=45°,∴∠DBQ=45°,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QD⊥BD时,QD的值最短,DQ的最小值=22BQ=2.(3)如图③中,将△BDC绕点D顺时针旋转90°得到△EDA,∵∠ABC +∠ADC =180°,∴∠BCD +∠BAD =∠EAD +BAD =180°,∴B ,A ,E 三点共线,∵DE =DB ,∠EDB =90°,∴BE 2BD ,∴AB +BC =AB +AE =BE 2BD ,∴BC +BC +BD 2+1)BD ,∴当BD 最大时,AB +BC +BD 的值最大,∵A ,B ,C ,D 四点共圆,∴当BD 为直径时,BD 的值最大,∵∠ADC =90°,∴AC 是直径,∴BD =AC 时,AB +BC +BD 的值最大,最大值=6002+1).【点睛】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四点共圆,圆周角定理,垂线段最短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面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学会用转化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5.(1)ACD ∠=31︒;(2)①是;②34a b =. 【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CD ,计算即可; (2)①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D ,利用求根公式解方程,比较即可;②根据勾股定理列出算式,计算即可.【详解】(1)在ABC ∆中,90ACB ∠=︒.∴90B A ∠=︒-∠ 9028=︒-︒62=︒,∵BC BD =, ∴1802B BCD BDC ︒-∠∠=∠= 180622︒-︒= 59=︒.∴DCA ACB BCD ∠=∠-∠9059=︒-︒31=︒.(2)①BD BC a ==,∴AD AB BD =-AB a =-.在Rt ABC ∆中,90ACB ∠=︒,AB ==∵2220x ax b +-=,∴22a x -±=a =-a AB =-±.∴线段AD 的长度是方程2220x ax b +-=的一个根.②∵AE AD =,又∵AD EC =, ∴2b AE EC ==, ∴2b AD =. 在Rt ABC ∆中,222AB AC BC =+, ∴2222b a b a ⎛⎫+=+ ⎪⎝⎭, 22224b a ab b a ++=+, ∴234b ab =. ∵0b >,∴34b a=,∴34 a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6.(1)菱形的周长为8;(2)t=65,∠MAC=105°;(3)当t=1﹣35或t=1+315时,圆M与AC相切.【解析】试题分析:(1)过点B作BE⊥AD,垂足为E.由点A和点B的坐标可知:BE=3,AE=1,依据勾股定理可求得AB的长,从而可求得菱形的周长;(2)记 M与x轴的切线为F,AD的中点为E.先求得EF的长,然后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列出方程即可;平移的图形如图3所示:过点B作BE⊥AD,垂足为E,连接MF,F为 M与AD的切点.由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可求得∠EAB=60°,依据菱形的性质可得到∠FAC=60°,然后证明△AF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可得到∠MAF的度数,故此可求得∠MAC的度数;(3)如图4所示:连接AM,过点作MN⊥AC,垂足为N,作ME⊥AD,垂足为E.先求得∠MAE=30°,依据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可得到AE的长,然后依据3t+2t=5-AE可求得t的值;如图5所示:连接AM,过点作MN⊥AC,垂足为N,作ME⊥AD,垂足为E.依据菱形的性质和切线长定理可求得∠MAE=60°,然后依据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可得到EA=33,最后依据3t+2t=5+AE.列方程求解即可.试题解析:(1)如图1所示:过点B作BE AD⊥,垂足为E,∵(B1,3,()A2,0,∴BE3=AE1=,∴22AB AE BE2=+=,∵四边形ABCD为菱形,∴AB BC CD AD===,∴菱形的周长248=⨯=.(2)如图2所示,⊙M与x轴的切线为F,AD中点为E,∵()M 3,1-,∴()F 3,0-,∵AD 2=,且E 为AD 中点,∴()E 30,,EF 6=, ∴2t 3t 6+=,解得6t 5=. 平移的图形如图3所示:过点B 作BE AD ⊥,垂足为E ,连接MF ,F 为⊙M 与AD 切点,∵由(1)可知,AE 1=,BE 3=∴tan EAB 3∠=∴EAB 60∠=︒,∴FAB 120∠=︒,∵四边形ABCD 是菱形,∴11FAC FAB 1206022∠∠==⨯︒=︒, ∵AD 为M 切线,∴MF AD ⊥,∵F 为AD 的中点,∴AF MF 1==,∴AF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MAF 45∠=︒,∴MAC MAF FAC 4560105∠∠∠=+=︒+︒=︒.(3)如图4所示:连接AM ,过点作MN AC ⊥,垂足为N ,作ME AD ⊥,垂足为E ,∵四边形ABCD 为菱形,DAB 120∠=︒,∴DAC 60∠=︒. ∵AC 、AD 是圆M 的切线∴MAE 30∠=︒,∵ME MN 1==.∴EA 3=,∴3t 2t 53+=-,∴3t 1=-. 如图5所示:连接AM ,过点作MN AC ⊥,垂足为N ,作ME AD ⊥,垂足为E ,∵四边形ABCD 为菱形,DAB 120∠=︒,∴DAC 60∠=︒,∴NAE 120∠=︒,∵AC 、AD 是圆M 的切线,∴MAE 60∠=︒,∵ME MN 1==,∴3EA 3=,∴3t 2t 53+=+,∴t 1=+.综上所述,当t 1=-t 1=+时,圆M 与AC 相切. 点睛:此题是一道圆的综合题.圆中的方法规律总结:1、分类讨论思想:研究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就要从不同的位置关系去考虑,即要全面揭示点、直线和元的各种可能的位置关系.这种位置关系的考虑与分析要用到分类讨论思想.1、转化思想:(1)化“曲面”为“平面”(2)化不规则图形面积为规则图形的面积求解.3、方程思想:再与圆有关的计算题中,除了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外,有时根据图形的特点,列方程解答,思路清楚,过程简捷.7.(1)2114y x =-;(2)点P 37(,)216-;(3)(2M --+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得到AB=4,根据函数对称轴x=0,得到OA=OB=2,得到A 、B 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即可求解;(2)首先求得直线OD 解析式,然后设P (21,14t t -),得到PQ 关于t 的解析式,然后求出顶点式即可求解;(3)设点21,14M m m ⎛⎫- ⎪⎝⎭,然后求得直线CM 的解析式,得到EM 的表达式,然后根据CMNCNEMNESSS=+即可求解.