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漏洞学用并举——逻辑推断专项训练教学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语言文字应用:逻辑推断专项训练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
③
。
找出问题
分析问题
说明问题
识真面
犹抱琵琶半遮面 识得庐山真面目
3.3 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并举,促进语文学科建设
2017年高考语文返璞归真,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在 题型设计上,除沿用成语使用、语病判别和语意连贯等题型之外, 又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内容的测试。
……逻辑推断方面,在提供示例与支架的基础上,让考生在完
成语用任务的过程中,实质上接受逻辑思维推断能力的考查。这样 的调整,旨在引导考生养成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习 惯,同时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思维逻辑的严密性结合起来。
——教育部考试中心 《化人以语,育人以文——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 (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就)……”、“若……则……”、“ 只要……就……”等来表示充分条件。)
• (生活中常用“只有……才……”、“不……不……”、“除非…… 否则”等来表示必要条件。)
举例: 1. A=“三角形等边”;B=“三角形等角”。 2. A=“某人触犯了刑律”;B=“应当依照刑法对 他处以刑罚”。 解析:
学习和工作中屡见不鲜,常常被认为是表达的不严谨,或词
语使用的不妥帖,其实背后隐藏的是逻辑漏洞。
• 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考查来说,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新题型 的使用仅是一个开始;而对于思维品质考查来说,对逻辑思 维能力的考查仅是一个开始。
——赵静宇《高考语文新题型的使用与逻辑思维能力
的考查——以2017年高考语文Ⅲ卷为例的探讨》
【考点解析】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本题考 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 后关联词的搭配。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ppt课件39张

规律三:排中律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区别:
排中律:必有一真 (不能同假) 只能用于两个相互是矛盾的判断。
矛盾律:有一假或同假(不能同真) 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
a
b
矛盾关系
任务一:初识逻辑——明确逻辑规律,发现逻辑谬误
任务一:初识逻辑——明确逻辑规律,发现逻辑谬误
排中律使用常见谬误2——假二择一
明明存在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作出自己所希望的选择,这叫“假二择一”“虚假两难”。
例:20世纪越战期间,美国一些人为反对越战的人张贴了标语:美国:热爱它,要么离开它。
①留在美国且支持越战; ②留在美国但不支持越战;③离开美国但支持越战; ④离开美国且不支持越战。
a
b
a
b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任务一:初识逻辑——明确逻辑规律,发现逻辑谬误
不矛盾律(自相矛盾,悖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明知门铃坏—按门铃,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违反“不矛盾律”。
此标语屏蔽了②③,只给出了①④,目的在于①(且为道德绑架)
任务一:初识逻辑——明确逻辑规律,发现逻辑谬误
(1)侧重点不同:矛盾律规定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排中律规定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2)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互相否定(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而不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这是因为,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可以同假,不必非得有一个为真。(3)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时肯定;排中律要求对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得同时否定。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区别:
排中律:必有一真 (不能同假) 只能用于两个相互是矛盾的判断。
矛盾律:有一假或同假(不能同真) 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
a
b
矛盾关系
任务一:初识逻辑——明确逻辑规律,发现逻辑谬误
任务一:初识逻辑——明确逻辑规律,发现逻辑谬误
排中律使用常见谬误2——假二择一
明明存在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作出自己所希望的选择,这叫“假二择一”“虚假两难”。
例:20世纪越战期间,美国一些人为反对越战的人张贴了标语:美国:热爱它,要么离开它。
①留在美国且支持越战; ②留在美国但不支持越战;③离开美国但支持越战; ④离开美国且不支持越战。
a
b
a
b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任务一:初识逻辑——明确逻辑规律,发现逻辑谬误
不矛盾律(自相矛盾,悖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明知门铃坏—按门铃,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违反“不矛盾律”。
此标语屏蔽了②③,只给出了①④,目的在于①(且为道德绑架)
任务一:初识逻辑——明确逻辑规律,发现逻辑谬误
(1)侧重点不同:矛盾律规定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排中律规定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2)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互相否定(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而不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这是因为,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可以同假,不必非得有一个为真。(3)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时肯定;排中律要求对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得同时否定。
《高考新题型逻辑推断》演示ppt推荐

《高考新题型逻辑推断》演示ppt推荐 (精品 系列PP T)
《高考新题型逻辑推断》演示ppt推荐 (精品 系列PP T)
3. 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 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A 就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
• 等边三角形的角相等。 • 俄军逼近格首都称停火唯一条件是格军放弃武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
__。③__
__。
②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毕业后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需要。
材料中出现了假言命题,假言命题也叫条件判断, 是陈述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件事物情况的条件的命 题。例如:
• 只有水分充足,庄稼才能茁壮生长。
• 如果谁骄傲自满,那么他就要落后;小张骄傲自满, 所以,小张必定要落后。
力。 A↔ B
《高考新题型逻辑推断》演示ppt推荐 (精品 系列PP T)
《高考新题型逻辑推断》演示ppt推荐 (精品 系列PP T)
四、判断真假
1. 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小周不到十八岁, 所以,小周没有选举权。
2. 只有选用优良品种,小麦才能丰收;小麦丰收了, 所以,这块麦田选用了优良品种。
• 特称肯定判断 美国国会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 特称否定判断
• 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可以为全真, 也就是两句话都可以是正确的。马克吐温的 道歉不仅不成其为道歉,反而使这两句话更 显意味深长。
2
著名作家刘绍棠到国外访问,一位外国记者 不怀好意地问:“刘先生,听说贵国进行改革开 放,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这样 一来,你们的国家不就变成资本主义了吗?”刘 绍棠反戈一击:“照此说来,你们喝牛奶,就会 变成奶牛了?”
