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3篇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以及其特殊的生态保护意义。
3.了解青藏地区的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等。
4.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2.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现象3.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4.青藏地区的人文历史与民族文化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藏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青藏地区的兴趣,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二、学习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20分钟)1.通过地图、图片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并解释其独特之处。
2.通过展示青藏地区的地貌特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青藏地区的地貌特点,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三、学习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现象(30分钟)1.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现象,并进行解释。
2.进行气象知识小测,检查学生对气候特点与天气现象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30分钟)1.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包括地貌、植被、水域等。
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高原的生态保护问题。
2.通过展示青藏高原的动植物资源,让学生了解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并鼓励学生关注保护高原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五、学习青藏地区的人文历史与民族文化(3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青藏地区的传统文化、建筑风格等,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人文历史。
2.以小组形式进行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了解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和特色。
六、总结与拓展(20分钟)1.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强调学生对青藏地区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鼓励学生自主拓展青藏地区的知识:查找相关书籍、网站,深入了解青藏地区的人文地理。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表达能力。
地理青藏高原地区教案

地理青藏高原地区教案【篇一:2010.11.13_ 高三地理《青藏地区》教案[1] 】第14 课青藏地区【考纲要求】1 、地理位置和范围;2 、高寒气候;3 、农牧业生产特点;4 、能源和矿产资源;5 、主要城市。
【重点与难点】1 、高寒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青藏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及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
【学法指导】以局部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的治理和工农业特色。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知识梳理】一、地理位置与范围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的景观差异【思考】两幅景观图哪个表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景观特点?哪个表现了长江中下游的景观特点?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二、自然地理特征——“高、寒”1 、地形雪峰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大河源头,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藏北高原波状起伏,高原东部山高谷深2 、气候: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降水少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差异3 、河流与湖泊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湖泊星罗棋布,主要湖泊:青海湖、纳木错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于2000 年 5 月,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分布珍惜野生动物70 余种;是三江流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三、人文地理特征1 、高原农牧业【思考】青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晴天多、大气洁净不利条件:气温低、降水少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由于地势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这一地区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逐渐减少,藏北高原有大面积的无人区。
青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主要牲畜有耐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青藏地区说课教案

青藏地区说课教案标题:青藏地区说课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特殊。
本教案旨在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特点、文化传统以及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青藏地区的地理特点、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
2. 教学目标:a. 知识目标: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资源等基本情况;了解青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了解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b.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c.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的热爱和关心,促进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展示青藏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实地考察法: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青藏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该地区的好奇心。
2. 知识讲授:介绍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资源等基本情况,结合地图和图表进行讲解。
3. 案例分析:选取青藏地区的一个具体案例,如珠穆朗玛峰,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青藏地区的重要性,培养对该地区的关心和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表现、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小组成员的表现,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青藏地区》教案设计

《青藏地区》教案设计教案设计:青藏地区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2.了解青藏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情况;3.了解青藏高原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4.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的保护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青藏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3.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植被;4.青藏地区的动植物资源;5.青藏高原的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30分钟)1.通过地图展示青藏地区在中国的地理位置,介绍青藏地区的面积和海拔情况;2.讲解青藏地区是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讲解原因和特点。
第二课时:青藏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30分钟)1.展示青藏地区的资源分布地图,讲解青藏地区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等;2.引导学生思考青藏地区资源分布的原因,并分析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三课时: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植被(30分钟)1.介绍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干燥、寒冷和多风等;2.介绍青藏地区的植被,如高山草甸、高山针叶林等;3.分析青藏地区气候和植被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课时:青藏地区的动植物资源(30分钟)1.介绍青藏地区的动物资源,如野生动物和牦牛等;2.介绍青藏地区的植物资源,如高山植物和草原植物等;3.引导学生讨论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第五课时:青藏高原的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30分钟)1.了解青藏高原对环境的影响,如水源涵养、全球气候调节等;2.介绍青藏高原的保护措施,如禁牧、植树造林等;3.讲解学生个人在保护青藏地区环境中的责任和行动。
四、教学方法1.信息传输法:通过讲解和展示,传递有关青藏地区的知识;2.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责任意识;3.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加深学生对青藏地区的了解。
五、教学资源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图;2.青藏地区资源分布图、气候图和植被图;3.青藏地区动植物图片和相关资料;4.青藏地区环保和保护资料。
青藏地区教案设计