【详解】(1)∵AB =4OC ,且C (0,-1) ∴AB=4∴OA=OB=2,即A 点坐标()2,0-,B 点坐标()2,0 代入A 点坐标得2021a =- 解得14a =∴G 的解析式为2114y x =- 故答案为2114y x =-(2)当1x =-时,34y =-,即:点D 为(31,4--)∴直线OD 为:34y x = 设P (21,14t t -),则Q 为(22141,1334t t --),则: 22214141325()()33333212PQ t t t t t =--=-++=--+∴当32t =时,PQ 取得最大值2512,此时点P 位37(,)216- (3)设点21,14M m m ⎛⎫- ⎪⎝⎭,则N ()214,414m m ⎛⎫++- ⎪⎝⎭∵C 点坐标为(0,1)-∴可设直线CM 为1y kx =-,带入M 点坐标得:14k m = ∴直线CM 为114y mx =- 过点N 作NE y ∥轴交CM 于点E ,则E 点为()14,414m m m ⎛⎫++- ⎪⎝⎭∴4EN m =-- ∵()()12CMNCNE MNEC N N M S SSx x x x EN ⎡⎤=+=-+-•⎣⎦ ∴()()104=22m m ---∴2440m m +-=解得:1222m =--,2222m =-+(舍去) ∴M ()222,222--+ 【点睛】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综合应用,是二次函数部分的压轴题,题目较难,应画出示意图,然后进行讨论分析.8.(1)y=−x 2+3;(2)①t=2或t=5 ;②6−3⩽t ⩽62【解析】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AB 和CD 的中点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①由D (−3,3),则平移后坐标为D´(−3+t ,3),F (t ,-t 2+3);则有DF 2=(−3+t-t )2+(-t 2+3-3)2;FB 2=(-t 2+3)2,再根据DF=7FB ,即可求得t ; ②如图3所示,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认真分析满足题意要求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限制条件,然后根据限制条件列出不等式,求出的取值范围,确定限制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由题意得AB 的中点坐标为(−3,0),CD 的中点坐标为(0,3), 分别代入y=ax 2+b 得:3a b 0b 3+=⎧⎨=⎩,解得a 1b 3=-⎧⎨=⎩,∴y=−x 2+3.(2)①D (−3,3),则平移后坐标为D´(−3+t ,3),F (t ,-t 2+3); DF 2=(−3+t-t )2+(-t 2+3-3)2;FB 2=(-t 2+3)2 DF=7FB ,则(−3+t-t )2+(-t 2+3-3)2=7(-t 2+3)2 解得:t 2=2或5,则t=2或t=5;②如图3所示,依题意作出旋转后的三角形△FE′C′,过C′作MN ⊥x 轴,分别交抛物线、x 轴于点M 、点N.观察图形可知,欲使△FE′C′落在指定区域内,必须满足:EE′⩽BE 且MN ⩾C′N. ∵F(t,3−t 2),∴EF=3−(3−t 2)=t 2,∴EE′=2EF=2t 2,由EE′⩽BE,得2t 2⩽3,解得t ⩽2.∵∴C′点的横坐标为∴)2,又C′N=BE′=BE−EE′=3−2t 2由MN ⩾C′N,得2⩾3−2t 2,解得t 或t ⩽舍去).∴t t 【点睛】本题是动线型中考压轴题,综合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待定系数法、几何变换(平移与旋转)、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重要知识点,难度较大,对考生能力要求很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1)详见解析;(2)3CD =或3;(3)详见解析. 【解析】 【分析】(1)只要证明△EAF ∽△FEG 即可解决问题;(2)如图3中,作DE ⊥BA 交BA 的延长线于E .设AE=a .在Rt △BDE 中,利用勾股定理构建方程求出a ,分两种情形构建方程求解即可;(3)①当△AFE ∽△EFC 时,连接BC ,AC ,BD .②当△AFE ∽△FEC 时,作CH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H ,作OM ⊥AD 于M ,连接OA .③当△AFE ∽△CEF 时,分别求解即可,注意答案不唯一. 【详解】解:(1)如图1,∵正方形ABCD 中4AB AD CD ===,90A D ∠=∠=,E 为AD 中点∴2AE ED ==,∵1AF DH ==,∴12AF DE AE CD == ∴AEF DCE ∆∆∽∴AEF DCE ∠=∠,AFE DEC ∠=∠ ∵//AF DH ,∴四边形AFHD 为平行四边形∴AD FH ,∴AEF EFG ∠=∠,DEC EGF AFE ∠=∠=∠ ∴AEF EFG ∆∆∽∴EF 为四边形AFGE 的相似对角线.(2)如图2,过点D 作DE BA ⊥,垂足为E ,设AE a =∵120A CBD ∠=∠=,∴60EAD ∠=,∴DE =∵2AB =,BD =∴()22236a a ++=312a -=(负根已经舍弃), ∴31AD =-分为两种情况:①如图3,当ABD BCD ∆∆∽时,AD BDBD CD= ∴()316CD -=,∴333CD =+②如图4,当ABD BDC ∆∆∽时,AB BDBD CD= ∴26CD =,∴3CD = 综上,333CD =+或3(3)①如图5,∵∠FEC=∠A=90°,∠BEF=∠BEC+∠FEC=∠A+∠AEF , ∴AFE BEC ∠=∠,AF EF AFAE EC BE ==,∴AFE BEC ∆∆∽,∴90B ∠= 由“一线三等角”得83AF =.②如图,当△AFE∽△FEC时,作CH⊥AD交AD的延长线于H,作OM⊥AD于M,连接OA.∵△AFE∽△FEC,∴∠AFE=∠FEC,∴AD∥EC,∴∠CEB=∠DAB=90°,∵∠OMA=∠AHC=90°,∴四边形AEOM,四边形AECH都是矩形,∵OM⊥AD,∴AM=MD=3,∴AM=OE=3,∵OE⊥AB,∴AE=EB=4,∴OA=2234+=5,∴CE=AH=8,设AF=x,则FH=8-x,CH=AE=4,由△AEF∽△HFC,可得AFCH=AEFH,∴448xx =-,解得x=4,经检验x=4是分式方程的解,∴AF=4.③如图当△AFE∽△CEF时易证四边形AECF是矩形,AF=EC=8.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AF的长为83或4或8.(答案不唯一)【点睛】本题属于圆综合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0.(1)35,5784y x=+;(22r≤.【解析】【分析】(1)①由矩形的任何一条边均与某条坐标轴平行,且A,B,C三点都在矩形的内部或边界上,则称该矩形为点A,B,C的覆盖矩形.点A,B,C的所有覆盖矩形中,面积最小的矩形称为点A,B,C的最优覆盖矩形,得出最优覆盖矩形的长为:2+5=7,宽为3+2=5,即可得出结果;②由定义可知,t=-3或6,即点C坐标为(-3,-2)或(6,-2),设AC表达式为y=kx+b,代入即可求出结果;(2)OD所在的直线交双曲线于点E,矩形OFEG是点O,D,E的一个面积最小的最优覆盖矩形,OD所在的直线表达式为y=x,得出点E的坐标为(2,2),⊙P的半径最小,当点E的纵坐标为1时,⊙P的半径最大,即可得出结果.【详解】(1)①∵A(﹣2,3),B(5,0),C(2,﹣2),矩形的任何一条边均与某条坐标轴平行,且A,B,C三点都在矩形的内部或边界上,则称该矩形为点A,B,C的覆盖矩形.