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1.识别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在医学实验室中构成测量不确定度的4个主要分量主要包括“检验过程不精密度”、“校准品赋值的不确定度”、“样品影响分量”和“其它检验影响分量”。
我们参考CNAS-GL05:2011《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和CNAS-TRL-001:2012《医学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达》的要求,制定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评估了本科室申报的定量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
由于在医学实验室中“样品影响分量”和“其它检验影响分量”的不确定度难以估计,故我们只评估了前两个分量的不确定度。
2.目标不确定度2.1 确定的检验程序在正式启用前,实验室应为每个测量程序确定目标不确定度,即规定每个测量程序的测量不确定度性能要求。
2.2 检验科每个测量程序的目标不确定度由各实验室确定。
2.3 各实验室在确定目标不确定度时可以基于生物变异、国内外专家组的建议、管理准则或当地医学界的判断。
根据应用要求,对不同水平的测量结果可以确定一个或多个目标不确定度。
2.4目标不确定度如下:2.4.1临床化学项目将TEa(国家标准(GB/T20470-2006)、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标准)作为目标扩展不确定度。
2.4.2血液学项目,将TEa(行业标准WS/T406-2012)指标作为目标扩展不确定度。
3.确立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若输出量为Y(被测量值),输入量X的估计值为xi,则被测量与各输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1,x2,x3,x4…);由于在医学实验室中“样品影响分量”和“其它检验影响分量”的不确定度难以估计,故只对前两个分量的不确定进行评估。
4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4.1 A类评估:检验过程不精密度评估样本使用高低2个水平的室内质控品作为实验用样本。
计算本室2水平质控品的日间精密度。
计算批间变异系数CV。
=批间u 批间CV4.2 B 类评估:校准品赋值的不确定度评估信息来源于厂商提供的校准品溯源性文件。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以及结果

01通常的测量不确定度报告一般应包含如下信息:a)阐明根据实验观测值和输入量到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的方法;b)列出全部不确定度分量,并给出它们是如何评估的;c)数据的分析方法;d)给出分析中使用的全部修正因子和常数及其来源;e)给出被测量的估计值及测量不确定度适宜的报告表示。
02重要的测量不确定度报告一般应包括如下信息:a)被测量Y的明确定义;b)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及灵敏度系数;c)给出每个输入量的估计值、标准不确定度,并列出表格;d)给出所有相关输入量的协方差或相关系数及得到的方法;e)给出被测量的估计值、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或扩展不确定度及计算过程;f)对扩展不确定度应给出包含因子、置信水平;g)修正值和常数的来源及其不确定度;h)用Y=y±U表示测量结果并有适当的单位。
03报告日常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报告日常检测结果时,一般情况下,仅给出被测量的估计值、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的数值和k值就足够了。
04报告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达形式报告被测量的测量不确定度时,可以报告其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也可以报告其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报告测量结果应尽可能多地提供有关不确定评估的信息;不确定度也可以用相对形式来报告。
05报告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报告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时,推荐采用:测量结果(单位),加上标准不确定度(单位)。
例如:盐酸标准溶液浓度c(HCI)的平均值为0.05046mol/L,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HCl)为0.00008mol/L,可表示为:盐酸标准溶液浓度C(HCI)=0.05046mol/L标准不确定度Uc(HCl)=0.00008mol/L当使用标准不确定度时,建议不使用±符号。
因为该符号通常与高置信水平的区间有关。
06报告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在检验中一般使用扩展不确定度U=kuc(y)表示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
完整的测量结果应含有两个基本量,一是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y,一般由数据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给出,另一个是描述该测量结果分散性的测量不确定度。
