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二)
秦腔宋少峰简介

秦腔宋少峰简介秦腔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源于陕西省的秦岭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宋少峰是秦腔界的一位著名演员,他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了秦腔艺术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秦腔和宋少峰的相关情况。
一、秦腔介绍秦腔是中国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省的秦岭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秦腔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辅以说、做、打等表演方式,具有独特的音乐、舞蹈、戏曲、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秦腔的演出内容主要涵盖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秦腔的音乐特点是以“板式”为主,旋律优美、节奏明快、音高变化丰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秦腔的唱腔分为高腔、二黄、夹白等多种形式,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演唱技巧。
秦腔的表演形式也非常独特,演员们在表演中会使用各种道具和服饰,如锣鼓、旗帜、扇子、面具等,以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
二、宋少峰简介宋少峰,陕西省西安市人,秦腔演员,曾任陕西省秦腔剧院艺术总监。
他是中国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文化部“文华艺术奖”获得者等。
宋少峰自幼学习秦腔,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成为了一位技艺精湛、演出风格独特的秦腔演员。
宋少峰的表演风格以刚健、豪放、激情、激昂、悲壮为主要特点,他的演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擅长演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角色,如《三岔口》中的李逵、《赵氏孤儿》中的赵盾、《白蛇传》中的许仙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个性特点。
宋少峰在秦腔表演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声誉,他的表演艺术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他也积极地参与秦腔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为秦腔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宋少峰的代表作品1.《三岔口》《三岔口》是秦腔中的一部著名剧目,讲述了宋江率领108位好汉在三岔口与官军展开激战的故事。
宋少峰在剧中饰演李逵一角,他的表演充满了豪情和激情,将李逵这个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二)

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曹斌锋范晓星(1974—)⼥,汉,1974年⽣于⽢肃陇西,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现任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演员,主攻正旦、正⼩旦。
深受著名表演艺术家肖⽟玲、王保易、王芷华、张咏华⽼师的悉⼼指导。
1985年在定西地区艺校学戏;1988年在⽢肃陇西县秦剧团⼯作;1992年⽢肃酒泉市秦剧团⼯作;1999年调⼊西安易俗社⼯作;2005年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作;2009年6⽉在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作⾄今。
范晓星多年来先后主演《盗虎符》中的茹妃;《夺锦楼》中的钱群英;《打⾦枝》中的⾦枝⼥;《⼭乡御妹》中的尹妃;《武松杀嫂》中的潘⾦莲;⼩品《嫂⼦》中的嫂⼦;《狸猫换太⼦》中的刘妃;《闯宫抱⽃》中的妲姬;《窦娥冤》中的窦娥;《郭秀明》中的郭妻;《赵⽒孤⼉》中的⼘风;《貂婵》中的貂婵等。
她曾在2004年陕西省电视台举办中国秦腔“四⼩名旦”⼤赛中荣获提名奖;在全省“⼩品·⼩戏”⼤赛⼩品《嫂⼦》中饰嫂⼦荣获表演⼀等奖;同年在省剧协举办“红梅杯”⼤赛中《三堂会审》饰苏三荣获表演奖。
2005年在中国博兴国际⼩品、⼩戏⼤赛中⼩戏《嫂⼦》饰演嫂⼦荣获优秀剧⽬奖。
2008年参加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柳河湾的新娘》荣获优秀剧⽬奖和“五个⼀⼯程”奖。
先后录制光盘《探窑》、《盗虎符》、《斩秦英》、《⼭乡御妹》等。
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录制了《武松杀嫂》、《斩秦英》、《三堂会审》、《打路》等。
刘建奇(1979—)男,汉族。
1979年出⽣,陕西省恒⼭县⼈,中国第⼆届《红梅》⼤赛⾦奖获得者,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协会理事,现为西安市秦腔剧院著名优秀青年演员。
1990年考⼊横⼭县职业中学(职教中⼼)戏曲表演班学艺,毕业后被恒⼭县⽂⼯团录⽤。