《高考新题型逻辑推断》演示ppt推荐 (精品 系列PP T)
3. 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 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A 就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
• 等边三角形的角相等。 • 俄军逼近格首都称停火唯一条件是格军放弃武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
__。③__
__。
②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毕业后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需要。
材料中出现了假言命题,假言命题也叫条件判断, 是陈述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件事物情况的条件的命 题。例如:
• 只有水分充足,庄稼才能茁壮生长。
• 如果谁骄傲自满,那么他就要落后;小张骄傲自满, 所以,小张必定要落后。
力。 A↔ B
《高考新题型逻辑推断》演示ppt推荐 (精品 系列PP T)
《高考新题型逻辑推断》演示ppt推荐 (精品 系列PP T)
四、判断真假
1. 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小周不到十八岁, 所以,小周没有选举权。
2. 只有选用优良品种,小麦才能丰收;小麦丰收了, 所以,这块麦田选用了优良品种。
• 特称肯定判断 美国国会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 特称否定判断
• 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可以为全真, 也就是两句话都可以是正确的。马克吐温的 道歉不仅不成其为道歉,反而使这两句话更 显意味深长。
2
著名作家刘绍棠到国外访问,一位外国记者 不怀好意地问:“刘先生,听说贵国进行改革开 放,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这样 一来,你们的国家不就变成资本主义了吗?”刘 绍棠反戈一击:“照此说来,你们喝牛奶,就会 变成奶牛了?”
高考复习表达准确之逻辑推断 PPT精品课件

逻辑推断
新泰中学 李健
课前小活动
有三个人,分别姓王、姓刘和姓陈,他们每人身兼 两职,三个人的六种职业是作家、音乐家、美术家、 话剧演员、诗人和工人,同样还知道以下事实: A、音乐家曾经对工人谈起古典音乐的欣赏。 B、音乐家出国访问时,美术家和姓王的曾去送行。 C、工人的爱人是作家的妹妹。 D、作家和诗人曾讨论过“百花齐放”的问题。 E、美术家曾与姓刘的看过电影。 F、姓陈的善下棋,姓刘的和那作家跟他对弈时,屡 战屡败。
表达准确之逻辑推断
一个人思维的逻辑性在很大程度上回影响到一 个人的语言水平。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就会清晰、流 畅;思维混乱,说起话来就会词不达意,写起文章来 就会前言不搭后语。逻辑和语文学习关系确实密切, 人教版必修四就有“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探究专题。 17年之前,逻辑在语文高考题中并没有直接考查。 2017年全国卷首次考查逻辑推断这个新题型。该题 要求考生从表述中找到逻辑漏洞,它契合了全国卷注 重应用、注重思辨的特点。这提醒我们在提升自己的 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逻辑的培养,培 养语文的思维能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学目标:
1、明确逻辑推断概念与高考考查 方向。 2、掌握逻辑推断题的做题思路与 方法。 3、提高个人逻辑推断能力,树立 正确的思维方式。
真题演练:
1、(2017年全国卷一)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 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 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 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 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 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 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 社会需要。
1、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势必”等同于“只要…就…”,所以“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 伤亡”。 2、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 灾。 所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3、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 境优美。 所以“限制燃放不一定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 境优美”。 而高考答案设置“不是限制燃放烟火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 染”。
新泰中学 李健
课前小活动
有三个人,分别姓王、姓刘和姓陈,他们每人身兼 两职,三个人的六种职业是作家、音乐家、美术家、 话剧演员、诗人和工人,同样还知道以下事实: A、音乐家曾经对工人谈起古典音乐的欣赏。 B、音乐家出国访问时,美术家和姓王的曾去送行。 C、工人的爱人是作家的妹妹。 D、作家和诗人曾讨论过“百花齐放”的问题。 E、美术家曾与姓刘的看过电影。 F、姓陈的善下棋,姓刘的和那作家跟他对弈时,屡 战屡败。
表达准确之逻辑推断
一个人思维的逻辑性在很大程度上回影响到一 个人的语言水平。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就会清晰、流 畅;思维混乱,说起话来就会词不达意,写起文章来 就会前言不搭后语。逻辑和语文学习关系确实密切, 人教版必修四就有“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探究专题。 17年之前,逻辑在语文高考题中并没有直接考查。 2017年全国卷首次考查逻辑推断这个新题型。该题 要求考生从表述中找到逻辑漏洞,它契合了全国卷注 重应用、注重思辨的特点。这提醒我们在提升自己的 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逻辑的培养,培 养语文的思维能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学目标:
1、明确逻辑推断概念与高考考查 方向。 2、掌握逻辑推断题的做题思路与 方法。 3、提高个人逻辑推断能力,树立 正确的思维方式。
真题演练:
1、(2017年全国卷一)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 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 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 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 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 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 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 社会需要。
1、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势必”等同于“只要…就…”,所以“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 伤亡”。 2、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 灾。 所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3、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 境优美。 所以“限制燃放不一定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 境优美”。 而高考答案设置“不是限制燃放烟火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 染”。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ppt课件

这是一种以正义作后盾、 机智为手段、谴责为目的的 语言艺术。
学习活动三 发现逻辑谬误
