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FRM金融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金融法律案例分析(3篇)

金融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甲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由于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甲公司迅速扩大业务规模,但由于资金链紧张,导致公司经营状况不佳。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甲公司于2018年向某银行申请贷款5000万元,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

某银行在审查甲公司贷款申请材料后,认为甲公司具备还款能力,于是同意向其发放贷款。

双方签订了《贷款合同》,约定贷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5%,甲公司应在贷款到期后一次性偿还本金及利息。

二、案件经过1. 贷款发放及使用某银行在2018年6月向甲公司发放了5000万元贷款。

甲公司收到贷款后,按照约定将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

在贷款期间,甲公司按时支付了部分利息,但未能按照约定偿还本金。

2. 纠纷产生由于房地产市场波动,甲公司房地产开发项目未能按期完工,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

2019年,甲公司未能按时偿还某银行贷款本金及利息,某银行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并支付逾期利息及违约金。

3. 法院审理某银行与甲公司贷款纠纷案于2019年12月开庭审理。

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对贷款合同的真实性、贷款用途、还款能力等问题存在争议。

某银行提供了贷款合同、贷款发放凭证、还款记录等证据,证明甲公司未按时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

甲公司则辩称,由于房地产市场波动,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导致无力偿还贷款。

此外,甲公司还提出,某银行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要求法院判决某银行承担部分责任。

三、法院判决1. 审理结果经过审理,法院认为,某银行与甲公司签订的《贷款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均应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

甲公司未能按时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构成违约。

某银行要求甲公司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诉讼请求,法院予以支持。

2. 违约责任法院认为,甲公司未能按时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frm风险案例

frm风险案例

frm风险案例
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是国际上非常重要的金融从业资格之一,其涵盖了各类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案例:
1. 2008年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全球金融系统中一次重要的风险事件。

该危机由次贷市场的风险管理问题引发,导致众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巨大损失甚至破产。

这个案例突出了市场风险的重要性,以及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的漏洞。

2. 2010年“闪崩”交易案例:这个案例涉及到一个由高频交易引起的市场闪崩事件。

通过利用算法交易和高频交易策略,一家机构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了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导致了市场的混乱和投资者的损失。

这个案例强调了操作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对高频交易等新兴金融业务的监管挑战。

3. 2012年“伊朗电厂病毒”事件:这个案例涉及到了一种针对伊朗核电厂的计算机病毒攻击,这个攻击导致了设备损坏和生产中断。

这个案例强调了信息安全风险的重要性,以及金融机构在管理和防范网络攻击风险方面的责任。

4. 2019年Boeing 737 Max事故:这个案例涉及到了波音公司的一款旗舰飞机737 Max的两起致命事故。

这些事故由于设计缺陷和飞行员培训不足引起,并导致了多人死亡和一系列的法律诉讼。

这个案例突出了操作风险和战略风险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责任。

这些案例展示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FRM的角色是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识别、评估和管理这些风险,从而保护他们的利益和遵守相关法规。

金融法律案件分析(3篇)

金融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XX银行与甲公司之间的一起贷款纠纷案。

甲公司因经营需要,向XX银行申请了一笔1000万元的贷款。

在贷款期间,甲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还款,导致XX银行遭受了损失。

XX银行随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二、案件事实1. 贷款合同签订与履行:甲公司与XX银行于2018年3月签订了一份贷款合同,约定甲公司向XX银行借款1000万元,期限为一年,年利率为5%。

甲公司承诺在贷款期限内按月偿还本金及利息。

2. 违约情况:自2018年4月起,甲公司未能按照贷款合同约定按时偿还贷款。

至2019年3月,甲公司累计拖欠贷款本金及利息共计500万元。

3. 诉讼请求:XX银行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甲公司偿还贷款本金1000万元及利息,并承担违约金、诉讼费等费用。

三、法律分析1. 贷款合同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贷款合同是甲公司与XX银行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

本案中,甲公司与XX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合同有效。

2. 贷款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三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支付到期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本案中,甲公司未按期偿还贷款,已构成违约。

3. 违约金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

本案中,甲公司与XX银行在贷款合同中约定了违约金,甲公司应当承担违约金。

4. 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时效法》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本案中,XX银行在2019年3月向法院提起诉讼,符合诉讼时效的规定。

四、判决结果经过审理,法院认为甲公司未能按照贷款合同约定偿还贷款,已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法院判决甲公司偿还贷款本金1000万元及利息,并支付违约金、诉讼费等费用。

