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种药材栽培品的鉴别与探讨

合集下载

中药材鉴别图谱

中药材鉴别图谱

中药材鉴别图谱
中药材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中药材的入药部分,可以分为12类:根与根茎类、茎木类、皮类、花类、叶类、全草类、果实与种子类、树脂类、菌藻类、动物类、矿物类、其他类。

这种分类法便于掌握药材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同类药物的比较,便于药材经营管理。

根及根茎类中药
1、根与根茎的区别:根无节和节间,无芽和叶。

2、根类中药:包括药用为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的药材。

包含根和块根。

3、根茎类中药:以地下茎或带有少许根部的地下茎入药的药材。

包含根状茎、鳞茎、块茎、球茎。

与地上茎一样有节和节间,节上常有退化的鳞片状或膜质状小叶、叶柄基部残余或有叶痕;有时可见幼芽或芽痕;根茎上面或顶端常残存茎基或茎痕,侧面和下面有细长的不定根或根痕。

常用中药材真伪区别表

常用中药材真伪区别表

常用中药材真伪区别表一、红参与伪品的主要区别红参(05药典品)华山参(伪品)商陆(伪品)朝鲜红参朝鲜红参的仿制品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栽培品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及根茎为茄科植物华山参的干燥根为商陆科植物商陆的干燥根五加科植物人参蒸制后的干燥根国产红参经压制加工的伪充朝鲜红参的干燥品形状主根呈纺锤形、圆柱形或扁方柱形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无支根或间有支根2~3条圆柱形或圆锥形,支根2~4条参体较粗壮,上部压成不规则方柱形,主根长7~16cm,直径1~2cm,主根肩部宽,30支以上者,肩与芦近等宽性状与进口朝鲜红参类似,但根茎(参芦)细长或已切断。

有的无支根(参芦)。

表面暗棕色或黑棕色,不显油润、无光泽芦头根茎(芦头)长1~2cm,上有数个凹窝状茎痕(芦碗),有的带有1~2条完整或折断的不定根(艼)有残留木质茎有残留木质短茎粗短,偶有双芦或单参芦表面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黄褐色斑块,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有时具断续的不明显环纹,下部有2~3条扭曲交叉的支根,并带弯曲的须根或仅具须根残迹黄棕色,半透明,有点状须根痕,或有黄白色斑痕棕褐色或棕红色,半透明,有明显纵皱纹及须根残痕红棕色至深红棕,有的上部显黄色(黄马褂)断面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呈角质状,隐约可见放射状的维管束棕红色角质状,可见点状维管束排列的数层同心环纹,中央有一体实质重,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圆形木质部气味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气微,味微苦,稍麻舌无臭,味淡,久嚼有麻舌感味苦微甘,有清香气二、各种川贝母与伪品的主要区别松贝(05药典品)青贝(05药典品)炉贝(05药典品)伊贝母(05药典品)平贝(05药典品)一轮贝母(伪品)光慈姑(伪品)东贝(伪品)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甘肃贝母的干燥鳞茎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的干燥鳞茎为百合科植物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为百合科植物新疆贝母或伊犁贝母的干燥鳞茎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为百合科植物一轮贝母的干燥鳞茎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的干燥鳞茎为百合科植物东贝的干燥鳞茎形状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9cm。

