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_论文_宋朝的财政收支及平衡问题探究

合集下载

2021年宋代财政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2200字

2021年宋代财政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2200字

2021年宋代财政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2200字宋代财政史研究的重点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宋代是传统历史中第一个开始全面推行以两税法为标志的财产税的王朝,而且这个王朝其它的各种赋税也都不同程度地处在向财产税转化的过程之中。

其二,自唐代中期以后府兵制瓦解、募兵制登上历史舞台,到宋代,国家正规军几乎完全由招募的雇佣军兵所构成,军队的数量超过百万,这就使得国家军费开支规模远超过唐代。

所以也是从宋代开始,由于军费负担数倍于前代,财政在政务中的重要性提高了,真正构成了国家三大政务中的一支。

其三,从唐代到宋代国家财政管理机构的演变,形成朝省户部与地方财政使职并存的局面。

这三个方面,奠定了此后六七百年间财政史的基本格局。

所以相对而言,以宋代财政史作为个案分析的对象,具有更多的典型意义。

包伟民的《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一书,本着从论题出发,而非从宋代既有的财政制度出发,紧紧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这一中心,总体上既不求全,具体阐述则追求深入发挥。

在地方财政史研究的具体结论基础之上,点到为止地归纳有关中国传统帝制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般性的结论,不求发挥。

书中值得关注的结论有如下几点:第一,宋代地方财政基本奉行“以一路之资,供一路之费”即地方基本依赖本地财政收入、独立核算的理财精神。

而当某一路分实在入不敷出时,中央更多采用的是直接调整其辖区的办法。

以此形成了地方路级财政区。

而宋代路级财政区的形成,无疑是中国传统帝制时期地方政区演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步骤。

第二,宋代国家财政的征收,每年由中央财政机关“计司”督责各路转运司应办,转运司责之州,州责之县,县则科敛于民。

宋代财政之分配,沿袭唐代用名,称为上供、留州、送使,其实质为上供、地方经费,及桩存地方的三部分。

上供部分开支国家军政费用,桩存部分以备非常之用,并且由中央计司通融均不同地方的财政。

随着冗官、冗兵、冗费三冗局面的出现及迅速发展,宋代国家财政危机亦随之形成并不断加深。

宋朝的财政制度与经济发展

宋朝的财政制度与经济发展

宋朝的财政制度与经济发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宋朝的财政制度以及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宋朝的财政制度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以税制为例,宋朝实行了由中央政府统一收取的赋税制度,国家财政主要收入来源包括田租、苛捐杂税等。

这个赋税制度对于宋朝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赋税对于农业生产的刺激。

宋朝赋税制度的基础是田租,即按照土地面积和地力等因素来确定的官方定价。

这种制度可以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改善土地质量,进而增加粮食生产的产出。

另外,宋朝还实行了苛捐杂税,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但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机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减轻税负,如自愿缴纳进贡、兑换地方税等。

这些政策共同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推动了粮食供应。

同时,赋税也有利于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

宋朝的税收制度可以让中央政府收入有一定的保障,从而保证了政策实施的稳定性。

相对于其他朝代,宋代税制的收入比较平稳,这也使得中央政府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加强对于经济的改革和刺激。

其次,宋朝的财政制度也有很多新的尝试。

这些新的尝试对于促进宋朝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货币制度的改革。

在宋朝早期,人民百姓主要使用的货币是布币和钱币。

这种货币制度的重要问题在于,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并不稳定,导致了经济活动受到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宋朝的政府开始尝试使用银元作为货币,这种新型货币制度在当时被认为是很先进的。

银元比起传统的布币和钱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流通性能,同时它也有利于促进贸易和商业的发展。

除了货币制度的改革,宋朝的政府还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在南宋时期,淮南六城、杭州、金陵、临安等地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百姓和商人们在这些城市里进行了大量的商业活动。

同时,城市的士绅们也积极地支持城市文化的发展,推动城市艺术和文化作品的推出。

这些文化作品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商业的发展。

北宋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国家财政

北宋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国家财政

北宋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国家财政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经济政策和国家财政对于国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北宋时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与其独特的经济政策和国家财政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北宋时期的经济政策注重了对农业的支持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农业依然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政策,大力提倡农田的整治和灌溉设施的修建,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

此外,政府还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宣传,鼓励农民采用高产种子和封禁休耕轮作等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其次,北宋时期的经济政策注重了贸易和商业的发展。