盲样气体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盲样气体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摘要:依据JJG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和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标准可燃气体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通过对测量过程中各分量的分析,得到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关键词: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标准可燃气体;扩展不确定度1 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可燃气体报警器被广泛使用于各种能源安全领域,为了保证报警器能达到我们的使用要求,需要用标准可燃气体对其进行检定,而标准可燃气体是否符合要求,就需要对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1)评定依据JJG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2)测量方法:采用JJG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检定规程规定的检定方法。
(3)环境条件:温度28.4℃,湿度32%RH,通风良好,无干扰被测成分。
(4)测量标准:采用一台最大允许误差±1%FS、量程(0.0~100.0)%LEL、TG-216B型红外线可燃气报警仪进行检测。
(5)被测对象:一瓶8L的盲样甲烷标准气体。
(6)测量过程:先用零点标准气体及59.4%LEL标准浓度的空气中甲烷对报警仪的零点及量程进行校准。
然后将盲样气体标准物质通入报警仪,对盲样气体进行检测。
2 评定步骤(1)测量数学模型3 不确定度的来源4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1)仪器示值波动、环境条件、人员操作等重复性引起仪器示值变化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
将盲样气体标准物质通入报警仪进行10次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见表1:表1 (%LEL)6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因为示值波动、环境条件影响以及人员操作等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中包含仪器分辨力引起的不确定度,所以仪器分辨力引起的不确定度不再考虑。
所以有:7 扩展不确定度取包含因子k=2时,8 不确定度报告U=1.2%LEL,k=29 结束语众所周知,标准可燃气体对可燃气体报警器的检定和校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在生产出相应浓度标准可燃气体后,对标准可燃气体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日常的检定、校准工作中,对所检测的可燃气体报警器做出正确的性能评价。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1.识别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在医学实验室中构成测量不确定度的4个主要分量主要包括“检验过程不精密度”、“校准品赋值的不确定度”、“样品影响分量”和“其它检验影响分量”。
我们参考CNAS-GL05:2011《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和CNAS-TRL-001:2012《医学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达》的要求,制定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评估了本科室申报的定量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
由于在医学实验室中“样品影响分量”和“其它检验影响分量”的不确定度难以估计,故我们只评估了前两个分量的不确定度。
2.目标不确定度2.1 确定的检验程序在正式启用前,实验室应为每个测量程序确定目标不确定度,即规定每个测量程序的测量不确定度性能要求。
2.2 检验科每个测量程序的目标不确定度由各实验室确定。
2.3 各实验室在确定目标不确定度时可以基于生物变异、国内外专家组的建议、管理准则或当地医学界的判断。
根据应用要求,对不同水平的测量结果可以确定一个或多个目标不确定度。
2.4目标不确定度如下:2.4.1临床化学项目将TEa(国家标准(GB/T20470-2006)、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标准)作为目标扩展不确定度。
2.4.2血液学项目,将TEa(行业标准WS/T406-2012)指标作为目标扩展不确定度。
3.确立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若输出量为Y(被测量值),输入量X的估计值为xi,则被测量与各输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1,x2,x3,x4…);由于在医学实验室中“样品影响分量”和“其它检验影响分量”的不确定度难以估计,故只对前两个分量的不确定进行评估。
4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4.1 A类评估:检验过程不精密度评估样本使用高低2个水平的室内质控品作为实验用样本。
计算本室2水平质控品的日间精密度。
计算批间变异系数CV。
=批间u 批间CV4.2 B 类评估:校准品赋值的不确定度评估信息来源于厂商提供的校准品溯源性文件。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报告一、概述1.1 测试标准:GB/T1.2 测试环境:温度21℃, 相对湿度65%二、建立数字模型x = xi式中: x ---调湿后织物的断裂强力,Nxi----几个试样的平均断裂强力,N三、不确定度的来源3.1不确定度来源图示如下:强力仪数字修约拉断强力(N)纱线均匀度试样宽度偏差样品间差异试样夹持状态经密度纬密度测试的重复性3.2不确定度在测试过程中主要来源:3.2.1 测试的重复性导致的不确定度分量a. 样品间差异:织物的经密度、纬密度及纱线自身均匀度的差异构成了样品间的差异。
b. 试样宽度偏差:标准规定试样宽度为50mm,如最后一根纱线超过半根则留之,未超过半根则不留,这就导致试样宽度不一致,影响试样的断裂强力。
