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

合集下载

中医学专业硕博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硕博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硕博培养方案中医学专业硕博培养方案是指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攻读,获得中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高级水平,并为进一步从事中医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的一套培养方案。

下面是一份可能的中医学专业硕博培养方案,供参考。

一、培养目标中医学专业硕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广泛的中医学实践技能和丰富的中医学教学经验的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以满足中医学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中医学专业硕博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中医学研究等方面的课程。

其中,中医学基础课程包括经典文献研究、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经络学、中医内科学等;中医学临床课程包括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等;中医学研究课程包括中医学心理学、中医学社会学、中医学心理学等。

三、教学方法中医学专业硕博培养方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科研实践等多种方式。

其中,课堂讲授是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应用;科研实践则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为进一步从事中医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四、导师指导中医学专业硕博培养方案的导师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研究生的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和博士生的导师指导博士生的科研工作。

研究生的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博士生的导师指导博士生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科研和论文写作。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外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外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本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外)一、培养目旳1.热爱中医药事业,有积极旳人生态度,积极服务于社会,遵纪守法。

汲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旳精髓,具有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医学理论及中西医结合理论旳能力。

2.具有严谨旳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较强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本学科旳学习、研究和临床实践,基本掌握本专业旳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从事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肩负专门技术工作旳能力。

3.纯熟掌握汉语,具有纯熟运用中文进行本专业学术交流旳能力。

4.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一)学习年限学制为3年,一般状况下不得提前毕业。

因特殊因素不能按期完毕培养筹划者,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学院研究生主管领导、研究生院主管领导逐级批准后,可以延长学习期限。

每次申请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年,合计申请延期次数不得超过2次。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旳人员,学习期限不少于4年。

如4年期间没有完毕学位论文,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学院研究生主管领导、研究生院主管领导逐级批准后,每次申请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年,合计申请延期次数不得超过2次。

(二)时间安排课程学习合计半年左右,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两年半。

博士研究生培养时间安排表三、课程学习及规定(一)课程学习1.课程分类博士生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学位课(必修)与专业课(必修)和专业基本课(必修)。

也可根据专业规定在导师指引下选修1~2门课。

2.课程学分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必修课程合计12学分,其中博士生公共必修课程按研究生院规定执行,共6学分;博士生专业课和专业基本课合计6学分。

博士生选修课合计4学分。

专业课、专业基本课、选修课由导师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结合研究方向选择,不得与研究生期间所修课程相似。

外籍研究生免修博士英语,但需通过新汉语HSK五级,同步通过新汉语口语考试中级(或通过旧汉语HSK八级)。

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及学分一览表(二)课程考核1.考试成绩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成绩≥60分者为合格,予以相应旳学分。

中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

中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

中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一、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理解,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本学科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4.胜任本学科高校讲师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5.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中医学下设各二级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针灸学;以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二级学科的博士研究生。

三、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因培养需要延期培养者最长可延期2年。

四、课程培养要求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

公共必修课、必修课70分为及格,选修课60分为及格。

课程共计需修满6.0学分,至少选择4门课程,必修课学分可以替代选修课学分。

1.公共必修课:共3.0学分外语(英语):72学时,3.0学分2.必修课:至少2门,不低于2.0学分生命理论进展课程一门,1.0学分,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1.0学分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0学分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0学分医学免疫学研究进展:1.0学分中医药学研究进展:1.0学分专业基础课程或实验技术课程一门,1.0学分,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细胞学实验技术:1.5学分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2.0学分消化生理学:2.5学分神经生理学:1.0学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1.5学分细胞和分子免疫学:1.0学分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1.5学分医学实验数据处理方法:1.5学分实验动物学(理论):1.0学分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实验基本技术:1.0学分转基因动物技术:1.5学分针灸治疗临床进展:1.0学分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进展:2.5学分急性冠脉综合征:1.5学分呼吸内科学:1.5学分危重症医学:2.0学分中医外科诊疗特色研究与展望:2.0学分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临床实践与进展:1.0学分中医妇科学临床研究进展:2.0学分11。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外)一、学科简介中西医结合基础是综合应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及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机制的一门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学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之一,是全国首批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长江学者工作岗位的学科。

本学科是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是我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教育部理科基础教学与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单位。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由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循证医学等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

承担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多项。

主编和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及其他专著多部。

目前已形成以著名专家为核心、高层次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及层次齐全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研究方向1.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基础研究2.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特别是常见病和难治病)的疗效和机理研究3.应用循证医学评价中医药疗效标准的客观性4.卫生政策与管理(卫生服务管理与成本、卫生经济与中医药政策)的理论和方法三、培养目标掌握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及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及前沿内容,具有坚实、宽广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具备独立从事有关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能力。

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研素质,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精神;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四、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课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根据导师研究方向从下表中选取1门专业课、2门专业基础课,也可经论证、批准由导师自主开设专业课,如学校所开课程不能满足要求,可经导师批准到校外学习其它课程。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1005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1005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1005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秉承“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国家需要服务”的办学宗旨,弘扬“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能从事中医医史文献教学和科研的专业人才。

(一)知识目标1.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及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相关知识。

2.熟悉中医文献检索方法。

3.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

(-)能力目标1.能运用所掌握中医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本学科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完成1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2.具有一定的带教工作能力,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3.具有较强的中医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问题。

4.具备中医临床及社会服务能力。

(三)情感目标1进一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充分认知医学的终极目标是保障人类持续的健康。

