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张启耀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300071)

内容提要:南京政府前期,统治山西的阎锡山政府曾在农村地区实施 村制 改革,产生过一定影响。在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不断衰败的过程中,山西的农村和农业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短暂复兴。但由于阎锡山政府的军阀本质和持续不断的军阀战争,再加上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山西农村社会陷入了贫困破产的境地。通过揭示这一时期山西农村社会的面貌并对当时山西农户收支状况、生活状况和债务状况的深入研究,清晰再现了抗战前十年山西农民陷于贫困甚至濒于死亡的真实生活状况。

关键词:山西 南京政府前期 农户生活水平

近代农村社会经济一直是史学界的热门研究话题,相关成果已有不少,其中,对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的探究尤其显示了蓬勃的学术生机。笔者仍感觉其中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尤其是在近代山西农村社会研究领域,目前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仅相关成果不多,而且仅有的一些成果并不是被作为专题述及,而是穿插、渗透在其他相关研究领域中。这种状况促使笔者决定以探究近代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为突破点,对整个近代的山西农村社会经济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是其中一阶段性的学术成果。

一、抗战前的山西农村经济

山西省深处内陆,由于四周群山大河环绕的特殊自然环境和历来形成的独立封闭、安于统治的民众心理,因此在整个近代时期各方面的变化并不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对沿海地区来说较为迟缓,体现出典型内陆省份的特点。时人有评论说: 山西的一切,所谓娘子关内的事情,自来对于国人就是

一个大谜 。!

所以,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研究和揭示抗战前夕山西农村经济状况及农民生活水平,

对于了解当时山西甚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情况是很有必要的。

总体来看,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处于贫困和动荡不安的状态。农村经济自近代以来所呈现的基本轨迹是无可避免地走向崩溃和破产。进入20世纪后,这种趋势表现得似乎更加明显。就南京政府时期而言,内战几乎没有停止过,大半个中国直接处在战火硝烟之中。不久,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又波及和冲击中国,农村地价与粮价双双大跌,农户谋生无着,再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致使 人民穷困,几

至不可存活 。

?以抗战前的1933年为例,当时, 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了一种兀臬不安的现象 。#

因此,有学者讥讽说: 一九三三年是各方高唱农村复兴的年头,同时也就是农村崩溃最急遽的时候 。

?这一时期,山西农村同样呈现一派衰败的景象。但是,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阎锡山统治的早期,

山西地区有一些周围其他省份所没有的特殊之处。由于 晋民性俗%%民国以来,又夙擅有模范省之

&

119&!?#

?何冰:?今年国内外经济之展望(,?申报(1934年1月1日第38版。

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新中华杂志(1933年第9期。

王毓霖:?经济统计提要(序言,1935年版,出版社不详。

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1936年第6期。

誉,教育颇发达,受教育的颇多;人知自好,鲜蹈法犯刑之事。人民质朴勤勉 。

!而且,在近代后期,整个山西地区基本上一直处于阎锡山的管辖之下,军阀势力单一,统治权相对集中,再加上阎锡山在统治初期曾踌躇满志,致力于 村制 改革,因此,整个山西的社会秩序相对较为稳定,在全国农村社会不断衰败的过程中,山西的农村和农业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短暂复兴,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农村生产

及生活状况也有一定的改善。 从1932年到1937年的这五年%%全省的农业经济有很大发展 。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当时山西农村社会短暂的繁荣也可以寻出一些蛛丝马迹,如?太谷县志(中记述: 民国七年秋,余来守太谷,入其境,见村落缜密,有民物殷阜之象%%及于此邦人士接洽,兼讨求其掌

故,知人才辈出%%洵风淳俗厚,泱泱乎犹有陶唐氏之遗 。

#不过,阎锡山的 村制 改革并非治本之策,它重在于对农民进行军事化管理以为其所充分利用,而并非真心为农民疾苦着想,而且 土地村有,在农村改造的课题之下是一副暂新的面目,但是,还是

一套旧戏新做 。

?即使有些措施在农村有一定使用价值,但它们往往强调和重视的又只是一些经营农业的小技巧,所以所谓的改革实际上作用并不大,再加上阎锡山穷兵黩武的军阀本质以及出于保护自身地位而把自己仅有的一点改革成果用于支付持续不断的军阀战争的费用,致使 山西一省自军兴

以来,民穷财尽 。

)如果稍遇到自然灾害,农村经济便彻底崩溃。南京政府行政院文件中曾记载了20世纪20年代末晋南灾荒的情况: 全省之灾以河东为重,河东又以西南两方面为极重%%十七年

大旱夏秋两季均颗粒无收%%亲见妇孺遍野掘草根剥树皮以为食,若今春再旱,则全年又成凶荒 。

?更为惨痛的是,在进入30年代后,全省地价大跌, 山西上等水田每亩平均为42 92元,比全国的平均

水平76 4元低33 48元。上等旱地在全国平均为每亩42 3元,山西为最低,每亩仅15 94元 。

+极度贫困的农村经济引起了农村社会的日益动荡,原来那种 风淳俗厚 和 民物殷阜 的农村社会已经看不到了。虽然山西具有如国民政府所极力标榜的 模范省 形象和地方政府极力推崇的 讲究村范 ,但是统治阶级仍然在慨叹 乡村之安宁尚觉有逊于曩昔%%吾人甚希望有地方自治责任者力谋

改善区村之现状以树之风声也 。

,如果到山西中部看看, 那么一片一片的废墟荒丘,便会呈现在你的视野中 。如在上文提到的太谷县, 北堡村在六十年前,村中有一千三百户人家,三十六家大小商号,房屋有一小部分是瓦房,其余多是楼房%%而今呢!只有去从废墟中找人家。共计残存的人家,

只有六十户,商店连一家也没有了%%据事实:这些人家,绝少迁移,大部分都是死亡了 。

?这些都是当时学者站在客观公正立场上对山西农村社会的真实写照。

二、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卓有成效,但农村的整体贫困化是毋庸置疑的,山西农村也不例外。就连统治山西的阎锡山本人也说: 年来(按:指1935年以来)山西农村经济整个破产,自

耕农沦为半自耕农,半自耕农沦为佃农雇农,以至十村九困,十家九穷 。

&

120&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9年第1期

!?#

?)?+,?

