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合集下载

阳羡湖特色旅游小镇概念规划设计说明

阳羡湖特色旅游小镇概念规划设计说明

阳羡湖特色旅游小镇概念规划设计说明一、项目背景1.项目缘起2006年,在湖滏镇域及周边地区条件的整体框架下,宜兴市组织开展了阳羡生态旅游区的规划与整合开发。

随着阳羡湖旅游区的实施,阳羡湖控规中规划的阳羡湖东侧的新市镇亟待深入研究与规划,以明确该镇在整体环境中的定位,满足阳羡生态旅游区的配套设施要求以及部分拆迁安置的居住小区的规划。

由此,2009-2010年,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受宜兴市规划局委托,承担了阳羡湖特色旅游小镇(即控规规划的“新市镇”)的概念规划以及阳羡湖拆迁安置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

2.区位环境1)区域环境阳羡湖特色旅游小镇地处湖滏镇与阳羡湖生态旅游区之间,北临灵庙公路,南临金沙大道,是宜兴至竹海的必经之地。

旅游小镇位于宜兴南18公里,东距太湖5公里,周边有丁(山)张(公)、汤(渡)省(庄)、张(公)灵(谷)、湖新公路,东岭公路等;东岭公路经悬脚岭直通浙江,汤省公路东端与宁杭高速公路衔接。

2)文化环境(周边景点)旅游小镇所处区域系丘陵山区,属天目山余脉,山峦环抱、连绵起伏,且周边景点集中,自然景观多样,人文景观丰富。

有“华东第一竹海、太湖第一源头、苏南第一高峰”之称的竹海风景区、彰显陶朱公范蠡兴陶制业的陶祖圣境风景区、雕塑文化和溶洞茶州相结合的优美灵谷风景区等,还有张公洞、玉女潭、龙池山森林公园、澄光寺等特色鲜明的旅游风景区,都是华东旅游圈和太湖旅游风光带上的特色精品景区。

3)自然环境a.气候特点湖滏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气温为13℃-16℃。

b.植被湖滏自然植被丰富。

湖滏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湖滏香茗历来与杭州龙井,苏州碧螺春其名,为历代贡品,当今更是名品迭出。

湖滏还是著名的毛竹产区,竹林面积达6万亩.在起伏的群山中,挺拔茂密的翠竹连绵不断,山风吹过,竹影婆娑,好似大海波涛,气势十分壮观。

宜兴市城市总规及中心区规划

宜兴市城市总规及中心区规划

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已阅:35344次发布时间:2009-1-10 10:18:17《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已于2009年1月4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苏政复【2009】1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现将《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规划成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1.规划范围宜兴市行政区范围,总面积约2038.7平方公里(不包括宜兴太湖水域)。

2.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3年;远期:2014—2020年;远景:展望50年。

3.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3)《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建规[2005]2号);4)《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苏发[2005]31号);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2005年第146号);7)《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8)《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9)《关于确认城市总体规划报批材料的通知》(苏建函规〔2008〕189号)。

4.城市性质著名的陶都、长江三角洲生态旅游城市,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区重要的工业和商贸城市。

5.城市特色宜兴城市主要特色为“中国陶都、江南水城”。

陶都特色主要是立足陶都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有效的发展陶艺,振兴陶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陶都。

水城特色主要是要求城市建设充分利用现状团氿、东氿及城区的河道,结合滨水地形,利用水对城市地形的有机划分,打造滨水城市,形成形态鲜明、充满新鲜活力的水城特色。

6.区域功能定位苏、浙、皖交界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华东地区的生态旅游城市、商品流通中心和信息中心,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陶瓷产业区、环保产业生产和服务基地。

宜兴市自然资源

宜兴市自然资源

宜兴市自然资源
宜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素有“竹乡”之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宜兴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山川湖泊交相辉映,景色宜人。

自然资源概况:
宜兴市境内山地、丘陵、湖泊等自然景观分布广泛。

其中,鳌山、茅山等名山为宜兴市的地标之一,不仅风景优美,还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

