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制度范文合集4篇
周朝礼乐制度内容

周朝礼乐制度内容1. 周朝的礼乐制度里,那个祭祀之礼可太重要啦!就像咱们过年要隆重地贴春联、放鞭炮一样,周人对祭祀那可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比如说,在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准备各种丰盛的祭品,还要有特定的仪式和舞蹈,这难道不神奇吗?2. 还有那宴饮之礼呢!你想啊,咱现在吃饭也有各种规矩,周朝更不例外呀!在宴会上,不同身份的人坐的位置都有讲究,难道不像咱们现在重要场合的座次安排吗?这就是一种礼仪的传承呀!3. 音乐之礼也很有意思呢!你知道吗,周朝有专门的雅乐,那可是高大上的音乐呀!就好比现在的高雅音乐会,可不是谁都能随便演奏和欣赏的呢!比如天子听的音乐和诸侯听的就不一样,多有意思呀!4. 周朝的婚礼之礼也超级繁琐但又充满意义呀!从纳采到亲迎,一步一步都有严格规定,这和现在结婚的各种流程也有点像呢!不精心准备怎么行,这可是人生大事呀,不是吗?5. 丧礼之礼更是不得了!那一套套复杂的仪式,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就好像亲人去世后,我们会用各种方式去缅怀一样,周朝人把这种情感体现在了严谨的丧礼中呢!6. 朝会之礼也很有看头呀!大臣们见天子的礼节,那可是马虎不得。
这不就跟现在去见重要领导得注意言行举止一个道理嘛,那种庄重感真的能感受到周朝的威严呢!7. 军礼也很关键呢!出征打仗前得有一系列仪式,鼓舞士气。
这就像咱们现在体育比赛前要喊口号加油一样,都是为了让大家更有斗志呀!8. 宾礼更是体现了周朝的好客之道呀!对待贵宾要有特定的礼节,这和我们热情接待客人有啥区别呢!都是为了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和友好呀!9. 那时候的嘉礼,包括各种庆祝活动,比如登基呀、立后呀,都是盛大而隆重的。
这就如同现在我们庆祝重大节日一样开心又热闹呀!周朝的礼乐制度真的是丰富多彩,充满了魅力,它让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得有规有矩,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这绝对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研究呀!。
中国礼乐礼法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礼乐礼法制度篇一:中国的礼乐制度中国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作为统治者的利用工具的确在诞生时为统治阶级得到一定政治成效,随着历史的发展,礼乐制度并不能如统治阶级所愿成为长久有效的治理手段并且一直延续下去,但它却控制了整个中国古代圭寸建社会的音乐格局。
起源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
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
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
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
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
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
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礼乐制度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期,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礼记。
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在举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丧葬等宗教和政治活动时,均使用礼乐器。
周王朝礼乐制度

周朝的礼乐制度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
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物饥”“乐”的完善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
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承。
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
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
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坦裤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
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
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让蚂简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
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古代礼乐制度(二篇)

古代礼乐制度是指古代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礼仪和音乐规范。
在中国古代,礼乐制度起源于殷商时期,逐渐发展和演变,并在周朝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
古代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祭祀、宴会、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的规定,以及乐舞的表演和音乐演奏的规范等。
这些仪式和规范以宗法制度为基础,依据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各种场合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言谈举止,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在礼乐制度中,音乐则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五音相和谐,用以表达各种情感和宣扬君主的德行。
音乐还被广泛应用在祭祀、军事、娱乐等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古代礼乐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培养人们的道德规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礼乐制度逐渐减弱并衰落。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礼乐制度已经不再起到统治作用,但仍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代礼乐制度(二)礼乐制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周公。
武王伐纣后不久,周武王去世传位于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命周公—周武王之弟辅政。
之后N多历史证明,相对战争善后工作而言,战争本身反而是简单的。
周武王立下不世之功便撒手人寰,把烫手的山芋一脚踢给了自己的弟弟。
当时,摆在周公面前有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向天下解释周王朝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而是如何避免周人重蹈商人的覆辙,保证天下长治久安,政权千秋万代的问题。
周公创造性地设立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将两大难题合二为一,一并解决。
这就是“礼乐制度”,也是儒家思想的前身。
周公的理论从讲故事开始,故事大概是这样。
上有天,下有地,天圆地方。
圆的天犹如锅盖扣在方的地上,所漏四角为四海,所以整个世界称为“天下”,也可称为“四海之内”。
世界的中心在今天河南登封市,登封的地下有一块巨石称为“地胆”,与天上的“天星”遥相呼应。
中国文化5第四讲礼乐制度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5第四讲礼乐制度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规范社会行为和提升个人修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礼乐制度是以礼俗为基础的。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
礼仪规定了各种场合的仪式、礼节和礼仪用语,使得人们的社交行为更加有序和谦虚。
相应的,乐曲被用作社交场合的伴奏,以表达出庄重和尊敬之情。
礼乐制度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和尊重,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其次,礼乐制度提倡的是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在礼乐制度下,人们被要求有道德操守、崇高的品质和良好的修养。
通过参与礼仪和学习音乐,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内在美和修养,使得个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同时,礼乐制度也鼓励人们追求真善美,培养品德和道德,以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这种追求高尚品格和追求美的态度,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崇高情操与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礼乐制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礼乐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了中国人的优雅、庄重和雅致。
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如《尚书》、《礼记》、《乐经》等,都对礼乐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和阐释。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礼乐制度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同时,礼乐制度也影响到了中国艺术、音乐、建筑等各个方面,使得这些艺术形式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的韵味。
最后,礼乐制度在中国文化中也起到了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作用。
通过参与礼乐活动,人们不仅能够了解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还能够与祖先保持连结,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礼乐制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使得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化中,礼乐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承方式,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行为、修养、道德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在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们修养、塑造人格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礼乐制度的释义范文