申报年鉴社编:?申报年鉴(,1936年版,第898页。荫萱:?山西中路农村经济底现阶段(,?中国农村(1936年第11期。

景定成主修:?安邑县志(卷1?区村考(,1934年2月编修,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馆藏,第8.9页。?农情报告(1935年12月第3卷第12期,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36.2,案卷号165。1929年4月行政院档案?王瑚报告晋绥两省灾情给行政院的呈文(,?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第7册,第473页。

1929年4月行政院档案?王瑚报告晋绥两省灾情给行政院的呈文(,?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第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74页。

邓达章:?评阎锡山之土地村有论(,?中国经济(1935年第12期。

刘玉玑、仇曾祜修,胡万凝纂:?太谷县志((第1册)序言,成文出版有限公司据1931年铅印本影印。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第7卷下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山西省图书馆藏,第464页。周宋康:?山西((分省地志),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77页。

具体就南京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而言,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以真实的史料对之进行详细论证与分析。

(一)农户的收支状况

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状况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尺度。由于土地又是农户收入的唯一或者说最主要的来源,因此下面先来通过观察20世纪30年代中期山西农户的耕地占有量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年收入状况,先来看表1。

表1抗战前山西省各阶级阶层占有土地表

阶级阶层户数

人口

占有土地

户数占总户数%

人数占总人数%

亩数占总亩数%

总计1737671007323111002746506100地主3324 1.9126117 3.5730356411.05富农8427 4.8547300 6.4041426315.08中农6884839.6233309545.48154421056.22贫雇农8564949.2929824140.7344368116.15赤贫5646 3.2519829 2.71211000.76其他1873 1.07

7729 1.05

189320.69公有地

.

.

.

.

756

0.05

资料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山西省档案馆编:?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82年版,第11页。本表包括介休、祁县、阳曲、太谷、榆次、赵城、稷山、平定、盂县等9个县部分村材料和晋西北20个村、晋北101村、晋东南123个村的材料。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涉及几乎整个山西省的范围内,占调查总数约6 76%的地主和富农占据着整个耕地的26 13%,而占调查总数约52 54%的贫雇农却只占有整个耕地的16 91%。而且,相对于地主来说,中农和贫农的收入基本靠土地,来源往往很单一,因此生活不堪重负。尤其是占农村人口大多数的贫雇农和赤贫阶层,其户均土地占有量为5 9亩,更是不到地主的十五分之一。以如此少量的土地和当时极低的亩产量来维持一家的生活,其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再以当时晋北的大同、阳高、天镇3县为例。伴随着阎锡山军阀战争的继续和地主阶层对农民剥夺的加剧,进入20世纪30年代,这3地的土地集中程度日益严重。到1936年为止,在农户中,佃农、雇农已占农村人口的31%,没有土地的农户则占到43%。即使有土地的农户也只占土地的8 5%,且

有41%是贫农,而占人口29%的地主富农,却占有76%的土地。

!

再来看农户的收支状况。据1934年初,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4省55县60万的农户进行了调

查,结果显示, 收支有余者占2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38% 。

?从这一档案资料中可看出,全年入不敷出的农户占到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当时一些学者对农家的收入进行过实地考察和报

导,认为 中国农家有百分之三四或三分之一的周年收入是在七六.五元左右了 。#

山西的情况与此

基本相似,这一点可以通过表2得到印证。

如表2所示,在调查的7076个农户中,65%的家庭年收入都在99 9元以下,而能达到200元以上的仅占农户总数的11%左右。

&

12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

:?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第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页。天津?益世报(1936年5月30日。

表21934年山西省农家收入多寡各组户数百分率表

调查户总数49.9元以下50.99.9元100.149.9

元150.199.9

元200.299.9

元300.499.9

元500元以上7076

35.59%

29.07%

13.52%

6.91%

6.88%

3%

1.74%

资料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第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35页。

实际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山西农民收支不平衡的状况就已经很严重了。中国国民党山西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在其主办的刊物?山西农民(中对此有详实的资料记载。

表3

农民收入支出比较表

户别人口

种地

收入五谷本年应吃的谷剩余估洋家庭费用公差支出收支相差数以中等户为例

71860亩

230斗

230斗

40元

30元

36元左右

26元

资料来源:广全:?农民痛苦之由来及其解决痛苦之方法((稍有改动),中国国民党山西省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印,?山西农民(1927年第2期,山西省档案馆藏,第4页。

从表3所载资料来看,即使是当时拥有60亩耕地的普通中等农户,按每年全家消费30元、缴纳田赋及苛杂等36元计算,其年收入与支出之间也有26元左右的亏空,其余贫困农户的生活可想而知。

进入20世纪30年代,山西农民的收入状况更是每况愈下。

1933年,山西著名社会学者张稼夫先生在今太原南部的一个小村进行了调查,通过较详细地计算,得出的调查结果是,在山西中部,种有15亩地的农家,各种农作物每亩可获得1 65元,15亩合计收24 75元,另外,在外做工以及从事家庭副业也有一些不多的收入,但在外做工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城里面工人找不到工作的还很多。农家的主要支出包括三大项,一是生产方面,种籽、肥料、人工等的投资费用非常高,二是田赋及其他苛捐杂税负担沉重,两大项合计46 35元,第三项支出是生活费用,每人口粮2 5石,值5元,衣服、油盐、菜等每人4元,合计全家5口人共45元,以上三项开支总计

