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课例
“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初探——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初探——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摘要: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实践中,根据双线单元结构,系统梳理单元阅读目标和写作目标,系统的整合设计,构建有指向性的单元读写目标。
依托文本,落实读写指导,在阅读课上渗透“写法”教学,体会“写法”妙处。
写作实践,落地读写结合。
单元读写结合教学,让阅读教学更有针对性,它有利于突破作文教学的难点,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各单元都编排了阅读和写作板块,两大板块是单元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极为重要的两大板块。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因此,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将单元读写有机结合,能有效突破阅读和写作之间的障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基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双线结构”,笔者从研究教材,确定读写目标,依托文本,落实读写指导,写作实践,落地读写结合等方面,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探索。
一、研究教材,确定读写目标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杰出人物”的人文主题和“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语文要素,选编了《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和《孙权劝学》四篇课文,写作《写出人物精神》也紧紧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编写。
四篇课文,文章虽然在创作形式和语言描写上各有特色,或进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或通过对比、穿插议论等方式呈现人物,但都围绕“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展开。
(一)分析教材阅读板块的文章,明确本单元的阅读目标。
1.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学生的理想与抱负。
2.学习精读的方法,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起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读写课教案初中

读写课教案初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和信息;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一篇关于动物的文章,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 写作表达: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3. 小组活动:学生能够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与学生谈论他们喜欢的动物,引出本课的主题;2. 学生分享他们知道的关于动物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分发阅读材料,让学生独立阅读;2. 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
三、写作表达(15分钟)1. 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写一篇关于他们最喜欢的动物的短文;2.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3. 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收齐作文,进行批改和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小组活动(2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动物,讨论他们喜欢的动物的特点和习性;2. 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一个关于动物的简短报告;3. 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报告,其他学生做笔记。
三、总结与作业(1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 学生作业:根据阅读材料和小组活动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动物的短文。
教学评价:1. 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评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2. 通过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语文如何有效进行读写结合教学—以九年级为例

初中语文如何有效进行读写结合教学—以九年级为例摘要:在初中阶段,阅读和写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认真阅读,同时也要引导其去领悟书面内容,引导学生能够把读后感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师只有进行读与写的训练,才方可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和理解能力。
但是,在当前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还不能够将读和写进行有效结合。
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修炼,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创新引言:随着现代教育的推进,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革新,通过调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来提升教学的综合质量。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当前阶段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的挑战1.过往阅读和写作没有有效的融合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作文修炼和阅读能力提升层面是分阶段、分模块推进教学的,这两者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
这也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写作水平有限,阅读能力有限,最终导致语文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也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拓展和更新,开始在课堂中将阅读和写作两者有效地融合,训练学生能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和实际的生活场景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写作技巧,并未将情感表达作为主要的引导方向在语文教学和引导过程中,很多时候语文教师通常会针对文章进行解读,并且在教学中直接将文章中书写的技巧进行阐述。
例如:重点讲解文章当中的写作手法和布局构造等,引导学生强行加入到写作训练中,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忽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层面的认知,过度强调技巧只会让写作成为傀儡,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际的作文修炼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抒发个人对于该事件的认知。
二、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落地1、充分挖掘教材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当从课本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优美词汇仔细的品味,引导学生能够领会文章的含义,同时,积累一定的词汇量。
读写结合,实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但实 际上 , 与写 是 密不 可分 的, 读 阅读 对 写作 有着
受 。因此 , 要想为 写作 积累 生活感 受 , 就应 该 重视 教材
精选 的名 家名篇 , 真 阅读 , 阔视野 , 认 开 夯实 语 文基 础 ,
带动 的作用 。汉 代 文豪 扬 雄 就 说 : 能 读 千 赋 , 能 为 “ 则
二、 阅读 对 写 作 的 意 义
1 阅 读 为 写 作 准 备 生 活积 累 .
