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的关系
2021广东省高三历史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教师用书: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考纲展示考情回顾备考指南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020年:礼乐制、分封制;2019年:分封制;2018年: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018年:西周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和自秦以来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题。
这一部分的知识是近几年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点。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经过从汉至元的发展和完善,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019年:皇帝制度;2018年:秦朝都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20年:科举制;2018年:汉代加强中央集权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019年:军机处的设立;2018年:军机处的设立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权利义务:授予诸侯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等级关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3)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学考真题对练]1.(2020·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史记·周本纪》记载:“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这反映了西周实行()A.礼乐制度B.分封制C.郡县制度D.宗法制B[题干中“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大禹之后于杞”,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其分封的对象之一就是古代帝王的后代,故B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维护统治阶级日常行为规范和仪式的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时期开始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宗法制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宗法制分封制和中心集权制1、宗法制与分封制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效力宗法制就是宗族法规,属于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权力的继承用嫡长子继承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宗法制度下的等级尊卑观念特别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
它以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了内部纷争,强化了西周的王权。
由此可见,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安排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从而把“国”和“家”亲密地结合起来,与世袭制、分封制共同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体。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限制,扩大了统治的区域,起到了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本身的局限性日益显露:诸侯驾驭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其实力的渐渐扩大,最终导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的后果。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详细表现形式,两者紧密结合,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心限制实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2、退出历史舞台的缘由①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与地方诸侯王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依靠血缘亲疏关系实施的分封制越来越难于推行。
②井田制的破坏,使分封制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③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力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日趋激烈,周王与诸侯王之间的联系纽带丢失。
④世袭制的更替方式,使得贵族们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弱化了进取心,不能适应时代改变和发展的须要。
3、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度的关系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度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
浅论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浅论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作者:徐海博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7期摘要:礼乐制度是西周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维护稳定的统治秩序、建立完善的统治制度中的一部分,它与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共同成为了支撑周王朝的四大制度堡垒。
礼乐制度包含“礼”和“乐”两大层次,具体内容体系庞大,事无巨细的展示了其对整个社会的规范作用。
本文对礼乐制度形成与内容的简要概述,对中国古代这一伟大制度进行理解。
关键词:礼乐制度;起源;发展;实质;兴盛;衰落;原因一、礼乐制度概述周武王灭商朝之后,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了稳定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作为四大制度之一的礼乐制度可以说是西周时期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的文化制度。
西周礼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乐以五声八音为主,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徴、羽),八音为器乐的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等)。
二、礼乐制度的形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建西周,统一天下后,由于国家领土辽阔、交通条件等限制,周王朝无法亲历亲卫领导整个国家,管理起来比较费力,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地区,时常动荡,管理起来耗时耗力,而若长久下去极易威胁统治,于是统治者取法于商,开始建立各种制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周人的分封大都是同姓宗室,全国各地的管理者都是他们的同姓族人,实际上是把“封建(封邦建国)”和“宗法”的完美结合。
由此也便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关系,也称“大、小宗”。
如此以来,周王朝分别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王权统治地位。
周成王继位后,武王的弟弟周公辅政。
周公在这时候所做的工作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并使礼法制度更加完善,使其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更好地为宗法制服务。
于是周公在之前分封制的基础上“制礼作乐”,继承、发展、总结、完善,最后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以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井田制四项制度一体的封建制度,为当时以及以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周的分封制教学设计

西周的分封制教学设计蕲春县实验高级中学丁卫平【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分封制的含义、内容、目的、影响,知道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分析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设置图片场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封制以及其带来的影响,通过图示演示,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
讨论探究,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在当时和历史上的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认识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发展完善的,在西周末年被破坏,封建社会时期的分封与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形同性质不同。
【重点】: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关系,分封制的影响。
