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节日:磨秋节(中国传统节日)
红河县哈尼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磨秋”开展情况调查研究

红河县哈尼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磨秋”开展情况调查研究作者:张迎波来源:《体育时空》2013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0-000-01摘要磨秋运动源于早期哈尼族的原始祭神活动,而今是一项深受哈尼人民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发展过程就寓含着哈尼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在哈尼民族进步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红河县哈尼族磨秋运动现状以红河州红河县哈尼族村寨——他撒村、作夫村、哈龙村、机然村、普咪村的哈尼村寨开展磨秋运动情况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考察生活在红河县哈尼村寨人民,对哈尼族民族传统体育磨秋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为红河州红河县哈尼村寨对磨秋运动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及对策。
一、红河县哈尼族开展磨秋运动情况分析(一)场地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把磨秋场地设在寨神林旁的居多,占了比例的60.00%,通过了解得知,因为寨神林是哈尼族祭神的地方,而磨秋是祭神的重要活动之一,把磨秋场地设在寨神林旁边其目的在于让神看到哈尼人民对它的崇敬,祈祷它保佑全村人民四季平安,五谷丰登。
而把磨秋场地设在宽阔路边、自家庭院、树林河边多数是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居多。
经调查得知,红河县哈尼人民进行磨秋活动场地的选择,只要有较宽的适合场地就可以进行磨秋运动。
磨秋运动使哈尼人民在从中自娱自乐,享受着农闲时所带来的快乐。
调查结果显示,有39.17%的问卷选中了场地不够宽,经查证,产生的最大原因是红河县哈尼族常年居住在山里,多选址与海拔1000多米的山腰上,因此,比较宽阔的场地较少,限制了场地的宽广度。
有25.00%的问卷选中了场地不平整,经查证,其原因是目前的磨秋场地大部分是土地,经常风吹雨打,使其磨秋场面容易被风雨冲刷,因而导致场地面的不平整。
有16.67%的问卷选择了场地不安全,经查证,是因为大部分磨秋场地选择在较宽阔的路边,人来人往较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安全性较低;另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的磨秋场地设在公路上,其安全系数大大降低,因此,对于各方面安全隐患值得注意。
哈尼族磨秋的历史流变与传承保护研究

现了, 兄妹 俩却 分别 被 烤 死 、 冻 死 在 太 阳和 月亮
时代的发展 , 很多 民族传 统体育项 目逐 渐消失 ,
而研究 哈尼 族 磨 秋 内在 的 民族 体 育 文 化 及 健 身
族磨 秋 发展 到一 定 阶 段 的 时候 已经 完 全 脱 离 了 原始 的 自然形 态 , 而成 为 一种多 神崇 拜 和万 物有
灵 崇拜 的物化 形态 . 至元 、 明时 期 , 受汉 文化 的侵
价值 , 形成哈尼族地区传 统体育民族特 色 , 让人
们 更进 一 步加 深 了解 哈 尼族 民族 特 色 , 从 而促 进
上. 人 们 为 了纪念 他们 , 于是 就 演 变 为 “ 苦扎扎”
节 日.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3— 0 7
1 . 1 哈 尼族 磨秋 的产 生
耕 民族之 一 , 总人 口有 1 6 3 . 0万 人 . 哈 尼 族 传 统 体育 的具 体表 现并 不 是一种 独 立 的 、 单 纯 的体育 形式 , 而是 渗 透 到 各 种 社 会 活 动 之 中 , 融入 了 哈 尼族 人 民的 理想 、 愿望 、 审 美观 和 价值 观 , 其 中磨 秋颇 具 民族 特 色 . 哈尼 族 磨 秋 作 为 哈尼 族 历 史 、 文化 的 承载体 , 是 哈 尼族人 民在 沥血 斑斑 的迁 徙 和 开发哀 牢 山、 无量 山, 创 造举 世 闻名 的 梯 田农 业 文 明进 程 中发展 起 来 的人类 文 明史上 的“ 活 化 石” L 1 J .它 源 自哈 尼 族 先 民 的生 活 方 式 、 宗 教 信 仰、 日常 习俗和 观念 意识 等活 动 .
哈尼族传统节日

