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论文
现代经济史研究论文

现代经济史研究论文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理论的发展与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但是要探索中国改革开放路径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的渊源,不能不回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其间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理论探索的历史。
(一)改革开放以前在改革开放以前,关于商品流通与市场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一种商品经济?对此,理论界曾进行两次大讨论。
第一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在“以苏为鉴”的思想指导下展开的;第二次是1959年在总结“”历史教训的背景下,围绕对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等问题再次展开的。
在粉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进行了第三次大讨论。
前两次讨论中形成的主要观点大致有三种:1.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虽然当时学术界一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但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交换关系,学术界在认识上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看法:2.社会主义经济是从商品向非商品过渡的经济。
如张翼飞说:“商品量的方面的发展过程是和商品质的方面的消亡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他认为商品的质将随着每一步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改变,随着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地改变着。
“到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时,商品也就最后趋于消亡了。
”(注:张翼飞:《社会主义阶段商品的发展和消亡问题》,《经济研究》1959年第1期。
)薛暮桥也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商品生产的发展和逐步消亡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交换在数量上仍将继续增长,但这时候,在质量上则正从商品过渡到非商品,商品所包含内容正在逐步消失。
”(注:薛暮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红旗》1959年第10期。
)3.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
已故经济学家卓炯和顾准,是中国老一辈经济学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重要代表。
中国经济发展史范文六篇

中国经济发展史范文六篇围绕着“一个目标、两条主线”,咱们分阶段来梳理。
一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时,咱们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一穷二白,几乎没有工业生产能力,国内的贵金属(黄金、白银)也基本上被运到了台湾。
在新接管的城市,通货膨胀严重、投机盛行、物资紧缺,典型的就是上海。
最后靠着从老解放区源源不断输送过来的粮食、棉布等,稳定住了城市;而在新解放的农村,则是继续推进土改,稳定了农民、稳定了农村。
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战争打了三年,全国上下是勒紧裤腰带,经济根本没法发展,反正打得一穷二白。
解放战争,咱们只是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抗美援朝战争,才是新中国真正的“立国之战”,不仅仅是美国,包括苏联,才真正的正视中国、在内心里承认新中国的地位。
战争打完了,但中国要真正的“站起来”,必须实现工业化,才是能站稳的实实在在基石。
回顾人类开启工业革命以来,实现工业化,最基础的条件就是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对于西方列强(包括日本)来说,积累的方式包括两步:以英国为例,首先就是圈地运动,通过对国内农民的压榨,完成了工业化的第一步资本积累,同时破产的农民也成为工业生产的廉价劳动力;第二步是进行海外殖民扩张、进行掠夺,来缓解国内的矛盾。
但对于后起国家而言,特别是二战之后,全球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靠殖民挤压这一套模式,已经没法再复制。
西方经济学家给出的一套模式是: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就应该先一点点的通过农业来积累,发展一点轻工业;再继续积累资本,慢慢的发展重工业,最终实现整个国家的工业化。
这一套理论,听起来很好,但根本没法实现,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实现过。
中国在民国时期,也进行过类似的实验。
在1927-1937年的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是轻工业);但背后,是地主们在农村加大对佃户的剥削,将从农民身上榨取的一点点资本,蚂蚁搬家式的转移到城市,搞所谓的工商业,也就是所谓的民族资本。
(此处涉及敏感内容省略若干字)任何的后发国家想实现工业化,这是不得不为的一步,关键是在如何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完成这一步。
经济学发展历程论文

经济学发展历程论文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开始关注财富的获取、利益的分配以及资源的利用。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经济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的商人都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探讨。
他们的思想奠定了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中世纪时期,经济学的发展受到宗教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慈善、道德和节制,对商业活动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然而,在这个时期,一些经济学思想家如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认为市场自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18世纪以后,经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视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斯密提出了市场自由、劳动分工和利润最大化等思想,为后来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逐渐崛起。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的概念,对后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以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不同流派纷纷出现。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注重市场机制,强调供需关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关注政府干预和经济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此外,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新兴领域也在不断涌现。
总的来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思想家的探讨、中世
纪宗教的束缚、近代经济学家的开创以及现代经济学的多元化发展。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的学科,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近代国民经济史分析论文

近代国民经济史分析论文近代国民经济史是指自晚清末期到1949年前夕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一段时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期。