(金融保险)金融学案例分析报告

(金融保险)金融学案例分析报告

(金融保险)金融学案例分析报告【目录】:第一章德隆的基本情况 (2)第二章德隆的发展历程—资金链的形成…………………………2-3第三章德隆的运作情况—资金链的运作…………………………4-10第四章德隆的失败状况—资金链的断裂………………………10-13第五章德隆失败教训及启示………………………13-14第六章本文所用到的理论与文献………………………14-20一.德隆的基本情况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催生的无数民营企业,顺利度过了十岁生日,他们正准备进入下一个黄金十年,不过此时的人们可能还没有预想到会在2004年的4月拉下闸门,而当时最大的民营企业“德隆”自然被推倒了风口浪尖。

2003年,对于德隆来说风光无限,它已经被业界公认为中国最大的资本控制着,鼎盛时期的德隆,控制着5家上市公司,流通市值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新疆屯河、合金投和湘火炬三大公司更是成为德隆的3架马车。

当2004年初,德隆召开了有史以来最为沉重的一次会议。

这是德隆遇到的最大一次危机。

生死阴阳一线间如果跨得过去,德隆就还有一个将来,跨不过去就会非常危险。

德隆将麾下上市公司法人股反复质押给银行,同时公司属下的合金投资和湘火炬实际发生担保数额分别占公司净资产135%和203%,远远超过了证监会的规定,其后德隆一直受到调查,其3架马车开始封盘。

4月14日。

德隆系所有股票被死死封在跌停板上,数周之后,德隆系的流通市值蒸发将近160亿元。

这座金融大厦崩塌的序幕缓缓拉开,德隆终遭滑铁卢。

二.德隆的发展历程—资金链的形成1986年,大学肄业的唐万新与另几名大学生在其兄、新疆八一中学化学教师唐万里400元的资助下创办的“朋友”公司,开始创业。

从彩扩做起,经历小发明、专利转让、小型科技项目投资逐渐发展到餐饮、娱乐、房地产和电脑销售,这当中赔赔赚赚,总算在广袤浩瀚的边陲立得一席之地。

1990年后,中国证券市场渐渐兴起,唐氏兄弟抓住这历史难得机遇,率先垂范,在一级和一级半市场翻云弄雨,经手的22支股票最终全部上市,初步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frm 2 case study 汇总

frm 2 case study 汇总

FRM 2案例研究汇总1. 引言案例研究作为金融风险管理(FRM)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关键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案例,考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提升分析和决策能力。

本文将对FRM 2的案例研究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撰写一份有价值的汇总文章。

2. 案例研究内容概述FRM 2的案例研究涵盖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多个方面的实际案例。

其中包括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实践、衍生品交易和市场风险计量、信用风险管理以及操作风险的监测和控制。

这些案例旨在让考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制定策略并做出决策。

3. 案例广度与深度评估在案例研究中,涉及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不同市场环境下的风险管理挑战以及不同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案例,考生可以全面了解不同领域的风险管理实践,并在广度和深度上获得全面提升。

4. 案例主题文字反复出现在案例分析中,重要的主题文字如价值-at-Risk(VaR)、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监测等在文章中得到了多次提及和分析。

这些主题文字贯穿整个案例研究,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也是FRM考试的核心要求之一。

5.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FRM 2的案例研究进行全面评估,可以得出结论:案例研究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兼具,并且贴近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和应用资源。

在回顾整个案例研究过程中,考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撰写过程中,我对FRM 2的案例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为,通过不断重复阅读和分析案例,能够帮助考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熟练运用相关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案例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FRM 2的案例研究汇总所展现的内容丰富、深度与广度兼具,能够帮助考生全面、深刻且灵活地理解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实际应用。

frm一级风险管理基础案例总结

frm一级风险管理基础案例总结

frm一级风险管理基础案例总结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

FRM (金融风险管理师)一级考试对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评估。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众多的风险管理案例,这些案例为我们理解风险管理的核心原则和关键步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初步学习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后,我阅读了一系列的案例,以深入了解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和挑战。

其中一些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遇到了一个关于市场风险管理的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一家投资机构面临着市场波动性的挑战。

他们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设定风险限额、制定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等措施,成功地降低了市场风险的影响。

这个案例向我展示了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合适的工具和策略来管理市场风险。

我也研究了一个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一家银行在向客户提供贷款时,面临着潜在的违约风险。

通过建立严格的信用评估体系、制定贷款限额和提高违约准备金等措施,该银行成功地控制了信用风险,确保了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

