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礼乐制度

合集下载

古代礼乐制度(三篇)

古代礼乐制度(三篇)

古代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官方规范,包括了礼仪和音乐两个方面。

在古代中国,礼仪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被认为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

礼仪包括了个人和集体行为的规范,例如穿衣、言谈举止、对长辈的尊敬等。

礼仪在古代官员的任职、家族婚丧嫁娶、宴会仪式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音乐在古代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被视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和社交活动。

在古代社会中,音乐常常被用来祭祀神灵、表达喜悦和悲伤的情感,以及展示国家威仪。

古代中国的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音乐曲调和乐器的演奏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制约。

古代礼乐制度的目的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表达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

它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礼乐制度有时被滥用,成为统治者控制和约束人民的工具,但它也为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建立社会规范和凝聚民族共识做出了贡献。

古代礼乐制度(二)是指古代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礼仪和音乐规范。

在中国古代,礼乐制度起源于殷商时期,逐渐发展和演变,并在周朝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

古代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祭祀、宴会、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的规定,以及乐舞的表演和音乐演奏的规范等。

这些仪式和规范以宗法制度为基础,依据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各种场合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言谈举止,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在礼乐制度中,音乐则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五音相和谐,用以表达各种情感和宣扬君主的德行。

音乐还被广泛应用在祭祀、军事、娱乐等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古代礼乐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培养人们的道德规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礼乐制度逐渐减弱并衰落。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礼乐制度已经不再起到统治作用,但仍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

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

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在中国古代,礼乐制度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追求。

礼乐制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制度,包含着礼仪、音乐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分别从礼仪和音乐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

一、礼乐制度中的礼仪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涵盖了人们在各种场合中的行为规范和礼仪礼节。

在中国古代,礼仪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塑造个人品质的重要手段。

首先,礼仪在宗教仪式中起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古代的祭祀活动还是现代的宗教仪式,都离不开一系列规范的礼仪步骤。

比如,祭祀先祖时要进行一系列的礼节,如鞠躬、献香、献花等。

这些规范的仪式行为,体现了对神灵的尊崇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次,礼仪在社交场合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仪,人们要尊敬长辈,关心朋友,善待他人。

这种礼仪规范让人们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塑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再次,礼仪在家庭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婚礼、丧礼等家庭仪式都有严格的流程和仪式。

这些仪式不仅是对传统家族观念的继承,也是对家庭成员的尊重和关怀。

总的来说,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二、礼乐制度中的音乐音乐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对于礼仪规范的一种具体表达。

中国古代的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

五声音乐体系不仅被用于宫廷音乐,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古代的祭祀、宴会等场合,常常会伴随着特定的音乐。

这些音乐既能祈祷神灵的保佑,也能营造出愉悦的氛围。

另外,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乐器的运用也非常丰富多样。

古代的乐器有琴、瑟、箫、钟等,这些乐器既能独奏,也能合奏。

音乐家们通过乐器的演奏,表达自己对于礼乐制度的理解和感受。

除了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礼乐制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民间音乐包括了山歌、民歌、京剧等各种形式,它们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情感。

礼乐制度的特点

礼乐制度的特点

礼乐制度的特点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制度,它是一种将礼制和音乐相结合的制度。

下面是礼乐制度的几个主要特点:第一,礼乐制度是一种社会规范体系。

礼乐制度中的礼是指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规范,乐是指音乐、舞蹈以及各种文艺表演形式。

礼乐制度以礼为核心,通过规范个体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的仪态仪式、言谈举止、衣着饮食等,旨在培养人们的正直品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第二,礼乐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

礼乐制度注重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质。

通过学习礼乐制度中规定的行为规范和礼乐知识,人们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而在音乐方面,学习演奏和欣赏音乐能够锻炼和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种综合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和气质。

第三,礼乐制度是一种政治管理制度。

礼法作为国家的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同时,礼乐制度中的乐也被用于国家治理和政治宣传。

君主通过乐队和舞蹈等文艺表演来加强王权的威望和给王室加冠祭祀等,以示天命归于君王。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巩固君主制度。