常用中药材的真伪鉴别ppt课件

常用中药材的真伪鉴别ppt课件

30、牵牛子:正品呈橘瓣状,腹面三棱形,有一点状 微凹种脐。背面弓形隆起,有一条浅纵沟。水浸泡 后种皮龟裂,手捻有明显黏滑感。伪品多刺月光花 子呈卵圆形,略扁,具钝三棱。背面稍弓形隆起, 腹面为一钝棱线,有一圆形凹陷种脐。其主要区别 在于种子腹面的不同。 31、珍珠:真珍珠用火烧之后,呈皮状破裂,晶莹闪 光为真品;若用火烧之后,成为碎粒状或焦糊状, 则为伪品。 32、银耳:将优质银耳用温水泡后,其体积可迅速膨 大5~6倍,达不到这一比例者不是佳品;如发现用 温水泡后有散开现象,则说明是用碎小银耳粘合而 成。
1.闻气味:正品红花微有清香味,无其它特殊怪味。 掺假红花清香气味被掩盖或减弱,伴随有油臭腐败 味。如掺油量大,密封时间长,则腐败味更浓。 2.手摸、镜观:正品红花手感较柔软,手不染色, 不粘附泥沙杂质。掺假红花手握较油润,手染有红 色斑点,并粘有较多的泥沙颗粒(重金属粉)。取 掺假红花少许,用放大镜观察,其间夹附很多灰白 色或黑色颗粒(重金属粉)。 3.水试:取正品红花4g于烧杯中,加60摄氏度热水 150ml,搅拌,水染成金黄色。而掺假红花水染成 橙黄或色加深,搅拌有较多灰白色沉淀入杯底,液 面可见油沫。
中药材的真伪鉴别
伪品的三种来源:
1、常见伪品:中药材的劣品、地方习惯称 呼造成的同名异物及混淆品。
2、掺伪(杂)品:由于价格、重量等造成 的掺伪(杂)品。
3、伪制品:人为非法加工的某种中药材的 仿制品。(地地道道的伪品)
常规鉴别要点
1、看外观,注意观察药材的外表特征,如表皮、 颜色、形状、粗细、断面等。 2、手摸。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轻重,疏松还是 致密,光滑还是粘腻,细致还是粗糙,以此鉴别药 材的好坏。 3、口尝和鼻闻。药材的气味与其所含的成分有关, 鼻闻是比较重要的鉴别方法。 4、特殊鉴别方法:水试和火试。有些药材放在水 中,或用火烧灼一下会产生特殊的现象。 5、特征性理化鉴别、特征性显微鉴别(典型品种 天麻、川乌与草乌)。 6、全草类:主要根据花、果实、种子来鉴别真伪。

中药材的药材对照与辨别技巧

中药材的药材对照与辨别技巧

中药材的药材对照与辨别技巧中药材是传统中医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中药材的种类繁多、形态相似,药材的对照与辨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了解药材的对照与辨别技巧对于保证药物的质量、疗效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材的对照与辨别技巧,帮助读者提高对中药材的辨认能力。

一、观察外观特征观察中药材的外观特征是最常见的辨别方法之一。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药材的形状、颜色和质地。

一些中药材具有独特的形状,如黄芪的根茎形状像人的躯干,当归的根茎形状像女性的身体。

其次,颜色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例如,当归的颜色应为鲜红色,苍术的颜色应为黄褐色。

最后,质地也能提供一些线索。

某些药材应具有坚硬、致密的质地,而其他一些则应具有松软、蓬松的质地。

二、辨别气味气味是中药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通过闻药的气味可以初步判断药材的品质和种类。

例如,人参的气味浓郁而独特,陈皮的气味应该是香酸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适量闻药气味可以判断药材的特点,但过量闻药有可能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三、辨别口感一些中药材可以通过口感来进一步辨别。

吃一些药材,如腊肉、枸杞、茯苓等,可以判断其质地和味道。

质地上软糯的或脆薄的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

同时,中药材的味道也是辨别的依据之一。

药材的味道可以分为五味,如苦、甘、酸、辣、咸等。

每种药材都会有一种或多种味道,可以通过品尝来辨别其特点。

四、借助镜子有时候,一些药材的对照与辨别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

例如,当归和川芎这两种药材在外观上非常相似,但川芎的叶柄上有细纵棱,而当归没有这样的特点。

因此,使用放大镜可以更方便地观察药材的微小特征,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以上的对照与辨别技巧,我们可以对中药材进行初步的辨认。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药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仅靠简单的观察、嗅闻和品尝来辨别可能是不够的。

