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民国时期山西村政研究

民国时期山西村政研究——以阳曲县为例摘要阎锡山于 1917 年到 1937 年在山西推行的村本政治,是民国时期国家政权自上而下对乡村社会进行治理与建设的典型之一。
阳曲县作为当时山西省会,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且是村政建设的第一批试点县之一。
本文以山西村本政治为研究对象,选取阳曲县为个案,通过对村政在阳曲县推行过程与结果的分析,考察了村政推行对山西农村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文章把村政建设中政治方面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首先,是以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下沉为视角,对阳曲县清查户口、区村编制、村公所与村民会议的建立、村长的职责与选任等进行阐述与分析,再现了二十世纪初山西军阀政权对乡村社会行政控制加强的过程。
其次,从社会秩序调整的角度来看,在省当局的主导下,新建立的乡村政权通过整理村范、制定村禁约、建立村民团体和提倡“村公道”与“村仁化”对乡村社会秩序进行了整顿与调节,以期达到阎锡山所希望的“村村无讼”的目标。
对村政中发展乡村经济内容的论述,主要是通过把山西省当局颁行的相关法规条文与阳曲农村发展乡村水利、植棉、种树、畜牧等经济事业的有关举措及执行情况相结合,分析了这些举措对发展农家经济的促进作用与实际成效。
村政的内容还包括发展乡村教育与改良社会陋俗。
就阳曲县发展乡村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说,村政推行中乡村小学校举办了不少,但由于经费、师资等匮乏,效果并不理想。
就禁烟与禁缠足来讲,山西当局特别是阎锡山进行了大力推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外部环境与村民认识的局限,并未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阳曲村政建设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运用国家政权,广泛调动乡村社会力量,并注重道德教化来推进村政建设的顺利进行。
阳曲村政建设建立了现代化的乡村行政组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教育的进步,改良了社会生活陋俗;但其指导方针、实施过程及组织实施者本身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山西村政对乡村社会的影响主要是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的进一步渗透,强化了军阀统治基础,却没有改变乡村社会的生产方式。
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的恢复

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的恢复民国初期,山西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乱和动荡,导致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
通过政府的努力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山西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以促进山西经济的恢复。
其中包括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以促进农业、工业和贸易的发展。
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
通过改良土地制度,提高农民的土地产权和利益,激励农民进行生产。
政府还积极引导和支持工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家投资兴业。
政府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积极开放山西的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增加外汇收入。
山西的人民积极参与到经济恢复中来。
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积极劳动,推动生产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农民大力开垦土地,采用新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工业方面,工人们努力工作,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工业的发展。
在贸易方面,商人们积极开展进出口贸易,开拓山西的市场,增加经济收入。
他们的辛勤努力为山西经济的恢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国际援助也为山西的经济恢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国内外各方的帮助下,山西得以引进外资和技术,加速经济恢复的进程。
外国资本投资了一些重要的工业项目,帮助山西实现了工业化的跨越。
外国技术专家也积极向山西传授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山西的生产水平和竞争力。
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的恢复是政府、人民和国际援助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通过政府的积极政策、人民的努力工作和国际援助的支持,山西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由于种种原因,山西的经济恢复并不完全顺利,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但无论如何,山西人民始终保持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山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民国经济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建构经济史是一门介于历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历史研究的基本观念与方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料考据、实证等,是史学研究者的基本素养。
但是,经济史研究不应只像政治史研究等,满足于将历史现象弄清楚,还要进一步分析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揭示经济运行的方式及其机制,只有弄清这些联系与方法,才能真正明晰唯物史观的深层内涵,这就需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概念、方法来分析历史上的经济现象,进行科学解释。