第四,礼乐制度是一种社交活动。

礼乐制度规定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和交流方式。

在宴会和仪式等场合,人们通过演奏音乐、舞蹈和进行礼仪,来增进友谊和加强联系。

礼乐制度在培养人们的社交能力和友好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礼乐制度是一种文化传承体系。

礼乐制度凝聚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代表了古代中国的传统精神。

通过对礼乐制度的学习和传承,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礼乐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和教育制度,也是一种政治管理和社交交流方式。

同时,礼乐制度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塑造优秀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礼乐制度

中国古代礼乐制度
25
• 6. 铭旌(明旌)。在堂前西阶用竹竿挑起明旌, 上书“某某之柩”。明旌用细长的帛条制成,长 短视死者的身分而有不同的等级。 • 《礼记·丧服小记》:“复与书铭,自天子达于士,其
隋唐以后一至三品长九尺,四五品长八尺,六品 以下长七尺。 • 秦可卿死后铭旌书写:“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 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 宜人之灵柩”。
33
• 18.装饰柩车。 • 将堂上的灵柩装载到庭中的柩车上,丧 主哭踊。灵柩束缚完毕,有司将方才设在堂 上的奠移到灵柩之西陈设,用巾覆盖,然后 装饰柩车。 • 据礼书记载,大夫一级的棺饰,池边悬挂 着用铜片做的鱼,柩车前进时,铜鱼前后晃 动。
34
• 19.陈明器 • 明器是指随葬的器物,所以古人说是"藏器", 后世又称为"冥器"。明器不是实用的器物,因而 做工粗恶。 • "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 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礼记·檀弓》 • 之所以如此,并非是欺死者无知,而是为着节 省人力、物力。《礼记·檀弓》说:"孔子谓为明 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 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
制定者
推崇者
2
曲(祭祀音乐)
禮,曲+ 豆
豆(祭祀器具)
3
礼,体也。
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 礼,理也。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履也。 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夙兴夜寐,以成 人伦之序。
礼,序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4
• 等级制度 •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 明是非也。”《礼记· 曲礼》 • 道德标准 • 《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 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 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是故圣人作,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乐制的名词解释

礼乐制的名词解释

礼乐制的名词解释礼乐制(Rites and Music system)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按照特定的礼仪和音乐规范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一种制度。

礼乐制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调和社会关系,筑牢社会秩序,更是塑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一、历史渊源礼乐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周朝的创始人周武王将商朝的奢靡享乐与暴政激荡在一起,决心建立一个尊崇礼法和音乐的社会秩序。

为此,他推崇礼乐制度,以加强天下的统一、稳定和繁荣进程。

二、基本原理礼乐制包含两个主要方面:礼和乐。

1. 礼礼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一种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关系而制定的规范。

它是封建社会中有别于法律的另一种道德规范。

礼要求人们遵循尊卑有序、适度而有节制的原则,使每个人都能够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确立合适的行为准则。

礼的核心理念是“重礼守礼”,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尊重来塑造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礼乐制度中,礼是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的根本保障。

2. 乐乐是指特定的音乐演奏和歌唱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舞蹈、礼仪等文艺活动。

乐在礼乐制度中的作用是通过音乐的和谐美妙来感染人的情感,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乐的基本特点是“和谐”,音乐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作用,也有调动群体情感和达到社会凝聚的功能。

三、社会功能礼乐制通过确立一套规范的行为准则和音乐艺术形式,对整个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调和作用。

1. 礼乐的社会秩序引导礼乐制度规定了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秩序得到稳定和统一。

它将个人放置于集体利益之上,使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保持适当的尊重、礼貌和顺从。

2. 礼乐的社会教化功能礼乐制度通过社会传统的仪式和音乐表演,传承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年长者向年幼者传递着下一代需要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3. 礼乐的社会凝聚力与认同感礼乐制度通过音乐的美妙和社会活动的组织,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提升了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礼乐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礼乐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礼乐制度的内容和特点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体系,它是指在古代社会中所形成的伦理和礼仪规范和音乐制度。