政府积极推动内外贸易,降低关税和税收,鼓励商人投资和开展商业活动。

特别是在江南地区,政府允许商人自由买卖商品,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许多的市场和商会,促进了商业交流和商业合作。

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繁荣,也为国家财政的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次,北宋时期的国家财政采取了一系列稳健的措施,保证了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发展。

政府注重财政收入的增加和财政支出的合理分配。

一方面,政府通过加强税收管理和征税制度的改革,提高了税收收入。

另一方面,政府注重数据统计和财政监督,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防止财政浪费。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和财政支出的合理分配。

最后,北宋时期的经济政策和国家财政对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国家的富强,刺激了先进技术的出现和商业的繁荣。

国家财政的稳健管理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为国家建设、军事力量的壮大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综上所述,北宋时期的经济政策和国家财政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注重农业的发展和贸易商业的繁荣,保证了国家的经济稳定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这为国家的富强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繁荣的基石。

宋朝的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

宋朝的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

宋朝的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两个方面对宋朝进行探讨。

一、货币制度1. 宋朝的货币种类宋朝使用的主要货币种类有黄金、白银、铜钱和纸币。

黄金和白银在交易中被广泛使用,被称为“重货”,用于大型贸易和高消费领域。

铜钱则是主要的流通货币,用于一般交易。

此外,宋朝还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以方便大规模贸易和财政支出。

2. 货币的制度与管理宋朝实行官府垄断的货币发行制度。

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统一铸造、发行和管理货币。

这有助于确保货币稳定,并减少通货膨胀的风险。

同时,宋朝还设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货币的使用和流通。

二、财政管理1. 财政收入来源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赋税和公共财产。

赋税包括田赋、户赋和商税等,对农民和商业活动进行征税。

公共财产则包括官府的土地、寺庙的佛田和国家的资源等,这些财产的收益也被用于财政开支。

2. 财政管理制度宋朝的财政管理制度相对完善。

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财政机构,统一管理财政收入和支出。

同时,还制定了详细的财政条例和账务制度,用于监督和控制财政活动。

财政管理的重点是平衡收支,合理调配资金,以保障政府的正常运作和社会的稳定。

三、宋朝财政管理的特点1. 注重稳定与持续发展宋朝注重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货币的稳定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官府垄断的货币制度和严格的财政管理,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和财政风险,为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 促进商业繁荣宋朝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对商业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稳定的货币价值和合理的税收政策,使得商人和农民能够得到相对公正的待遇,从而提高了商业信任度和市场活力。

3. 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宋朝通过健全的财政管理制度,有效地提高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效率,为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提供了保障。

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文化、教育和军事等领域的投资提供了必要资金。

宋朝的财政与税收制度

宋朝的财政与税收制度

宋朝的财政与税收制度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宋朝的财政与税收制度进行探讨。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其财政与税收制度的稳定与完善为这一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财政制度宋朝的财政制度主要包括税收、财政管理和开支三个方面。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管理是财政收支的组织和调控,开支则是财政资金的具体运用。

1. 税收制度宋朝实行了一系列税收制度,主要包括田赋、商税、工商业税和杂税等。

其中,田赋是最主要的一项税收,对土地进行征收。

根据土地的质量和产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征收赋税。

商税是对商品流通环节征收的税收,主要包括关税和市易税。

工商业税则是对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征收的税收,如瓷器、织锦等的生产和销售都需要纳税。

杂税则是对其他各种非特定税种征收的税收,如佃租、船税等。

2. 财政管理宋朝设立了专门的财政管理机构,如户部、度支部和钱监等。

户部负责征收和管理税收,度支部负责财政开支的安排和调控,钱监则主要负责发行和管理货币。

这些机构覆盖了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了财政的顺利运作。

3. 财政开支宋朝的财政开支主要用于军事、官员工资、江南运河等公共设施的修建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

其中,军事开支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宋朝为了保护北方边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

此外,宋朝还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修建了许多学校、书院和图书馆,推动了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二、税收制度宋朝的税收制度在稳定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田赋制度宋朝的田赋制度实行了三税法,即均税法、均输法和价税法。

均税法是按照土地的种类和地理位置分别征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权益。

均输法是按照农田的产量和土地肥沃程度来征收赋税,以保证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价税法则是按照土地的价格来确定赋税额度,更加灵活地调控税收。