点A,B,C的所有覆盖矩形中,面积最小的矩形称为点A,B,C的最优覆盖矩形,∴最优覆盖矩形的长为:2+5=7,宽为3+2=5,∴最优覆盖矩形的面积为:7×5=35;②∵点A,B,C的最优覆盖矩形的面积为40,∴由定义可知,t=﹣3或6,即点C坐标为(﹣3,﹣2)或(6,﹣2),设AC表达式为y=kx+b,∴3223k bk b=-+⎧⎨-=-+⎩或3226k bk b=-+⎧⎨-=+⎩∴513kb=⎧⎨=⎩或5874kb⎧=-⎪⎪⎨⎪=⎪⎩∴y=5x+13或5784y x=-+;(2)①OD所在的直线交双曲线于点E,矩形OFEG是点O,D,E的一个面积最小的最优覆盖矩形,如图1所示:∵点D (1,1),∴OD 所在的直线表达式为y =x , ∴点E 的坐标为(2,2), ∴OE =222+2=22, ∴⊙P 的半径最小r =2,②当DE ∥x 轴时,即:点E 的纵坐标为1,如图2所示:∵点D (1,1).E (m ,n )是函数y =4x(x >0)的图象上一点 ∴1=4x,解得x =4, ∴OE ═224+117,∴⊙P 的半径最大r =172, 172r ≤. 【点睛】本题是圆的综合题目,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待定系数法求直线的解析式、坐标与图形性质、反比例函数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11.(1)点B 的坐标为(﹣1,0),点A 的坐标为(3,0),点C 的坐标为(0,3);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 =1;(2)⊙P 5;(3)1<y <2;(4)3﹣322. 【解析】 【分析】(1)分别代入y =0、x =0求出与之对应的x 、y 的值,进而可得出点A 、B 、C 的坐标,再由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可找出抛物线的对称轴;(2)连接CP、BP,在Rt△BOC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BC的长,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圆周角定理可得出∠BPC=90°,再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BP的值即可;(3)设点D的坐标为(1,y),当∠BDC=90°时,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y值,进而可得出:当1<y<2时,∠BDC>90°;(4)将△ACO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45°,点C落在点C′处,点O落在点O′处,根据旋转的性质可找出点C′的坐标及∠AC′O′=45°,进而可找出线段C′O′所在直线的解析式,由点E在CO上可得出点F在C′O′上,过点O作OF⊥C′O′于点F,则△OC′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线段OF取最小值,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此时OF 的长即可.【详解】(1)当y=0时,﹣(x+1)(x﹣3)=0,解得:x1=﹣1,x2=3,∴点B的坐标为(﹣1,0),点A的坐标为(3,0);当x=0时,y=﹣(0+1)×(0﹣3)=3,∴点C的坐标为(0,3);∵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1,0)、(3,0),∴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2)连接CP、BP,如图1所示,在Rt△BOC中,BC=∵∠AOC=90°,OA=OC=3,∴∠OAC=∠OCA=45°,∴∠BPC=2∠OAC=90°,∴CP=BP∴⊙P(3)设点D的坐标为(1,y),当∠BDC=90°时,BD2+CD2=BC2,∴[(﹣1﹣1)2+(0﹣y)2]+[(0﹣1)2+(3﹣y)2]=10,整理,得:y2﹣3y+2=0,解得:y1=1,y2=2,∴当1<y<2时,∠BDC>90°;(4)将△ACO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45°,点C落在点C′处,点O落在点O′处,如图2所示.∵AC=ACO=45°,∴点C′的坐标为(3﹣,0),∠AC′O′=45°,∴线段C′O′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y=﹣x+3﹣∵点E在线段CO上,∴点F在线段C′O′上.过点O作OF⊥C′O′于点F,则△OC′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线段OF取最小值,∵△OC′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F=2OC′=2(32﹣3)=3﹣32.【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二次函数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旋转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解题的关键是:(1)利用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求出点A、B、C的坐标;(2)利用圆周角定理找出∠BPC=90°;(3)利用极限值法求出点D纵坐标;(4)利用点到直线之间垂直线段最短确定点F的位置.12.(1)见解析;(2)EF=32或512;(3)存在【解析】【分析】(1)先判断出∠ECB=∠EBC,再判断出∠OCB=∠OBC,即可得出结论;(2)先求出EF,再分两种情况,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3)先利用面积关系得出53COFO=,进而利用△OAF∽△EFC得出比例式,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如图1,连接BC,∵AC BD=,∴∠ECB=∠EBC,∵OB=OC,∴∠OCB=∠OBC,∴∠OCD=∠ECF=∠ECB﹣∠OCB=∠EBC﹣∠OBC=∠OBA;(2)∵OA=OB,∴∠OAF=∠OBA,∴∠OAF=∠ECF,①当∠AFO=90°时,∵OA5tan∠OBA=12,∴OC=OA5OF=1,AB=4,∴EF =CF •tan ∠ECF =CF•tan ∠OBA=12 ②当∠AOF =90°时,∵OA =OB ,∴∠OAF =∠OBA ,∴tan ∠OAF =tan ∠OBA =12, ∵OA∴OF =OA •tan ∠OAF, ∴AF =52, ∵∠OAF =∠OBA =∠ECF ,∠OFA =∠EFC ,∴△OFA ∽△EFC ,∴EF CF OC OF OF AF AF +=== ∴EF=5OF =32, 即:EF =32; (3)存在,如图2,连接OE ,∵∠ECB =∠EBC ,∴CE =EB ,∵OE =OE ,OB =OC ,∴△OEC ≌△OEB ,∴S △OEC =S △OEB ,∵S △CEF =4S △BOF ,∴S △CEO +S △EOF =4(S △BOE ﹣S △EOF ), ∴53CEO EFO S S ∆∆=, ∴53CO FO =, ∴FO =35CO=5, ∵△OFA ∽△EFC , ∴53CE AD CO EF FO FO ===,∴BF=BE﹣EF=CE﹣EF=23EF,∴AF=AB﹣BF=4﹣23EF,∵△OAF∽△EFC,∴CF EFFA FO=,∴85523543EF=-,∴EF=3﹣35.【点睛】圆的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圆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分类讨论的思想,判断出53CE AD COEF FO FO===是解本题的关键.。

