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挫裂伤临床路径资料

合集下载

头皮裂伤临床路径

头皮裂伤临床路径

头皮裂伤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头皮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头皮裂伤(ICD-10: 999/S01.001)行头皮撕脱清创修复术(ICD-9-CM-3:86.5102H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由钝器打击头部造成的,此类损伤往往都有不规则伤口,且创缘都很薄,伴有挫伤。

伤口内多有毛发,泥沙等异物嵌入,容易引起感染。

严重时可有失血性休克。

2.辅助检查:做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和 CT扫描,以明确是否有颅脑损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患者应尽早行清创缝合术,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TAT。

(四)标准住院日为 1-2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头皮裂伤(ICD-10: 999/S01.001)疾病编码。

2.患者应尽早行清创缝合术,伤后 24h内应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TAT。

无严重颅脑损伤,一般不需住院。

清创缝合术原则﹕将伤口内的异物全部清除,并将坏死的创缘切除,以确保伤口的愈合。

缝合时应将帽状腱膜同时缝合,以利止血。

局部头皮缺损直径﹤3~4cm的,可将帽状腱膜下层游离后缝合,或行“S”形、三叉形延长裂口,以利缝合。

头皮缺损过大的可行皮瓣转移或移植术修复。

由于头皮抗感染能力强,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一期缝合时限可适当延长至伤后 48h甚至72h。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2)头颅 CT检查,如怀疑多发伤行全身 CT检查。

头部浅表损伤中医临床路径

头部浅表损伤中医临床路径

头部浅表损伤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头部浅表损伤的患者。

一、头部浅表损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诊疗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部浅表损伤。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部浅表损伤。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西医诊断标准:各种急性外伤等原因造成人体头部的皮肤软组织等组织(排除骨组、脑、眼睛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的病理损害。

1.有明显的外伤病史,病程在3天内。

2.头部疼痛、肿胀、伤处压痛明显可出现皮下青紫瘀瘢或皮下血肿。

3.CT检查无骨折、脑出血、眼球损伤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3.证候诊断: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临床常见证候:气滞血瘀、淤血凝滞、气血亏虚(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部浅表损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头部浅表损伤的患者。

2.有明显的外伤病史,病程在3天内。

3.头部疼痛、肿胀、伤处压痛明显可出现皮下青紫瘀瘢或皮下血肿。

4. CT检查无骨折、脑出血、眼球损伤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苔、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液流变学、胸部X线片检查、c-反应蛋白、血培养、凝血功能+D-二聚体、心电图、颅脑CT、磁共振等。

(八)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1.清创缝合术;2.破伤风治疗;3.依情给予静脉用药。

头部内伤病中医临床路径

头部内伤病中医临床路径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疗(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原则: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原则《中医病证诊疗疗效原则》(ZY/T001.1-94)。

(1)有头部外伤或间接外伤史。

(2)伤后出现神志昏迷,烦躁不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3)结合病史和体征、CT、磁共振检查可拟定损伤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疗原则:参考《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二)证候诊疗1.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肿,心烦不寐。

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2.痰浊上蒙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呆钝健忘,胸脘痞闷,或神识不清,或时作癫痫。

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3.肝阳上扰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黄赤。

苔黄,脉弦数。

4.心脾两虚证: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仲惊悸,心神不安,或昏愦,面色萎黄,唇甲无华。

舌淡,脉细弱。

5.肾精局限性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含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

舌淡或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根据临床实际状况可选用下列一种或多个治疗办法。

(一)康复治疗1.针刺疗法(1)头皮针选穴: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操作办法:暴露头皮后,针尖刺入至头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

可依病情需要进行快速捻转手法或提插手法。

注:头部有外伤者暂不选用该疗法或避开局部伤口进行。

(2)体针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百会、厉兑。

配穴:水沟、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涌泉、解溪。

随症加减:意识障碍实证者加十二井穴(点刺出血),意识障碍虚证者加关元、气海、神阙;呛咳、吞咽障碍者加风池、翳风、完骨;语言不利者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手指握固者加合谷;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睡眠倒错者加上星、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头皮裂伤(县医院适用版)

头皮裂伤(县医院适用版)

头皮裂伤临床路径(2017 年县医院适用版)一、头皮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头皮裂伤(ICD-10: 999/S01.001)行头皮撕脱清创修复术(ICD-9-CM-3:86.5102H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由钝器打击头部造成的,此类损伤往往都有不规则伤口,且创缘都很薄,伴有挫伤。