2. 商税制度宋朝的商税制度比较繁杂,既有对商品流通环节的税收,也有对商人个人财产的税收。

其中,关税是征收在商品入关和出关时的税收,市易税是在市场进行买卖时征收的税收。

宋朝的税收与财政政策

宋朝的税收与财政政策

宋朝的税收与财政政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税收与财政政策在当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宋朝的税收制度、财政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展开探讨。

一、宋朝的税收制度宋朝经历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其税收制度有所不同。

北宋时期,税收主要包括田赋、户赋、商业税和附加税等。

田赋是最重要的一项税收,按照土地的产量划定赋税标准,然后由农民按照一定比例缴纳。

户赋是基于人口负担的税种,以户为单位征收。

商业税则是对商人的商品交易进行征税,附加税则是对于一些特定商品或行业额外征收的税款。

南宋时期,税制相对北宋有所改革,主要税种为地税和门税。

地税是对土地征收的赋税,按照土地的质量、产量和种类等进行分类,然后对土地征收相应的地租。

门税则是对商业和手工业者经营活动征税的一种税种。

二、宋朝的财政政策税收对于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宋朝也非常注重财政管理。

宋朝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严谨的财务管理、强调财政收支平衡及改善税制等方面。

首先,宋朝实行了严谨的财务管理。

严格的财务制度包括公廨制度、仓储制度、账务制度等,将国家财务收支的各项细节纳入监管范畴,确保国家财务的透明公正。

其次,宋朝注重财政收支的平衡。

通过调整税收制度,不断增加财政收入,并且合理控制开支,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这种平衡的财政政策为宋朝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撑,使其能够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不俗的成就。

最后,宋朝不断改善税制,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

在税制改革方面,宋朝不断试行新的政策,以提高税收征收效率,同时减轻农民的负担。

例如,在北宋时期,先后实行了免粮法、免田法等,减轻了农民的税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南宋时期,继续进行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税收与财政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宋朝的税收与财政政策在促进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合理的税收制度有助于提高财政收入。

宋代财政制度和政治形势

宋代财政制度和政治形势

宋代财政制度和政治形势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王朝,它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宋代的财政制度是其国家制度的核心之一,它的完备性和科学性保障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一、财政收入宋代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和官员割据地方的收益。

税收主要包括田租、钱粮、车船、科举等多种形式。

在这些税种之中,田租是最主要的,其次是钱粮。

钱粮收税是宋代政府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铸造钱币的同时,还会对银、布、茶、盐等物品征税。

当时的官府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市舶司、检鱼司、养马司等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征税和监察的工作。

二、财政支出宋代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政治和文化建设等方面。

军事方面,宋代出现了新的战争形式,如以水陆战为主的江南水系战争和以骑兵为主的北方边疆战争。

同时,宋代政府还需要修建长城,保护边疆安全。

除此之外,政治支出主要包括官员工资、官员差旅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文化建设方面,宋代官员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大力兴办教育事业,推广科举制等。

宋代的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学校有三种,分别是私塾、县学和国子监,其中国子监是最高级别的学校。

三、财政制度宋代的财政制度是当时中国社会最为完备和科学的,这也是其与前代皆不同的重要特点之一。

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财政政策,包括税种、税率、征收对象等具体政策;二是财政管理,包括收支管理、审计、统计、监察等方面的管理。

具体而言,宋代的财政管理主要通过“三司”体系来实现。

它包括户部、度支司和礼部三个部门,负责分别管理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审计。

此外,志均奏议和尚书省等机构也在财政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政治形势宋代是一个相对安定和繁荣的时期,尤其是南宋时期。

不过,宋代也面临着一些政治上的局限和挑战。

由于当时反对“上层建筑”的理论遭到一些人的抨击,加上政治腐败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宋代政权有一些摇摆和动荡的征兆。

总体而言,宋代财政制度和政治形势的发展,为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缔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两种经济的作文

宋代两种经济的作文

宋代两种经济的作文无论如何,两宋的经济巅峰都是令人震撼的。

由于当下思潮偏向呼唤“文景之治”,那么我们从一些重要的方面来对比两宋时期和西汉“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情况。

