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哈尼族风俗习惯有什么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
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哈尼族风俗习惯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哈尼族风俗习惯解读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
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
楼房有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和存放粮食,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
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
西双版纳住的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
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
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
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
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
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
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
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
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
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
最新民族风情:哈尼族民居、服饰、婚丧习俗

民族风情:哈尼族民居、衣饰、婚丧风俗普洱地域各县均有哈尼族,以墨江、江城、宁洱、镇沅居多,哈尼族支系中有碧约、布都、卡多、切弟、援尼;布孔、腊米、阿木、西摩洛等。
民居住宅广泛是茅草房,舂土为墙,栗树干做柱子,房据低矮,可抗风和增添室内温度,碧约人、阿自己多住此种房。
腊米入、西摩洛人的民居为落地式鸡罩房,分内外两层和走廊、茅草顶。
援尼人多住茅草房,用泥巴拌草茎糊为墙,有前后两道门,后门只准本家妇女进出,外人不得私自进出。
布都人的民居多为土木构造的瓦房和土掌房,土掌房用土坯支砌为墙,木柱穿斗屋架,屋中用圆木间隔分档,上铺竹笆或木棍,再垫革或树叶,最上层填泥土而成,有一层或两层楼确度的,防风防火,冬暖夏凉。
布孔人也住土掌房,为防扰乱而喜爱四五十户聚居一同,且房距很近。
哈尼族的衣饰各有特点。
碧约少女身着左衽长衣,穿裤子,头戴钉有银泡的六角小帽。
举行婚礼时,由姑母取下小帽,将长辫盘结于头顶,用木梳卡紧再用长巾包裹而成少妇之装。
腊米妇女头饰为桃红印花布镶黑布做成,四角缀玻璃珠构成花边。
婚前包头巾,花饰翻在外,婚后面巾折小.黑布翻在外。
衣服有无袖短衣和长袖衣两种,土布料,胸部缀有银泡、银铃,腹部镶三角形银泡。
以银币为纽扣或布制排扣;腰系布带,拖在臀部,俗称“披秋”,婚后取下。
胫部用黑色绑腿布缠包,佩银耳饰、银手镯。
爱尼妇女未满 18 岁时,头戴绣花无檐帽,帽沿绣花纹,其他部分钉有大批银泡,银响铃,帽顶插几束飞禽彩翎;衣无领,衣襟和背部刺绣图案,下身穿百褶裙,腹部以下套护腿。
18 岁此后视为成人,婚后脱去花帽,改为包头,即用一件特制的外套做包头,平常作帽,冷时作衣,佩带银耳饰手镯。
胸部衣上钉有大型银牌胸罩。
布孔少女头包彩色头巾,上镶钉银泡,巾上盘彩色毛线形成流苏状;身穿细蓝充满襟衣衫、胸佩大银牌,脖系彩珠项链.穿短挡紧腿裤,腰系绣花彩带,小腿套绣花护套,佩银耳饰,戴银镯玉镯。
婚后去掉浑身彩穗,后腰系一块青布“批迟”,表示已婚身份。
哈尼族传统节日

哈尼族传统节日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承载着哈尼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既是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是哈尼族人民欢度生活的方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哈尼族传统节日。
一、水龙节水龙节是哈尼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正月的第六个星期三举行,持续三天。
这一节日是为了祈求来年丰收和除去不祥之气。
在水龙节当天,哈尼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聚集在村中广场上。
首先,村长会率领着村民们进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和土地神。
随后,人们将龙灯舞蹈带到河边,龙灯由长达几十米的彩绸制成,龙头由竹子制作而成,逐渐地往下面的河流中沉入。
舞龙过程中,村民们手持各种乐器,敲击着锣鼓,让河水为之沸腾。
哈尼族人民相信,水龙可以带走一年来村庄里的晦气,也能为来年带来好运和丰收。
二、腊八节哈尼族的腊八节是为了纪念佛陀在腊月初八成佛的日子。
腊八节通常在农历腊月的初八这一天举行,也是哈尼族最重要的寺庙节日之一。
在腊八节当天,哈尼族人会前往寺庙烧香祈福,以祈求平安和吉祥。
人们还会准备腊八粥,这是由多种杂粮煮成的一道传统美食。
腊八粥有着浓郁的香味和独特的口感,被认为具有祛寒、养生的功效。
此外,腊八节还有一项独特的传统活动,那就是摔牛节。
摔牛节是哈尼族人通过摔牛的方式驱逐疫病的习俗。
哈尼族人认为,摔牛可以驱除一年来的晦气,带来健康和平安。
三、花山节花山节是哈尼族人民向春天敬礼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二月或三月的鸡年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在花山节期间,村庄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华丽的节日服装,参与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受欢迎的活动是赛跑和跳戏。
赛跑是花山节最重要的传统项目之一。
人们一边穿着华丽的节日服装,一边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跳戏则是哈尼族人以歌舞表演的形式,讲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花山节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是独轿跳。
独轿跳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舞蹈,由选中的少女们负责表演。
她们手持彩绸,身着传统服饰,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风俗习惯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和日常生活习惯等内容。
一、婚俗哈尼族的婚俗是哈尼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哈尼族的婚姻一般是由长辈和中间人来撮合的,其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聘礼、婚礼和欢迎新娘。