这个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治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非常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一下礼乐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一、礼乐制度的内容1. 礼制:礼制是指一套行为规范,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场合、活动和仪式中。

礼制从大到小,从上至下,遍及各个方面。

古代礼制分为宗庙祭礼、官制、朝会礼仪、宴席礼制、婚丧嫁娶礼仪等。

宗庙祭礼由于其重要性,占有特别的地位,是整个礼制中最为严谨的一部分。

2. 乐制:乐制就是古代音乐制度的总称。

它由音乐科技、演奏规范和衍生的社会文化三部分构成。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乐制具有很强的群体性和传承性,它不仅是一项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3. 德行:德行是指在古代社会中所重视的道德行为,包括忠信、孝顺、勇敢、正义等。

“礼尚往来,德以载物”,中国古代关注德行的形成和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礼乐制度的特点1. 礼乐制度治国安民:清代的文人方苞曾说过:“唯礼乐可治国,故其大者也。

” 礼乐制度治国安民,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和信仰,为治理国家和社会提供了良好的规范和基础。

2. 讲究仪态身份:礼仪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身份地位的尊贵和次序井然相当注重。

礼仪是对人格的一种塑造,也是对社会结构和秩序的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培养人的修养:礼乐制度注重培养人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实质,在古代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礼乐制度完美地结合了人的思想、文化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强调了精神修养和道德修养的传承和培养。

在总结上述文章中关于礼乐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时,我们不难发现,礼乐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今天,礼乐制度已经成为展现中国国际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礼乐制度的概念

礼乐制度的概念

礼乐制度的概念礼乐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它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风俗、道德伦理、社会关系和风度习惯。

一、礼乐制度的内容(一)礼仪:礼仪指一定时代或一定民族按照公认的仪式、礼节进行交往行为,及其交往行为所应遵守的规则和习俗,是社会性、礼节性和规制性的美德,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尊重社会习俗的品质。

(二)乐舞:乐舞是以音乐为伴奏的一种文化活动,一种有关节日庆典的活动,可以分为宗教庆典和民间庆典,宗教庆典一般是以祭祀神灵为对象,民间庆典有把一、四、七三个重九个小节庆典、春节等。

(三)礼赞:礼赞是文艺作品中用来表现礼仪的待客之道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具有必定的文字为主。

礼赞俗称“赞美文”,它以言语抒发礼义、礼貌和讨好情感,是表示尊重的文字艺术表现形式。

二、礼乐制度的历史从历史上看,早在秦始皇颁布的《礼记》中,就出现了礼乐制度。

《礼记》是中国第一部整体性文献,礼乐制度也在接下来的数千年历史里影响着中国及周边民族的社会传统文化。

三、礼乐制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一)礼乐制度的重要作用,远不止是推动历史进程的礼乐学问,而是在日常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今时代,文体文化的活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文化,礼乐制度也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界和精神文明界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礼乐制度不仅是在文体活动中保持礼仪,更重要的是在商业、政治领域,通过恰当运用、礼仪要求,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深造文化根基。

四、礼乐制度的发展(一)礼乐制度的发展有历史记录和个人翻译的发展,后者借鉴了古典礼节的理念,结合近代文化,推出了近代礼仪礼乐形式,力图融合中外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二)在当今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共存,使礼乐制度登上了新的高度,不仅包括文体文化,还涉及议事礼仪、新婚庆典礼乐、年节习俗礼仪和企业会议礼乐等。

同时,有关社会礼仪学科也受到普遍重视,推动了礼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

什么是礼乐制度

什么是礼乐制度

什么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它起源于夏朝,成熟于周朝,并在清朝之前长期存在和发展。

礼乐制度是一种以礼制人、以乐陶冶人性的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和提升人的修养。

下面将从历史、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

在夏朝,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封建礼制,即以宗庙祭祀和封建等级制度为核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乐制度逐渐演变为更加完善的形式,周朝是礼乐制度的鼎盛时期。

在周朝,礼乐制度除了作为儒家思想的基石外,还贯穿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礼乐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礼和乐。

礼是指一种社会仪秩、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人们按照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需遵循的行为规范。

