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食用野生蘑菇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蘑菇中毒案例

蘑菇中毒案例

蘑菇中毒案例在日常生活中,蘑菇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它既可以增加菜肴的口感,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然而,蘑菇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食材,因为有些蘑菇是有毒的,误食后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蘑菇中毒的真实案例。

在某个夏天的一个周末,一家人在郊外野餐,他们在野外发现了一些野生蘑菇,于是就采摘了一些回家准备烹饪。

然而,他们并没有对这些蘑菇进行鉴别,而是直接加入了食物中。

当天晚上,这家人中的几个成员出现了呕吐、腹泻、头晕等中毒症状,其中一名小孩情况非常严重,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

经过医生的诊断,这些症状是由误食了有毒蘑菇所致。

幸运的是,经过及时的治疗,这些中毒者最终都脱离了生命危险。

但这起蘑菇中毒事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提醒了更多的人要警惕野生蘑菇的风险。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蘑菇中毒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因为人们对野生蘑菇认识不足、鉴别能力不强而造成的。

因此,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蘑菇中毒的知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野生蘑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毒的,而且有些毒蘑菇和可食用蘑菇在外观上非常相似,很难以肉眼区分。

因此,我们在野外采摘蘑菇时,一定要慎重对待,最好不要采摘和食用不熟悉的蘑菇品种。

如果真的想采摘野生蘑菇,最好携带专业人员或者相关书籍进行鉴别。

其次,对于野生蘑菇的鉴别,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进行初步判断。

比如,观察蘑菇的外形、颜色、气味等特征,用手触摸蘑菇的表面,甚至可以尝试一点点,但不要吞食。

如果有条件,最好使用专业的鉴别工具进行检测。

最后,即使我们对蘑菇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也不要轻易尝试野生蘑菇,特别是不确定的情况下。

毕竟,对于生命健康来说,一点点的风险都是不值得的。

总之,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但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对蘑菇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来预防。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蘑菇中毒问题的重视,避免类似的意外事件再次发生。

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预防,让蘑菇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而不是潜在的危险。

一起误食野生金钱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一起误食野生金钱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一起误食野生金钱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摘要:目的分析一起误食野生菌引起中毒的事件,提出防控措施,预防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

方法收集中毒人员病例资料,开展现场调查,采集样品进行形态学鉴定,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此次事件共有7人中毒,罹患率87.5%(7/8),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出汗、视物模糊等,经治疗治愈出院。

野生菌标本经形态学鉴定为可以造成神经精神型中毒的金钱菌某种(Collybia sp.)。

结论此次事件为误食野生金钱菌的急性中毒事件,该野生金钱菌与人工栽培的未完全长大的平菇外形相似,当地人采摘食用而中毒。

关键词:食物中毒金钱菌调查2022年10月2日,某县人民医院报告某村发生一起误食野生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为查明中毒原因,防控类似中毒事件再次发生,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对共同就餐及中毒人员开展个案调查,收集病例资料,现场调查野生菌生长环境。

1.2方式统一使用《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进行调查。

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开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对野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2结果2.1基本情况事件发生地距县城35公里,为农村地区,森林茂密,适合野生菌生长,野生菌种类较多,当地村民多年来有采食野生菌的习惯。

2022年10月1日一村民在山上采集野生菌后(村民称本次野生菌为土冻菌),在家自行烹饪,邀请家人及邻居8人共进晚餐,后有7人陆续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立即前往乡镇卫生院就诊,因医疗条件受限当晚转入县级医院。

2.2流行病学情况2.2.1罹患率8人共同就餐,7人先后出现症状,罹患率为87.5%。

2.2.2潜伏期出现症状的时间:最短20分钟,最长1.5小时。

2.2.3人群特征7例患者均居住在一个村民小组,其中3例女性,4例男性;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59岁;5例为农民,2例为学生。

2.2.4临床表现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视物模糊、出汗等,实验室辅助检查均有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

