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合集下载

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解析

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解析

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解析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仅政治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更是以其独特的礼乐制度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进行深入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周朝文化。

一、周朝礼乐制度的背景解析1.1 礼乐制度的起源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其礼乐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周文王和周武王创立了周朝,他们重视礼乐,将其视为巩固王权、统一民心的重要手段。

1.2 礼乐制度的特点周朝的礼乐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礼乐在周朝社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几乎渗透到了各个方面,如政治、教育、婚嫁等。

其次,礼乐制度具有一定的义务性,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规范进行行为,并受到相应的奖惩。

再次,礼乐制度在周朝的统治下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加强了各个封建等级之间的联系。

二、周朝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2.1 礼制制度周朝的礼制制度包括了各个方面的规范和仪式,如祭祀、宴饮、婚嫁等。

其中,祭祀是最重要的礼制活动之一。

周朝的天子和诸侯都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此外,周朝的宴饮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制活动,用来巩固各国和宗族之间的关系。

2.2 乐器制度周朝的乐器制度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器在周朝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用于各种场合和仪式。

周朝的乐器种类繁多,如钟、鼓、箫等。

其中,周朝最重要的乐器之一是钟,它被用于祭祀和宴会等庄重场合,代表了王权的崇高与庄严。

三、周朝礼乐制度的意义分析3.1 维系社会秩序周朝的礼乐制度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维系了社会的秩序。

周朝统治者通过规定各个封建等级的礼仪规范,使人们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

3.2 表达尊重与感激之情礼乐制度是一种表达尊重和感激之情的方式。

周朝的祭祀活动和宴饮仪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神灵和他人的表示感激之情的一种方式,也是表达自身地位和身份的一种手段。

3.3 传承文化传统周朝的礼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传承了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传统。

周代礼乐制度

周代礼乐制度

周代礼乐制度
周代礼制的核心思想是以礼为宗,以礼治国,以礼施行。

在周代,人
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尊重、信任和互相帮助的基础上,而
礼仪则是达成这些目的的工具。

因此,周朝的礼制非常重视仪式的正式和
庄重,强调恭敬、清明、和谐、纯粹等品质,以此塑造出周朝人民的美德
和精神面貌。

周代乐制则是指周朝的音乐制度,这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在周代,音
乐和礼制密不可分,音乐被视为礼制的一部分。

音乐被用于祭祀、宴会、
迎送、祝愿、安慰等场合,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周代的乐
制分为雅乐和俗乐,雅乐主要用于祭祀和官方场合,而俗乐则主要用于庆
祝和娱乐。

周朝的礼乐制度规定了各种行为举止、服饰礼仪等的规范,包括王室
的礼仪、官员、士人、百姓的礼仪、婚嫁、葬礼、祭祀等各方面。

其中,
周礼是用于规范官员行为的礼制法典,周礼主要关注君臣之间的关系,规
定各级官员应该如何行事,如何向上级汇报工作,如何对待下级,如何处
理矛盾和纠纷等问题。

周礼覆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
事务,极大地规范了官员的行为。

周代乐制更是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意境,强化了国家意识和社会凝聚力。

在音乐方面,周朝制定了《乐记》,详细规定了乐器、乐曲和演奏的方法,并注重雅俗分离,不同场合应使用不同的乐曲和乐器,使之更加悦耳动听。

总的来说,周代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现今
社会仍然保留和传承。

礼乐制度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并为后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周朝的仪式礼乐制度的表现形式

周朝的仪式礼乐制度的表现形式

周朝的仪式礼乐制度的表现形式仪式礼乐制度是周朝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统治者权力展示的手段,也是社会秩序维护的途径。

在周朝的统治下,仪式礼乐制度呈现出多种形式,包括宴会、祭祀、封爵、朝见等。

这些形式既显示了周王朝的威严,也展示了统治者的身份地位。

本文将从宴会、祭祀、封爵、朝见四个方面探讨周朝仪式礼乐制度的表现形式。

一、宴会在周朝,宴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不仅能彰显富贵贵族的身份,还是展示统治者威严的机会。

宴会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欢宴、祝酒、赋诗等。

欢宴是以丰盛的菜肴和饮料,为来宾提供丰富的饮食享受。

祝酒是周王朝重要的礼仪之一,在祝酒时,统治者会以美酒敬神、敬宾,以表达对神灵和来宾的敬重之情。

赋诗则是宴会上贵族们展示才艺的机会,通过吟诵诗歌,表达对统治者的敬意。

二、祭祀祭祀在周朝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仪式,它既是对神灵的崇拜,也是展示统治者威严的手段。