哈尼族传统节日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承载着哈尼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既是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是哈尼族人民欢度生活的方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哈尼族传统节日。
一、水龙节水龙节是哈尼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正月的第六个星期三举行,持续三天。
这一节日是为了祈求来年丰收和除去不祥之气。
在水龙节当天,哈尼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聚集在村中广场上。
首先,村长会率领着村民们进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和土地神。
随后,人们将龙灯舞蹈带到河边,龙灯由长达几十米的彩绸制成,龙头由竹子制作而成,逐渐地往下面的河流中沉入。
舞龙过程中,村民们手持各种乐器,敲击着锣鼓,让河水为之沸腾。
哈尼族人民相信,水龙可以带走一年来村庄里的晦气,也能为来年带来好运和丰收。
二、腊八节哈尼族的腊八节是为了纪念佛陀在腊月初八成佛的日子。
腊八节通常在农历腊月的初八这一天举行,也是哈尼族最重要的寺庙节日之一。
在腊八节当天,哈尼族人会前往寺庙烧香祈福,以祈求平安和吉祥。
人们还会准备腊八粥,这是由多种杂粮煮成的一道传统美食。
腊八粥有着浓郁的香味和独特的口感,被认为具有祛寒、养生的功效。
此外,腊八节还有一项独特的传统活动,那就是摔牛节。
摔牛节是哈尼族人通过摔牛的方式驱逐疫病的习俗。
哈尼族人认为,摔牛可以驱除一年来的晦气,带来健康和平安。
三、花山节花山节是哈尼族人民向春天敬礼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二月或三月的鸡年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在花山节期间,村庄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华丽的节日服装,参与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受欢迎的活动是赛跑和跳戏。
赛跑是花山节最重要的传统项目之一。
人们一边穿着华丽的节日服装,一边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跳戏则是哈尼族人以歌舞表演的形式,讲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花山节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是独轿跳。
独轿跳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舞蹈,由选中的少女们负责表演。
她们手持彩绸,身着传统服饰,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
哈尼族的习俗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节庆哈尼族与汉族一样,也过春节、中秋节等。
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六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
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
一个是十月年,另一个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
届时家家都要杀一只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全家每一个成员都得吃上一块鸡肉,准备出嫁的姑娘则不能吃。
随后要做三个饭团和一些熟肉献给同氏族中辈分最高的老人。
寨子里要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张桌子连在一起,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
六月年:是在六月里举行,具体日期由祭司选定,以祭天神和谷神为主要内容。
届时也要杀鸡宰羊,举办酒筵盛餐。
在为天神建盖秋房时,要在门口杀牛进行祭神,祭毕按人均分牛肉,共享神赐。
哈尼族传统节日

哈尼族传统节日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哈尼族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节日自然有很多,你知道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吗?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哈尼族传统节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哈尼族传统节日阿玛施阿玛施,哈尼语意为祭寨神树,云南省哈尼族民间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属龙日举行。
相传,远古时,人鬼是兄弟,后因不合而分家,鬼住草木丛中,人住杂草不长处。
鬼常跑去扰乱人,于是人到天神处告状,天神同情人类,遂让女儿变作树木给人类作护寨神,并叫人每年此日到鬼住的地方敲锣打鼓,生火烧灰盖住草木,以镇恶鬼。
久而久之,便成了祭祀节日。
祭寨神树以家族为单位,各个家族都有各自的神树,届时,巫师先挥舞长刀,在寨内转游,意为将村里的火神、瘟神皆赶出去,然后将涂有狗血的木刀、木棍悬挂在村口,称为断路,认为这样鬼魂就无法进寨,外人见状也不能进褰。
然后,巫师带领寨人修理水井,各家取来清水冼净祭品,各户去一男子,大家一起在神树前杀一头纯黑毛大猪,用头和脚献祭,其余则平分给各户,意为与神共享。
如有不生育妇女,可到神树前抱抱供祭的猪脚,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得子。
昂玛吐扎昂玛吐扎,哈尼语意为祭祀保佑村寨的山神。
云南省绿春一滞哈尼族支系稠定人的传统节日。
在每年扎勒特节(农历十月)之后的属虎日举行,历时一天。
稠定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因得到了山神的保护才得以生存,所以每建立一个村寨,都要在村寨的附近选择一株枝繁叶茂的树为“昂玛阿波”(山神树)。
“昂玛阿波”旁的树木不得砍伐。
“昂玛吐扎”这天。
所有人家都要舂糯米杷粑,全村集资买一头猪、两只鸡,另准备一个蛋和九块糯米粑粑,各家出一人,到“昂玛阿波”处,杀鸡宰猪祭供。
祭祀仪式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莫罢”主持。
凡参加者要共餐一顿,剩余的肉由“莫罢”平均分给各户。
然后把蛋和一碗米埋在“昂玛阿波”边,以此表示全村人一心祈求山神保佑村寨安宁。
宝瑞瑞宝瑞瑞,哈尼语意为祭龙,云南省哈尼族祭祀节日。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导读: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简介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
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传统节日及日常食俗

