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解析

合集下载

济南建筑平移方案

济南建筑平移方案

济南建筑平移方案济南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遗存使其成为旅游和文化胜地。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面临很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济南应该采取建筑平移方案来保护和传承历史建筑。

建筑平移是一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方法,通过将建筑物整体或部分平移到其他位置,使其免受破坏和毁灭。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和原貌,同时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

首先,建筑平移可以保护历史建筑不受拆除的威胁。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许多历史建筑面临拆除的命运,以便建造新的商业和住宅区。

然而,这些历史建筑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城市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可替代。

通过建筑平移,可以保留这些历史建筑,将其移至合适的位置,使其继续发挥作用,为公众提供历史文化教育和观赏的机会。

其次,建筑平移可以实现城市规划和历史保护的双赢。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历史建筑与现代化建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忽视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导致其与现代建筑不协调,严重损害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人文环境。

通过建筑平移,可以将历史建筑移至适当的位置,从而保护其原貌,同时在城市规划中恢复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和谐统一,增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

此外,建筑平移还可以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责任,公众的参与和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建筑平移,可以将历史建筑搬迁至公众容易接触的地点,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了解和了解历史文化的机会。

公众可以通过参观和学习历史建筑,深入了解济南的历史和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识和支持。

最后,建筑平移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文化等因素。

建筑平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借助专业的技术和设备。

同时,建筑平移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既要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又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确保平移工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了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制定和实施保护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保存我们的文化遗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过去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见证。

下面将重点讨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涉及的重要内容。

一、规划目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确保历史建筑、风貌和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还要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城市品质,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相协调。

二、规划范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内所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景点等,以及周边环境。

在规划范围内,要确保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避免新建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三、保护原则1. 保护优先原则。

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景点,要给予更高级别的保护,严格控制改建和拆除行为。

2. 历史文化价值与功能结合原则。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要注重其功能的合理利用,使其融入城市发展,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3. 整体保护原则。

在城市更新和改造中,要综合考虑历史建筑、环境和空间的整体关系,避免片面保护或单一开发,确保整体保护效果。

四、规划内容1. 城市规划。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和定位,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合理控制城市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保护历史风貌和城市绿地。

2. 文物保护。

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对历史建筑、古迹等文物进行分类、编制保护名录,加强文物修缮和保护工作。

3. 文化传承。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传统节日等,激发城市居民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四、实施措施1. 加强规划宣传。

通过城市展览、宣传册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介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性和内容,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2. 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规划执行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3. 加强人才培养。

培养专业的历史文化保护人才,提高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和专业素养,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古城_古建_古文化_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和保护的探索

古城_古建_古文化_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和保护的探索
(4)在建筑艺术上,济南传统建筑兼具朴实无 华与秀丽多彩双重特色,虽然平面形式上变化很小, 但在细部装修上手法多样,技艺精湛,如多样的门 楼、独特的屋脊、精巧的影壁、精湛的雕刻技艺,无 不显示出济南居于南北方之间独具的地方特色。
(5)社会人文、历史、艺术。济南名胜古迹众 多,宋代诗人黄庭坚在诗中称赞道:“济南潇洒似江 南”。三大名胜(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四大 泉群(趵突泉、五龙潭、珍珠泉、黑虎泉)、八大景 观(明湖泛舟、汇波晚照、鹊华烟雨、锦屏春晓、趵 突腾空、白云雪霁、佛山赏菊、历下秋风)及西河遗 址、城子崖遗址、齐长城、东平陵故城、汉济北王 陵、洛庄汉墓、四门塔、灵岩寺、朱家峪明清历史古 村落等都是珍贵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其中不乏在 全国有着重大影响的精品,如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四门塔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单层石塔。这些历史文化遗存都是济南历史文化 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The Ancient City•The Ancient Architecture•The Ancient Clutur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Jinan
济南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以古城和商埠区为主体的旧城是名城保护 的重点区域。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保护济南市 域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珍贵的文物古迹、优秀 近现代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名城整体和传统风貌特 色、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以继承和发扬济南优 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效的保护,使各类历史文化遗 产得以保存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形 态与风貌得以维护和延续,名城整体格局和传统空间 特色得以保持和继承,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得以有效体 现。