91 35元,收入与支出相比较,如果不计算在外做工及家庭副业的收入,农户每年亏空66 6元。

!这些调查数据虽然只是对一个村庄经济生活状况进行的微观分析结果,但这些数据却对研究整个山西农村经济生活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因为这个村庄同山西甚至全国的绝大多数的其他村子一样,经历

了同样的发展, 具有共同的过程 。

?为了能更直观、更贴切地感受到当时普通农户的收入状况,我们不妨把当时的货币换算为现在的人民币,以便做进一步比较。以当时晋中在乡绅士刘大鹏日记里所述物价为例说明。他在1932年7月13日记述: 雇工两人担粪上谷%%每人工资每日大洋五角,又有三餐,每人必须大洋七角,农家亦苦矣 。又,他在1937年3月31日记述: 午前%%赴赛会,%%百物皆贵,一口小猪价至三元五角之多 。

#以现在物价来看,当前农村雇工1人每日工资大约20元至25元,1口小猪每公斤约需12元,以10公斤计算,也价值120元。从上两例可知,按照物品的价值,当时的货币1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30元,也就是说,当时大部分农户的年收入大致为七八百元,而贫困农户如按每家有地6亩计算,收入则为三四百元人民币。绝大多数的农户并无积蓄,普通家庭年支出也多在人民币2000.3000元

&

122&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9年第1期!?#

刘大鹏遗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51、505页。

费孝通:?江村经济(,谢立中编:?中国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替破产中的农家清算的一笔账(,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46页。

之间。

(二)农户的生活状况

近代学者朱其华曾对全国人口进行过大致的经济状况的统计与划分。他认为中国人口如以经济状况来分析,大致可分为五类。

表4全国人口经济状况划分表(1936年)类别人口数百分比特殊线5000000 1.3水平线20000000 5.0贫穷线7500000018.7饥饿线25000000062.5死亡线

50000000

12.5

资料来源: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第3页。

从表4可以看出,全国五类人口中,只有两类能衣食无忧,仅占人口的6%,而其余三类都处于贫困线以下,大致占人口的94%。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这94%中,绝大多数又是农户,且很多农户是处于生活水平中最低的两线,即饥饿线和死亡线。在华北地区,虽然大地主较多,但自耕农也占优势。 不过这些自耕农的生活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优裕。就他们的经济状况

说,是近于贫瘠层的 。!

这种情况是符合上文朱其华对全国人口经济状况划分的标准。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实际上,在阎锡山统治的早期,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要比后来好一些,这从农户的消费结构上可明显看出。1922年至1925年期间,时任金陵大学教授的美国学者卜凯曾对包括山西武乡在内的我国6个省13个点的2370个农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地方的共同之处在于食品消费在家庭所有开支项目中所占比例最高,均达一半以上,平均为63 3%,其中开封是76 7%,为最高,山西武乡是50 0%,为

最低。?但是,后来,阎锡山政权在各地征派摊款,如在武乡县境交通要道的 权店、南关及洪水、蟠龙

等地增设差徭局和差务处,迫使人民支应战事 。#

随着阎锡山政府重在发展军工事业并热衷于旷日

持久的军阀战争,到南京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已急剧下降。1936年,中共山西省委调研室对省内的99个农业社的典型农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民人均的年消费额为28 44元,其中食品占消费总额的近70%,衣服的消费超过10%,燃料占到8%还多一些,日用杂品占5%以上,医药费占

近10%,其他消费占1%多一点,而文化与生活服务仅占不到2%。

?可以看到,每年农民的收入中,食品消费就已经占据了总消费额的近70%,农民每日只是为填饱肚子而劳作和奔波,哪有多余的钱去享受文化与生活的服务?

有一首民歌流传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山西:农民苦,农民愁,农民痛苦同马牛。收得少,吃不

饱,老天一旱饿死了,饿死了不相干,转死沟壑谁可怜,官家相见不相救,遣来衙役还索租,没有钱,不

能成,带上铁索进城中,老爷开口要大洋,没有大洋难回乡。老爷怒了无他法,拷打一番下监押。)

拿晋东南地区的屯留县来说, 他们(指屯留农民)种的麦子虽然要占耕地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但他们绝不肯食用麦面。中农贫农,每年只在中秋节与旧历年时食麦面一两次。他们捡坏的东西吃,捡好的东西卖,为的是纳粮,为的是缴捐,而今粮食更不值钱了,不但好的东西不敢吃,就是次一点的小

米玉蜀黍也不敢吃饱了 。

?时太原在乡士绅刘大鹏曾在1933年9月18日的日记中展现了当时山西&

123&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

?高苗:?山西屯留县农村经济实况(,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273页。

芾庭:?农民歌(,?山西农民(1927年第2期,山西省档案馆藏,第24页。

中共山西省委调查研究室:?山西农村经济调查((第1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14页。张志文、韩炳祥:?武乡财政志(,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山西省图书馆藏,第35.36页。(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86页。

彭家礼:?中国土地问题与农村生产关系的检讨(,?中国社会(1935年第2期。

农民的生存状况,他说 /农家破产0四个字是现在之新名词,谓农家颓败不得保守其产也。当此之时,

民穷财尽达于极点,农业不振,生路将绝,即欲破产而无人购产,农困可谓甚也 。!

