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弟子规》完整版精品教案设计

《弟子规》完整版精品教案设计

《弟子规》完整版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弟子规》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圣贤的教诲。

2. 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教学重点:《弟子规》各章节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弟子规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意义,从而引出《弟子规》的学习。

2. 新课导入:介绍《弟子规》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其价值。

3. 章节讲解:(1)总序:阐述《弟子规》的教育目的和内容。

(2)入则孝:讲解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和方法。

(3)出则悌:介绍尊敬师长的意义和做法。

(4)谨:强调自律、严谨行事的重要性。

(5)信:讲述诚信做人的原则。

(6)泛爱众:倡导关爱他人,弘扬博爱精神。

(7)亲仁:强调亲近仁者,学习仁德。

(8)余力学文: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4.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相关例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实践演练,提高道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弟子规》完整版学习2. 板书内容:(1)总序: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2)入则孝:尊敬父母,孝顺长辈。

(3)出则悌:尊敬师长,关爱同学。

(4)谨:自律严谨,言行一致。

(5)信:诚信做人,诚实做事。

(6)泛爱众:关爱他人,弘扬博爱。

(7)亲仁:亲近仁者,学习仁德。

(8)余力学文:努力学习,提升素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孝敬父母的理解。

(2)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实践《弟子规》的例子。

(3)针对本章内容,设计一个实践情景,并阐述其意义。

2. 答案:(2)答案示例:如: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诚实守信等。

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全)

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全)
一、诵读《弟子规》信、泛爱众
1、诵读《弟子规》信
2、诵读《弟子规》泛爱众
二、讲解信、泛爱众
三、吟诵重点语句
凡出言信为先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四、讲名人典故
《七擒孟获》《孔子拜师》 《唐太宗闻过则喜》 《曹操割发代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石灰吟》教案
德育目标(宋体,小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学习作者要赞颂的精神。
3、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
2、理解咏物颂人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谁能说一下石灰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特点?〕
1.板书:题目,作者,诗文;
2.释题:《石灰吟》,吟诵,赞美石灰的诗。
二. 小故事:成语两袖清风的来历: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出则悌、谨
1、诵读《弟子规》出则悌
2、诵读《弟子规》谨
二、讲解出则悌、谨
三、吟诵重点语句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弟子规》教学设计_1

《弟子规》教学设计_1

《弟子规》教学设计《弟子规》教学设计1【活动目的】1、阅读《弟子规》片断,学习弟子规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恪守规范的道理。

2、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孝心和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3、展示诵读成果,增强学习经典信心。

【活动设计】1、全班学生成扇形分成三个方阵,领颂6名学生,每2人一组,两个组站在方阵之间,另一组站在中间方阵前面。

2、方阵学生手捧书有弟子规的文件夹,领颂学生不拿道具,根据具体情境做适当表演。

3、采取诵读、分组、领颂、呼告、唱读、男女、混合等多种诵读方式。

【活动过程】1、开场白(6齐)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②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

③经典启迪智慧,国学浸润人生。

③我们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经受着民族文化的神圣洗礼。

④打开历史长卷,穿越千古尘埃,首先向我们走来的就是先贤至圣的儒家文化。

⑤儒家经典中,最为朗朗上口的《弟子规》,它是古代读书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操守。

⑥《弟子规》集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无不给人以精神的滋养与启迪。

男:我们诵读《弟子规》,感悟《弟子规》,践行《弟子规》。

女:它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让我们孝敬父母。

女:“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让我们友爱兄弟姐妹。

合:让我们在学中做,:让我们在做中学,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

①下面请欣赏八(十)班全体同学诵读《弟子规》。

2、诵读展示【全班多种形式诵读“弟子规……勿摇髀。

”】(设计:略)(6齐)“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齐)教我们谨慎。

(6齐)“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齐)教我们诚信。

(6齐)“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齐)教我们仁爱。

(6齐)“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大班语言教案《弟子规》六篇

大班语言教案《弟子规》六篇

大班语言教案《弟子规》六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们帮大家整理的大班语言教案《弟子规》,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语言教案《弟子规》1设计意图:《纲要》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照片在幼儿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拍照和欣赏照片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情。

孩子自身的照片直接来源于他的生活经验,是他了解的、亲身经历的,适合于幼儿的讲述活动。

但这种讲述对于幼儿来说并不是记忆的简单再现,往往需要孩子将看到的信息重新组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用现在的知识经验去创造性地讲述。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语言领域的发展目标,利用照片发展孩子详细地、有条理地、完整地讲述自身的亲身经历的能力,启发他们通过敏锐的观察,捕捉静态的视图传递的动态信息并能较好地利用语言描述,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另外,摄影是一种文化艺术活动,在引导幼儿讲述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照片本身所蕴涵的价值,恰当地融入艺术和社会领域的内容,对孩子来说也有深远的意义。

一.活动目标:1.能利用连贯、完整、富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语言讲述照片的内容。

2.感受照片所表现内容的多样性,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的照片:示范讲述的照片、孩子在幼儿园活动中拍的照片、三张有益于幼儿经验拓展的照片:智慧树剧照、全家福照片、刘翔比赛的照片。

2.幼儿准备自身的照片2——3张,课前请家长和孩子共同交流、回忆有关照片的内容。

3.为了提升幼儿讲述的兴趣,布置照片展览会,为幼儿创设了想讲、愿意讲的环境氛围,这可以使幼儿在有声有色的讲述过程中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与教育。

