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与计量装置检测计量数据比对记录表
计量法规知识辅导(1)

由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确定与证实测量器具是否完全 满足要求而做的全部工作。 检定的对象和方法与校准相同。但检定的目的是为 了证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因 此,不仅要用测量标准对被检量进行测量,并要将示 值与标准值之差与规定的要求相比较,如果在规定的 允许误差极限以内,下合格的结论,否则下不合格的 结论。同时检定比校准具有更强的法制性。 二者具体区别见操作程序图
21
军队计量检定人员应当熟悉计量法律、法规、 规章和相关计量技术文件,掌握所从事检定项目的 操作技能和测量标准的使用、维护方法,具备测量 数据的处理能力,能够出具符合要求的计量检定证 书、校准证书和有关测试报告。
22
监督管理
装备和检测设备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计量检定、校准; 对直接影响装备作战效能、人身与设备安全的参数或者 项目,必须按照计量强制检定、校准目录实施计量强制检 定、校准。
24
使用装备和负责装备技术保障的单位,应当按照规 定组织对所属装备和检测设备进行计量检定、校准或 者测试。
修理后的装备和检测设备,应当重新计量检定、校 准或者测试。装备延寿、改装中涉及的测量方法、测 量数据,应当经过计量技术机构确认。
引进装备及其技术时,应当同时引进必要的检测设 备、测量标准及其相关的技术文件;未能同时引进的, 应当及时安排国内采购或者研制。
负责装备采购的部门或者单位在采购装备时,应当 在采购合同的有关条款中对必需的检测设备、测量标 准及其相关的技术文件提出明确要求。对装备承制单 位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计量保障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 确保用于装备验收的所有检测设备经过计量检定、校 准。
负责装备试验的部门或者单位在组织装备试验、鉴 定时,应当保证参试的所有设备经过计量检定、校准 或者测试。
建筑施工颗粒物在线监测技术、数据传输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建筑施工颗粒物在线监测技术要求A.1系统组成A.1.1.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应由颗粒物样品采集、流量控制、监测终端等组成。
A.1.2气象参数传感器应由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传感器组成。
A.1.3视频监控仪应由摄像头和云台或球机组成,用于对建筑施工活动与管理情况进行视频实时监控,并可按设定值采集现场施工作业视频或图片等。
A.1.4数据采集仪应由主控系统、数据采集模块组成,用于采集、传输、存储与处理各种监测数据,并按后台服务器指令或定时向后台服务器传输在线监测数据和设备的状态参数。
A.1.5系统应设置可视化窗口,可观察到仪器的主要组件和型号参数。
A.1.6辅助设施还应包括供电电源和通讯。
A.1.7监测设备的配置可根据管理需求确定。
用于颗粒物污染监控的,应配备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和气象参数传感器,宜配备视频监控仪。
A.2系统技术指标A.2.1颗粒物在线监测应采用基于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的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其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A.1 的要求。
表A.1 颗粒物在线监测仪技术指标A.2.2 气象参数传感器技术指标应符合表A.2的要求。
表A.2气象参数传感器技术指标A.2.3 视频监控仪技术指标应符合表A.3的要求。
表A.3视频监控仪技术指标A.3监测点位与设备安装A.3.1点位位置设置要求a)建筑工地:应设置于建筑工地施工区域围栏安全范围内,且可直接监控工地现场主要施工活动的区域。
设置1个监测点位的,应设置在施工车辆的主出入口;设置2个及以上点位的,宜选择在主要的施工车辆出入口,其中至少一个监测点应设置在施工车辆的主出入口。
当与其他建筑工地相邻时,应避免在相邻边界处设置监测点。
b)干散货码头堆场:宜设置于码头堆场边界范围内,且可直接监控码头堆场主要生产活动的区域。
设置1个监测点位,应设置在码头主要装卸作业点5米处;设置2个及以上点位的,分别在码头主要装卸作业点5米处和主要的车辆出入口各设置一个监测点。
计量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 xx厂计量及计量器具管理,明确各级管理单位的责任,确保计量工作有序进行。
结合公司各类计量器具在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和实际生产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2018 年 10 月 26 日修正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2018 年 3 月 19 日修正版)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发布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的公告》 (2019 年第 48 号 )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技术规范》(JJF1001-2011 )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 17167-2006) 、《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0902-2007) 、《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1369-2008) 进行制定。