学习任务二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 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鲁迅的作品”是鲁迅的所有作品,《孔乙己》鲁迅的单个作 品,两者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属于偷换概念, 违反了同一律。
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例二:
学习要讲究方法。方 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 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 趣,习题做得多,学习 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 语,我没有兴趣,怕读 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
同一律的“妙用”
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里有这么一 则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 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 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 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 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 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 送之。李感其意,作《赠汪伦》绝 句一首。
鲍西娅的父亲在临终前给女儿提出了选匣 择婿的任务:
鲍西娅家有三只匣子:金匣子、银匣 子、铅匣子。但只有一个匣子里放着鲍西 娅的肖像。匣子上分别写着一句话:
根据排中律先断定这其 中必有一真话。 (2)再根据“这三句话 中只有一句是真话”的 提示,可以推断出铅匣 子的话是假话。
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 (3)既然铅匣子的“肖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
全同关系
教师——作家 交叉关系
真理——谬误 矛盾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反对关系
将下列概念对应连线
番茄和西红柿 怒和情绪
学习活动三 发现逻辑谬误
学习任务二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 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鲁迅的作品”是鲁迅的所有作品,《孔乙己》鲁迅的单个作 品,两者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属于偷换概念, 违反了同一律。
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例二:
学习要讲究方法。方 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 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 趣,习题做得多,学习 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 语,我没有兴趣,怕读 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
同一律的“妙用”
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里有这么一 则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 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 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 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 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 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 送之。李感其意,作《赠汪伦》绝 句一首。
鲍西娅的父亲在临终前给女儿提出了选匣 择婿的任务:
鲍西娅家有三只匣子:金匣子、银匣 子、铅匣子。但只有一个匣子里放着鲍西 娅的肖像。匣子上分别写着一句话:
根据排中律先断定这其 中必有一真话。 (2)再根据“这三句话 中只有一句是真话”的 提示,可以推断出铅匣 子的话是假话。
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 (3)既然铅匣子的“肖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
全同关系
教师——作家 交叉关系
真理——谬误 矛盾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反对关系
将下列概念对应连线
番茄和西红柿 怒和情绪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二语言文字运用12.2.2逻辑推断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第4页
兴趣,而有了浓厚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页
【解题导图】
第6页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第9页
就是“偷换概念”花样。两个“一”概念内涵大不相同,“买一”“一”是你要买 东西,比如一件西服,“赠一”“一”,有可能是一根领带或一个精美袋子而已, 绝不会是一件西服。
第10页
在概念利用方面,有人是不了解某个概念确实切含义,以致在后面利用这一概念 时改变了这一概念含义。这种错误叫作“混同概念”。
第26页
答案:②不是不愿自己创业,找工作时一味求稳定,就势必会严重影响自己未来前 途 ③不是有更多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中国经济就一定会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
第27页
3.(·青岛调研)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家庭出身,会影响一个人人生走向。富裕家庭物质生活优裕,会造成精神生活 远远滞后。这么家庭教育出来孩子,缺乏与人友好相处襟怀。一旦走向社会,会因 为本身家庭条件优越而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一个“拼爹”时代是病态,一个民 众都默许“拼爹”社会是可悲。
从事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由此可见,大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必能取得成功。现 在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自己创业,找
第25页
工作时一味求稳定,这势必会严重影响自己未来前途。假如有更多大学毕业生选择 自主创业,中国经济就一定会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 ①不是大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趣,而有了浓厚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页
【解题导图】
第6页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第9页
就是“偷换概念”花样。两个“一”概念内涵大不相同,“买一”“一”是你要买 东西,比如一件西服,“赠一”“一”,有可能是一根领带或一个精美袋子而已, 绝不会是一件西服。
第10页
在概念利用方面,有人是不了解某个概念确实切含义,以致在后面利用这一概念 时改变了这一概念含义。这种错误叫作“混同概念”。
第26页
答案:②不是不愿自己创业,找工作时一味求稳定,就势必会严重影响自己未来前 途 ③不是有更多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中国经济就一定会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
第27页
3.(·青岛调研)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家庭出身,会影响一个人人生走向。富裕家庭物质生活优裕,会造成精神生活 远远滞后。这么家庭教育出来孩子,缺乏与人友好相处襟怀。一旦走向社会,会因 为本身家庭条件优越而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一个“拼爹”时代是病态,一个民 众都默许“拼爹”社会是可悲。