周朝的祭祀分为宗庙祭祀和社稷祭祀。

宗庙祭祀是对先祖的尊重和纪念,通过祭祀来祈求祖先保佑和国家兴旺。

社稷祭祀是对地方神灵的敬奉,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神灵的礼仪和敬意。

在祭祀活动中,统治者会亲自主持祭祀仪式,展示自己的威严和统治权威,同时也加强了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联系。

三、封爵封爵是周朝的一种重要制度,通过封爵能够将功臣、亲信等杰出人物封为诸侯或相关职位,用以展示统治者的威严和授予特权。

封爵不仅能够激励功臣,也能够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在封爵仪式中,统治者会亲自赐予封号和爵位,并颁发书籍和璧物作为封赐。

封爵制度在周朝通过奖励和荣誉,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四、朝见朝见是周朝统治者与百姓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周朝的朝见制度具有明确规定和仪式化的特点,有早朝、午朝和晚朝等不同的形式。

在朝见仪式中,百姓需要向统治者行礼,并向其报告国家的邦域、土地、人民状况等。

统治者则通过朝见仪式展示自己的威严和权威,同时也能够了解社会民情,为国家的统治提供参考。

总结周朝的仪式礼乐制度在宴会、祭祀、封爵和朝见等方面表现出多种形式。

周朝礼乐制度内容

周朝礼乐制度内容

周朝礼乐制度内容1. 周朝的礼乐制度里,那个祭祀之礼可太重要啦!就像咱们过年要隆重地贴春联、放鞭炮一样,周人对祭祀那可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比如说,在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准备各种丰盛的祭品,还要有特定的仪式和舞蹈,这难道不神奇吗?2. 还有那宴饮之礼呢!你想啊,咱现在吃饭也有各种规矩,周朝更不例外呀!在宴会上,不同身份的人坐的位置都有讲究,难道不像咱们现在重要场合的座次安排吗?这就是一种礼仪的传承呀!3. 音乐之礼也很有意思呢!你知道吗,周朝有专门的雅乐,那可是高大上的音乐呀!就好比现在的高雅音乐会,可不是谁都能随便演奏和欣赏的呢!比如天子听的音乐和诸侯听的就不一样,多有意思呀!4. 周朝的婚礼之礼也超级繁琐但又充满意义呀!从纳采到亲迎,一步一步都有严格规定,这和现在结婚的各种流程也有点像呢!不精心准备怎么行,这可是人生大事呀,不是吗?5. 丧礼之礼更是不得了!那一套套复杂的仪式,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就好像亲人去世后,我们会用各种方式去缅怀一样,周朝人把这种情感体现在了严谨的丧礼中呢!6. 朝会之礼也很有看头呀!大臣们见天子的礼节,那可是马虎不得。

这不就跟现在去见重要领导得注意言行举止一个道理嘛,那种庄重感真的能感受到周朝的威严呢!7. 军礼也很关键呢!出征打仗前得有一系列仪式,鼓舞士气。

这就像咱们现在体育比赛前要喊口号加油一样,都是为了让大家更有斗志呀!8. 宾礼更是体现了周朝的好客之道呀!对待贵宾要有特定的礼节,这和我们热情接待客人有啥区别呢!都是为了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和友好呀!9. 那时候的嘉礼,包括各种庆祝活动,比如登基呀、立后呀,都是盛大而隆重的。

这就如同现在我们庆祝重大节日一样开心又热闹呀!周朝的礼乐制度真的是丰富多彩,充满了魅力,它让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得有规有矩,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这绝对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研究呀!。

论述周朝礼乐的形式

论述周朝礼乐的形式

论述周朝礼乐的形式周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下面是有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欢迎参阅。

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

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

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

《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

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

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

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

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

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使音乐为其王权统治服务。

下面是有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欢迎参阅。

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西周的礼制有细致而完整的规范,乐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祭祀工具和礼仪工具,也在规范之列,故又称礼乐制度。

西周对天子在不同的祭祀和礼仪活动中使用的歌、舞、乐器的配套和规格作出了严格的规范。

如祭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祭祀山川,则“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