伤口内多有毛发,泥沙等异物嵌入,容易引起感染。

严重时可有失血性休克。

2.辅助检查:做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和CT扫描,以明确是否有颅脑损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患者应尽早行清创缝合术,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TAT。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头皮裂伤(ICD-10: 999/S01.001)疾病编码。

2.患者应尽早行清创缝合术,伤后24h内应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TAT。

无严重颅脑损伤,一般不需住院。

清创缝合术原则﹕将伤口内的异物全部清除,并将坏死的创缘切除,以确保伤口的愈合。

缝合时应将帽状腱膜同时缝合,以利止血。

局部头皮缺损直径﹤3~4cm的,可将帽状腱膜下层游离后缝合,或行“S”形、三叉形延长裂口,以利缝合。

头皮缺损过大的可行皮瓣转移或移植术修复。

由于头皮抗感染能力强,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一期缝合时限可适当延长至伤后48h甚至72h。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2)头颅CT检查,如怀疑多发伤行全身CT检查。

脑外伤临床路径

脑外伤临床路径

脑外伤
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O2
测BP、P、R、观察神志、瞳孔变化
建立静脉静脉通道,抽血
血压高者输脱水剂,降颅内压(20%甘露醇)
协助医生查体
有伤口者予无菌纱布覆盖,适当加压止血
生命体征平稳者休克者先抢救休克,心跳、呼吸骤停者按护送做相关检查平稳后再检查心肺复苏处理
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需插管者通知麻醉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科并备好插管用物
查完回室后续测BP、P、
生命体征平稳者有伤口需急诊手术者做好术前准
协助医生清创备,意识障碍、烦躁者防坠床
一般处理(如应用TAT、护送到手术室、交接交
转归
回家留观入院
与病房护士
交接清楚。

脑挫裂伤临床路径

脑挫裂伤临床路径

脑挫裂伤临床途径(县级医院)一、脑挫裂伤外科治疗临床途径原则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疗为脑挫裂伤(ICD-10:S06.201)行颅内血肿去除、去骨瓣减压术(ICD-9-CM-3:01.3902)。

(二)诊疗根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病史:头部有加速性损伤或减速性损伤外伤史。

2.体格检查:根据脑内挫伤灶的部位和范畴可出现某些对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1)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烦躁);(2)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定向力障碍);(3)定位症状(挫伤灶位于脑功效区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单纯性失语,局灶性癫痫);(4)瞳孔变化(如对称性缩小,并有脑膜刺激征及发热常为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如瞳孔针尖样缩小,则可能合并有桥脑损伤,如单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逐步消失,合并锥体束征,则提示中脑受压,可能并发颅内血肿或者严重脑水肿);(5)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双侧瞳孔缩小,发热等症状);(6)精神症状(额颞叶脑挫伤可有情绪不稳,烦躁,淡漠等症状)。

3 辅助检查:(1)颅骨 X 线平片:多数患者可发现颅骨骨折;(2)腰椎穿刺:脑脊液呈血性,颅压正常或轻度偏高;(3)头颅 CT:脑挫伤灶呈片状高密度或者高低混杂密度,重度挫伤可合并有脑水肿或脑肿胀,脑室构造等受压变形;(4)头颅 MRI:不作为首选检查,多用于不好确诊的小挫伤灶。

(三)治疗方案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手术指征:1.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已有一侧瞳孔散大的脑疝体现;2.C T 检查发现中线构造明显移位,脑室明显受压;3.在脱水等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者。

(四)原则住院日为≤28天。

颅骨凹陷性骨折和头皮裂伤临床路径

颅骨凹陷性骨折和头皮裂伤临床路径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一、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

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或颅骨钛板(网)或其他颅骨修复材料修补术(ICD-9-CM-3:02.02-02.06)。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病史:多有头部外伤病史。

(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

(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

(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和(或)局灶性癫痫等相应症状。

2.辅助检查(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骨折部位切线位平片,后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

(2)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或三维重建):可显示凹陷骨折范围及深度,CT平扫可除外有无继发颅内异常。