从事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由此可见,大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必能取得成功。现 在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自己创业,找
第25页
工作时一味求稳定,这势必会严重影响自己未来前途。假如有更多大学毕业生选择 自主创业,中国经济就一定会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 ①不是大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如果p,那么r 如果q,那么r
p或q,总之r
第六种推理:归纳推理
张三同学网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课。 李四同学网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课。 所有学生网课的时候都不好好听课。(错误)
三段论:一般到个别
归纳推理:个别到一般
归纳的结论超过了前提 人类一切新知归根到底来自于归纳
第七种推理:类比推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 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 讽齐王纳谏》)
历”的说法
②如果非p,则q
可是课文头一句就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③非q
所以,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反证法的思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为是,先假设该观点为非,由此推出
错误或矛盾,即推出该观点为非不成立,从而间接地证明了观点为是。
(3)归谬法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它, 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多来
如《拿来主义》使用的排除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 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 如《祝福》
归谬法则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 错误,常用于反驳。
(2)反证法论证《祝福》时代背景
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后
求证:p
如果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就不可能有“旧 ①设:非p
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兼听则明,偏信则 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史为鉴”等也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
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这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能说了,那我们今
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掌握基本的逻辑规律 课件23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所有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
从
A真I必真,A假I不定; 属
I假A必假,I真A不定。
关 系
从 属 E真O必真,E假O不定; 关 O假E必假,O真E不定。 系
有些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SIP
下反对关系
I真O不定,I假O必真; O真I不定,O假I必真。
SOP 有些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
(不可同假,但可同真)
活动过程
排中律
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 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 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 系)同时加以否定。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 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自相矛盾。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实质上 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 矛盾的。
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
活动过程
一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 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 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 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 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活动过程
充足理由律
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 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 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要求: ①理由必须真实; 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 ③理由必须充足。
从
A真I必真,A假I不定; 属
I假A必假,I真A不定。
关 系
从 属 E真O必真,E假O不定; 关 O假E必假,O真E不定。 系
有些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SIP
下反对关系
I真O不定,I假O必真; O真I不定,O假I必真。
SOP 有些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
(不可同假,但可同真)
活动过程
排中律
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 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 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 系)同时加以否定。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 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自相矛盾。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实质上 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 矛盾的。
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
活动过程
一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 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 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 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 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活动过程
充足理由律
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 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 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要求: ①理由必须真实; 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 ③理由必须充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提 小东的爸爸是大学毕业生 小东的妈妈是大学毕业生
结论 所以,小东一定能考上大学。
?
