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word精品

合集下载

浅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浅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浅谈周朝的礼乐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礼乐制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周朝的礼乐制度融合了古代的礼制和音乐,形成了独特而完善的体系,对于社会秩序的维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朝的礼制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约束方式,对于国家的统治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礼制规定了各种仪礼的形式,包括国家的婚丧嫁娶、朝贺吊祭等各类宴会仪式,以及朝廷的例行行事和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等。

这些礼制要求国王和贵族必须遵守,不仅是对于社会等级和权威的体现,更是对于社会秩序维护的一种手段。

礼制还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穿戴的衣物、佩戴的饰品等,以此来明确社会地位和身份。

这种礼制的存在使得社会得以有序运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周朝的乐制也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在周朝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它被广泛用于宴会、祭祀、军事活动等各个领域。

周朝的乐器有钟、鼓、磐等,其乐音优美,节奏鲜明,能够使人们心情舒畅,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之气。

在礼乐制度中,乐与礼彼此依存,乐在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周朝的乐曲分为雅乐和俗乐两类,雅乐是供朝廷和宴会等正式场合使用的,而俗乐则是用于庆祝丰收、娱乐游戏等民间活动。

乐器演奏时需要严格按照乐谱进行,强调合奏的和谐与整齐,从而达到一种美妙的音乐效果。

礼乐制度在周朝的统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周朝将礼乐制度视为一种文化工具,通过推广礼乐制度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

周朝的统治者以礼乐制度来约束国家的各级官员和贵族,规定了官员的行为规范和礼仪等级等,既可以显示统治者的威信,又可以避免官员贪腐、奢侈等不良行为。

同时,周朝的统治者也积极推广礼乐制度,选拔和培养各类文化人才,以提升朝廷和政府的文化素质。

此外,周朝的礼乐制度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朝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的礼仪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制度通过严格的规范和约束,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和共同认同,成为后世文化的源头。

周朝礼乐制度内容

周朝礼乐制度内容

周朝礼乐制度内容1. 周朝的礼乐制度里,那个祭祀之礼可太重要啦!就像咱们过年要隆重地贴春联、放鞭炮一样,周人对祭祀那可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比如说,在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准备各种丰盛的祭品,还要有特定的仪式和舞蹈,这难道不神奇吗?2. 还有那宴饮之礼呢!你想啊,咱现在吃饭也有各种规矩,周朝更不例外呀!在宴会上,不同身份的人坐的位置都有讲究,难道不像咱们现在重要场合的座次安排吗?这就是一种礼仪的传承呀!3. 音乐之礼也很有意思呢!你知道吗,周朝有专门的雅乐,那可是高大上的音乐呀!就好比现在的高雅音乐会,可不是谁都能随便演奏和欣赏的呢!比如天子听的音乐和诸侯听的就不一样,多有意思呀!4. 周朝的婚礼之礼也超级繁琐但又充满意义呀!从纳采到亲迎,一步一步都有严格规定,这和现在结婚的各种流程也有点像呢!不精心准备怎么行,这可是人生大事呀,不是吗?5. 丧礼之礼更是不得了!那一套套复杂的仪式,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就好像亲人去世后,我们会用各种方式去缅怀一样,周朝人把这种情感体现在了严谨的丧礼中呢!6. 朝会之礼也很有看头呀!大臣们见天子的礼节,那可是马虎不得。

这不就跟现在去见重要领导得注意言行举止一个道理嘛,那种庄重感真的能感受到周朝的威严呢!7. 军礼也很关键呢!出征打仗前得有一系列仪式,鼓舞士气。

这就像咱们现在体育比赛前要喊口号加油一样,都是为了让大家更有斗志呀!8. 宾礼更是体现了周朝的好客之道呀!对待贵宾要有特定的礼节,这和我们热情接待客人有啥区别呢!都是为了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和友好呀!9. 那时候的嘉礼,包括各种庆祝活动,比如登基呀、立后呀,都是盛大而隆重的。