2000年借调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现西安市秦腔剧院三意社),主攻⽼⽣。
陕西秦腔名人名段大全

陕西秦腔名人名段大全陕西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地方剧种,以陕西省为中心,流行于关中、陕南、陕北等地。
秦腔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名人和经典的名段,成为了陕西秦腔的瑰宝。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陕西秦腔的名人名段大全。
名人名段大全:1. 王景愚,王景愚是陕西秦腔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他擅长表演《三岔口》、《二进宫》等经典剧目,以其婉转悠扬的嗓音和准确的唱腔而著称。
他的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
2. 《三岔口》,《三岔口》是陕西秦腔的经典剧目之一,该剧以宋代民间故事为题材,讲述了一个普通农家女子的悲欢离合。
剧中的唱段婉转动听,情感真挚,被誉为陕西秦腔的代表作之一。
3. 李少春,李少春是陕西秦腔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他擅长表演《赵氏孤儿》、《打金枝》等经典剧目,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功底而备受赞誉。
4. 《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陕西秦腔的经典悲剧,该剧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孤儿赵盾的悲壮命运。
剧中的唱段悲壮激昂,情感真挚动人,被誉为陕西秦腔的珍品之一。
5. 马连良,马连良是陕西秦腔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他擅长表演《白发魔女传》、《花田错》等经典剧目,以其清亮悠扬的嗓音和细腻的表演技巧而备受喜爱。
6. 《白发魔女传》,《白发魔女传》是陕西秦腔的经典武侠剧,该剧以明朝末年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讲述了白发魔女和少年郭靖的爱情故事。
剧中的唱段婉转动听,情感真挚,被誉为陕西秦腔的经典之作。
7. 王文娟,王文娟是陕西秦腔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她擅长表演《红楼梦》、《玉堂春》等经典剧目,以其婉转悠扬的嗓音和优美的舞台形象而备受赞誉。
8. 《红楼梦》,《红楼梦》是陕西秦腔的经典古装剧,该剧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为题材,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爱恨情仇。
剧中的唱段婉转动听,情感真挚,被誉为陕西秦腔的珍品之一。
以上就是陕西秦腔名人名段大全,这些名人和名段凝聚了无数艺术家的心血和智慧,是陕西秦腔文化的瑰宝。
秦腔角色分类及介绍

秦腔角色分类及介绍
秦腔的角色分类及介绍如下:
秦腔的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
其中,老生又可以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须生可以分为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可以分为雉尾生、纱帽生和贫生;武生和幼生是武小生;老旦和正旦有挽袖青衣和蟒带青衣之分;小旦可以分为闺门旦和刀马旦;花旦可以分为玩笑旦、泼辣旦和武旦;媒旦是大净,毛净,丑角的分类则有大小丑和武丑。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
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
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秦腔相关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秦腔名旦杨金凤

秦腔名旦杨金凤作者:牟豪戎杨莲娣来源:《丝绸之路》2015年第23期杨金凤(1923~2011)是一位在甘肃成长,后到陕西发展而享誉西北的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
她原籍陕西武功,父亲是个擀毡匠,为谋生计辗转流离,落户宁夏。
1923年,杨金凤在银川出生。
1933年,刚满10岁的杨金凤,跟随已是秦腔演员的兄长杨金民到甘肃靖远丁振华班,师从吕少亭(艺名金叶子)、寇银川(艺名大嘴旦)学艺。
由于她喜爱秦腔,勤奋好学,12岁便以《柜中缘》、《捡柴》、《放饭》、《杨氏婢》等戏开门而崭露头角,被称为“小十二红妹子”。
当时,她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平,还向秦腔名家吴德育、管艺中虚心求教。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在宁夏先后加入张云亭、田德年、金中社、康正堂等人的社班,活跃于银川、中卫、靖远一带。
在频繁流动的演出中,她继续向前辈艺人请教,陆续学会并演出了《白玉楼》、《白玉梅》、《白玉钿》、《五典坡》、《南天门》、《春秋配》、《杀狗》等剧目。
通过长年累月的演出实践,其艺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为以后跻身秦腔名家之列奠定了基础。
1941年,18岁的她经惠化民引荐到兰州,加入王正端主办的众英社,首次登台便以《阴阳河》的“挑水”一炮打响。
随后,又陆续演出《汾河湾》、《卖酒》、《洞房》、《杀狗》、《压发》等戏,在兰州引起轰动。
后来,又先后在中英社、易凤社、文化社搭班演出。
随着戏越演越多,杨金凤以其秀美的扮相、甜润的嗓音、细腻传神的做表,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被誉为“兰州红”。