礼乐制度的释义范文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重要研究对象,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礼乐制度的释义涉及到礼乐的概念、特点、形式、功能等方面,本文将对其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
一、礼乐制度的定义和概念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管理和规范人际关系、教化人民、维护社会秩序的制度。
礼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行为举止中应遵循的规范和礼节,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
乐则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音乐和歌舞艺术表现形式。
二、礼乐制度的特点1.综合性:礼乐制度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但它综合了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成为一种全面的制度体系。
2.等级性:礼乐制度强调社会的等级性,它根据人们的地位、身份、性别等因素,规定了不同人群应遵循的不同礼乐行为准则。
3.仪式性:礼乐制度中的礼仪和乐曲都带有极强的仪式性,这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承和宣示权威的方式。
4.公共性:礼乐制度是公共的,即在整个社会中普遍适用,并通过仪式、音乐等形式来传达和宣传。
5.和谐性:礼乐制度追求社会和谐,通过遵守礼仪和欣赏音乐来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三、礼乐制度的形式和内容1.礼制:礼制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礼仪仪式,如宴会礼仪、祭祀仪式、婚丧礼俗等,通过这些礼仪仪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
2.乐律:乐律是礼乐制度中的另一个核心要素,它涉及到音乐和歌舞艺术。
中国古代的乐律包括了宫、商、角、徵、羽等五声,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歌舞的表演来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
3.乐舞:乐舞是礼乐制度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舞蹈和形体动作。
乐舞不仅是表演和娱乐的一种形式,更是通过动作和姿态来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展示身份地位的一种方式。
4.乐器:乐器在礼乐制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音乐演奏中的重要工具。
中国古代的乐器有很多种类,如编钟、磬、筑、琵琶等,通过演奏乐器来表达音乐的美感和情感。
礼乐制度的认识

礼乐制度的认识如下是有关礼乐制度的认识: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反对“淫乐”,使用“节乐”的措施,加之周王朝的思想体系由对天神的崇拜转为对天神的利用。
因而,西周初年产生了由周公制定、并经后人不断完善而形成的“礼乐制度”,即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文化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
它有一套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礼、乐、刑、政,是上层社会的重要统治手段。
其中“礼”即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礼乐制度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其等级地位的不同,严格规定各项具体的礼、乐活动。
可以说,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形式。
礼乐制度中乐的等级化主要体现在“乐县”和“佾”两个制度中。
其中“乐县”指的是乐队的使用规格,“县”通“悬”,即悬挂之意。
周代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编磬等悬挂演奏的乐器往往是国力与权利、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所谓“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即名正言顺的乐队排列与使用乐器的规格:天子的乐队和所用的乐器,可以排列东西南北四面,诸侯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可以排列二面,士只能排列一面。
而“佾”指的是乐舞舞队的使用规格,所谓“天子用八,诸公用六,大夫四,士二。
”(这里的数字均指佾,即乐舞行列)。
即享用乐舞时,天子可以用八个舞行的规模,诸侯用六个舞行,大夫用四个舞行,士只能用二个舞行。
古人对“佾”的理解有二种,一种认为八人为一佾,一种认为应是数字的自乘。
西周初年建立的礼乐制度奠定了我国几千年来的礼乐文明,对于维护西周奴隶社会近三百年统治秩序的稳定和文化方面的创造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我国奴隶社会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对西周礼乐制度的看法