论济南芙蓉街历史街区改造的得失与保护策略

论济南芙蓉街历史街区改造的得失与保护策略

芙蓉街—— 曲水亭街地区( 珍珠泉地 区) 进行 重点保护 。分 别 在1 9 9 9年 , 清华大学 与济 南市规 划 院合作完 成 了《 济 南市 芙
蓉街一 曲水亭街保护 整治 规划 》 。2 0 0 3年《 济南 市城 市总 体
规划( 2 0 0 6年 一2 0 2 0年 ) 》 中提到 : “ 芙蓉街一 曲水亭街传统历
Re f o r m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o f F u r o n g S t r e e t i n J i n a n
L I Ho n g— — me i
( S c h o o l o f F i n e Ar t s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J i n a n。J i n a n,S h a n d o n g 2 5 0 0 2 2)
利思想 的影 响 , 该 区域在 整治保 护 中也存 在着 历史 建筑 被破 坏、 历史风貌削弱等问题 。正如报刊 所评论 的那样 , “ 修 门面 、 大拆 建 、 钢筋水泥混凝 土 、 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天拆 一栋 老房 子 、 两层 三层 的仿 古小楼竞相建起 ……5个月来芙 蓉街就这样 改造完成 过半 , 一 条济南独有的古 商业街 正在变成仿古 建筑 一条街 ……芙蓉街 里有很 多泉景 , 其 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 在全国是独一无 二
善了历史遗 留的问题 , 但随着传统建筑 的拆 除 与旧建筑 肤浅地 穿衣戴帽式 改造 , 加上某些 大型综合 商业建 筑的侵入 , 一定 程 度上破坏了街区历史文化脉络 , 削 弱了历史文化 风貌 。 芙蓉街 区的保 护整 治过程也正是我 国轰轰烈烈 的历史 街 区保 护改造中的一个 缩影 , 这 一过 程与 中国社 会经济 发展 息

济南旧城保护利用现状调查及更新建议

济南旧城保护利用现状调查及更新建议

济南旧城保护利用现状调查及更新建议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 2660001济南旧城概况“泉城”济南坐落于古济水与泰山之间,以分布在城内的72名泉名扬天下,自古以来就有“济南潇洒似江南”的美誉,保存至今的济南旧城是泉城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1.1历史沿革相传舜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1];最早出现史册上的名称为“泺”[2];春秋战国时代,济南为齐国之泺邑;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3]。

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

明代济南府城面积仅3.26km2[4],属于自然形成的湖沼和河谷湿地,宛如南方水乡之境。

清代济南府城在明代内城城墙基础上,向四周外扩修建外围城墙,形成了内城外郭的城市结构。

其范围内覆盖了济南的绝大部分泉水出冒地带,这种山、泉、湖、河、城紧密交织的城市泉水聚落环境形了济南闻名天下的“泉城”景观特色。

民国时期,济南城市向西拓展,于外城之外新建带状新城。

而旧城内的原有水系及街巷肌理基本延续清朝时期。

建国后,旧城原有城墙被拆除,城市迅速向四周蔓延生长。

快速城市化破坏了旧城原有水系及街巷肌理,大量水面被填平、侵占,泉水停涌,河水淤塞;历史特色民居也正在遭受着私搭乱建、拆迁等威胁。

1.2旧城特色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济南的城市空间体现出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特色。

南部自然山体,中部名泉荟萃、湖光山色,北部是黄河及鹊山、华山等众多平地而起的山头。

“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家家泉水、户户垂杨”[1],这既是对济南城市风貌高度的艺术概括,也是真实的写照。

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济南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形成了济南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特色。

济南旧城区的传统街区和民居,宛若江南的建筑风格,轻盈飘逸。

商埠区的日耳曼式、英吉利式、日本式及中西合璧的形形色色的近代建筑,反映着济南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积淀,东西并列的古城和商埠,一中一洋,一古一新,有着鲜明的特色。