期间,她为了不断开拓自己的戏路,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平,认真观摩当时在兰秦腔名家何振中、楼英杰、吴德育的表演,潜心学习,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
通过艺术实践,她逐渐形成了庄重典雅、活泼生动、细腻深沉、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成为一个以刻画人物性格见长的著名演员。
1946年,她参加了由平凉平乐社来兰组建的精诚剧团。
这时她在兰州已经很有名气,常同高希中、靖正恭、刘易平等著名演员同台演出,既演青衣,也演花旦,显示出她戏路宽广的特点。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综述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一)白江波白江波,1943年生于陕西长安。
一级演员。
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爱好者协会副会长。
先后在《铡美案》、《忠保国》、《斩单童》、《千古一帝》等剧中饰演包拯、徐秀昭、单雄信、赵高等角色,荣获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表演一等奖和陕西省中年演员汇演表演一等奖;执导了秦腔历史剧《太尉杨震》,获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优秀导演奖;为电影《五魁》、电视剧《12?1大案》、《黑白大搏斗》、《关中匪事》等剧演唱主题曲或配唱秦腔,尤其是“枪响了……”一段深受观众喜爱;多次应邀参加了中央或陕西春节文艺晚会和戏曲专题节目。
发表有“谈秦腔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漫谈戏曲演员成才之路”、“对秦腔花脸演唱的体会”等数篇论文。
他的嗓音雄浑苍劲,高亢激越,有大西北粗犷豪放、原始率真的美感,被《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兰州日报》等多家报著文评介“秦腔黑头白江波”、“震响三秦一声吼”。
蔡志诚蔡志诚,男,1937年生。
陕西咸阳人。
国家一级演员。
陕西省电视台“秦之声”栏目戏曲导演。
1950年加入西北民众剧团(省戏曲研究院前身),主工小生。
1952年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赛期间,曾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演出《打柴劝弟》,是秦腔界唯一为毛主席演出过的演员。
1958年“三大秦班进北京”,他与李应真联合出演的《白玉居田》,受到梅兰芳先生的赞扬,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名表扬并与其合影留念。
马少波、曹禺等也发表文章对《断桥》、《赵氏孤儿》进行了肯定。
近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中,蔡志诚曾扮演过众多不同类型的角色。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梁祝》中的梁山伯、《游龟山》中的田云川、《游西湖》中的裴生、《白玉居田》中的李清彦、《龙凤呈祥》中的赵方、《打金枝》中的郭媛、《五典坡》中的薛平贵、《千古一帝》中的刘代等。
现代戏有《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血泪仇》中的王东才、《雷锋》中的康虎、《刘胡兰》中的老地主、《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等。
陕西秦腔名旦李君梅

陕西秦腔名旦——李君梅李君梅女,秦腔旦角。
汉族,陕西省岐山县人。
1988年9月12日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学习戏曲表演。
199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
入团后曾先后排演了《活捉三郎》、《秦雪梅吊孝》、《斩窦娥》、《十八相送》、《芙蓉树下》等折子戏,《秦雪梅吊孝》,《斩窦娥》,在1995和1997年陕西省青年演员调演中分别获个人表演二等奖。
1999年陕西省“首届观众喜爱的电视戏曲演员”评选活动中被评为陕西电视台“戏曲百佳演员”。
1996年陕西省“第二届秦腔卡拉ok大赛”中荣获专业组一等奖。
2000年10月在新编排的折子戏《断桥》中饰演白素贞,此剧荣获陕西省“秦腔清唱、折子戏大赛”表演一等奖,同年11月《断桥》又荣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个人表演一等奖。
《断桥》先后参加了“西部文化东部行”杭州、上海、南京三地巡演活动,香港文化艺术交流汇演大型活动,《断桥》已成为她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
此后,在本戏《大漠情》中扮演英子,《窦娥冤》中扮演窦娥,《留下真情》中扮演主要人物叶子。
《留下真情》在1995年荣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2000年在新排演的本戏《梨花情》中主演梨花,该戏参加了戏曲研究院2001年为建党80周年献礼展演活动。
2002年5月《梨花情》又在“中城之星”陕西省优秀剧目展演月活动中荣获表演一等奖。
1998年在省重点剧目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中扮演主要角色婷婷,该剧1999年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10月《迟》剧荣获第六届全国艺术节大奖,11月又获得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第九届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
