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化脓性感染
病例分析——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

第三章病例分析——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软组织常见的化脓性感染主要有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1.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硬结,以后逐渐扩大,呈圆锥形隆起,随后结节中央出现黄白色小脓头;红、肿、痛范围扩大;之后脓栓脱落,脓液排出而愈合。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
2.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
感染从毛囊底部开始,沿深筋膜向外周扩展,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多个脓头的痈,破溃后呈蜂窝状,随后中央部坏死、溶解、塌陷呈“火山口”状。
病人多有明显全身症状。
3.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可有明显的毒血症。
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金黄葡萄球菌,亦可为厌氧性细菌。
4.丹毒:是皮肤和粘膜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特点是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和化脓,全身反应剧烈和易复发。
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好发于下肢与面部。
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界清楚、略隆起。
5.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致病菌常为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管状淋巴管炎分深、浅两种。
浅层淋巴管受累,常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
深层淋巴管受累,不出现红线,但患肢肿胀,有压痛。
诊断1.局部红、肿、热、痛及各种病变的特征性表现;2.全身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表现。
鉴别诊断1.各种软组织感染相互间的鉴别。
2.根据不同病变而与皮脂腺囊肿、气性坏疽、急性静脉炎、淋巴结核等鉴别。
进一步检查1.血、尿常规有无白细胞计数上升、核左移;尿糖是否阳性等。
2.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测定等。
化脓性炎的名词解释

化脓性炎的名词解释化脓性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反应,通常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
该病症的主要特征是局部发红、肿胀和渗出化脓性物质。
化脓性炎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旨在清除感染和修复受损组织。
本文将对化脓性炎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1. 什么是化脓性炎?化脓性炎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典型炎症反应。
当体内的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侵入组织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其进行攻击,并通过局部炎症反应来清除和消灭这些病原体。
然而,有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无法完全清除感染源,导致细菌聚集并繁殖,进而引发化脓性炎。
2. 化脓性炎的症状与表现化脓性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局部肿胀、红斑、疼痛和滚烫感。
受侵犯组织通常会出现渗出物,其特点是黄色或绿色,并带有浓烈的恶臭。
这是由于破裂的细菌和白细胞在感染部位产生的毒素和废物导致的。
在某些情况下,化脓性炎还会导致发热、淋巴结肿大和全身不适等全身性症状。
3. 化脓性炎的发生机制当机体对感染源发起防御时,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将会启动。
在感染部位,血管扩张,血液流入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渗出到周围组织。
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会聚集到感染部位,吞噬并杀灭细菌。
