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曾巩《南轩竹》阅读练习与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练习四及答案解析

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练习四及答案解析

漂泊
郑谷
槿坠蓬疏池馆清,日光风端送无情。

鲈鱼斫鲙输张翰,橘树呼奴送李衡(注)。

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

黄花催促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

[注]张翰,西晋时在洛阳为官,见堂室内乱,便借口思念家乡特产鲈鱼,回到吴江。

李衡,三国丹阳太守,遣人在武陵种柑橘千株,称“千头木奴”,子孙家道殷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周围环境,“坠”——“疏”“清”扣标题,有飘零之感,“淡无情”有双关意。

B.颔联连用典故,与张翰和李衡的比较,既抒发诗人羡慕之情,也暗指了他的处境。

C.“催促”以拟人手法写菊花盛开、重阳将至,用乐景反衬佳节来临无处登高的无奈。

D.本诗叙事、抒情相结合,沉重的现实主题和凄凉的场景选择,使诗歌具有沉郁之感。

2.本诗颈联与杜甫《登高》颈联都写到漂泊之苦,请比较其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3分)C (“乐景”有误)
2.(6分)两诗颈联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

郑诗颈联写举家漂泊、寄食于人而战争仍无休止的现状,将个人与国运相结合,在写实的笔法中透露饱受战乱、有家难回的悲凉;(3分)杜诗颈联看似只写了离乡万里、暮年多病的个人遭际,但“万里”“百年”“常”“悲”“独”等词语从时空角度写漂泊之久、苦痛之深,蕴含的社会批判性更加强烈。

(3分)。

文言文曾巩《南轩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曾巩《南轩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1分)南轩记[北宋]曾巩①得邻之茀地①,燔草,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②而乐。

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②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

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③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③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

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乐工、山农、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

皆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

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④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

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行之。

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

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

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

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

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

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⑤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览观焉,以自进也。

南丰曾巩记。

(选自《唐宋文醇》)【注】①茀地:杂草丛生的土地。

②嚣然:悠闲的样子。

③饭菽藿羹:吃粗粝的食物。

菽,豆类植物;藿羹,豆叶煮成的菜羹。

2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A.然则 B.若夫 C.若然 D.然而22.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

请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2分)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

A.第②段开头 B.第③段开头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开头23.简述作者居于茅屋“嚣然而乐”的原因。

广州一模诗歌《南轩竹》赏析及诗歌阅读试题解析

广州一模诗歌《南轩竹》赏析及诗歌阅读试题解析

广州一模诗歌《南轩竹》赏析及诗歌阅读试题解析【原诗】南轩竹曾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一、译文:姿态柔美的密密的翠竹,有数十根竹子长起来,干旱的季节里也有潇洒的姿态和高雅的情趣,微风吹来,把我内心的烦躁全部送走,一场雨过后,远远看去,使得我的眼睛都清澈明亮起来。

那新生的竹笋,巧妙地穿过有青苔的石头,细碎的阴影映照在粉墙之上,仿佛要破开墙壁。

想来,在万物都覆盖冰霜的季节里,再来看翠竹的颜色一定更加鲜明。

二、诗意赏析这是一首歌颂竹子的咏物诗,诗人借轩中之竹表达了对竹子高雅情操的赞美。

古人对竹可谓十分敬重,静坐一室,放怀九春,怀若竹虚,风惠气清,因着追求“室有山林乐”,陈设往往无意,枯木野花,苍苔洞石,信手拈来,随意拾就。

竹怀古致,有高格,文人心头之爱。

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春,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

书房藏竹,自然极幽雅,能得山水清气涤净俗尘。

竹怀古致,有高格,文人心头之爱。

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春,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

书房藏竹,自然极幽雅,能得山水清气涤净俗尘。

竹趣味颇多。

陈毅儒将在《莫干山记游词》中咏道:“莫干好,遍地是修篁,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凤尾罗拜忙”。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

“风摇青玉技,依依君子。

”此乃翠竹之“形趣”。

倘若竹生在野外,“梢云耸百寻”“风触有声含六律,明箨时闻声籁籁”。

或是“月明午夜生虚籁,误听风声是雨声”。

庭中栽得绿竹数丛,“疏竹虚窗时滴沥”“纱窗外风摇翠竹”,是为雨中风中之“声趣”。

修竹成林,浓阴如洗,炎夏盛署“为君成阴好蔽日”,顿生际《新竹》诗之意境:“清风扫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且“好风吹晚晴,斜照入疏竹”,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是竹林之“影趣”。

还有“楚山修竹如云”,“雨过斑竹千丝绿”“幸分苍翠拂波涛”,半山寒色与春争,这是修竹翠篁的“色趣”。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安石父王益首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

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

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的情思就如同被春风吹拂的杨柳千条万缕。

B.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流下的眼泪很多,以致于使冶城潮水上涨。

C.颈联“雪争出”与“朱早凋”相对,写出诗人头发斑白、容颜早衰的状况。

D.尾联表达了诗人不甘心过打渔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释】①箨(tu)落:笋壳落掉。

②长竿:新竹。

③茂陵:地名。

《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侧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2)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

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黄庭坚①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

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B.“又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C.月挂山头,三星隐没,表明时已深夜;雪野千里,月光皎洁,意境空明,表明诗人心境闲适。

D.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

(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曾巩《南轩竹》阅读训练及答案

曾巩《南轩竹》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 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 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 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1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6 分)
参考答案:
14.【分析鉴赏】(3 分)D
15.【分析鉴赏】(6 分)
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曾巩)(含解析)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曾巩)(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曾巩)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谒李白墓曾巩世间遗草三千首,林下荒坟二百年。

信矣辉光争日月,依然精爽动山川。

曾无近属持门户,空有乡人拂几筵①。

顾我自惭才力薄,欲将何物吊前贤。

【注】①几筵:祭祀的席位或灵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对仗工整,“三千首”与“二百年”突出了李白诗作之多和离世之久。

B.颔联评价李白的诗歌光芒万丈,可与日月争辉,其精神至今仍能撼动山川。

C.颈联叙写李白身后的落寞,“空”字暗含着对墓地只有乡人来祭扫的感伤。

D.全诗先总后分,首联总写,二、三联分写李白的诗与墓,尾联抒发谒墓之情。

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甘露寺多景楼①曾巩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③。

[注]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北宋时郡守陈天麟所建,是寺内风景最佳处。

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楼。

②钟呗:撞钟和唱诵经文声。

③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提挈全篇,先写诗人有“登楼观景”之念,继而写登楼后倚阑四望,视野开阔。

B.颔联用“乱”“含”“浮”“入”生动写出了云气、水光、晚霞、山色的交相辉映。

C.置身多景楼上,听月光下传来的钟呗声,诗人内心油然而起超然物外的隐逸之情。

D.“万里帆樯海外风”虚实结合,诗人由眼前的航船想象到它们即将入海乘风破浪。

4.宋朝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谈到诗歌的情景关系时曾言:“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这一理论在本诗的情景描写中也有体现,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介甫曾巩日暮驱马去,停镳①叩君门。

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

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

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②。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玔注]色转明。

[注]琅捍渲竦拿莱啤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1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