在聘礼阶段,新郎一家会请来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辈作为见面人,双方商议喜事才会进行下一步。
婚礼阶段,新娘家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亲友齐聚祝福新人;而新娘则会穿上漂亮的哈尼族传统婚服,整个过程庄严而热闹。
最后,在欢迎新娘的环节,新郎会亲自抱着新娘经过门槛,代表新娘正式进入新家。
二、葬俗哈尼族的葬俗也非常独特。
哈尼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重返祖先的岳山,所以他们在选择葬地时会选择高山,而不是平地。
葬礼通常会在早晨进行,亲友会携带香烛、酒食等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葬礼上,亲友们会一起唱哈尼族的挽歌,悼念逝者。
在葬礼结束后,家人会在坟前建造一座“亭子”,用以供奉逝者的神位,每年清明节和七月十五等传统节日,家人还会到坟前祭拜,表示对逝者的思念。
三、节日习俗哈尼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其中,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过阴历新年的“达濠”节。
达濠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祖先,整个村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在达濠节期间,哈尼族人会穿上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舞狮、跳跳龙、打马杆等,场面热闹非凡。
此外,哈尼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农耕节日和纪念活动,如春耕节、芒丰节、花山节等,这些节日反映了哈尼族人民自古以来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四、日常生活习惯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哈尼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他们过着务农的生活,讲求田园生活和自给自足的理念。
其次,哈尼族人民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团结和互助。
在哈尼族村寨中,邻里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大家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区。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礼仪传统。
1. 出生礼仪:哈尼族人妇女在怀孕期间非常注重饮食和休息,同时家人也会举办祭祀仪式来保佑母子平安。
孩子出生后,会举办喜宴,亲朋好友会前来祝贺,并给予红包作为祝福。
2. 成年礼仪:哈尼族男子达到成年时,会举办一个盛大的成年礼仪。
他们会在当地宗族成年房内举行成年礼,由族长主持。
在仪式中,男子需要穿上正装,接受族神的祝福和祭祀仪式。
3. 婚礼礼仪:哈尼族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
婚礼前,男方家人会送礼物给女方家人,然后男方会组织一支队伍来接亲。
婚礼当天,双方家族会在新房前进行祭祀仪式,然后举行盛大的婚宴。
新娘新郎会穿上传统的哈尼族服装,进行方式独特的拜堂和敬酒环节。
4. 葬礼礼仪:哈尼族人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的禁忌和礼仪。
在葬礼当天,会有专人负责烧纸、烧香,然后将尸体安葬。
葬礼后,家人和亲朋好友会聚集在一起举办祭祀仪式,并在墓前献上食物和酒水。
以上是哈尼族人生礼仪的一些简要介绍,由于地域和家族的差异,具体的礼仪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尼族是当今中国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是中国一个较为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现有的人口大约一百六十万左右,主要聚居在云南。
大家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那么,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民族自愿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节日为“十月年”和“火把节”。
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定为岁首,举行庆祝。
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也与汉族同过春节。
六月火把节(宁洱的哈尼族称为“矻扎扎”),一个村或一个家族杀一头牛祭“秋房”,将牛肉分给各户,煮熟后,加青玉米雌丝花生、黄瓜、京豆、糯米饭供献祖先,供献时间需要五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各家用松柴扎火把,用枯松木研末炒黄做香面,将火把点燃,用香面撒在火焰上发出响声,烘燎家里各屋旮旯及畜厩,有的还撒到田边地角,以示“驱鬼除魔”。
尔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在火把的火焰映照下边歌边舞,尽情狂欢。
哈尼族的饮食文化饮食习惯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哈尼族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
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
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
逢节便有美酒。
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特色饮食长街宴:哈尼语称为“资乌都”,被译作“祭龙比菜”、“长街宴”或“全寨团结酒宴”。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哈尼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以哈尼族的文化常识为标题,介绍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音乐舞蹈以及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一、传统服饰哈尼族的传统服饰以手工织布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长衫、短衫和裤子,女性则喜欢穿长袍、对襟衫和裙子。
他们还喜欢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项链等,这些银饰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民居建筑哈尼族的民居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多为木石结合的建筑形式。
哈尼族的传统民居多为木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造型。
他们注重房屋的采光和通风,屋顶常常采用石板瓦覆盖,可以有效防止火灾。
