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赏析
《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描写京口镇江的古诗

《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描写京口镇江的古诗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诗人王安石书写的古诗鉴赏吧。
【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注释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泊船瓜洲】创作背景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地名介绍【泊船瓜洲】京口京口就是今日的江苏镇江市,靠长江边,瓜洲是对岸的一个小岛(现在已无),因为这儿也是大运河的长江出口,所以水上交通很繁忙。
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
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
自1985年以来,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987年,镇江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具有比较完整的海关、商检等口岸管理服务机构设施。
从此,“镇江”之名更加声誉大振,蜚声四海、五洲。
【泊船瓜洲】赏析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
泊船瓜洲 古诗,《泊船瓜洲》王安石诗歌全文翻译赏析

泊船瓜洲古诗,《泊船瓜洲》王安石诗歌全文翻译赏析《泊船瓜洲》年代:宋作者: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品赏析【注释】:[1]京口:今江苏镇江。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2]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简析】: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因作此诗。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边。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哟,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赏析】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身体力行致力于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着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据史料记载,王安石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因新旧党争十分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辞官。
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
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
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时,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斗争尖锐,自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暗示了他推行的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用得还不够生动,他想改成“入”和“过”,后来又想到了“满”,又都觉得不满意。
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结果。
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葱绿,于是心中一亮,这个“绿”字就此诞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这首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泊船瓜洲》是一首着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泊船瓜洲原文译文古诗赏析

泊船瓜洲原文|译文|古诗赏析泊船瓜洲,大家可能单听这个名字不知道是谁的作品。
但是如果说起“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大家恐怕就会想起来了。
没错此诗正是王安石的名作,诗句中的“绿”用得尤其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泊船瓜洲详细赏析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泊船瓜洲》原文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及注释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注释1.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古诗赏析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泊船瓜洲》原文注释及简析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词释义】
瓜洲: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南长江岸边。
京口: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与瓜洲隔江相对。
钟山: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名山。
今南京紫金山。
作者长期居住江宁,故以钟山(今称紫金山)代指住处。
绿:吹绿。
还:回家,归来。
【古诗今译】
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
【名句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
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
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
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
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
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
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
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
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
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这也是他着意创造的一种意境。
王安石《泊船瓜洲》古诗原文意思赏析精选

王安石《泊船瓜洲》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泊船瓜洲》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
其全诗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前言】《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
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注释】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àn四声。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吹绿,拂绿。
还:回。
【翻译】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赏析】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
“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泊船瓜洲。
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
思乡诗: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翻译及赏析

思乡诗: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翻译及赏析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不过,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注释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绝大部分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创作背景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赏析“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顾,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如此强化政治色彩来解析《泊船瓜洲》诗的诗意,是很有代表性的。
但这样的解析,却存有着无法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处:诗人既想早日辞官,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于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辞官的想法,这二者犹如水火,是难以相容的。
也有论者断言,诗人此次复出还政,可谓春风得意,大喜过望,那所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恋乡情绪,不过是虚晃一枪的矫情之词而已,是不能够认真对待的。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文学赏析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文学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文学赏析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文学赏析《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泊船瓜洲》全文与赏析

《泊船瓜洲》全文与赏析《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的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距离是如此之近。
“一水间”三字,既写出了江的狭窄,又暗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则进一步点明了诗人与家乡的距离。
钟山就在眼前,只是隔着几重山峦。
这里的“只隔”二字,看似轻松,实则饱含着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归期的急切盼望。
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名句。
这一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风吹拂,江南大地又一次披上了绿装。
一个“绿”字,用得极其巧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江南带来的变化,给人以满眼的春色、无限的生机之感。
同时,这个“绿”字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欣喜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然而,在这美景之中,诗人的思绪却不由自主地转向了对家乡的思念,春天已经到来,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知何时才能归去。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直抒胸臆,发出了深沉的感慨。
明月常常是思乡之情的象征,诗人望着天上的明月,不禁自问: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这句诗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以景抒情,寓情于景。
通过对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绘,以及对距离和归期的描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开阔。
前两句着重写空间距离之近,却又不能即刻归家,形成了一种反差,增强了思乡之情的表达。
而后两句则以生动的景象和深情的发问,将情感推向深入,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
此外,诗中的炼字功夫也值得称道。
尤其是“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有形的视觉形象,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这个字的运用,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也使这句诗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再从诗人的创作背景来看,王安石在推行变法期间,遭遇了重重阻力和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1、泊船:停船。
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2、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 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3、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
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
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
“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
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
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5、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间隔。
7、数重:几层。
读shùchóng 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
译文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赏析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简介:
张籍(767-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
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近。
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有《张司业集》。
注释:
欲: 想要
作: 写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复恐: 又担心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临发:将要捎出(信)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鉴赏: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三、四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
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
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①那畔②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③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①榆关:山海关。
②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③聒:声音嘈杂。
(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分)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
(2)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
(2)“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4分,画线处各1分)
9.词中“一”“身”二字极其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案:“一”字: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使文字呈连续不断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身”字: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之情。
10.纳兰性德的词有一个鲜明的特征——真,请以本词为例简要说明。
答案:这首小令情真景真,意境天成: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用语朴素,自然真切。
(11)上阙“夜深千帐灯”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2分)
(1)夜晚宿营于旷野(1分);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1分)。
(12)下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对比(1分)或者借景抒情;思乡(1分)
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
赏析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
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
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
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
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
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
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
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
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
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七律长征(毛泽东)
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意思:红军不怕远方去打仗的辛苦,
翻越万条湖海千座小山也不过是区区小事。
蜿蜒起伏、绵延曲折的五座大山只如水面荡起小小的波浪,
高峻,挺拔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气逼人。
令人喜欢的岷山千里白雪,
三支军队路过了这里一个个都喜笑颜开,露出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笑容。
红军不怕远途跋涉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是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想在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喘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是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