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以及其特殊的生态保护意义。
3.了解青藏地区的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等。
4.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2.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现象3.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4.青藏地区的人文历史与民族文化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藏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青藏地区的兴趣,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二、学习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20分钟)1.通过地图、图片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并解释其独特之处。
2.通过展示青藏地区的地貌特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青藏地区的地貌特点,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三、学习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现象(30分钟)1.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现象,并进行解释。
2.进行气象知识小测,检查学生对气候特点与天气现象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30分钟)1.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包括地貌、植被、水域等。
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高原的生态保护问题。
2.通过展示青藏高原的动植物资源,让学生了解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并鼓励学生关注保护高原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五、学习青藏地区的人文历史与民族文化(3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青藏地区的传统文化、建筑风格等,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人文历史。
2.以小组形式进行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了解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和特色。
六、总结与拓展(20分钟)1.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强调学生对青藏地区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鼓励学生自主拓展青藏地区的知识:查找相关书籍、网站,深入了解青藏地区的人文地理。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表达能力。
《青藏地区》教案设计

《青藏地区》教案设计教案设计:青藏地区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2.了解青藏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情况;3.了解青藏高原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4.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的保护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青藏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3.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植被;4.青藏地区的动植物资源;5.青藏高原的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30分钟)1.通过地图展示青藏地区在中国的地理位置,介绍青藏地区的面积和海拔情况;2.讲解青藏地区是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讲解原因和特点。
第二课时:青藏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30分钟)1.展示青藏地区的资源分布地图,讲解青藏地区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等;2.引导学生思考青藏地区资源分布的原因,并分析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三课时: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植被(30分钟)1.介绍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干燥、寒冷和多风等;2.介绍青藏地区的植被,如高山草甸、高山针叶林等;3.分析青藏地区气候和植被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课时:青藏地区的动植物资源(30分钟)1.介绍青藏地区的动物资源,如野生动物和牦牛等;2.介绍青藏地区的植物资源,如高山植物和草原植物等;3.引导学生讨论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第五课时:青藏高原的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30分钟)1.了解青藏高原对环境的影响,如水源涵养、全球气候调节等;2.介绍青藏高原的保护措施,如禁牧、植树造林等;3.讲解学生个人在保护青藏地区环境中的责任和行动。
四、教学方法1.信息传输法:通过讲解和展示,传递有关青藏地区的知识;2.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责任意识;3.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加深学生对青藏地区的了解。
五、教学资源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图;2.青藏地区资源分布图、气候图和植被图;3.青藏地区动植物图片和相关资料;4.青藏地区环保和保护资料。
初中地理教案青藏地区

初中地理教案青藏地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 使学生掌握青藏地区的河流、湖泊、植被、动物等自然资源。
3. 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多样性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3. 青藏地区的河流、湖泊、植被、动物4. 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5. 青藏地区的发展与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征2. 青藏地区的河流、湖泊、植被、动物3. 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等特征。
2. 图片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青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青藏地区自然现象和人文景观,进行分析讨论。
4.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青藏地区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藏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通过地图,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
3. 分析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地势高耸,气候独特,表现为高寒气候。
4. 讲解青藏地区的河流、湖泊、植被、动物:通过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独特的高原植被和动物。
5. 介绍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引导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藏族文化,包括藏族服饰、饮食习惯、民居等特点。
6. 讨论青藏地区的发展与保护:让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青藏地区的发展。
7.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动物等特征,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八下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八下地理青藏地区教案【篇一: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内的地形、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3、分析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业特色,认识坎儿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2、初步学会联系各种地理因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2、通过学习自然环境、灌溉农业、畜牧业、坎儿井等知识,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学法指导】1.重要知识点在书上、图上做好标记,认真完成课堂练习。
2.认真阅读图文资料,仔细分析,同学间互助合作。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西北景观、农产品和优良畜种图片,坎儿井、新疆细毛羊等课外资料。
学生:1.复习我国降水的分布、干湿地区 2.查找坎儿井的资料。
【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教师:大家学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吧,谁还记得?学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师(出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诗人在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同时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边疆壮美景色的画卷。
画卷描绘的是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呢?学生:西北地区。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广袤、苍凉的西北地区。
【设计意图】《凉州词》同学们在小学就学了,很熟悉。
用这首诗导入很容易唤起学生的记忆,增加对地理的亲近感。
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二)教师(多媒体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视频资料)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教师(出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这首歌描写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优美景色?学生:西北地区。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第一篇: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当教师已经8年了,平时想的最多的就是读书对于学生来时,确实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