近代国民经济史是研究中国人民在近代时期之前和之后进行的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历史,包括土地改革、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变化、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
经济体制的变化是近代国民经济史中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在清朝末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相对稳定地形成。
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种种社会矛盾下,清王朝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其中便包括中国的经济改革。
自同治年间开始进行的“自强”运动,是一系列朝廷提出的政策及措施。
但由于官僚资本主义将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化为自己的个人利益,从而限制了改革的效果。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清王朝统治,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近代史。
中华民国政府在建国初期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土地改革。
约什墨尔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农村企业逐渐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压制。
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把土地公共化,旨在保护原来的农民生计以及抵制外资入侵。
尽管这样,地主的利益仍然不断犯了农民的权益,使土地改革收效甚微。
工业化的推进是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
中国是19世纪以来世界上最发达的的工业国家之一,但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大规模的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27年国共合作结束,第二阶段从国共内战结束到新中国成立。
第一阶段工业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工业产值得增加,城市化比率得提高等方面。
但是进入思想上的民族主义时期,中国政府扩大了国有企业的规模,并限制了外商企业的进入。
同时国内经济开放越来越困难,抗日战争更使中国经济大进退两难之境。
第二阶段的工业化是为二战后争取军事和经济优势,而大力发展的。
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计划经济来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其中包括国有企业的实行,工业投资的优惠等等。
城市化是近代国民经济史的第三个标志性事件。
(经济史专业论文)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研究

摘要清代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完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最终定型。
赋税制度作为清王朝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较前朝更为突出的成就。
同时,这一阶段也是清王朝不受外界干扰,独立自主发展的阶段。
虽然建国初期的频仍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赋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清王朝有利于社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社会经济秩序逐步恢复,到康熙朝开始有了明显的起色,会同雍正、乾隆两朝造就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清代的赋税制度对封建社会而言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的赋税制度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又结合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重大的变革。
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沿着历史发展的主线从夏、商、周时期赋税制度的兴起到清代的三次赋税制度的变革,对比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管理国家的需要赋税制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对清代的赋税制度和清代赋税制度的三次重要变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从整体上进行了分析,由于当时统治者面临的其税目的设置、征收体系、征收制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要求。
清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期,由于专制集权制度的极端化,其所制定的制度从制度设计本身到具体实施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和弊端,尤其是在赋税征收时对官员的失控,使统治者在进行赋税制度变革时必须要针对对官员的贪腐问题提出措施。
运用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对于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及清代历朝从顺治至道光年间整顿吏治、规范官员的征税行为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研究。
揭示封建专制制度下,清王朝走向灭亡的真正原因,提出了以社会主义的税制代替封建赋税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赋税制度变革清代评价原因措施AbstractQing dynasty epitomizes chinese feudalism. The final formation of all kinds of systems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 is completed in Qing dynasty. The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Qing Dynasty’finance, attains some achievements which are more outstanding than previous dynasties . At the same time , during this period , Qing Dynasty was not disturbed by the outside world and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ry , to some extent ,frequent wars disturb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execution of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 But when the wars were finished ,Qing Dynast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which were a benefit to the production of society . Social economy order gradually recovered and showed signs of improvement in Kang Xi’age , which formed “Kang and Qian flourishing ages “ together with YongZheng’age and QianLong’age . Undoubtedly , Qing Dynasty’s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is the typical example as to the feudal society. Its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has historical continuity , and also it experiences important reforms according to the need to develop Qing Dynasty’social economy . This article makes use of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omparisons of researches to analyse and compare different