苏教版中考数学压轴题:动点问题

苏教版中考数学压轴题:动点问题

苏教版中考数学压轴题:动点问题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例2如图2,直角梯形abcd中,ab∥cd,∠a=900,ab=6,ad=4,dc=3,动点p从点a出发,沿a体育变革问题特别回顾【考点导航】运动变化问题是指以三角形、四边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为载体,设计动态变化,研究图形在变化过程中的等数量关系、变量关系、特殊状态和特殊关系的问题。

这种考试信息量大,试题灵活多变,选择功能强。

高考是近年来高考数学题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经常出现终审问题。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需要朝着→ D→ C→ B、移动点Q从点a开始,在ab的一侧移动。

设点p的移动距离为x,点Q的移动距离为y,线段PQ平分梯形ABCD的周长(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x,y的取值范围;(2)当pq∥ac时,求x,y 的值;(3)当p不在BC侧时,分段PQ能否平均分割梯形ABCD的面积?如果是,找到此时X的值;如果不是,则说明李用运动与变化的观点来把握运动与变化的整个过程,在运动中取静,在静止中求运动,在变化过程中把握特殊情况,建立方程、不等式和函数模型例1如图在rt△abc中,∠c=90°,ac=12,bc=16,动点p从点a出发沿ac边向点c以每秒3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沿cb边向点b以每秒4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pcq关于直线pq对称的图形是△pdq.设运动时间为t(秒).(1)设四边形pcqd的面积为y,求出y和t之间的函数关系;(2)当四边形pqba为梯形时,T的值是多少?(3)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d∥ab?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通过观察、画画或折纸,猜测是否有时间t,以便PD⊥ AB?如果存在,请估计T值在括号(0)中的时间段≤ T≤ 1.1<T≤ 2.2<T≤ 3.3<T≤ 4); 如果没有,请简要解释原因aappDdcqbcqmb图1由.DCPPeaqbab图2q例3如图3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制⊙ 以坐标原点o为中心,以2为半径。

数学中考专题复习《动点问题》教案

数学中考专题复习《动点问题》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动点问题【学情分析】动点一般在中考都是压轴题,步骤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

动点类题目一般都有好几问,前一问大都是后一问的提示,就像几何探究类题一样,如果后面的题难了,可以反过去看看前面问题的结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动点问题;2、分析题目,了解有几个动点,动点的路程,速度(动点怎么动);3、结合图形和题目,得出已知或能间接求出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1、利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2、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动点中的移动距离,找出等量列方程。

【教学难点】1、两点同时运动时的距离变化;2、运动题型中的分类讨论【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自主思考【教学过程】一、动点问题的近况:1、动态几何图形中的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它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动点问题、动线问题、动形问题。

在解这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不要被“动”所迷惑,而是要在“动”中求“静”,化“动”为“静”,抓住它运动中的某一瞬间,寻找确定的关系式,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本节课重点来探究动态几何中的第一种类型----动点问题。

所谓动点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新题目。

2、动点问题所用的数学思想:解决运动型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是方程思想,数学建模思想,函数思想,转化思想等;常用的数学方法有:分类讨论法,数形结合法等。

中考数学常见题型几何动点问题

中考数学常见题型几何动点问题

中考数学压轴题型研究(一)——动点几何问题例1:在△ABC 中,∠B=60°,BA=24CM,BC=16CM, (1)求△ABC 的面积;(2)现有动点P 从A 点出发,沿射线AB 向点B 方向运动,动点Q 从C 点出发,沿射线CB 也向点B 方向运动。

如果点P 的速度是4CM/秒,点Q 的速度是2CM/秒,它们同时出发,几秒钟后,△PBQ的面积是△ABC 的面积的一半?(3)在第(2)问题前提下,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例2: ()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1,E 为CD 边的中点, P 为正方形ABCD 边上的一个动点,动点P 从A 点出发,沿A →B → C →E 运动,到达点E.若点P 经过的路程为自变量x ,△APE 的面积为函数y ,(1)写出y 与x 的关系式 (2)求当y =13时,x 的值等于多少?例3:如图1 ,在直角梯形ABCD 中,∠B=90°,DC ∥AB ,动点P 从B 点出发,沿梯形的边由B →C → D → A 运动,设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ABP 的面积为y , 如果关于x 的函数y 的图象如图2所示 ,那么△ABC 的面积为( )A .32B .18C .16D .10ACB By例4:直线364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5S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例5: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MN 在ABC △的边AB 上沿AB 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B 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M 与点A 重合,点N 到达点B 时运动终止),过点M N 、分别作AB 边的垂线,与ABC △的其它边交于P Q 、两点,线段MN 运动的时间为t 秒.(1)线段MN 在运动的过程中,t 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 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 (2)线段MN 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 的面积为S ,运动的时间为t .求四边形MNQP 的面积S 随运动时间t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例6:如图(3),在梯形ABCD 中,906DC AB A AD ∠==∥,°,厘米,4DC =厘米,BC 的坡度34i =∶,动点P 从A 出发以2厘米/秒的速度沿AB 方向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3厘米/秒的速度沿B C D →→方向向点D 运动,两个动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设动点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边BC 的长;(2)当t 为何值时,PC 与BQ 相互平分;图(3)BC PQBA MN(3)连结PQ ,设PBQ △的面积为y ,探求y 与t 的函数关系式,求t 为何值时,y 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二、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将所解决图形的性质(或所求图形面积)直接转化为函数或方程。

中考压轴题十大类型之动点问题

中考压轴题十大类型之动点问题

念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一讲中考压轴题十大种类之动点问题一、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解决动点问题的要点是“动中求静”.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经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浸透空间见解和合情推理。

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察看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样地址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研究题的基本思路 ,这也是动向几何数学问题中最中心的数学本质。

