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对乐舞创作的作用.doc

合集下载

秦朝的礼乐制度与宴会文化

秦朝的礼乐制度与宴会文化

秦朝的礼乐制度与宴会文化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礼乐制度和宴会文化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秦朝的礼乐制度和宴会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秦朝的礼乐制度在秦朝,礼乐制度是皇权巩固的重要手段。

当时,秦始皇认为礼乐是稳定国家政权、加强国家统一的基石。

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礼乐制度。

首先,秦朝实行乐律法制。

秦朝制定了乐府官典籍,规定了音乐演奏的乐音、乐器和乐曲等方面的内容,限制了音乐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以达到控制民众审美和思想的目的。

其次,秦朝推行礼仪法制。

秦始皇规定了一系列的礼节和礼仪,包括服饰、仪表、行为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严格限制了人们的行为举止,规范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团结一致,以维护秦朝政权的稳定。

再次,秦朝实行了礼乐教育制度。

他们在各个级别的学校中设置了丰富的音乐和舞蹈课程,培养了大量的音乐才子和舞蹈演员。

这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审美素养,也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秦朝的宴会文化宴会文化在秦朝是极其重要的,宴会不仅是君王和贵族之间的交往方式,也是展示权力和地位的重要途径。

首先,秦朝的宴会以规模大、盛大为特点。

宴会会场场面宏大,装饰华丽,菜肴丰盛,酒水香浓。

举行宴会是君王显示财富和权势的方式之一,也是各方官员展示自己地位和影响力的机会。

其次,秦朝的宴会充满了仪式感。

宴会上,主人和客人需依据礼仪的规定行事,如跪拜、行进、敬酒等。

特别是宴会上的乐舞表演,活跃了现场气氛,增添了娱乐性。

再次,秦朝的宴会有面子和名利的象征意义。

君王会发放给与会宾客衣物、美食、珍宝等厚礼,以显示君王慷慨和尊重。

参加宴会的贵族和官员,可以通过宴会获得更多的名誉和荣誉,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

总结起来,秦朝的礼乐制度和宴会文化在当时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秦朝通过推行礼乐制度,加强了统治力量的巩固;同时,丰富多样的宴会文化,不仅增添了社交气氛,也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试析“礼乐”思想在中国舞蹈作品中的体现

试析“礼乐”思想在中国舞蹈作品中的体现

试析“礼乐”思想在中国舞蹈作品中的体现摘要我国自古便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千年以来悠悠历史创造了许多文明的印记,逐渐形成了规范的礼仪与道德准则。

传统的“礼乐”思想由来已久,所注重的是个人不断丰盈的内在品质。

在中国舞蹈艺术中,“礼乐”的教化作用和礼法意识已沿袭千年,为艺术与精神的融合做出了很大贡献。

“礼乐”思想与中国舞蹈艺术之间的融合留下过许多作品,也将传统的舞蹈艺术烙下深刻的民族记忆,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

本文将以儒家文化“礼乐”思想的传承作为切入点,以我国各类舞蹈中“礼乐”思想的体现作为文章论点,以不同形式的舞蹈为论据,通过查阅各类史料典籍、梳理分析论据,力图说明“礼乐”思想传承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要性,以期对“礼乐”思想在未来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发展,贡献一份传播与发扬的薄力。

关键词:儒家文化;“礼乐”思想;乐舞;古典舞引言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乐”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起源之一,贯穿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华夏文明早期物质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礼”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制度、精神文明,以“礼”规范人的行为;而“乐”就说的是舞蹈、音乐等艺术,用艺术来陶冶人们的心性。