第三条:本制度规定了计量器具的分级管理范围办法,对计量器具的分级管理是根据计量器具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国家法规要求、计量器具使用的频繁程度而确定的。
在计量器具统一管理的基础上, 按照实际情况对计量器具分 ABC 三级管理,并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
本制度广泛适用于公司范围内计量管理工作的职责划分以及相关计量器具使用等管理规范。
第四条:计量:为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第五条: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
第六条:未阐明术语可参照《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技术规范》(JJF 1001-2011 )第七条:公司计量主管部门 (安全管理部) 负责制定《计量管理制度》,对分厂计量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第八条:分厂是计量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的计量器具管理、关口维护、计量数据抄录统计及核算工作;根据分厂计量管理要求及现场实际,制定符合本单位的计量管理制度。
第九条:计量器具的等级划分参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国家标准规定,结合公司实际生产用器具配备情况,为方便管理,公司计量器具划分 A、B、C 三个层级。
二级注册计量师考试:2021计量专业实务与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4)

二级注册计量师考试:2021计量专业实务与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4)共107道题1、下列关于计量比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单选题)A. 由比对组织者确定主导实验室B. 由主导实验室确定参比实验室C. 主导实验室负责起草比对方案D. 主导实验室和参比实验室均应遵守有关比对的保密规定试题答案:B2、开展0.02级活塞式压力计标准装置的比对时,传递装置选用0.05级数字压力计。
下列关于在比对过程中出现情况的处置方式中,正确的是()(单选题)A. 甲实验室在进行比对实验时,0.02级活塞式压力计标准装置出现异常,于是采用0.02级数字压力计标准装置完成比对实验B. 乙实验室完成比对实验后,不确定度的评定遇到困难,请求主导实验室帮助其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C. 主导实验室收到丙实验室的比对结果后,发现其提交的不确定度过大,建议其重新评定后再提交D. 丁实验室在与丙实验室传递交接时传递装置状态良好,但在比对过程中发现传递装置无法开机,与主导实验室联系后,暂停比对,等待处理意见试题答案:D3、下列关于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量值溯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多选题)A. 有检定规程的计量标准器必须经法定或者计量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检定合格B. 没有检定规程的计量标准器,可以通过校准、比对等方式进行溯源C. 配套的计量设备,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需要溯源D. 没有检定规程的配套设备无需溯源试题答案:A,B4、下列某计量技术机构对证书的管理要求中,错误的有()(多选题)A. 计量器具经检定合格,出具检定证书B. 当校准证书中有多个被校参数时,应分别给出各个参数的校准值及其测量不确定度C. 检定证书和校准证书均应给出检定(校准)日期和有效期D. 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应出具检定不合格证书试题答案:C,D5、实验员小王用温度计测量某恒温箱中心点的温度,他采取的以下措施中,可以减小随机误差影响的是()。
(单选题)A. 在不同位置选取多点进行测量,用多点测量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测得值B. 根据温度计校准证书对测得值进行修正C. 增加中心点温度测量次数,已多次测得值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最佳估价值D. 控制恒温箱所在实验室的环境温度波动范围试题答案:C6、在出具证书时,下列对扩展不确定度的表示,正确的是()。
电能计量检测中心电能计量装置配备标准

电能计量检测中心电能计量装置配备标准1. 引言电能计量装置是电能计量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规定电能计量检测中心电能计量装置的配备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能计量装置的配备要求,包括检测设备、标准器具和辅助设备等方面。
