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力学案分析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_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章力和运动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会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1、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创设情景,美丽的黄果树瀑布水为什么向下流动引入新课。

二、学习过程:(一)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第8页前两段,经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2、重力用哪个字母表示,单位是什么?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受力物体是什么?4、什么是万有引力?(二)重力的大小1、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重力不同,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有关,依据是。

在实验室,测量物体重力大小的工具是__ __ 。

2.自学指导2:探究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阅读课本第8页下边,小组合作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将数据记录在学案的表格中,并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图像,总结出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器材:弹簧测力计,3个相同的钩码,一个钩码的质量m=50g=0.05Kg 。

3.学生实验4.分析与论证 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是:_________ 。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 表示;重力与质量关系式表示为 或 。

则g=9.8N/Kg 的物理意义: 。

g=9.8N/Kg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它所受到重力大小为9.8 N 。

注:(1)粗略计算时,可取 g = 10N/kg 。

(2)地球上的不同地点,g 有微小的差别。

5、跟踪练习:(1)关于g 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kg=9.8NB 、重力为1N 的物体,质量为9.8kgC 、质量为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D 、以上述结论都错(2)质量为2kg 的水受到的重力多大?(3)一中学生的重力是500N ,那么他的质量约是多少?(g=10N/kg )钩码个数钩码质量m (kg ) 钩码重力G (N ) 比值G/m (N/kg ) 1个0.05 2个0.1 3个0.15(三)重力的方向和重心自学指导3:阅读课本9-10页,然后小组讨论明确以下问题:1、重力的方向指向哪?生活中重力的方向有何应用。

初中物理_第3节 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3节  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知道什么是重力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掌握重力计算方法3.知道重力的方向4.会找物体的重心,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重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方向及重力的计算。

难点:明确G与m的关系,以及运用G=mg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重力概念。

学习活动1:学生看书P9面——图7.3.1:水往低处流、撒出去的渔网会落下展示评价1:(1)用语言描述什么叫重力?重力的符号是什么?、。

(2)用语言描述重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谁?自主探究:如果没有重力会怎么样?设计理念: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具体形象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重力,并自学重力的定义。

2、通过实例、实验、说明(用语言描述、画图等)重力和质量关系。

学习活动2:猜一猜:物体的重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根据质量大的物体更沉等现象猜想重力与质量有关展示评价2:探究:重力大小可能与质量有关?教师提问:需要测量的物理有哪些?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认为需要测量重力和质量。

教师讲解:本实验用已知质量的钩码做实验,可以不用测质量引导学生复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方法: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教师讲解实验的主要过程:1、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2、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并连接这些点。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画出质量与重力关系的图像,学生总结能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 重力与质量成正 。

从数值上说物体受到的重力约是该物体质量的 10 倍。

科学家经过精密计算发现G / m = 9.8 N / kg ,我们把这个数值叫g 。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为 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 。

(粗略计算时可取g=10 N / kg )学习活动3: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 ,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 取10 N/kg )展示评价3:3、 通过看书和实验探究重力的方向。

初中重力测量教案及反思

初中重力测量教案及反思

初中重力测量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实验:测量重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引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2. 提问:如何测量重力?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

2. 讲解重力的测量方法,如使用弹簧测力计。

3.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弹簧测力计。

2.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重力的概念、测量方法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数据是否准确。

3. 教师点评实验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重力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同时,本次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实验环节紧张,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调整课堂时间分配,保证实验环节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此外,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次教学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验操作和时间安排方面仍有待改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3节 重力(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3节 重力(教案与反思)

