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是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该单元分别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个角度阐述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系列变化,本课侧重于以新式交通工具,大众传媒,西方娱乐方式,社会习俗等为代表,说明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在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变化。
本册教材的一条主线索是中国社会被动地,踉踉跄跄地迈入近代化的过程,本课是讲述生活中的近代化,与第一课是并列关系,本课各子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
中国近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被动地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尽管艰难,但势不可挡。
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课程标准: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的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义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但这些变化又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尘封的记忆——枣庄之变”昔日枣庄今日枣庄教师:通过以上这些图片,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教师:不仅是枣庄,整个中国都在变,变得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富强!感受了现代生活之变,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
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
路本身及沿线地区,而使该地区成为它的“势力范围”。
而且因争夺路权往往发展到争夺矿权。
因此,凡铁路经过地区,沿线的矿山开采权往往也属修路国
的修建和火车的开通,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的一段时间里,造船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大型的商船、战舰。
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当时造船的材料仍是以木材为
夕法尼亚州卡斯特。
出身于一个农场工人家庭,由于家境不济,从小就到机器年改进了蒸汽机,建成一艘新的轮船“克莱孟特号”,于1807
[学生回答]在技术性能上还有待更大的改进。
[教师引导]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这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
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
[教师板书]照相
曝光时间过长,光线的移动变化使照片上的物体模糊不清。
随后,尼普森又进劝说,来到这里的。
从“活动画片玩具”跨进电影时代,需要解决三个基本的技术难题,一是。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配套教案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与能力
1.学生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文字、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材料和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先进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重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一目为重点内容。
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
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
路本身及沿线地区,而使该地区成为它的“势力范围”。
而且因争夺路权往往发展到争夺矿权。
因此,凡铁路经过地区,沿线的矿山开采权往往也属修路国
的修建和火车的开通,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的一段时间里,造船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大型的商船、战舰。
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当时造船的材料仍是以木材为
夕法尼亚州卡斯特。
出身于一个农场工人家庭,由于家境不济,从小就到机器年改进了蒸汽机,建成一艘新的轮船“克莱孟特号”,于1807
[学生回答]在技术性能上还有待更大的改进。
[教师引导]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这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
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
[教师板书]照相
曝光时间过长,光线的移动变化使照片上的物体模糊不清。
随后,尼普森又进劝说,来到这里的。
从“活动画片玩具”跨进电影时代,需要解决三个基本的技术难题,一是。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变革,认识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鸦片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2. 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变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如经济结构的变动、文化观念的变化等。
4. 史料分析教师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更深入地理解鸦片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思考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板书设计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交通工具(表现、作用)2.通讯工具(表现、作用)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照相、电影的传入2.新闻报纸的出现3.印刷机构的出现三、社会习俗的变化1.原因2.表现3.结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 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报、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认识作用分析利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社会进步发展观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
【教学重点】掌握交通、通讯、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变化的史实【教学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感悟社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放假了,放假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呢?同学们,你打算利用假期干什么呢?八年级学生小Q正在考虑利用假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北京?去上海?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不是个事了。
只要我们喜欢,火车、飞机、高铁、汽车都可以,可是这些对100多年前的中国人来说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新课学习(一)交通工具1.教师组织学生思考问题:近代以前人们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学生回答:轿子、人力车、木船、骑马等教师总结:近代以前,交通工具主要利用人力、畜力、自然力等,速度慢,落后。
2、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近代以后,交通工具有哪些变化?①轮船出现: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8年9月,徐寿与其子科学家徐建寅在江南制造总局制造了第一号火轮“恬吉”号(载重达600吨)。
②早期火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
2、理解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历史情景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其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索。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考:当时的人民为什么会如此好奇?那时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过渡:从西方引进的新奇的东西正改变着人民的生活。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教师引导]:这一天,小明家收到了一份电报,于是小明和妈妈展开了一段对话。
请同学们从对话中找出当时出现了哪些新事物?
