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三年级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集气瓶、水槽、烧杯、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过程、步骤、问题和答案等详细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空气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空气的成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空气的成分。

3. 讲解空气的成分: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让学生理解空气的组成。

4. 练习与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研究。

七、教学步骤1. 实验准备:介绍实验器材和试剂,演示实验操作步骤。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空气的成分。

4. 知识讲解: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让学生理解空气的组成。

5.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学生相互讨论,解答问题。

八、问题与答案1. 问题:空气中有哪些成分?答案:空气中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等成分。

2. 问题: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答案: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0.94%,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水蒸气和杂质的体积分数约为0.03%。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

2. 空气中各气体体积分数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集气瓶、水槽、烧杯、玻璃片、澄清石灰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体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空气的成分,讲解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究空气成分。

4.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

5.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成分的重要性及环保意识。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成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空气成分的知识点,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课后作业:1. 请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

2. 请根据空气成分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 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谈谈自己对空气成分与环境保护的认识。

八、课堂评价: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九、教学拓展:1.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空气污染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化学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化学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空气的概念,并掌握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2.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概念和组成。

2. 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的实验,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准备一个气球并充满空气,向学生展示气球的形状、轻重和呈现一种透明状态等现象,让学生思考气球内的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黑板或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空气的来源和概念,并解释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 介绍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的性质、存在形式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三步:实验探究(30分钟)1. 实验1:空气中氧气的存在检验材料:蜡烛、透明玻璃杯、磁铁步骤:a.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置在透明玻璃杯内。

b. 将一只磁铁轻轻放在透明玻璃杯外。

c. 观察蜡烛燃烧是否熄灭。

2. 实验2: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检验材料: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溶液、盛有脱氧纸的试管步骤:a. 将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

b. 加入数滴酚酞指示剂溶液。

c. 吹气使试管中充满二氧化碳,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15分钟)1. 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理解空气的组成以及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存在形式和重要性。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1. 邀请学生展示其他与空气有关的实例,如氧气的应用于呼吸器、氮气的应用于食品保鲜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污染以及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

2. 设计填空题或选择题进行小测验。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空气的概念和组成,特别是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重要性。

空气的成分 教案

空气的成分 教案

21、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科学探究: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做分析空气成分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根据性质的差异,分析混合物的成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氮气。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氮气。

难点:证明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组成。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片、集气瓶、蜡烛、柴。

2、演示实验材料:大玻璃杯、蜡烛、火柴。

五、教学过程实验导入:1、谈话:大家瞧!老师手里有两支蜡烛,放在桌子上点燃,(出示玻璃杯)问:杯内现在有什么?(空气)用玻璃杯把其中一支蜡烛罩上,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将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边谈话边操作。

2、你观察到什么?(蜡烛慢慢地灭了。

)3、提问:为什么这边的蜡烛灭了?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原因。

[学生可能出现的推测:①杯内的空气用完了②氧气用完了③某种物质用完了(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板书)][对同学的回答要求讲清原因,进行评价。

]大家的猜测对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究过程: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吗?(1)燃烧用去了一部分气体。

为了弄清哪些猜测是对的,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1、讲解、示范实验:每组都有两个粘在玻璃上的蜡烛,将它们放到装有红水的培养皿,点燃其中一根蜡烛。

将两个玻璃杯垂直地罩在蜡烛上,到底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大家动手做做看。

2、学生实验,观察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3、老师看了一下,大家实验做得不错,谁愿意说一说?(学生回答:1.蜡烛慢慢熄灭,杯子里进了水,水面高于外面的水面。

初中化学鲁教版空气教案

初中化学鲁教版空气教案

初中化学鲁教版空气教案
教案内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空气的组成。

2. 掌握空气中主要气体的含量。

3. 了解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空气的组成和气体的含量。

2. 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

2. 授课: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气体的含量,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的稀有气体。

3. 实验:进行实验展示空气成分的实验,如利用吸氧器和燃烧试验纸分别检验氧气和二氧
化碳的存在。

4. 教学讲解:讲解空气的性质,如气味、颜色、密度等,以及空气的重要性,如维持生命、支持燃烧等。

5. 拓展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污染问题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6. 总结归纳:复习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强化学生对空气的理解。