近代异域之风的东渐,老一辈学者对理论与方法的重视,对近代经济史研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改革开放后的一批学者,运用西方与自生的新理论与方法,或进一步拓宽视域,或对老问题重新加以解释,不仅使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也为文革后的近代经济史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本世纪以来,国外经济学与经济史理论方面的著作纷纷被译介到国内,再次引起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潮,呈百花齐放之势。
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史方面的国外汉学名著如黄宗智的姊妹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马若孟的《中国农民经济》等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同时也为国内研究开拓新视角、新领域、新内涵。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基本研究范式与思考由于经济史学的特殊性,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前存在两种主要范式,一种偏重历史学方法,注重文献诠释和史料考证;一种偏重经济学方法,注重经济理论和数量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在经济史研究中运用经济学范式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而在具体的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和史学范式的冲突也引发了双方学者的争论、困惑与思考。
在此基础上,学者认为两者亦有明显差异。
其一是经济学研究往往简化个体特征,在某些假设前提下、理论框架基础上,通过抽象、演绎寻求数据分析下之共性。
而历史研究更注重还原研究对象真实的一面,通过对史料的挖掘,突出研究对象的个性和差异。
其二是强调“述而不作”。
注重史料的更多、更新,史实的更真、更全。
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的恢复

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的恢复
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的恢复是一个繁忙而艰难的过程。
在清朝末年,山西经济几乎完
全崩溃,贫困和落后成为山西的标志。
在民国初年,山西省政府和各级领导积极采取措施,着手改善山西的困境,重新振兴山西经济。
政府积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尊重市场经济,鼓励民间投资。
这一政策有力地激发了
山西省的经济活力,促进了山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一时期,山西出现了大量的私人企
业和工厂,极大地改善了山西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是山西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因此政府积极促进农业生产
的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如加大农业投入、鼓励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推广
新的农业技术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提高了山西的农业生产水平,也为山西的经济恢复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政府还大力发展了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是山西省的另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因此政
府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改善山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了一批高
速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运输设施,大大提高了山西的交通运输水平,也为山西的经济
恢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的恢复是一个繁忙而艰难的过程,但是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山西
的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此过程中,政府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
业和教育产业,使得山西的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也为山西的经济恢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山西省能够继续发扬这种精神,进一步推动山西经济的发展。
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的恢复

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的恢复【摘要】民国初期山西经济在战乱过后陷入困境,但通过农业的重振带动经济复苏。
工商业的崛起促进了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助力经济增长。
教育事业的兴盛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这些措施使民国初期山西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通过种种努力,山西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的恢复经历了困难和挑战,但最终成功克服了困境,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山西经济,民国初期,恢复,战乱,农业,工商业,交通基础设施,教育事业,成就,基础。
1. 引言1.1 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的恢复概述在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由于战乱持续不断,民不聊生,山西的经济陷入了困境,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在新政府的领导下,山西经济开始逐渐恢复。