第3节重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锤线的应用;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心、重锤线的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重锤、细线、橡皮、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刻度尺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课件视频: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生:不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它们最终都落回了地面.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重力.【进行新课】认识重力、重力的大小1.认识重力师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随处发现像上面视频中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物理学中把地球的这种吸引作用叫做引力.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 表示,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师既然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那么地球以外的太空中的物体受到重力吗?生:没有.师为什么?生:因为不受到地球的吸引.师由此可见,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地球.板书:(1)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2.重力的大小师我们知道,凡是力都有大小,那么重力的大小如何呢?重力的大小通常叫重量.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有的物体所受重力大,有的体所受的重力小.请大家猜想,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发表看法:生1: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生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生3: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生4:可能与它相对地面的位置有关;生5: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师请大家设计实验探究.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析数据(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参照教材P10页提供的方法做图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教师总结:(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到的重力为9.8N),这个定值用g表示.(3)用公式表示为:G/m=g(或G=mg)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注意:g是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就地球上某一点而言,它是一个常数.但物体所受重力的小并不是不变的,因为g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上g值最小,在两极上g值最大,g=9.8N/kg是个平均值,粗略算时可取g=10N/kg.g在不同的星球上数值也不同,如在月球上,g月=16g地.板书:重力的大小:(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2)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3)用公式示为:G/m=g(或=mg),g取9.8N/kg.例题(用多媒体展示)一块质量为0.5kg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N.若它遇热融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解析:根据公式G=mg可得,冰的重力G=0.5kg×9.8N/kg=4.9N.若冰遇热融化成水,水的质量不变,受到的重力也不变.答案:4.9不变重力的方向、重心1.重力的方向师好,我们来探究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如何呢?请大家猜想.生:向下,向上,水平方向……教师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板书: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教师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能理解为垂直于支持面向下.所谓竖直向下是指与水平方向垂直并指向地球中心.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支持面向下,其方向与支持面的情况有关,而竖直向下是唯一的、确定的方向,不随支持面的情况而变化.注意不要把竖直向下等同于垂直向下.师重力的方向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锤线(教师演示实物).请同学们说说它有什么特点?生:重锤线总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师请大家说说重锤线的应用在哪些方面?生:建筑工人砌墙时用重锤线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即是否与水平地面垂直.师如何用这个重锤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示用“水平仪”)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水平仪”,并讲解“水平仪”的工作原理.水平仪(多媒体课件)(1)水平仪的制作:找两块木板A、B,相互垂直钉在一起,如图所示,在A木板中间画一条线,在线的上端钉一个钉子,将重锤线拴在下面.便可用它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2)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当把它放在桌面上时,如果重锤线与所画的直线重合,说明桌面是水平的,若不重合,被检查的桌面就不水平.因为A木板与B木板互相垂直.若桌面水平,B木板就是水平的,A木板上的刻线就在竖直方向上,由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锤线总是竖直向下,这时两线重合.桌面不水平时,B 木板也不水平,刻线就不在竖直方向上,重锤线就不能与它重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页《想想议议》,并回答问题.生:这里说的“下”指的是地球的中心.2.重心师最后,我们来研究重力的另外一个要素: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好,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教师在刻度尺的重心处标上记号,引导学生理解刻度尺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对重心的六点认识”,并讲解.对重心的六点认识(多媒体课件)①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②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铅球的重心就在球心;③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如图甲所示,一个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图甲图乙④薄板重心的求法(悬挂法):薄板的重心位置可用悬挂法求出,如图乙所示.先在A点把板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所受的重力与悬绳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A点的竖直线AB上.然后在C点把物体悬挂起来,同理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C点的竖直线CD上,AB和CD的交点O就是薄板重心的位置.⑥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内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时,其重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如一个充气的篮球,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处,若将篮球内充入一半体积的水,则球(含水)的重心将下移.板书: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重力的由来教师演示教材P12页《想想做做》实验.(也可以让几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然后谈感受)学生完成实验后,谈感受:我感觉到手被向外拉,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学生观察实验,感受到手被向外拉,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橡皮正是受到手的拉力的作用才不会离开手.其实,早在300多年前,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地球吸引月亮的这个力使月亮绕地球转动而不会跑掉;地球上物体与地球之间也有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使物体下落.板书:(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2)重力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因此不能说重力就是物体的吸引力,更不能说重力就是万有引力.【教师结束语】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重力.知道了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个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重锤线.还知道了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的位置.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对部分猜想假设进行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目标,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2.在解决重力的方向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重锤线、水平仪,使学生体会到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3.在“重心”教学过程中,由于重心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的几何中心处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是集中在物体上的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真正做到了感知——分析——再感知,具体——抽象——具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素材积累】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

说课稿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说课稿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说课稿初中物理重力教案一、教材分析《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

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

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

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能够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了解重心的概念,并能够判断物体的重心位置。

4、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解释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

3、重力的方向: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并通过实验让学生验证这一规律。

4、重心的概念:介绍重心的定义,讲解如何判断物体的重心位置,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心位置。

5、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讲解如何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质量、测量重力加速度等。

6、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重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初中物理_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大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或G=mg.每个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应用训练:一个质量为50kg的中学生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相关链接:阅读课本第9页“相关链接”并回答1、地球上同一地点,g的值____,不同地点g的值_______,g值最大的位置在。

2、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位置有关吗?学生指出公式中每个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一学生板演,其余在答题纸上做。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后回答。

巩固深化公式,规范解题步骤。

通过这两个问题是学生区分重力和质量,深化重力的概念。

重力的作用点播放视频杂技顶缸表演片段。

提出问题:你能像杂技演员一样用一个手指分别支起直尺、物理课本、笔吗?当手指支在什么位置时平衡?你能描述一下吗?教师总结:1、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就像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像直尺、课本这类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他们的几何中心。

你能说出下列物体的重心吗?(课件展示)2、画出这些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课件展示。

巩固练习:1)画出地面上重10N学生观看后动手做,并展示。

学生观察回答。

学生练习。

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感受物体的重力作用的表现像在一个点上。

学生学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的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画出静止在斜面上重20N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

课堂拓展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失去了重力,会怎么样?播放王亚平太空授课视频的片段。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并观看视频。