四、教学效果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对空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
空气的性质:气味、颜色、密度
空气的重要性:维持生命、支持燃烧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让学生了解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以及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空气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的成分》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的成分》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难点: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小学自然课学过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2)提问: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2.探究空气的成分(1)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2)展示实验:将空气通过水银气压计收集,观察水银柱的变化。

(4)进一步实验:将空气通过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3.学习空气的组成(1)讲解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2)展示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占78%,氧气占21%,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占0.97%。

4.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展示实验:将燃烧的木条放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的燃烧情况。

(4)讲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

5.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提问:如何保护空气质量?6.作业布置(1)整理课堂笔记,巩固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四、课后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氧气占多大比例吗?学生:不知道,老师。

教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看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燃烧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学生:木条熄灭了。

教师:对,木条熄灭说明集气瓶中的氧气已经被消耗完了。

那么,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来推测了。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什么吗?学生:氮气?教师:很好,空气中氮气含量最多,占78%。

那氧气呢?学生:氧气占21%。

教师:没错,氧气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支持燃烧,也支持我们的呼吸。

空气的主要成分(教案)

空气的主要成分(教案)

空气的主要成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3. 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用途。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主要成分。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 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的记忆。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用途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卡片或挂图。

3. 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对我们有什么作用?”2.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展示教学卡片或挂图,让学生了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的含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在空气中的作用和用途。

例如,氧气对人体呼吸的重要性,氮气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稀有气体的用途等。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用途,让学生举例说明。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5. 课堂小结:总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强调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用途。

6.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关于空气成分的调查问卷,让学生课后进行调查,了解生活中空气成分的应用。

7.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名称:空气成分的角色扮演2. 活动目的: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和记忆。

3. 活动准备:学生准备相关空气成分的资料或卡片。

4. 活动过程:a.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空气成分进行角色扮演。

b. 学生通过扮演空气成分的角色,介绍其特点、作用和用途。

c. 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听后进行提问和讨论。

d. 各组完成后,进行总结和分享。

七、教学评价1. 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讲解等方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集气瓶、水槽、烧杯、玻璃片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空气成分实验教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气体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空气的成分:介绍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让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组成。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空气成分。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练习1. 选择题:(1)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______。

(2) 下列气体中,能支持燃烧的是______。

2. 简答题:请简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八、课后作业1. 完成空气成分实验教程中的相关练习。

九、教学反思十、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练习成果:批改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调查报告:评价学生在调查空气污染现象、提出防治措施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学生综合素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涵盖空气成分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应具备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
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三、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四、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五、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引言)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

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
1、教师组织学生们的研究讨论和发言,随着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

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改造来学习新知识。

2、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述并提出新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怎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活动天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
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有不产生新的气体?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然后再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那些实验?(这个问题可留做课外作业,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讨论并表述观点,在明确实验思路及原理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操作要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教师引导学生以具体的物质如氧气、空气为例,水到渠成地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学生在感受空气成分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而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为纯净物。

学生初次接触物质分类的知识,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不可能非常清晰,教师可多列举一些学生容易辨析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判断。

二、关注空气质量:
1、[实验探究]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
●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检验二氧化碳
●初步学习通过对比实验获得结论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或用书上的方法课前采集操场上空气样品,课上采集教室内空气样品,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到现象的不同而亲身感受到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一些有害气体,让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因此,教师发动学生课后尽可能多地采集不同环境中空气样品进行对照实验,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2、[活动天地]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这一活动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的指量。

学生自学,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代替;学生自学能学会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组织学生自学,多与社会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

学生自学,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自己对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识,谈对空气发现史的感受。

课堂小结: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和“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两个探究实验,你觉得要研究一个未知问题大致要经过那些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论证——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再对活动过程进行归纳,就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题的学习,学生们也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所以实验思路、反应原理都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有些实验操作还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由于刚刚接触探究活动,对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可能估计不足,因此开放的讨论和教师适当的指导很有必要,但总的探究过程可以放开让学生大胆去做。

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

探究的动力源于问题,探究的功效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

北郊中学乔成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