也有学者真实记

载了今晋中一带农户在抗战前几年的悲酸生活,说 1929年以后,农民们主要靠吃高粱、玉米面之类

的谷物过活,即使这样的粗粮也只能一天吃一顿,而且是给上地干重活的人吃的 。

?再往后几年, 断炊之家,大批地在农村里面出现了。据说有隔几天才吃一顿饭的,有每天仅喝稀饭一顿的 。#

来较为富足的晋南地区自2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的状况也与之大体相同。以当时的解县为例,农户

丰年略可自饱,仍不能事父母,蓄妻子,一遇荒歉,死亡殆尽 。?就连农业一向较为发达的永济县农民也是境况悲惨。一些档案中保存有30年代初政府官员考察这一地区的结果,其悲痛与无奈之情不

免流于笔端: 窃查永济西陲,地邻陕境%%今年雨水愆期,秋禾未收,宿麦未种,旱已成灾,哀鸿遍野,

穷黎失业,民间困苦情状不堪言喻。见者心伤,闻者鼻酸 。)

从以上资料中,农户急剧下降的生活水平是清晰可见的。

(三)农户的负债户数与负债数额

自清末以来,中国的经济与财政就陷入了持久贫穷和崩溃的深渊。在承担那些大大小小的赔款和负担的过程中,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便首当其冲,以贫瘠之地而身负巨额赔款和遭受长期战争的山西农村更是如入水深火热之中。及至20世纪20年代,山西农村的贫困状况已显而易见。据当时的?中国经济公报(载,进入20年代后半期,山西有80%的农民过着仅能糊口的生活,大部分靠吃土豆和谷

子生存,绝大多数农民都处于难以偿清的债务之中。

?

下面通过表5,表6来做进一步说明。

首先来看1932年山西及周围几省负债农户所占比例及负债数额。

表51932年山西及周围几省负债农户比例及负债数额表 项别省别 调查县数负债户数占总农户的比例(%)每户平均负债额

(元)

山西249.1193.213河北2343.59118.195山东1827.88107.670河南1239.1660.715陕西1248.6592.965绥远241.9994.716总计

69

41.73

94.579

资料来源: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第4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从表5可看出,与周围其他各省相比较,山西省负债户

数最多,达到农户总数的49 11%,远高于平均的41 73%,但山西农户中每户的负债数额为93 213元,低于平均的94 579元,说明迟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和中期,山西的农户已有一半处于借债度日的困境,陷入了普遍的贫穷,但相对于周围其他几省来说,山西农户极度贫困的状况要稍轻一些,也可能说明山西农村的阶级对立状况没有周围其他几省那样尖锐。同时这一情况也解释了为什么近代后期山西农村社会相比其他很多省份来说较为稳定

的历史现象。

但是,从历史资料来看,山西农民遭受高利贷盘剥是非常严重的,这可能也是山西农民致贫的重

&

124&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9年第1期

!?#?)

?转引自武静清、陈兴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山西财政与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页。

?晋陕甘三省苛征捐税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1,案卷号2711,缩微号16J2384,第1391页。

曲乃锐纂,徐嘉清修:?解县志(卷3?丁役略(,1920年石印本,第5页,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馆藏。

荫萱:?山西中路农村经济底现阶段(,?中国农村(1936年第11期。

张桥福:?晋中农民之生活状况(,?中国农业(,1938年版,第199.201页。刘大鹏遗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77页。

要因素之一。中央农业试验所曾对全国各省农户借债利率进行了统计,现取其华北4省资料以作进一步说明。

表6

华北4省农户借债利率比较表

省名

报告县数

各种借款利率所占之百分比

一分至二分

二分至三分

三分至五分

五分以上山西75 2.617.068.212.2河北105 6.646.746.30.4山东83 5.435.757.0 1.9河南

63

1.2

10.8

72.0

16.0

资料来源:?中国二十二省借款利率表(,经济部中央农业试验所编:?农情报告(,1934年11月印行。

从各省来看,河北、山东

农民的借债中,一分至三分的低利率较多,三分至五分以上的高利率占47 1%和60 8%,而山西和河南的低利率只占19 6%和12%,高利率则占到80 4%和88%,远高于河北、山东两省。山西农民衣食无着,哪里有钱偿还高额利率的借债呢?因此,高利贷重压之下,农户纷纷破产和

流亡。

定襄县是军阀阎锡山的家乡,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定盆地东部,境内四水贯流,是山西省较富裕的地区。近代以来,阎锡山进行了所谓的 村制 改革,尤其关注对自己家乡的农村改制,并吹嘘自己的 丰功伟绩 。但实际情况怎样呢?近代学者梁农经曾对这一地区农户的负债情况做了细致的统计,统计的对象是定襄的5个村庄,包括东力村、智村、南王村、史家岗和神山村。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这个阎锡山尤为 关注 的地区,5个村庄中仍然有低至65 77%(南王村),高至87 79%(智村)的农

户处于债务负担之下。负债比例如此之高,这一地区农民的日常生活状况由此可见一般。

!

通过以上对山西农户收支状况、生活状况和负债状况三个方面的详细论证,可以看到,近代以来,特别是抗战前10年期间,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不象现代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高。实际上,普通的农民是普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也可以说,大量的农民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来说,这样的状况并不是他们所看不到的,但是他们不愿以牺牲自身的利益来换得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也不愿真心为这些农民所费心劳神,因此,虽然他们进行了大大小小所谓的 改革 ,但终究是换汤不换药,对农村社会的贫穷状况没有起到根本的转变作用。

&

125&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毕任庸:?山西农业经济及其崩溃过程(,?中国农村(1935年第7期。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体是指国家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额性质决定的。 2、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广泛。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5、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庄严地载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 1、我们的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的。 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 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