政治经济体制民主&集权西汉“文景之治”时期,一直到窦太后在位时,奉行“黄老之术”,对民间提倡无为而治。

当时任由民间经济自我运行和发展,做到了历史上罕见的“小政府”状态。

政府结构较为简单,官员人数在历史上看也是较少的时期。

这个时期,政府很少干预民间事务,民间自我发展的空间非常宽松。

但是“文景之治”时期依然经历了“七国之乱”等内乱,虽然是“小政府”,政权上也依然形成了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上,反观宋朝,是公认历史上官员占人口比例最高,政府结构十分复杂的朝代。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亲信的支持下“陈桥兵变”,通过禅让得到了皇位。

他深知皇位继承的合法性并不充分,担心自己遭遇类似的兵变。

于是,赵匡胤从政治到军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复杂的官僚体系,逐步采取一系列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

经济制度上,庞大的官僚体系必然会干预民间经济的发展。

我们耳熟能详的国有专营制度和一系列税收,宋朝都有。

但好在宋朝“弃武从文”,培养了大量有能力的文臣。

文臣们积极发展社会文化和经济,极大程度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纸币,就来源于宋朝的交子,那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纸币的发明,在提升社会货币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加强了政府调控经济和获得财政收入的能力。

宋朝的官僚腐败依然很严重,大家应该都看过《水浒传》。

不过大部分人逼上梁山是因为无法忍受官僚体系的迫害,而不是因为穷。

税基人口&土地西汉时期的国土面积,历史记载为609万平方公里。

即使不计算文景之治后汉武大帝的开疆拓土,光是前秦留下的土地就达到了360万平方公里。

再来看北宋时期的国土面积,却只有280万平方公里。

西汉时期的户数在1200万左右,人口数量约6000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的财政收支及平衡问题探究宋朝的财政收支及平衡问题探究陈寅格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一个时代。

而所谓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宋朝的财政问题,特别是其财政收支及平衡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探究。

本文旨在对两宋的财政收支与其平衡问题进行初步的论述和探讨,大致从两宋财政的整体概貌、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收支平衡等四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宋朝的财政概况宋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封建王朝之一,经济和赋税制度都较前朝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朝的军事力量虽弱小,但民间的财富却不亚于中国历史上任何盛世。

然至宋朝中后期,地方税制混乱,“古有剥削之法,本朝皆备”。

与此同时,地方财政却日益困窘,乃至成为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探讨宋朝的财政概况,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是财政机构。

两宋的财政机构包括中央计司(三司、户部) 及其它相关机构,如司农寺等,以及地方财政机构,如漕司与州军机构等。

二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包括田赋、代役钱、人丁税、禁榷制度、工商税等、杂税、以及介于市场经营与赋税之间的科率与和买和籴等。

三是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包括军费、官吏禀给、皇室开支、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其它行政开支,如祭祀、工程、赈济等。

此外,还应包括与国家财政运作密切相关、并常常作为国家财政重要收入项目的货币制度的方面。

宋朝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其财政状况的变化过程,可将之简单归为以下几个阶段:1.立国之初与全盛时期纵观古代财政发展史,不难发现,宋代在财政管理制度上高度集权。

而从北宋初年开始,这种制度就奠定了其基础。

由于唐代、五代藩镇割据,宋代从立国之初便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是财权。

表现有:财权集中于中央,中央财权集中于三司;宋朝皇帝亲自参与重要财政制度的制定并经常过问财计盈亏等。

而从这一时期的财政收支状况看,宋初至真宗时期,很少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仁宗、英宗时期,入不敷出的情况较多。

财政上由盈余到亏空的转变,本质原因在于支出的增加。

尽管此时期收入基本上也是持续增加的,但是支出增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收入。

而支出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冗费,包括冗兵、冗官、祭祀以及皇室冗费等。

2.元丰改制与熙宁变法时期若何扭转财政危机是这一年间的重要议题。

对此,司马光持克服、改变冗费局面的观点,而王安石偏于以理财为核心的新法,其中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增收法,以及保甲保马将兵法、市易法等节支法。

然而,王安石新法并没有达到其预期,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十分有限。

在神宗的这一时期,军事行动较为频繁,尤其是主动出击的情况较多,而这最终导致削减军费计划的泡汤。

同期,财政制度上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变化:三司被户部所取代,并且财政进一步集权化了。

3.北宋衰亡时期北宋朝廷内部的矛盾在这一时期趋于尖锐,最终被金军所迫。

毋庸置疑,其财政趋于混乱,加之统治阶级的腐败,爆发了财政危机。

政治斗争加以财政状况,使得被废除的新法重新得到推行,但其内容也有了巨大的改变,后成为了蔡京的理财新法,以继续推行熙丰时期的聚财敛财法、变更盐茶法、变更钱币法为主。