2006年该剧参加全国“十大精品工程”的评比活动,并一举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榜首。
《迟》剧在参加陕西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婷婷一角荣获表演二等奖。
秦腔郭军简介

秦腔郭军简介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始于陕西省。
近年来,秦腔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陕西省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郭军是陕西省秦腔代表性艺术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郭军以及他对于秦腔的贡献。
一、郭军简介郭军,1963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是中国最著名的秦腔代表性艺术家之一。
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秦腔艺人,母亲则是唢呐伴奏演员,所以郭军从小就接触和学习秦腔。
如今郭军已经成为了秦腔传承人和艺术家,并于2016年荣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二、郭军的艺术表现1、表演风格郭军的表演风格受到了早期艺术家的影响,传承的是“师傅父代”一派表演风格,而这个派别以音乐、节奏、动作的规范化著称。
这些特点有助于强调角色在腔调音口、动作表演等方面的规范化表现。
2、经典角色郭军精通秦腔的经典角色,如西门大官、闹王孙、东施效颦、莫愁、花木兰等。
他的表演有着独特的魅力,无论是细腻的情感表现还是豪放的舞台气势,都深受观众喜欢。
他的表演风格十分严谨,为了更好地传承秦腔,他在表演上的理念是“贯通技艺,重在基础”。
三、郭军的成就1、为秦腔的传承做出贡献秦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郭军为秦腔的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不仅在艺术表演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在教育普及和文化宣传方面也给予了自己的力量,积极引导和培养年轻人对秦腔的兴趣和热情。
2、为香港戏曲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秦腔也正式落户香港,经由郭军的推广,秦腔在香港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2011年,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全球华人民间艺术节上,郭军与自己的艺术团队共同呈现了《秦腔大汇演》的演出,受到了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华人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3、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者作为秦腔代表性艺术家,郭军积极参与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秦腔非遗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通过在学校、社区等地进行秦腔文化宣传,为秦腔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二)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二)曹斌锋范晓星(1974—)女,汉,1974年生于甘肃陇西,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现任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演员,主攻正旦、正小旦。
深受著名表演艺术家肖玉玲、王保易、王芷华、张咏华老师的悉心指导。
1985年在定西地区艺校学戏;1988年在甘肃陇西县秦剧团工作;1992年甘肃酒泉市秦剧团工作;1999年调入西安易俗社工作;2005年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工作;2009年6月在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工作至今。
范晓星多年来先后主演《盗虎符》中的茹妃;《夺锦楼》中的钱群英;《打金枝》中的金枝女;《山乡御妹》中的尹妃;《武松杀嫂》中的潘金莲;小品《嫂子》中的嫂子;《狸猫换太子》中的刘妃;《闯宫抱斗》中的妲姬;《窦娥冤》中的窦娥;《郭秀明》中的郭妻;《赵氏孤儿》中的卜风;《貂婵》中的貂婵等。
她曾在2004年陕西省电视台举办中国秦腔“四小名旦”大赛中荣获提名奖;在全省“小品·小戏”大赛小品《嫂子》中饰嫂子荣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在省剧协举办“红梅杯”大赛中《三堂会审》饰苏三荣获表演奖。
2005年在中国博兴国际小品、小戏大赛中小戏《嫂子》饰演嫂子荣获优秀剧目奖。
2008年参加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柳河湾的新娘》荣获优秀剧目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先后录制光盘《探窑》、《盗虎符》、《斩秦英》、《山乡御妹》等。
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录制了《武松杀嫂》、《斩秦英》、《三堂会审》、《打路》等。
刘建奇(1979—)男,汉族。