backgrounds ,main contents and functions in economy life of different systems of taxes and levies along the main lin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the rise of taxes and levies in Xia , Shang , Zhou periods to three important reforms of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in Qing Dynasty . Rulers of every historical period carried out such reform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ir ruling positions and govern the whole country . Especially , this article appraises objectively the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of Qing Dynasty and its three important reforms . My paper makes a general analysis of reasons of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during Qing Dynasty . Rulers encounter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list of taxes , system of levies and institution of levies , which ask for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Qing Dynasty begins to fall into decay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 Because of the extreme of despotism , the established system inevitablyhas deficienci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the system itself to concrete execution. Especially officiers are out of control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vies . Therefore , rulers must come up with measures as to officers’corruption during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 My thesis makes use of systematic analysis , case analysis and positivism analysis to make a research in two aspects : reasons of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of Qing Dynasty , measures to rectify the administrative work of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regulate officer’behaviors of taxes and levies during all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 from ShunZhi’age to DaoGuang’age .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real reasons why QingDynasty falls into decay in the control of the feudal despotism . It also comes up with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to replace feudal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with socialistic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Key words reforms of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 QingDynasty , appraisement , reasons , measures引言就清代的历史而言,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

“民国时期政府政策与近代工业结构的变化”关键词:工业,工业道路,工业阶段,工业有所发展摘要:中国近代工业结构变化先从重工业、军事工业慢慢向轻工业转变所谓重化工业就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中的重工业,或者说工业中除轻工业的部分,重工业是相对于轻工业而言的。
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现代意义的重化工业是资金和知识含量都较高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包括能源、电力、电子、石化、冶炼、机械制造、汽车、修造船及建筑材料等,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被誉为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一。
重工业化历程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发展完备的重化工业体系,制定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时至今日,回顾过去60年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1949 - 1960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 4%迅速上升至66. 6%;三年自然灾害之后这一比值降至46. 3% (1968年) ; 1968 - 1978年该比值又有所回升;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该比值一度降至1981年的48. 5%; 紧接着的1982 - 1999年间,重工业产值比重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稳的调整时期(平均51. 8%,最大53. 7% ,最小49. 8% ) ;从2000年开始,重工业又步入了一个新的结构扩张时代,从60. 2% (2000年)增至70. 5% (2007年) , 7年间增幅达到10. 3% ,同时也使中国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
1.1 中国重化工业的技术之忧重工业大多数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进步有很强的依赖性。
近十几年来,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展开。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是指中国经济从组织上、体制上、市场的角度全方位的开放。
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篇1浅谈30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摘要:30年来,学术界在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学术观点。
主要表现在区域划分及其研究方法、乡村自然经济解体与乡村经济生活、乡村土地占有关系、乡村农业发展等方面,相关研究注重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日益呈现出近代乡村经济演变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30年;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在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方面,20世纪前半期学界曾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1949年前的乡村经济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系统的学术性论著还较为欠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0年代以前,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进展不大,多是一些经济资料汇编,对乡村经济的深入阐述尚不多见。
特别是“文革”时期,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几近空白。