在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下,山西经济逐渐实现了复苏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的重振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使得山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升,农民收入得以增加,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工商业的崛起也为山西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强大动力。
政府大力支持工商业发展,促进了山西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复苏。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山西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极大地方便了物资流通,促进了各地经济的融合与发展。
教育事业的兴盛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山西的经济复苏奠定了人才基础。
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的恢复取得了显著成就,种种措施为山西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山西经济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 正文2.1 战乱过后山西经济陷入困境战乱过后,山西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在清朝晚期和辛亥革命时期,山西遭受了数次战乱和外族侵略,这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瘫痪、商业活动的停滞以及基础设施的损毁。
许多农田被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粮食供应紧张,市场失去了活力。
工商业遭受破坏,许多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增加,经济形势一片萧条。
浅谈新生活运动与1930年代晋南民众社会生活论文

浅谈新生活运动与1930 年代晋南民众社会生活论文浅谈新生活运动与1930 年代晋南民众社会生活论文新生活运动是民国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该运动于1934年2月在南昌兴起后,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遍及全国城乡的社会运动。
作为一场由政府主导的道德和日常生活改良运动,新生活运动对国民生活的改造产生了广泛影响。
山西省通过开展“清洁”运动、改革社会陋俗、推行社会教育等措施,从各个方面对国民生活进行了改造。
探讨晋南地区的新生活运动,尤其是抗战前新生活运动的情况,有助于了解山西省实行新生活运动的特点,把握抗战前山西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
一、“清洁”运动与卫生防疫“清洁”是新生活运动第一期工作的重点,也是新生活运动的标志。
民国时期大多数中国人卫生意识淡薄,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体弱多病,生活环境也脏乱不堪,为改变这一状况,增强国民体质,新生活运动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着手,推行清洁运动。
为达到“清洁、整齐”的目的,各地广泛进行大扫除,整治街道市容,城市面貌大有改观。
比如,荣河县(今万荣县)鉴于“县城各街巷,低洼不平,一遇天雨,积水难除,臭气逼人,殊有悖于清洁”,组织民众义务劳动,修理平坦,并为排除各街巷积水起见,特建设蓄水池一处,这些举措有效地改善了市容市貌。
临汾县“以市面日渐繁荣,市容自宜积极整理,特推由公安局负责指导,墙壁有倾斜者,督饬拆修。
”除此之外,各地还制定相关细则,规定民众的行为举止,衣着打扮,以求规范统一,遵守规矩。
比如行人如何行路,人力车夫如何着装都有专人监督。
“至街市行路训练,官警纠正指导,亦颇努力……又人力车夫,已制有号褂车牌各八十五件,编号注册,无此项褂牌者不得拉车,以重秩序,而便行旅。
”传统的集市分散于街边,影响交通和卫生,以卫生知识为指导创设一个新型的空间将其集中起来,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这种方法就是建设近代意义的市场。
荣河县在推行新运过程中,就注重了对公共市场的开辟与管理:“县城附近人民,每逢四九两日,齐集城内,藉作交易,惟苦无一定地点,陈列街巷,道为之塞。
民国时期生活水平

民国时期生活水平
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人开始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寻求更
好的生活。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化也逐渐兴起,许多人开始从事工业和手工业,这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
此外,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新的职业也出现了,如教师、医生、商人等,这些职业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然而,民国时期的生活水平并不尽如人意。
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许多人的生
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导致了生活成本的上升,许多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由于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也日益扩大,许多人生活在贫困和艰难之中。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的生活水平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随着新的教育制度的建立,许多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为他们的未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许多新的科技和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国,这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和娱乐。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生活水平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尽管人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也在不断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一种宝贵财富。