为了确保对中药材的准确辨别,最好的方式是借助专业的中医药识别师进行检验。

他们使用一系列的现代科学技术,如显微镜、化学分析和质谱仪等,来精确鉴定中药材的品质和成分。

中药材快速鉴别

中药材快速鉴别

用纸+淀粉伪制
西红花—伪品
用纸+淀粉伪制
西红花—纸制伪品
黄柏
来源-黄柏
来源-关黄柏
芸香科植物黄皮树
芸香禾斗植物黄檗
Phellodendron chinense
Phellodendro amurense Rupr.
Schneid.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 的干燥树皮。
柏"。

采收加工:
采收加工:
来源
半夏的原植物为天南星科植物
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
外皮和须根,晒干。
26
半夏
鉴别特征
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
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
根痕
下端钝圆,较光滑

断面洁白、富粉性(硫磺熏蒸结果)
27
半夏
半夏
皂角刺鲜品(着生于幼枝)
不同颜色的皂角刺
皂角刺
皂角刺
伪品 日本皂角刺(豆科植物日本皂荚) • 主刺及分枝刺体较短小而扁平 • 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光泽强 • 有的较粗糙,暗灰色带黑色小斑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皂角刺
伪品 野皂角刺(豆科植物野皂荚) • 带树枝的棘刺 • 分枝刺多为1-3个,常对生,
皂角刺
半夏
基部钝圆而偏斜,边缘薄
种皮有细小颗粒状突起

气微,味微苦
45
人参
人参的原植物为五加科植物人参 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 根和根茎。

46
人参
人参的分类

中药材和饮片易出现质量问题品种分析 -3(败酱草石斛等)

中药材和饮片易出现质量问题品种分析 -3(败酱草石斛等)

三、石斛与浙石斛
3.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还有枫斗类浙石斛,包括紫皮的齿瓣石斛,刚节的 紫苑石斛和杯鞘石斛,特点都是味不苦而有粘性。 4.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新增鲜品铁皮石斛。
球花石斛(炮规)
紫皮(齿瓣石斛)
刚节石斛(杯鞘石斛)
总状花序从落了叶的老 茎上部发出,具1-2朵 花;花白色带淡紫色先 端,有香气,开展,纸 质;花瓣斜卵形,长 2.3-2.5厘米,宽1.3-1.4 厘米,先端钝,基部收 狭为短爪,全缘,具5 条主脉和许多支脉
伪品- 苣荬菜
根茎淡黄棕色,上部有近环状 突起的根生叶痕,顶端有茎或 卷缩的叶,并常破碎。
伪品苣荬菜不仅与正品败酱草 非同科属,同时也无败酱草的 陈酱气,且化学成分、性味功 用等方面与败酱草相距甚远。
三者功效异同
历代本草所指败酱草应用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及其同属植物白花败酱 ,二者性味、作用、成分相同;均具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等作用,均用于 肝炎、阑尾炎等。黄花败酱最佳,白花败酱次之。
混淆品-苏败酱草(菥冥)
【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干 燥地上部分。夏季果实成熟时采 割,除去杂质,干燥。一年生草 本,高9-60厘米,无毛;茎直立 ,不分枝或分枝,具棱。种子每 室2-8个,倒卵形,长约1.5毫米 ,稍扁平,黄褐色,有同心环状 条纹。花期3-4月,果期5-6月。
习称“南败酱”
混淆品-苏败酱草(菥冥) 苏败酱草--湖北地区
伪品- 苣荬菜
【来源】来源于菊科植物苣荬菜Sonchus arv ensis L.的带根全草,习称“北败酱”。
伪品- 苣荬菜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垂直直伸,茎 直立,高可达150厘米,有细条纹 ,基生叶多数,叶片偏斜半椭圆形 、椭圆形、卵形、偏斜卵形、偏斜 三角形、半圆形或耳状,顶裂片稍 大,长卵形、椭圆形或长卵状椭圆 形;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 状花序。总苞钟状,苞片外层披针 形,舌状小花多数,黄色。瘦果稍 压扁,长椭圆形,冠毛白色,1-9 月开花结果。

