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城市设计现状调研——建筑篇
城市建筑调研报告

城市建筑调研报告一、引言城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提供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还承载着城市文化和历史的痕迹。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建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开展了一次城市建筑调研。
二、调研方法1. 现场考察:我们选择了几个重要的城市作为考察对象,包括北京、上海和广州。
在现场考察中,我们观察了不同类型的建筑,包括住宅楼、办公楼、商业建筑和文化设施等,并记录了它们的特点和外观设计。
2. 访谈调查:为了了解人们对城市建筑的认知和需求,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访谈调查。
我们采访了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居民和游客,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三、城市建筑的现状1. 城市建筑的多样性:城市建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有现代风格的建筑。
同时,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2. 建筑高度和密度:城市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一些城市的建筑高度相对较低,呈现出横向发展的趋势;而另一些城市的建筑高度相对较高,体现了纵向发展的特点。
3. 建筑功能和结构:城市建筑的功能和结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建筑不仅提供住宅和办公场所,还融入了商业、娱乐和健身等功能。
同时,建筑的设计也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
四、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1. 纵向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城市建筑呈现出纵向发展的趋势。
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2. 高科技应用:城市建筑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的应用。
智能化的建筑系统、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等技术创新正在改变城市建筑的面貌。
3. 融入环境:在城市建筑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与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们努力寻找并保护城市的自然特色,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4. 社会功能拓展:城市建筑除了满足人们的住宿和工作需求外,还承担起社会功能拓展的角色。
一些城市建筑结合了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和公共健身等功能,促进城市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建筑调研报告总结(5篇)

建筑调研报告总结(5篇)建筑调研报告总结(精品5篇)建筑调研报告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建筑调研报告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建筑调研报告总结(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建筑调研报告总结篇1建筑调研报告总结背景信息:本次调研的建筑位于市中心,建于20世纪初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该建筑为某公司所有,现计划对其进行改建,以适应现代商业需求。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该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对其进行改建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分析。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现场勘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
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建筑图纸等;现场勘查包括对该建筑周围环境的勘查、建筑结构的勘查等;专家访谈包括与建筑专家、商业顾问等进行交流。
调研结果:1.该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保护,对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对该建筑进行改建是可行的,但需要重新设计和施工,以满足现代商业需求。
改建的成本较高,需要仔细评估和规划。
3.建议对该建筑进行维修和保养,以保持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尽可能满足现代商业需求。
总结:本次调研对该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估,得出了可行的改建方案和建议,为保护当地文化和历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也提醒人们要重视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建筑调研报告总结篇2建筑调研报告总结:一、概述本次建筑调研报告的主题是某城市的一个历史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建于20世纪初,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这些建筑的使用情况、维护状况以及未来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二、背景这些建筑群建于20世纪初,是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建筑群包括许多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建筑,如中式、欧式、现代主义等。
