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散文赏析
毕淑敏经典散文赏析

毕淑敏经典散文赏析毕淑敏经典散文赏析毕淑敏经典散文赏析1《柔和》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
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问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
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
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单是手中的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可见胃充盈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起码无法达到完全的心平气和。
再说柔这个字。
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盘骨的模样。
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
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炬钢化作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
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
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清的浓度调得柔和一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
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拨弩长,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
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的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啊。
不信,你看看报上征婚广告净是征询性格柔和的伴侣。
人们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语调是柔和的,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身体的张力是柔和的当我们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缕缕蓝色的温润,弥漫在唇舌之间。
有人追索柔和,以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
书刊上有不少教授柔和的小诀窍,比如怎样让嗓音柔和,手势柔和我见了一个女孩子,为了使性情显出柔和,在手心用油笔写了大大的慢字,天天描一遍,掌总是蓝的。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优秀3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优秀3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散文《背影》赏析

散文《背影》赏析散文《背影》赏析散文《背影》赏析(一)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
斯文乃追忆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
讲述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期间,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老家奔丧。
办完丧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则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今南京市浦口区惜别的情景。
此文后来收在了开明书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
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杰作。
作者仅以一千五百字描写了一个生活片断,却能感人至深,脍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写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本文作于1925年,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
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会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例,讲述了其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名家散文摘抄加赏析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 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 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宁静,就像儿时,拿起蒲公英的细须,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带着惊喜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籍与欣喜。
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擦亮眼睛,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就像儿时在小院里听蛐蛐的叫声,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 圣地 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 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 以花来证明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坛,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台湾最为多产而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他说,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 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辛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 。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 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 。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 富人 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语文散文赏析大全

语文散文赏析大全标题:语文散文赏析大全导语:散文是一种抒发情感、叙述事物、表达思想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纯净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系列精选的语文散文赏析,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文字之美的海洋中。
1.《草》——鲁迅赏析:这篇散文以鲜明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片草地以及草木的生命力。
作者通过描述草地中成千上万的草叶既互相交榻、互相斗争,又互相拥抱、互相合作的样子,表达了草地上万物互联互通的生机勃勃之态。
文章以简练而深沉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洞察与敬畏,令读者对自然界的伟大之处有了更深的感悟。
2.《春》,郭沫若赏析:这篇散文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好。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变幻多样的意象,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示了春天的繁花似锦、风光旖旎的景象。
文章中蕴含了深情的笔墨,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带给人们的希望和喜悦。
同时,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讴歌,唤起了读者对自然美好的渴望,鼓励人们积极追求幸福生活。
3.《向日葵》——徐志摩赏析:这篇散文以向日葵为主题,通过描述向日葵的生长和开放,以及它们面向太阳的坚定和顽强,表达了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文字的表达中,作者用鲜明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向日葵向阳时的坚持,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努力。
通过向日葵的形象,我们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引发了人们对于幸福的思考。
4.《简·爱》——海伦·凯勒赏析:这篇散文通过讲述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成长之路展示了一个不放弃追求自由和充实人生的正能量。
作者通过真实细腻的叙述,勾勒出海伦·凯勒从无法沟通的黑暗世界到自由世界的转变,表达了对生命坚持和追求的信念。
文章以深厚的情感、真实的场景感动了无数读者,呼唤着每个人发掘内在力量,坚守希望的力量。
5.《小时候》——余秋雨赏析:这篇散文用平实的文字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些经历和回忆,勾起了人们对于纯真时光的思念。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的见闻和感受,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童年的美好与意义。
优美散文片段加赏析

优美散文片段加赏析优美散文片段加赏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俗地说就是,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优美散文片段加赏析【1】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道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故都的秋》2、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
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听听那冷雨》3、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
盈满诗意的散文——美文《一竿冷》赏析

引言散文是一种以完整的句子为基本单位,运用平铺直叙的写作方式,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令人赞叹,其中美文《一竿冷》就是一篇深受人们喜爱的散文之作。
本文将带您一同赏析这篇盈满诗意的散文,欣赏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一、题目点睛《一竿冷》这个标题简短而贴切,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而引人遐想的感觉。
通过简洁有力的三个字,作者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好奇心并引发了情感上的共鸣。
下面,我们将深入剖析这篇美文,从标题中找到更多的线索。
二、神秘与哲思融合的开篇文章开篇即引人注目,作者运用了一种婉约而深邃的语言,让读者陷入沉思之中。
作者笔下描绘的一竿冷,不仅仅代表了寒冷的季节,更是喻示着现实生活中的冷漠与孤寂。
通过对纸上画笛声的描写,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一丝丝凌冽的寒风,以及心灵深处的孤独。
作者通过开篇的铺垫,成功地将读者的情感引入到故事情节中。
三、细腻的情感描写在《一竿冷》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腻的情感描写,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温情。
作者通过描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遭遇,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中。
他通过细节的展示,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悲伤、孤独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引发自己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思考。
四、意境描绘的韵律美在文章中,作者对意境的描绘非常出色,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营造出了一种富有诗意的美感。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空间,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例如,“雪花纷纷,轻轻地落在纸上,亦犹如白鹭掠过湖面。
”这句描写不仅展示了美丽的雪景,更赋予了纸上音符一种灵动的生命力。
通过这种独特的描绘手法,作者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了纸上音符的美妙与抒情。
五、哲思的深入思考除了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描绘,美文《一竿冷》还贯穿着深入的哲思与思考。
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冷漠与困难的揭示,引发了读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例如,在文章中作者提到:“有时,孤独守护自己又能怎么样?而对于生活过得辛苦的我们来说,如何摆脱寒冷?”这句话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思索,让读者不禁思考自己在寒冷中的坚持与奋斗。
2022最美散文十赏析