有时甚至想,学生读书十几年,学了那么多的知识,真正对学生有用的有多少?究竟是知识点本身重要还是学习过程所形成的能力重要?湖南版教材我教过几年了,我觉得这本教材对于我来说,最有用之处在于让我改变了原来的固有观念。
明白了,对于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点总体是简单的,探究过程可能知识本省更重要。
为了更真实的反映情况,我们这次专门采用单台摄像机摄像,全过程不剪辑,对学生不排练,真正把探究性学习、启发性学习的观念用于实践。
我们就是想看看,探究性学习究竟在初中地理中能否实现,怎么实现?青藏地区这节课内容简单,除个别知识点需要老师讲解外,多属于展示型内容。
主要内容有青藏地区的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青藏地区的交通情况。
除了要记住地理知识外,更要让学生明白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让学生树立起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最后通过对青藏铁路的优缺点树立事物都有两面性,事物的好坏关键是看弊和利的比较。
为了让学生清晰的了解青藏地区,同时加强逻辑上的引导,增强学习兴趣,故创设一个情景,用老师沿青藏铁路旅行为线索,开始整堂课的学习。
一、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1.展示西宁市与重庆市楼房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者的不同。
师:西宁市楼房夏季少有空调?生:西宁市夏季凉爽师:为什么凉爽呢?生:西宁市在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
2.展示藏族老大娘用太阳能烧水和太阳能发电站的图片。
师:藏族老大娘在干什么?生:用太阳灶烧水。
师:我们重庆能这样做吗?(同时展示太阳能发电站图片)生:不能。
因为重庆太阳辐射少。
老师引导学生:发过来说明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怎么样?生:青藏太阳辐射多。
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为什么多呢? 生:海拔高,太阳辐射丰富。
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气候特点教案设计

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气候特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气候特点的形成与影响。
2.分析青藏地区气候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与保护。
4.掌握相关专业词汇和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青藏地区气候特点的形成和与地形的关系。
难点:了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
2.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在教学开始时,适当利用世界地图等展示工具,介绍青藏高原的位置、海拔、面积和地形等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青藏地区的兴趣。
2.讲授(1)青藏高原气候特点1.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青藏高原年温差小,但由于大气层压强的递减,南北距离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的地区日温差的大小是很不同的。
2.干燥和多风青藏高原距离海洋远、缺少水源等原因,使得青藏高原干燥和多风。
3.坡向气候差异青藏高原地势复杂,由于坡向不同、植被不同,对气候有很大影响。
(2)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保护1.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过度放牧、不当旅游活动、矿产资源开采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果。
政府出台政策,严格控制开发,加大宣传力度等。
3.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环保开始保护青藏高原。
3.巩固通过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青藏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五、作业布置与评价标准作业:查阅资料,了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保护政策等方面的情况。
评价标准:能够清晰介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保护政策等方面的情况。
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教案

第九章青藏地区一、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主要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2、通过相关图文资料理解青藏地区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特征及人们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资料了解青藏地区农牧业的特征,了解自然环境及农牧业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4、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三江源地区的构成和它在全国水源供给方面的作用。
5、结合所学内容理解三江源地区河流水源的来源及湖泊在水源调蓄方面起到的作用。
6、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初步掌握分析和评价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2、通过阅读地图和相关的文字资料,进一步熟练和巩固读图方法,从资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方法。
3、通过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治理生态环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和农牧业发展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和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识。
2、通过学习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和谐、文明的理解和情感加深。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相关图文资料理解青藏地区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特征及人们生活的影响。
2、结合有关资料了解青藏地区农牧业的特征,了解自然环境及农牧业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3、通过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治理生态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1、通过学习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措施,了解治理生态环境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及课时分配教学措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多媒体授课,合理创设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课时分配:9.1自然特征与农业 1课时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课时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利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并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2)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3)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 青藏地区9.1教案 doc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9.1教案 doc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9.1教案doc9.1《青藏高原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地图告知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能够说明青藏自然环境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青藏自然环境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原因。
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四、教学工具课本、多媒体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利用网络查找一组典型的青藏图片,添加相关背景音乐,制作多媒体课件作为本课程的导论部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准备】组织学生分组收集藏人信息,介绍藏人的主要生活特点,解释藏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课堂上,小组要求代表进行交流。
6、教学设计[场景介绍]:老师:一个学生过去暑假经常旅行。
大屏幕上显示了他拍摄的一组照片。
请先欣赏照片,然后判断他去了哪个地区。
如果你想去这个地方旅游,你会选择什么时候出发,同时你想去哪些景点?多媒体播放图片(配《青藏高原》伴奏)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并要求小组回答和分享。
教师:青藏地区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三极,以其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世界各国(地区)探险家、登山家心目中的“圣殿”,也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宝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现在,请完成学习指导计划的课前测试:多媒体展示课前检测答案,小组同学订正并讨论,提出问题。
老师: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我们一起研究青藏地区。
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首先要了解的是该地区的哪些知识?学生:地点和范围。
大屏幕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讨论一:1.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请在图中标出。