中国的舞蹈文化亘古流长,“礼乐”思想于内教人修养品性,于外使人行为规范,对其的影响融合亦是流传千年,贯穿于中。

我国古代,舞蹈最初多是与祭祀、拜祖、仪式等形式相关,需按照规定的乐舞节奏,有着严格的“礼乐”程序,这是当初人们所认可的社会秩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而时至今日,人们仍在“礼乐”精神的指导下编创优秀的古典舞蹈作品,它们是当代舞蹈编导们复兴传统文化的心血,也是继承和传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很多年以来,无论舞蹈种类如何演变,”礼乐”的具体形式如何变化,其精神内涵依旧存在,并逐渐为我国的舞蹈艺术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礼乐”思想作为我国早期文明的重要部分,“礼乐”文化早在人文之初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最初,“礼”与“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指的就是祭祀时的乐舞,“礼乐”以原始巫术祭奠神祇的一种教化工具,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音乐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音乐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音乐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钢琴类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21. 试论钢琴奏鸣曲的发展22. 关于钢琴演奏的心理训练问题23. 培养学生演奏多声部音乐的能力24. 钢琴教学中发挥主体性的研究25. 分析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试论二者的写作特征26.集体课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27.民族因素在浪漫派钢琴作品中的体现28.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研究29.简述肖邦的创作手法30.右踏板在钢琴中的运用31.谈谈钢琴的演奏方法32. 舒曼的钢琴创作33.论爵士乐的风格演变34.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与辅导35.论钢琴学习中复调的训练36.论钢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37.钢琴踏板的原理与运用研究38.论钢琴演奏技术与训练39.论钢琴曲<<绣金匾>>创作与演奏40.论钢琴曲<<陕西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创作与演奏41.论钢琴曲<<兰花花>>的创作与演奏42.论钢琴曲<<翻身的日子>>的创作与演奏43.论钢琴曲<<解放区的天>>的创作与演奏44.论钢琴曲<<花豉>>的创作与演奏45.钢琴初级教学如何选择使用的教材57.浅变钢琴伴奏对钢琴演奏的益处58.钢琴演奏中记忆力的培养与背谱方法研究61.试论钢琴演奏的重要美学原则——技术与表现的统一64.论钢琴演奏中的身体协调与运动平衡65.论钢琴曲<< >>的创作与演奏声乐类1.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2、歌唱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9、心理调控对声乐实践的意义10. 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12. 演唱方法错误导致的常见疾病及纠正,治疗方法13. 试谈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改革17. 浅谈声乐教师的自身素质18. 音乐变化的技巧在歌唱中的意义23.自我分辨声乐感觉能力的培养29. 声乐艺术心理学对人才培养的意义30. 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探讨38.谈练声与歌曲的“对接”45.怎样编排中小学文艺节目48.(某地)群众声乐基础调查理论类1. 中国歌舞音乐的时代特征2. 贺绿汀对中国音乐的历史贡献3. 汉魏时期的古琴艺术4. 先秦音乐教育内容5.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6. 聂耳的群众歌曲创作7. 黎锦晖的儿童音乐创作8.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14. 试论复调技法在我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15. 论"钢琴伴奏"配置中"音型的选择21. 谈"钢琴体"与"合唱体"和声写作练习的作用22. <<和声学专题六讲>>(桑桐著)学术赏析23. 浅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26. 让电脑音乐制作服务于教学27. 民族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29. 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30、试析东北民歌的艺术特色31、浅谈我国汉族山歌的艺术特点32、从二胡曲<<光明行>>看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42.论土家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合唱指挥学习中的几个问题群众合唱的特点及其指挥法论钢琴即兴伴奏学习中的几个问题土家族歌舞艺术的文化内涵探幽浅谈湖南竹笛艺术试论新派竹笛舞蹈类:对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基本功训练体系的再思考论柔韧性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论舞蹈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浅谈综合类高校舞蹈学专业就业现状与思考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现状及特点试论Demi plie在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的作用吉首群众歌舞表演基础调查“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试论“学院派”舞蹈创作的审美价值舞剧的叙事性及叙事特征探析湘西巫傩舞蹈的视觉特征探析旅游背景下当代舞蹈晚会的特征探析浅析古典舞水袖的运用及其审美意蕴浅析双人舞在舞剧中的作用对舞蹈基训教学方法的再思考论“建立土家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论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论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试论“旅游舞蹈”的生存空间与生态空间试论城市大众健身舞蹈对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试论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试论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对其乐舞创作的影响论旅游开发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的影响(以某地或某民族舞蹈为例)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损伤的调查与分析(某地)广场健身舞蹈发展状况及前景的调查研究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初探论环境的自然要素对民间舞蹈形成的影响谈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现代元素的融入“论书法”在舞蹈中的运用论节奏感的建立现代舞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