这个案例向我展示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评估和监测客户信用状况来减少违约风险。

我还遇到了一个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一家交易所面临着操作失误和技术故障的风险。

通过实施严格的操作流程、建立灾备系统和完善的监控机制,该交易所成功地减少了操作风险的发生概率,并保证了交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这个案例向我展示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和建立相应的机制来降低操作风险。

总结而言,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风险管理案例,我对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实践经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案例不仅提醒我们要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还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制定合适的策略和措施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在未来的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这些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在风险管理领域的能力和素养。

法律小讲堂金融案例分析(3篇)

法律小讲堂金融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理财产品日益丰富,投资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意识不足等原因,金融理财产品纠纷案件也日益增多。

本文将以某银行理财产品纠纷案为例,分析案件中的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案件背景2018年,某银行推出了一款名为“XX稳盈”的理财产品,该产品承诺年化收益率在4%-6%之间。

李某听信了该银行宣传,购买了该理财产品。

然而,在产品到期后,李某发现实际收益率远低于承诺的年化收益率。

李某遂向某银行提出投诉,要求赔偿损失。

双方协商未果,李某将某银行诉至法院。

三、案件争议焦点1. 某银行是否构成欺诈?2. 某银行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四、案件分析1. 某银行是否构成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

在本案中,某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未如实告知投资者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也未明确告知投资者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可能存在差异。

这种行为构成欺诈。

2. 某银行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3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某银行因欺诈行为导致李某遭受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五、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某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构成合同违约,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据此,法院判决某银行向李某支付赔偿金。

六、案例分析总结1. 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如实告知投资者产品相关信息,不得隐瞒或者虚构事实。

2. 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充分了解产品风险,理性投资。

3. 当投资者遭受金融理财产品纠纷时,应及时收集证据,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七、建议1. 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

2.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3. 建立健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高金融纠纷解决效率。

金融案例分析范文

金融案例分析范文

金融案例分析范文近年来,金融行业一直备受瞩目,金融案例分析也成为了许多学者和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一个真实的金融案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原理,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案例背景某公司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面临着资金链紧张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决定寻求银行贷款来缓解资金压力,并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进行业务扩张和转型升级。

然而,由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多家银行都对其提出了较高的贷款利率和严格的还款条件。

分析过程首先,我们需要从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出发,分析其为何会陷入亏损的境地。

通过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主要问题在于成本控制不力和盈利能力不足。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情况,了解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地位。

最后,我们还需要对公司的管理团队和经营策略进行分析,看看是否存在管理不善或者战略错误的情况。

在分析了以上几个方面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

首先,公司需要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盈利能力,以改善经营状况。

其次,公司需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找准自身定位,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最后,公司需要优化管理团队,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决策效率,确保公司能够健康发展。

案例启示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企业在面临资金困难时,不能一味依赖银行贷款,而应该从自身出发,找出问题所在,寻求根本解决之道。

其次,企业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自身竞争力。

最后,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风险控制,确保经营稳健。

结语通过对这个金融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企业在面临资金困难时应该如何应对,还可以了解到金融学和经济学原理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金融行业和经济学原理。

同时,也希望企业能够从这个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北岩银行挤兑事件每一次经济恐慌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但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即它们都紧接着一段表面上的繁荣期之后发生,从而暴露出这种繁荣的空洞。

这种顺序屡试不爽,每当我们发现可以不必通过艰苦缓慢的实干,就能轻松大发其财之时,就可以十拿九稳地断言,恐慌时期即将来临。

可能过去就有人讲过这样的话。

事实上,在1859年,它已被写进1857-58年商业危机的历史。

金融动荡感觉上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几乎如出一辙。

让我们从一个显然极为相似的案例开始。

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是英国自1866年欧沃伦格尼银行(Overend Gurney)关门以来第一家倒闭的大型银行。

两家都是久负盛名的机构,有着审慎且令人敬佩的财务历史:北岩银行的前身是东北部一家共同所有的建房互助会,欧沃伦格尼银行则在东安格利亚贵格会拥有深厚根基。

渴望增长的新一代高管接掌了两家银行的领导权,他们急切想要迅速扩大他们的贷款规模:北岩在房价泡沫的顶峰陷在房屋抵押贷款里,而欧沃尼栽在一些显然有问题的企业上,包括造船、谷物贸易、铁路融资行业及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

这些企业都犯了致命错误,即依赖短期借款为他们快速扩张和风险越来越大的贷款账目提供资金。

与北岩一样,欧沃尼为其有缺陷的业务模式付出了代价。

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央行让欧沃尼倒闭了,导致其他一些企业在接着引发的恐慌中倒闭。