这就如同现在我们庆祝重大节日一样开心又热闹呀!周朝的礼乐制度真的是丰富多彩,充满了魅力,它让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得有规有矩,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这绝对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研究呀!。

论述周朝礼乐的形式

论述周朝礼乐的形式

论述周朝礼乐的形式周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下面是有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欢迎参阅。

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

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

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

《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

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

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

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浅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浅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浅谈周朝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

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思想和艺术影响巨大。

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部分。

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释名》曰:“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的乐器浩如烟海,周朝时有记载的就有80多种,仅《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就有29种之多,周朝以制作乐器的材料的不同而进行分类,按照这种方法乐器被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亦称八音。

在周朝,金乐居八音之首。

其实,单纯从乐器发展史来说,最早出现的乐器应该是石乐,可为什么金乐在周朝却高居八音之首呢?我们所讲的金乐,最有名的代表乐器就是钟。

钟能代表金乐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这还得从商周两朝音乐的区别及周朝的礼乐制度说起。

西周礼乐制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礼乐不分家的地步,所谓“礼之所及乐必从之”。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周人玩音乐与商人玩音乐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周礼》对此曾有详细比较:“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而“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商朝时,人们对自然认识不足而敬畏鬼神,有全职的巫师负责人与神之间的沟通,商朝的巫师的工作职能就是“娱神”与“媚神”,换句话说就是让鬼神们高兴快乐心情愉悦以便让它们施福人间。

所以商朝巫师的工作更像是一台演唱会的总导演,人们在巫师的带领下一起“娱神”和“媚神”,每个人都手拿两根牛鞭跟着音乐的节拍起舞。

所以在甲骨文中,“巫”与“舞”其实就是同一个字,其字形就是一个人手拿两根牛鞭跳舞的样子。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周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下面是有周朝的礼乐制度,欢迎参阅。

周朝的礼乐制度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然而西周统治者在推行礼乐制度的同时,必然会加强礼乐方面的教育,它对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本文通过论述西周礼乐制度的含义及内容的阐述,又进一步探悉它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意义.西周礼乐制度更多的是等级制度而非文化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穿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它严格地划分了等级观念,不同等级的人能听什么样的音乐,能用多少人的乐舞,都有严格规定,《论语》里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么是什么事儿让孔子这么生气呢?是因为当时的一个诸侯用了“八佾”也就是六十四个人的乐舞,而这是天子才有资格享用的,这句话的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因为孔子是推崇周礼的,同时孔子也认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实际上就是说奴隶制度的崩溃周朝得了政权以后,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在公元前1058年制订了周代礼乐(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将其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则,各级奴隶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享受礼乐——在礼的中间,把贵族和人民分成许多等级,对各个等级都规定了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

同时周朝的统治者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

他们把礼与乐看得一样的重要,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

论周朝礼节

论周朝礼节

论周朝礼节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发展阶段之一。

在周朝,礼节严谨、礼仪规范、礼乐丰富,成为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朝的礼节对后世的礼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周朝的礼节文化。

周朝的礼节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礼乐之风周朝是一个重视礼乐的时代,礼乐被视为一种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和风俗文化。

周朝的礼乐贵族文化在民间流行,成为社会风气的一部分。

周朝的礼乐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宫廷到民间、从政治到社会、从日常生活到节庆风俗,无处不体现着周朝礼乐之风。

周朝的礼乐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崇尚典雅、崇尚廉洁、崇尚礼让为中心,体现了周朝人民的崇高风貌和道德风范。

二、礼制之严周朝的礼制非常严格,周公制定了《周礼》,其中规定了官员的礼仪、宫廷礼节、贵族礼节、宴会礼仪、婚礼葬礼等各种礼仪。

《周礼》细致入微地规定了礼仪的各种细节。

《周礼》规定了宴会时宾客的座次,规定了宴会场所的布置,规定了宴会的流程和仪式等等。

整个礼仪非常严谨,要求遵守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得有丝毫差错。

而且,周朝的礼制还规定了王室贵族与平民百姓在礼仪上的区分,严格界定了社会等级的差异,以确保这种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礼教之训周朝的礼教是一种精神文化,也是一种思想教育。