礼制是基于封建制度建立的,它要求人们在各种仪式和活动中恪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并遵循一定的礼仪程序。

乐是一种音乐艺术,它以音乐为媒介,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质。

乐在礼乐制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宗庙祭祀和宫廷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各类社交活动和庆典中得到普遍使用。

礼乐制度在古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礼制,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礼仪,使人们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维护社会和谐。

其次,礼乐制度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通过礼制的约束和乐的陶冶,人们可以培养出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礼仪习惯。

再次,礼乐制度对于传承文化传统和促进文化繁荣起着重要作用。

礼乐制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宣扬思想、传播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礼乐制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内涵。

在秦朝统一六国后,礼乐制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逐渐走向衰落。

到了宋朝以后,礼制已被废弃,乐制也逐渐消失,礼乐制度所代表的价值和精神也逐渐淡漠。

然而,礼乐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为了后世文化的重要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作为统治者的利用工具的确在诞生时为统治阶级得到一定政治成效,随着历史的发展,礼乐制度并不能如统治阶级所愿成为长久有效的治理手段并且一直延续下去,但它却控制了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音乐格局。

起源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

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

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

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

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

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

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礼乐制度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期,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礼记。

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在举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丧葬等宗教和政治活动时,均使用礼乐器。

礼乐器是表明器主身份、权位的标志物。

正如《左传·成公二年》所云:“器以藏礼,礼以行义。

”又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丧葬礼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死者入葬时所享受的待遇,依生前的品级而有所不同。

古代墓葬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随葬品和有关遗迹,因而为研究古代的礼乐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已有学者提出礼乐制度形成于龙山时代的新见解。

目的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

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

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

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

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等等。

总之,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要顺利地推行礼乐制度,必须加强有关礼乐方面的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周王朝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

职位分配春宫中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官,乐工1400多人,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

他们大多数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有明细分工,各司其职。

《周礼.春宫》中明确记载了最高乐宫大司乐的职务要求:“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晋”。

教学科目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大舞)和小舞四种。

由于结合礼教,内容都含有伦理道德观念。

在春宫中还有小师、磬师、钟师、笙师、鎛师等传授器乐技艺。

周代如此重视音乐教育,无疑会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各种相关的措施也推动和保证了音乐的发展,从而使周代宫廷音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其配合礼教的作用,也给于音乐以很大的束缚,而不能很好发挥其艺术特征,以至到春秋后期,随着新思潮的兴起和民间乐的发展这种典礼音乐便日益衰颓不振了。

乐与礼的关系乐与礼的关系其一: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关于音乐的产生有四种说法:1音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斗争2音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模仿(《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战国·吕不韦著]中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3音乐是原始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篇》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

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

女乃作歌。

歌曰:“候人兮漪!”实始为南音)4音乐产生于劳动生活中(《吴越春秋》中有首想传为黄帝时期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关于乐与礼的关系,从“音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斗争”这里入手。

由于古代劳动生产力的低下以及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人们在面对自然界摆出的种种困难上无力做出科学的斗争,他们只能用巫术来祷告上天。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记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阴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因此中国音乐在诞生的时候就与巫蛊神幻并为一谈,并且对人们的影响极大,以致后来《礼记·乐记》[战国·公孙尼子著]中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

”五音象征五行,五行乃物质基础万物之宗,“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

”万物应当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否则“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既然音乐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那么就要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提倡礼乐治国,用礼来区分等级,用乐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和亲的整个社会完全谐和的目的。

“礼”并非专门为巩固统治而诞生,它只是在特定时期被统治阶级拿来利用而已。

由此,与“礼”息息相关的“乐”也成为统治者运筹帷幄的棋子,被拿来控制与利用。

同时,“乐”在历史跨入阶级社会、私有制产生以后被打上了阶级烙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统治者的私有物。

乐与礼的关系其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指出:“知声而不知音,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众庶是也。