这些建筑群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状这些建筑群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商业、住宅和教育等领域。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通用6篇)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通用6篇)城市建设篇1一、基本现状(一)城市规划工作有序开展。
据调研,城市总体规划评估报告已完成,待政府审查,人大审定,公示后报政府批准。
目前已邀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就规划大纲、功能分区、发展定位、发展规模、发展方向、重要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进行规划。
按照一主(沿口旧县)、一副(街子)三组团(飞龙白坪组团、万善组团、烈面组团)的三头并进城镇化发展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区域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规范产业聚集区,引导产业项目聚集组团发展等措施,有效增强了各区域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城镇面积达29.45平方公里、人口达28.57万,城镇化率提高1.4个百分点。
(二)中心城市框架不断拓展。
美丽家园、城市会客厅、城市综合体、沿口古镇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特别是美丽家园工程,将为武胜中心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城市会客厅将展示“江湾湖畔休闲城”的城市形象;县城“东扩、北拓、西进、南移”的各个项目正有力推进。
与此同时,武胜县以营造城市特色、优化人居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魅力为目标,倾力打造的“嘉陵翡翠,阳刚武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三)民生工程建设深得民心。
强化供水管理,确保市民喝洁净水、放心水,及时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全面推进一户一表改造。
城市综合供水能力、可靠性及管网水质进一步提高。
县城区自来水覆盖率达100%,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实现安全供水508.2万吨;加强供气管理,确保市民用上“安全气”,定期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充装气行为,规范燃气市场秩序。
积极推进燃气管网建设,县城区燃气普及率达92.5%。
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二、存在问题(一)旧城改造相对滞后。
根据估测,全县旧城区占全县城区面积约12%,居住人口约1万人,历经多年的发展,现在呈现出房屋破旧、交通拥堵、市政基础设施滞后、城市管理困难等问题,居住群众也迫切希望对旧城实施改造。
建筑情况调研报告

建筑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为了解市区内现有建筑物的整体情况,更好地规划城市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建筑情况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目的如下:1. 统计市区现有建筑物的数量和结构,了解建筑物分布情况;2. 调查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和功能分布,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3. 研究建筑物的建造情况和质量状况,以提高建筑质量和安全性。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
具体的调研过程如下:1. 实地调查:我们派遣了一支专业的调查团队,对市区内各个街道和社区进行实地勘测。
调查团队对每个建筑物进行了详细记录,包括建筑类型、建筑年代、建筑高度、使用情况等信息。
2. 问卷调查:为了获取更多市民的建筑使用情况和建议意见,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进行调查。
通过网上和纸质形式发放问卷,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市民反馈信息。
3. 数据分析:我们对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展示。
三、调研结果1. 建筑数量和结构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市区内总共有建筑物1500栋,其中住宅建筑800栋,商业建筑300栋,办公楼200栋,其他用途建筑200栋。
2. 建筑使用情况和功能分布根据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总结了市区内建筑的使用情况和功能分布。
具体如下:- 住宅建筑主要用于居住,其次是租赁和民宿。
- 商业建筑主要包括购物中心、超市和商业街。
- 办公楼主要用于各类公司和机构的办公活动。
- 其他用途建筑包括学校、医院、娱乐场所等。
3. 建筑年代和质量状况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我们对市区内建筑的年代和质量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
结果表明:- 许多住宅建筑年代较久,建造时质量有限,存在一些老化和安全隐患。
- 商业建筑和办公楼的建筑年代相对较新,质量较好,但仍需注意维护和管理。
- 其他用途建筑的建筑年代和质量状况各不相同,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
四、建议和措施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建筑质量提升:1. 对老旧住宅建筑进行维修和改造,提高安全性和居住品质。