青藏地区教案设计第一章: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1.1 地理位置与范围1.2 高原地形与气候特点1.3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1.4 教学活动:青藏地区地图观察与讨论第二章:青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2.1 动植物资源2.2 高原生态系统2.3 生物多样性保护2.4 教学活动:青藏地区动植物标本展示与分析第三章:青藏地区的河流与湖泊3.1 主要河流及其特点3.2 湖泊分布与类型3.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3.4 教学活动:青藏地区河流湖泊地图绘制与讨论第四章: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4.1 藏族文化概述4.2 宗教信仰与习俗4.3 其他少数民族文化4.4 教学活动:青藏地区民族文化图片展览与讨论第五章: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5.1 农业与牧业5.2 资源开发与工业5.3 旅游业发展5.4 教学活动:青藏地区经济发展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六章:青藏地区的交通与通信6.1 交通网络与发展6.2 公路、铁路与航空运输6.3 通信技术的进步6.4 教学活动:青藏地区交通与通信发展案例分析第七章:青藏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1 环境问题与挑战7.2 生态保护措施7.3 可持续发展战略7.4 教学活动:青藏地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辩论第八章:青藏地区的科研教育与卫生事业8.1 科研机构与科研成果8.2 教育资源与发展8.3 卫生事业与健康保障8.4 教学活动:青藏地区科研教育与卫生事业现状分析第九章:青藏地区的旅游景点与习俗活动9.1 著名旅游景点介绍9.2 传统习俗与节日活动9.3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9.4 教学活动:青藏地区旅游路线规划与讨论第十章:青藏地区的未来展望10.1 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10.2 机遇与挑战10.3 我们的责任与使命10.4 教学活动:青藏地区未来展望主题作文或小组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补充说明:详细解析高原的形成、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环节二:青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补充说明:介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和当前面临的威胁。
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地理《青藏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掌握我国青藏地区的地理概况。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我国青藏地区的地理概况。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青藏高原地区的风光视频,引出青藏高原的学习。
2.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含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的西部和甘肃省南部。
3.地形:青藏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它的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
4.气候:冬寒夏凉,气温年较差小。
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从雅鲁藏布江谷地吹入青藏高原,使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逐渐减少。
东南地区降水较丰富,但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
5.河湖: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分布珍稀野生动物70余种;是三江流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咸水湖有5000多个,盐湖有100多个,最大咸水湖青海湖,纳木错被称为世界最高的大湖,是藏人心目中的圣湖。
三江源地区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不合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
主要体现在:湖泊萎缩;湿地干化;径流量减少;土地沙漠化迅速扩展;生物多样性减少。
6.能源:我国太阳能资源和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
太阳能: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热能: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羊八井)拉萨北面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汽田,有我国第一座地热发电站。
水能: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7. 农业:河谷农业。
①农业发展条件:气温日较差大,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利于作物有机质的积累。
青藏地区探究教案二:海拔渐高,地形复杂