菌类中毒案件报告范文

菌类中毒案件报告范文

菌类中毒案件报告范文案件报告:菌类中毒一、案情概述XX年XX月XX日,XX市某餐厅发生菌类中毒案件。

该餐厅的某菜品被怀疑使用了有毒菌类作为食材,导致多名顾客出现中毒症状。

经初步核实,共有十二名顾客出现中毒症状,并已被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治疗。

为了追究责任,特制作此案件报告。

二、案件调查1. 菌类种类鉴定餐厅菜品中使用的菌类经专业人员初步鉴定为野生蘑菇,初步怀疑为有毒菌类之一。

2. 中毒者采访调查人员对中毒者进行了详细采访,了解到他们的用餐情况、出现的症状以及就医情况。

中毒者普遍出现呕吐、腹泻、头晕等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状。

经医院诊断,初步判断为食物中毒导致的,且与某些菌类摄入有关。

3. 餐厅供货渠道追溯调查人员追溯了餐厅采购的菌类供货渠道,进一步确认采购的蘑菇由某供应商提供。

联系该供应商后,得知他们并未先行进行品质检测及鉴定,将被经营者欺骗后,供货至餐厅。

4. 环境卫生检查对餐厅的环境卫生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有菌类生长的腐烂食材和卫生状况不佳的储存设备。

此外,餐厅亦未按规定的标准,对食材进行妥善储存和处理。

5. 责任认定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定餐厅管理者无适当采购、存储和使用菌类食材的管理制度,未能有效识别有毒菌类,导致供应有毒食材给顾客;同时,供应商也未按照规定进行品质检测和鉴定,将假冒伪劣食材供应至餐厅。

因此,餐厅管理者及供应商应分别承担相关责任。

三、处理措施1. 餐厅处理餐厅应立即暂停使用菌类食材,并对存储设备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同时,餐厅应建立规范的食材采购和质量检验制度,确保使用的食材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2. 供应商处理供应商应主动配合调查并深入调查自身管理制度的问题,提升其菌类食材的质量保障措施。

供应商须配合餐厅追溯食材供货渠道,确保供货环节的安全性。

3. 中毒者救治医院将继续对中毒者进行全面的治疗,同时专家需通过对中毒者的病情观察和分析来进一步确定中毒菌种,为进一步追究责任提供依据。

四、防范措施1. 强化供应链管理各餐饮企业应严格审核供应商的合法性、资质及食材质量,并与供应商签署相关责任协议,并根据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

一起食用有毒黄粉野生牛肝菌(大脚菇)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一起食用有毒黄粉野生牛肝菌(大脚菇)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一起食用有毒黄粉野生牛肝菌(大脚菇)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2006年2月9日下午1时起,某水电开发公司职工食堂发生一起77人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经卫生监督部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判定该事件是因食用混有有毒黄粉野生牛肝菌(大脚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表现1.1 流行病学调查2月9日下午15时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电话报告,某水电开发公司职工中午在食堂就餐,约1h后,陆续有人出现呕吐、恶心、腹泻、头晕等症状,15时起出现症状的职工陆续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

接医院电话报告后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前往医院和食堂调查。

调查中发现仍有患病职工被送往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省电力医院就诊,经统计共有77人发病,这些发病的人中午均在单位食堂共同就餐,而当天中餐共有87人就餐,发病率88.51%。

当天中餐菜有鱼、猪肉、牛肉、白菜、鸡蛋、莴笋、粉丝、青椒、牛肝菌(大脚菇)、等8菜1汤,主食为米饭。

1.2 临床表现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无发热症状,个别因腹泻,呕吐症状较重而出现昏迷。

77名发病者中,潜伏期最短1h,最长5h,平均3h,主要表现为恶心72例,腹泻61例,呕吐54例,头晕63例,病程5~60h,无续发病例发生,无人与人之间传染,经医院对症治疗后痊愈,病程短,预后良好。