二、精讲精练1.(2011 吉林)如图,梯形 ABCD 中, AD∥BC,∠ BAD=90°, CE⊥ AD 于点E,AD=8cm,BC=4cm,AB=5cm.从初始时辰开始,动点 P,Q 分别从点 A,B 同时出发,运动速度均为 1cm/s,动点 P 沿 A-B-C-E 方向运动,到点 E 停止;动点 Q 沿 B-C-E- D 方向运动,到点 D 停止,设运动时间为x s,△ PAQ 2的面积为 y cm ,(这里规定:线段是面积为0 的三角形)解答以下问题:(1)当x=2s 时, y=_____ cm2;当x =9 s 时, y=_______ cm2.2(2)当5 ≤x ≤14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动点P 在线段BC 上运动时,求出y4S 梯形ABCD时x 的值.15(4)直接写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使 PQ 与四边形 ABCE 的对角线平行的所..有 x 的值.2.(2007 河北)如图,在等腰梯形 ABCD 中, AD∥BC,AB=DC=50,AD=75,BC=135.点 P 从点 B 出发沿折线段 BA-AD-DC 以每秒 5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 C 匀速运动;点 Q 从点 C 出发沿线段 CB 方向以每秒 3 个单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过点 Q 向上作射线 QK⊥BC,交折线段 CD-DA-AB 于点 E.点 P、Q 同时开始运动,当点 P 与点 C 重合时停止运动,点 Q 也随之停止.设点 P、Q 运动的时间是 t 秒( t>0).(1)当点 P 抵达终点 C 时,求 t 的值,并指出此时BQ 的长;(2)当点 P 运动到 AD 上时, t 为何值能使 PQ∥DC ?(3)设射线 QK 扫过梯形 ABCD 的面积为 S,分别求出点 E 运动到 CD、DA 上时, S 与 t 的关系式;(4)△PQE 可否成为直角三角形?若能,写出 t 的取值范围;若不能够,请说明原因.A DK A DP EBQ CBC备用图3.(2008 河北)如图,在Rt△ABC中,∠ C=90°, AB=50,AC=30,D,E,F 分别是 AC,AB,BC 的中点.点 P 从点D出发沿折线 DE-EF-FC-CD 以每秒7 个单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 B 出发沿BA方向以每秒 4 个单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过点 Q 作射线 QK AB ,交折线BC-CA于点 G .点 P,Q 同时出发,当点 P 绕行一周回到点D时停止运动,点Q也随之停止.设点P, Q 运动的时间是t秒( t 0 ).(1)D,F两点间的距离是;(2)射线QK可否把四边形CDEF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若能,求出t 的值.若不能够,说明原因;(3)当点 P 运动到折线EF FC 上,且点P又恰巧落在射线 QK 上时,求t的值;(4)连接PG,当PG∥AB时,请直接写出 t 的值...C K CD F D FP GA EQB A E B备用图4(.2011 山西太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 OABC 是平行四边形.直线 l 经过O、C两点.点A的坐标为( 8,0),点B的坐标为( 11,4),动点P在线段 OA 上从点 O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向点 A 运动,同时动点 Q 从点 A出发以每秒 2 个单位的速度沿A→ B→C 的方向向点 C 运动,过点 P 作 PM 垂直于 x 轴,与折线 O- C- B 订交于点 M.当 P、 Q 两点中有一点抵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 P、Q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 ( t 0 ) ,△ MPQ 的面积为 S.(1)点 C 的坐标为 ________,直线l的剖析式为 __________.(2)试求点 Q 与点 M 相遇前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 t 的取值范围.(3)试求题 ( 2) 中当 t 为何值时, S 的值最大,并求出S 的最大值.(4)随着 P、Q 两点的运动,当点 M 在线段 CB 上运动时,设 PM 的延长线与直线 l 订交于点N.试试究:当t为何值时,△QMN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 t 的值.ylC BM Qyl C QBMOP AxylC M Q BO P A x5.( 2011四川重庆)如图,矩形ABCD 中,AB=6,BC=2 3,点 O 是 AB 的中点,点 P 在 AB 的延长线上,且 BP= 3.一动点 E 从 O 点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OA 匀速运动,抵达A 点后,立刻以原速度沿AO 返回;另一动点F 从P 点出发,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PA 匀速运动,点E、F 同时出发,当两点相遇时停止运动.在点 E、F 的运动过程中,以 EF 为边作等边△EFG,使△EFG 和矩形 ABCD 在射线 PA 的同侧,设运动的时间为 t 秒(t≥0).(1)当等边△EFG 的边 FG 恰巧经过点 C 时,求运动时间 t 的值;(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等边△ EFG 和矩形 A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S,请直接写出 S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应的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3)设 EG 与矩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的交点为 H,可否存在这样的 t,使△AOH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 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原因.D C D CEO B F P A E O B F P备用图 1D CAE O BF P备用图 2三、测试提高1. (2011 山东烟台)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 梯形 ABCD 的底边 AB 在 x 轴上, 底边 CD 的端点 D 在 y 轴上.直线 CB 的表达式为 y4 x16,点 A 、D3 3的坐标分别为(- 4,0),(0,4).动点 P 自 A 点出发,在 AB 上匀速运动.动点 Q 自点 B 出发,在折线 BCD 上匀速运动,速度均为每秒 1 个单位.当其中一个动点抵达终点时, 它们同时停止运动. 设点 P 运动 t (秒)时,△OPQ 的面积为 S (不能够组成△ OPQ 的动点除外). (1)求出点 B 、C 的坐标; (2)求 S 随 t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3)当 t 为何值时 S 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备用图。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复习专题练习一:动点问题压轴题(含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复习专题练习一:动点问题压轴题(含答案)