【内容提要】本文以翔实、具体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着重就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战略构想,举措与实绩,以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旨在分析九一八事变前后西北地区战略地位的变化和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构想的演变,认为整个开发过程经历了初步酝酿(1928-1931)、着手实施(1931-1937)、积极推进(1937-1945)三个阶段。第二部分主要选取交通水利建设、农业开发、工矿业发展诸领域,以丰富的事实和数据,展现国民政府从战时环境和需要出发,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办法,以及开发取得的成就。第三部分则从西北地区农业的进步和工业近代化程度的提高、商贸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分析了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活动的影响。论文指出,作为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国民政府,为西北开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其成果不仅为打破日本的经济封锁、支持长期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而且为改变西北的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的必要的基础。但国民政府在西北开发中存在着诸多缺陷、不足和问题,特别是其开发的主旨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军事上的需要而不是该地区的全面而长远的发展。因此,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热情遽减,各种开发、建设工作也停顿了下来,最终导致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再次陷入低谷。【摘要题】民国史研究【关键词】抗日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正文】任何一个政权,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除了镇压反对者的职能外,都不能不执行组织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公共职能。1927年4月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1932年春曾一度移驻洛阳办公;1937年11月-1946年5月曾迁都重庆)也不例外。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的步步进逼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人开发西北的呼声日渐高涨,国民政府遂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比较闭塞的西北地区,开始制定开发西北的政策,并着手实施。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北与西南一起成为抗日总后方,开发活动达到了高潮,西北因此而获得了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而作为此次开发策划者与组织者的国民政府,在整个西北开发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抗日时期(1931-1945)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战略构想、举措与实施、以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期收抛砖引玉之效。一西北地区所处地位及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构想的演变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我国社会文明的开创阶段和周秦汉唐时期,曾有过令人艳羡的辉煌。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经济政治重心的东移以及航海事业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国际交往通道进一步扩大,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历史的遗迹。步入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攻略和欧风美雨的浸染主要来自海路,因而东南沿海成为我国外源后发型近代工商业的汇聚之所和先进生产方式的重心所在。而西北各地,则因交通不便,某些自然条件恶劣,新的经济成分极其薄弱。当时,社会上除少数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希望国人注意西北边防外,晚清政府和社会各界则对西北地区很少关顾。民国初年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孙中山先生曾发表《实业计划》(即《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提出了建设西北铁路、开发西北资源的一系列设想。但当时的中国既不具备实现这一宏伟计划的历史环境,也缺乏推进它的社会力量和物质条件,致使孙先生的"实业计划"未能付诸实施。1927年4月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上台后,在大力推行"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政策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关注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问题。事实上,这种关注先后经历了初步酝酿(1928-1931)、着手实施(1931-1937)、积极推进(1937-1945)三个阶段。1927-1931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创建阶段,也是其开发、建设西北的初步酝酿阶段。从1928年起,不仅国民政府召开了咨询性的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成立了建设委员会(1928年1月)和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1931年3月),而且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还通过了《统一财政,确定预算,整顿税收,并实行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以植财政基础而利民生决议案》。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也确定了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为其要务之一,并相继派出西北科学考察团、西北实业考察团等进行实际考察,作为开发西北的依据。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制定了《西北建设计划》。1931年5月,国民会议第七次大会通过了《开

高三政治必修二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点(人教版)(Word版)

高三政治必修二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点(人 教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广泛真实的民主1、国家的含义: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3、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

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1) 广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民主权利广泛。(2) 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7、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 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 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3) 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1、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2)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2、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1)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2)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了;(3)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4)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一、政治权利与自由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3、政治权利和