2 现场卫生学调查2.1 对患者的调查及采样在接到报告后卫生监督机构即派出监督员到医院和食堂调查,对每个患者和未发病的就餐者进行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并在医院采集到患者呕吐物6份,粪便5份,血样21份。

2.2 加工场所的现场调查该食堂加工场所的卫生条件较差,沙门、沙窗等防尘防蝇防鼠设施不齐,工具、容器无生熟标识,生熟冷储相混,加工场所面积狭小,食堂的卫生布局和加工流程不合理。

一起误食毒蕈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一起误食毒蕈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一起误食毒蕈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2008年6月1日,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1名外来务工人员吴某,在租住地附近的草地里采摘了野蘑菇,回家煮食后致4人发生食物中毒。

现将调查及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1.1 中毒情况6月1日中午12时,外来人员吴某在租住地附近的草地里采摘了约100 g野蘑菇,回家后制成蘑菇汤。

下午1时吴某与其2个儿子、1个女儿一起食用。

下午2时出现首例病人,至下午4时4人均发病,罹患率为100%。

中毒病人男性2人,女性2人,年龄19~48岁。

4名病人中餐食谱为:野蘑菇汤、炒白菜、米饭。

1.2 临床表现病人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腹痛、腹泻、稀水样便、四肢无力,1名重症病人出现昏迷。

潜伏期最短为1 h,最长为3 h,平均为2 h。

4名病人先后被送至镇卫生院,予洗胃、导泻、补液治疗。

下午5时40分,4名病人被转至九龙医院,经再次洗胃、导泻和对症治疗后,转入ICU病房。

同时,根据病人病情轻重先后给予血液透析、保肝治疗以及维持体液及酸碱、电解质平衡治疗,并对1例重症病人采取了紧急血浆置换术等措施。

经医院全力抢救和精心治疗,4名病人6 d后痊愈。

1.3 现场情况调查人员赶赴吴某租住地,在厨房垃圾桶内发现有野蘑菇根若干,同时在吴某采摘野蘑菇的草地里采集了约30 g野蘑菇。

2 鉴定结果将在吴某租住地厨房垃圾桶内发现的野蘑菇根及草地里采集的野蘑菇,送至苏州大学及苏州农业技术学院进行形态学鉴定,确定该野蘑菇为白毒鹅膏菌。

3 事件处理经过和采取的措施接到医院的报告后,园区社会事业局立即启动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在第一时间组织有关专家分析病因和病情,制定抢救方案,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病人。

同时组织疾控中心、卫生监督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控制,在事发地草地上竖立了警示标志,在媒体和网络上发布了禁食野蘑菇的预警,并要求各镇政府在外来人员聚集地加强宣传工作。

4 讨论经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鉴定,证实这是一起误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

毒蘑菇调研报告

毒蘑菇调研报告

毒蘑菇调研报告毒蘑菇调研报告一、引言蘑菇是一种常见的野生食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美味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有一部分蘑菇种类却含有毒素,对人体健康有害甚至会导致死亡。

因此,了解毒蘑菇的种类和危害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对毒蘑菇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调查毒蘑菇的种类、分布情况、毒性以及防范措施。

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采访专家、搜集案例等途径进行调研,并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三、调研结果1. 毒蘑菇的种类根据调研结果,毒蘑菇主要分为致命毒蘑菇和可引起食物中毒的蘑菇两类。

致命毒蘑菇主要包括鹅膏菇、白毒鹅膏菇等,其中的毒素可以直接对人体的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可引起食物中毒的蘑菇包括绿脆青头菇、姬松茸、绿山小金钱菇等,其毒素主要对胃肠道产生刺激作用。

2. 毒蘑菇的分布情况据调研发现,毒蘑菇的分布比较广泛,几乎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

而在我国,毒蘑菇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以及华南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蘑菇生长,因此也容易出现毒蘑菇中毒事件。