累课文中的优 美词语 、 精彩 句段 。在 阅读 教学 中, 师 教
一
定要千方百计让学生识记课 文 中的妙 词佳句 , 品味语
言文字 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 得作者 是怎样用 语言 文 懂 字表达 自己 的思想 感 情 的 , 是学 生 写作 时 的语 言源 这 泉 。读《 列夫 ・ 托尔斯 泰 》 震撼 于托 尔斯 泰那 “ 枪 弹 , 像 穿透 了伪装 的甲 胄, 它像金 刚刀切 开 了玻璃 ” 目光 的 的 敏锐 和犀利 ; 出师表 》体会到诸 葛亮“ 读《 , 报先 帝而 忠陛 下” 的真挚感情 和“ 定 中原” 兴复汉 室 ” 北 “ 的坚 定决 心 ; 读《 短文两篇 》不禁赞美飞蛾扑 火的悲壮 , , 因为“ 生命 是 可爱 的。但寒冷 的、 寂寞 的生 , 却不如轰轰烈烈 的死 ” 。
一
饥荒 , 苛税 , , , , , 兵 匪 官 绅 都苦得他 像一个木 偶人 了” 的
农 民的苦难生活 表达 了深切 的 同情 ; 邓稼 先 》学 生 读《 , 站 到了 中国研制 和开发核 武器 的最 前沿 ……这些 都是 在 时间上 的拓展 。如果从 空 间上 延伸 , 可读《 园春 ・ 沁 雪 》领略“ 里冰 封 , , 千 万里 雪飘 ” 的北 国壮 美意境 ; 可读
读写一体,多元渗透——浅谈“读写融合”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 : 读 完后 , 我 萌 生 了去 西 双 版 纳旅 游 的念 头
啊!
教师: 大家的想法很好 !请 大 家在课 外搜 集一些 关
于西双版纳 的旅 游、 图片 、 文字 资料 , 自己动 动手 , 整理
一
下, 作为一 次写作 练 习!写得 优 秀的 同学, 我将 给 予
定 的 奖励 !
中, 真正使“ 学 以致用 ” 的教学 理念得 到体 现 , 学 生也 能 够 在课 内、 课 外 的互动操 作 中, 找到语 文读写 练习 的沟 通桥梁 , 感知到语文学 习的乐趣 !
读写融合是 初 中生语 文实用 技能 得 以真正 提升 的 基础 !为此 , 教 师应敢 于创 新“ 读 写结 合” 教学 策 略, 大 胆革新教 学 手段 , 为学 生 营造 一 个 真实 、 动感、 活力 的 “ 读 写” 教育课 堂 , 让他们体会到“ 读与写” 带来的魅力 !
一
学 生 : 老 师 !读 完 后 , 我 的 心 情 很 沉 重 !我 体 会
课后 , 学生们纷纷利用 网络 、 书报 等 资料媒 介 , 为自 己的小作 文寻找 素材 , 第二天 , 我 的 办公 桌上便摆 满 了
大 家的 “ 作品” , 很 多学 生 的 作 文 中还 添 加 了一 些 西双 版 纳 的风 景 图 片 , 创意十足 !
是 由近一 千 多年 以来 , 无数 反对 内外敌人 , 为 争取 民族 独立而牺牲的人们英雄 换 来的 !请 大 家带着感恩 、 崇敬 的心情再 次阅读文 中周总理书写的碑 文 ! ( 在我的激励和 引导下 , 学 生们 的情 绪异 常 澎湃 , 极
富感 情 地 诵 读 了课 文 )
语文 ・ 学科视点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语文教学是中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两大重要的环节。
读是学习的基础,而写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成为了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读写结合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素材和灵感,然后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读写结合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
一、阅读引导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优秀的文章、诗歌和散文进行阅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教师可以选择一篇名家名作,让学生仔细阅读,并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表达,然后要求学生通过仿写或写作延伸话题进行创作。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素材和启发,然后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阅读引导写作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评论来实现。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然后通过展开讨论和写读后感、作品分析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在阅读中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也在写作中锻炼了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三、举例说明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强化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成长更加全面。
教师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
初中阅读教学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实践与探索——以人教版

百艺学问○初中阅读教学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实践与探索——以人教版九年级Unit5Section B2b Beauty in Common Things为例□欧蓉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湖南长沙410000摘要:本文结合初中一节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品的阅读公开课,探究“以读促写、读写结合”阅读课教学模式,试图解决阅读课堂中读写整合存在的问题:输入与输出的时间分配、如何铺垫与输出、写作活动与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知识、总结的篇章结构、激发的情感思维灵活地应用到写作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写作活动在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其中阅读属于语言学习的输入范畴,是学生获取词汇、语言结构、篇章结构和思维情感的重要途径。
而写作是语言输出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最高要求。
中学生作为英语的初学者,语言运用能力普遍较弱,“英语写作存在不少问题,如内容空洞,语句呆板;句式单一,机械套用句式;表达不得体,语篇结构不合理,缺乏连贯性等。
究其原因,一是写作能力的提高费时多,见效慢;二是学生缺少词汇和基本技能。
”(李曼2017)老师批改作文心力交瘁,许多学生听到写作文也是叫苦不迭。
解决目前困顿的局面得从源头出发---优化英语写作教学,将读与写相结合即将输入的信息经过或模仿或加工或创造变成输出信息。
如何将读与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读促写,既能提高学生文本分析的能力,又能提高其语言运用的能力,这便是笔者想要探讨与实践的问题。
一、阅读课堂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需解决的问题(一)文本阅读与语言输出的时间分配问题阅读与写作分属于两种课型,本需两个课时的内容得浓缩在45分钟内完成,效率虽高,操作难度却很大。