对西周礼乐制度的看法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
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
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
(此字读“yi”四声,论语中有“八佾第三”,八佾指古代的奏乐舞蹈。
佾是行列的意思。
) 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
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
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
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社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孟子·尽心下》中便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
(合起来代指祭祀,古时祭祀是国家的大事,所以渐渐成为国家的代名词)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乐制度范文合集4篇
礼乐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
下
阅读。
礼乐制度合集1
礼乐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例如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天子——驾崩、诸侯——薨、卿大夫——卒、士——不禄、平民、奴隶——去世。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周公制礼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周公为了巩固统治,集前朝之大成。
从礼巩固阶级分化,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的阶级区分。
乐则被升华成了一种待遇,对于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待遇,也是为了更
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
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
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
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
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
周公做礼制乐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史记殷本纪》:“纣好酒淫乐,嬖
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
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
卿大
总之,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1.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
下列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身份地位
B.孔子非常推崇西周的礼乐制度
C.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D.郡县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构成了西周的礼乐文明
2.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3.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参考答案:1.D 2.B 3.B
礼乐制度合集2
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为了彻底搞清楚礼乐及礼乐制度的相关问题,小编拜读了项阳老师的《中国礼乐制度四阶段论纲》,和大家分享一下。
何为礼乐?
学界认为礼乐生成于夏商,确立于周公制礼作乐。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国家首要大事祭祀仪式中所用的乐当然是为礼乐,而且祭祀仪式中所用礼乐是礼乐整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样讲还是因为除了祭祀仪式之外,在“国之小事”等多种礼仪场合所用的乐也是礼乐。
这些礼不是国之大事之礼,然而,不
管国之大事还是国之小事,既然都纳入国家礼制系统,则应视之为
礼制体系的整体,凡在国家礼制规定性中所用的乐,都应称之为礼乐,国家礼乐显现出丰富性的内涵。
礼乐制度的确定期
如果说,中国礼乐制度确立之后有着三千载的贯穿,而不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亡,那么,就应该审视礼乐制度有着怎样的起伏变化,厘清其发展演化的脉络。
在这种意义上,项阳老师将两周定为礼乐制度的确立期。
虽然周公制礼作乐使礼乐制度彰显,经历了八百年又由于所谓“礼崩乐坏”似乎使礼乐制度消解,其实这只不过是显示了礼乐制度第一个“周期”的变化,诸侯以降各等级所偕越的是“周之礼”,坏掉的是“周之乐”,但国家必有礼乐之观念已经是根深蒂固,非但没有降解,而是被后世统治者不断加人新的理解与诠释,并有制度和音乐本体实践上加以保障,因此,从整体意义上讲,礼乐制度其实是经历了一次转型。
这种转型包括理念上的变化,诸如国家祭祀中所用的礼乐“六代乐舞”不再相沿、也不相传,是随朝代更替而改变,所谓“秦、汉、魏、晋代有加减……有帝王为治,礼乐不相沿。
”(《魏书》)
从乐队组合上也显示这种转型的意义。
两周时期由于金石乐悬作为制度下重器,在士以上阶层中虽然依制排列的方位有异、数量多寡不同、却可以普遍拥有,所谓“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这就造成乐悬拥有者无论哪一种样式的礼乐、甚至俗乐都会使用这样的乐队组合形式。
礼乐制度的演化期
项阳老师将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定为礼乐制度的演化期,这样讲是因为这一时期有转型的特征,没有定型而为后世全盘接受和效法的整体把握。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宫廷太常系统实际上一直在对礼制加以改造,如此具有“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在反复与游移中逐渐向五礼归拢,换言之,即是将两周时期所用更多礼的类型归至五礼类下。
(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 从用乐的角度讲来,更是可以显现这一时期处于演化的过程之中,这一时期与两周最大的差异在于鼓吹乐的出现。
以及,秦汉以降那种金石乐悬作为士以上社会人士普遍拥有的制度规定性不再,这大概是那些视拥有乐悬为礼乐标志物的研究者认为礼乐制度消解的一个动因。
然而,这种“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的乐队组合并非不存在,只不过不再具有两周时期被广泛运用的普适性意义,这种乐队组合更多用于宫廷和王府一级,这就显得
越来越小众化,虽然至高无上,却有些“不食人间烟火”,马王堆、南越王、洛庄等汉墓中出土的乐悬可以明确反映这一点,这是我们所讲从乐本体上认知礼制变化处于演化期的道理。
礼乐制度的定型期
从乐的视角认知并从礼制上综合考量,项阳老师认为隋唐可视为礼乐制度的定型期,亦可称之为成熟期。
这样认知出于以下考量。
我们看到,《隋书》记载时人理念对礼乐之定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先是隋人在承继南朝旧乐时认定了“华夏正声”的存
为“华夏正声”。
这种理念的出现对后世无论乐调的承继、乐曲的创制以及乐器的使用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隋书》中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理念“雅乐为国乐”。
究竟礼乐与雅乐的概念哪一个为大呢?显然应该是礼乐概念为大,即礼乐涵盖了雅乐,雅乐是为礼乐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们之所以将礼乐与雅乐的概念混用,更多还在于讲话与认知时的语境,即在某种本来就是礼的场合,独有雅乐在场,如此说法不为错,但从整体说来,辨清礼乐与雅乐的关系还是非常必要。
《隋书》中的认定使得一个上千载没有说清楚的概念得以明晰,这是文献中首次出现“国乐”的概念。
所谓国乐,应该是在国家重要的仪式场合代表国家形象而以乐的形式存在者,诸如我们现在的国歌具有同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