1979年出生,陕西省恒山县人,中国第二届《红梅》大赛金奖获得者,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协会理事,现为西安市秦腔剧院著名优秀青年演员。
1990年考入横山县职业中学(职教中心)戏曲表演班学艺,毕业后被恒山县文工团录用。
2000年借调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现西安市秦腔剧院三意社),主攻老生。
先后主演了《杨家将》上下集,饰杨继业;《八件衣》,饰杨廉;《哑女告状》饰掌忠;《生死牌》饰黄伯贤;《窦娥冤》饰窦天章;《法门寺》饰赵廉。
折子戏《打镇台》饰王镇;《杀庙》饰韩奇;《徐策跑城》饰徐策;《寇准背靴》饰寇准;《杀驿》饰吴承恩等二十余幕主演。
其代表有《徐策跑城》,《寇准背靴》,这两出戏也是近年来的新作品,有很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一些高难度技巧,合理地利用了戏曲表演程式,并吸收了众多剧种的营养。
再加上本人扎实的功底和细腻的表演及浑厚的嗓音,同时在国家一级导演和尚达先生的精心排导下,这两出戏仅在2004年一年里,便获得了多次大奖。
2004年9月以一出《徐策跑城》获得了陕西省建国55周年、振兴秦腔20周年折子戏调演大赛优秀表演奖。
2004年10月又以一出《寇准背靴》获得了陕西省第二届《红梅》大赛一等奖。
并在陕西省赛区一等奖里第一个有幸获得了参加中国第二届《红梅》大赛的资格。
在同年12月分仍然带着一出《寇准背靴》代表陕西省戏曲去北京参加了第二届《红梅》戏曲大赛,获得了金奖,也是第一个把《寇准背靴》这出戏搬上了秦腔舞台上的首演者。
2001年《杨门女将》中饰采药老人荣获陕西省戏曲中城之星展演月优秀奖。
2005年12月陕西省戏曲家协会推荐本人参加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大赛,并获得金奖,受到了各界媒体的关注和专访,也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梁少琴(1983—)陕西宝鸡人,2002年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分配到兰州市秦剧团参加工作,主攻小花旦、武旦。
曾主演过的剧目有:《穆桂英大破洪洲》中饰演穆桂英、《挂画》中饰演叶律含嫣、《杀四门》中饰演刘金定、《引路》中饰演敫桂英、《火熘星》中饰演花碧莲、《考红》中饰演红娘。
塑造了小花旦、正小旦及武旦等多种的角色。
2000年10月参加了“艺园杯”大赛,获表演一等奖;2000年11月有幸参加了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荣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在陕西省折子戏清唱大赛中,获表演一等奖;2001年10月参加兰州市青年演员大赛以9.96的最高分荣获表演一等奖;12月获甘肃省首届“红梅奖”大赛二等奖;2002年11月在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三等奖。
2003年5月又一次荣获甘肃省首届小戏小品大赛表演二等奖;9月份参加了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七建杯”甘肃省选拔赛,获表演一等奖,并入帷闭幕式演出;11月份在西北五省市名家交流汇演中,获表演奖;2004年12月份被兰州市政府评为“兰艺之星”称号,连续三年获得艺术发展津贴。
2005年9月再次荣获第三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
同年被西北五省十家媒体评为中国秦腔“四小名旦”,并赴北京、西北五省巡回演出。
2001年曾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录制;2000年至今以《挂画》一戏,参加了“中国戏曲绝技绝活”展演活动;多次赴香港、广州、北京、沈阳等地巡回演出。
2000年10月、2006年5月-7月多次参加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沟通无限》栏目组邀请,参加录制。
曾多次参加陕西电视台、甘肃电视台春节晚会的录制。
2005年在甘肃电视台《大戏台》栏目举办了个人专场晚会。
2006年9月受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邀请,代表秦腔剧种将要赴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参加《梨园盛世-世界的交响》大型交响音乐会的演出。
2007年应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组邀请,带着《挂画》赴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访问演出。
杨升娟(1983—)陕西省富平县人。
十岁考入西安市五一剧团艺术培训中心学艺,主攻小生。
师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爱琴,深得李老师亲传, 在唱腔方面悟性较高,现为西安市五一剧团主要演员之一。
曾演出剧目有《周仁回府》(饰演周仁)、《宝玉哭灵》(饰演宝玉)等。
二OO四年获陕西省振兴秦腔二十周年秦腔清唱一等奖,二OO四年获第二届陕西省戏曲红梅大赛一等奖,二OO七年获陕西电视台“秦之声”超级新人秀金奖,二OO七年获第三届陕西省戏曲红梅大赛二等奖。
从艺十余年来,在舞台不断得到锻炼机会,受到了许多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和批评,同时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李晓娟(1983—)李晓娟,女,汉族,主工小旦、花旦、武旦,1983年6月1日生于西安,1998年毕业于西安市五一剧团艺术培训中心,2006年毕业于西安广播电视大学舞蹈专业,现就读于陕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研究生班。