又如,天子接见牧伯(诸侯之长),用《肆夏》;周王宴享诸侯,用《湛露》、《彤弓》;诸侯相见,用《文王》等。

西周还对以前的乐舞加以改造,将黄帝《云门》、尧之《大咸》、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汤之《大》、周武王之《大武》归总称之为六乐,前四个乐舞为文舞,展示文德,后二者属武舞,展示武力,舞蹈时要手执干和戚(盾和大斧)。

六乐为最高规格的乐舞,为天子专用。

周代专门管理乐舞的机构叫大司乐。

西周乐器仅《诗经》中出现的就有29种,包括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拨弦乐器,以新出现的青铜编钟最为引人注目。

在河南三门峡上岭村虢国公墓地出土有编钟8只,北赵晋侯墓地、陕西扶风等都出土有编钟或编磬。

作为敲击礼器的铜铙是商代最重要的青铜乐器,1989年出土于新干县大洋洲的商墓的一件铜铙,属悬持式扁钟,底部为半月弧形,铙面两侧各有三排,每排三个突出分明的尖形铆钉,并细刻有云纹。

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悬挂式鼓钟,底部椭园形,两侧边沿自上而下为回纹锯齿形,顶部两侧为凤鸟装饰,面全部以凸凹回字纹、云卷纹和牛角纹雕刻而成,十分精美。

另外还有1975年出土于鹰潭地区的西周墓的甬钟,椭园形,口朝上,遍体锃亮。

因铜壁很薄,奏乐时,其音清脆悦耳。

青铜商铙和西周甬钟,不仅出土于新干县和鹰潭地区,同时在萍乡、靖安、万载、新余、吉水等地,都有所发现。

商亡周继之后,最高统治者天子为观察各诸侯国政教得失,在宫廷开始设制专门收集、整理各地民间歌谣的采诗之官“行人”。

高中历史知识点:周朝的礼乐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周朝的礼乐制度

⾼中历史知识点:周朝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 1、⽬的: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2、含义: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乐。

不同等级的贵族要⾏不同的礼仪。

3、作⽤: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赞⽈越⾏为的⼯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周天⼦以嫡长⼦世袭,其余诸⼦由周天⼦将⼟地、庶民和奴⾪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继承,其余诸⼦接受分封,成为卿⼤⼤。

卿⼤夫再依次分封。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宗法制以⾎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贵族之间因为权⼒的继承问题发⽣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总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相辅相成的关系。

(3)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的⼯具。

“礼”和“乐”: “礼”:构成了西周⽂化的主构架,有利于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是处理⼈际关系的规范。

“乐”:是辅与“礼”的,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征服⼈⼼的感染⼒。

“礼”、“乐”是当时⽂明创造中最为⾼贵、典雅、精致的内容具有深厚的内涵、久远的影响,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具。

制定⽬的: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的之⼀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乐的发展。

但它⼜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乐成为以礼为中⼼的模式⾳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统治阶级为了推⾏“统治”制定了⼀整套⼗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乐。

不同场合,不同⾝份的⼈,不但礼仪有别,所⽤的⾳乐也不⼀样。

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吕,舞《云门》”;祭地⽰,“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周王朝礼乐制度

周王朝礼乐制度

周朝的礼乐制度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

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物饥”“乐”的完善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

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承。

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

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

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坦裤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

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

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让蚂简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
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周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下面是有周朝的礼乐制度,欢迎参阅。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然而西周统治者在推行礼乐制度的同时,必然会加强礼乐方面的教育,它对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本文通过论述西周礼乐制度的含义及内容的阐述,又进一步探悉它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西周礼乐制度更多的是等级制度而非文化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穿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它严格地划分了等级观念,不同等级的人能听什么样的音乐,能用多少人的乐舞,都有严格规定,《论语》里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么是什么事儿让孔子这么生气呢?是因为当时的一个诸侯用了“八佾”也就是六十四个人的乐舞,而这是天子才有资格享用的,这句话的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因为孔子是推崇周礼的,同时孔子也认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实际上就是
说奴隶制度的崩溃
周朝得了政权以后,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在公元前1058年制订了周代礼乐(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将其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则,各级奴隶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享受礼乐——在礼的中间,把贵族和人民分成许多等级,对各个等级都规定了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

同时周朝的统治者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

他们把礼与乐看得一样的重要,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

他们也为各个等级严格规定了应用音乐的制度,从而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

例如:
1、关于乐队的排列和各个乐器的的多少,规定王的乐队和所有乐器可以排列东西南北四面,诸侯的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的可以排列两面,士的只可以排列一面
2、关于舞队所用的人数和排列的方法,规定王的舞队可以由八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八个舞行,即六十四人组成的一个舞队;诸公可以由六个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六个舞行,即三十六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四个舞行,就是十六人组成一个舞队。