三、风俗习惯哈尼族人民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和耕作。
他们重视家庭和睦,注重子孙的教育和培养。
在婚礼上,哈尼族人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包括纳彩礼、娶亲和婚礼宴席等。
在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划龙舟、放烟花等。
四、音乐舞蹈哈尼族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多以农耕为主题,表现出他们对土地和劳动的热爱。
哈尼族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激情和节奏感。
在哈尼族的传统音乐中,常常使用竹笛、板胡、木鱼等乐器,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欢快的感觉。
五、节日文化哈尼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哈尼族的新年、清明节、火把节等。
在哈尼族的新年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舞狮、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清明节是哈尼族祭祖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祭祀祖先。
火把节是哈尼族最具特色的节日,人们手持火把绕村庄跳舞,表达对丰收的祈福之意。
总结起来,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音乐舞蹈和节日等方面。
哈尼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展现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崇尚。
通过了解哈尼族的文化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1.源流与分布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2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
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
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民俗风情1.源流与分布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
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
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哈尼族的住房风格较多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特点,从建筑形式来看,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等几种类型。
蘑菇房:主要流行于滇南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地区,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
“蘑菇房”结构特别,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其设计与建筑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劳与智慧,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别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
哈尼族有“谁不会盖‘蘑菇房’谁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之说,显然他们视“蘑菇房”为一种骄傲。
蘑菇房的屋顶为四个斜坡面,内部分三层:底层用来关马圈牛,堆放谷船、犁耙等农具;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
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中间楼板层是“蘑菇房”的主体部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做饭、休息、会客均在此层,正中央是长年烟火不断的长方形火塘。
干栏房: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支系爱尼人多居于高山深谷间,山寨远处有青山绿水衬托,近处有排列整齐的橡胶树林相伴,村里果木葱笼,禽畜兴旺。
爱尼人像傣族一样居住“干栏”式的高脚竹楼,有“拥熬”和“拥戈”两种结构。
“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简易建筑物,依坡而建,房屋比较低矮。
“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外观模样与傣家竹楼非常相似,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堆放柴木及杂物,上层则被分为男性成员的居室“波罗坡”和女性成员的住室兼作厨房的“拥玛坡”两部分。
另外还在“拥玛坡”附近建有几间子房“拥扎”供成年儿子居住,家中有几个成年儿子,就建有几间子房,合称为子母房。
3.服饰民俗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崇尚黑色,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
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哈尼族男子服装、服饰和头饰比较单纯,朴素大方,各地款式基本一致,大多为紧身短衣、宽松长裤和黑布包头。
上衣主要有无领斜襟右衽和短领对襟衣两种类型,沿衣襟镶两行大银片和银币,两侧配以几何纹布。
哈尼族妇女的头饰、服装和服饰多样复杂,各具特色,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圈,大致可分为长衣长裤类、长衣长裙类、短衣短裤类、短衣短裙类和短衣长裤类几种类型。
短衣短裤类:红河元阳等地的奕车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
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
下身穿被称作“拉八”的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
这种古朴奇特的装束来源于历史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奕车人由昆明附近南迁时,被强族围困,为求生存,他们将男子用锅灰抹黑面部,女子则改穿短衣裤,分多路出击,突围终于成功,最后迁入今滇南各地定居。
为了纪念这次突围,奕车妇女便将那时的穿着沿袭下来了。
现在奕车妇女已改穿长裤,传统服装只在婚嫁活动、节日期间偶尔穿着了。
西双版纳哈尼族的服装,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儿童、青年、老年(壮年)各不相同,民间有“服饰三变”的说法。
男童戴圆帽,穿黑衣,一般不加饰品,女童戴圆帽,多用银泡、彩穗作饰,饰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年满15岁以后,男女均要改变头饰、服饰,在衣服、帽子上饰以众多的饰品;结婚生育以后,便逐渐减去鲜艳饰物;至45岁以后,男女要去掉饰品,穿一身朴素的黑衣蓝裙,显得素雅、庄重。