同时,在财赋分配上重中央、轻地方的思想趋于明显;归属朝廷、直接由皇帝本人支配的钱物都增加了。

然而,一定程度的横征暴敛现象也日益严重。

最终,由于统治集团彻底的腐败,北宋政权被推翻了。

4.南宋“中兴”时期仅就这一时期而言,南宋“中兴”时期的财政状况有所好转。

南宋在重新建立财政制度的阶段,采取了包括征调折帛钱和月桩钱、推行经界法等在内的各种措施,并且随之建立了一些新的体制,使得财政上出现了暂时性的调整,倾向于好转,但在收支上依然较为紧张,并且为危机的到来埋下了一定的隐患,比如地方财政举步维艰、赋税苛重等等。

5.南宋衰亡时期。

有的时候,历史真像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和议后,得到恢复的社会生产与高额赋税使得财资变得较为充盈,继而就迎来了开禧北伐,以及其失败后军事、财政的全线崩溃。

宋朝长期利用赋税等手段对人民进行搜刮的后果在这一期间充分暴露出来。

二、宋朝的财政收入宋朝的收入结构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项:田赋、禁榷收入、代役税、人丁税、工商税、官田收入等。

但本文重点在于对两宋的财政收支问题进行分析,因此,为了更直观、更清晰、更明确地对宋朝的财政收入进行简要的阐述,下文将以宋代不同阶段所采用的不同的财政收入情况为切入点,而非粗略地以宋朝的收入结构为框架进行分析。

北宋初年的财政收入情况。

对战败割据者财富的瓜分、农业生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充实了北宋初年的财政收入。

但是,囿于支出增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收入,为了满足支费需求,宋政府利用了许多增加收入的方法。

一是唐末五代时期的重额赋税,基本被保留了下来。

同时,北宋推行了超越前代的禁榷条法,扩大了禁榷所获得的收入。

例如,下图中所展示的三类禁榷收入(单位:万贯)从中不难看出,禁榷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平衡了当时已经初显严重性的冗官、冗兵问题。

三是在赋税方面,有“寅吃卯粮”的嫌疑。

熙丰年间的财政收入情况。

为了扭转财政上的被动局面,王安石新法的实施,在财政上增加了收入。

一是每年散敛青苗钱所得息钱。

例如,所得的息钱在熙宁六年时约为292万。

二是免役宽剩钱,这是给财政带来的各项增收中最大的一项。

例如,熙宁九年的宽剩额为3926865贯硕匹两。

三是市易钱和免行钱,每年不过百万缗。

四是田赋增收,但这并没有实际的增加。

其它一些在之前提到的方法不是难以用数字表示、就是并未实际施行。

新法失败后,为了维持财计平衡,新的收入手段主要有以下几项:出卖度牒(熙宁初至八年九月,共出卖89000,折计钱11570000贯);增铸钱币;设场买卖蜀茶;进行禁榷;增加官盐销售数量等。

北宋末年的财政收入情况。

北宋末年由蔡京掌管财权。

在此阶段,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以下途径:一是继续推行熙丰新法。

蔡京展开了市易活动,新推行了方田均税法。

这种收入方法虽然进一步剥削了贫下百姓,但对田赋收入的增加是有限的,只在局部地区和有限时间段内有所增加。

二是包括禁榷法、盐钞法在内的盐茶新法。

在这期间,“一县岁额有三五万缗”,甚至在政和五、六两年,京师盐课收入达到四千万贯,这是有宋以来岁课最高数字。

三是钱币法。

钱币法初行时,对财政产生了许多好处。

例如,崇宁三年,通过铸钱的一变可得330万贯助户部财计。

然而私铸难禁、物价上涨,后果使得国家的财赋收支受到了负面影响。

南宋“中兴”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

这一阶段财政的核心问题是筹集资金,以满足战争所需要。

因而出现了征调折帛钱和月桩钱(据载,月桩钱每年征额约为400万缗)、征调经制钱和总制钱(征额各年间变化较大,大致每年合计约2000万缗)、推行经界法(增加了田赋收入)、搜刮川蜀财务等情况。

