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 价值观 有先进落后、正确错误、积极消极之分
4.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对 价值尺度:有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
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需求认识改造世界
区别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真理原则看能否干成,价值原则看达到什么预期 真理原则检验标准唯一,价值原则评价标准不唯一,底线是符合全人类 利益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教条主义 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导致经验主义
2.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Think: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之中? 1,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世界 2,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发展
4. 人们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是对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将谬误转化为真 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逻辑证明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重复性 常规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会形态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般用社会制度代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王
朝
复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苏联解体。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原第三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含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含义: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作用: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含义: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1、按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按照范围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语言学、逻辑学。
3、按照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a.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b.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非平历互动)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非同)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历史)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04强化课程马原第三章

•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 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 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 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 验证。
•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 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 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 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 果。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 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 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
现。 •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
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 展着的实践。
• 强化考点2:实践的基本结构
•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 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 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马原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 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统一体。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的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 产方式制约着整个 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 ——马克思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 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 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劳动资料的内容 一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操作系 统,以及与其相连的动力传动系统; 二是控制系统,以及与此相连的 信息传递系统; 三是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不 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 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 具。
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 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 的发展形式与规律。主要表现在: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人们认 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和迫切性,端正人们 对自然环境的态度。 其次,要提高人 们利用自然的科学性 ,把利用与保护、开 发与培育、排污与治 理合理地结合起来。 再次,要把当前 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结合起来。
环境问题
森林惨遭毁灭
空气污染严重
世界性水源危机
臭氧层变薄
最突出 表现
能动性
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 阻碍、延缓社会历史发展 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 程度和时间各不相同
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3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重大反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
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 因素。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只起加速或延 缓的影响作用; (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作用于生产方式 表现出来。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目录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政党、军队、 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构。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确立和发展; 其反作用主要是通过上层建筑的“为我”和“排他”的双 向功能实现的。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 性质和形式。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 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 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 可以落后或预见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内部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先进与落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 政治法律思想与哲学、文学艺术等。)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主张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 决定作用的理论。 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 1798年,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一书中,提出食物 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人口增长与食物增长的关系问 题,据他研究发现:人口在无限制时按几何级数(1、 2、4、8……)增长,粮食、人类的生活资料则是按 算术级数(1、2、3、4……)增长。据此,他得出 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并认为这是一 个“永恒的规律”。