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孝,孝弟”“儒林孟门”等思想。

他讲礼乐、讲道德,讲君子之风。

孔子提倡的礼仪、道德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奉为圣人并影响了后世大量的思想家、学者。

周朝的礼教不单是道德的规范,还弘扬了忠诚、公正、宽容、仁爱、孝顺等优良品质,受到了人们的尊崇和推崇。

周朝的人们崇奉祖先,尊崇自然,极其尊重礼仪。

周朝的祭祀仪式是一种宗教礼仪,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天地神灵的崇敬。

在周朝的祭祀仪式中,人们需要屈膝行礼,鞠躬尽瘁,祭奠祖先,纪念英烈,尊重自然,以示对神灵的敬畏和敬重。

简述周代礼乐制度

简述周代礼乐制度

简述周代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周武王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

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知识拓展:
读《周朝使用礼乐的规定》的表格,回答问题。

周朝使用礼乐的规定
(1)你从表格中获得什么信息?
(2)周朝为什么对使用乐器的数量和乐舞的规模做出具体的规定?
答案:
(1)对不同的等级使用乐器的数量和乐舞的规定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等级越高,规格越高。

(2)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由于分封是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只有对不同等级的礼仪做出严格的具体规定,才能维护等级秩序,如果“违礼”就是对等级秩序的挑衅。

《周礼》的乐舞职官制度及其文化意义word资料9页

《周礼》的乐舞职官制度及其文化意义word资料9页

《周礼》的乐舞职官制度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周朝礼乐文明的高度辉煌反映在业已出土的大量礼器、乐器等诸多青铜器、石器上,而《诗经》中所收录的周人歌诗,真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乐舞艺术成就所达到的高峰,而其时乐舞制度的确立,与其说是乐舞文化建立的制度保障,不如说是周朝统治阶层中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高瞻远瞩地规划了文化兴盛的理想蓝图,使乐舞不仅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演艺艺术,也成为政治及教化的组成部分。

古代有关乐舞文化的最早记录出自《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

诗言意,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①这里记录了乐官夔奉帝舜之命教授世子以及卿大夫子弟歌诗蹈之舞之的历史,夔要以此教化培养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大而谨慎、刚强而不暴虐、轻简而不傲慢的品行。

帝舜已明言诗乐的作用:诗言志以导其心,歌咏其义以长其言;乐声的和谐可以实现神人咸和,而乐感百兽,亦可使其相率而舞,诗乐舞和谐的音声、舞容真正实现了天下万物、民人之大和。

《周礼》记载,大司寇之职掌施十二教:“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

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

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

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

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

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

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

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

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

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

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

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

”②《周礼》的作者认为,人之进退皆有揖让、周旋、升降之礼,而作乐之时,舞人周旋皆合礼节,故乐亦为礼。

凡是人之乖背,皆由人心不相和合,乐主和同民心,可使民不背离也。

因此,大司寇以“六艺”教民,“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地官保氏的职责也包括“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

③如果说帝舜时代始有典乐之官的设立,那么《周礼》的官职设置中就显然已经尤为重视乐舞教化的社会意义了,当年夔一人典乐“足矣”,已然是时过境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在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西周是一个政治文化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它上承远古夏商的图腾崇拜、巫术祭祀文化,下启华夏礼乐文化的先河。

其中礼乐制度既是对历史的延续,又是对此之前文化体制的反映,同时也启发了后世人文精神和理性思想。

由于礼乐是西周这一特定的时期出现的,其必定局限于社会上层的活动,因此,为了了解西周的礼乐制度,有必要先了解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上层结构。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国家大事有两件:
一是要祭祀祖先,二是要带兵打仗。

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

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国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
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

西周统治的巩固,与这套稳定的制度很有关系。

其中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根据封建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