4.自制一本相册。

初中弟子规诵读教案

初中弟子规诵读教案

教案名称:《弟子规》诵读教学设计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2.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诵读2. 弟子规相关故事讲解3. 弟子规中的道德观念分析教学重点:1. 《弟子规》的诵读2. 弟子规中道德观念的理解和领悟教学难点:1. 弟子规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2. 弟子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弟子规》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弟子规》的了解和感悟。

二、诵读选段(10分钟)1. 教师选取《弟子规》中的重要选段,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2. 学生跟读,体会《弟子规》的韵律美。

3. 教师针对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三、故事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与《弟子规》相关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弟子规》中的道德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感悟和理解。

四、道德观念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弟子规》中的道德观念进行分析,如孝顺、友爱、尊敬师长等。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如何将这些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弟子规》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弟子规》的精神。

教学评价:1. 学生诵读《弟子规》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弟子规》中道德观念的理解和领悟程度。

3. 学生将《弟子规》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诵读《弟子规》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成长。

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弟子规教学活动方案

弟子规教学活动方案

弟子规教学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弟子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
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活动内容:
1. 弟子规诵读,安排学生诵读《弟子规》,让学生了解其中的
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弟子规》中的道德观
念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价值。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弟子规》中的
故事情节,加深对其中道德规范的理解。

4. 创作作品,要求学生根据《弟子规》的内容,进行创作作品,如作文、绘画等,表达对其中道德规范的理解和感悟。

三、活动流程:
1. 诵读《弟子规》。

2. 进行课堂讨论。

3. 进行角色扮演。

4. 创作作品。

5. 展示作品并进行总结。

四、活动评估:
1. 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诵读、讨论、角色扮演和作品创作等方面。

2. 学生的作品,评估学生创作的作品,包括作文、绘画等,看
是否能够表达对《弟子规》中道德规范的理解和感悟。

五、活动效果: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弟子规》教案(通用16篇)

《弟子规》教案(通用16篇)

《弟子规》教案《弟子规》教案(通用1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复习《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出则悌”;2、学习“谨而信”中的四句话,能够诵读,能够明理,能够指导日常行为;3、将课堂延伸到早读,延伸到课外。

教学过程:一、复习闯关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弟子规》有一段时间了。

我们打算分成两组,采用竞赛闯关形式复习一下前面学习的内容。

1、第一关:我会背。

2、第二关:接龙轮背。

2、第三关:快速抢答A、做人要有爱心,应该多亲近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精力有余,时间充足,应该多读书学习。

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B、古代的时候有个皇帝叫汉文帝,他对待母亲可孝敬了。

母亲生病三年,他常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这个故事在《弟子规》中是怎么说的呢?C、古人对待父母是如此孝顺,当父母教导我们、责备我们的时候,《弟子规》又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相应的《弟子规》中的语句是:D、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爽;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他们睡下。

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E、把财物看轻了,相互之间的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说话互相忍让,愤恨自然就消除了。

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F、对待长辈要懂得礼貌,吃饭时要让长辈先动筷;落座时要让长辈先入座,而走路时也要让长辈在前,晚辈在后。

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G、遇到长辈时,骑着马就要下马,坐着车就要下车;长辈走过去时,要在原地待上一会儿,待长辈走出百步后才可以离开。

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二、引入新知,多种方式诵读1、教师:《弟子规》与我们平时的生活礼仪有紧密的联系。

今天我们要用弟子规来习礼仪(板书:习礼仪)。

2、创设情境:大家一定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你知道哪些人物呢?(指生答)你最喜欢谁呢?(生答)今天,就让我们结合《弟子规》给喜羊羊评评星级吧。

经典诵读课程《弟子规》教学说明和要求

经典诵读课程《弟子规》教学说明和要求

经典诵读课程《弟子规》教学说明和要求一、课程简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后经清代的贾存仁修订改编, 并改名《弟子规》。

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为总纲要。

《弟子规》基本为三字一句, 两句一韵, 十二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 内容浅显易懂, 很快流传开来, 且影响之大, 读诵之广, 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共1080字, 分别列出113件事情, 其中“孝(入则孝)”24则, “弟(出则弟)”13则, “谨”24则, “信”15则, “泛爱众”21则, “亲仁”4则, “学文(余力学文)”12则。

“弟子”即学生、子弟之义, 人人都为人子女, 人人都为人弟子, 所以, “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 “弟子”不是指小孩, 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

“规”就是做人的道理, 行为的规范;“规”也是会意字, 左边一个“夫”, 右边一个“见”, 叫大丈夫的见解。

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 也就是人生的真理, 来做事、来处事待人。

本教材按照总叙共分为七个章节进行教学, 具体列述弟子在为人子弟、接人待物、处事求学时应有的礼节礼仪礼貌与行为规范。

具体章节教学内容如下:总叙:总叙即总纲, 基本引用孔子的原文。

以下七个章节, 分别以总叙中的一个要点去精选规则, 组成一段文字。

第一章: 孝(入则孝)——感恩——教会人如何感恩家人、同事、客户和朋友;中国五千年来, 一个“孝”字治天下, 为何?因为孝心, 换言之, 就是无条件的恭敬心、感恩心、责任心、宽容心、平常心、觉悟心, 从对待父母和尊长开始培养, 然后可以延伸到兄弟姊妹, 延伸到亲戚朋友和一切人、一切事。

孝道, 有着巨大深广的内涵。

激发人们的孝心, 培育人们无条件的恭敬心、感恩心、责任心、宽容心、平常心、觉悟心,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也是人生事业的根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不但孝,关键是顺。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

教具准备:音频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弟子规》总序。

2、询问昨天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1、听音频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

“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

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指生答)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生答)延伸:
父母呼应勿缓;老师呼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仪
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课外作业
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收拾餐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