汉代乐舞研究

汉代乐舞研究

前言一、研究汉代乐舞的意义乐舞是一种社会存在,具有社会特征,折射社会风貌。

当“乐”和“礼”结合,互为表里。

一个时代的礼乐体系直接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社会意识。

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都可以通过乐舞来反映。

1、乐舞是国家礼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从很早开始中国的乐舞就和“礼”这个抽象的概念结合。

在殷商时期礼乐一体,礼即是乐,乐即是礼1。

在祭祀活动中,乐舞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是一种进献、取悦神灵的礼物2。

在礼仪活动中,乐舞是礼义的传达者,礼乐教化的载体。

汉王朝全面实践了构筑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就国家礼乐而言,乐舞是国家礼乐制度的有机组成成分。

乐舞与祭祀、礼仪程序是典仪活动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和礼仪程序要通过乐舞展开。

因此,汉代国家典仪用乐研究有利于研究国家祭祀、礼仪程序。

乐舞是国家礼仪制度的体现。

汉惠帝命令叔孙通立宗庙礼仪,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3。

汉武帝建设国家郊祀体系,“作十九章之歌”4。

王莽元始改制,改革国家郊祀祭祀方式和用乐制度,“《周官》天墬之祀,乐有别有合。

”5将祭祀用乐一分为二。

东汉时期,国家礼乐制度建设开始于光武帝。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记载“益州传送公孙述瞽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辇,于是法物始备。

”光武帝初创了郊庙乐器。

汉明帝、汉章帝时期制定宗庙用乐6。

另外汉章帝还整理了食举乐体系7。

纵观两汉,国家礼仪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是礼乐建设。

因此,乐舞可以反映出国家礼仪制度的变迁。

乐舞体现国家礼乐思想。

汉代在周礼和秦仪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礼乐体系逐步体现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汉高祖、汉惠帝时代建立了以“孝”为主的社会道德准则;汉武帝时代建立起以泰一为至高神的社1参见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9页;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2参见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礼乐制度中的早期音乐教育

礼乐制度中的早期音乐教育

礼乐制度中的早期音乐教育早期的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制度中,音乐教育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早期的音乐教育主要通过乐舞、礼仪和音律等方式进行。

乐舞是指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它是一种通过身体语言表达情感和意义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乐舞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宴会、军事阅兵等场合。

通过学习乐舞,人们能够培养协调的身体动作,锻炼音乐感知能力,并通过舞蹈的表演来提高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礼仪是古代音乐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礼仪是指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它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音乐在礼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烘托气氛、增强仪式的庄重感,并且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不同的仪式含义。

通过学习礼仪音乐,人们能够培养自律、尊重他人、注重细节的品质。

在早期音乐教育中,音律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音律是指音乐中的音高、节奏、音色等组成要素。

古代中国人对音律的研究非常深入,他们将音律与天地自然、人的情感和社会道德等联系起来,认为音乐的和谐与理想社会的和谐是一致的。

通过学习音律,人们能够培养感知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表演的质量,并且更好地理解音乐对于人们的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早期音乐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人文素养。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音乐与人的情感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音乐,人们能够培养感知美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

音乐教育还有助于培养人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表达能力,使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早期音乐教育在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乐舞、礼仪和音律的学习,人们能够培养身体和心灵的协调能力,提高人的品德和人文素养。

这一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礼乐制度——精选推荐

礼乐制度——精选推荐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篇一:中国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无论从哪个角度以及何种意义上说,礼乐制度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作用都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或因素所无法相比拟的。

一: 礼乐制度是形成和广泛应用于西周时代(前1046~前771年),并为周以后的各朝各代所沿用信守的一项基本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礼,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