初二数学期中复习专题一:动点问题3、动点中的旋转问题1、如图,在等边△ABC 中,AC=9,点O 在AC 上,且AO=3,点P 是AB 上一动点,连接OP,将线段OP 绕点O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OD.要使点D 恰好落在BC 上,则AP 的长是.2、如图所示:一副三角板如图放置,等腰直角三角板ABC 固定不动,另一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点D 处,且可以绕点D 旋转,在旋转过程中,两直角边的交点G、H 始终在边AB、BC 上.(1)在旋转过程中线段BG 和CH 大小有何关系?证明你的结论.(2)若AB=BC=4cm,在旋转过程中四边形GBHD 的面积是否改变?若不变,求出它的值;若改变,求出它的取值范围.(3)若交点G、H 分别在边AB、BC 的延长线上,则(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吗?请画出相应的图形,直接写出结论.3、如图1,已知△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点D 是BC 的中点.作正方形DEFG,使点A、C 分别在DG 和DE 上,连接AE,BG.(1)试猜想线段BG 和AE 的数量关系是;(2)将正方形DEFG绕点D逆时针方向旋转α(0°<α≤360°),①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利用图2 证明你的结论;②若BC=DE=4,当AE 取最大值时,求AF 的值.4、点的移动问题4、如图1,在△ABC 中,点P 为BC 边中点,直线a 绕顶点A 旋转,若B、P 在直线a 的异侧,BM⊥直线a 于点M,CN⊥直线a 于点N,连接PM、PN;(1)延长MP交CN于点E(如图2),①求证:△BPM≌△CPE;②求证:PM=PN;(2)若直线a 绕点A 旋转到图3 的位置时,点B、P 在直线a 的同侧,其它条件不变,此时PM=PN 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5、在△ABC 中,∠BAC=90°,AB=AC.点D 从点B 出发沿射线BC 移动,以AD 为边在AB 的右侧作△ADE,且∠DAE=90°,AD=AE.连接CE.(1)如图1,若点D 在BC 边上,则∠BCE=°;(2)如图2,若点D 在BC 的延长线上运动.①∠BCE 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②若BC=3,CD=6,则△ADE 的面积为.6、在△ABC中,AB=AC,点D是直线BC上一点(不与B、C重合),以AD为一边在AD的右侧作△ADE,使AD=AE,∠DAE=∠BAC,连接CE.(1)如图1,当点D 在线段BC 上,如果∠BAC=90°,则∠BCE=度;(2)设∠BAC=α,∠BCE=β.①如图2,当点D 在线段BC 上移动,则α,β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②当点D 在直线BC 上移动,则α,β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7、一个正方体物体沿斜坡向下滑动,其截面如图所示.正方形DEFH 的边长为1 米,∠B=90°,BC=4 米,AC=8 米,当正方形DEFH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即当AE=米时,有DC2=AE2+BC2.8、【新知学习】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我们就把这样的三角形叫做“智慧三角形”.【简单运用】(1)下列三个三角形,是智慧三角形的是(填序号);(2)如图1,已知等边三角形ABC,请用刻度尺在该三角形边上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D,使△ABD 为“智慧三角形”,并写出作法;【深入探究】(3)如图2,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BC 的中点,F 是CD 上一点,且CF=CD,试判断△AEF 是否为“智慧三角形”,并说明理由;【灵活应用】(4)如图3,等边三角形ABC 边长5cm.若动点P 以1cm/s 的速度从点A 出发,沿△ABC 的边AB ﹣BC﹣CA 运动.若另一动点Q 以2cm/s 的速度从点B 出发,沿边BC﹣CA﹣AB 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首次回到点B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那么t为.(s)时,△PBQ为“智慧三角形”.动点问题压轴题1、【解答】解:∵∠A+∠APO=∠POD+∠COD,∠A=∠POD=60°,∴∠APO=∠COD,在△APO 和△COD 中,,∴△APO≌△COD(AAS),即AP=CO,∵CO=AC﹣AO=6,∴AP=6.故答案为6.2、【解答】解:(1)BG和CH为相等关系,如图1,连接BD,∵等腰直角三角形ABC,D 为AC 的中点,∴DB=DC=DA,∠A=∠DBH=45°,BD⊥AC,∵∠EDF=90°,∴∠ADG+∠GDB=90°,∴∠BDG+∠BDH=90°,∴∠ADG=∠HDB,∴在△ADG 和△BDH 中,,∴△ADG≌△BDH(ASA),∴AG=BH,∵AB=BC,∴BG =HC ,(2) ∵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D 为 AC 的中点,∴DB =DC =DA ,∠DBG =∠DCH =45°,BD ⊥AC ,∵∠GDH =90°,∴∠GDB +∠BDH =90°,∴∠CDH +∠BDH =90°,∴∠BDG =∠HDC ,∴在△BDG 和△CDH 中,,∵△BDG ≌△CDH (ASA ),∴S 四边形 DGBH =S △BDH +S △GDB =S △ABD ,∵DA =DC =DB ,BD ⊥AC ,∴S △ABD = S △ABC ,∴S 四边形 DGBH =S △ABC =4cm 2,∴在旋转过程中四边形 GBHD 的面积不变,(3) 当三角板 DEF 旋转至图 2 所示时,(1)的结论仍然成立,如图 2,连接 BD ,∵BD ⊥AC ,AB ⊥BH ,ED ⊥DF ,∴∠BDG =90°﹣∠CDG ,∠CDH =90°﹣∠CDG ,∴∠BDG =∠CDH ,∵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DBC =∠BCD =45°,∴∠DBG =∠DCH =135°,∴在△DBG 和△DCH 中,,∴△DBG ≌△DCH (ASA ),∴BG =CH .3、.【分析】(1)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正方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DE≌△BDG 就可以得出结论;(2)①如图2,连接AD,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正方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DE≌△BDG 就可以得出结论;②由①可知BG=AE,当BG 取得最大值时,AE 取得最大值,由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出结论.【解答】解:(1)BG=AE.理由:如图1,∵△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点D 是BC 的中点,∴AD⊥BC,BD=CD,∴∠ADB=∠ADC=90°.∵四边形DEFG 是正方形,∴DE=DG.在△BDG 和△ADE 中,,∴△ADE≌△BDG(SAS),∴BG=AE.故答案为:BG=AE;(2)①成立BG=AE.理由:如图2,连接AD,∵在Rt△BAC 中,D 为斜边BC 中点,∴AD=BD,AD⊥BC,∴∠ADG+∠GDB=90°.∵四边形EFGD 为正方形,∴DE=DG,且∠GDE=90°,∴∠ADG+∠ADE=90°,∴∠BDG=∠ADE.在△BDG 和△ADE 中,,∴△BDG≌△ADE(SAS),∴BG=AE;②∵BG=AE,∴当BG 取得最大值时,AE 取得最大值.如图3,当旋转角为270°时,BG =AE.∵BC=DE=4,∴BG=2+4=6.∴AE=6.在Rt△AEF 中,由勾股定理,得AF==,∴AF=2 .4、【解答】证明:(1)①如图2:∵BM⊥直线a 于点M,CN⊥直线a 于点N,∴∠BMA=∠CNM=90°,∴BM∥CN,∴∠MBP=∠ECP,又∵P 为BC 边中点,∴BP=CP,在△BPM 和△CPE 中,,∴△BPM≌△CPE,(ASA)②∵△BPM≌△CPE,∴PM=PE∴PM=ME,∴在Rt△MNE 中,PN=ME,∴PM=PN;(2)成立,如图3.