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书籍的读后感
关于医学的温度读后感1

关于医学的温度读后感1读完《关于医学的温度》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是一本关于医学人文的著作,通过描述医生、患者以及医院之间的情感关系,反映了医学背后的温暖与无私。
在这个充满冷漠和利益驱使的社会中,医学温度给人带来了一缕温暖的光线,让人感受到人类关系中的真挚和善良。
这本书以一位医学生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日常生活和经历,描绘了医学教育的艰苦和医生面临的挑战。
尤其是在面对患者时,医学生们必须要学会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关怀。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医学温度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一种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
在书中,作者描述了许多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故事。
这些故事虽然平凡,却能触动人心。
例如,有一位患者是一位失去了四肢的老人,他被世人称为“医院里的英雄”。
尽管他的身体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他却依然积极乐观,通过自己的经历鼓励了许多身患疾病的人。
他以自己的坚强和乐观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态度,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背后的人文关怀。
除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故事,书中还描述了医院内部的工作环境和团队合作。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医生们为了患者的生命而奋斗的辛苦和不易。
在医院中,每一位医生都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他们需要紧张而高效地工作,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与此同时,医生们之间也要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紧密的团队。
这种团队合作使得医疗工作更加顺畅和高效,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结果。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医学温度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希望。
在医学领域,每一个与患者接触的人都应该牢记医学温度的重要性。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医生们用心去感受每一位患者的需求和痛苦,并以真诚和温暖去回应。
只有在医学温度的照耀下,患者才能感受到服务的真正价值,才能真正获得对疾病的康复和改善。
总而言之,读完《关于医学的温度》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医学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医生们的辛勤付出。
医学温度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点燃患者内心的希望,使得医学成为一种更加温暖和人性化的事业。
看一本医学有关的书籍读后感

看一本医学有关的书籍读后感看一本医学有关的书籍读后感【篇一:看一本医学有关的书籍读后感】篇一:《本草纲目》读后感《本草纲目》是由明朝杰出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针在继承和明代以前本草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花了将近30年时间而写成的。
它是东方药学巨典,具有“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的美誉。
读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医学界竟是如此神奇,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平凡的物体竟可成为治病的良药。
比如水部中的露水,书中这样注名着,露是阴气积聚而成的水液,是润泽的夜气,再道旁万物上沾而成的,味甘,性平,无毒,秋露水凛成夜晚的肃杀之气,宜用来煎润肺的药,调和治疥、藓、虫癞的各种散剂。
想不到吧,平凡的它们,却有不平凡的医疗作用,相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平凡的物体等着人们去发现它们的价值,那将会带给我们另一个惊奇。
从这里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活中注意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使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发现很多东西,同样也可以解决很多疑问。
再刚刚露水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书中记载的任何药物,他都有有注明有毒或是无毒,这跟人差不多有善恶之分,提醒我们用药要注意,就像我们生活中要小心与人打交道一样。
《本草纲目》里还收集了很多有医疗作用的花草树木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可以说是大开眼界,它们有些长得很漂亮,有些长得很奇特,也有些长得很渺小……它们还解开了很多疑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活中,有些我只知道它们的名称,却不知道它们的样子,比如冬虫夏草、海藻等等;而有些,我只知道它们的样子,却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又比如金毛狗脊等。
这样一来,我有增长了对植物的见识。
在这里我也给自己提了个醒,那就是,对事物的了解和对问题的认识,不可以不清不楚,那样,就会使心中的疑惑越积越多,不知道到哪天才能解开,或许永远都不会解开。
《本草纲目》它又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书。
读完了它,每一次的回味都能让人懂得不同的道理,懂得了这些道理,就让人有方向的前进,把这些道理当作做人的原则,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
《本草纲目》读后感【四篇】

【导语】书是美景,读书是饱览美景。
⾜不出户,你可以遍游于千⼭万⽔,徜详于长江黄河之间,看⼀道残阳铺⽔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春江胜景,感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景,更有那鱼⽔之乐游鱼细⽯,直视⽆碍。
下⾯是⽆忧考整理发布的“《本草纲⽬》读后感【四篇】”,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本草纲⽬》读后感篇⼀ 《本草纲⽬》是明朝伟⼤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编,(1518-1593年)以毕⽣精⼒,亲历实践,⼴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了全⾯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的结晶。
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法)、⽓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收集民间流传的药⽅)等项。
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
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把草部分为⼭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草、⽯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份珍贵遗产。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等⽅⾯也有突出成就。
本书⼗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字的译本,对世界⾃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它是⼏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
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之多和流畅⽣动的⽂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部本草著作。
被誉为“东⽅药物巨典”,对⼈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影响。
它的成就,⾸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的科学分类。
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
医学心悟读后感