常见药材的分类与鉴别

常见药材的分类与鉴别

常见药材的分类与鉴别大金湖养生药品推荐丹参的分类与鉴别野生品与栽培品野生品根茎短粗,有分枝,直径0.3—1cm。

顶端有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

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

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

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可见黄白色点状维管束。

气微,味微苦涩。

栽培品粗大肥实,偶有分枝,直径0.5一1.5cm。

表面红棕色,具纵纹,外皮紧贴不易剥落。

质坚实,断面较平整,略呈角质样。

其中以栽培于四川者为佳品,习称“川丹参”。

常见伪品及混乱品种常见伪品及混乱品种:有甘肃丹参、云南小丹参和安徽丹参。

依次为同属植物甘西鼠尾、长冠鼠尾和紫花浙皖丹参的根及根茎。

主要鉴别特征:甘肃丹参根呈圆锥形,长10一20cm。

表面暗棕红色,根头部常由1至数个根茎合着一根部呈辫子状或扭曲状,外皮常有部分脱落而呈红褐色。

质松而脆,易折断。

断面可见浅黄色维管束。

云南小丹参根茎短而近木质。

根小,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6cm。

表面灰红色或褐色。

安徽丹参外形与正品丹参相同,唯外表面呈现灰棕色。

太子参的分类与鉴别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呈纺锤形,稍弯曲,偶有分枝。

表面黄白色,微有纵皱纹及横向凹沟,根上端残留极短的茎基和茎痕。

断面黄白色,角质样。

横切面镜检:形成层不甚明显,导管多数集结于近形成层处.渐向内侧单个或2—3个作半径向排列。

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及少数草酸钙簇晶和方晶。

常见伪品白花紫萼女娄菜为石竹科植物,块根与太子参相似。

主要区别点为:顶端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芽痕。

表面纵皱明显或有抽沟,有棕黑色横向凹陷,其中有突起的细根痕。

横切面镜检:形成层明显,导管多为单个或数个集结呈半径向排列。

薄壁组织中不合淀粉粒及草酸钙结晶。

宝铎草为百合科植物,块很多为数个簇生,单个与太子参相似。

其区别为:顶端有疙瘩状茎基。

表面灰黄色,有细密纵皱纹。

断面有黄白色细木心。

横切面镜检:表皮细胞一列,内皮层明显,维管束辐射型,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及草酸钙针晶。

中药材的质量鉴别方法有哪些

中药材的质量鉴别方法有哪些

中药材的质量鉴别方法有哪些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

然而,市场上中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掌握一定的质量鉴别方法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材质量鉴别方法。

一、眼看1、观察形状不同的中药材往往具有独特的形状特征。

例如,天麻呈长椭圆形,一端有红棕色干枯芽苞,习称“鹦哥嘴”;另一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习称“肚脐眼”。

通过观察形状是否符合标准,可以初步判断中药材的真伪。

2、查看颜色中药材的颜色也是鉴别其质量的重要依据。

正常情况下,优质的中药材颜色自然、均匀。

如枸杞应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光泽;而变质的枸杞颜色可能暗淡无光,甚至发黑。

3、观察表面特征许多中药材的表面具有特殊的纹理、皱纹、皮孔等特征。

如党参表面有纵皱纹及散在的横长皮孔,根头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和芽。

仔细观察这些表面特征,有助于判断中药材的品质。

二、手摸1、感受质地用手触摸中药材,可以感受其质地的软硬、柔韧程度等。

例如,杜仲折断时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而伪品则可能质地较硬,橡胶丝较少或无。

2、检查黏性有些中药材具有一定的黏性,如熟地手感柔软,有黏性;而劣质的熟地可能黏性不足。

三、鼻闻1、闻气味每种中药材都有其独特的气味。

优质的中药材气味纯正、浓郁。

如薄荷具有清凉的香气,麝香有特异的香气。

若闻到刺鼻、异味或香气过于淡薄,可能是质量不佳或已变质。

2、辨别香气的强弱同种中药材,香气的强弱也能反映其质量。

例如,沉香香气浓郁持久者为佳,香气微弱者质量较差。

四、口尝1、尝味道通过品尝中药材的味道,可以辅助鉴别其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中药材有毒,尝味时应谨慎,遵循专业指导。