延长MP 与N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BM⊥直线 a 于点M,CN⊥直线a 于点N,∴∠BMN=∠CNM=90°∴∠BMN+∠CNM=180°,∴BM∥CN∴∠MBP=∠ECP,又∵P 为BC 中点,∴BP=CP,在△BPM 和△CPE 中,,∴△BPM≌△CPE,(ASA)∴PM=PE,∴PM=ME,则Rt△MNE 中,PN=ME,∴PM=PN.5、【解答】解:(1)∵△ABC和△ADE都是等腰Rt△,∴AB=AC,AD=AE,∠BAC=∠DAE=90°,∴∠BAD=∠CAE.在△ACE 和△ABD 中,,∴△ACE≌△ABD(SAS);∴∠ACE=∠ABD=45°,∴∠BCE=∠BCA+∠ACE=45°+45°=90°;故答案为:90;(2)①不发生变化.∵AB=AC,∠BAC=90°∴∠ABC=∠ACB=45°,∵∠BAC=∠DAE=90°∴∠BAC+∠DAC=∠DAE+∠DAC∴∠BAD=∠CAE,在△ACE 和△ABD 中∴△ACE≌△ABD(SAS)∴∠ACE=∠ABD=45°∴∠BCE=∠BCA+∠ACE=45°+45°=90°∴∠BCE 的度数不变,为90°;② 11746、【解答】解:(1)90°.理由:∵∠BAC=∠DAE,∴∠BAC﹣∠DAC=∠DAE﹣∠DAC.即∠BAD=∠CAE.在△ABD 与△ACE 中,∴△ABD≌△ACE(SAS),∴∠B=∠ACE.∴∠B+∠ACB=∠ACE+∠ACB,∴∠BCE=∠B+∠ACB,又∵∠BAC=90°∴∠BCE=90°;(2)①α+β=180°,理由:∵∠BAC=∠DAE,∴∠BAD+∠DAC=∠EAC+∠DAC.即∠BAD=∠CAE.在△ABD 与△ACE 中,∴△ABD≌△ACE(SAS),∴∠B=∠ACE.∴∠B+∠ACB=∠ACE+∠ACB.∴∠B+∠ACB=β,∵α+∠B+∠ACB=180°,∴α+β=180°;②当点D 在射线BC 上时,α+β=180°;理由:∵∠BAC=∠DAE,∴∠BAD=∠CAE,∵在△ABD 和△ACE 中∴△ABD≌△ACE(SAS),∴∠ABD=∠ACE,∵∠BAC+∠ABD+∠BCA=180°,∴∠BAC+∠BCE=∠BAC+∠BCA+∠ACE=∠BAC+∠BCA+∠B=180°,∴α+β=180°;当点D 在射线BC 的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理由:∵∠DAE=∠BAC,∴∠DAB=∠EAC,∵在△ADB 和△AEC 中,∴△ADB≌△AEC(SAS),∴∠ABD=∠ACE,∵∠ABD=∠BAC+∠ACB,∠ACE=∠BCE+∠ACB,∴∠BAC=∠BCE,即α=β.7、【解答】解:如图,连接CD,假设AE=x,可得EC=8﹣x.∵正方形DEFH 的边长为1 米,即DE=1 米,∴DC2=DE2+EC2=1+(8﹣x)2,AE2+BC2=x2+16,∵DC2=AE2+BC2,∴1+(8﹣x)2=x2+16,解得:x=,所以,当AE=米时,有DC2=AE2+BC2.故答案是:.8、【解答】解:(1)因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所以①是“智慧三角形”.故答案为①(2)用刻度尺分别量取AC、BC 的中点D、D′.点D、D′即为所求.(3)结论:△AEF 是“智慧三角形“.理由如下:如图,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a∵E 是BC 的中点∴BE=EC=2a,∵CF=CD∴FC=a,DF=4a﹣a=3a,在Rt△ABE 中,AE2=(4a)2+(2a)2=20a2在Rt△ECF 中,EF2=(2a)2+a2=5a2在Rt△ADF 中,AF2=(4a)2+(3a)2=25a2∴AE2+EF2=AF2∴△AEF 是直角三角形,∠AEF=90°∵直角三角形斜边AF 上的中线等于AF 的一半∴△AEF为“智慧三角形”.(4)如图3 中,①当点P 在线段AB 上,点Q 在线段BC 上时,若∠PQB=90°,则BP=2BQ,∴5﹣t=4t,解得t=1.若∠BPQ=90°,则BQ=2PB,∴2t=2(5﹣t)∴t=.②当点Q在线段AC上时,不存在“智慧三角形”.③当点P 在线段BC 上,点Q 在线段AB 上时,若∠PQB=90°,则BP=2BQ,∴t﹣5=2(15﹣2t),∴t=7,若∠QPB=90°,则BQ=2PB,∴15﹣2t=2(t﹣5),∴t=,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t 的值为1 或或或7.故答案为1 或或或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变化型问题专题复习【考点导航】运动变化题是指以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为载体,设计动态变化,并对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的等量关系、变量关系、图形的特殊状态、图形间的特殊关系等进行考察研究的一类问题,这类试题信息量大,题目灵活多变,有较强的选拔功能,是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题型之一,常以压轴题的面目出现.解决此类问题需要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把握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动中取静,静中求动,抓住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情形,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模型. 【答题锦囊】例1 如图在Rt △ABC 中,∠C =90°,AC =12,BC =16,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C 边向点C 以每秒3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CB 边向点B 以每秒4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P ,Q 分别从点A ,C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PCQ 关于直线PQ 对称的图形是△PDQ .设运动时间为t (秒).(1)设四边形PCQD 的面积为y ,求y 与t 的函数关系式; (2)t 为何值时,四边形PQBA 是梯形?(3)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D ∥AB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通过观察、画图或折纸等方法,猜想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D ⊥AB ?若存在,请估计t 的值在括号中的哪个时间段内(0≤t ≤1;1<t ≤2;2<t ≤3;3<t ≤4);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例2 如图2,直角梯形ABCD 中,AB ∥CD ,∠A=900,AB=6,AD=4,DC=3,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 →D →C →B 方向移动,动点Q 从点A 出发,在AB 边上移动.设点P 移动的路程为x ,点Q 移动的路程为y ,线段PQ 平分梯形ABCD 的周长.(1)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x y ,的取值范围; (2)当PQ ∥AC 时,求x y ,的值;(3)当P 不在BC 边上时,线段PQ 能否平分梯形ABCD 的面积?若能,求出此时x 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图1PACDQPB图2例3 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O 为圆心,2为半径画⊙O ,P 是⊙O 上一动点,且P 在第一象限内,过点P 作⊙O 的切线与x 轴相交于点A ,与y 轴相交于点B .(1)点P 在运动时,线段AB 的长度也在发生变化,请写出线段AB 长度的最小值,并说明理由;(2)在⊙O 上是否存在一点Q ,使得以Q 、O 、A 、P 为顶点的四边形时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Q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4 如图7①,一张三角形纸片ABC ,∠ACB=90°,AC=8,BC=6.沿斜边AB 的中线CD 把这张纸片剪成11AC D ∆和22BC D ∆两个三角形(如图7②所示).将纸片11AC D ∆沿直线2D B (AB )方向平移(点12,,,A D D B始终在同一直线上),当点1D 于点B 重合时,停止平移.在平移过程中,11C D 与2BC 交于点E,1AC 与222C D BC 、分别交于点F 、P.