建筑调研报告范文

建筑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宜居环境的追求,建筑设
计和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本文对一些典型的建筑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首先,我们选择了位于城市中心的一栋高层住宅楼进行调研。
通过
实地考察和与业主的交流,我们了解到该住宅楼在设计上注重了空
间的利用和采光通风,同时在外墙材料的选择上也体现了环保和节
能的理念。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停车位不足和公共
区域的管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建筑规划中得到解决。
其次,我们调研了一家新建的商业综合体。
该综合体在设计上融合
了现代艺术元素,使整体建筑显得时尚而富有个性。
在商业区域的
规划上,我们发现了很多创新之处,比如引入了智能停车系统和绿
色植被景观设计。
然而,一些商铺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这需要业
主和商家们共同努力,寻求更好的发展。
最后,我们前往了一家工业园区进行调研。
这个园区以生产和研发
为主,建筑风格简洁大方,同时在生产设施的布局上也体现了高效
和便利。
然而,园区内的环保设施和污染治理还存在一些不足,需
要加强管理和改善。
通过以上调研,我们发现了建筑行业在设计和规划上的一些亮点和问题。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调研和交流,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议,共同推动城市建设朝着更加宜居、环保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建筑设计调研报告范文

建筑设计调研报告范文《建筑设计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建筑设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人民生活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建筑设计的状况,特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市民对于建筑设计的认知和看法;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些著名建筑作品的设计特点和实际运用情况;通过专家访谈,我们获得了一些建筑设计领域的专业见解。
三、调研结果1. 市民对建筑设计的认知度较低,大部分人只关注建筑外观,对于建筑的空间布局、采光、通风等设计细节关注较少。
2. 部分建筑作品在功能使用和人文关怀方面存在不足,设计理念较为陈旧。
3. 一些新兴建筑作品在设计理念上颇具创新,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实际性能不足的问题。
4. 专家认为,建筑设计需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注重设计的实用性和环保性。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认识到了当前建筑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建议在建筑设计中应更加注重功能的实用性和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并提倡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同时,我们也呼吁市民应更多关注建筑设计的专业性和实际性,提升自身的建筑审美意识。
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善和发展。
五、展望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能够引起社会对建筑设计的重视和关注,引导更多人关注建筑设计的专业性和实际性,推动建筑设计在适应时代发展和满足人民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建筑设计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建筑设计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设计也有了新的要求和趋势。
本文将通过调研不同城市的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当前建筑设计的特点和趋势。
一、创新设计方式的实践在不同城市的建筑设计案例中,创新设计方式的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
例如,有些案例采用了可持续性思想,利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来实现建筑物的自我供电,从而降低环境压力。
还有一些案例中,设计师会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建模技术、光影实验等,来实现创新设计。
这些案例的出现,不仅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鲜的思路,也彰显了设计师创新精神的价值。
二、改变建筑功能多元化趋势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建筑的功能与之相应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在城市的住宅区,一些小型社区会借助文化或者商业元素,来丰富业主们的业余娱乐活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些社区会设立小型书店、画廊或者咖啡厅,满足了居民对文化与娱乐的需求。
此外,在一些商业设计项目中,也可以看到建筑的功能变得更加多元化。
例如,一些购物中心会结合餐饮和休闲等元素设计,满足消费者对购物之外的需求。
三、智能建筑技术的应用智能建筑技术是当今建筑设计中的又一大趋势。
这种技术集成了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智能化、便利化和舒适化的建筑设计。
例如,在家庭设计方面,当代智能家居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来感知房屋内部的环境状况,提高居住舒适度和安全性。