济南明府城规划

济南明府城规划
景观与雨水蓄积功能有机结合;
3.延续具有泉城传统特色的整体风貌 建筑采用济南传统风貌的合院式坡顶形式,局部院落加平屋顶 成为室内空间;建筑外立面材料为传统的黑瓦与灰砖或粉墙相 结合;建筑高度控制为1-2层,公共空间滨水建筑高度为1层; 保持街巷建筑界面的连续性;沿水体种植以柳树为主的传统景 观树种。
的曲水亭街-辘轳把子街,以文庙为依托,发展文化性商业及书吧、酒吧、茶吧等文化休闲场所,严格限制餐饮,避免造成污
染。 王府池子-刘氏泉-百花洲的泉文化体验街,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商业文化建筑和公共开敞空间。后宰门传统 商业展示街,恢复部分功能,并增加展示原有功能的小型展览馆。 建立“芙蓉街-百花洲街区泉水文化”的整体概念,恢复 连通历史上街区内的重要水系,整体塑造泉池水体的观赏环境。
宰门街、岱宗街未拆除传统建筑;保留6处泉池水体,并结合
设计提升周边环境品质;采用传统尺度的院落式建筑格局。
2.完善与提升泉池水系 发掘泉水资源,从区域着眼,完善水体系统;丰富水体形态,
五、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5.6公顷 地上容积率:0.40 地下容积率:0.11 建筑密度:29%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街区景观水网;通过明渠化处理,将
四、规划内容 1.保护并合理利用历史遗存,增加街区的真实性内涵,参考原 地段的街巷肌理,保留7条主要巷道;保护整治万寿宫街、后 5.优化街区内交通与市政设施 机动车在街区外围疏解,街区内部形成以步行为主的交通体 系;服务性交通限时通行;充分考虑消防通道的要求,建筑 院落内增加消火栓密度;采用地下集中停车。
根据规划,该片区定位为文化休闲旅游区,按照历史文化街区 的要求进行保护,突出老济南“泉水串流街巷民居”的韵味。规 划着力保护并合理利用历史遗存,增加街区的真实性内涵,完善与 提升泉池水系,延续具有泉城传统特色的街区整体风貌,优化街区 内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将百花洲片区打造成为“家家泉水户户 垂杨”特色空间的代表;集中展示古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传统 街区;集展览、餐饮、游赏于一体的复合型休闲文化场所。

城乡规划实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知识点

城乡规划实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知识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1)文物保护单位指国家确定的,在城市中不可移动的文物,以及城市中的历史遗迹、历代遗迹、古代和近现代杰出人物的纪念地、古墓、古桥等构筑物,包括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物、具有各种文化意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建筑艺术和城市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具有重大意义的近现代建筑物和构筑物。

2)历史文化保护区也叫历史地段,它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城市中的历史地段应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反映某时期某地区某民族的文化特色3)历史文化名城2.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有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制原则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城乡规划、文物保护,建筑设计等方面统筹考虑。

采取综合措施,把保护与见着协调统一起来,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城市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秩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从城市是一个大系统的观点出发,进行更高层次的保护。

1)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保护城市的文物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风貌的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护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和落实。

2)编制保护规划应该分析城市历史演变及性质、规模、相关特点,并根据历史文化遗存的性质、形态、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确定保护原则和工作特点3)编制保护规划要从城市总体上采取规划措施,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创造条件,同时又要注意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4)编制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编制保护规划应当突出保护中的重点,即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机器环境。

济南老城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济南老城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始建于唐宋,重建于明代 的戏楼题壁堂和清道光年间重建 的 调 区 。 老 城区 内西起芙 蓉街 ,东至 曲水 亭 、西更道街 之 间的 慈云观 。而 百年 老店玉谦旗 袍店和杜 福庄胡 琴铺 ,则 是老 济南百年 商业 的缩影 。王府池畔 ,老济南人 手持棒棰 敲敲 部 分是老城 区的核心 ,应该 设为绝对保 护 区。该区 内现有 打打 的景象 ,宛如一幅 旧 日的浣衣 图。济南 的老城 区完整 的体现济南地方特色 的建筑与环境 ,均不允许随意改变。如 修 地体现了济南城市的历史变迁 ,向人们传达 了老济南依泉而 需进行必要的修缮 ,应在专家指导下按 原样修复 ,做到 “
维普资讯
山东省农业 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
2 0 短 06
第 2 卷 第 5 2 期
济南老城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郭 玉 晓
(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 ・ 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0 1 ) 504
摘要:济南老城 区在旅游开发过程 中的保护 ,对于老城 区乃至整个 济南旅游 的可持 续发展 以及济 南泉文化 的传承 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本文介绍 了济南老城 区的概况 ,阐述 了对老城 区 进行保 护的意义 、原则和方法 , 述 了老城 论 区旅游开发的定位 、原 则,并提 出发展 济南老城 区旅游的 几点建议 。 关键 词:济 南老城 区;老城 区保护 ;旅游 开发 中图分类号 :G 2 17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5 0( 06 0— l 60 0 8风貌 己经受到城市主次干道两侧临街开发、传统建筑物周 济 南老城 区概 况 济南 素 以 “ 城 ”之称 享誉 天 下 ,“ 家 泉 水 , 户 边 环境破坏 等因素 的侵蚀 ,传统 民居 破 旧,环 境不佳 ,文 泉 家 控 保单位 也有 受到破坏 的现象 。 因此 ,首先应对 文保 、 户垂杨 ” ,泉文化 不仅 是这座 城市 的标志 性资 源 ,同 时也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自1986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济南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名城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