⑴当11AC D ∆平移到如图7③所示的位置时,猜想图中的1D E 与2D F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⑵设平移距离21D D 为x ,11AC D ∆与22BC D ∆重叠部分面积为y ,请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⑶对于(2)中的结论是否存在这样的x 的值,使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原ABC ∆面积的14.若存在,求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中考预测】122③CB DA①C 2D 2C 1BD 1A②图7⒈如图8①,有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ABC和EFG叠放在一起(点A与点E重合),已知AC=8cm,BC=6cm,∠C=90°,EG=4cm,∠EGF=90°,O是△EFG斜边上的中点.如图8②,若整个△EFG从图①的位置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射线AB方向平移,在△EFG 平移的同时,点P从△EFG的顶点G出发,以1cm/s 的速度在直角边GF上向点F运动,当点P到达点F时,点P停止运动,△EFG也随之停止平移.设运动时间为x(s),FG的延长线交 AC于H,四边形OAHP的面积为y(cm2)(不考虑点P与G、F重合的情况).(1)当x为何值时,OP∥AC ?(2)求y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四边形OAHP面积与△ABC面积的比为13∶24?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参考数据:1142=12996,1152=13225,1162=13456或4.42=19.36,4.52=20.25,4.62=21.16)⒉如图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函数y=x,6x21y+-=的图象交于点A.动点P从点O开始沿OA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作PQ//x轴交直线BC于点Q,以PQ为一边向下作正方形PQMN,设它与ΔOAB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1)求点A的坐标.(2)试求出点P在线段OA上运动时,S与运动时间t(秒)的关系式.(3)在(2)的条件下,S是否有最大值?若有,求出t为何值时,S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4)若点P经过点A后继续按原方向、原速度运动,当正方形PQMN和ΔOAB重叠部分面积最大时,运动时间t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图8图9⒊如图10,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与x轴,y轴分别交于A(3,0),B(0,3)两点, ,点C为线段AB上的一动点,过点C作CD⊥x轴于点D.(1)求直线AB的解析式;(2)若S梯形OBCD=433,求点C的坐标;(3)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P,O,B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BA相似.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⒋如图11,在锐角ABC△中,9BC=,AH BC⊥于点H,且6AH=,点D为AB边上的任意一点,过点D作DE BC∥,交AC于点E.设ADE△的高AF为(06)x x<<,以DE为折线将ADE△翻折,所得的A DE'△与梯形DBCE重叠部分的面积记为y(点A关于DE的对称点A'落在AH所在的直线上).(1)分别求出当03x<≤与36x<<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2)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图10AEFDA'CAB图11⒌如图12,在ABC ∆中,∠C=900,AC=4cm ,BC=5cm ,点D 在BC 上,且CD=3cm ,现有两个动点P 、Q 分别从点A 和点B 同时出发,其中点P 以1cm/s 的速度,沿AC 向终点C 移动;点Q 以1.25cm/s 的速度沿BC 向终点C 移动.过点P 作PE ∥BC 交AD 于点E ,连结EQ .设动点运动时间为x 秒. (1)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AE 、DE 的长度;(2)当点Q 在BD (不包括点B 、D )上移动时,设EDQ ∆的面积为2()y cm ,求y 与月份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当x 为何值时,EDQ ∆为直角三角形.⒍如图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0A ,点B 在x 正半轴上,且30ABO =o ∠.动点P 在线段AB 上从点A 向点B以每秒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在x 轴上取两点M N ,作等边PMN △.(1)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求等边PMN △的边长(用t 的代数式表示),并求出当等边PMN △的顶点M 运动到与原点O 重合时t 的值;(3)如果取OB 的中点D ,以OD 为边在Rt AOB △内部作如图14所示的矩形ODCE ,点C 在线段AB 上.设等边PMN △和矩形ODCE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请求出当02t ≤≤秒时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 的最大值.图12⒎如图15,已知Rt ABC △中,30CAB ∠=o,5BC =.过点A 作AE AB ⊥,且15AE =,连接BE 交AC 于点P .(1)求PA 的长;(2)以点A 为圆心,AP 为半径作⊙A ,试判断BE 与⊙A 是否相切,并说明理由;(3)如图16,过点C 作CD AE ⊥,垂足为D .以点A 为圆心,r 为半径作⊙A ;以点C 为圆心,R 为半径作⊙C .若r 和R 的大小是可变化的,并且在变化过程中保持⊙A 和⊙C 相切..,且使D 点在⊙A 的内部,B 点在⊙A 的外部,求r 和R 的变化范围.8.已知抛物线c bx ax y 2++=,经过点A (0,5)和点B (3,2)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现有一半径为1,圆心P 在抛物线上运动的动圆,问⊙P 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P 与坐标轴相切的情况?若存在,请求出圆心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Q 的半径为r ,点Q 在抛物线上、⊙Q 与两坐轴都相切时求半径r 的值.图15图16⒐如图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从点A 开始沿x 轴向点O 以1cm /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O 开始沿y 轴向点B 以2cm /s 的速度移动,且OA=6cm ,OB=12cm.如果P ,Q 分别从A ,O 同时出发.⑴设△POQ 的面积等于y,运动时间为x ,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出面积的最大值; ⑵几秒后△POQ 与△AOB 相似;⑶几秒后以PQ 为直径的圆与直线AB 相切.⒑如图18,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 ∥DC ,AB =8cm ,CD =2cm ,AD =6cm .点P 从点A 出发,以2cm/s 的速度沿AB 向终点B 运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CD 、DA 向终点A 运动(P 、Q 两点中,有一个点运动到终点时,所有运动即终止).设P 、Q 同时出发并运动了t 秒.(1)当PQ 将梯形ABCD 分成两个直角梯形时,求t 的值;(2)试问是否存在这样的t ,使四边形PBCQ 的面积是梯形ABCD 面积的一半?若存在,求出这样的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A B x y O PQ 图17 612 图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