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是什么?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下面编者为大家搜集了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教案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二课时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大连市长海县第八中学孙希杰
一、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
a、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与其他地理单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b、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及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交通对本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本区是科研旅游的宝地。
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三、学生分析:
1、教学对象:普通中学初二学生。
2、特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对地理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青藏地区》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五章第三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三节的西北地区》,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下一步省级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本章内容中,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占据承上启下的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
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一切地理要素都受到它的严重制约。
高寒牧区、谷地农业是本区农牧业生产特征。
交通运输的发展对本区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
响。
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也是第三节《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重点。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发展对本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4.课时要求:1课时
五、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本课时将紧紧围绕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抓住环境与生产生活、民族宗教、建设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2、美在青藏――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独具特色的青藏景观,多种多样的生活现象,神奇迷人的宗教信仰尽显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课堂之美、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
六、教学策略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收集有关青藏地区的资料。
(2)强调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西部大开发中建设青藏铁路的重大意义。
(3)渗透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七、教学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室,学校校园网的网络中心
八、教学过程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
(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
设计意图:熟悉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多媒体营造探究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①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的山脉、范围、面积、人口,所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②请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多媒体显示)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③再由雪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强烈的兴趣下,能很快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加以表扬,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自然环境主要特征的得出为本课的探究确定了出发点。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特的特征诞生
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同学们有信心跟老师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吗?
探究Ⅰ、神奇的自然景观三江源地区
①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范围,学生思考三江源地区是哪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②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景观,教师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唤起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探究Ⅱ、独特的农牧业
高寒的自然特征决定了青藏奇特的自然景观,那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进行哪些农牧业生产呢?
①多媒体显示探究题。
在本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等较严酷的高原环境条件下,以下哪些农牧业能在本区大规模进行?
农作物水稻青稞甘蔗小麦豌豆
牲畜牦牛水牛藏绵羊太湖猪北京鸭
②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适合畜养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等。
③教师指出:
因为寒,所以只能种植一些耐低温的农作物,又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只能饲养耐寒、耐缺氧的牲畜。
特别是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被称为高原之舟(多媒体显示) 设计意图:教师的指出是让学生领会自然环境与农牧业的因果联系,帮助学生在下面的探究中找准问题突破口。
探究Ⅲ、神奇的民族风俗
奇特的自然环境诞生了独特的农牧业,更孕育了神奇的青藏人民,他们的服饰是那么别具一格,他们的舞蹈是那么豪迈粗犷,他们的歌声是那么奔放高昂(多媒体播放藏族民歌) ①通过所播画面让学生明确:青藏地区除青海省北部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
提问:从刚才的画面上,同学们发现藏族同胞的服装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服装有一种怎样的特殊穿法?为什么这样穿?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②从画面中认识藏族同胞服装的特点(肥腰、长袖、大襟长袍)根据画面中所显示的藏族服装的特殊穿法(脱出一个袖子,露出臂膀),探究服饰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③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④各组代表发言后,请一位幸运同学点击鼠标出示参考成果:
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为长袖、长袍,袍袖宽大,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
白天气温上升时,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
散热,调节体温。
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设计意图:把知识由课堂引向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设计意图:以上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紧扣自然特征与自然景观、农牧业生产,民族风俗的内在联系,由易到难地进行探究,符合由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探究Ⅳ、神奇的宗教信仰
独特的民族服饰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与地理的密切联系,而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也充满了神奇。
①学生阅读教材
②思考: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
拉萨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教圣地。
现任藏传佛教最高领袖是。
③教师小结:
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神奇的宗教在藏族人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位于拉萨市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多媒体显示),班禅是藏传佛教中的最高领袖,现任宗教最高领袖是十一世班禅。
4、成果运用、攻克难点。
探究Ⅴ:青藏的建设发展
教师回顾前面所探究的知识,提问:现在,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青藏的建设驶上了快车道,你愿意走进青
藏,同青藏人民一起建设青藏吗?根据我们前面的探究,你认为怎样才能把青藏建设得更好呢?你将来能为青藏的建设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然后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知识的回顾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启发学生从前面探究过的几个方面来考虑青藏的发展,为攻破难点作铺垫。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热情。
5、检测反馈,本课小结。
习题检测:
小结:
在表扬与小结中,教师鼓励学生课外收集青藏地区的报道、图片等资料,粘贴在教室知识栏中,并告诉同学们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
青藏地区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独有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又是相互关联的。
设计意图:把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向广阔的生活,自主地学习地理。
最后,让我们一起唱响心中永恒的旋律--《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