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

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等等。

《周礼?春官?大宗伯》则将《仪礼》所载的十七项礼归并为五礼:吉礼,主要是用于祭祀的礼仪;凶礼,主要是用于哀悼死亡、吊恤寇乱、慰问灾祸等等,是处理个人、社会、邻国遭遇的不幸事件的礼仪;宾礼,是上至天子诸侯,下至普通贵族相互往来、迎见宾客,处理日常社交关系的礼仪;军礼,则是军队在日常操练、征伐、出行、凯旋时所用礼仪;嘉礼,则是以婚礼为主,处理各种吉庆事件所用的礼仪。

唐代以后,五礼的格局便一直沿用下来。

概约而言,周礼的主要功能在于,第一,周礼对于贵族的身份等级进行了划分和确认,即荀子所说的“明份”;第二,周礼规定了不同身份和等级的贵族应当享有的各种特权,以及应当承担的各种政治和社会责任;第三,周礼对贵族们在各种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日常个人生活中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大全。

乐,原本也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

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之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密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

礼乐制度中的早期音乐教育

礼乐制度中的早期音乐教育

礼乐制度中的早期音乐教育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方制度,其目的是通过音乐、礼仪等方式来教化人民,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

在礼乐制度中,早期音乐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礼乐制度中的早期音乐教育,以及它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音乐教育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

根据《礼记》,在礼乐制度下,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

这种早期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音乐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听觉和观察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礼乐制度中,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确保孩子得到全面而系统的音乐教育。

在古代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歌谣、民间音乐、宫廷音乐以及乐器演奏等。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孩子们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精髓,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早期音乐教育还包括音乐节奏、音高、音色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和自然音感。

在礼乐制度下,早期音乐教育是以“诵经”和“乐舞”为主要形式的。

在“诵经”中,孩子们要背诵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和歌谣,这些诗歌和歌谣往往是富有音乐美感的,通过背诵这些经典作品,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其中包含的音乐元素,培养他们的音乐情感。

而“乐舞”则是通过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除了以上内容,早期音乐教育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乐器演奏技能。

在古代中国,乐器演奏一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乐器演奏,孩子们能够丰富自己的音乐体验,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

古代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乐器,如筝、琴、琵琶、笛子等,这些乐器各具特色,通过学习这些乐器,孩子们不仅能够掌握各种演奏技巧,而且还能够了解乐器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演奏传统,从而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和体验。

在礼乐制度中,早期音乐教育不仅注重音乐本身,还注重培养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礼乐制度的概念

礼乐制度的概念

礼乐制度的概念礼乐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它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风俗、道德伦理、社会关系和风度习惯。

一、礼乐制度的内容(一)礼仪:礼仪指一定时代或一定民族按照公认的仪式、礼节进行交往行为,及其交往行为所应遵守的规则和习俗,是社会性、礼节性和规制性的美德,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尊重社会习俗的品质。

(二)乐舞:乐舞是以音乐为伴奏的一种文化活动,一种有关节日庆典的活动,可以分为宗教庆典和民间庆典,宗教庆典一般是以祭祀神灵为对象,民间庆典有把一、四、七三个重九个小节庆典、春节等。

(三)礼赞:礼赞是文艺作品中用来表现礼仪的待客之道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具有必定的文字为主。

礼赞俗称“赞美文”,它以言语抒发礼义、礼貌和讨好情感,是表示尊重的文字艺术表现形式。

二、礼乐制度的历史从历史上看,早在秦始皇颁布的《礼记》中,就出现了礼乐制度。

《礼记》是中国第一部整体性文献,礼乐制度也在接下来的数千年历史里影响着中国及周边民族的社会传统文化。

三、礼乐制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一)礼乐制度的重要作用,远不止是推动历史进程的礼乐学问,而是在日常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今时代,文体文化的活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文化,礼乐制度也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界和精神文明界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礼乐制度不仅是在文体活动中保持礼仪,更重要的是在商业、政治领域,通过恰当运用、礼仪要求,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深造文化根基。

四、礼乐制度的发展(一)礼乐制度的发展有历史记录和个人翻译的发展,后者借鉴了古典礼节的理念,结合近代文化,推出了近代礼仪礼乐形式,力图融合中外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二)在当今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共存,使礼乐制度登上了新的高度,不仅包括文体文化,还涉及议事礼仪、新婚庆典礼乐、年节习俗礼仪和企业会议礼乐等。