如黄连味苦,山楂味酸,甘草味甜。

2、感受口感中药材的口感也有所不同,有的药材口感细腻,有的则粗糙。

如山药口感细腻,而伪品可能口感粗糙。

五、水试1、观察沉浮将中药材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如胖大海放入水中能迅速膨胀并浮于水面;而伪劣品可能膨胀缓慢或不膨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种药材栽培品的鉴别与探讨湖南省药品检验所主任药师:方石林近年来,中药的用量增大,野生药材锐减,栽培品猛增,药材的性状、鉴别、含量、成分都有一定的变化,由目前对栽培研究较多而对鉴别、含量成分的研究较少,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是否作为药用有待于研究与探讨。

1、加快中药生产扩大中药品种我国历史悠久,土地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

从北部寒冷的黑龙江,到南部炎热的南海诸岛,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从高山到平原,从陆地到江河湖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中药天然资源,其种类之多,藏量之大,为世界之冠。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达12807种。

其中植物11146种(占87%)。

丰富的天然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之一。

著名的药材,如麝香、甘草、贝母、大黄、麻黄、羌活、冬虫夏草等都是采自野生的药用植物;蟾酥、斑蝥、蜈蚣、蝉蜕等都是来自野生的药用动物;石膏、芒硝、自然铜等都是采白天然矿石。

许多药材由于天时、地利的生长条件和多年来劳动人民精心培植,优质而高产,有道地药材之称,正如古代陶弘景谓:“诸药所生,皆地有境界”。

寇宗爽谓:“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现在,四川产的黄连、附子,云南的三七,甘肃的当归,青海的大黄,宁夏的枸杞子,内蒙古的黄芪,吉林的人参,辽宁的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怀牛膝,山东的北沙参、金银花,江苏的薄荷,安徽的牡丹皮,浙江的玄参、浙贝母,福建的泽泻,广西的蛤蚧,广东新会陈皮,石牌藿香等都是历史悠久,全国著名的常用地道中药,有的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如发现中药柴胡属植物我国有30余种,其根多数(大叶柴胡除外)可以入药。

近又发现云南产多枝柴胡(Bupleurum polyclonum)、韭叶柴胡(B.kunmingense)和泸西柴胡(B.luxiense)的柴胡皂甙含量均比正品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高一倍以上,前两个新种的挥发油组成也与北柴胡十分相似,这为柴胡优质品种的寻找提供了条件。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药材用量成倍增长,国外的需求量也很大,许多品种单靠野生品供应远不能满足医疗的需要,因此逐步地变野生药材为规模化种植和家养,是从根本上解决药材生产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60多周年以来各地扩大和新建了不少地区药材生产基地。

据统计现已有600余个许多著名道地药材的产区,扩大了栽培面积,如甘肃岷县的当归、文县党参、四川江油县的附子、石柱县的黄连、河南沁阳县等地的地黄、吉林抚松县的人参、广东阳春县的砂仁、广西靖西县的八角茴香、江苏太仓县的薄荷等,每年能为国家提供大量商品药材。

当前我国家种药材的播种面积近40万公顷,产量约3.5亿kg,家种家养的大宗中药材有250种,除原来的栽培地外,许多品种发展了新基地,如藿香引种到海南,川芎引种到上海郊县,三七引种到河南,山西党参引种到甘肃,新疆贝母引种到河北、东北关防风引种到四川等。