c. 夹持状态不理想:按要求夹口线应与拉伸线垂直,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织物懂得经纬向分布不平直均匀,难以控制到理想状态,不同人员对同样品作测试的结果也会有差异。
3.2.2 数字修约导致的不确定度分量3.2.3 强力仪导致的不确定度分量由于仪器跟踪应力的灵敏度导致自动显示终端的最大示值误差。
四、不确定度的评定4.1 测试的重复性导致的不确定度分量设计方案如下:取同批样本的六个样品,各裁取经向、纬向各3块,长300mm,宽约60mm,再修正到50mm,如最后一根纱线超过半根则留之。
两个不同方向断裂强力的测试结果见表1。
注:u (x ) 表示试验重复性导致的不确定度分量,其计算方法为:u (x ) =nx u )(=3.68 N ,其中:s(x i ) = 2)x - (x i 1-n 1∑=15.61N 4.2 结果数字修约导致的不确定度分量因结果报告应为计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此值大于10N 且小于1000N 。
那么最大可能值的半宽区间a=1N/2=0.5N ,取矩形分布,按JJF1059-1999中5.6评定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u (修约)=35.0=0.29N4.3 匀速拉伸试验仪导致的不确定度分量拉伸强力仪经校准后,给出强力机最大示值误差的相对不确定度:u rel (示值)=0.3%,k =2当断裂强力为780N 时,u (示值)= 0.3%/2×780 = 1.17 N五、合成不确定度关于断裂强力不确定度的合成不确定度为:u c (y )=()222((仪器)修约)u u x u ++ = 3.87 N六、扩展不确定度取k =2 ,U = k × u c (y )= 2×3.87N=7.7N七、结果报告按GB/T 3923.1-2013和ASTM D5035-2011对织物进行拉伸强力试验: 经向断裂强力为780N ,U =7.7N ,k =2 同理,纬向断裂强力551N ,U =7.6N ,k =2八、编制审核人信息 编制人:日期:审核人:日期:。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1、评定目的
2、评定依据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图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建立数学模型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
局限性;
g、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3.1 A 类评定
4.3.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4.4合成不确定度U c(y)的计算
4.5扩展不确定度U 的计算
4.6 测量不确定报告
编制人:
批准人:
日期:。
干涉滤光片盲样特征透射峰峰值波长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u A 曲= √ ( + ( : 4 ( 0 . 0 2 9 n m ) + ( o . 6 9 n m ) = 0 . 6 9 n m
5 43 . 4n m、 5 43 4nm 、 5 4 3. 4r i m、 5 43 . 4n m、 5 43 . 4 nm 、 543 . 4n m、 5 43 . 4n m、 5 43 . 4n m、 5 43. 4 im 。 r
通过观察可知 , 所有测量 结果均为 同一 数值 , 所 以重 复性引入 的标准不确定 度为 0 。 3 . 1 . 2由仪器分辨力引入 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用 B类 方法评 定 。该可见分光光度计为数字显示 , 分辨力为 0 . 1 n m, 则 区间半宽度
a = O . 0 5 n m, 假设均匀分布 , 七 : √ 3 , 则由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1 概 述
表 1
本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为一次可见 分光光度计 比对 中对盲样 测 量结果的不 确定度评定 。 此次 比对的 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 第 一部分 , 参 比实验 室使 用本单位 的计量标 准器对 比对样 品可见分光光 度计 ( 由主导 实验室提供 ) , 依据 ] ] G 1 7 8 - 2 0 0 7 { { 紫外 、 可见 、 近红 外分光 光度计计量检定规程》 进行检定 , 出具检定证 书并 给出定 级结论 ; 第 二部分 , 检定完毕后 , 各实验室按 照 J J G 1 7 8 — 2 0 0 7 ( 紫外 、 可见 、 近红 外分光光度计计量检定规程》 中的 6 . 3 . 2波长检定方法 , 用检定完成 的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干涉滤 光片盲样 特征透射 峰峰值波长 , 并 给 出不确定度评定。 1 . 1 测量方法 : 依据 J J G1 7 8 — 2 0 0 7  ̄ 紫外 、 可见 、 近红外分光光度 计计量检定规程》 。 1 . 2测量环境条件 : 温度 : ( 1 0~ 3 5 ) ℃; 相对 湿度 : 8 5 ≤%; 电源 : 量 U l ( ) =0 . 0 2 9 n m。 电压 为( 2 2 0±2 2 ) V、 频率为( 5 o±1 ) Hz ; 仪器不应受强光直 射 , 周 围 3 . 2由所 用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波长示值最 大允 许误差引入 的标 准不确定度分量 , 用 B类方法评定 无强磁场 、 电场干扰 , 无强气流及腐蚀性气体 。 1 . 3测量仪器 : 经检 定完成的可见分光光度计 ( 仪器型号 : T 6新 通 过第一步检 定该 可见分光 光度计得 到的波 长示值误 差数 据 1 . 2 n m,故 取 悦 ;制 造 厂 :北 京 普 析 通 用 仪 器 有 限责 任 公 司 ;出 厂 编 号 : 分析 ,该 可见分光 光度计 的波长示值误差 最大值为 +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