太湖、洪泽湖等水域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渔业和水产养殖基地。

此外,宜兴的竹资源也是当地特色之一,盛产优质的毛竹和箬竹,被誉为“中国竹都”。

生态环境保护:
宜兴市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加强生态修复、推动绿色发展等措施,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宜兴市积极开展湿地保护、森林防火等工作,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旅游资源开发:
宜兴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茅山、宜园等知名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繁荣。

同时,宜兴特色的竹文化也成为旅游业的亮点,为宜兴市的旅游业增添了独特魅力。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宜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宜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宜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4.26•【字号】苏政复[2010]28号•【施行日期】2010.04.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宜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0〕28号)宜兴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上报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2020)的请示(宜政发〔2010〕26号)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2020)》和规划提出的保护原则与目标任务。

二、同意你市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为宜城片区和丁蜀片区。

其中,宜城片区西至团氿东岸,东至东仓河、大溪河西岸,北至太滆河南岸,南至南虹河北岸,面积约124公顷;丁蜀片区包括青龙山、黄龙山周边、蜀山周边和蠡河、画溪河沿岸地区,面积约544公顷。

同意划定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面积约12.8公顷;月城街历史文化街区,面积约2公顷;葛鲍聚居地历史文化街区,面积约3公顷。

三、望按保护规划要求,完善政策措施,依法实施管理。

重点保护宜城片区历史街巷、路网格局和外围的历史水系环境;丁蜀片区山水体系,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厂矿、码头、堆场及相关设施,历史街巷的位置和走向。

保护与陶业发展相关的自然环境、陶土矿址、古窑址、近现代特色陶瓷企业、陶矿开采场所、陶艺名人旧居和相关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陶瓷生产工艺、烧制流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建筑高度和视廊控制,展示山体、水系、居住聚落与陶瓷产业布局的关系,彰显城市背山面水和因陶而兴的特色格局。

四、抓紧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进一步明确保护要求,全面落实保护措施。

依法监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整治工作,防止对传统风貌造成不良影响。

五、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宜兴简介介绍

宜兴简介介绍

张公洞
溶洞景观
张公洞是宜兴著名的溶洞景区之 一,拥有独特的溶洞景观和神秘 的地质奇观,如石笋、石幔、石
花等。
地下河探险
张公洞内设有地下河探险项目,游 客可以乘坐小船穿越溶洞,欣赏地 下河的美景和神秘地质奇观。
历史文化
张公洞内保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 迹和传说,如张果老的修炼遗迹、 神仙洞府等,让游客了解宜兴的历 史文化。
创新驱动
宜兴将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提 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便利性,降低交 通拥堵。
宜兴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 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
宜兴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打造宜居的生 态环境。
06
社会文化活动与节日
社会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
宜兴有着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民间 艺术表演等,这些活动旨在展示宜兴的多元文化和艺术。
体育活动
宜兴的体育活动也非常丰富,包括各种球类运动、游泳、 健身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市民的体质,也丰富了他们 的业余生活。
教育活动
宜兴非常重视教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包括公 开课、讲座、培训班等,这些活动旨在提高市民的文化素 质和技能水平。
传统节日与习俗
春节
春节是宜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02
经济发展与产业特色
经济发展概况
总体经济规模
宜兴市的经济总量在江苏省内 处于领先地位,2022年GDP达 到了2000亿元左右。
经济结构与增长
宜兴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 为主导,第三产业也呈现出快 速发展的趋势。经济增长率保 持稳定,年均增长率在6%左 右。

宜兴2024拆迁计划书

宜兴2024拆迁计划书

宜兴2024拆迁计划书一、背景宜兴市是江苏省无锡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太湖之畔,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随着城市的发展,宜兴市近年来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为了满足城市建设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宜兴市政府决定进行2024年的拆迁计划。

二、目标宜兴2024拆迁计划的目标是调整城市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三、拆迁范围拆迁范围主要包括宜兴市城区内的旧城区和宜兴市郊区内的农村地区。

具体拆迁范围将根据城市规划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确定。

四、拆迁政策1.合法权益保护:拆迁过程中,宜兴市政府将依法保护被拆迁户的合法权益,包括住房补偿、安置补助等。

2.公平公正:拆迁过程中,宜兴市政府将公开招标选择符合条件的拆迁工程公司负责具体的拆迁工作,确保拆迁过程公平公正、透明合法。

3.社会保障:对于因拆迁而失去生活来源的居民,宜兴市政府将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包括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等。