1980年以来,乡村经济史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除一批区域经济资料陆续出版外,各省区通史或断代史、特别是近代史的研究著作陆续出版,一批总论性和专门性的近代经济史论著陆续面世,尤其是有关近代乡村经济史的论文大量刊发,呈群山峰起之势,不断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一、“区域”划分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1980年以来,学界对近代乡村经济的演化轨迹进行了深入考察。
从事于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应该怎样选择要研究的区域,各经济区域应如何划分,研究内容需涉及哪些内容?李金铮撰文对以上问题作了清晰的解答,他认为对经济区域的选择,主要受四种因索的制约:此区域要是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社会经济综合体;此区域要体现时代特色;研究者对该区域的当代社会经济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有丰富可信的史料作保证。
对于经济区域的划分,他认为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及政治环境等因素出发,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区域作为进行研究的经济区域。
中国经济史论文

2010年度《中国经济史》结课论文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对明清经济的影响学院:经济学院专业:金融030802年级:2008*名:***学号:**********师:***摘要文章根据客观的历史史实,结合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将明清两朝海禁政策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两朝海禁政策的区别,从而引出了海禁对明清经济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更替的时期,海禁政策带给明清政府的损失远远大于其收益。
关键词海禁政策抵御倭寇海上贸易闭关锁国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4)(一)海禁政策的历史背景………………………… ..4 (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 ..5二、海禁政策的实施过程……………………………… ..6三、海禁政策对明清经济的主要影响…………………… ..7(一)海禁政策对明朝经济的主要影响.................. ..7 (二)海禁政策对清朝经济的主要影响.................. ..8 四、海禁政策的现实意义... (8)结语......................................................... .8 参考文献. (9)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对明清经济的主要影响张福平海禁政策自从元代开始就存在了,选这个题目的原因很简单,从明清的海禁政策的效果和弊端来分析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些问题。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明清时代正是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一个更替的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海禁政策十分具有研究探讨的意义,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也有一个很好的警醒。
本片论文主要根据一些历史记载的资料、前人的看法和自己思考来分析海禁政策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后对明清经济带来的主要影响,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阐述了自明朝开始直到清朝灭亡的海禁政策的一些历程,作者认为明朝海禁政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抵御倭寇,清朝是为了抵御西方列强的无理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社会的“经纪人”——从近代买办的视角看近代中国经济作者赵艳超091090163 商学院09经济学系摘要:买办是中国近代社会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既在经济领域积极活跃着,同时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特殊政治条件下的产物,在近代中国社会,他们出入于中西方之间,成为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符号。
研究买办这一特殊社会阶层对于我们深入近代中国的具有特殊的、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中国近代买办的生活史出发,尊重史实,全面看待买办的地位和作用,给近代买办阶层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Abstract: Chinese comprador i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society, they are active in the economic sphere, and is also China's modern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of the special product of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their access to in between the West and become a modern society important symbol. Comprador this particular study our in-depth social class for modern China has a special, extremely important val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lif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comprador starting to respect facts,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omprador, modern comprador class to an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关键词:买办鸦片战争对外贸易洋行Keyword: compradore Opium War引言、文献回顾买办这一在中国近代社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社会阶层,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很早就有了关于买办的研究。
但是,以往的研究,要不就是侧重于买办为西方列强服务,认为其客观上成为了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走狗,助推对其进行大肆批判;要不就是对其更多的是进行史实性的描述,忽略其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分析过于表面化。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买办的探讨经历了及格阶段,因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讨论的问题也存在差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民国时期的买办研究。
那时的研究数量少,规模小,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追溯买办制度的起源,考察其运作过程与组织构成,探究其兴衰利弊,基本上没有超出经济生活本身。
2、建国以后,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毫无疑问的形成了一阶级分析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体系。
而这一研究体系的发展又可以按时间和新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时期大致是1957~1964,这是买办阶级分析论的形成时期,研究的内容则涉及买办的政治经济活动,与外国资本关系及地方性特点,研究的范围广,政治特点突出。
①第二阶段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一时期的买办研究具有如下特征:⑪阶级分析的理论日益完善,并且在对买办的研究中仍居主导地位。
(2)因为改革开放的原因,与外界学术交流加强,所以西方学者关于买办的研究成果此时得到重视。
(3)各种具体研究、小型化研究兴起,与以往不同,这一时期开始从小的视角入手来研究买办,新认识新观点涌现出来,如侧重于对买办个人的研究,而不是笼统的对这个阶层进行研究。