CNAS—CL07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通用要求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六月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通用要求1.前言1.1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CNAS)充分考虑目前国际上与合格评定相关的各方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关注,以及测量不确定度对测量、试验结果的可信性、可比性和可接受性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和关注可能会造成消费者、工业界、政府和市场对合格评定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CNAS在认可体系的运行中给予测量不确定度评估以足够的重视,以满足客户、消费者和其他各有关方的期望和需求。
1.2 CNAS在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应用政策方面将始终遵循国际规范的相关要求,与国际相关组织的要求保持一致,并在国际规范和有关行业制定的相关导则框架内制订具体的测量不确定度要求。
2.适用范围1.3 本文件适用于CNAS对校准和检测实验室的认可活动。
同时也适用于其它涉及校准和检测活动的申请人和获准认可机构。
3.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
以下引用的文件,注明日期的,仅适用引用的版本;未注明日期的,适用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
2.1 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 (GUM). BIPM, IEC, IFCC, ISO, IUPAC, IUPAP, OIML, lst edition, 1995.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2.2 International Vocabulary of Basic and General Terms in Metrology(VIM). BIPM, IEC, IFCC, ISO, IUPAC, IUPAP, OIML, 2nd edition, 1993.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2.3 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和定义》2.4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2.5 ISO/IEC 17011:2004《合格评定—认可机构通用要求》2.6 CNAS—RL01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认可规则》2.7 CNAS—CL 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引用ISO/IEC指南2、ISO/IEC 17000和ISO/IEC 17011中的有关术语并采用下列定义:3.1 [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盲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概述 1.1 测量依据
JJG119-2005《实验室(酸度)计检定规程》 1.2 环境条件:
温度(23±3)℃;相对湿度≤85%RH 1.3 测量标准:
pH 标准缓冲溶液,中国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提供;酸度计:型号:pHS-3E ; 编号:600709040019;制造厂: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量程:(0.00~14.00)pH;分辨率:0.01pH;电极编号:05598709J
1.4 被测对象:盲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提供) 1.5 测量过程:
选用JJG119-2005《实验室(酸度)计检定规程》附录A 表1中规定的一种(或多种)标准溶液,在规定温度的重复性条件下,对pHS-3E 型酸度计进行校准后,测量盲样溶液,重复校准和测量操作6次,6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即为盲样的pH 值。
2、数学模型
y=x
3、输入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3.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1
按照贝塞尔公式计算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
()
1
1
2
--=
∑=n pH
pH
s n
i i
(n=6)
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
u 1= 6
盲样检测
3.2酸度计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
用性能已知的pH(酸度)计,对未知pH值的盲样(酸度计溶液标准物质)进行测量。
选用JJG119-2005《实验室(酸度)计检定规程》参照酸度计使用说明书中校准点对传递的酸度计进行校准,用校准过的酸度计对盲样(酸度计溶液标准物质)进行测定6次,得出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1。
结合酸度
计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
2和盲样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3
得到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扩展不确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