4.暂时安置:对于被拆迁的居民,宜兴市政府将安排暂时性的安置点,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设施,确保被拆迁户的基本居住需求。

五、拆迁进度安排根据宜兴市拆迁计划的要求,拆迁进度安排如下:1.拆迁准备阶段:2022年1月-2023年4月,包括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合同签订等工作。

2.拆迁实施阶段:2023年5月-2024年6月,根据拆迁计划逐步展开拆迁工作,实施安置和补偿政策,确保拆迁工作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3.拆迁评估阶段:2024年7月-2024年12月,对拆迁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检查拆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和政策,提升拆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六、资金保障为确保宜兴2024拆迁计划的顺利实施,宜兴市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协调安排拆迁资金,包括拆迁补偿资金、安置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等,保障拆迁工作的资金需求。

七、环保措施在拆迁过程中,宜兴市政府将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拆迁工作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宜兴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宜兴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宜兴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宜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优
秀的生态宜居城市。

近年来,宜兴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宜兴市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使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
产水平。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
和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宜兴市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同时,
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了一批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业龙
头企业,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再次,宜兴市加强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
生态补偿力度,推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和农业
面源污染治理,提高了农田生产环境质量,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和
品质。

此外,宜兴市还注重了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引
导农民增加种植业、养殖业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同时,加强了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提高了农民的
收入水平。

总的来看,宜兴市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收入持
续增加。

未来,宜兴市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历史研究
2.现状调查与评估
3.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4.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5.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6.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7.规划实施政策建议
─3─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规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结构、布局、风貌保护完好,未遭破坏的。对此类建筑保持原样,不得翻建,可按原样并使用相同材料进行修缮;
(2)结构、布局、风貌基本完好,局部已变动的。
对此类建筑,应按变动前的式样修复;
(3)结构、布局、风貌尚可,大部分已改动的。对此类建筑应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整治和更新;
2.2重要保护对象的确定;
2.3功能发展定位;
2.4空间格局保护;
2.5环境风貌保护;
2.6建筑遗产的保护;
2.7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2.8其他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9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2.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3.1用地功能与结构;
3.2人口结构与容量;
3.3公共活动空间;
(3)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文化遗存分布图;
(4)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建筑的年代分析图;
(5)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建筑层数分析图;
(6)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建筑质量分析图;
(7)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建筑历史功能分析图;(8)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建筑风貌分析图;
(9)历史文化街区其他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图;(10)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遗产保护规划图;
规划修编应当按原程序论证、报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前,《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2020)》已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

根据《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和《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的相关要求,现将规划成果向社会公布。

宜兴市规划局二○一○年六月十日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文本1.总则1.1.为加强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特制订本规划。

1.2.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总体规划阶段的专项规划,是对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完善和深化,是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1.3.规划依据(1)《中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4)《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6)《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1(7)《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8)《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计划纲要》(9)《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10)国家及江苏省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1.4.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其中以历史城区所在的宜城和丁蜀为主。

1.5.规划期限以2009年-2012年为近期规划,2012年-2020年为远期规划。

1.6.成果构成本规划的成果由规划文本及图件、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构成。

(1)规划文本及图件为具有法定效力的条文和图纸。

(2)规划说明书是对文本和图件的解释、分析和补充说明。

(3)基础资料汇编包括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宜兴市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的通知;宜兴市历史沿革及现状概况;宜兴陶文化保护专题报告;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历史城区及近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一览;文物控制单位名录;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名录;古树名木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索引。

1.7.规划管理权属本规划由宜兴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宜兴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2.规划目标与原则2.1.规划目标(1)为全面保护宜兴以陶文化为核心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为实现科学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法定效力的依据;(2)为提升城市品格,弘扬宜兴的历史文化优势,以在新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2.2.规划原则(1)法治原则: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严格依法编制规划。