曾在《花亭相会》中饰张梅英;《挂画》中韩嫣;《喜荣归》中崔秀英;《扈家庄》中扈三娘;《柜中缘》中许翠莲;《下河东》中呼延秀英;《生死牌》中蒋秋萍;《八件衣》中的马群英,《梳妆》中周凤莲,《法门寺》中孙玉娇,《三世仇》小兰,《周仁回府》中李兰英等等。
2004年中国秦腔“四小名旦”竞美秀比赛中进入前八名,2004年作品《扈家庄》在第二届陕西戏曲红梅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获“秦之声”新锐旦角金奖演员,2008年作品《梳妆》在第三届陕西戏曲红梅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在陕西省文化厅举办的首届秦腔演唱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11年作品《洛阳桥》在第三届陕西戏曲红梅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也算是对她艺术付出的回报吧!其实,李晓娟不仅秦腔戏演得好,生活中的她更是亭亭玉立,是个典型的秦腔美女,下面大家就一睹她的迷人风采吧!韩莉(1983—)“寒梅一树临风舞,丽质天生爱刀马”。
韩莉1996年6月,参加“西安市青少年艺术比拼赛”荣获一等奖。
1996年,以《柜中缘》折子戏参加了西安市第四届“石榴花”大奖赛荣获“新苗奖”,并以此戏参加了一九九六年西安市春节戏曲晚会。
1997年8月,以专业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兰州班。
2001年7月,韩莉到兰州市秦剧团实习,被任命为青年队队长。
2001年8月,以折子戏《扈家庄》荣获兰州市青年艺术大赛一等奖。
2001年11月,以折子戏《扈家庄》参加甘肃省首届“红梅奖”大赛获一等奖,是大赛中最年轻的获奖者。
2003年9月,参加了中国戏曲红梅奖青少年演唱大赛“七建杯”甘肃赛区选拔赛荣获表演一等奖,荣获中国戏曲红梅提名奖。
2003年11月,参加西北五市名家交流演出以《白蛇传》(饰白素贞)荣获表演奖。
2004年8月,应陕电视台邀请参加“中国秦腔四小名旦竞美秀”比赛获优秀表演奖。
2004年她以全国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国戏曲学院。
王雅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优秀青年演员,主工花旦。
1993年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文凭。
她扮相俊美,嗓音甜美,唱腔清新亮丽,表演奔放细腻,唱念做打俱佳,尤以“椅子”和“手绢”功为长。
先后在《五更鸟》、《借扇》、《抓髻娃娃》、《打柴劝弟》等剧中成功塑造了众多个性不同的戏曲花旦形象,其中《挂画》、《喜荣归》、《抬花轿》、《小放牛》为她的代表剧目。
另外,她在戏曲小品的表演领域也有上佳表现,其中《滚灯碗》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的录制和直播,新排演的小品《QQ行动》演出多场,广受观众的深切喜爱。
同时在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西部风景》和秦腔历史剧《蔡伦》等大型剧目中担任角色,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确保了剧目排练演出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
在陕西省“易发杯”秦腔大赛、陕西省青年演员折子戏大赛等多项重大艺术活动中获优秀表演奖;2006年,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主办的秦腔超级新人秀大赛中,经过多个回合的决战,王雅莉从西北五省的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得新人超级大奖。
她还以主演《挂画》、《借扇》、《打柴劝弟》、《抬花轿》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随团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芬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以及湖南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和多种戏曲节目的录制与直播,深受各界观众广泛赞誉。
吕友谊(1983—)女,23岁,汉族,陕西省高陵县人。
2002年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同年进入兰州市秦剧团工作。
主攻正小旦,青衣.曾排演过的剧目有:《斩秦英》、《三堂会审》、《数罗汉》、《白玉楼》、《窦娥冤》、《杨门女将》、《荆钗记》、《梁宫秘史》、《破洪州》等,本人均在其中担任主要角色。
1998年本人荣获首届“艺园杯”大赛一等奖;1999年在兰州市举办的“千缘杯”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优秀表演奖;2000年在第二届陕西省“艺园杯”中荣获清唱一等奖;同年10月在第一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清唱二等奖;2005年在第三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新剧目表演奖。
张利丽(1985—)女,汉族,出生于1985年2月8日,现年21岁,籍贯: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双碌碡村。
1990——1997年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双碌碡村小学就读;1997——1998年在陕西电视台影视戏曲训练班培训;1998——2001年在陕西省咸阳市艺术学校就读,学习戏曲表演至合格毕业;2001年考入陕西省咸阳市人民剧团参加演出;2006年考入兵团猛进秦腔团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