全面抗战以来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和淞沪会战

全面抗战以来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和淞沪会战 自1939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入侵,蚕食中国华北领土,包围了京津地区制造摩擦。不断向处于半自治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施压和拉拢,在拉拢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失败的情况下,爆发了七七事变,触发了全国抗战。虽然中国军民英勇抵抗,但仍然丢失大片国土。而作为中国政治领导力量的国民政府面对日益严重的外患正威胁自身统治的时候,必然会采取一系列政策应对。当时日军由南向北进犯,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长江流域均暴露在敌人进攻的炮火下。日军凭借其机械化作战可以一举南下围歼主力,攻占中心城市。另一方面,日军意图在上海制造兵变,牵制国民政府,向其施压,迫其就范。而南京国民政府自九一八以来,就已察觉日本志在灭亡中国,但不惜忍让数年用来增强自身防卫力量。当华北局势恶化,并且在上海的战争已不可避免的时候,国民政府的战略发生变化。即准备把华北的主战场转到上海,比起华北的开阔地带,上海地区密集的水网和大规模的钢筋水泥建筑更易与日军周旋,也可以减轻华北的压力也容易引起在上海有大量利益的英美势力的干涉,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抗战的某种程度上获得战略主动权。使得日本由南到北的进攻被迫从东往西进攻。而中国可以凭借西高东低的阶梯地势层层设防,建设战略后方,以求与日军长期持久作战。那么淞沪会战无疑是中国抗战的一次战略转移的一次会战。虽然未抑制日军进攻,并付出重大的牺牲,但却符合中国的战略大局,避免了混乱的抗战局面,同时也获得了经验教训。下面,就七七事变以来,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和淞沪会战的意义进行浅析。 一:全面抗战以来的战争局势和军事对策 七七事变以来,宋哲元二十九军出于自保和对国民政府的不信任,仍对和平解决七七事变的和平解决抱有幻想,此时日军的部署尚未完成,向冀察政务委员会表示愿意和谈。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坚持抵抗,但也谋求一些让步,希望局部解决,拒绝中央军北上和谢绝全国的慰问。但当日方的企图暴露后,宋哲元决心抵抗,于7月27日致电蒋介石:“北平为华北重镇,人心所系,大势所关。现已成四面皆敌之形势,通县于今晨三时起,亦正在激战中。职受国家人民付托之重,已决心固守北平,以安人心,而作士气,绝不敢稍有畏避也。”1 面对如此紧急的局势,国民政府已然开始放弃和平打算,准备全面抗战,并开始于华北进行战略布局。 首先督促宋哲元等冀察当局做好战争准备,放弃对日幻想。同时派参谋次长熊斌北上想宋哲元宣达了“不挑战必抗战”的方针,如需忍耐以和谈,只可在不丧失领土主权原则之下同日本谈判,以求缓兵,但仍须做全般准备。7月18日,蒋介石又一次提醒宋哲元:“倭寇不重信义,一切条约皆不足为凭。当上海一二八之战,本于开战之前已签和解条约,仍于签字后八小时向我沪军进攻。此为经验,。”2显然蒋介石对于日军扩大事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认为倭寇不可信赖,战争不可避免。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对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蓄意扩大侵略的意图判断准确,想冀察当局明确表达了中央处理的方针,不断提醒,督促其做好军事准备,也对其表示足够的关切和理解,使得日军拉拢二十九军的意图破产,激励了广大将士,为全国抗战的进行提供了重要保证。 其次,召开国民政府军事长官汇报会,谋划全面抗战事宜。指示“我军应全1左双文《困境中的突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05页 2左双文《困境中的突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3页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洋中学丁晓文[教学目标] 1.知道“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币制改革”、“改订新约运动”的时间和大体内容。通过串联、整合有关史实,了解1927-1928年中国各个政权的分合演化。 2.联系22课所学内容,分析讨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通过对“东北易帜”内容的简要介绍理解其对时局所产生的影响。阅读材料,了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的社会背景和影响,进而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3.国共共同领导的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的大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却由于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派的叛变,最终失败。从1928年到1935年,国民党进行的内政外交改革虽然没有能够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经济上尤为明显,而真正的国运转折则出现在抗战以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促进政治统一、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等举措的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说明: 1.从“宁汉合流”到“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却 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统一后的国民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推行了一些变革。币制 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改订新约虽然没有使中国成为真正 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毕竟收回了一些主权,在经济上也有显著的效果。而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迫使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在失去城市后最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 革命道路。这一系列过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走向影响深远,故以此作为重点。 2.受传统评价体系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片面关注国民政府镇压革命的残 酷性而忽视其内政外交上的改革举措对于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作用。币制改革基本实现了中 国货币的现代化,而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基于特定的历 史背景,中国在当时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肯定其功绩又了 解其局限性,同时不忘其对待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反动政策,需要培养学生拥有多元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公民的政治生活》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直击积弊、扶正祛邪,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依法反腐成为新常态,彰显中国共产党以“零容忍”立场将反腐败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务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肃查处,决不手软。这充分说明()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通过制裁犯罪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公民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只要不履行公民义务就要受到查处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只要违法犯罪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描述的是我国的() A.根本政治制度 B.国家性质 C.政权组织形式 D.民主主体 3.近年来,山东某县探索实施以“阳光理财、民主议事、群众公决”为主要内容的村级事务“两公开一会审”的管理制度,实现了村级事务村民自治。这说明() ①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 ②村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③村民通过民主形式管理村里的事务 ④村民自治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漫画《网议两会》表明()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职能 ③社会主义民主是全民的民主 ④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监督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表明() A.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B.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 C.履行义务必能实现权利 D.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的 6.下列对区县级人大代表的选举,认识正确的是() A.选民多、分布广的区县采取间接方式选举人大代表 B.区县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选民直接投票的方式进行 C.是选民间接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一种重要体现 D.采用差额选举方式可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7.某些人利用各种借口和原因,要求在我国全社会范围内推行直接选举,认为只有直接选举才能保证民主。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认为选举方式必须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2公民的政治生活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公民的政治生活》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公民法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 (2)识记我国公民法定的政治义务的内容。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2)引导学生处理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权利观、义务观,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公民法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政治性义务的内容。 (2)难点:把握政治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3、教法:复习导入法、事例讲述、设问法以及讲授法。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在前边《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节中,我们重点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国家的含义、性质、根本属性以及我国的国家性质与本质。 第二,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第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内涵 现在我们着重来回忆一下第二个方面的相关内容,至于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和第三个方面的内容大家课后去复习,现在老师来提问个问题: 我国的人民民主是如何表现它所具有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 教师总结: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等。其二,民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通过以上问题的复习呢,我们对我国的人民民主有了更深的记忆

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1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A —理解、略记;B —理解、强记;C —理解、强记、运用。为所有同学必须强制识记的重中之重。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①②③④ 广泛真实的民主 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B 我国的国家性质 (国体)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人民民主的特点 广泛性 (1) 主体的广泛性 (2) 权利的广泛性 1、制度、法律、物质保障2、也表现在:3 、人权方面 政治权利 和政 治义务 地位: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特点: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义务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可推卸的。 政治权利 (1)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表现①②③: (2)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①关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②怎样做: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权利; 另一方面树立义务意识,真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当发生矛盾是,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C B 真实性:政治义务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识。公民有依法选举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举为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2) 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政治自由是相对的)。地位: (3) 监督权: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包括: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 参与政治生活 的基本原则 C B (1)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2) 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 (3)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

国民政府与抗战

国民政府与抗战 努力与估计 作者: 黄如 郝旭奇

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 月18日~1949年4月23日 ),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 政机关,由以蒋介石为核 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 1948年“行宪”后改称总 统府,代表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利益的军事独裁政府。