加上其他临时应急性财政措施、加强财政管理,最终基本使财政收入满足了军需供给。

南宋末年财政收入情况。

到了这一时期,财政情况、特别是财政收入情况已濒临崩溃的局面。

例如,东南地区地方财计在熙丰时代后已经陷入困窘,到中兴时期难于维持,而前期的“寅吃卯粮”的严重弊端在此期得到了彻底展现。

预借问题广泛流行并且十分猖獗,财政收入出现了严重问题。

同时,禁榷收入难以复加,又给财政收入情况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了整体南宋财政的崩溃。

三、宋朝的财政支出总体说来,两宋的财政支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军费支出、官俸支出、岁币支出、农田水利支出、皇室支出以及其他的一些支出。

1.军费支出早在宋朝财政的全盛阶段,冗费的局面就已经逐渐形成了。

而冗兵是冗费问题的第一要素。

有资料表明,在无战争时,军费支出约占全部财政支出的50%;而战争来临时,军费支出甚至能够达到70%及以上。

在整个宋朝的历史中,不难发现,冗兵的存在与连续的百姓暴乱、边境忧患是分不开的,宋朝也因此成为军费最多而兵力最弱的一个朝代。

由于宋朝的兵力大多集中在京师并且由国家来支付,这进一步加重了军费开支的负担。

仅在宋朝前期,常备军人数迅速增长的情况的数据可在下图中得到直观的反映(单位:万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兵员数量,加上部队驻扎的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不及江浙地区,无疑致使军费开支十分巨大。

而熙丰时期的大量战争,进一步加大了在军费上的开支。

例如,在西部战争中,仅元丰5年上半年,宋廷即支拨了合计七百万贯两的财赋。

此外,由于边境并不平静,朝廷每年仍以数十万贯石匹两的财赋作为军备。

到了蔡京掌权的时期,扩大了对夏、辽的战争,无疑又一次大大增加了军事开支。

到了南宋的开禧北伐时期,庞大的军费开支给宋朝的财政支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例如,为筹集军费,宋廷增发了楮币,而战争停止后,过多的楮币发行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官俸支出两宋年间,官吏数目十分庞大、并且支出浩繁。

巨额的官俸支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官员人数众多。

例如,宝元年间官吏达13445人,宣和年间官吏更达30000余人,而到了庆元年间,已达到40000人。

二是官员兼俸多。

三是官员品级繁杂。

四是官员俸禄数额多、名目杂。

这些都造成了巨大的官俸支出。

冗官也是冗费中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早在太宗统治时期就已存在,真宗时期成为一患,到徽宗时则达到高峰——选人、小使臣以上的官吏就已接近了五万人。

同时,此时期实行的兼职兼俸制度,以及多滥赏横赐,使得俸禄制度趋于混乱。

两宋用于官吏开支的综合性记载较少。

但是,从一些对于部分开支的记载中,我们就能够管中窥豹。

例如,据载,北宋中期全宋官吏俸钱一项,岁共支出277万余贯。

而官员俸钱之外的支给,其总数换算成钱后还不会少于俸钱数。

到南宋时期,官员俸禄明显减少。

3.岁币支出宋朝和邻国的战争大多是以失败告终。

甚至在有些时候,即使宋朝处于优势地位,但由于统治者的昏庸,往往也会赔款求和。

例如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盟”中协定,宋朝每年向辽国贡岁币银10万两,绢24万匹;公元1042年增加至岁币20万两,绢30万匹。

仅就数量来看,岁币在全宋岁出中只占几十分之一。

但是这也是宋朝政权无能的表现,并且由于年年都有岁币问题,因而还是占宋朝财政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4.农田水利与治河支出两宋政权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治河问题十分重视。

主要表现在:一是治理黄河。

例如,宋仁天圣五年,为治理黄河,发丁夫38000人、卒21000人。

二是水利事业,如修浚蔡河、疏浚五丈河、疏导汴河等。

三是漕运事业。

由于每年运往京师的粮食、金帛等成倍地增长,宋朝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维护漕运河道的畅通。

例如,运河上漕运船只曾达到6000艘,并且全部费用由官府来供给。

虽然在总体开支中比例较小,农田水利支出对宋朝财政支出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

比如,宋仁天圣五年的黄河治理,共计费缗钱50万。

但是总体来说,两宋兴修农田水利设施,主要靠当地百姓出钱集资,官府则主要起到推动组织的作用,或者有时提供贷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