西双版纳及澜沧江一带的妇女,上穿挑花短衣,下穿及膝的折叠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头饰繁富。
未婚时裙子系得高,紧接上衣,已婚则系得低些。
墨江、元江、江城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桶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
妇女一般喜欢带耳环和耳坠,不少地区还带银制项圈和大手镯。
妇女是否已经结婚在服饰上有明显的区别,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4.饮食民俗哈尼族以大米和玉米、荞麦等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和粑粑,喜欢吃生蒸饭,常做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
喜欢吃酸、辣食品,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
富有特色的风味饮食有哈尼豆豉、辣白旺、凉拌柴花、炸竹虫、灰焐干巴、五香芭蕉花、竹筒鸡、竹筒烧肉、芭蕉花炒狗肉等。
哈尼豆豉:红河南岸哈尼族制作的具有特殊风味的“哈尼豆豉”具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深受哈尼族的喜爱。
辣白旺:白旺是哈尼族节庆、婚丧时杀牲待客中必不可少的饮食品种,用牲畜的生血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色泽绿中带红,味道香甜辛辣。
焖锅酒是哈尼族招待贵客的好酒,一般由自家酿制。
纯正的焖锅酒,色微黄,口感舒适,酒性适中,香醇甜美。
茶在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婚聘、祭祀、送礼等许多生活事件都离不开茶叶。
版纳的哈尼族给将离去的客人送一包茶具有祝福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含义。
每逢重要的日子,红河岸边的哈尼族都要举行盛大的“长街宴”。
“长街宴”哈尼语称为“姿八多”,是轮流敬酒之意。
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每逢重要的节日,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一桌自己的拿手好菜摆到街心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家家户户桌连桌,摆成一条七八百米长的街心宴,这是中国最长的宴席。
人们共同饮宴,共同祝福,共同娱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
在“十月年”、“六月年”(“苦扎扎”)、“昂玛突”、“祭龙节”和其他节庆时都会举办。
5.婚恋嫁娶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动是自由的,他们通过公房交往、唱情歌、赠送礼物、“阿巴多”等多种方式表达爱情,选择伴侣。
赠送礼物:哈尼族奕车姑娘编织的艳丽彩带“帕阿”、卡多姑娘编织刺绣的“约花”(山茶花、蔷薇花或者百合花)、西双版纳的哈尼族青年男女赠送的鲜花都是表达爱情的信物。
“阿巴多”:是奕车人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的一种方式。
小伙子们设宴邀请姑娘们赴宴,男女依次配对入座,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
男女青年在参加宴会的人中挑选意中人,如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
哈尼族在婚俗方面奉行“同姓不开亲”的原则,同一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严禁婚配,墨江等地实行姑舅表优先婚。
在婚姻活动中也形成了一些禁忌,如男女双方属相碰巧为牛与虎、龙与羊、狗与虎者,因属相不合不能婚配。
此外,哈尼族还有“姑娘17岁不过门,伙子19岁不成婚”的传统习俗。
哈尼族支系较多,婚礼习俗丰富多彩,十分有趣,如橄榄抛击新郎、“捶新郎”、“抢新娘”等。
橄榄抛击新郎:哈尼族的支系卡多人接亲时,新娘家要用新鲜的橄榄抛击新郎,意味着新郎先吃点苦头,以后的日子才会更甜蜜。
“捶新郎”:新平等地自称卡多的哈尼族,迎亲时有“捶新郎”的习俗,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则东躲西闪不还手,据说“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
6.宗教信仰哈尼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灵魂观念构成了信仰的主要内容。
人们认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神”和“鬼”在主宰着人间的一切,因而从古至今沿袭着祭寨神、祭寨门、祭山水、祭谷娘、祭祀鬼神等习俗。
哈尼族主持祭祀庆典活动者称为“莫(摩)批”,俗称“贝玛”,从本寨最早的老户中产生,父子相传。
二十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但信教的人不多,影响不大。
祭寨神:尊崇自然是以梯田稻作农耕文化为轴心的哈尼文化的主要精神。
“昂玛突”是是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以村寨为单位,集宗教、娱乐活动于一体的传统节日,其主题是祭祀自然,是人与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一种努力。
哈尼村寨无论大小、人数多少都有自己的寨神林,称“昂玛玛丛”,其中有一棵笔直的寨神树,叫做“昂玛阿波”。
每年农历十一月或十二月于属牛、属龙的日子举行,由寨子里的宗教人物“咪谷”主持,全村对寨神林、寨神树进行祭拜。
“昂玛”是哈尼村寨的最高保护神,它保佑村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山魔常侵扰哈尼山寨,昂玛挺身而出,用计谋杀死了山魔,他的两个男扮女装的儿子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每年隆重的昂玛突节日就是为了纪念昂玛这位护寨英雄而举行的。
节日期间的“长街宴”至今仍流传于元阳县的哈尼山寨中,它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昂玛突”的主体仪式。
祭寨门:西双版纳哈尼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许多祭祀活动。
竖“龙巴门”(即寨门)是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要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三月间。
全寨男人不论老少都必须出动,一起砍树,分头做门框,修栅栏。
“龙巴门”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住在门内的人可以得到村寨神的保护和同寨人的帮助,离开了“龙巴门”就是离开了神和集体,孤立无援。
7.岁时节令哈尼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年首扎勒特”(“十月年”)、“苦扎扎”(“六月年”)、“开秧门”和“尝新节”(“新米节”)等。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