为了对济南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更为有效地和具有针对性的保护,2014年9月,济南市规划局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总则1.1 规划目标为保护济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处理好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名城及其历史文化遗存,特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整个济南市市域范围,面积约8177平方公里。

2.价值特色(1)济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因泉而生、泉城共生的城市,具有独特的泉水文化,是古城冷泉利用体系的典范。

(2)济南名城山、泉、湖、河、城一体,古城与商埠区东西并举,格局独具特色。

(3)济南是中国近代首批自开埠城市之一,丰富的近代遗产是济南近现代城市发展的缩影,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

(4)济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龙山文化、儒释道文化、名士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3.目标原则3.1指导思想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3.2规划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

3.3保护目标(1)保护济南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2)保护和延续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格局和风貌,保持济南山、泉、湖、河、城一体的风貌特色;(3)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与泉水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5)面向城乡治理,促进保护规划措施与要求的切实落地,使名城保护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可管可控;(6)将济南建设成为“山河秀美、泉溪间流,山、泉、湖、河、城一体共融”的特色泉城。

4.保护框架4.1保护层次本规划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特色,确定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优秀工业遗存三个保护层次,同时,增补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两个层次,并将济南名泉文化景观作为专项保护层次纳入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之中。

4.2保护内容(1)市域层次:保护市域范围内的山体、水体、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廊道、文化遗产聚集区和历史村镇等文化遗产;(2)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层次:保护历史城区的格局、肌理、风貌、历史街巷、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历史城区周边与名城价值特色相关的15条河流、2处湖泊及众多看山视廊;(3)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区层次:保护将军庙、芙蓉街——百花洲、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3处历史文化街区,商埠区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区;(4)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优秀工业遗存层次:保护市域范围内2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7处已公布省级历史优秀建筑、238处建议历史建筑和21处优秀工业遗存。

(5)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层次:保护市域范围内的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济南名泉文化景观的保护层次:保护四大泉域、泉水补给与汇集排泄区,泉水出露点、泉水村落、泉水寺庙、泉水院落、泉水人工河道、泉水人工渠系、泉水水闸、泉水公共空间、泉水街巷、泉水私家园林等。

4.3保护重点(1)济南名泉文化景观相关的遗产要素;(2)历史文化名城的山水形胜、城垣形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等;(3)3片历史文化街区及1片传统风貌区: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商埠区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区;(4)375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69处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全市57处已公布的历史建筑和本次拟增补的238处建议历史建筑;(6)中心城区内以国棉一厂、二厂等为代表的21处优秀工业遗存;(7)市域范围内的6处名镇名村、10处已公布传统村落和60处建议传统村落以及遗产廊道、遗产聚集区。

5.市域文化遗产的保护5.1保护框架济南历史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全域密集分布,因此应建立全域保护的框架。

市域层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一核、五廊、十片”的整体格局。

其中:一核,是以历史城区及其周边为核心的中心城区。

五廊,是市域范围内与济南核心价值密切相关的五条文化遗产廊道。

具体包括:胶济铁路文化遗产廊道、小清河文化遗产廊道、玉符河文化遗产廊道、绣江河文化遗产廊道、黄河文化遗产廊道。

十片,是市域内与济南核心价值密切相关的十个遗产聚集区。

具体包括:洪范池文化遗产聚集区、榆山街道文化遗产聚集区、方峪文化遗产聚集区、灵岩寺文化遗产聚集区、摩崖造像文化遗产聚集区、华山文化遗产聚集区、云台寺文化遗产聚集区、三涧溪文化遗产聚集区、相公庄镇文化遗产聚集区、朱家峪文化遗产聚集区。

5.2总体要求(1)以价值为导向,以5条文化廊道及10片文化遗产聚集区为主线,强化市域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2)强化对市域内与泉水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存的系统保护;(3)对市域传统村镇开展全面的调查与建档,加强对其的保护与展示利用;(4)妥善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城乡建设及大型基础设施选址应避免对保护要素及其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5.3山体的保护(1)重点保护中心城区、风景名胜区及济南泉域重点强渗漏带内的山体,严禁开山采石、取土等破坏山体生态、景观的行为。