[学生回答]:电报火车轮船
[教师提问]:你们可曾想过,如果没有火车轮船,外公来上海得坐什么车?走什么路?花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马车、轿子、黄包车、木船……
[教师讲述]:总之,在那个古老年代,人们陆则骑马坐轿,水则乘舟,属于典型的慢节奏。
外公从昆明到上海既要走旱路,又要走水路,把当时所有的交通工具试了个遍才到上海,仅
在路上花费了近半年时间,再加上回程,这一往一返,一春一秋,一年时间搭进去了!
当我们在使用这些慢节奏的交通工具时,西方已经响起了火车、轮船的轰鸣声。
这些新式交通工具以蒸汽为动力,马力大,速度快,不久传入中国。
[课件出示图片]:早期的火车头、明轮(感受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方便快捷)
[教师过渡]: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给近代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同时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当然我们不用出门也可以与远方的亲友联系,像外公不用出门,用电报传达他要来上海的信息。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电报,外公如何与小明一家联系?古时候,我们的先民用哪些方式传递信息?
[学生回答]:飞鸽传书点烽火驿站……
[教师引导]:电报的诞生克服了这些信息传递方式的局限性,开创了用电来传递信息的时代,从此不管相隔多远,联系都不成问题。
[教师过渡]:外公凭借便捷的交通工具、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终于到达目的地上海。
在上海,他同样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大开眼界!
第二幕(清末民初)
这天,小明一家去码头接外公,在码头,用数码相机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
吃过午饭,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浑的声音大加赞赏。
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扬子晚报》与外公一起阅读,报纸上内容真丰富:有广告、新闻、评论等。
但报纸上很多字小明不识,外公让小明查字典。
[教师引导]:大家来找茬:在外公接触的新事物中,有些是不符合当时时代的,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学生回答]:数码相机声音《扬子晚报》
第二环节文化生活之变
[课件出示图片]:《我家的老照片》;《历史老照片》
[学生活动]:从黑白照片中追忆童年;边浏览图片边回忆历史事件
[教师过渡] 照相将历史定格在瞬间,而能够完整记录历史活动的则是电影。
[教师讲述]:今年恰逢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100年来,中国电影得到了长足发展。
最初的电影则是黑白的,无声的。
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我国进行了百年百位优秀演员评选,而入选的就有一位江阴人——上官云珠。
中国电影协会主席评价说:“上官云珠是长泾的骄傲,是江阴的骄傲,更是中国电影的骄傲。
”
[教师过渡]:欣赏电影时你会发现,电影题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带有艺术色彩,而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则是对社会的真实反映。
[教师提问]:近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要数哪份报纸?
[学生回答]:《申报》
[教师提问]:展示《申报》,从《申报》上可以看到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广告新闻评论……
[教师提问]:对于广告,我们书上的男孩、女孩展开了一场争论!同学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广告可以夸张,但要忠于事实……
[教师过渡]:看报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同学们通常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查字典
[教师讲述]:同学们最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它是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其传统特色就是编工具书。
[教师过渡]:外公在上海看到的这些新事物,像照相、电影刚出现时属高雅艺术,西方人看电影穿的可讲究可正式,戴礼帽穿礼服去欣赏这种高雅艺术,中国人渐渐觉得穿长袍马褂去影院不合时宜了,也得赶上潮流,于是在社会习俗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第三环节社会习俗之变
展示相关图片:
思考:有哪些变化?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教师:说说社会习俗有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过渡:以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虽然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但不管怎样,西方文明的传入才使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可是有人却说:“西方文明是随着列强的枪炮一起进入中国的,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你认为这种代价的付出值得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火车、轮船、电报、电影的传入实际上传播的是科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首先必须发展科技!
板书设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检测题目
教学反思
历史是有趣的,但是历史教材本身作为教育的载体是枯燥的。
要让学生喜欢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感知历史发展到感悟历史,实现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炼。
供有力的条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本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对学生的回答点评是否少了点;话语权交给学生能否再多一点;课件在制作精细和完备一些;在教学中对时间的分配上等。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