医学心悟读后感
《医学心悟》是一本关于医学的心灵之书。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医学的崇高使命和医者的责任。
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故事,展示了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惑。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的思考,引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医学的目的是拯救生命,而非战胜死亡。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医生不能完全掌控生死,但他们可以通过尽力去拯救生命,给予病人温暖和希望。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医学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的堆砌,更是一门艺术和人文的学科。
医生需要具备技术和知识的丰富,更需要有人文关怀和情感的支持。
只有将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医生才能真正成为患者的守护者和朋友。
此外,本书还展示了医学的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医院里,医生、护士、技师等各个专业的人员需要紧密合作,共同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和照顾。
医生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形成一个紧密的团队。
只有合作,才能拯救更多的生命。
读完《医学心悟》,我更加敬重和感激医生们的辛勤付出。
他们在眼前的病人面前,不辞辛苦,不计利益,全心全意地为病人的健康和幸福而努力。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激情,给予生命最珍贵的关怀和温暖。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认识到医学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
种信仰。
医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扛起拯救生命的责任和使命。
医学是一门崇高的事业,而医生则是这个事业的守护者。
中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

中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四本医学名著是中国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人类财富,不仅仅影响着中国的医学界,还给世界的医学知识增加了光彩。
这四本名著成为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石,是中医药学的瑰宝。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四大名著读后感1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
《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
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
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
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
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一,要懂得养生之道。
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医学入门》读后感

《医学入门》读后感《医学入门》是一本我在大学时期必修的教材,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每每翻开这本书,仍能感受到当初学习医学知识时的那种激情和专注。
这本书囊括了医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从人体解剖、生理学到病理学、药理学,无一不是医学学习的基石。
在阅读《医学入门》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医学这门学科的广阔和深邃。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器,每一个器官、细胞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而医学正是通过对这些器官、细胞的研究,来探索人体的奥秘,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学科。
在学习医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钻研,才能够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医学知识的广博性,我在阅读《医学入门》时也感受到了医学的人文关怀。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一门关乎人类生命的学科。
在医学实践中,医生需要不仅仅是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更需要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
患者不仅仅是一个病例,更是一个有着家庭、情感和社会关系的个体。
医生需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这种人文关怀是医学的精髓之一,也是我在阅读《医学入门》时深受感动和启发的地方。
另外,通过阅读《医学入门》,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学的伦理和道德要求。
作为一名医生,除了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需要遵守医学伦理规范,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隐私,保护患者的利益和尊严。
医学是一门高尚的职业,医生需要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在医学实践中,医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
总的来说,阅读《医学入门》是一次对医学学科的深入了解和思考的过程。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关于医学精神和价值的启蒙读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医学的伟大和神奇,也更加珍惜自己选择的这条医学之路。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医学之光照耀人类,医者仁心,医道至尊。
本草纲目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本草纲目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10篇)本草纲目读后感心得体会篇1中华有很多经典名著,这些名著都很受人们的喜爱。
每一本名著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使读者对作者的敬佩油然而生。
而我最喜欢的是《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一本医学的著作,作者李时珍用26年的时间写成了这本著作。
《本草纲目》共有52卷,卷1介绍了明朝以前主要本草41种,这本书列举了:草药的别名、解释命名的意义、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附列了相关的方剂。
起初我看《本草纲目》源于好奇,可是我看了不久,我便喜欢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对草药的讲解很细致,气味、主治、附方都可以一一列举出来。
我有时也会按照书上讲的内容,对某些草药进行验证,验证出来的结果也是符合的。
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一种说不出的敬佩,他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求证,把这些草药写得那么淋漓尽致,这本书可谓是“上自坟典,下自传奇,凡有相关,莫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草纲目》中提及的药房也很有效,有次弟弟头痛,我想起了《本草纲目》中所提到“薄荷”可除风热、清头目,就去花盆里摘了几片给弟弟闻,弟弟闻了之后感觉舒缓了许多。
我真正体会到《本草纲目》很神奇,就决定没事的时候就多看几遍,要是以后再碰到这些事也不会惊慌失措了,不过有时候还是得去看医生。
《本草纲目》是经典著作、中医典籍,古代名医所编著的,国内现存有约72种。
《本草纲目》让我明白了读书的好处,又让我知道了草药的好处,《本草纲目》的确是一本受人喜爱的著作。
本草纲目读后感心得体会篇2《本草纲目》本著篇幅太过弘大,而且所录的一些物类当代未难以访。
果此,咱们进行了切于实用的编译,将今人常用和尚能访求的物类加以收录,以使该译本更利于天下生夷易近正在家居日用饮食时加以披览,使一样平常所食之物实反发挥养生、疗疾的功效。
朝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
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
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
关于医学的温度读后感