这些中性粒细胞还会释放一些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和酶,进一步破坏细菌和组织。
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启动特定的免疫反应来抑制感染。
4. 化脓性炎的治疗方法化脓性炎的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的使用和手术处理。
抗生素可以帮助杀灭细菌,减轻感染的程度和范围。
然而,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细菌的敏感性进行,以避免产生耐药性细菌株的出现。
手术处理通常用于引流脓液、修复病变组织或移除病灶。
这有助于减轻感染的压力,并促进组织愈合和恢复。
5. 化脓性炎的并发症和预防未经及时和适当治疗的化脓性炎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其中最常见的是发生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和局部组织坏死。
为了预防化脓性炎的发生,日常卫生习惯和保持个人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避免接触感染源和保持免疫系统的健康也是预防化脓性炎的关键。
化脓性感染的病理过程和治疗要点

化脓性感染的病理过程和治疗要点⾮特异性感染:⼜称化脓性感染或⼀般感染,如疖、痈、丹毒、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
化脓性感染的病理过程1. 早期浸润阶段:化脓性细菌侵⼊早期,⾎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组织⽔肿。
2. 化脓坏死阶段:病灶⾎液循环障碍加重,组织营养障碍、变性、液化、坏死。
3. 吸收修复阶段:炎症局限、坏死组织被清除后,病灶边缘⾁芽再⽣,长⼊脓腔填补缺损组织,创缘上⽪⽣长覆盖创⾯⽽愈合。
4. 慢性迁延阶段:急性感染不能彻底消散,持续存在,迁延2个⽉以上成为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可形成溃疡、窦道或瘘管。
1、溃疡:体表软组织感染后坏死脱落,引流不畅,坏死组织不能及时清除,创⾯经久不愈。
2、窦道:脓肿穿破或切⼝引流不畅,脓腔内留有坏死组织,⾁芽和纤维组织增⽣形成细长的弯曲或分⽀状的管状组织缺损,⼀端开⼝于体表,另⼀端为盲端,经久不愈。
3、瘘管:软组织或内脏的脓肿向外穿破后所形成的管状组织缺损,⼀端开⼝于体表,另⼀端通达脏腔者。
影响病程演变的因素1. 致病菌的毒⼒:由致病菌的种类、菌株、数量、繁殖速度和毒素的性质⽽定。
2. 局部抵抗⼒:包括伤⼝的⼤⼩、深浅、有⽆异物、死腔、⾎肿和坏死组织等。
3. 全⾝抵抗⼒4. 及时正确的治疗感染的结局1. 局限化、吸收或形成脓肿:当机体抵抗⼒占优势,感染易局限化,可⾃⾏吸收,或形成脓肿。
2. 转为慢性感染:当机体抵抗⼒与致病菌毒⼒处于相持状态,感染病灶被局限,形成溃疡、瘘或窦、硬结,不易愈合。
病灶内仍有致病菌。
3. 感染扩散:在致病菌的毒⼒超过⼈体抵抗⼒时,感染不能局限,可迅速扩散或进⼊淋巴系统、⾎液循环,引起严重的全⾝性感染。
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化脓性感染的五个典型症状。
2. 全⾝症状:感染轻者可⽆全⾝症状。
感染重者常有发热、头痛、全⾝不适、乏⼒、⾷欲减退等。
治疗要点消除感染病因和毒性物质(脓液、坏死组织等),增强⼈体的抗感染和修复能⼒。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临床表现 甲沟炎常先发生在一侧甲沟皮下,出现红肿、疼痛。若病变发展,则疼痛加剧,红肿区内有波动感,出现白色脓点,但不易破溃出脓。炎症可蔓延至甲根或扩展到另一侧甲沟,因指甲阻碍排脓,感染可向深层蔓延而形成指头炎。感染加重时常有疼痛加剧和发热等全身症状。
甲沟炎加重或是指尖、手指末节皮肤受伤后均可引起末节手指的皮下化脓感染,即指头炎。初起阶段,指头有针刺样痛,轻度肿胀。继而指头肿胀加重、有剧烈的跳痛,并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白细胞计数增高等。感染更加重时,神经末梢因受压和营养障碍而麻痹,指头疼痛反而减轻;皮色由红转白,反映局部组织趋于坏死;因末节指骨常发生骨髓炎,手指皮肤破溃溢脓后,因指骨坏死或骨髓炎致创口愈合迟缓,用一般换药很难使其好转。
治疗 甲沟炎初起未成脓时,局部可选用鱼石脂软膏、金黄散糊等敷贴或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并口服头孢拉定等抗菌药物。已成脓时,除用抗菌药外,应行手术处理,在甲沟旁切开引流。甲根处的脓肿,需要分离拔除一部分指甲甚至全片指甲,手术时需注意避免甲床损伤,以利指甲再生。麻醉应在手指近端以利多卡因阻滞指神经,不可在病变邻近处行浸润麻醉,以免感染扩散。
手部
` 关键词: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甲沟炎(paronychia)、脓性指头炎(felon)、手掌侧化脓性腱鞘炎(suppurative tenosynovitis)、滑囊炎(burSitis)和掌深间隙感染,均为临床上常见的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主要是金黄葡萄球菌。手部感染大多数由外伤引起,即使如针刺、剪指甲过深、逆剥新皮倒刺等轻微外伤后,也可发展为严重感染。因为解剖关系复杂,感染可向深部蔓延,并使引流困难;感染引起的肌腱与腱鞘的缩窄或是瘢痕形成,将严重影响手的功能。