因为小东的爸爸妈妈是大学毕业生, 所以,小东一定能考上大学。
16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 另外两处问题。(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 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 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 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 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A都是B的必要条件:其一、A是B发生必需的; 其二,A不必然导致B。在例子中,认识了26个字 母不一定就能看懂英文;看过京剧未必能体会到京 剧的美,这说明A不必然导致B。 1.只有认识26个字母,才能看懂英文。不认识26 个字母,不能看懂英文。 2.只有看过京剧,才能体会到京剧的美。不看京 剧,不能体会到京剧的美。
思维图式
事实 (前提)
推断 合乎逻辑
事实 (结论)
概念
7
判断 (命题)
推理
诗坛趣事
• 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晚年在孤山隐居二十年,终生不 娶,亦不仕,伴随梅花、白鹤度日,时人称之为“梅妻鹤 子”,卒谥和靖先生。到了明代,有一个姓林的年轻人, 为提高自己身价,竟冒充自己是林逋的十世孙,前去求见 当时名人陈嗣初。陈嗣初细想,当即赋诗一首: 和靖当年不娶妻,如何后代有孙儿? 想君自是闲花草,不是孤山梅树枝。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
③
。
找出问题
分析问题
说明问题
2
识真面
犹抱琵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遮面 识得庐山真面目
3
3.3 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并举,促进语文学科建设
2017年高考语文返璞归真,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在 题型设计上,除沿用成语使用、语病判别和语意连贯等题型之外, 又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内容的测试。
A都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一、A必然导致B; 其二,A是B发生必需的。在例子中,满足A,必 然B;不满足A,必然不B。 1.三角形只要等边,就等角。(强调充分性) 2.只有某人触犯了刑律,才应当依照刑法对他处 以刑罚。(强调必要性)
• (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就)……”、“若……则……”、“只要 ……就……”等来表示充分条件。)
14
古代诗词名言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注:我们以现代的意识来审视古代诗词 名言的逻辑关系,应以其意涵为本加以 判断;当然思维也不能固化或僵化,亦 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15
逻辑漏洞:
这个推理不符合逻 辑,小东能不能考 上大学与他爸爸妈 妈是不是大学毕业 生没有必然关系。 结论不是必然的, 而应是或然的。
4
能力考查:
1 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2 考查逻辑思维推断能力
5
镂金石
工欲善事先利器 锲而不舍镂金石
6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 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概念阐释
推断,即根据事实或前提进行推理判断事实的因果关系, 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 (结论)。简而言之,所谓推断(推理)就是由前提推 出结论的一种思维形式。
• (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就)……”、“若……则……”、“只要 ……就……”等来表示充分条件。)
• (生活中常用“只有……才……”、“不……不……”、“除非……否则 ”等来表示必要条件。)
10
1. A=“认识26个字母”;B=“能看懂英文”。 2. A=“看过京剧”;B=“能体会到京剧的美”。 解析:
• (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就)……”、“若……则……”、“只要 ……就……”等来表示充分条件。)
• (生活中常用“只有……才……”、“不……不……”、“除非……否则
”等来表示必要条件。)
11
举例: 1. A=“三角形等边”;B=“三角形等角”。 2. A=“某人触犯了刑律”;B=“应当依照刑法对 他处以刑罚”。 解析:
•2017.11.28)
辨识漏洞,学用并举
——逻辑推断专项训练
1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 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 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 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 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 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示例: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年轻人听完后,自觉惭愧,狼狈逃跑了。
为什么年轻人听完诗后就逃跑了呢?
8
• 原来诗的一二句隐含着这样的推理: 和靖当年不娶妻,如何后代有孙儿?
前提:如果一个人不娶妻生子,那就不会有后代子孙 和靖没娶妻生子
结论:所以,和靖哪会有后代子孙
(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就)……”、“若……则……”、“只要…… 就……”等来表示充分条件。)
前提:只有一个人娶妻生子,才会有后代子孙 和靖没娶妻生子
结论:所以,和靖不会有后代子孙
(生活中常用“只有……才……”、“不……不……”、“除非……否则”等来 表示必要条件。)
9
1.A=“下雨”;B=“地湿”。 2.A=“烧柴”;B=“会产生二氧化碳”。 解析:
A都是B的充分条件:其一、A必然导致B; 其二,A不是B发生必需的。在例子中,往地上泼 水地就湿了;燃烧石油也会产生二氧化碳。 1.如果下雨,那么地会湿。只要下雨,地就会湿。 2.如果烧柴,那么会产生二氧化碳。只要烧柴, 就会产生二氧化碳。
• (生活中常用“只有……才……”、“不……不……”、“除非……否则
”等来表示必要条件。)
12
古代诗词名言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有志者事竟成。
•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
13
古代诗词名言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逻辑推断方面,在提供示例与支架的基础上,让考生在完成
语用任务的过程中,实质上接受逻辑思维推断能力的考查。这样的 调整,旨在引导考生养成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习惯 ,同时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思维逻辑的严密性结合起来。
——教育部考试中心 《化人以语,育人以文——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