4.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热爱中医药事业。

(四)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目标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5.具有自我完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6.能够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自觉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

7.较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学习、交流和工作。

8.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要持续更新知识和终身学习。

二、研究方向1.中医学术发展史研究:通过对秦汉以来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晋唐临床各科的发展、宋元中医学术创新、明清中医学术的充实以及近现代中医学术发展的研究,分析中医学术发展的特点,探讨中医学术发展的规律。

2.中医文献学研究:运用一般文献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系统整理中医理论、临床、养生等文献,重点挖掘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的中医养生文献和中医藏象文献。

3,中医各家学说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历代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系统整理,重点对脾胃理论、气血理论以及阴阳理论等各家学说展开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内)一、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中医药事业,积极服务于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汲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精华,具备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医学理论及中西医结合理论的能力。

2.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和创新能力,通过本学科的学习、研究和临床实践,掌握本学科专业宽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或相关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熟练运用外文进行本专业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与时间安排(一)学习年限学制为3年,一般情况下不得提前毕业。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培养计划者,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学院研究生主管领导、研究生院主管领导逐级批准后,可以延长学习期限。

每次申请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年,累计申请延期次数不得超过2次。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学习期限不少于4年。

如4年期间没有完成学位论文,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学院研究生主管领导、研究生院主管领导逐级批准后,每次申请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年,累计申请延期次数不得超过2次。

(二)时间安排课程学习累计半年左右,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两年半。

博士研究生培养时间安排表三、课程学习及要求(一)课程学习1.课程分类博士生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学位课(必修)与专业课(必修)和专业基础课(必修)。

也可根据专业要求在导师指导下选修1~2门课。

2.课程学分课程实行学分制。

博士研究生必修课程共计16~20学分。

其中公共必修课按研究生院要求执行,共计10~14学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共计6学分(见下表)。

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导师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结合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课程相同。

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必修课程及学分一览表(二)课程考核1.考试成绩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成绩≥60分者为合格,给予相应的学分。

2.补考对于考试成绩不合格者,按照学校有关考试成绩及补考的规定执行。

XX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XX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XX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培养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要求是:第一条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有献身于科学和中医药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能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第二条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

第三条掌握1门外语,能熟练地运用外国语进行本专业的研究和学术交流。

第四条身体健康。

第二章学习年限第五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可弹性学习3-5年。

第三章课程学习要求第六条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得少于18学分,博土研究生原则上应在第一学期内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及个人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课程学习采取课堂讲授、实际操作、讨论、自学、学术讲座等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目标。

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2学时2学分英语48学时3学分专业课32学时2学分导师指导课32学时2学分专业:主要培养博士研究生在本研究方向领域内所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本学科专业以及相关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和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应具备的能力。

课程设置一般包括:扩宽专业基础需要的基础理论课和实验课,为进入学科前沿或结合研究课程需要的理论专著、文献专题等课程;适应学科交叉、学习有关跨学科课程。

2.非学位课根据博士研究生研究课题,按培养方案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若干门与本专业学科研究相关的课程。

第四章科研工作与学位论文第七条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知识范围,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一、总体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一)总体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中药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能适应国家健康发展战略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药专门人才。

(二)总体培养要求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能遵纪守法;热爱中医药卫生事业,自强不息、勇于探索、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优良的道德情操,明礼诚信、尊师重道、关爱病人、尊重和珍爱生命;具有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而献身的精神。

2.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国传统文化及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医学伦理观念、医患沟通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关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处理能力。

3.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及中医传统保健疗法,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与社会和环境发展变化相协调,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与军事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基础。

二、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中医药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中医药思维与专业实践能力,能在中药教学、科研、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中药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中药基本知识,具备中药的临床应用、处方调配的基本能力;2.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鉴定中药真伪优劣和中药鉴定研究的基本能力;3.掌握中药炮制加工和制剂制备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药制剂生产的基本能力;4.掌握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以及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基本能力;5.掌握中药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中药质量评价和研究的基本能力;6. 了解中药从开发、生产到临床应用的流程;熟悉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政策法规;7. 具备主动获取知识并掌握相关领域科技发展动态的能力,具备在中药临床、科研及相关领域独立工作及创新的能力;8.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初步具备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外)
一、学科简介
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本学科由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创建,1981年、1996年分别被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史文献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单位,并为国家级或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专论》、《医古文》、《大学语文》、《中医哲学基础》的主编单位。

学科整体优势显著,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

二、研究方向
1. 古今名医学术思想与历代名著研究
2.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3. 中医训诂学研究
4. 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研究
5. 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学术思想史研究
6. 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研究
三、培养目标
1. 具有比较坚实、宽广的文史哲及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医史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做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2.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研究生,能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诊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疾病。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导师从下列课程中确定一门作为专业课,两门作为专业基础课。

所选课程不能与硕士阶段重复。

如下列课程不能满足要求的,导师可另选其它课程。

3.选修课
根据不同研究方向,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1~2门课程。

学校所开课程不能满足者,经导师批准可到校外选修。

4. 跨专业学习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除完成上述课程外,还要按学校规定补修中医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五、科研实训、临床实践及要求
1.科研实训
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外)》执行。

2.临床实践
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生,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临床实践不少于180小时/3学年。

临床实践包括跟师门诊或跟老专家出诊,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等,要求撰写规范的、且有病案分析的门诊病例25例,并撰写总结临床经验的论文或学习体会1篇,不少于2.5千字。

六、中期考核
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细则(试行)》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