化脓性皮肤感染怎么治疗【医学养生常识】

化脓性皮肤感染怎么治疗
文章导读
皮肤感染出现化脓,说明疾病是比较严重的,引起的原因比较多,最常见的就是毛囊炎,疖肿,急性蜂窝组织炎等等,另外急性淋巴管炎也比较常见,患者出现这样的症状表现,要及时进行治疗,及时进行抗炎,可以采用外敷中药的方法来治疗,采用封闭的方法等等,比较严重的也可以切开引流来进行治疗,清除创面。
化脓性皮肤感染怎么治疗
1、局部一般治疗
①制动及抬高患肢;
②局部热敷或辅以紫外线照射等理疗;
③外敷中药;
④封闭疗法;
⑤放射治疗;
⑥局部已化脓溃烂者,应适当换药。
2、酌情选用有效抗生素并用清热解毒中药
上述药物使用至体温、血象恢复正常3d后停药。
可选用青霉素及氨基糖甙类药物,严重者可给第2、3代头孢菌素,怀疑有厌氧菌混合感染时加用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
必要时,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使用敏感药物。
3、切开引流
脓肿形成时,应及时作切开引流术,切开引流时,须注意以下事项:。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治疗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治疗甲沟炎是指指甲一侧或两侧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称甲沟炎或指甲周围脓肿。
多因微小刺伤、挫伤、倒刺逆剥或剪指甲过短等损伤而引起,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1.临床表现初起时,常先发生在一侧甲沟皮下,表现指甲一侧轻微疼痛,局部红肿,并有触痛。
一般无全身症状。
如能及早治疗,炎症可自行消退。
感染加重可蔓延到甲根和对侧甲沟,形成半环形脓肿。
如不切开引流,可向甲下蔓延,形成指甲下脓肿,在甲下积有黄白色脓液,使指甲与甲床分离,有波动感,并出现白点,常有疼痛加剧和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如不及时处理,感染可向深层蔓延而形成脓性指头炎。
甲沟炎亦可发展成慢性甲沟炎甚至慢性指骨骨髓炎。
2.防治剪指甲不可过短或逆剥倒刺伤及软组织。
如手指有微小伤口,可外涂碘酊后,包扎保护,以防感染。
甲沟炎早期热敷、局部可浸泡在75%酒精或50%硫酸镁溶液中,选用鱼石脂软膏、外用碘酊等敷贴或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重者加用口服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
已有脓液积聚形成指甲周围脓肿时,应行手术处理,可在一侧或两侧甲沟作纵行切口;如已形成甲下脓肿者,单纯掀起皮肤往往难以充分引流甲下脓液,应拔去指甲(注意勿损伤其基底组织),切口或创面置凡士林纱布或乳胶片引流。
(二)脓性指头炎脓性指头炎是指手指末节掌侧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多由指尖或指末节皮肤刺伤或甲沟炎加重所致。
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因手指末节掌面的皮肤与指骨骨膜问为起自指骨、终于皮肤的致密纵行纤维索分隔成许多密闭小腔,腔内充满脂肪组织和丰富的神经末梢,感染的渗出物迅速形成的高压脓腔,引致剧痛,并可压迫末节指骨的滋养血管,引起指骨缺血坏死或炎症直接累及指骨,引起指骨骨髓炎。
1.临床表现初起时,指头为轻度肿胀、发红和针刺样疼痛。
继而指头肿胀加重,疼痛加剧,当指动脉受压时,疼痛转为搏动性跳痛,下垂时加重,此时指头红肿不明显,表皮呈黄白色,多伴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患者的护理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 急性疼痛 与炎症刺激、局部组织肿胀、压迫神经纤 维有关。
2. 潜在并发症:指骨坏死等。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 体位与休息 患指制动并抬高,以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
充血、水肿,缓解疼痛,保证休息和睡眠。 2. 饮食与营养 多饮水,摄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外科护理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患者的护理
目录
一、概述 二、护理评估 三、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四、护理措施
【概述】
甲沟炎和脓性指头炎
1. 甲沟炎是指甲沟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2. 脓性指头炎是指手指末节掌面的皮下化脓性细菌感染。 3. 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 评估病人卫生习惯、生活和工作环境,既往有无感染病史。 2. 了解有无倒刺、剪指甲过深、手指末节皮肤受伤及伤口处 理情况等。