(2)科学发展原则:兼顾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与之相协调。

(3)实事求是原则:在高瞻远瞩的同时,强调实事求是,注意将远景规划目标和近期可操作的目标相结合。

2.3.与总体规划的关系2.3.1.本规划为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对《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部分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深化。

2.3.2.对历史城区中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和用地性质进行细化和完善,强化具有陶都特色的城市总体形态、历史城区格局和各类遗存的保护,增加部分文化和旅游服务用地,以突出反映紫砂陶瓷产业对本地区发展的重要影响。

2.3.3.本规划经审批公布后,《宜兴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004—2020)》即由本规划取代。

3.保护框架3.1.保护目标3.1.1.全面发掘以陶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内涵,落实、丰富并强化城市总体规划中“我国著名陶都”的城市性质定位。

3.1.2.保护真实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风貌及其相关的自然环境,作为宜兴历史的实物证据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

3.1.3.协调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生活改善之间的关系,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遗产保护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协调用地、交通、市政等专项规划和遗产保护的矛盾。

3.1.4.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展示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全面发挥其社会、经济价值和增强地区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情感价值,建设和谐社会。

3.2.保护原则3.2.1.真实性原则:切实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本体及其背景环境,保持其遗存的真实历史信息。

反对伪造历史信息的仿古、重建活动。

3.2.2.整体性原则:强调历史文化遗产类型的全面性,保护城市历史空间和文物古迹环境的完整性,保护城市各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信息在时间序列上的延续性。

3.2.3.可操作性原则:在保护对象、保护措施和利用方式上充分考虑“保得住、用起来”的可能性和具体措施。

3.2.4.延续性原则:强调历史街区的动态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物质空间的同时,维持其生命力并注入活力。

3.3.保护层次3.3.1.在空间范围上,本规划的遗产保护对象包括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包括相应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内容。

3.3.2.为重点保护对宜兴乃至整个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紫砂陶瓷文化遗产,以及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规划分五个方面说明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1)陶文化遗产的保护(2)历史城区格局的保护(3)历史文化街区层面的保护(4)文物古迹层面的保护(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3.4.保护对象构成3.4.1.陶文化遗产:能够体现紫砂陶瓷文化对本地区影响的所有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三个层面,是宜兴市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类型。

其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兼具两种城市形态的陶都结构(2)陶业发展的山水环境资源(3)丁蜀工业市镇的格局和景观(4)陶瓷生产场所和建构筑物(5)陶瓷文化相关聚落(6)陶瓷名人旧居和故居(7)陶文化相关可移动文物(8)陶瓷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3.4.2.历史城区格局:丁蜀历史城区“背山面水”的选址特点,“山核水轴、因陶而兴”的陶都格局和自然路网形态;宜城历史城区位于“广川之上”的选址特点,“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水城格局特色,“水陆双轴”的田字型路网形态。

3.4.3.历史文化街区层面:蜀山古南街、月城街、葛鲍聚居地等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东水关-周王庙、亦园—公共体育场、青龙山-黄龙山-解放路等三个风貌控制区;名称、位置、线型基本未变的各历史街巷。

3.4.4.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物质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控制单位,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古树名木和古井、古桥梁、古码头等历史环境要素。

3.4.5.非物质文化遗产:(1)宜兴紫砂等陶瓷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2)梁祝文化(3)名人文化(4)阳羡茶文化(5)阳羡山水文化(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4.陶文化遗产保护4.1.陶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般要求4.1.1.除应尽快编制宜兴市陶文化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以外,寻求在当代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陶文化保护与陶瓷工业发展双赢的方式方法。

4.1.2.陶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区包括蜀山和白宕两片。

蜀山片包括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和紫砂一厂、二厂,在类型上以紫砂制作和陶瓷销售为主,在时间上以明清时期及其以前的陶瓷手工业和商业文化为主,并延续为近现代陶艺大师的摇篮。

白宕片为青龙山-黄龙山陶业风貌区,在类型上以陶矿开采和日用陶生产为主,在时间上包括汉代—民国的陶矿和窑址,明清—民国的陶瓷家族聚居地以及解放后的现代陶瓷工业。

4.1.3.尽快开展陶瓷工业遗产的普查,建议根据以下标准遴选工业遗产:(1)真实性——必须是与陶瓷产业的原材料采集、烧造仪式、生产工艺、运输销售、陶艺名人相关的实物遗存。