客观 要求 生产力 社会化 大生产 机器化 大生产 铁 器 生产关系
适合 社会主义 打破 适合 资本主义 打破 适合 适合
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
封建主义 打破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打破 原始社会
青铜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人类社会最根 本的客观规律,它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它第一次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 方法。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的时代,不是以这 个时代的意识为依据,而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现实冲突中去解释。” 在实践上,它为我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尤 其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经济体制改革 的实质,就是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体制 性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用的理论。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 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 政治体制。 萌芽于古希腊时代。 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 柏拉图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
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希腊半岛处于
炎热与寒冷气候之间而赋予希腊人以优良品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从自然 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的实际能力,是一种客 观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者(决定性因素)、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
工具是衡量生产力 性质、发展水平和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 的客观标志或依据。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从基本适合, 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由此存在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 求的客观规律。 规律的基本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来源。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遭遇(小小说)(社会意识的变化)
售货员一边与一位小伙子聊闲天,一边把该找的钱 扔在柜台上。吴老汉将钱拿起来,点了点,眉毛微 微一皱,便若有所思地放进口袋里。 走出商店,吴老汉忽又站住了。他重新把钱掏出来, 仔仔细细再点一遍,复又返身进了商店。 “姑娘。” 售货员似乎没听见,仍在眉飞色舞地跟那小伙子扯 东侃西。 “姑娘。”吴老汉声音又提高一些。 售货员依然只顾谈笑。
恩格斯称马尔萨斯的理论“是现存最冷酷无情、
最野蛮的理论,一个摧毁了爱人如己和世界公民 等所有美好词汇的、绝望的系统。” 马尔萨斯的理论注意到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 长之间的关系,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所谓 的“永恒的规律”则是纯粹的虚构,起到了为资 本主义的侵略和资产阶级的剥削辩护的作用。
注意: 1、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 域的具体表现。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 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 3、辨析:“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武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胡适
地理环境决定论
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决定作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拓展学习: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口决定论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 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 一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9世纪,德国的拉采尔继承和发挥了上面二
人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命 运皆决定于地理环境的理论。
1881年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在《英国文明的历
史》一书中认为个人和民族的特征服从于自然 法则。 传统的地理学家们程度不同地受到决定论思潮 的影响பைடு நூலகம் 洪堡:“我要努力证明自然条件对道德和人类 命运的经常的、无所不在的影响。” 李特尔认为英国的位置在众港湾从各方面包围 的中央,所以自然地成为海洋的统治者。
华莱士称马尔萨斯的著作是“我所阅读过的
最重要的书”,并把他和达尔文通过学习马 尔萨斯理论,各自独立地发展出进化论,称 做“最有趣的巧合”。 马尔萨斯对于人口问题的思考是现代进化理 论的基础。马尔萨斯强化了对“有限增长” 条件下“生存挣扎”的观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发起人、进化论学者和 人道主义者于连· 赫胥黎在1964年出版的著作 《进化论的人道主义》中描述了“拥挤的世 界”,呼吁制订“世界人口政策”。
性,故天生能统治其他民族。
这些论点无法解释当时希腊半岛各民族的历
史进程,但却影响深远。
16世纪法国思想家博丹所提出,地理环境决
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的变化。
174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著《论
法的精神》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气候的 本性”、“土地的本性”对国家的法律、社 会制度和民族精神的决定作用。
司母戎大方鼎(青铜器)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 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第一生产力。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
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起决定性 作用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经济 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在马尔萨斯看来,资本
马尔萨斯 (1766-1834)
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 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 活,全然取决于这个规 律。在这种理论影响下, 后来有人进一步夸大人 口条件的作用,导致人 口决定论。
影响: 进化论学家们普遍认可马尔萨斯无意中对进 化论做出了许多贡献,其理论对现代进化论 创始人达尔文和阿尔佛雷德· 华莱士产生关键 影响。 达尔文终生都是马尔萨斯的崇拜者,称他为 “伟大的哲学家”。由于马尔萨斯理论,达 尔文认识到了生存竞争不仅发生在物种之间, 而且也在同一物种内部进行。在《物种起源》 中,达尔文说自己的理论是马尔萨斯理论在 没有人类智力干预的一个领域里的应用。
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于1903-1906年间在印度
北部、中国塔里木盆地等地考察后发表《亚 洲的脉动》一书,认为13世纪蒙古人大规模 向外扩张是由于居住地气候变干和牧场条件 日益变坏所致。1915年他又出版《文明与气 候》,创立了人类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气 候的地区才能发展的假说。
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具有反
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积极作用,但后来一 些地理环境论者夸大地理环境对社会生活和 社会发展的作用,并用以为帝国主义侵略扩 张服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它对社会 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通过一定的生产 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人口决定论
批评: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古典自由主义者对马尔萨斯的 人口理论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人口增长和科技 的进步相匹配的情况下,人口不会成为社会进步 的障碍。 对马尔萨斯的反对声音也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反对把生产力低下归咎于过剩的人口这一观 念,认为马尔萨斯所谓人口对生产力造成压力的 问题,实际上是动荡的资本主义经济造成的后果。 危机、失业、贫困等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的 产物,是生产力对人口的压力。
“姑娘。”吴老汉又叫了一声。 这回姑娘有反应了:“叫叫叫,叫什么叫?就数你 事多!刚走了又回来,也不嫌累!” “我说姑娘,你别生气,刚才这钱,找错了。” “哟,”售货员满脸的怒气顿时被讥笑取代了, “看老人家这大把年纪了,不想还真行啊?刚才您 老干什么吃了?不是点清了才走的吗?真是林子大 了什么鸟都有!” “姑娘,你……你这话怎么说?”吴老汉把钱狠劲 儿往柜台上一放,“刚才,你把钱多找了!” 售货员一时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