同时,有关社会礼仪学科也受到普遍重视,推动了礼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对乐舞创作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乐概念具有着非常宽泛的内涵,它涵盖社会的风俗习惯、观念、名物器具、典章制度以及个体的行为规范、道德教化等各个方面,几乎囊括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中国古代文明重要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标准。

完整的礼乐制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土朝的统治者以“礼”来约束个人及社会行为,规范统治秩序;用“乐”来感化人心,使人认同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并在一种礼仪规范中遵循社会道德和秩序,维护社会的人伦和谐。

而周代又是我国古代乐舞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特定的礼乐制度必然会对乐舞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形成
中国古代“礼”和“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过程中形成了对鬼神、祖宗和氏族英雄敬畏和尊奉的一种礼俗。

《礼记礼运》中“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播黍掉豚,汗尊而杯饮,赘俘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的记载,便是古代最早的礼乐仪式。

随着社会的小断发展,以礼祭上天、以礼奉祖、以礼奉神、以礼娱神的礼俗活动逐渐融入到民族的风俗习惯当中,从而建立起了人与人之问、人与社会之问的一种原始的伦理道德观念,这可以说是中国礼乐文化的雏形。

到了夏商时期,阶级社会开始形成,原始的礼俗活动逐渐融入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其内容也增加了上卜、尊卑、雅俗、左右等等级观念,用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问的矛盾冲突,并逐渐与社会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哲学思想等结合在一起发展形成了“礼制”制度。

由于
商朝后期暴政统治对传统礼俗的践踏,使得西周土朝一开始便企图用一种民族化、人性化、制度化的形式对社会的人际关系、礼俗风尚进行改革。

为了加强政治统治,周土朝的统治者们在“分邦制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从而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

从此,“礼”和“乐”相辅相成所构成的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便在中国历史上完备和成熟起来了。

二、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内容
我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礼”和“乐”两个方面。

“礼”是社会生活的原则和规范,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周土朝各种典章制度的总称,也是区分贵贱尊卑的准绳。

“乐”是实践“礼”的方式,是对“礼”的补充,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周朝贵族所进行礼仪活动的乐舞,乐舞的规模要同贵族的等级保持一致。

据《仪礼》记载,周初礼制的具体内容极其繁多,主要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勤礼、丧礼、祭礼等}一七项。

后来,《周礼眷官吠宗伯》中又将《仪礼》所载的}一七项礼归并为五礼,即用于祭祀的吉礼(祭礼)、用于哀悼吊恤的凶礼(丧礼)、用于朝勤和互聘的宾礼、军队日常操练或征伐所用的军礼以及婚礼等各种吉庆事件所用的嘉礼。

“五礼”中的每一个典礼仪式及每一个步骤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小得违反和逾越。

此外,在如何使用礼乐方面,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着精细严格的规定,如国土使用乐队可以排列于四面,诸侯列三面,卿和大夫列两面,士兵仅一面。

对乐舞的规模也有着严格的划分,土的乐舞队是八行,每行八人,诸侯、卿、大夫则按照等级依次递减。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秩序也。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可见,我国古代统治者们以“礼”来区别宗
法远近的等级秩序,又以“乐”来合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礼乐制度所表达的基本形态。

三、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对乐舞创作的影响
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乐舞创作便密切也配合着古代社会的各种礼仪制度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礼乐制度积极地推动着乐舞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乐舞发展的高峰。

但另一方面,乐舞创作在整个社会理性精神统领卜过度地强调着理性,统治阶级对“雅乐”的推崇又阻碍着乐舞文化的发展。

因此,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辩证地分析礼乐制度对乐舞创作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乐舞创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周土朝在建立起完备的礼乐制度的同时,也建立起了相应的文艺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作为国家机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官吏职务的配置上,其中包括乐舞的创作机构。

《周礼》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周代各种类型“乐”体制的专职或相关官职及具体的职责和职能分工。

如“舞师”,其职能是“掌教兵舞。

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帐舞;帅而舞社程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叹之事,凡野舞,则皆教之,凡小祭祀,则小兴舞。