“读写结合课型需要在短短45分钟里既要处理“读”,要读到位,为后续的“写”做好多层次、多维度的铺垫;又要处理“写”,要给足学生时间来体验写作,甚至在课堂上要预留时间进行学生自评或教师自评,那么时间的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读写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
一、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1.1 读写结合的概念读写结合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读和写的相互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写作,通过写作指导学生阅读,通过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2.1 阅读引导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写作。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优秀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从中获取素材和灵感进行写作。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著名的作文范文,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范文进行模仿和创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2.3 综合训练提高素养2.4 课外阅读和作文积累2.5 个性化指导和反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不同阅读和写作水平,教师需要进行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师还需要及时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空间,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三、读写结合策略的实施效果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的实施,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读写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读写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语文表达能力。
读写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读写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烘托写作训练教学案例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
首先,品析文本,让学生领会景物烘托的妙处。
【选文一】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烘托杜小康内心的恐慌)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
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
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烘托杜小康内心暂时的平静)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选文二】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
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烘托杜小康找到鸭子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接着,小结阅读文段后领会得来的写作知识:①景物烘托的写景,既要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要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要体现主观情志。
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描写景物,做到情景交融。
③可借助对比、衬托、想象等写作手法来表现。
最后,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第一步,以采访形式讨论:(1)你孤独时心情怎样,你最孤独一次是什么时候?(2)你孤独时在做什么?周围环境如何?第二步,让同学们说说哪些景物的特征能切合孤独的心情。
(3)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和恰当的写法增强表现力。
这两个案例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过程指导进程。
这个进程符合认识论原理——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我认为读写结合的过程指导是科学有效的。
“一物一感”读写结合写作训练课例
——七年级上册《蝉》《贝壳》
通过研究教材环节,本人确定了读写结合的“点”:选择《蝉》《贝壳》两篇短文作为“一物一感”读写结合写作训练课型,一是基于篇目简短而感受深刻,二是基于篇目的结构清晰(观察一描述一感悟)有利于训练初一学生的观察、描述和感悟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清晰的写作思路。
落实过程指导环节我是这样操作的: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结构上的联系,接着让学生品读课文,学生在品析文本的过程中思考、对照,引导学生领会仔细观察和细致描述的妙处,学生在体悟的过程中思考、对照,引导学生领会展开联想和联系生活才能自然真切地抒发个性感悟。
接下来小结从阅读中体悟出来的写作程序性知识:①观察事物要全面、细致,要有顺序(整体一局部,远一近,上一下等),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②描述要选择准确、形象的词汇和句子体现事物各方面特征。
③联想可由一种事物到达另一种事物、精神、人、生活。
从相似、相关、相反的方向去联系和感悟。
阅读环节中,学生领会了“一物一感”的写作思路是:观察一描述一感悟。
这个过程就是过程指导的第一个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接下来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把领会、习得的写作知识转化、应用于写作实践,也就是落实过程指导的第二个过程——理性指导实践的过程。
本人展出一幅竹子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多种角度仔细观察,观察后把握竹子的特点。
接下来要学生选择合适的词句进行描述,先口头描述,学生当下积累好词、佳句。
接着又引导学生谈谈从事物特征的某一点或某些方面展开联想获得的感悟。
而后给8分钟让学生动笔进行“一物一感”片断写作实践。
学生写完后,选取几篇层次不一习作当堂展示、学生点评,修改,学习、积累。
之后,还展示老师的“下水作文”让学生对照点评。
最后,课堂小结从理性的角度归纳出“一物一感”
写作方法:①仔细观察。
②细致描述。
③真情感悟。
这个课例,学生获得的写作知识是从阅读过程中领会、体悟得到的,是动态的、策略性的写作知识。
因此,学生把这种习得的知识转化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比较容易。
再一个,本人在指导学生写作实践时运用了程序性知识教学,把目标分解,一步一步落实,每走一步都能考虑学生的实际——先引导,再帮扶,最后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当堂较有把握地完成写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