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古诗《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读诗题。
(读三遍)2.简介作者: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曾做过巡抚,为民兴利除弊,后来做了兵部尚书。
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3.释题:《石灰吟》有的书叫《咏石灰》。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二、读诗句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读情况。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明诗意出示提示:观察课文插图,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千锤万凿:“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困难。
(2)烈火焚烧: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4)诗意:经过千万次锤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2)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3)清白:明指石灰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4)诗意: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结合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悟诗情再读古诗,借助诗句意思,思考: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1.首句写开采石灰的艰难困苦,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淡然处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一、新课导入1.咏物诗在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独树一帜,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1.师:板书《石灰吟》《竹石》,请同学们自读诗题,找找看两首诗歌题目有哪些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生自主读,师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明确诗歌节奏。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石灰吟。
1.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思考: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①生自由读诗,并圈画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石灰就是先千锤万凿,然后烈火焚烧,最后粉骨碎身。
过渡:古人认为优秀的品格要经得起考验,无论这考验有多么艰难,它仿佛就是高洁品质的最好见证。
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是说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警世贤文》中讲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是宝剑的锋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能飘香是因为它坚持度过了寒冬。
严峻的考验过后往往会诞生高洁的品质。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师: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石灰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全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诗人高洁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还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充分表达了一个终生坚守高洁情操的人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2.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4.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对仗、押韵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全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 结合诗意,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石灰吟》的诗意,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理想”,有《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精读课文和《金色的鱼钩》一篇略读课文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革命理想教育;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首句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第一句写了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一扎根在岩石的裂缝之中,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
后两句是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却是诗人作画、作诗要表达的“神”,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
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本诗托物言志。
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做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二、说教学目标。
10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明·于谦
出深山,
粉骨碎身
,
若等闲。 。
谒岳王墓
(清)袁枚
江山也要伟人扶, 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 人间始觉重西湖。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他深有感触,便写下了 《石灰吟》这首诗。
石灰吟
明·于谦
chuí záo
fén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 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石 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 在世间。
于谦为官清正刚直,从不拉拢私交,每次进京述职时,都是两手空空。 《明史·于谦传》记载:于谦日常生活非常简朴,居住的房子仅够遮挡风 雨。京师保卫战中,于谦功劳最大,但他却从不居功,所得的赏赐能推就推。 有人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担任要职,于谦坚决反对,绝不让儿子滥领功劳。 于谦被诬陷杀害后,朝廷派人查抄他的家产,负责查抄的人惊奇地发现,这 位曾经备受皇帝倚重的兵部尚书,家里竟然没有一点多余的钱财。
入京
(明)于谦
手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注:闾阎,指百姓。
10.《古诗三首》
石灰吟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源自 吟吟咏、吟颂, 是古代诗歌体 裁的一种名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勇敢、坚韧的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活,积极向上。
二、教学内容1.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介绍及作品背景。
2. 作品主要情节的讲解与分析。
3. 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分析。
4. 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5. 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把握作品主题思想。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学习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教学难点: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理解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的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自备《鲁滨逊漂流记》书籍、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解:分析作品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在困境中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3. 讨论:分组讨论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4. 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目录:作品背景及作者介绍作品主要情节鲁滨逊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作品艺术特色品味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鲁滨逊人物形象分析的短文。
2. 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自己对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的理解。
3. 续写《鲁滨逊漂流记》,想象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的日子。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本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10课的教学内容,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让学生明白本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让学生了解本首诗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请同学们齐声背诵这首诗。