3. 毒蘑菇的毒性毒蘑菇的毒性主要取决于其所含的毒素种类和含量。

根据调研结果,毒蘑菇的毒性主要表现为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等。

其中,肝毒性蘑菇所含的毒素能够破坏肝脏细胞,导致肝功能障碍甚至肝衰竭;肾毒性蘑菇所含的毒素则会引起肾脏损伤,导致肾衰竭;神经毒性蘑菇所含的毒素则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严重损害。

4. 防范措施为了有效预防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首先,要提高公众对毒蘑菇的认知和警惕性,教育人们识别常见的毒蘑菇种类,避免误食。

其次,要加强野外蘑菇采摘的安全培训,确保采摘者具备一定的蘑菇识别能力。

此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也需要健全,以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四、结论毒蘑菇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材,虽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美味口感,但其含有的毒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

我们应该提高对毒蘑菇的认知,远离其危害。

重庆市一起食用牛肝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

重庆市一起食用牛肝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

重庆市一起食用牛肝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发布时间:2021-12-29T01:21:23.52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2期作者:张彪1,冉红2,张田1[导读] 目的对2021年8月发生的一起食用牛肝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做好此类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

方法张彪1,冉红2,张田11.重庆市酉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酉阳 409800;2.重庆市酉阳县结核病防治所,重庆酉阳 409800)摘要:目的对2021年8月发生的一起食用牛肝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做好此类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

方法通过访谈、查阅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确定中毒食物,开展牛肝菌种类辨认。

采集患者肛拭子标本,检测沙门菌、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果该户8人中3人有食用牛肝菌史,3人均发病,以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

采集标本沙门菌、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均为阴性。

经辨认所食野生菌为红脚牛肝菌。

结论该次中毒事件系由于加工牛肝菌不当引起。

建议加强农村地区野生蘑菇食用知识宣教,杜绝采摘、食用、销售有毒蘑菇,规范加工可食用野生菌,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食物中毒;牛肝菌;病例对照Investigation on 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eating a Boletus mushroom in ChongqingZHANG Biao1,RAN Hong2(1.Youyang County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ouyang 409800,China;2. Youyang county tuberculosis control center, Youyang 4098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a food poisoning incident caused by the consumption of boletus edulis in August 2021,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handling of such poisoning incidents. Methods To collect relevant data through interviews, referrals, etc., combined with on-sit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use case-control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poisoned food, and carry out the identification of boletus species. Collect patient's anal swab specimens to detect Salmonella, Shigella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Results Three of the eight people in the household had a history of eating boletus, and all three of them had the disease, with gastroenteritis symptoms such as nausea, vomiting, and diarrhea. The collected specimens tested negative for Salmonella, Shigella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The wild mushrooms eaten were identified as red-footed boletus. Conclusion The poisoning incident was caused by improper processing of boletus. It is recommended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wild mushroom edible knowledge in rural areas, stop picking, eating, and selling poisonous mushrooms, standardize the processing of edible wild mushrooms, and avoid similar incidents.Key words: Food poisoning;Boletus mushroom;Case-control我国已报道的牛肝菌种类 28属共397种和变种[1],其中199 种是可食用的,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市[2]。