(3) 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1cm,临床出现局灶性症状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者,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粉碎性凹陷骨折,需手术摘除游离碎骨片,保留带有骨膜的骨片,缩小日后需修补的面积,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大静脉或静脉窦处的凹陷性骨折,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下陷较深仍可观察,待充分准备后择期手术;重要功能区的凹陷骨折,当骨折片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肢体麻木、癫痫等,应行骨片整合复位或清除术。

(完整word版)1010个临床路径之康复临床路径

(完整word版)1010个临床路径之康复临床路径

1010个临床路径之康复临床路径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检查: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1)意识状态的评定(2)运动功能的评定(3)感觉功能的评定(4)言语功能的评定(5)吞咽功能的评定(6)认知功能的评定(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2.康复治疗(1)体位摆放与处理(2)意识障碍处理(3)运动治疗(4)作业治疗(5)物理因子治疗(6)认知功能训练(7)言语治疗(8)吞咽治疗(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11)中医治疗(12)痉挛处理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感染的治疗(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3)压疮的治疗(4)异位骨化的治疗(5)其它: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挫裂伤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脑挫裂伤外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挫裂伤(ICD-10:S06.201)
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ICD-9-CM-3:01.3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病史:头部有加速性损伤或减速性损伤外伤史。

2.体格检查:根据脑内挫伤灶的部位和范围可出现一些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
(1)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烦躁);
(2)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定向力障碍);
(3)定位症状(挫伤灶位于脑功能区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单纯性失语,局灶性癫痫);
(4)瞳孔改变(如对称性缩小,并有脑膜刺激征及发热常为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如瞳孔针尖样缩小,则可能合并有桥脑损伤,如单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逐渐消失,合并锥体束征,则提示中脑受压,可能并发颅内血肿或者严重脑水肿);
(5)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双侧瞳孔缩小,发热等症状);
(6)精神症状(额颞叶脑挫伤可有情绪不稳,烦躁,淡漠等症状)。

3 辅助检查:
(1)颅骨X线平片:多数患者可发现颅骨骨折;
(2)腰椎穿刺:脑脊液呈血性,颅压正常或轻度偏高;
(3)头颅CT:脑挫伤灶呈片状高密度或者高低混杂密度,重度挫伤可合并有脑水肿或脑肿胀,脑室结构等受压变形;
(4)头颅MRI:不作为首选检查,多用于不好确诊的小挫伤灶。

(三)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手术指征:
1.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已有一侧瞳孔散大的脑疝表现;
2.CT检查发现中线结构明显移位,脑室明显受压;
3.在脱水等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06.201脑挫裂伤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
(4)入院当日头颅CT。

2.如有复合伤,还需进行相关专科检查。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等;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
慎用;
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
②儿童:平均一日剂量为60mg/kg,严重感染可用到100 mg/kg,分3-4次给予;
③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肌酐清除率>20ml/min者,每日3次,每次0.75-1.5g;肌酐清除率10-2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2次;肌酐清除率<1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1次;
④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⑤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3)推荐头孢曲松钠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①成人:1g/次,一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②儿童:儿童用量一般按成人量的1/2给予;
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3.脑保护剂的应用:可考虑使用奥拉西坦。

4.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可考虑使用奥美拉唑。

5.脱水剂的应用:可考虑使用甘露醇。

6.抗癫痫药物的应用:可考虑使用苯妥英钠。

(八)手术日为住院当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3.手术置入物:引流管系统。

4.输血:根据手术失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4周。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术后24小时之内及病情变化时
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情况;化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行血气分析、胸部CT等。

3.手术切口每2-3天换药一次。

4.术后7天伤口拆线,或根据情况酌情延长拆线时间。

5.术后根据患者情况行气管切开术。

6.术后早期康复训练。

(十)出院标准。

1.手术切口顺利愈合、拆线,无感染;
2.颅内病灶出血吸收、水肿消退,无占位效应;
3.患者生命征平稳,病情稳定,处于恢复期;
4.体温正常,与手术相关各项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5.仍然处于昏迷的患者,如生命征平稳,评估不能短期恢复者,没有必须住院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可以转院继续康复治疗。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术后出现颅内二次出血,并发脑水肿、脑梗塞,
严重者需要二次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切口,颅内感染,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术后出现其他内外科疾病,如肺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等,需进一步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十二)费用参考标准:8000-15000元。

二、脑挫裂伤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挫裂伤(ICD-10:S06.201)
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ICD-9-CM-3:01.39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