2、同学们猜猜看老师准备用洁白的粉笔写哪几个字呢?板书:石灰吟3、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吗?【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
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忠肃。
】4、质疑:那么这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让我们跟随诗人于谦一起从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两遍之后停下来。
2、检查自读情况。
(1)在刚才读古诗时有没有字的读音或是难读的句子需要提醒大家的。
①师:教学本课生字“焚”和“烧”对比。
这两个字都带有“火”字旁,但因为字的结构不同,“火”字旁的写法就不一样:“焚”字是上下结构,“火”字写得舒展;“烧”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火”字旁就要注意让位了,把最后的捺笔变成了点。
②“粉骨碎身”容易读成“粉身碎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执教的是一首古诗《石灰吟》。
现在我来和大家说说我备课的一些想法。
我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出于这样几个原因:1.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教学内容的体裁丰富多彩,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适应各种体裁的教学;2.平时,我也观摩过不少执教古诗的课,很是羡慕大师们的挥洒自如。
而自己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也从未尝试过古诗的教学。
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的尝试。
《石灰吟》这首诗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对于文本的分析,我就不多说了。
我主要和大家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对于这堂课,我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的生平,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基于这样的目标预设,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整体通读
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是学习古诗的前提。
对于本首诗,在
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进行朗读,相机指导学生把生字“焚”读准、读懂。
“焚”这个字是前鼻音,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很容易读成后鼻音。
在我看来,词语教学在高年级段依然要扎扎实实。
同时,对于“粉骨碎身”这个词,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不大一样,学生感到不明白,这很正常,因为我读这首诗时,对为什么是“粉骨碎身”也很疑惑,我通过查资料整合了其中的原因,所以提出来强调,一是提醒学生读正确这个词。
二是通过直接告诉的方法,让学生能消除心中的疑惑,以加深对这个词的了解。
第二步,理解诗意
学习一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含义无疑是教学的重点。
对于司空见惯的石灰,不要说学生,就是我自己,如果不看相关的资料,对于采制石灰的过程也不是很清楚的。
如果能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当然能有助于诗歌的理解。
试教时,我用“石灰的自述”介绍了一段文字,让学生自己读了一下。
课后,我发现如此的做法不仅是蜻蜓点水,而且冲淡了语文课的味道。
那如何让学生用语文的学习方式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呢?于是,我反复读教材,读着读着,惊喜地发现“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正是石头锻造成石灰的三个步骤。
我就紧扣这三个词语,通过指导学生把词语所蕴含的意思给读出来。
在进行简单的小结后,指导学生理解并读好“若等闲”和“全不怕”,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采制石灰的过程,同时对诗歌的前三句也就能准确地理解了。
让学生交流对石灰是否有新的认识,学生通过
反思,就能很自然地对习以为常的石灰有了深入的认识,知道作者吟诵石灰,就是要吟诵石灰高洁的品格。
第三步,了解诗人
生活在当代的孩子,要真正读懂时隔甚远的古代诗歌,当然必须结合诗人的生平来理解。
对于于谦,学生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于是,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一生把于谦的相关事迹进行介绍。
对于这份介绍材料,我是自己根据教参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了重新组合和加工,使于谦的生平介绍变得充实,同时,介绍的语言直白、生动,使学生易于接受。
介绍之后,让学生交流对于谦的认识,在相互的交流中,同学们对于谦这个人就有了深入、全面地了解。
第四步,指导朗读
朗读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我看来,对于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处理不该是老师直接的告诉,不能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而应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深入到情感的内核,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才能情动而辞发。
在学生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结合先前于谦的生平介绍,按照于谦年少时——步入仕途——走上刑场这样的经历让学生想象于谦的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看得出来,因为走入了于谦的内心,学生的朗读深情并茂,我想:在这样的朗读训练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一点立志和做人的情感熏陶。
第五步,课堂总结
体会、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堂中,我两次让学生反思是否有新的认识,其实就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与表达学习所得,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
此时,出示托物言志这个写作方法,学生可以自然地接受。
这时,再把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时,学生的朗读完全是一种自然、真切情感的流露。
因为背诵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课上,让学生互相背,指名背,齐背,就给了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机会,从效果看,还是比较好的。
第六步,书写古诗
在平时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很少让学生在课上书写诗。
因为对于一首诗,让学生会读会背这是我们老师很注重的,对于书写一般放在课后。
今天,我之所以要放在课上,出于这样几个原因:1.写字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平时,学生的书法要考级;考试时,试卷上有卷面分。
2.从我平时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堂上书写一定会比课后认真得多,长此以往,学生就能习惯成自然。
而且在课上书写,也便于老师进行指导。
3.平时,让学生抄写古诗,学生都把它看作是一种作业,兴致不是很高。
现在,我提供了这两种书法样式,让他们完成一幅作品,学生感觉很新鲜,同时配上舒缓的音乐,更让他们觉得这样的书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4、我提供的范字就是我们班的学生写的,因为我觉得写得字要比电脑直接打印的更有一种书法的味道,虽然学生写得还比较幼稚。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的传承,才意味着真正的立人,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
文老师非常神圣而又十分艰巨的使命。
今天,我就尝试着让孩子们在读读写写中受到文化的浸润,期待能将文化的种子自然地植入学生的心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上的想法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今天的课堂教学也是我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
谢谢!
《竹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说教学目标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是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本节课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和学法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从作者的内心世界获
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
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首先让自学、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再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学法。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这样设计了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让学生背诵《石灰吟》,再交流学古诗的方法。
(二)学生根据方法自学古诗。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
书上仅有两个注释,就是任:任凭,尔:你的意思,原以为学生都知道,没有做过多的强调,结果在测评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
然后让学生抓住一个“咬”字: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理解竹子的刚毅性格。
任:任凭。
让小组合作练习说话,体会任凭这个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
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人,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达标测评背诵、默写《竹石》。
(五)说板书设计
竹石
咬定不放松
立根破岩中
千磨还坚韧
任尔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