青藏地区探究教案二:海拔渐高,地形复杂。
一、地理特征1.海拔渐高青藏高原是我国地理上海拔最高、最广阔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且大部分地区都在5000米以上。
因此,青藏地区在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例如,在这里生活的民族群体和区域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2.复杂的地形青藏地区的地形很复杂,不仅有不同的山脉、峡谷、高原和平原,还有巨大的冰川、湖泊和湿地。
此外,严格的气候也使得这里拥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青藏地区的地理探究方法在青藏地区进行地理探究时,我们需要采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方法。
1.借助科技手段科技的进步让人们更轻松地进入到青藏地区进行探究。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航拍技术来获取高空的图片,进而了解地貌的特征。
此外,还可以使用卫星技术跟踪青藏地区的冰川运动、湖泊面积变化等情况。
2.开展实地考察尽管科技手段在信息获取上有很多提高,但实地考察仍是不可或缺的。
在青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时,我们要根据地形情况和气候变化制定周密的行程计划。
例如,在进入某些高海拔区域时,我们要逐渐适应高海拔环境以避免出现高原病。
此外,在考察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3.与当地居民交流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对于地理探究十分关键。
他们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了解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气候变化的感受及其对地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
青藏地区的地理探究需要关注科技进步,并结合实地考察和与当地人交流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为青藏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青藏地区》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气候特点;2. 了解青藏高原的重要地理意义及生态环境保护;3. 了解青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点。
二、教学内容:1.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2. 青藏地区的地貌特征;3.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4. 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5. 青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青藏地区的地图,向学生介绍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并引导学生对该地区的认知和了解。
2. 介绍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约10分钟)通过PPT或讲解方式,详细介绍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家、省份和其他相关信息。
3. 探究青藏地区的地貌特征(约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青藏地区的地貌特征图片,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然后,教师讲解青藏地区的地貌特征,比如高原、山脉、河流等。
4. 分析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约30分钟)教师通过图表、数据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等,并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青藏地区气温低、气压高等问题,并进行讨论。
5. 讲解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约20分钟)教师介绍青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6. 了解青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点(约3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方式向学生介绍青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点,如藏族、羌族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音乐、舞蹈等。
7. 总结与小结(约10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青藏地区的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2.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的课后作业;3. 学生通过参观、体验、调研等形式,展示对青藏地区的认知和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3篇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一青藏地区一、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与其他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
2)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及图表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区分地理的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根据青藏高原农牧业的特点,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和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使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训练学生学会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2)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对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青藏高原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宝库,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三、.重点难点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
“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独有的农牧业生产特点是受其气候影响而气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势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要层层分析,使学生掌握形成高原农牧业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四、教具:多媒体展示平台五、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答)老师也喜欢旅游,这个暑假老师准备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下面有一段视频是介绍这个地方的,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地理景观?师:那同学们请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你都看到了哪些地理景观?生:回答略师:这些地理景观都来自哪里?生:青藏高原师:青藏高原属于四大地区的哪一地区?生:青藏地区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青藏地区。
我们学习区域地理从哪些方面入手?(生答)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下第一个小组探究活动——认识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小组探究活(二)讲授新课1.小组探究一:认识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了解青藏地区人口、民族和面积。
找出青藏高原上主要山脉、地形区,说出其独特的地势特点。
根据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性,找出本区的资源。
要求学生阅读地图,找出本区的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看海拔说出其美称——世界屋瘠,用一个字描述本区的地形特点——高。
并分析: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性的表现是什么?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
2、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及其形成原因。
3、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中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4、理解中国西北地区从东到西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5、通过阅读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分析出其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
6、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特点及分布,并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7、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的分析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加强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树立辨证思想,获得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地理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西北地区自然状况的认识,从而理解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及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青藏地区“高”“寒”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关键]使学生抓住“干旱”、“高寒”这两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探究讨论法、指导读图法、启发引导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吗?[学生回答]喜欢[教师]其实老师也很喜欢旅游,而且老师不仅喜欢欣赏各地的美景,还喜欢品位各地的特色美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视觉上来欣赏几幅特色美食的图片吧![教师]出示风干牛肉干、奶酪、那奶酒、羊肉串、烤全羊的图片[教师提问]吃过吗?好吃吗?这些特色美食它们都属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哪几个?[学生回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师]出示标题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二、讲授新课[过渡]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中国的西北地区,通过刚才的部分特色美食,我们不难看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是什么?[学生回答]畜牧业[教师]出示标题西北地区是以牧业为主的地区[教师提问]那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什么以畜牧业为主呢?[学生回答]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是干旱[提示]如果学生不能直接回答出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干旱,教师可以几幅超链接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西北地区地形图)让学生能够理解西北地区因为干旱,所以农业生产方式是以畜牧业为主。
[教师提问]那为什么西北地区这么干旱?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吧?[学生讨论]西北干旱的原因[提示]教师为学生提供两幅图片: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西北地区的范围[学生回答]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因此来自于海洋的湿润气流无法到达[教师引导]还有其他的原因吗?演示西北地区的范围图,带领学生读图找出西北地区的一系列山脉大兴安岭、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
[学生回答]再加上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所以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干旱。
[师生共同]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教师提问]现在跟着老师一起欣赏一下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看看同是干旱的西北地区,内部景观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教师引导]与什么有关呢?[提示]出示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和“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图。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东西距离很长,由于距海的远近不同,从东到西降水越来越少,地表景观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教师引导]因此说西北地区的内部的景观从东到西依次是?[学生回答]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是干旱,但是由于西北地区的内部景观不同,所以西北地区的牧场类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让我们来看一下西北地区的牧场类型。
[课件出示]中国的四大牧区,教师指图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三青藏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并通过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发展的思想,;借助青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以青海矿产资源和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面向高考,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青藏地区光照强与气温低的原因【课堂探究】【导入新课】让学生品尝青稞酥、牦牛干,导入青藏地区【考情展示】列出2008-2014年高考考查情况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拉萨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指导。
【学生活动】运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青藏地区相比于同纬度地区,光照强与气温低的形成原因。
(播放微课予以指导)【归纳提升】构建青藏地区地形、气候与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学生评价】自评【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二、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河谷农业【学生活动】在图上指出青稞、牦牛两种农产品的分布地区,并说明理由。
【小结】强调河谷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热量。
【学生活动】创设情境,走进雅鲁藏布江谷地,通过两道高考题,重点分析河谷农业的发展条件。
(1)(2013年江苏卷)你认为拉萨河谷地水稻是否可行?理由是什么?(2)(2013年海南卷)西藏年楚河河谷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中国东部平原高一倍。
分析年楚河河谷油菜籽单产高、品质优的自然条件。
【归纳提升】注意答题思路的点拨和答题方法的指导。
强调青藏地区发展的高寒牧业与河谷农业都是由高寒环境所决定的,体现了“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思想,同时,劣势也可以变优势,形成辩证的思维。
【学生评价】组内互评【承转】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深受高寒环境的影响,那么其它产业的发展呢?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
根据材料一,归纳1995-2013年,青海与西藏产业变化的不同点。
2.结合材料,评价目前西藏、青海两省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材料二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2007年西藏旅游业直接创收48.52亿元,比2006年增长75.1%。
2013年,西藏旅游创造经济收入16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0.5%,成为西藏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归纳提升】强调青藏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开发资源带动建设,这是因地制宜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