2. 检测设备电能计量检测中心应配备一系列专业的检测设备,以满足不同类型电能计量装置的检测需求。
具体要求如下:2.1 电能表检定仪电能表检定仪是对电能表进行检验和检定的设备,需要满足以下要求:•能够测量电能表的精密度和额定值。
•具备多功能测量和多种测试模式,以应对不同类型电能表的检测需求。
•精度高,能够保证检定结果的准确性。
2.2 负载箱负载箱是模拟不同负载条件下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测试的设备,需要具备以下特点:•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负载,以模拟实际使用环境。
•具备多种负载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电能计量装置的测试需求。
•精度高,能够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3 仪表校准装置仪表校准装置是校准和标定电能计量装置的设备,需要具备以下要求:•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压、电流和频率信号,以进行校准和标定操作。
•具备高精度的测量能力,以保证校准结果的准确性。
•具备多种校准模式和功能,以适应不同类型电能计量装置的校准需求。
3. 标准器具电能计量检测中心应配备一套标准器具,用于校准和验证电能计量装置。
具体要求如下:3.1 标准电流互感器标准电流互感器用于提供标准电流信号,以进行电能计量装置的校准和验证。
要求如下:•准确度高,能够提供精确的电流信号。
•范围广,能够覆盖不同额定电流的电能计量装置。
•具备稳定可靠的输出特性,以保证校准和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3.2 标准电压源标准电压源用于提供标准电压信号,以进行电能计量装置的校准和验证。
要求如下:•准确度高,能够提供精确的电压信号。
•范围广,能够覆盖不同额定电压的电能计量装置。
•具备稳定可靠的输出特性,以保证校准和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3.3 标准频率源标准频率源用于提供标准频率信号,以进行电能计量装置的校准和验证。
计量与检测作业指导书

计量与检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与检测基础 (4)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 (4)1.1.1 计量的概念 (4)1.1.2 计量的分类 (4)1.2 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1.2.1 检测的基本原理 (4)1.2.2 检测的方法 (4)第2章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 (5)2.1 计量单位制 (5)2.1.1 国际单位制 (5)2.1.2 我国的计量单位制 (5)2.2 量值传递与溯源 (5)2.2.1 量值传递 (5)2.2.2 量值溯源 (5)2.3 计量检定与校准 (5)2.3.1 计量检定 (6)2.3.2 计量校准 (6)2.3.3 计量检定与校准的区别 (6)2.3.4 计量检定与校准的联系 (6)第3章计量器具及其使用 (6)3.1 计量器具的选用与维护 (6)3.1.1 计量器具的选用 (6)3.1.2 计量器具的维护 (6)3.2 常用计量器具的结构与原理 (7)3.2.1 电流表 (7)3.2.2 电压表 (7)3.2.3 万用表 (7)3.2.4 示波器 (7)3.3 计量器具的误差分析 (7)3.3.1 系统误差 (7)3.3.2 随机误差 (8)3.3.3 粗大误差 (8)第4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8)4.1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8)4.1.1 传感器概述 (8)4.1.2 传感器原理 (8)4.1.3 传感器应用 (8)4.2 检测信号的转换与处理 (9)4.2.1 信号转换 (9)4.2.2 信号处理 (9)4.3 检测系统的功能评价 (9)4.3.1 精度 (9)4.3.2 灵敏度 (9)4.3.3 稳定性和可靠性 (9)4.3.4 响应速度和频带宽度 (9)4.3.5 抗干扰能力 (9)4.3.6 量程和分辨率 (9)第5章长度计量与检测 (10)5.1 长度计量基本概念 (10)5.1.1 长度单位 (10)5.1.2 长度计量标准 (10)5.1.3 长度计量方法 (10)5.2 长度测量方法与仪器 (10)5.2.1 直接测量法 (10)5.2.2 间接测量法 (10)5.2.3 长度测量仪器 (10)5.3 长度测量误差分析 (10)5.3.1 系统误差 (10)5.3.2 随机误差 (11)5.3.3 减小误差的方法 (11)第6章力学计量与检测 (11)6.1 力学计量基本概念 (11)6.1.1 力学量 (11)6.1.2 力学计量 (11)6.1.3 力学计量单位 (11)6.2 力学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1)6.2.1 测量方法 (11)6.2.2 测量仪器 (12)6.3 力学测量误差分析 (12)6.3.1 系统误差 (12)6.3.2 随机误差 (12)6.3.3 误差处理方法 (12)6.3.4 误差传递与合成 (12)第7章热工计量与检测 (12)7.1 热工计量基本概念 (12)7.1.1 热量 (12)7.1.2 温度 (13)7.1.3 热流 (13)7.2 热工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3)7.2.1 热量测量 (13)7.2.2 温度测量 (13)7.2.3 热流测量 (13)7.3 热工测量误差分析 (14)第8章电磁计量与检测 (14)8.1 电磁计量基本概念 (14)8.1.1 电磁量定义及单位制 (14)8.1.2 电磁计量的重要性 (14)8.2 电磁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4)8.2.1 电流测量 (15)8.2.2 电压测量 (15)8.2.3 电阻测量 (15)8.2.4 磁场测量 (15)8.3 电磁测量误差分析 (15)8.3.1 系统误差 (15)8.3.2 随机误差 (15)8.3.3 粗大误差 (15)8.3.4 电磁干扰误差 (15)第9章光学计量与检测 (15)9.1 光学计量基本概念 (16)9.1.1 光的传播 (16)9.1.2 反射与折射 (16)9.1.3 衍射与干涉 (16)9.1.4 偏振 (16)9.2 光学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6)9.2.1 几何量测量 (16)9.2.2 光学量测量 (16)9.2.3 光学子系统测量 (16)9.3 光学测量误差分析 (17)9.3.1 光源波动 (17)9.3.2 仪器误差 (17)9.3.3 环境因素 (17)9.3.4 人为因素 (17)9.3.5 光学系统误差 (17)第10章计量与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7)10.1 数据处理基本方法 (17)10.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7)10.1.2 数据表示与记录 (17)10.1.3 数据校验与审核 (18)10.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8)10.2.1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18)10.2.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18)10.2.3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与报告 (18)10.3 计量与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应用 (18)10.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8)10.3.2 假设检验 (18)10.3.3 方差分析 (18)10.3.4 相关性分析 (18)10.3.5 回归分析 (18)10.3.6 数据可视化 (19)第1章计量与检测基础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计量作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主要涉及对物理量的测定和量值传递。
计量检测与仪器操作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仪器操作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 (3)1.1 计量学概述 (3)1.2 计量单位制与量值传递 (3)1.3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4)第2章通用计量检测方法 (4)2.1 长度测量 (4)2.1.1 测量工具 (4)2.1.2 测量方法 (4)2.1.3 测量注意事项 (5)2.2 角度测量 (5)2.2.1 测量工具 (5)2.2.2 测量方法 (5)2.2.3 测量注意事项 (5)2.3 重量测量 (5)2.3.1 测量工具 (5)2.3.2 测量方法 (5)2.3.3 测量注意事项 (5)第3章传感器技术与应用 (6)3.1 传感器概述 (6)3.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6)3.2.1 工作原理 (6)3.2.2 分类 (6)3.3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 (6)3.3.1 力传感器 (6)3.3.2 温度传感器 (6)3.3.3 湿度传感器 (7)3.3.4 光电传感器 (7)3.3.5 气体传感器 (7)3.3.6 磁传感器 (7)3.3.7 声波传感器 (7)3.3.8 生物传感器 (7)第4章检测仪器概述 (7)4.1 检测仪器分类与组成 (7)4.2 检测仪器的功能指标 (8)4.3 检测仪器的选用与维护 (8)第5章电子天平操作 (8)5.1 电子天平的结构与原理 (8)5.1.1 结构描述 (8)5.1.2 工作原理 (9)5.2 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9)5.2.1 开机与预热 (9)5.2.3 清零与去皮 (9)5.2.4 称量结果记录与数据处理 (9)5.3 电子天平的校准与维护 (9)5.3.1 校准方法 (9)5.3.2 维护注意事项 (10)第6章万用表操作 (10)6.1 万用表的结构与功能 (10)6.1.1 结构概述 (10)6.1.2 功能介绍 (10)6.2 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10)6.2.1 测量前的准备 (10)6.2.2 测量操作步骤 (10)6.3 万用表的校准与故障处理 (11)6.3.1 校准 (11)6.3.2 故障处理 (11)第7章示波器操作 (11)7.1 示波器的原理与分类 (11)7.1.1 原理 (11)7.1.2 分类 (11)7.2 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12)7.2.1 开机准备 (12)7.2.2 基本操作 (12)7.2.3 测量操作 (12)7.3 