【难点】:为什么说分封制为确立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做出了贡献?【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古代皇帝对次子和庶子的分封导入,让学生思考:分封制起源于什么时期?分封制崩溃于什么时期?皇帝的分封和我们所说的分封制是一回事吗?【分封制是什么?】一、分封制的含义分封制是一种管理地方的制度。
在古代又叫“封建制”,其含义是“封邦建国”,即古代"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给王族,功臣或先代贵族;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
分封制古已有之,在西周时期发展达到顶峰。
二、分封制的内容1、什么人被分封?有何特点?(读图得出)第一幅图:王族姬姓贵族伯禽,封鲁;叔虞,(成王弟)封晋;周章,封吴;召公奭,封燕;康叔,封卫;分封对象功臣姜尚,封齐;先代贵族殷商贵族微子(殷商后代),封宋;妫满(舜的后代)封陈等。
地理位置:黄河中下游第二幅图: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王族为主体。
分布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王族分布在战略要地和富庶地区2、被分封者有什么权利?经济权利:拥有封地内的土地和人口,可以征收赋税政治权利:在封地内进行行政管理,任命官吏以及层层分封军事权利: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具有延续性分封制为中国古代等级制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总结与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总结与笔记)——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度。
商朝:内外服制度。
特点:商王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前提),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3.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异姓贵族。
4.分封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
5.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加强。
④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6.分封制瓦解原因及表现: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受封的诸侯力量日益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二.宗法制:1.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6. 西周的宗法制对今天依然有影响主要表现:①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认祖归宗,提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江苏淮安人。
对甲骨收集、保藏、著录、出土地考订和文字考释贡献至大。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甲骨著录、文字考释突出贡献,尤其是《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论文,开创甲骨学进入“史料时期”。
与罗被后学称为“罗王之学”。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河南省南阳人。
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是中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河南省南阳人。
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国现代具影響力的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方面异军突起,为四堂之一。
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目前发现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阳殷墟最多,属于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
因出于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甲骨文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
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其后研究日益发展,形成一门学科即甲骨学。
甲骨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
目前已发现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晚期形声字增多。
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
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在山西洪赵坊堆、陕西长安丰镐、岐山凤雏、扶风齐家和强家、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和镇江营九个地点都有发现。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周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下面是有周朝的礼乐制度,欢迎参阅。
周朝的礼乐制度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然而西周统治者在推行礼乐制度的同时,必然会加强礼乐方面的教育,它对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本文通过论述西周礼乐制度的含义及内容的阐述,又进一步探悉它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意义.西周礼乐制度更多的是等级制度而非文化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穿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它严格地划分了等级观念,不同等级的人能听什么样的音乐,能用多少人的乐舞,都有严格规定,《论语》里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么是什么事儿让孔子这么生气呢?是因为当时的一个诸侯用了“八佾”也就是六十四个人的乐舞,而这是天子才有资格享用的,这句话的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因为孔子是推崇周礼的,同时孔子也认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实际上就是说奴隶制度的崩溃周朝得了政权以后,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在公元前1058年制订了周代礼乐(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将其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则,各级奴隶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享受礼乐——在礼的中间,把贵族和人民分成许多等级,对各个等级都规定了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
同时周朝的统治者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
他们把礼与乐看得一样的重要,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
1-1修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3)内容:
b.受封诸侯的权利
周天子
再分封
士
诸侯
卿大夫
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网
(3)内容:
b.受封诸侯的权利
相当大的独立性:
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 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政 治)、建立武装(军事)、征派赋役 (经济)等。
(4)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 特点? 转化为下列问题: ①分封体制之下,西周的最高统治者是? ②分封的对象如何? ③被分封的诸侯可不可以继续进行分封? ④诸侯接受封授后,必须怎么样? 答: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分封对象多样; 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④权利和义务相联系。
大宗
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2.大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
紧密结合;
(天下、国、家)
(5)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 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2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关系:
(7)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积极影响:
1)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
2) 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
家谱,建宗祠,认祖归宗祖,互相帮助、清明扫墓等 ) 3)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消极影响:
1)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 族)长制盛行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商汤 西周武王 2.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戴冠冕的夏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