天子把爵位、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天子有纳贡、从征等义务,但可把土地及居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

这就构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
塔形之贵族等级制。

为了维系封建制度,西周还形成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制度一一宗法制,规定从天子到士各级贵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并建立以全国最高宗主一一周
天子为核心的层层藩屏。

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的核心。

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

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则是维持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

从历史上考察,商代就有分封诸侯的现象,因为领土大了,分封便于统治。

但商代没有把自己的同姓封到各地去。

周代也搞分封,应该说是取法于商的,但周人的分封,绝大部分
封的是同姓,也就是把周的族人分封到全国各地去成为当地的统治者。

因此周代的分封诸侯,是把宗法”与封建(封侯建国)”结合起来的做法,由此便形成了围绕姬姓宗族的层层大、小宗”的严密等级关系。

礼乐制度,正是对于这个严密的宗法等级网的强调和固定。

某一等级的人,才能享用这一等级的礼乐。

就乐而言,等级的内容包含有对乐舞名目,乐器品种和
数量,乐工人数等等的绝对限定,超出规格就是严重违法。

在各等级贵族自己以及他们之间的活动中基本采用所规定的雅乐,,无疑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加强宗族观点,形成天下一家”思想的作用。

2礼乐制度的内容
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规定的时代,即所谓得制定礼乐。

如果说商代人尊崇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尊崇的则是礼。

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颁行的。

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
觐,互聘卜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

因此,“礼”并非“礼貌”,“礼节”那样简单。

“礼” 的本质是差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以混淆。

这样就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

周公把“尊礼”看作推行德政的重要内容。

如果违背了“礼”,就是“僭越”。

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但是,一
个社会只讲究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没法和谐。

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

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乐”,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色彩。

“乐”的功能是,以音乐激起共鸣情绪。

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

“礼”与“乐”不能混淆,有
着本质的区别。

《乐记》中说得好:“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意思是说,“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
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敬。

“礼”,讲究差异;“乐”,讲究和同。


此,“礼”与“乐”,亦即“异”与“同”,两者缺一不可,否则社会就会失衡。

西周的礼乐,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文明。

三礼乐制度的发展与影响
礼乐制度的影响从其后几千年一直到清代结束,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理论上都
与周公的礼乐制度是一致的。

礼乐文明在周代获得了高度的发展。

起初,周文化落后于商文化,后来继周朝建立之后,吸
收了商文化的成果,文化迅速发展起来,意识形态也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大司乐是周朝建立
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的音乐机构;六代之乐是周朝继承和吸收上古传统乐舞和创作
乐舞精华之体现;八音分类法的出现,是古代音乐开始进入一个较高发展层次的反应;西周确立“乐悬制度”(乐舞等级制度),对于维护西周奴隶社会近三百年间统治秩序的稳定和文化方面的创造起到了积极地作用,西周的雅乐,则将乐舞形态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奴隶社会音乐文化发展时期的产物。

标志占着音乐和政治完美结合的礼乐制
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到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彻底瓦解了,随即奴隶制度开始趋向衰落,“礼崩乐坏”成为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全面崩溃瓦解的标志。

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利地位遭到了各国诸侯的挑战。

曾经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小雅。

北山》)的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不但丧失了控制诸侯的能力,反而成了”小国之君“,常常被人利用。

这反应在音乐文化方面,周王室垄断和主宰文化的局面一曲不复返,各诸侯国的音乐却迅速地膨胀发
展起来,即所谓的”文化下移”新乐风靡朝野,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礼乐制度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即统治阶级的要求),社会需要,经济需要,文化需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统治秩序,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它忽略了下层人民的文化需要,而且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不可能永久停留在奴隶社会,也不可能就只有礼乐制度这一种音乐文化。

按礼乐制度规定不能变动的音乐,随着时间的远逝,即使是
贵族也已越来越对之感到隔膜,逐渐把它们看成只是古乐”而已;西周雅乐的政治作用将与
其无味的古乐”一起萎缩、僵死,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