惟君子为能知乐。

”由此可见“声”与“乐”的区别。

“靡靡之音”不等同于“靡靡之乐”,有“乱世之音”而无“乱世之乐”。

如果礼是“别异”,“乐”就是一种“和同”的力量,同时它又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所以,当“音”能够成为这种精神上的力量和愉悦时,它才把自身转化为“乐”。

“乐者,通伦理者也”,因此王船山认为,懂得了礼的人未必懂得乐,但懂得了乐的人同时也懂得礼。

礼乐的继承发展礼乐制度诞生于西周一直延续到清末共几千年,每个时期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理论上都是以西周为标榜并且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

“如果说周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那么孔子就是‘礼乐’的坚决维护者。

[李泽厚《华夏美学·第一章礼乐传统·二“乐从和”:情感与形式》]”孔子的儒家思想讲究仁爱、伦理、修己、道义、理性、中和、学习、重教育,这些都与“礼”息息相关。

孔子极重视礼教,认为人应当严格遵守礼数,统治者若“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被统治者“不学礼,以无立”。

他用仁爱伦理的态度来看待音乐,评价六代乐舞中的《大武》为“尽美矣,未尽善矣”,对其中充斥的暴力内容给予否定。

只有尽善的音乐才能挖掘出尽美,而尽善则要靠礼来修养。

孔子的“重教育”将其礼乐思想教授于人然后保留延续下来。

礼划分了阶层,使中国古代音乐有了“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之分。

宫廷音乐的素材基本上都来自民间,由宫廷御用文人乐工修改编订而成。

为宫廷收集音乐素材也是体察民情的一种有效手段,西汉时期成立的“乐府”其职能之一就是收集民间音乐,统治者可从民间歌曲中看出自己的政绩到底如何,由此可知己知彼达到更好的统治效果,与此同时也收录了散落在民间的音乐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它们流传后世。

我个人认为这种“采风”制度类似于西方音乐史中的格里高利圣咏,统治者收集民间歌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外交的鼎盛时期,唐代音乐吸收外来因素,种类空前的丰富。

这时,属于统治者的雅乐便在丰富多彩的燕乐光环下黯然失色。

况且雅乐是歌颂帝王的“雅正之乐”,注重形式并不注重旋律美感,连统治者自己都认为“雅乐不美”。

即使唐朝历代帝王极喜爱推崇燕乐,但他们也没有对“礼乐”掉以轻心。

唐明皇李隆基六岁时曾在祖母武则天面前表演乐舞《长命女》,可见从西周传承下来的教授贵族子弟音乐来让其明白礼乐治国重要性的制度仍在继续,“礼”之于“乐”仍旧严格。

唐代“大乐署”是专门掌管雅乐与燕乐的机构,它有严格的管理与考核制度,筛选最好的乐师为宫廷服务不仅是因为唐代帝王都相当重视音乐,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高超精湛的表演来显现唐代的国富民强。

出现于宋代的“大宴仪”是皇帝在重要节日祭祀、宴请、册封的礼乐制度,延续至清。

“大观三年,议礼局上集英殿春秋大宴仪:其日,预宴文武百僚诣殿庭,东西相向立。

皇帝出御需云殿,阁门、内侍、管军等起居……集英殿饮福大宴仪。

初,大礼毕,皇帝逐顿饮福,余酒封进入内。

宴日降出,酒既三行,泛赐预坐臣僚饮福酒各一盏,群臣饮讫……[元·脱脱等著《宋史·志第六十六·礼十六》]”由于历史文化原因,金、元统治者未能在礼乐制度上取得强有力的控制,造成封建社会中意识形态禁锢方面的某种松懈。

这使得作为通俗文艺形式的戏曲在民间的发展中能够游刃有余,蓬勃兴旺。

之后的明清时期礼乐制度类似宋代“大宴仪”。

明制大宴仪中“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清·张廷玉等著《明史·志第二十九·礼七》]”“大宴仪上尊号徽号仪尊封太妃太嫔仪附册立中宫仪册纪嫔仪附主册皇册皇太子仪太子千秋节附册诸王仪册公主附知。

[柯劭忞等著《清史稿·志六十三·礼七]”从宋明时期开始,宫廷音乐一再衰败,民间音乐却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