示波器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12)7.3.1 信号观察 (12)7.3.2 故障诊断 (12)7.3.3 谐波分析 (12)7.3.4 信号调制与解调 (12)7.3.5 数字信号分析 (12)7.3.6 其他应用 (13)第8章频谱分析仪操作 (13)8.1 频谱分析仪的原理与结构 (13)8.1.1 原理概述 (13)8.1.2 结构组成 (13)8.2 频谱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13)8.2.1 开机准备 (13)8.2.2 参数设置 (13)8.2.3 信号接入 (13)8.2.4 频谱分析 (13)8.2.5 数据记录与输出 (13)8.3 频谱分析仪在信号测量中的应用 (14)8.3.1 信号识别 (14)8.3.2 信号监测 (14)8.3.4 故障诊断 (14)8.3.5 产品研发与测试 (14)第9章激光测距仪操作 (14)9.1 激光测距仪的原理与分类 (14)9.1.1 原理 (14)9.1.2 分类 (14)9.2 激光测距仪的使用方法 (15)9.2.1 开机与校准 (15)9.2.2 测量操作 (15)9.2.3 关闭与存储 (15)9.3 激光测距仪的维护与故障处理 (15)9.3.1 日常维护 (15)9.3.2 故障处理 (15)第10章计量检测质量控制 (15)10.1 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15)10.1.1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15)10.1.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16)10.2 计量检测质量控制方法 (16)10.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6)10.2.2 质量控制指标 (16)10.3 计量检测质量改进措施与实践 (16)10.3.1 质量改进策略 (16)10.3.2 质量改进实践 (16)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1.1 计量学概述计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的科学。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1 概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组成,一般分析单元能自动监测环境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参数。
其监测仪器一般分为点式监测仪器和开放光程监测臭氧、一氧化碳和PM10仪器。
本作业指导书用于对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参数监测仪器、采样装置等监测子站进行测试。
2 编制依据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 479-2009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483-2009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437-1995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 15438—1995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 9801-88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 6921-86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T 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263—94 环境空气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3 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应满足以下表3—1、表3-2和表3-3中各项技术性能指标的要求。
3。
1 外观要求3。
1。
1 应有制造计量器具CMC标志(进口产品应取得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和产品铭牌,铭牌上应标有仪器名称、型号、生产单位、出厂编号、制造日期等.3.1。
2 仪器表面无明显碰、划伤,外观整齐、清洁,零部件表面不得锈蚀。
3。
1.3 仪器各紧固件应连接牢固、可靠;各调节器件应功能正常,操作灵活方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E-J-7 单位(子单
位) 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
建筑节能
工程1 分项工程
编号:
施工单位
序号
监测与计量 装置名称
监测与计量对象
校对检测时间
年月日
数据控制器中央 工作站显示数据
标准仪器仪表 实测数据
校对结果
1
2பைடு நூலகம்
3
4
5
6
参加 人员 签字
施工单位
监理(建设) 单位
项目技术负责人
质检员
施工员
专业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本表由施工单位填报,经监理单位审批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城建档案馆各保存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