(1、2,参考,杨荫浏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p33音乐的阶级化和等级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
3、关于在举行“射礼”时,不同身份等级使用的乐曲不同,王
用《驺虞》,诸侯用《狸首》,大夫用《采苹》,士则用《采蘩》。

(参考,陈应时、陈聆群主编《中国音乐简史》p28宫廷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

)
周朝的礼乐发展一个王朝制定一项制度势必要建立与其对应的部门,来保证制度的实施、管理与完善,并形成与其对应的教育体系,来确保制度的推广与传承。

周朝的礼乐制度自然也需要这样的保障,即周朝王家的音乐机构。

周朝王家的音乐机构归“大司乐”领导,其中的工作人员数目不低于一千四百六十三人。

这机构的职务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方面。

但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该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

在一千四百六十三人中,除了少数低级贵族以外,有一千二百七十七人属于农奴阶级。

由此可见宫廷音乐机构中创作和表演的主要力量是农奴们。

但在音乐行政以及音乐教育方面的各级负责人则都是由贵族承担的,并且随着统治者对音乐各种事宜的重视程度不同,相应的乐官级别也不同,越是重视,乐官的级别越高,由此可看出,统治阶级对音乐活动的阶级控制是十分严密的。

对此,可看出统治者对礼乐制度的重视甚大,以及这个政府工程的浩大。

也因而引起了一些人的深思与反对。

例如墨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

在《墨子;非乐》的上篇中记载,墨子承认音乐能使人快乐,给人以美感,他说:“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耳知其乐也”。

但是,“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音乐对于王道、
万民来说没有任何利处。

其次,他认为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音乐非但不能“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墨子认为,王公大人要欣赏音乐,必须制造乐器,造乐器则“必厚措敛乎万民”;有了乐器,必使风华正茂的年轻男女去演奏,如此又浪费了劳动力;有了音乐,王公大人坐而独听,谈不上快乐,何况又浪费了那些听乐的君子、贱人的时间等等。

在音乐教育方面,其实商代的贵族已有专门的学校教育,而在西周,统治阶级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的推行,学校教育变得更为完备。

建立了所谓的小学与大学。

主要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又以礼、乐、射、御为主。

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但也在自由民和农奴中选拔一些人才,把他们提升到下层贵族的等级中,与上层贵族子弟一同学习音乐。

世子是王和诸侯的嫡子,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女。

贵族教育从六岁到二十余岁,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由简而繁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礼”、“乐”的比例是很重的。

而国子们学习礼、乐的目的,并不像今天这样是去从事各种音乐表演活动。

这种教学目的是要使这些青年在学习了音乐之后,能够利用音乐来统治广大的农奴,麻醉他们,防止他们反抗,要人民保持和平态度;他们学习的目的也就自然是要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西周音乐教育”说到底也只是西周统治者统治国家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各个贵族,以及少数农奴的音乐教育,使等级观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并使之传
播,从而减小叛乱的威胁,一定程度上的保证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纵观世界历史,无论哪个国家在哪个时代的哪个制度的运行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西周的礼乐制度亦是如此。

春秋之后,私学开始兴起,逐步改变了礼、乐教育与庶人无缘的局面。

各种私学类型很多,教育对象中既有士阶层的人士,也有宫廷的专业乐人,还有民间的从乐人员。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私学教育主要是指民间音乐教育活动。

这时期的官学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其重心开始由王室向诸侯公室转移,并且,由原来以宫廷一个教育中心为主开始向多个中心转变。

音乐教育的对象与内容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比如,教育对象中除了世子与国子外,还包括了乐师、乐工的教育。

涉乐人员的增多,促进了礼乐方面的严格规定彻底的被打破,诸侯、卿大夫、甚至士也堂而皇之地用起了“天子之乐”。

因而,礼乐制度的被打破也得到了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的痛斥。

但无论思想家们如何评论西周礼乐制度,可以肯定的是,正因为礼乐制度的诞生,周代成为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音乐发展高峰时期,它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较完善的音乐机构,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为我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

单对中国音乐来说,西周礼乐制度无疑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加速器,它通过帝王的支持、鼓励与领导,使中国音乐在当时世界音乐界留下了永远的画笔。

这画笔永远昭示着祖先的智慧与才华,同时也激励着我们现代中国音乐的前进、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