一起毒蘑菇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起毒蘑菇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1. 症状体征 患 者 急 性 起 病, 症 状 体 征 主 要 为 剧烈呕吐、腹泻、恶心,个别伴有腹 痛症状。首发病例为姚某,女,年龄
47 岁, 湖 北 人, 发 病 时 间 是 7 月 31 日 8 时 30 分。此时 3 人早餐后到达美 林湖超市购物,姚某先是感到胸闷、 恶心,后为剧烈呕吐,并出现腹泻、 腹痛。
特别报道
2018 年 7 月 31 日 15 时 20 分,广 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疾控中心接到区食药 监局电话通报称,石角镇某小区内 3 人 在家进食早餐后,出现呕吐、腹痛、腹 泻等症状,呼叫 120 送往市人民医院就 医,3 人早餐进食过前一天采摘的野蘑 菇,怀疑食物中毒,并要求协助调查。 接报后,清城区疾控中心组织应急人员 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 临床检验结果 患者在市人民医院的检查结果显 示,血常规检查中,姚某白细胞略为 升高,李某白细胞正常,2 人肝肾功能 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3. 住院转归 姚某、李某经医院救治,一周后呕 吐及腹泻等不适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1. 三间分布 (1)时间分布 患者发病时间集中在 1 h 内,最短 潜伏期为 1 h,最长潜伏期为 2 h,潜 伏期中位数为 1.5 h。 (2)空间分布 患者集中在同一住处,3 名患者互 为朋友关系,发病前一天即 7 月 30 日 早上,李某和谢某分别从湖北省和江 西省前往清远市,并入住姚某家中。 (3)人群分布 3 名 患 者 均 为 女 性, 年 龄 在 47 ~ 60 岁。 2. 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患者发病前 1 h 进食了自己采集的 野生蘑菇。3 人将采摘回来的蘑菇(约 300 g)全部食完,其中谢某进食较少, 姚某和李某进食较多。 采样情况及实验室结果 在 患 者 谢 某 及 其 家 属 的 陪 同 下, 调查人员从患者指认的蘑菇采摘地点 采集到了仅剩的少量几个蘑菇,并送 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广东 省微生物研究所),进行有毒真菌形 态鉴定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其为 大青褶伞(或称铅青褶伞、铅绿褶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食用野生蘑菇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目的查明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方法对午餐人员及相关事故人员以及现场卫生情况等进行调查,同时采集可疑中毒样品进行分析鉴定。

结果对19名工人进行个案问卷调查发现,未进食野生蘑菇的工人无发病。

进食野生蘑菇量多、喝白酒的工人,症状较重。

通过临床症状、体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论此次为食用野生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

Abstract:Objectiv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ause of this food poisoning accident,so as to take effective treatment measures. Methods Investigation of the incident related persons and survey the scene,while collecting samples for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suspected poisoning. Results Nineteen workers were surveyed. Workers did not eat wild mushrooms were not poisoned. The workers showed severe symptoms whom eating larger amount of wild mushrooms and drink liquor at same tim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is accident through the clinical symptoms,signs,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of epidemiological survey. Conclusion This food poisoning accident was caused by eating wild mushrooms.
Key words:Wild mushroom;Food poisoning;Investigation
近年来食用毒蘑菇中毒事故时有发生,如何预防、处理和救治成为广大市民和医务人员关注的热点。

世界上已知的毒蘑菇达1000多种,我国发现的毒蘑菇约有500多种,其中大部分经过处理后可以食用,但仍有几十种毒蘑菇的毒性很强,食用后可致中毒甚至死亡[1]。

由于毒蘑菇与可食用的无毒野生蘑菇形态相似,所以易被当作可食用蘑菇而导致中毒事故发生。

2013年7月22日,山东省威海市中铁十七局青荣威城际铁路仁柳庄多名施工队员用餐后发生了疑似食物中毒事故。

威海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迅速赶赴事发现场,经过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调查,以及采样、鉴定,最终确定本次事故为误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的调查对象为加工食物的工作人员,以及中铁十七局青荣威城际铁路仁柳庄威海施工队就餐工人,本次事故被调查人员总数36人,其中就餐人员20人,其他人员16人。

1.2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S﹞》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发病的前因后果,对调查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判别食物中毒类型,采集可疑中毒食物样品原料进行检测分析和原材料鉴定[2]。