功能锻炼。保持手部清洁,加强劳动保护,预防损伤。 一旦发生感染,及时医治。
急性化脓性腱鞘炎、滑囊炎、手掌深部间隙感染
急性化脓性腱鞘炎:是手指屈肌腱鞘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因直接刺伤所致,腱鞘炎
蔓延至手掌的滑液囊可引起化脓性滑囊炎。
手掌深部间隙感染:掌中间隙与鱼际间隙的感染称为手掌深部间隙感染,掌深间隙感
(二)病情观察 • 若脓性指头炎的创面经久不愈,应作X线摄片检查,警惕骨髓
炎的发生。
【护理措施】
(三)治疗配合 1. 局部给予热敷、理疗,外敷药物,促进炎症消退。 2. 脓肿形成后,应配合医生及时切开引流,保持引流通畅。 3. 遵医嘱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
【护理措施】
(四)健康指导 • 炎症消退或切开引流一周后指导病人按摩、理疗和手部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感染扩散
预防措施
及时诊断和治疗手部急性化脓性 感染,控制感染源,避免感染扩 散。
处理方法
在感染扩散的情况下,需要采取 紧急措施,如切开引流、清创、 使用抗生素等,以控制感染和减 轻症状。
骨髓炎
预防措施
及时诊断和治疗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避免感染向骨髓扩散。
处理方法
骨髓炎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清创、手术等,以控制感染和恢复骨组 织的健康。
注意事项
在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留意病人的反应和症状变化,如出现过敏或不良反应,应及时 停药并就医。同时,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06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护理案 例分享
案例一:手部蜂窝织炎的护理
总结词
及时诊断、抗炎治疗、密切观察
详细描述
手部蜂窝织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和发热。护理时应尽早诊断,遵 医嘱给予抗炎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炎症扩散。
心理护理
心理支持
给予病人心理支持,鼓励他们积 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心理疏导
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 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家属支持
与家属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 和关注点,共同为病人提供支持。
03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预防措 施
保持手部卫生
1 2
勤洗手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 秒。
特点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通常由金黄色葡 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具 有发病急、进展快、易扩散的特点, 需要及时治疗和护理。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常见病因包括皮肤破损、外伤、手术 切口、毛囊炎等皮肤感染,以及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等全身 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化脓性感染主要包括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管炎与急性淋巴结炎与脓肿。
疖就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得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
致病菌大多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
人体皮肤得毛囊与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到磨擦与刺激,都可导致疖得发生。
疖常发生于毛囊与皮脂腺丰富得部位,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及会阴部与小腿。
临床表现为局部出现红、肿、痛得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
痈就是多个相邻得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得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医称为疽。