政治政治统一蒋介石独裁宣言 编制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结构

北伐战争 时间 192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继续北伐,并将所辖部队划分成4个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兼)、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任总司令。 意义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是北伐战争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基础.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 ?防御阶段指的是37年全面抗战始到武汉失陷这一段时期。从卢沟桥抗战打响第一枪,到淞沪战场中日双方尽遣主力大打出手。国军打的可谓是英勇顽强。近百万国民政府的精锐军队除汤恩伯兵团在华北地区与日军周旋外,尽数投入于上海战场。三个月下来,兵力消耗巨大,直接导致之后的南京保卫战失利。华北战场投入的中央军主力部队不多,主要采取迟滞性战术。山东地区韩长官不战而逃导致整个山东失陷,但五战区在台儿庄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胜仗。虽然之后日军兵围徐州,但国军巧妙的退离徐州,兵力并未受到损失。而另一路进犯山西的日军在忻口与国军鏖战月旬,虽取得太原,但伤亡巨大。

?战略相持阶段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比较积极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这个时期国民党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制造了多次反共的“摩擦”事件。国民党内外政策不断倒退。由于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改变,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姓名: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学习目标】 (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自主学习】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中共三大:①时间、地点:年月,。 ②内容: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党合作,建立战线。 ③方针:共产党可以以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共产党在______上、 上、__________上保持性。 2、国民党“一大”:①时间、地点:年月,。 ②内容:大会接受共产党的________的主张,确定“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③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与中共的政治纲领基本一 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为基础的战线 正式建立。此后,中国进入运动时期。 二、黄埔军校 1、时间:年月。 2、创办人:。 3、主要领导:孙中山任,蒋介石任,廖仲恺任,任政治 部主任。 4、特点:黄埔军校把教育和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 养学生的思想和精神。 5、性质:黄埔军校是一所合作的军事学校, 6、作用:为________培养了大批______________骨干。 三、北伐战争 1、时间:1926-1927。 2、目的:打倒列强(反),铲除军阀(反)。 3、总司令___________。 4、主要对象:、、。 5、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主战场)。 6、事迹:独立团为国民革命军第军赢得“”美誉。 7、结果: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便从流域打到流域,威震全国,沉 重打击了的统治。(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孙中山逝世: .3.12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公开破坏国共合作。 2、“四一二”政变:1927.4.12蒋介石借口“”,在大 肆屠杀_______和________,制造了“四一二”政变。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7.4.18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4、“七一五”政变:1927.7.15 _______在____________ 制造了“七一五”政变,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5、“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迁到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南京国民政府 的建立与“宁汉合流”,标志国民党统治建立。到1949年,统治中国共__ 年。 6、东北易帜: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炸死后,张作霖的儿子就任东北三省 保安总司令,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 帜”。东北易帜标志南京国民政府在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d、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a、发展概况: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b、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公民的政治生活》练习题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的国家》练习题 主备人:高一政治组 2013-2-18 1. 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将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原来的4∶1改为1∶1。这一修改的意义在于。 ①从制度层面消除城乡选举差别②在立法和制定重大决策层面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 ③拓宽农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④保证人大代表平等地行使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的刑事诉讼法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等方面增加了有关“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的这一修改。 A. 体现了人民民主、司法独立的要求 B. 构建了公民实现基本权利的法律体系 C. 立足于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保护 D. 体现了既惩治罪犯犯罪又保护了人权的法制精神 3.(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选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时“应当设有秘密写票处”。这一规定。 A.是对选民平等权利实现的保障 B.是对选民人格尊严权利的保护 C.是对选民自由表达意愿的保障 D.是维护选举秩序的重要措施 4.(2012沪9.)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下行使这一权利的是。 A.团员选举团支 部书记 B.村民选举村委会成员 C.工人选举职代会代表 D.选民选举区人大代表 5.(2012年山东20.)当前,我国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表达政治意愿,与政府进行互动。公民在使用网络参与政治 生活时应。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③理性参与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④依法对政府的工作行使质询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2009年高考广东卷)“你对国家的热爱更高于你对职业和薪水的追求。”这是某媒体对姚明回国参加奥运会的高度评价。姚明的行为体现了我国公民( ) A.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B.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原则 C.坚持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对等的原则 D.把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 7.(2011年北京30.)某高中生的下列行为中,属于参与政治生活的有 ①帮助居委会管理社区卫生②为班级患病同学捐款 ③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脑质量问题④在互联网上参与交通管理问题讨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2011年全国新课标16.)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因同一 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从而改变了以往因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导致死亡赔偿金计算标准不同的状况。这一法律规定的变化 A.坚持了公民权利至上的原则 B.实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C.消除了公民的身份差异 D.体现了对公民平等权利的尊重 9.当前,我国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表达政治意愿,与政府进行互动。公民在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应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③理性参与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④依法对政府的工作行使质询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0.(2009年山东19.)某小区有些居民晚上经常一起打牌娱乐,影响乐一张姓居民的正常休息并引发争执,居民委员会就此