(2)注重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城市规划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铁路及重要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山体禁止发展破坏生态资源以及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的产业。

5.4水体的保护(1)通过市域内整体生态环境改善、控制对地下水资源攫取、截污管工程实施等措施来保证水系统的完整。

(2)严格控制对自然河道的“裁弯取直”,加强对河道自然岸线、自然河床的保护;严格控制占压河道建设行为,逐步清理违规建设行为;新建水利工程不应对河道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堤岸等造成不利影响。

5.5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规划及文件的要求,对大明湖风景名胜区、千佛山风景名胜区、龙洞风景名胜区内重要遗产资源进行保护。

5.6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1)全面保护和展示规划明确的5条文化遗产廊道。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对各遗产廊道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

(2)近期抢救性保护遗产廊道中残损较为严重的文物资源,中期对沿线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展示,远期实现文化遗产廊道的整体展示。

5.7市域文化遗产聚集区的保护(1)全面保护济南市域10个文化遗产聚集区。

(2)加强各文化遗产聚集区内文化资源的保护,结合各区县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加强聚集区内文化与生态资源的普查与梳理,细化保护要求。

加强聚集区内各文化主题的展示。

5.8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1)济南现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处,分别为章丘市相公庄镇和平阴县东阿镇。

济南现有各级历史文化名村4处,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为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3处,分别为章丘市刁镇旧军庄村、章丘市双山街道办事处三涧溪村、章丘市相公庄镇梭庄村。

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应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相关要求进行保护。

(2)济南现有各级传统村落10处,其中中国传统村落2处,为章丘市朱家裕村、平阴县洪范池镇东峪南崖村;山东省省级传统村落8处,分别为章丘市文祖镇三德范村、章丘市普集镇博平村、章丘市相公庄镇梭庄村、平阴县榆山街道办事处东蛮子村、长清区孝里镇方峪村、章丘市普集镇杨官村、章丘市官庄镇东矾硫村、长清区归德镇双乳村。

这些中国传统村落、省级传统村落,应严格按照《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进行保护。

对同时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应按照名村的保护规划进行保护。

(3)加快推进传统村落的申报与保护工作,建议传统村落申报、公布前严格按照《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进行保护,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4)原则上禁止对已公布的传统村落及建议传统村落进行迁并。

控制村镇建设的无序蔓延,宜在老村或老镇区之外另辟新村或新镇区,新村或新镇区的建设在建筑风貌、高度、色彩等方面与历史片区相协调。

(5)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设施条件。

(6)适度开发旅游项目,避免旅游项目建设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建设性破坏。

(7)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政策研究,对村庄提升资金来源、村庄提升发展优惠政策、村庄保护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一体衔接等方面进行重点调查研究。

5.9古树名木的保护(1)市域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应按照《济南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进行挂牌保护。

(2)在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范围周边从事施工建设,可能影响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正常生长的,养护责任人应当及时向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需要,向建设单位提出相应的避让和其它保护要求,建设单位应当根据保护要求实施保护。

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实施监督、检查。

(3)禁止砍伐、擅自移植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

因特殊需要,确需移植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要求执行。

(4)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行道树,禁止擅自砍伐。

如道路确需拓宽时,应结合道路设计特殊断面,以保护原有树木。

6.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6.1历史城区范围的划定历史城区范围的划定以济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城市建成区范围为重要参考,兼顾现状道路及用地边界,确定四至为:北至胶济铁路,东至历山路,西至纬十二路,南至经七路、顺河高架路和经十路,总面积共计16.03平方公里。

6.2历史城区的保护从总体格局、古城及商埠区格局、传统街巷、空间视廊、重要街巷断面尺度、名泉文化景观要素等对历史城区进行重点保护。

保护历史城区古城及商埠区双城并置、经二路、经四路横向连接的历史格局特色。

通过绿化显现、风貌整治、历史信息标识等手段强化历史城区总体格局的特色彰显。

6.2.1古城的保护(1)保护古城护城河环绕、四门不对的城垣格局特征。

保护和延续古城内街巷南北向贯通、东西向联系的街巷格局特征,不得随意改变古城内街巷走向和位置。

保护历下亭——巡抚衙门中轴线,及文庙、神龙庙、贡院、府署等重要公共建筑沿轴线布局,古城内外珍珠泉、趵突泉、黑虎泉三泉鼎立的格局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