同时,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买办的身影。
如钱钟书先生曾在小说《围城》中描写过一位买办:这位张先生是浙江沿海人,名叫吉民,但他喜欢人唤他Jimmy。
他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了二十多年的事,从“写字”(小书记)升到买办,手里着实有钱。
只生一个女儿,不惜工本的栽培,教会学校里所能传授熏陶的洋本领、洋习气,美容院理发铺所能①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研究其政治因素过于突出,难免造成过于主观的评判,对史实缺乏应有的尊重,所以这一时期一些定性的结论性的东西对于我们当代的研究参考价值不大,且应谨慎对待。
制造的洋时髦、洋姿态,无不应有尽有。
②虽然这是小说中的描述,作者不免进行过后期加工处理,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的买办的生活的影子:他们有钱、阔绰,为洋行等外商公司做事,通晓西方的文化习俗,生活也很西化,并且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段是否应该放在这儿?)买办的起源、职业特点及发展过程“买办”一词,源于西班牙语的Comprar。
马寅初曾经做过这样的说明:买办这个名词(英文Compradore),“起源出自西班牙之Comprar(to buy),译作买;现今则远东各国,莫不有之。
印度称之为Banian;日本称之为Banto;而我国名之为Compradore,译为买办;要皆带人买卖之意也”。
③我们现在研究给买办的定义一般为:是指清朝末期的1800年代-1910年代,帮助欧美国家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
这类被外商雇用之商人通常外语能力强,一方面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作为交易的中间人,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双向沟通。
除此,这类型商人还可自营商铺,因此致富者颇众。
买办早在鸦片战争前的明清社会就已经产生了。
那时的买办主要是指“为宫廷采购物品的商人”④,后范围又扩大到为官僚家族和洋商采购物品的人。
但是买办制度的真正形成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无论是从“造成论”还是“经济因素论”来看,都是合理的。
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大门在西方列强的武力逼迫下被迫敞开,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通过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⑤,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开放一些列的通商口岸。
如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天津条约》中又要求增加北京、牛庄(今营口市)、烟台等是一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而且外商船只可以进入长江内航道,外商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买办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洋行⑥而本文所要研究的也正是鸦片战争之后所形成的买办制度下的买办。
进入到二十世纪后,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尤其是经济上的外来更加密切,新式金融、信用实业迅速兴起,更多的华商加入到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队伍当中来,加之这一时期洋行数目的急剧增加,使得不通过买办进行贸易成为了可能,买办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待完善买办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作为买办,其本身职务就是在外商企业工作,充当了一种类似于现代社会经纪人的角色,“买办是外资在华的中介人和代理人”⑦。
所以,在近代社会,买办的首要职务还是为外商与中国商人的交易买卖服务。
外商企业通过与买办签订买办合同,规定了一系列和买办相关的内容。
那时买办的合同主要内容如下:(10雇用期限;(2)买办承担的工作及义务;(3)买办的保证与赔偿;(4)外商给予买办的报酬;(5)合同的解除等。
⑧(我们应该关注提供保证金这一点成为了外商企业集资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企业与买办的一种博弈,通过这种方式来牵制买办,让买办更忠诚于受雇单位。
)买办所工作的单位范围非常之广,几乎涉及到所有类型的在华外商企业,包括洋行,银②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0—41页。
③马寅初:《中国之买办制》,载《东方杂志》1923年3月,第20卷第6号,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
转引自马学强:《出入于中西之间——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第4页。
④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25页。
⑤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各国先后与中国签订了一些列有关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条约,包括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签订了《天津条约》;甲午海战战败后签订了中日《辛丑条约》⑥洋行:即是华人与西方洋人的商业贸易商行公司、代理行,历史开始于中国清朝。
现在较广为称号的是出入口贸易行,从事出口、入口及转口商品的商业组织。
他们都是物流、供应链上的参与者。
⑦易继苍:《买办与上海金融近代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版,145页⑧易继苍:《买办与上海金融近代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版,145页行,轮船公司,保险公司及其它各类大型工厂⑨等。
而他们在这些外商企业里的职责概括起来包括(内容有待补充)在受外商雇佣的同时,他们也积极入股外商企业。
除此之外,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买办仅通过在外商企业工作赚取薪水和佣金就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对于买办收入的数目,以往的研究者给出了下列几种估计数据:(1)严中平根据我国1980-1913年间的外贸总值124亿多两,按5%的佣息计算得出这一时期的买办收入估计数为6.2亿两⑩;(2)黄逸峰对1840-1894年间买办收入的估计数为4亿两11;(3)郝延平认为1842-1894年间买办职业收入与私人经商收入之和为5.3亿两12。
(4)另一种统计,1840-1894年间买办的收入除自营商业以外的就达到了4.9亿两13。
虽然以上的数据因作者所采用的史料和分析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出入,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近代早期,买办已经成为财富的集大成者。
在积累大量财富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寻求财富增值的途径,他们要么依托自己所属的洋行的外资企业,要么独立门户创办或入股各式近代企业。
以上海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上海银行买办的投资情况。
下表是部分买办投资的情况。
14表1表2表3⑨工厂买办出现的时间较晚,数量也较少。
⑩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出版社,1955年版,第155页。
11黄逸峰等:《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9-70页。
12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方桥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页。
13潘群祥,顾柏荣:《买办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14根据易继苍:《买办与上海金融近代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版,第167-170页整理得。
表4表5从以上表格中的整理的部分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到了近代晚期,各买办在积累了大量财富后,开始投资各种实业和非实业,有了近代民族资本家的影子。
他们或是成为近代民族企业的创办者(其中的很多企业都是首创的,如近代第一家华商保险公司义和公司保险行就是由买办发起创办的。
),或是利用手中的财富,积极入股近代民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