”由此可见,古代“舞师”小仅有从事乐舞的艺术职能,还要在更大范围内将祭祀、教育的职能纳入到权力和职责之中。

礼乐制度通过设置体制化的乐舞机构,设置官职和规定职能、责任而使其体制化、制度化,并作为国家机器的构成部分直接参与乐舞等文艺创作活动,以保障和规范文艺作品的创作。

同时,礼乐制度的确立也使得乐舞者、制乐者的文化身份得到了确认和强化,使其更具有个体性、特殊性、职业性以
及专业性,这无疑也为乐舞的创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也使得乐舞的创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2.乐舞创作的内容承担了更多伦理道德教育的责任
当中国从神秘迷茫的原始宗教时代步入显露着理性精神的周代社会时,乐舞艺术也逐渐摆脱了神道的束缚,以更加现实的态度倾向于政治的需要。

周人将礼乐视为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因而更加注重礼乐的社会功用价值,并由此而建立了实用性更强的礼乐制度,对乐舞的创作起着规范作用。

礼乐制度卜的乐制必然带有着强烈的社会性、等级h}、权力性和功利性,制乐的目的是为了制礼,观乐的目的也是为了观礼,这就决定了乐舞创作是要完全为礼制服务的。

以六大舞之一的《大武》为例,《大武》是周公创作的一部极为重要的史诗性质的乐舞,共分六段,主要表现了武土出兵、灭商、向南方挺进及平定南方边疆的经过,还歌颂了周公和召公的功绩。

从内容上看,《大武》所表现的是“一种武土之事、太公之志,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夸耀,显示自己的武力强盛,以此来威慑诸侯和百姓,并客观上强调了统帅这支队伍的周武土的英勇过人、智勇双全。

”可见,周公制乐,既体现了先土立功之乐、统治之功,又通过乐舞教育了民众,使民众能从乐中看到礼、看到政,从而起到乐舞宣传教化的功用。

3.促进了“雅乐”艺术的兴盛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雅文化的起点,礼乐制度的制定使周土朝产生了许多繁琐的典礼活动,形成了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为土权的统治服务。

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它包含了远古图腾及巫术等宗教活动中的乐舞及祭祀音乐。

雅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最早形成的规范化、制度化的乐舞文化,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乐舞典范。

雅乐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古乐乐府创作中
的一个进步,对中国乐府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宫廷有能力和条件研究乐舞的创作和发展,这样就使宫廷乐舞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具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消极方面
1.“乐”依附于“礼”,压制了乐舞本身的情感表达
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乐舞便密切也配合着各种礼仪制度而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

统治者们以乐舞来歌功德、祀神抵、成教化、助人伦,并逐渐形成了“舞以象功”,从而使乐舞沦为了“礼”的附庸,“乐”依附于“礼”,以“礼”为中心,采取教化的形式将理性精神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之中。

因此,乐舞的创作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的表现,并被限制在理性原则之中,受到“礼”的内容的约束。

对于乐舞创作的内容来说,个人的情感表现和感官享乐是小被纳入其审美标准中的,甚至是被完全否定的,而人的理性以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则被推崇。

这显然违背了乐舞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质,压制了乐舞本身的情感表达。

2.“雅乐”的过分推崇,限制了乐舞的多样化发展
西周时期,乐舞在广泛继承先代舞蹈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其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并配合礼仪而成为具有森严等级的治国工具,并逐渐形成了“舞以象功”“舞以象德”的“雅乐”的体系,作为一种统治的手段和礼乐教化的工具居于乐舞的正统地位,被统治阶级极力推崇。

在相当一段时问里,“雅乐”一直被作为统治手段、教育方式和审美娱乐的主要方面,而其他乐舞形式被排斥在大雅之堂之外,这就限制了乐舞类型的多样化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贯穿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并在今日仍有余续,其影响力延伸和渗透在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

数千年来,延相袭用的“礼乐”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社会的政治、思想、艺术、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关于礼乐制度对我国古代乐舞创作的影响,还有待于广大的艺术工作者更加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