野生变家种的药材约有200种,如川贝母、龙胆草、柴胡、黄芩、五味子、半夏、栝楼、续断、丹参、太子参、茯苓、石斛、独活、天麻等。

特别是天麻,由人工无性繁殖,产量取得了巨大发展,仅汉中地区年收购栽培的商品天麻达20万kg,占全国产量的1/4。

目前药用的生产规模和种植物水平已得到较大发展,已成为中药材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中药紧缺作出巨大贡献。

过去靠进口的药材,有些已在国内引种成功,如西洋参、马钱子、大风子、檀香、儿茶、西红花、丁香、白蔻、肉豆蔻、胖大海。

西洋参有大量商品投入市场。

2、栽培药材增加,药材变异严重。

近几年来,中药材的用药量逐渐增大,野生资源迅速减少。

为了解决中药材需求的增长,许多地区(尤其是在药市周边地区)大量种植中药材,将野生的变家种,将地道产地的中药材异地栽培,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货源的紧张,解决了用药问题,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连、附子、白术、白芷、砂仁、枸杞、天麻、甘草、黄芩等。

由于经济利益、人文背景因素致使某些地方盲目进行野生变家种或地道药材异地栽培,而且生长环境变化、栽培土质差异、栽培方法的不规范和栽培过程中的农药、化肥使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某些栽培中药材质量严重存在问题。

如:何首乌、半夏、金银花、防风、银柴胡、苦参、柴胡、北沙参、丹参、当归、黄芪、西洋参、茯苓、知母、菊花(亳菊和祁菊,黄山贡菊和淳安贡菊,白杭菊和黄杭菊)、秦艽、猫爪草、麦冬等。

1-1何首乌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干燥的块根,主产河南的嵩县,湖北的建始和恩施、广东的德庆、广西的靖西和南丹、贵州的铜仁、四川的乐山和宜宾、江苏的江宁等地,其药材块大,切面具明显的“云锦花纹”,4-11个复合型维管束,贵州何首乌块稍小,断面红棕色或淡棕色云锦花纹(4-11个异型维管束)则变异明显,气无,味微苦而甘涩。

而近年广东的“栽培品”块小,而云锦花纹也发生变异,呈“柴性,纤维状”。

一般切纵片,也有的药商为了易于出售,多将其加工成呈黑色“制何首乌”。

栽培何首乌,主产于广东德庆、阳山、靖远、顺德、番禺、英德等地,德庆栽培历史悠久,为广东地道药材。

呈不规则的纺锤状或团块状,个子较小,表面较光滑,不起节,切面可见具较大的粉质,横切面黄棕色或淡棕色的“云绵纹(1-2个异形维管束)”不清晰,味甘涩。

其它地产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为野生品,个子较大,表面粗糙,具有横沟纹,成节状,切面纤维性大,粉质少,横切面可见明显的“云绵纹”,味涩。

1-2 半夏半夏为天南星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主产于四川绵阳,达县、遂宁、南充、云南昭通,因质量佳,习称“川半夏”。

贵州、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亦产。

过去多为野生品,其药材呈类球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上端周围有明显根痕,麻点状,习称“麻点”。

但栽培后的半夏块茎变大,麻点状根痕不明显(山西产),有的块茎伴有小块茎,出现了类似天南星科植物虎掌天南星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的性状。

1-3 丹参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

主产河南栾州、卢氏、灵宝,四川中江、平武、金堂、德阳,安徽滁州、凤阳,河北易县、阜平、湖北洪湖、石首野生的丹参其皮部棕红色,断面紫褐色,质松,丹参酮含量高。

而栽培丹参色变浅,断面甚至类白色,质硬,丹参酮含量明显下降,不符合药典“含丹参酮ⅡA(C19H18O3)不得少于0.20%。

”规定,据近几年40批检品最新市场丹参检测结果,约80%不合格,且丹参酮的含量多在0.10%以下,有的低达0.04%。

有的为了达到丹参的红色,用铁红染色以提高丹参的规格等级。

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

是著名的活血化瘀药。

近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丹参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作用十分显著。