最近,两位美国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的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哈佛大学的肯•罗格夫(Ken Rogoff)发表了一份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分析报告,在文中他们找出了二战以来发生在工业国家的前18次银行业危机,把当前的金融危机放到了这一背景下加以研究。

他们发现了把单个事件转化成金融繁荣和萧条的整体图景的共同主题,他们称之为“诸多标准金融危机指标上惊人的定性和定量相似点”。

他们重点对美国进行了研究,但如果你观察相关数字,他们分析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英国。

在每次重大金融动荡之前,住房价格都会快速上涨,股票价格也是如此。

由于直到危机发生的前夜,资本流入加速,经常账盈余迅速扩大。

公共债务上升是战后危机中一个几乎普遍的前兆。

当问题隐约浮现时,总体经济增长开始逐渐放缓。

此外,以往的金融冲击发生前,通常有一段放松金融管制的时期。

作为一位见识颇多的记者,我见证了1973年至1974年的次级银行危机,我们最强大的金融机构险些被拖垮。

现在,我还仍然保留着由四大清算银行之一发布的否认它们身处困境的新闻稿。

那次事件有几个不同的触发因素:其中之一是1971年底开始实施的《竞争与信贷管理条例》(Competition and Credit Control),它放开了贷款的上限,降低了对银行的流动性要求,并终结了利率同盟。

之后的两年里,对英国居民的信用垫款总额增加了2.5倍。

放松管制也在今天的事件中扮演着角色。

引用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Paul Volcker)的话,过去25年间“我们从一个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高度监管的金融体系,转变为一个经过了高度设计、复杂得多的体系。

今天,众多金融中介发生在有效的官方监管和监督之外的市场,全都装在不知有多少万亿规模的衍生品工具里。

”另一个共同特征是,资产价格泡沫通常接在一段时期的价格稳定后发生,最近英国《金融时报》一篇由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和阿维纳什•佩尔绍德(Avinash Persaud)撰写的文章指出了这一点。

他们引用了1929年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1997-98年的亚洲,以及2007-08年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作为案例。

低通胀导致低利率和真实资产的积累,继而导致投资者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而去冒更大风险。

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个经典案例,当时石油美元涌入国际资本市场并推动利率走低。

银行流动性充足,正四处寻找新的出口。

他们在中欧和拉美的发展中经济体找到了正在找寻的东西。

但当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暂停偿还外债时,这种情形便戛然而止。

过去数年中发生了很多同样的事件。

甚至罗格夫和莱因哈特大胆地暗示,这一次大量资金事实上已被再循环至一个发展中经济体,但这回这个经济体存在于美国境内。

逾一万亿美元被导入由最穷、信用最低的借款人构成的美国次级房贷市场。

此处的共同特征就是对风险的误判,对风险的定价错得离谱。

1929年,问题出在投资资金被过度利用;19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则是与错配的货币敞口有关;互联网热潮时期,当时的想法就是互联网将导致永不休止的经济增长。

在最近这次信贷泡沫中,想法就是把债务分开拆碎,然后分发到世界各地,垃圾债券能就这样奇迹般地转变为3A级投资对象。

这一次确实有什么不同之处吗?然而,最近的这次事件与历史上其他相似片段共同的另一个特征是,其性质是真正的国际性的。

几个世纪来一次又一次地的金融危机让世人明白一个道理,即乐观、贪婪、狂热和绝望是不分国界的。

早在互联网之前,不断变化的市场情绪就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席卷全世界。

1929年10月24日和29日的股价下跌,以及1987年10月19日再度上演的这一幕,简直是在除日本外的所有金融市场里同步发生的。

用套利、资本流动或资金转移远不能解释这一现象。

1720年的南海和密西西比泡沫是相关的,放松管制和在英格兰及法国的强力货币扩张助长了泡沫。

紧跟泡沫发生的危机波及到了荷兰、意大利北部以及德国北部。

此类国际性震荡的名单一眼看不到头。

当然,世界各地国家经济体之间总有着实体的联系,如国际贸易商品和金条、出口和进口、资本和资金流动,等等。

但我发现,让我着迷的却是纯心理方面的联系,像是某国投资人的情绪在什么时候影响另一国投资人的情绪,有时候是距离非常远的两个国家。

我们在考虑金融快感和恐惧时始终要牢记的是,理性行为总是不在考虑之列。

历史上最伟大思想家之一的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在南海股票上大肆投机,结果输惨了。