关于医学的温度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医学的书,书名叫《医学的温度》,读完之后,心里像是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书中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医学术语,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手术场景,有的只是一个个平凡而又真实的故事,却让我感受到了医学那被我们常常忽略的温度。
在书里,我看到了一位医生,他对待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有一个患了重病的小女孩,因为长期的治疗,头发都掉光了,整天闷闷不乐。
这位医生呢,他没有只是一味地开药方、嘱咐注意事项,而是每次查房的时候,都会给小女孩带一个小礼物,有时候是一个可爱的发卡,有时候是一本有趣的漫画书。
他还会坐在小女孩的床边,耐心地听她讲学校里的事情,和她一起讨论喜欢的动画片。
慢慢地,小女孩的脸上有了笑容,病情也似乎因为这份温暖而有了好转。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次看病经历。
那时候,我得了重感冒,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去了医院。
给我看病的是一位中年医生,戴着厚厚的眼镜,一脸严肃。
他简单地问了我几句症状,就开始埋头开单子,让我去做各种检查。
我当时心里特别害怕,想问他一些问题,可他根本没有时间搭理我。
等我拿着一堆检查报告回来,他看了几眼,就刷刷刷地开了一堆药,然后说了一句“按时吃药,多喝水,下一个”,就把我打发走了。
走出诊室的那一刻,我心里特别失落。
我知道医生很忙,每天要看很多病人,但是那一刻,我真的感受不到医学的温度,只觉得自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被快速地处理了一下。
而书中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对医学的温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一位老医生,每次给病人听诊之前,都会先用手把听诊器捂热,生怕冰凉的听诊器会让病人感到不舒服。
这个小小的举动,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了对病人的关爱。
对比之下,我又想起了另一次在医院的遭遇。
那次我需要做一个B 超检查,检查室里特别冷,医生让我躺到检查床上,就直接把冰凉的耦合剂涂在了我的肚子上,那一瞬间,我冷得打了个哆嗦。
医生却没有任何反应,只是机械地操作着仪器,面无表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医学书籍的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医学书籍的读后感(一)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杰出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针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花了将近30年时间而写成的。
它是东方药学巨典,具有“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的美誉。
读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医学界竟是如此神奇,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平凡的物体竟可成为治病的良药。
比如水部中的露水,书中这样注名着,露是阴气积聚而成的水液,是润泽的夜气,再道旁万物上沾而成的,味甘,性平,无毒,秋露水凛成夜晚的肃杀之气,宜用来煎润肺的药,调和治疥、藓、虫癞的各种散剂。
想不到吧,平凡的它们,却有不平凡的医疗作用,相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平凡的物体等着人们去发现它们的价值,那将会带给我们另一个惊奇。
从这里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活中注意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使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发现很多东西,同样也可以解决很多疑问。
再刚刚露水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书中记载的任何药物,他都有有注明有毒或是无毒,这跟人差不多有善恶之分,提醒我们用药要注意,就像我们生活中要小心与人打交道一样。
《本草纲目》里还收集了很多有医疗作用的花草树木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可以说是大开眼界,它们有些长得很漂亮,有些长得很
奇特,也有些长得很渺小……它们还解开了很多疑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活中,有些我只知道它们的名称,却不知道它们的样子,比如冬虫夏草、海藻等等;而有些,我只知道它们的样子,却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又比如金毛狗脊等。
这样一来,我有增长了对植物的见识。
在这里我也给自己提了个醒,那就是,对事物的了解和对问题的认识,不可以不清不楚,那样,就会使心中的疑惑越积越多,不知道到哪天才能解开,或许永远都不会解开。
《本草纲目》它又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书。
读完了它,每一次的回味都能让人懂得不同的道理,懂得了这些道理,就让人有方向的前进,把这些道理当作做人的原则,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
关于医学书籍的读后感(二)
暑假里,我读了《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读完后我了解了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自幼对医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就以行医为业。
他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医学书籍,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决心写一本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着作。
为此,他走出家门,虚心求教。
有一次,在乡间他听说曼陀罗花用酒吞服,会使人麻醉大笑,就不畏艰险,攀登云雾缭绕的武当山,从陡峭的崖壁上采回这种花,亲口品尝,并进行临床验证,说明它确有麻醉的效用。
经过27个春秋的研究,他在晚年写成了《本草纲目》。
这部书有一百九十多万字,收入药物一千八百多种,医方一万多个。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李时珍是个勤奋的人。
他年轻时虽然科举考试落了榜,但是他仍然在努力地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
经过长期不
懈努力终于写出一本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着《本草纲目》。
我们要学习李时珍不怕困难,刻苦钻研这种精神,在学习上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于医学书籍的读后感(三)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这句话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的博客中看到的,当时感觉说的非常好,就记了下来。
今天读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发现这句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非常恰当的缩影,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不正是孙思邈所强调的行医所必需的“精”与“诚”吗?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为“精”;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此为“诚”。
不论是这位医生的话,还是《大医精诚》这篇文章,两者都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医生这两个最基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的名医,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不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
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离不开诸如此类的人。
他们本着仁术、仁心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榜样。
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医疗实际活动。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着成了《本草纲
目》的巨着,该书吸取了后代本草着作的精华,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
该书不仅学术价值高,而且道德价值也很高。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