(2)历史性——为1980年代以前建成建筑物及构筑物。

(3)代表性——能够代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种工艺技术,体现阶段性发展特征。

4.1.4.对决定搬迁的厂、矿、码头等工业企业,应做好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和保护工作。

保留具有一定价值的建构筑物和不可移动的大型机械,结合新的用地性质赋予再利用功能,有展示价值的机械和建筑构件可作为景观小品陈设,使地块更新后仍能保持一定的陶都文化印迹。

代表性的机器设备和档案资料等可移动文物应收集、整理并择址集中展示。

4.1.5.针对不同类型的陶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见表1)4.2.兼具两种城市形态的陶都结构的保护4.2.1.保护宜兴兼具两种城市形态的古代陶业都市结构。

明代宜兴的陶瓷产业勃兴后,丁蜀成为工商中心并形成了“山核水轴“的自由工商城市形态,不同于行政中心宜城的“田字形”传统城市形态,一个城市兼具两种城市形态是宜兴作为古代陶业都市的结构特征。

4.2.2.具体保护措施如下:(1)通过保护历史路网、山体和水系,维持宜城历史城区的“田字形”传统形态表1 陶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和要求和丁蜀历史城区的“山核水轴“的自由形态。

(2)保护宜城和丁蜀之间的龙背山森林公园的生态景观和地下墓葬等自然和文化遗产。

(3)保护历史上宜城与丁蜀之间的联系通道:蠡河和老104国道(宁杭公路)。

(4)采取适当的景观规划等措施,展示宜城和丁蜀历史城区的边界,说明蠡河和老104国道的历史。

4.3.陶业发展的山水环境资源保护4.3.1.保护陶瓷产业赖以发展并加以改造的自然和人工山水环境资源,保护对象包括:(1)陶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陶土矿所在的青龙山、黄龙山。

(2)依山而建的龙窑和陶瓷作坊所在的蜀山、茅庵山。

(3)与陶业生产相关聚落所在的丁山、台山、蜀山。

(4)陶瓷运输所经的水道:蠡河、画溪河、白宕河。

(5)古代采矿矿坑形成的水面:大水潭。

(6)构成陶文化发展背景环境的其他山体水系:龙背山、蛟河、太滆河、南虹河、东仓河、大溪河、团氿。

4.3.2.保护范围:(1)山体保护范围以各山体山脚线为准(见图件)。

(2)水体保护范围以城市蓝线为准(见图件)。

4.3.3.陶文化相关山体的保护与利用要求(1)保护山体的地形地貌、植被、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严禁建设性破坏和环境污染。

(2)保护并展示与山体相关的矿坑窑址、民居书院、寺庙墓葬以及历史传说等文化资源。

(3)根据各山体的历史沿革和现状特征,确立相应的主题、保护重点和利用方式(见表2)。

表2 山体保护与利用方式一览表(4)青龙山、黄龙山、蜀山等主要山体应编制详细规划,在遗产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其生态、景观和文化休闲功能。

4.3.4.陶文化相关水系的保护与利用要求(1)严格执行城市蓝线保护要求,防止水质污染,保护历史岸线形态和自然景观。

(2)保护并结合旅游及休闲活动展示与水体相关的水乡风貌、陶业航运设施、水关、桥梁、驳岸、栏杆、埠头、码头等历史构筑物和水工设施及相关故事传说等文化资源。

(3)根据各水体的历史沿革和现状特征,确立相应的主题、保护重点和利用方式(见表3)。

表3 水系保护与利用方式一览表4.4.丁蜀工业市镇的格局和景观保护4.4.1.保护丁蜀历史城区无城墙、根据传统陶业发展而自然生长的城市形态。

4.4.2.保护丁蜀“山核水轴、因陶而兴”的自由路网:以青龙山、黄龙山、蜀山等陶瓷矿址、窑址所在山体为核心,以白宕河、画溪河、蠡河的水路运输为发展轴,丁山、蜀山、汤渡三镇沿水路连为一体的独特的路网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