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
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得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得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得痈。
痈呈一片稍隆起得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得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
痈易向四周与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与疼痛。
急性蜂窝织炎就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得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其特点就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致病菌主要就是溶血性链球菌。
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功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
临床表现常因致病菌得种类、毒性与发病得部位、深浅而不同。
表浅得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并向四周迅速扩大,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
病变中央部位常因缺血发生坏死。
如果病变部位组织松弛,如面部、腹壁等处,则疼痛较轻。
深在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与深部压痛,但病情严重。
丹毒就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得急性炎症,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得细小伤口入侵所致。
丹毒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临床表现丹毒得好发部位为下肢与面部。
起病急,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蹭较淡,边缘清楚,并略隆起。
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在压力除去后,红色即很快恢复。
在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得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
附近淋巴结常肿大、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得反复发作。
致病菌从损伤破裂得皮肤或粘膜侵入,或从其她感染性病灶,发疖、足癣等处侵入,经组织得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得急性炎症,称为急性淋巴管炎。
如急性淋巴管炎继续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到所属区域得淋巴结,就可引起急性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管炎与急性淋巴结炎得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溶血性链球菌。
丹毒即为网状淋巴管炎。
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脓肿常继发于各种化脓性感染,如急性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结炎、疖等;也可发生在局部损伤得血肿或异物存留处。
临床表现为浅表脓肿,局部隆起,有红、肿、痛、热得典型症状,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压之剧痛,有波动感。
深部脓肿,局部红肿多不明显,一般无波动感,但局部有疼痛与压痛,并在疼痛区得某一部位可出现凹陷必不肿。
患处常有运动障碍。
【外治方集成】1、新鲜野菊花30g。
水煎服,并用上药捣烂敷。
2、马齿苋60g,甘草6g。
水煎服,每天2回。
3、绿豆15g,白芷10g,蜈蚣2条。
水煎服,每天2回。
4、蒲公英30g,白菊花叶30g。
水煎服,每天2回。
5、蒲公英60g,白菊花60g,桔梗30g,甘草15g。
水煎服。
用于红丝疗。
6、紫花地丁30g,忍冬藤30g,知母10g,白果10g,桔梗10g,甘草10g。
水煎服。
用于治上部疔疮。
7、菊花、紫花地丁各30g。
水煎服。
8、白菊花30g,牛膝30g,花粉10g,地丁30g,甘草30g。
水煎服。
用于脚趾生疔。
9、蒲公英(鲜),捣烂,敷于患处。
10、新鲜芭蕉根250g,捣烂绞汁,将汁生敷并可捣烂敷患处。
11、瓜蒌1个,蒲黄10g。