正如他沮丧地感言:“我能计算天体的运动,却不能计算人类的疯狂。

”重大金融震荡的结果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大量知识来自于经济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他1978年发表了经典著作《癫狂、恐慌与崩溃》(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金德尔伯格用相当没有把握的方式所表达观点是,得到正确运用的最后贷款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令通常紧接着金融危机之后发生的商业滑坡缩短的关键。

他引用1720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21年和1929年的危机作为证据。

这几次危机中,没有一次最后贷款人能真正出现。

之后发生的萧条比之其他几次时间更长、程度更深。

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两次危机,均被称为“大萧条”。

最后贷款人角色的经典定义是由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所下的。

他的伟大著作《伦巴第街》(Lombard Street)发表于1873年,书中阐述的一个理念此后就一直是央行在危机时刻的指导格言:凭良好抵押品以高利率自由放贷,也是从那本书开始的。

自由放贷,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止住恐慌”。

用高利率,目的是“没人可以不经过慎重考虑、用很低的代价就借到钱”。

无限度地凭所有良好的银行业证券放贷——因为“造成惊恐的方式,就是拒绝持有优质抵押品的人”。

但是,不幸的是,生活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央行官员们并不总是把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好。

人们普遍认为,英国央行在干预1825年恐慌时没起什么作用。

城市历史学家戴维•基纳斯顿(David Kynaston)说明了英国央行的政策是如何在自满和过于剧烈的信贷紧缩之间急剧转向的。

70多家银行倒闭了,据传,英国央行自己也是侥幸逃过一劫。

正当5英镑和10英镑的纸币全部用光之际,有人发现了大量1797年后就一直留在金库里的1英镑的票子。

这些纸币是得到政府许可发行的,并“创造了奇迹”。

接着发生的萧条持续了几年时间:根据一份报告,直到1827年年底,“在商界,几乎人人都仍旧感觉得到1825年的高潮留给他们的损失所造成的伤痛——并且直到现在,由于害怕风暴后持续很长时间的汹涌波涛,甚至现在都远离海边”。

另一个问题是,过度热情的央行干预可能给未来造成实际麻烦。

关于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留下来的经济摊子的热议,背后体现的就是这个问题。

2006年1月,艾伦•格林斯潘卸任美联储主席。

美联储的经典角色一直是逆风而行,在艰难时期放松信贷,在局面失控之前紧缩信贷。

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曾担任过18年的美联储主席,直到尼克松总统时代,用他的话说:“美联储的功能,就是在聚会渐入佳境的时候,端走宾治盆。

”格林斯潘的批评者声称,他非但没有端走宾治盆,而且在聚会快结束的苗头初步显露时,他又喝了一瓶白兰地,高兴得不想离场。

他们还说,不论出了什么问题,格林斯潘执掌的美储储总会通过创造足够多廉价货币收买的方法来化解困境。

1987年10月市场崩盘后,美联储在六周内三次降息,股市迅速恢复。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以及911事件之后。

但央行能走多远还是有限制的。

随着时间推移,廉价货币和负的实际利率导致带来泡沫的投机和通货膨胀。

这是央行行长们警告道德风险的危险时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道德风险指的是,把银行家们从困境中拯救出来只会鼓励他们将来更加不负责任。

当应该让一家机构倒闭时,试图把个人过失和可能导致极严重后果的系统性失效清楚地区分开来是十分困难的。

出于这个原因,多年来,常常是这样一个情况,银行当局下决心不干预,最终却发现自己被迫屈服于压力。

利物浦勋爵(Lord Liverpool)1825年威胁说,如果投机者得到拯救,他将辞去财政大臣的职务,但最后投机者还是得救了。

金德尔伯格发现类似的例子发生在1763年、1869年、1897年和1975年拯救纽约时。

现任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也对道德风险多次发出强有力的警告,直到几个月前英国央行准备进行一次看上去象经典白芝浩式的干预为止。

在给投机者一个教训和系统性失效之间取得平衡相当困难。

只有历史才能够对格林斯潘和金的不同做法作出评判。

在对最近这场危机的反应中,美联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比他们的前辈们走得更远。

华尔街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因在衍生品和证券化贷款市场上的巨大敞口而面临倒闭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再次引用保罗•沃克尔的话,美联储判断有必要采取“把合法和默示的权利用到极致,跨越某些根深蒂固的央行准则和惯例”的措施。

同样,这种救援肯定必定导致美国证券监管的彻底重塑。

如果美联储将来站到这些机构背后,那它需要的监督程度要远比当前规则下允许的要直接地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