在商业建筑设计方面,智能建筑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商家们的装修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促进节能减排,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不断升级,建筑设计在创新、多元化、智能化等方面不断迈进。
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设计的特点和趋势,旨在为设计行业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规划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建筑设计调研报告建筑设计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为了了解当前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研,以了解广大市民对于建筑设计的认知和需求。
我们在市区随机选择了500名市民进行调查,并采用了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等方式收集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市民对于建筑设计的意识正在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的市民认为建筑设计对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有重要影响,其中大部分市民能够理解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目的。
2.市民对于建筑设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市民对于建筑设计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绿化和公共空间,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二是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三是打造具有特色和创意的建筑,提供艺术和文化享受。
3.市民对于建筑设计的质量存在一定的不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的市民对于目前的建筑设计质量表示不满意,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缺乏创意和特色,以及建筑材料和工艺的不合理选择。
四、调研分析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建筑设计行业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1.设计理念与需求不匹配。
市民对于建筑设计的需求逐渐多样化,需要的不仅仅是实用和舒适,还希望能够融入绿色和文化元素等。
然而,一些建筑设计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缺乏对于市民需求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2.设计创意和特色不足。
目前的建筑设计在整体风格和外观上缺乏独特性和创意性,大量的建筑形式呈现出同质化现象。
这不仅不能满足市民对于美好居住环境的追求,也不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3.建筑材料和工艺的选择不合理。
有些建筑设计在选材和施工工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的结果是建筑质量和功能的不稳定性,影响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和体验。
五、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建立多维度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师需要加强对于市民需求的研究和了解,提升自身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模式,追求更多元化的设计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周边环境要素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A广场
B庭院花园
C构筑物
D树木
E无
F其他
调查的314座建筑中,仅有 146座是没有景观点缀,且大 部分的景观点缀为树木和庭 院花园。但实际上,这些庭 院花园大多质量不高,点缀 效果十分有限。
3.12 建筑周边环境
2 人文环境
180 160 140 120 100
室内外高差不大,入口处 有二三级踏步, 可防止雨 水进入,门前的踏步也往 往成为居民聊天的空间。
室内外高差不大,入口处 以缓坡处理,居民进出感 觉自然舒适,且方便室内 停放的自行车或电动车进 出。
居民进出感觉自然舒适, 路线一目了然、简便快捷, 但雨水一旦堆积容易漫进 室内。
室内外高差不大,屋子稍 稍低于路面,主要是分布 在714乡道两侧,形成一 定围合感,但下雨天雨水 会倒灌进室内。
1980年后 1950-1980
民国
清
3.4 真实性
基本保持原状的约 占88.7%,局部保持 原状的约占21.3%。
局部保 持原状
基本 保持 原状
3.5 建筑层数
仅一层的建筑占
1层
2层
近一半,2、3、4
层的建筑在地块
各处均有分布。
3层
4层
3.5 建筑层数
高于四层的建筑有4 座,其中5层3座,6 层1座。
1.2 整体认知
鸟瞰图1
1.2 整体认知
鸟瞰图2
1.2 整体认知
南立面图 东立面图
街巷空间分析
2.1 街巷整体风貌
石材 4%
泥石 39%
混凝土 57%
铺装
下水道
街巷基本都已硬质化,57%为混凝土, 39%为泥石,4%为石材。整体卫生状况 较好,排水系统沿建筑一侧分布。从整体 风貌来看,形成:传统民居巷道;多层现 代民居巷道;混合民居巷道以及主要交通 性街道几种类型的街道。
区级
无保护级别
0.16
空间品质优(三个或空间品质一般(三个 空间品质不佳(无空
以上空间要素) 以内空间要素)
间要素或较差)
0.24 民国及以前
1950年到1980年
1980年
损坏情况
0.12 基本保持原状
建筑倒塌破坏,骨架 破坏
建筑部分倒塌或破坏, 但骨架尚存,部分建 筑亦保存良好
根据查找相关的文 献,我们选取了如 下的指标体系对洛 场村的建筑质量进 行了分析。评价体 系有5个方面,每个 方面的权重不同, 且每个方面的梯度 分值设为0-6。