共捣烂,涂患处,每天1回。
12、五倍子、蜂蜜、元醋各适量。
将五倍子研末,加入蜂蜜、元醋,调成糊状,敷患处。
于疔疮初期红肿焮痛最为适宜,中期亦制止蔓延。
13、天花粉150g,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75g,天南星、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各30g。
上药共研为末,用蜜或麻油调敷。
本方适用于疔疮肿毒未成脓者。
14、全蝎3g,僵蚕、公丁香、地龙干、白芷、大黄、雄黄、金蝉脚、苏地鳖各6g,五谷虫4、5g。
上药共研为末,与冬蜜调成糊状,敷患处,本方可治一切面疔。
15、生蒲黄6g,黄连3g,冰片3g。
上药共研为末,调麻油敷患处。
本方适用于口唇生疔。
16、雄黄3g,吴茱萸30g。
研末,调香油(熬熟)搽患处。
本方适用于对口疔。
17、猪蹄壳1只,明矾9g。
将明矾研末纳猪蹄壳中,置火上煅枯后,共研为末,调茶油涂之。
本方适用于肩疔。
18、水蜈蚣,鲜全草适量,与蜜捣烂,外敷患处。
本方可治各种疔疮。
19、蜈蚣1条,雄黄6g。
研细末,用时以鸡蛋清调涂患指。
如发烧甚时,可将药粉与鸡蛋清调匀,装入原蛋壳内,然后将患指插入蛋中,待蛋发热时,将指抽出,冷后再插入蛋壳内,如此反复数次,其症必减。
20、芙蓉叶(秋季采)适量。
生研或干研成青褐色细末,装瓶备用。
临用时加蜂蜜调敷患处。
或用凡士林配成20%软膏涂之。
21、大黄150g,黄柏50g,姜黄150g,白芷30g,生南星150g,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30g,花粉、生川草乌、生半夏、生白附子、黄连各150g。
将上药共研成细末,过筛,用凡士林适量调匀成膏,装瓶备用。
根据疔疮范围大小,将膏敷于疔疮之上,外盖纱布,用胶布固定,每天将患处用凉开水洗净,换药1回。
说明:本方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之功。
疔疮未破溃者,能提毒外出、消肿止痛。
已破溃者,能提毒透脓,使伤口早日愈合。
治疗疔毒须注意三点:22、蟾酥1、5g压成细末,以茶油适量,调成稀糊状,备用。
使用时,先将患部用浓冷之茶(苦丁茶汁)洗净,揩于,然后用消毒棉签蘸药抹上,外用消毒药布包好,每天2回。
适用于蛇头疔。
初指端红肿疼痛,继则肿热扩大,疼痛剧烈(搏动性疼痛),穿破溃烂。
敷药后局部有清凉舒适感,疼痛显著减轻,3至4日后溃疡愈合,手指运动自如。
23、苍耳虫、明矾末各150g,朱砂2g,黄升丹15g。
以明矾、朱砂与苍耳虫研匀后阴干。
用时将药末加入黄升丹点敷。
说明:苍耳虫采集期应以立秋后为准。
24、公丁香、肉桂各50g。
研成细末。
撒在膏药上,贴敷患处。
适用于疔毒、痈肿。
25、蓖麻肉、松香各60g,制乳香、制没药各9g,银珠15g,轻粉12g,麝香0、3g。
先将蓖麻肉、松香末人石臼内捣匀,加入后五味药同捣千余下。
或将蓖麻肉改为蓖麻油60毫升,加入松香烊化后,将各药撒入搅匀,浸入冷水中备用。
用时捏成薄片,外盖患处。
适用于疔疮发疽、深部脓肿。
说明:本方原名“千锤膏”。
历代外科方书/记载尤多。
本膏可使脓毒外达,移深居浅;深部脓疡溃后,脓腐不尽,以本膏捏成枣核形,插入溃孔,可以提毒去腐。
本膏制法繁琐,故改用蓖麻油60毫升加入松香烊化搅匀,然后将各药徐徐撒人,边撒边搅,待冷后制成本膏。
26、生乳香、没药、苍术、黄柏、白芷、天花粉各30g,广丹15g,生姜汁、生葱汁各20g,猪胆汁1500g。
将生乳香、没药、苍术、黄柏、白芷、天花粉共研极细末。
再同生姜汁、生葱汁、广丹、猪胆汁一起入砂钵内,用柳枝搅拌均匀,然后把砂钵置于露天处,日晒夜露49天即可(若遇雨天,需把钵端回室内)。
外敷患处。
本方适用于疔肿、乳痈、无名肿毒初期未成脓者。
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
27、大黄100g,冰片20g,芒硝100g,食酷适量。
大黄、冰片、芒硝,3味药各研细末,加入食醋适量搅拌均匀。
外敷患处。
适用于疔疮、痈肿疮毒及跌打损伤引起得瘀血肿胀。
28、川连90g,大黄15g,黄柏、黄芩各30g,田三七150g,制乳香30g,芝麻油500g,广丹45g,黄蜡、白蜡各9g。
先将黄连、大黄、黄柏、黄芩、三七等药放麻油中浸泡(夏季7日,冬季10日),每天用竹棒搅拌1至2回,使药物尽量浸透。
然后再放陶锅中煎熬至药物焦黑时,即进过滤,去药渣,再将药液煮沸,即加入黄、白蜡,乳香,最后加入广丹,并时时用竹棒搅拌,至锅中冒烟,药物成黑色时即离火,待冷后装入瓷罐中备用。
临用时将上药涂纱布上,敷患处,外用胶布固定。
本方对疖、疮、疔毒肿痛等症,有较好得疗效。
29、生大黄、生黄柏、姜黄、白芷各78g,花粉115g,南星、苍术、陈皮各15g,厚朴、生甘草各31g,羌活、牙皂、枯矾、雄黄各18g。
先将上药晒干,研细过筛,用生麦面适量,加水调糊,入上药拌匀,干湿适度,用手搓成条如筷子大,用刀切成3厘米长,放入雄黄末滚动,使雄黄末粘贴在药条上,取出阴干备用。
可根据不同得疾病选用茶油、醋、蜜等调药外敷。
【预防调护】1、疔疮禁忌挤脓;防止跌跤,碰伤患部;忌早期开刀或针挑。
如有全身症状者,宜卧床休息,配服中药。
忌食烟酒、辛辣、鱼肉等。
2、用药宜聚不宜散。
疔为火毒,重用清热解毒,使毒邪收聚一处,尽早透脓,才能免其扩散。
3、小疮不可忽视,古有“治疗如防虎”及“面无善疮”之说。
4、不可挤压挑拨或以艾灸疔头,不可误服辛热之药、酒肉鱼腥等,以免更增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