丹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北方各省以应用野生品为主。

四川产的川丹参是传统栽培品种,栽培已有百年历史,有传统的栽培方法和和采收加工技术,被认为是丹参的地道药材。

随着多年的采挖和丹参用量加大,丹参野生资源锐减,作者在河北、山东、河南、四川等省调研,发现目前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少有野生丹参收购,与10年前大量野生丹参收购情况完全不同,同时,丹参的栽培在各地兴起,今年来市场上的丹参栽培品逐年增加,栽培较多的地区有:四川中江,山东临沂,河北安国、易县,河南卢氏,安徽亳州,山西也有栽培,丹参的栽培品与野生品质量的差异与鉴别,丹参地道药材的鉴别引起生产,市场流通领域的关注,2005年版《中国药典》增加了栽培丹参药材性状鉴别的内容,以往有关丹参药材的鉴别较注重地方品种,不同物种差异研究,对丹参tiorrhiza同物种的栽培品与野生品,不同产地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差异较少,本文在丹参药材资源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收集大量的样品,对丹参的栽培品和野生品,以及地道药材的药材性状,显微组织进行比较研究。

丹参的道地药材一般认为是川丹参,由于川丹参是传统的栽培品,其在药材外观形态和显微组织上与其他产地的栽培品与野生品有明显不同,表现为根较粗壮肥实,少分枝,质坚实,断面黄褐色,略呈角质样;根横切面可见导管稀疏,径向排列,维管束19~24束。

究其原因,应该与川丹参独特的生产加工技术有关。

在川丹参的产地,四川中江、平武等地栽培丹参已有百余年历史,川丹参一般以根头栽培,采收时要集中堆闷“发汗”,致使其“断面黄褐色,略呈角质样”。

野生丹参不同产地的差异:河南灵宝产丹参皮层有较多的散在石细胞,山东产丹参的石细胞较少,其他产地的未见石细胞。

此现象是否与不同产地的丹参的种质有关,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栽培丹参不同产地的差异:四川的丹参与其他栽培产地的差异,除外观的差异外,根横切面维管束的数目有差异,川丹参维管束19~24束,而其他产地的维管束一般为8~12束。

作者认为这由不同产地丹参的栽培方法不同一起,四川家种丹参是根头繁殖,其他产地多采用种子繁殖。

1-4北沙参北沙参系伞形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 Schmidt ex Miq. 的根,过去主产于山东、江苏、河北沿海地区,以山东莱阳产的质量为好,多栽培2年以上出货,其药材条细,如“竹筷”,长度可达尺长,粗细均匀,色泽呈淡黄白色。

现在安国等地大量栽培,大多为栽培一年,即采收上市。

其根条明显短粗。

1-5 牛膝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怀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ey主产于河南新乡地区的温县、沁阳,为四大怀药之一,呈细长圆柱形,长可达90cm。

而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栽培的牛膝栽培年限则短了许多,质地明显变硬。

根据报道,栽培丹参中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水溶性总酚含量以四川中江、德阳,河南灵宝,山东烟台质量较好;河北、安徽较差。

1-6黄芪黄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 membranaceus Bge. 或蒙古黄芪 A. Membranaceus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的根。

膜荚黄芪主产于东北(如黑龙江的宁安、依兰、齐齐哈尔,吉林的浑江、集安、敦化)及内蒙东部(如海拉尔、扎兰屯),蒙古黄芪主产山西的雁北地区、浑源、应县、忻州地区代县、宁武,内蒙中部(武川、卓资、正红旗、正蓝旗)等地,当地一般需栽培3~4年。

其性状根条粗长,产地加工须去芦、截尾、削去支根,根条笔直似箭杆(俗语“箭黄芪”),长约50~120cm,直径1.5~4cm。

质地绵软(俗称“绵黄芪”),纤维性,富粉质,味甜,豆腥气足。

近些年来,除了农残普遍超标外,陕西栽培黄芪上粗下细,皮纹紧结,皮孔明显,质坚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