国民政府与抗战时期的军人优抚_江红英

国民政府与抗战时期的军人优抚 江红英 内容提要 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抗战的需要,针对军人和军人家属,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军人优抚政策和措施, 主要包括3项内容:一是军人的伤亡抚恤;二是优待军人的措施;三是优待军人家属的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内容繁多,目的在于安抚军人及其家属,支撑抗战。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政策和措施却打了折扣。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抗战 军人优抚 1936年3月1日国民政府实施的《兵役法》规定,兵役分常备兵役和国民兵役两种:“常备兵役分为现役、正役、续役。平时征集年满二十岁至二十五岁之男子,经检定合格者,入营服现役,为期三年, 除上等兵及特种、特业兵外,均满二年归休,轴重运输兵满半年得归休。正役以现役期满退伍者充之,为期六年,平时在乡应赴规定之演习,战时动员召集回营。续役以正役期满者充之,其役期自转役之日起至满四十岁止”;“男子年满十八岁至四十五岁,在不服本法所定之常备兵役时,服国 民兵役。平时受规定之军事教育,战时以国民政府之命令征集之。”①根据《兵役法》的限定,军人这 一概念除包含上述常备兵役和国民兵役人员外,还包括军法官、军用文官、军用技术人员、政治训练人员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人优抚政策即针对上述人员而定,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体现在伤亡抚恤与各项优待军人及其家属的措施上。 一 伤亡抚恤 北洋政府时期已经相当关注军人伤亡抚恤问题,颁布有《陆军平时恤赏暂行简章》、《战时陆军恤赏简章》等法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专门在军事委员会下设立抚恤委员会管理军人优抚事务,各省也相应设有优抚处。全面抗战爆发以前,国民政府分别于1934年8月16日颁布了《空军抚恤暂行条例》,1934年10月16日颁布了《陆军平战时抚恤暂行条例》,1935年1月31日颁布了 《海军平战时抚恤暂行条例》 。②上述这三个条例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军人伤亡抚恤的基本依据。但随着抗战进入长期持久状态,原有条例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国民政府于1940年9月27日修正了《陆军抚恤暂行条例》,于1942年4月22日修正了《海军抚恤暂行条例》。之后,又于1943年8月31日颁定《空军抚恤条例》,于1944年3月23日颁定《陆军抚恤条例》和《海军抚恤条例》 。· 67·①② 《兵役法规汇刊》,四川省档案馆藏3–259/1号卷,1938年7月。参见《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三、四册(军政),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试述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

经济管理视野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后改为北平)后,即宣告全国统一基本完成,“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所谓“训政”,就是国民党训练人民行使政权,实质是推行国民党一党专政,“以党治国”。 一、训政制度的确立 训政源于约法之治,早在1906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正式提出“革命程序论”,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分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时期。1在1914年7月的《中华革命党总章》中进一步指出:“本党进行秩序分为三时期:一、军政时期,以期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二、训政时期,以期以文明治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三、宪政时期,以期俟地方自治完备之后,乃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法委员会,创制宪法;宪法颁布之日,即为革命成功之时。”2至1924年《建国大纲》颁布,这一理论最终得以系统和完善。 训政时期是孙中山“革命程序论”中,始终坚持所不可替代的阶段。如由军政时期蹴至宪政时期,会产生三个流弊,“第一为民治不能实现,第二为假民治之名,行专制之实,第三则并民治之名而去之”。3“不经训政时代,则大多数人民久经束缚,虽骤被解放,初不了知其活动知方式,非墨守其放弃之故习,即为人利用陷于反革命而不自知。”4由此,训政阶段是实现宪政的必经阶段,以“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完全责任”。“以党治国”是其核心理念。 第二次北伐的告成,宣告国民党基本实现了政权的统一,但其内部派系众多,政治思想纷杂,所以对国民党来说,当务之急是“至少要先维持一个统一的局面”。1928年8月7日蒋介石发表《今后贯彻革命实行主义之主张》的谈话,主张“以党治国”、“以军治国”,又于8月9日发表《对时局意见书》,指出:“既曰以党治国,则政府与行政人员,断不能离党而独立”。与此同时,远在欧洲游历的胡汉民、孙科等人就致电谭延闿、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向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提出《训政大纲草案》,其原则有三:“一、以党统一,以党训政,培植宪政深厚之基;二、本党重心,必求完国,应有发动训政之全权,政府应负责行政之全责;三、以五权制度,作训政之规模,期五权宪政最后之完成。”随后,胡汉民又完成了《训政大纲说明书》,指出“于建国治国之过程中,本党始终以政权之褓姆自任”,强调“以党治国”。因而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议训政开始,“遵照总理遗教”,“颁布约法”,五院制逐渐实施。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上,通过了胡汉民、孙科等提出的《训政纲领》。内容主要有六条:“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开始,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托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决行之”。 《训政纲领》的通过与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国民党训政制度的确立。1929年3月13日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以孙中山所著“《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和《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为训政时期中华民国最高之根本法”。 二、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8年10月8日国民党公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了试行五权制度的具体方案,五院制正式实行。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胡汉民、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分任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院长,冯玉祥、林森、张继、孙科、陈果夫分任五院副院长。五院各司其能,其中行政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司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是最高考试机关,独立行使考试权;监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五院制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国家大权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就是民权,治权就是政府权。首先是人民有权,这些权利通过县自治和国民大会得到制度保障;政府有能就是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共同组成中央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实行五权分立的五权宪法,五院各司其责并对国民大会负责。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治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不同,是要在直接民权的基础上,建立“万能政府”,其中五权分立强调的不是政府权力之间的制衡,而是集权下的分工。按照孙中山的设计,五院制的建立应当在宪政时期。对于训政时期究竟以何种形式建立政府并无详细论述。训政时期五院制的建立,是在胡汉民的主张下成立的。训政时期的五院与宪政时期正式的五院制是不同的,训政时期的五院统一于国民党的党权之下,即“国民政府是五院的集体,对于政治会议的决议统一要绝对地遵守”。正如有关决议所称“中国国民党独负全责”。 三、《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出台 国民党推行的“以党治国”的“训政制度”,并没有像预想的那 试述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 卢艳香 (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 摘要: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底定平津,全国统一基本实现,训政开始。国民党各派系在训政制度确立过程中,展开新的斗争,直至1931年5月由蒋介石力行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从而成为国民党统治全国的法律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的考察,有利于对该时期国民党政党政治状况有所了解。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五院制 83 --

2020年高中政治 人教必修2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单元整合 教案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前挂后联 1.从五个角度理解我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角度地位 国体与公民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决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决定了我国公民可以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国体与政府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决定了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切实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国体与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国体与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一致,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只有保持“两个先锋队”的先进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才能领导和治理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角度地位 国体与民族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在民族问题上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体与外交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了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人民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3.我国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1)为什么要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创新民主形式,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