2.4 街巷通达性
最高等级的道路为714乡道, 东西走向过境,宽约10米,承 担对外交通功能。
承担交通功能的街道,除Y714 外,一般宽约4~5米,可通行 机动车,主要承担村庄居住组 团之间以及居住组团与对外公 路之间的联系。
兼具交通和生活 功能的道路一般 宽约3~6米,可 通行机动车。
生活功能的街巷 大多宽度小于2 米,仅可步行或 非机动车通行。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1天线——部分封闭街巷
1、传统民居连廊
部分传统民居通过连廊 连接,形成封闭的街巷 空间,有传统韵味。
2、新建新居 新建多层新居两侧出挑遮 雨棚互相遮蔽,且多采用 连廊联通,形成部分封闭 街巷空间
3、遮雨篷过渡出挑的两侧民居 街道宽度低于2m,两侧建筑遮雨棚 过渡出挑形成部分封闭的街道形态
3.13 现状总结
3.13 现状总结
根据查找相关的文 献,我们选取了如 下的指标体系对洛 场村的建筑质量进
行了分析。
3.13 现状总结
评价指标
功能延续性 保护级别 周边环境要素 修建年代
权重
评分标准
I级(5-6分)
II级(3-4分)
III级(0-2分)
0.1
完全延续
部分延续
不延续
0.38 市级
2.5 街巷空间节点
对于传统聚落而言,道路通常 表现为共性化的连续性意象。 而节点则提供丰富的个性化意 象,它是街巷中形态发生变化, 具有一定场所感又能实现一定 功能的空间。
在洛场村的街巷系统中,空间 节点有:广场、井台、桥、牌 坊、祠堂、风水塘、学校、街 道膨胀节点、建筑入口后退形 成节点等,最主要的空间节点 为:广场、井台、桥、牌坊。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2建筑入口——方向处理
A
入口方向分析:传统建筑沿 巷道南北两侧各开一扇侧门, 从侧门进入后再进入正门 (东向)。从现状来看,新 建建筑(A地块新建建筑)也 仍然延续传统的沿巷道两个 侧门进入的形态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2建筑入口 ——高度处理
高于路面
与路面平行
低于路面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1天线——开敞街巷
1、开敞街巷可分为几种类型:主要交通性干道街巷,只有一侧有房屋街 巷,以一层老建筑或多层碉楼为主的街巷。以传统民居构成的街巷一般较 为开敞,保持较好的街巷形态,且空间较为开敞,便于活动。
交通性干道街道
一侧为建筑
一层老建筑为主较 为宽敞的街巷
一侧老房屋,一侧碉楼
办公
仓储
工业
教育科研
闲置空地
其他
历史功能以居住为主,其余如教育、祭祀、 办公、仓储建筑均有3-4栋;功能齐全。
3.11 建筑现在功能 1 功能分布
科研教育
办公
祭祀 娱乐设施
3.11 建筑现在功能
1 功能分布
规划区的建筑主要分布在东 侧,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达 57%,而教育、办公、祭祀等功 能用地虽然不多,但是整体来说 功能齐全。除此之外,规划区的 空置率较高,高达31%。
依次按建造年代、损毁情况、登记 情况、功能延续、周边环境等五个 方面对洛场村建筑群进行了梯度分 析,把这些数值落到空间上,从而 反映出村内空间在某一指标下的 “价值”高低。最后将所有指标进 行叠合分析,得出村内空间综合价 值高低的示意图。
建造年代
我们将建筑年代按 从旧到新分为0-6等 梯度,年代越古 老,梯度分值越 高。通过gis关联落 实到空间上后,可 以得出下图。
小组内通过对建筑 的文物保护登记级 别进行了摸查,等 级级别越高的建 筑,其分值越高。
可以看到,村内有价值的古建集中 分布在村子的中部及南部。
功能延续
我们还对每一栋建 筑的功能延续状况 进行了调查,功能 延续状况越好,该 项得分的分值越 高。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3街巷高宽比
1 2
1.宽敞街巷 街巷高宽比较低,光线视野较好,在 这样的空间尺度感下,给人以舒适的 感觉。空间可以通车,同时又适合公 共活动。
1
2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3街巷高宽比
2
1
2.狭窄街巷街巷高宽比很高,空间尺 度感虽然符合人的日常活动,并具 有一定的私密性。但是过高的高宽 比给人造成一定的压迫感。
街巷与水
街巷与历史建筑
2.2 街巷建筑肌理
1
2
3
4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1天线
现代、传统开 敞天线为主
现代、传统开 敞天线为主
狭窄 11%
封闭 25%
开敞 64%
现代狭窄封 闭天线为主
传统开敞、 封闭天线为 主
现代狭窄天线为主
天线形态
两侧建筑的不同形态形成了开敞、部 分封闭、狭窄(包括一线天)三种类 型的街巷天线。以开敞为主,占 64%,封闭25%,狭窄11%
80 60 40 20
0 人文环境
A人气热闹 12
B环境舒适,正常使用 105
C邻里关系尚可 95
D环境较差,氛围冷清 166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居 民表示环境较差,氛围冷 清,这与目前呈现的空心 村现象是吻合的;也有不 少居民表示环境舒适且邻 里关系尚可;因此综合来 看对居民来说目前较突出 的问题是人气不足,而本 次规划正可通过重新盘活 村里的空间解决人气不足 的问题。
可以看到,古建筑(包括民居与碉 楼)在村内是有一定的集聚分布倾 向的,大多分布在村子的东部、东 南部、中部及北部。
损毁年代
损毁情况也分为0-6 的梯度层次,保存 状况越完好,分值 越高。
可以看到,村内北部、东部及南部 古建集聚区内的部分建筑损毁情况 较严重,其余部分新建的民居保存 较完好。
登记情况
城市设计现状调研——建筑篇
目录
1 项目概况 2 街巷空间分析 3 建筑总体情况分析及评价 4 建筑细部分析
项目概况
1.1 区位概况
洛场村隶属广州市花都区花 山镇,位于镇域东部。东部与天 河村相邻,南部与平东村相接, 西侧与东华村接壤,北部与两龙 村相邻,位于机场高速华山出口, 毗邻广州新国际机场,距离新白 云国际机场仅4公里,距离即将 建设的重要项目——万达文旅 城也仅有几公里的距离。本规划 区位于洛场村北部,毗邻洛场村 开发一期。
居住功能主要集中在东侧, 而闲置空置的建筑穿插在居住建 筑中,主要分布在穿越地块道路 的东侧。
7% 31%
居住
闲置空置
仓储
祭祀
教育科研
57%
办公
其他
商业
商住混合
文娱设施
医疗卫生
3.11 建筑现在功能
2 功能延续
规划区的建筑大部分延续了原有的功能,占 比例60%,且大部分是居住功能的延续;部分延 续原有功能的建筑占比较少,仅有4%;未能延续 原有功能的建筑占比36%,且现状多为闲置空置 的建筑。
建筑总体情况分析 及评价
25
3.1 建筑类别
民居约占八成, 较为特别的建筑 有书院3处,宗祠 和亭台各一处。
民居
配芬家塾
竹溪江公祠 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