2 结果
2.1事故的基本情况威海市仁柳庄位于威海市区正西。

施工队工人采取自愿搭伙分组做饭用餐。

2013年7月22日,4名工人上山采摘了4种野生蘑菇,根据就餐人数将采集的野生蘑菇分配到两个厨房,各自加工。

中午11时10分左右,在两个厨房(以下简称厨房A、厨房B)共有35人就餐,22人进食了野生蘑菇,有3名工人喝了白酒。

当日中午12时20分,食用野生蘑菇的工人,陆续出现头晕、呕吐、嗜睡等症状,继之患者数逐渐增多。

就诊于威海市立医院急诊科,诊断疑似食用野生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并给予治疗。

18时,累计发病20人,接受治疗18人,其中4例危重患者住院抢救治疗。

至18点30分,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症状明显好转,部分患者完全治愈。

有3例危重患者已脱离生命危险,仍有胡言乱语、头晕、恶心等症状。

有1例危重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生命体征较平稳,重症监护治疗。

至23日8时30分4例危重患者,意识清醒,继续留院观察治疗。

2.2临床症状与治疗状况本次食物中毒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昏迷、神志恍惚、浮肿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心肌酶做高者达746 U/L,乳酸脱氢酶高者达740 U/L,谷草转氨酶最高者达99 U/L,谷丙转氨酶最高者达240 U/L,尿素氮最高者达12.69 U/L,肌酐最高者达249 U/L,尿酸最高者达570 U/L。

诊断疑似食用野生蘑菇食物中毒,给予催吐、保护胃黏膜、补液等治疗方案。

大部分患者用药后症状明显好转,4例危重患者经3d治疗后才脱离生命危险。

2.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员通过对19名工人进行个案问卷调查(其中患者16人、非患者3人)发现,未进食野生蘑菇的工人无发病。

食用野生蘑菇的工人进食量从1~2小勺到一碗。

进食野生蘑菇量多、喝白酒的工人,症状较重。

据知情者叙述,4名危重患者,吃的最多,每人约一碗蘑菇,且有3人同时饮用白酒。

调查结果表明,食用野生蘑菇的两组人群均有病例发现,未食用野生蘑菇,无病例发现。

7月22日午餐在厨房A、厨房B共35人就餐,其中22人食用野生蘑菇,发病20人,发病率90.91%。

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中午12时20分,主要症状为头晕、恶心、呕吐。

末次病例发病时间18时20分,症状类似首发病例。

患者17例,均为男性,年龄16~55岁。

2.4现场卫生学调查该施工队位于威海高区南园路5号环山路两侧搭建两排板房,供工人住宿、做饭。

设有厨房7个,设施比较简陋,各厨房自购厨具。

厨房A门口堆积少量采摘未加工的野生蘑菇。

厨房A、B没有防蝇防鼠设施,没有消毒柜。

厨师叙述野生蘑菇加工过程,用猪肥肉煸炒后,加入辣椒、大蒜烹锅后,将洗净的野生蘑菇倒入锅中煸炒十几分钟,盛入大盆里,大家共同食用。

2.5样品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在事故现场采集未加工野生蘑菇1份、饮用净水以及剩余的相关食品进行毒物分析,均未查出砷、毒鼠强、氰化物等毒物。

根据此次中毒事故现场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卫生学调查结果,剩余的蘑菇或可疑蘑菇采集地再次采集的相似蘑菇形态学鉴定属于毒蘑菇可确诊[3]。

3 结论
威海市沿海开发城市,山地比较少,大多数人缺乏识别和鉴定毒蘑菇的经验,容易将毒蘑菇误认为无毒蘑菇食用。

野生毒蘑菇中毒主要集中在山周围村庄的居民,为村民采食野生蘑菇提供了便利,而农村居民对野生蘑菇的防范意识也相对薄弱。

城市居民主要通过市场购买野生蘑菇食用,防范中毒意识比较强,再加上工商部门对市场野生蘑菇交易监管力度比较大,毒蘑菇不容易流入,因而中毒事故发生较少[4]。

此事蘑菇中毒事故对威海市的卫生管理工作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林静,李高阳,谢秋涛. 毒蘑菇毒素的分类与识别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3,25(4):383-3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186-187.
[3]余思洋,王晓雯,赵江,等. 云南省2004-2010年野生蕈食物中毒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24(1):71-73.
[4]倪秀锋,卢志坚. 韶关市2003-2011年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3,25(2):182-1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