哈尼族传统节日及日常食俗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日常食俗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注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分支僾尼人喜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并以此为主食的上品。
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
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块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
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省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不论平时或节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
豆豉的吃法很多,可将其配上辣子、芫荽、姜、蒜苗烧熟作主菜;将豆豉切片炸香拌竦椒面当咸菜等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食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物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有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喝茶多用煨酽茶的方式。
即先用铜壶或大口缸在火塘上将水烧沸,然后再放入茶叶煨煮,待再烧开时饮用。
一般每天一次只饮一道。
西双版纳的僾尼人都喝鲜茶,茶叶都是现喝现采的老叶,有的甚至是带枝的老叶。
烧茶时先将鲜茶用火烤至微黄或焦糊,然后投入沸水内,煮沸即可饮用,鲜茶有一种苦涩味,但能消暑解渴。
1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一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用;一个火塘支有蒸锅,专门用来蒸制食品;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从不乱用。
节庆、礼仪食俗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
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
一个是十月年,另一个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
对哈尼族传统体育项目“磨秋”的研究与分析

哈尼族是我 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 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 自治 州、 思茅地区和玉溪市。每个民族都伴随着历史的发展 以及 自
乐, 有哈尼族传统体育磨秋 、 荡秋千 、 唱歌跳舞 , 哈尼 山寨到 是 处喜气洋洋 , 人们穿上五彩缤纷 的节 日盛装, 成群结队相聚到
t e o gn a d e s n eo eg e t e a t o rp s st a c o l h ud it d c e g me it t c r c u h r i n s e c f a , h u h r o o e h t h o ss o n r u e t a oi u r u m i h t m p s l o h n s il S h t h a a ep s e o n fo g n r t n t e eain n1 d af sw l t ep l yo ain l te s O ta eg meV b a s d d w rm e eai g n r t . i i e t el h i f t a n s t n o o o s i o c n o i f
及锻炼健身价值 , 形成哈尼族地区的体育民族特 色, 民族 传 让 统体育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和发展 , 为哈尼族地区人们提供一项 接着 , 邀请德高望重的长者“ 开秋”, 只有在他们象征性的甩了
几圈后 , 其它人方可以开始。第二天, 是节 日的高期, 磨秋场上 人山人海 , 磨秋时而飞速旋转 , 时而升降起伏 , 甩秋人的速度越
快, 围观的人越开心。打磨秋是 一项 哈尼人充满情 趣的体 育 活动 , 它要求磨秋两边 的人数要对等 , 坐的人用脚蹬 地 面, 骑
健康 、 娱乐的体育项 目, 实现“ 民健身计划” 健康第一” 全 和“ 中 的现代健身理念提供一个理想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节日:磨秋节(中国传统节日)
磨秋节,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十二生肖属相记日)举行,又称“五月年”。
关于磨秋节的来历,哈尼族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
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着两兄妹,哥哥叫呵朗,妹妹叫阿昂。
阿朗武艺过人,阿昂聪明秀丽,两个都爱帮助乡亲们做事。
那时候,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不定,有时一出来就是几天,有时几天不出来,使庄稼不能正常生长。
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议到天上去分头说服太阳和月亮有规律地出没。
这天,兄妹俩砍来栗木,创制了磨秋,他们骑上磨秋,磨秋秋飞快地旋转起来,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阳和月亮。
兄妹俩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太阳和月亮,商定太阳白天出,月亮晚上出。
从此,太阳和月亮就有规律地出没,庄稼生长得很好,年年丰收。
可是,两兄妹再也没有回来。
为了纪念他们,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哈尼山寨都要开展转磨秋的活动,同时,各家各户还杀鸡杀鸭,春糯米耙粑,祭拜天地和磨秋的发明者——阿朗和阿昂。
从此形成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