民国初年的雁北地区,城市人口不足七万人,其中一县城仅仅六百人

民国初年的雁北地区,城市人口不足七万人,其中一县城仅仅六百人民国元年五月以前,大同府管辖七县二州二厅即:大同县、怀仁县、浑源州、应州、山阴县、阳高县、天镇县、灵丘县、广灵县、丰镇厅、兴和厅。
民国元年五月,县一级机构凡称为州和厅的均改为县,同时府一级行政区划消,县归道管辖。
现今山西省境内分为三个道,即冀宁道(阳曲县)辖四十三县,雁门道(代县)辖二十七县,河东道(安邑县)辖三十五县。
其中雁门道辖县有:大同、怀仁、山阴、阳高、天镇、广灵、灵丘、浑源、应县、右玉、左平鲁、朔县、马邑、宁武、偏关、神池、五寨、忻县、定襄、静乐、代县、五台、崞县、繁峙、保德、河曲。
而后期的雁北地区则为十三县:即大同、怀仁、山阴、阳高、天镇、广灵、灵丘、浑源、应县、左云、右玉、左平鲁、朔县。
大同大同县城:民国大同是不称“市”的,是大同县。
原为大同府首县,民国元年五月裁府留县,是当时山西西北部最大的城市。
城区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方圆大约八里,城墙高两丈,宽约四米,共有四门即东和阳、西清远,南永泰、北武定。
城区以四牌楼为中心,街道向四面延伸,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道绵绵巷”一说,其西街大府巷一带为府城最繁华处。
外城有北门外及南门外两城。
内外城相加总人口为五千四百户,人丁三万一千余人。
怀仁县城:怀仁位于应县西北六十里、大同西南八十里。
城方圆三华里,高三丈五尺,为明代洪武年间以土筑城,万历年间重修。
民国期间城墙就以坍塌,到处为残垣断壁,东西各开一门,街道宽九米,泥土路凹凸不平,居民为二百多户,人丁一千有余。
城址为平原,土地平坦,远不见山,为大同府城南门户,南可达山阴、东南至应县、西北达左云,为交通要道,大车、牛、马均可畅通无阻。
应县城:应县位于大同南面,在山阴县东北,怀仁县城东南,各距六十华里。
附近一带系干旱耕地,树木稀少,黄尘滚滚,降雨极少,为大陆性气候。
应县城有居民四百余户,人口二千七百左右的小城市,城方圆五华里,高三丈五尺,东、西、南各有一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9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9 年第 1 期
誉, 教育颇发达, 受教育的颇多; 人知自好, 鲜蹈法犯刑之事。人民质朴勤勉 。! 而且, 在近代后期, 整个山西地区基本上一直处于阎锡山的管辖之下, 军阀势力单一, 统治权相对集中, 再加上阎锡山在 统治初期曾踌躇满志, 致力于 村制 改革, 因此, 整个山西的社会秩序相对较为稳定, 在全国农村社会 不断衰败的过程中, 山西的农村和农业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短暂复兴, 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农村生产 及生活状况也有一定的改善。 从 1932 年到 1937 年的这五年 %%全省的农业经济有很大发展 。∀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 当时山西农村社会短暂的繁荣也可以寻出一些蛛丝马迹, 如∋太谷县志(中记述: 民国七年秋, 余来守太谷, 入其境, 见村落缜密, 有民物殷阜之象 %%及于此邦人士接洽, 兼讨求其掌 故, 知人才辈出 %%洵风淳俗厚, 泱泱乎犹有陶唐氏之遗 。#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张启耀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300071)
内容提要: 南京政府前期, 统治山西的阎锡山政府曾在农村地区实施 村制 改革, 产生 过一定影响。在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不断衰败的过程中, 山西的农村和农业曾出现过一定程 度的短暂复兴。但由于阎锡山政府的军阀本质和持续不断的军阀战争, 再加上世界经济危 机的影响, 山西农村社会陷入了贫困破产的境地。通过揭示这一时期山西农村社会的面貌 并对当时山西农户收支状况、生活状况和债务状况的深入研究, 清晰再现了抗战前十年山西 农民陷于贫困甚至濒于死亡的真实生活状况。
申报年鉴社编: ∋申报年鉴( , 1936 年版, 第 898 页。
& 120 &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具体就南京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而言,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以真实的史料对之进行详
细论证与分析。
( 一) 农户的收支状况 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状况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尺度。由于土地又是农户收入的唯一或者说最主
要的来源, 因此下面先来通过观察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山西农户的耕地占有量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
年收入状况, 先来看表 1。
表1
抗战前山西省各阶级阶层占有土地表
阶级 阶层
户数
户数 占总户数%
人数
人口 占总人数%
占有土地
亩数
占总亩数%
总计
173 767
100
732 311
10 0
2 746 506
100
再以当时晋北的大同、阳高、天镇 3 县为例。伴随着阎锡山军阀战争的继续和地主阶层对农民剥 夺的加剧, 进入 20 世纪 30 年代, 这 3 地的土地集中程度日益严重。到 1936 年为止, 在农户中, 佃农、 雇农已占农村人口的 31% , 没有土地的农户则占到 43% 。即使有土地的农户也只占土地的 8 5% , 且 有 41% 是贫农, 而占人口 29% 的地主富农, 却占有 76% 的土地。!
不过, 阎锡山的 村制 改革并非治本之策, 它重在于对农民进行军事化管理以为其所充分利用, 而并非真心为农民疾苦着想, 而且 土地村有, 在农村改造的课题之下是一副暂新的面目, 但是, 还是 一套旧戏新做 。∃ 即使有些措施在农村有一定使用价值, 但它们往往强调和重视的又只是一些经营 农业的小技巧, 所以所谓的改革实际上作用并不大, 再加上阎锡山穷兵黩武的军阀本质以及出于保护 自身地位而把自己仅有的一点改革成果用于支付持续不断的军阀战争的费用, 致使 山西一省自军兴 以来, 民穷财尽 。) 如果稍遇到自然灾害, 农村经济便彻底崩溃。南京政府行政院文件中曾记载了 20 世纪 20 年代末晋南灾荒的情况: 全省之灾以河东为重, 河东又以西南两方面为极重 %%十七年 大旱夏秋两季均颗粒无收 %%亲见妇孺遍野掘草根剥树皮以为食, 若今春再旱, 则全年又成凶荒 。∗ 更为惨痛的是, 在进入 30 年代后, 全省地价大跌, 山西上等水田每亩平均为 42 92 元, 比全国的平均 水平 76 4 元低 33 48 元。上等旱地在全国平均为每亩 42 3 元, 山西为最低, 每亩仅 15 94 元 。+ 极 度贫困的农村经济引起了农村社会的日益动荡, 原来那种 风淳俗厚 和 民物殷阜 的农村社会已经 看不到了。虽然山西具有如国民政府所极力标榜的 模范省 形象和地方政 府极力推崇的 讲究村 范 , 但是统治阶级仍然在慨叹 乡村之安宁尚觉有逊于曩昔 %%吾人甚希望有地方自治责任者力谋 改善区村之现状以树之风声也 。, 如果到山西中部看看, 那么一片一片的废墟荒丘, 便会呈现在你 的视野中 。如在上文提到的太谷县, 北堡村在六十年前, 村中有一千三百户人家, 三十六家大小商 号, 房屋有一小部分是瓦房, 其余多是楼房 % %而今呢! 只有去从废墟中找人家。共计残存的人家, 只有六十户, 商店连一家也没有了 % %据事实: 这些人家, 绝少迁移, 大部分都是死亡了 。− 这些都 是当时学者站在客观公正立场上对山西农村社会的真实写照。