使学生了解失重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可以个别回答,也可以互相交流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与掌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达标测试1、关于物体的重力,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B、物体的重心就是重力作用点C、物体的重力方向总是垂直向下D、地面上的任何物体都有重力2、质量为10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______N,重力为1N的物体的质量是______kg。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7篇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1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 PPT课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小石块教学方法实验法图像法归纳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1.学生实验一: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手有什么感受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学生举例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重力(展示ppt课件)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 表示,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备课
主备人:孟庆东复备人:曲庆浯审核人:
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
本学期总第 3 课时第7 单元第3 课时授课日期3月 3 日课题重力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w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学习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时间学案设计教学活动【预习案】
一、学生展示
1.小华通过学习得到以下结论,你能帮他填写完整吗?
(1)由于地球的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地面
上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施力物是,重力
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力的方
向是_____________。

(2)在细线下系一重锤就做成一个重垂
线,用它可以检查建筑物的墙、
门、窗是否,它利用了
的性质。

2.若把重垂线的上端系在垂直的木架上
的O点,如图1所示,就成了一个水平器,当重垂线与
水平器上的刻线时,它所在的平面就是水平的。

二、目标定向
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
图1
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飞流直下。


为什么会从高处流向低处呢?传说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突
然从树上掉下来一只苹果打在他的头上,从而使他发现了万
有引力。

树上的苹果会下落而为什么不是向上抛呢?
三、学生自学
1.重力和它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重力是一种力,因此,重力的单位是N,
测量重力大小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那么怎样求物体所
受的重力?根据是什么?g=9.8 N/kg的物理意义是什
么?G=mg这一公式又是如何得到的?阅读课文有关内
容,回答以上问题。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应注意的是,不能把竖
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

这是因为两者的含义不同。

如果
两个方向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方向是相互垂直
的。

可见,说垂直时必须交待跟谁垂直。

相对于不同方
向(或表面)的垂直方向不同。

就是说垂直方向不是惟一
的,如图所示的①、②、③三个方向都是垂直方向(垂直
于物体表面向下)。

而竖直方向是指重垂线所示的方向,
它总是跟水平面相垂直,是惟一的。

图2中,只有①所
示的方向是竖直方向,其余皆不是。

由上述可知,竖直
方向是垂直方向的一个特例。

举例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
直向下的。

图2
(3)重力的作用点: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规则、
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在作力的图示或画
力的示意图时,重力的作用点必须画在重心上,不可移
动。

2.重力跟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重力与质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弄清它们的区别,将有助于对重力与质量的理解,避免两者相混淆。


下表所示。

质量重力
号m G
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种属性
向无方向竖直向下

大 小
同一物体在任何地方质量不变 m =ρV
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高度或不同地点,所受重力不同G=mg 单 位
Kg
N 测量工具 天 平
弹簧测力计
联系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即G =mg
探究案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究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1盒(每只钩码质量为50g)。

探究过程:按照如图3所示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计算出每次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图3
提出问题:
①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的结论是:物体所受重力与它的质量成______,其比值是一个定值,约等于_________N /kg ②根据上述结论解释:为什么搬起你的课桌比搬起你坐的板凳更费力? 探究结
论: 。

五、答疑解惑
1.如上图所示的三幅图,共同反映了哪些物理知识?
质量/kg 0.05 0.10 0.15 0.20 O.25 0.30 重力/N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 /N ·kg
第1题第2题2.如图所示是建筑工人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的示意
图,试说明
检查所根据的道理
是。

六、反馈评价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叫重力,重力
的方向总是的。

2.用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的重垂线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
是的性质,重锤受到力和力的作
用。

3.物体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物体受到的重力跟
它的质量成正比,在公式G=mg中,G的单位是,
m的单位是,g的单位是。

4.一质量为4kg的物体,它所受重力的大小为、方
向为。

(g=10N/kg)
5.下列关于重力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支撑面
B.重力不随物体位置变化而变化
C.粉笔在使用时,质量变小,重力变小
D.空中上升的气球没有受到重力
6.下列物体中物重接近1N的是
()
A.一袋方便面
B.一张学生桌
C.一枚大头针
D.
一块砖
7.当飞船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转动时,杨利伟若进行一些
科学实验,下面一些仪器中:①弹簧测力计②刻度尺③秒
表④重垂线,能完全正常使用的一组是()
A.②③B.①④C.②④
D.①②
8.踢到空中的足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
A.受到脚的作用力和重力作用
B.受到重力
作用
C.只受脚的作用力
D.没有受到
任何力的作用
9.下面哪一种动物的体重最接近150 N ()
A.一只麻雀
B.一只大公鸡
C.一只山羊
D.一头
大黄牛
10.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上抛出的篮球,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
B.汽车沿斜坡下行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
C.成熟的果实落到地面上,是因为它受到重力的作用
D.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11.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流动
B.物体没有质量
C.一跳起来就会离开地
球 D.茶杯里的水倒不进嘴里
12.用力的示意图示表示下图中所示物体受到的重力。

(物
重均为10N)
13.在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地球上的
1/6,
(1)一位质量是80kg的宇航员在月球上质量为多少?重
多少?
(2)请运用所学的知识谈一谈,在月球上会发生哪些与地
球上不同的现象?为什么?
七、知识整合
1.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说明: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物体所受的重力
简称物重。

2.重力的施、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就是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