2022最美散文十赏析一、黄昏菩提二、莲花与冰冻玫瑰三、温一壶月光下酒四、求好五、和时间赛跑六、白雪少年七、鸳鸯香炉八、桃花心木九、红心番薯十、生命的化妆一、黄昏菩提我喜欢在黄昏的红砖路上散步,因为无论天气如何,黄昏的光线总让人感到宁静,能深刻地反思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共同心灵。
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我们都是菩提树。
虽然我们拥有很少的土地,但我们几乎不抬头就能看到广阔的天空。
我更关心的不是我们需要什么,而是青年究竟需要什么,我们关心的都市新人种,他们耳朵上粘着耳机随身听,过大的衬衫放在裤外,即使好天他们也罩一件长达小腿的黑色神秘风衣。
少女则全身燃烧着颜色一样,黄绿色的头发,红蓝色的衣服,黑白鞋子,当他们打着拍子从我面前走过,就使我想起童话里跟随王子去解救公主的人物。
小时候,我跪下闻泥土的芬芳,因香而泣;关于民族该走的方向,有过激烈的争论,因为悲伤又难收;我曾经用生命的热血和野心写下慷慨悲壮的诗篇,因为诗篇燃烧了,互相传递。
曾经,曾经是昨天,昨天是西风中枯萎的绿树。
城里的树旁边有树,城里的人还是人。
每棵树都会努力成长;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摔倒。
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有树的风姿。
每天我走完了黄昏,将归家的时候,我就怀着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阳的头发,说一些赞美和感激的话。
对这个世界的缺点心存感激,让我们保持警惕,不至于跌倒。
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
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藉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匆忙或肮脏、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泉。
夕阳听了感激和赞美,点了点头,躲在山后,只留下绯红的脸颊。
二、莲花与冰冻玫瑰莲花他们都爱莲花。
当他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听说哪里种了荷花,总会大老远跑去看看。
他们经常坐在池塘的岸边,痴迷地看着它们。
他们总觉得,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荷花都是美丽的。
初开的有初开的美,盛放的有盛放的美,即使那将残未谢的,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柔而凄清的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散文赏析〗
“子曰”一生
作者:查一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童音响亮,我黎明即起,早诵夜课。
父亲大悦,半部《论语》治天下,你这样读下去,查门有望矣。
我心里想的不是“查门有望矣”,而是想讨父亲高兴,免一些棍棒。
因为我心里很清楚,父亲爱“子曰”胜过爱“子女”。
文革时“破四旧”,烧我家上千册线装书。
遗落几本,父亲拾起来,一并扔进火堆。
边扔边说,你们工作做得不仔细。
放火的人很委屈:我是故意给你留几本。
父亲很理解很配合:不用!不用!书都在我脑子里。
家贫,每天的菜肴都是白菜萝卜。
父亲却很快乐,用筷子敲打碗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的意思是鼓励我们大啖萝卜,见贤思齐。
而最初,母亲以为萝卜烧咸了,还需再加一瓢水。
我和姐姐则以为“贤哉回也”是萝卜的别称。
放学回家,问姐姐中午吃什么,我姐姐说,又吃“贤哉回也”!那时最大的愿望是,如果有一头猪叫“贤哉回也”就好了。
父亲穷而好捐。
有一年春天,附近村子死了一头牛。
父亲称上一斤
牛肉,扔下十元钱。
说你们死了牛,是件大事,又赶上春耕,我十分心痛!那时牛肉只要三毛钱一斤。
队长过意不去,夜里执牛头相送,父亲奋力地用瘦弱的双肩抵住两扇门,大呼:“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我都说了不要找零了你还要送牛头来,我说话不算数今后怎么做人啊?“仁”与“义”都是好东西,瞬间引爆了父亲瘦小体腔里的爆发力。
硬是把两扇门合并起来,并且闩上了门闩。
母亲常常看着空空的米缸感叹,世上的孬子都知道把米往家里讨,你们的父亲却把钱往外送。
父亲走过来“嘿嘿”地笑笑:“这正好说明了问题,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时,父亲工资只有四十五元五角,一半要用来接济周围的人。
偶尔,路过办红白喜事的人家,父亲摸摸口袋,惭愧地跟人家说,我确实没有钱送了,这样吧,我帮你们写写字。
父亲一笔字,颜骨柳风,人家求之不得,事后都被收藏。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就这样奉“子曰”为圭臬,处处以“君子”的风范来自我约束。
他的内心是宁静而充实的,而且充满了随时可以引爆的道德能量。
秉持“子曰”之剑,去迎战“风车”,剑锋所指,尽是世间的艰难、苦难与不公。
他时而显得强大,时而显得脆弱。
一年秋天,西风漫道,黄叶纷飞,父亲病得很重。
这是父亲最后一次说“子曰”了。
探病者不胜其悲,父亲则从病榻上奋力抬头,说:“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生死听于天命,还是不忧不惧为好。
”最终,他不忧不惧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