这一时期, 山西农村同样呈现一派衰败的景象。但是,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 在阎锡山统治的早期, 山西地区有一些周围其他省份所没有的特殊之处。由于 晋民性俗 % %民国以来, 又夙擅有模范省之
! 悲笳: ∋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 , ∋中国农村( 1936 年第 6 期。 ∀ 王毓霖: ∋经济统计提要( 序言, 1935 年版, 出版社不详。 # 董汝舟: ∋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 ∋新中华杂志( 1933 年第 9 期。 ∃ 何冰: ∋今年国内外经济之展望( , ∋申报( 1934 年 1 月 1 日第 38 版。
关键词: 山西 南京政府前期 农户生活水平
近代农村社会经济一直是史学界的热门研究话题, 相关成果已有不少, 其中, 对华北农村社会经 济的探究尤其显示了蓬勃的学术生机。笔者仍感觉其中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尤其是在近代 山西农村社会研究领域, 目前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不仅相关成果不多, 而且仅有的一些成果 并不是被作为专题述及, 而是穿插、渗透在其他相关研究领域中。这种状况促使笔者决定以探究近代 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为突破点, 对整个近代的山西农村社会经济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是其中一阶段性 的学术成果。
& 121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9 年第 1 期
表2
1934 年山西省农家收入多寡各组户数百分率表
调查户 总数 49. 9 元以下
50 . 99. 9 元
100. 149. 9 元
再来看农户的收支状况。据 1934 年初, 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 4 省 55 县 60 万的农户进行了调 查, 结果显示, 收支有余者占 28% , 相抵者占 34% , 不敷者占 38% 。∀ 从这一档案资料中可看出, 全 年入不敷出的农户占到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当时一些学者对农家的收入进行过实地考察和报 导, 认为 中国农家有百分之三四或三分之一的周年收入是在七六. 五元左右了 。# 山西的情况与此 基本相似, 这一点可以通过表 2 得到印证。
一、抗战前的山西农村经济
山西省深处内陆, 由于四周群山大河环绕的特殊自然环境和历来形成的独立封闭、安于统治的民 众心理, 因此在整个近代时期各方面的变化并不大,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对沿海地区来说较为迟缓, 体现出典型内陆省份的特点。时人有评论说: 山西的一切, 所谓娘子关内的事情, 自来对于国人就是 一个大谜 。! 所以, 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研究和揭示抗战前夕山西农村经济状况及农民生活水平, 对于了解当时山西甚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情况是很有必要的。
如表 2 所示, 在调查的7 076个农户中, 65% 的家庭年收入都在 99 9 元以下, 而能达到 200 元以上 的仅占农户总数的 11% 左右。
! 天津∋益世报( 1936 年 5 月 30 日。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 5 辑第 1 编第 7 册,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37 页。 # 古 : ∋中国农村经济问题( , 上海中华书局 1930 年版。
赤贫
5 646
3. 25
19 829
2. 71
21 100
0. 76
其他
1 873
1. 07
7 729
1. 05
18 932
0. 69
公有地
.
.
.
.
756
0. 05
资料来源: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山西省档案 馆编: ∋太 行革命根 据地土地 问题资料 选编( ( 内部资 料) , 1982 年版, 第 11 页。 本表包括介休、祁县、阳曲、太谷、榆次、赵城、稷山、平定、盂县 等 9 个县部 分村材料和晋西北 20 个村、晋 北 101 村、晋东南 123 个村的 材料。
二、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卓有成效, 但农村的整体贫困化是毋庸置疑的, 山西农村 也不例外。就连统治山西的阎锡山本人也说: 年来( 按: 指 1935 年以来) 山西农村经济整个破产, 自 耕农沦为半自耕农, 半自耕农沦为佃农雇农, 以至十村九困, 十家九穷 。
! 周宋康: ∋山西( ( 分省地志) , 上海中华书局 1939 年版, 第 77 页。 ∀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 ∋山西通史( ( 第 7 卷下编)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山西省图书馆藏, 第 464 页。 # 刘玉玑、仇曾祜修, 胡万凝纂: ∋太谷县志( ( 第 1 册) 序言, 成文出版有限公司据 1931 年铅印本影印。 ∃ 邓达章: ∋评阎锡山之土地村有论( , ∋中国经济( 1935 年第 12 期。 ) 1929 年 4 月行政院档案∋王瑚报告晋绥两省灾情给行政院的呈文( ,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 5 辑第 1 编第 7 册, 江苏古 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474 页。 ∗ 1929 年 4 月行政院档案∋王瑚报告晋绥两省灾情给行政院的呈文( ,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 5 辑第 1 编第 7 册, 第 473 页。 + ∋农情报告(1935 年 12 月第 3 卷第 12 期,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全宗号 36 . 2, 案卷号 165。 , 景定成主修: ∋安邑县志( 卷 1∋区村考( , 1934 年 2 月编修,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馆藏, 第 8 . 9 页。 − 荫萱: ∋山西中路农村经济底现阶段( , ∋中国农村( 1936 年第 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