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的构成部分及其性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原子的发现历程2.原子的基本结构3.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4.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及其构成部分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原子的结构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探究规律3.讨论法:开展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物质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物质会有不同的性质。

2.学习原子的基本结构(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原子的发现历程和基本概念。

(2)组织学生观察原子模型,并讨论不同的原子模型对物质性质的解释。

3.学习原子的构成部分(25分钟)(1)介绍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并分析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2)安排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的构成部分。

4.深入探讨原子的性质(20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

(2)组织讨论,让学生探究原子的性质对物质性质和反应的影响。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延伸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资源准备1.实验器材:原子模型、显微镜等2.PPT课件:包含原子基本结构、构成部分和性质等内容3.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指导书籍七、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问题解答: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了解质子、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3. 让学生理解电子层的概念,掌握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原子核的组成,电子层的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电子层的排布规律,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的相关问题。

2. 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模型、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原子概念,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电子层的排布规律。

3. 课堂讲解:讲解原子核的组成,电子层的排布规律,并通过模型、图示等进行直观演示。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疑问,收集学生反馈。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布置有关原子结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探究:鼓励学生课后查找有关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的资料,开展小组讨论。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本节课所教授的原子结构知识是否全面、准确。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采用的问题驱动法、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3. 反思学生反馈:关注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探究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3. 让学生了解电子在原子内的排布规律,知道能级和轨道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的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能级和轨道的概念、电子的排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原子的结构。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原子结构的模型。

3. 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化学现象背后的原子结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原子结构模型图。

3. 化学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结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2. 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解释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3. 核式结构: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 电子排布:介绍电子的排布规律,讲解能级和轨道的概念,展示电子排布图。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如原子的化学反应、元素的性质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和电子排布的掌握情况。

3. 实验观察:观察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操作和现象分析,评估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核反应: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反应的原理,拓展其对原子结构的应用认识。

2. 探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研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之间的关系,提高其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及反应规律,是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要求为:“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具体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核素、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

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原子结构在义教学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元素周期表学生也是不陌生的。

因此本节应在义教学习的基础上对原子结构进行拓展、深入,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模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多运用模型法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

通过大量事实了解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的归纳和预测的作用。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

3.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概念的引入2. 原子核和电子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4.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5.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式结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分布,原子轨道的能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2. 采用模型演示法,展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原子结构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 原子结构模型教具。

3. 相关案例资料。

4. 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讲解原子核式结构: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解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原理。

3.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讲解电子云的概念,介绍原子轨道的分布和能级。

4.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分析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举例说明。

5. 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画出氢原子的电子分布图。

2. 分析氧原子的化学性质,并与钠原子进行比较。

八、课后作业:1. 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的发现和发展历程。

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通过模型演示和案例分析,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知得到了加深。

但在讲解电子云和原子轨道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困惑。

原子的结构优秀教案

原子的结构优秀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课题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理解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知道原子不显电的原因。

3、能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目标: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鼓励主动与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建立微观认知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核外电子排布方式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间的关系2、微观知识的宏观化、形象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材,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导入新课(原子虽小但可再分)【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和分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请同学来分享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小的?【讲述】刚刚有同学回答了体积小,的确我们都知道我们原子的体积小,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把硅原子放大了三百万倍才看见如图所示。

【讲述】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学计算来具体感受一下原子的小,原子体积与乒乓球体积之比等于乒乓球体积与地球体积之比。

已知乒乓球半径R=0.003m,地球半径为R=6371Km【提问】原子这么小还可以再分吗?【知识抢答】学生应该能回答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回答】质量小、体积小【计算】【回答】可以、不可以活动二:解析科学史上探究原子结构的三个里程碑【讲述】我们原子到底可不可以再分呢?在科学家们对原子的构成探究的历程中,有三位科学家做出了他们伟大的贡献【展示】1、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讲解】1、道尔顿得出结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2、汤姆生得出结论:原子中含有电子3、卢瑟福得出结论:原子中有原子核【梳理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名称:探索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的基本组成以及原子中的粒子。

2.掌握和理解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

3.能够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特征。

教学重点:1.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的结构。

2.电子的轨道和能级。

3.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特征。

教学难点:1.电子的定位和轨道理解。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征解释。

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模型球、棍等实物示例。

3.实验材料:电子轨道和能级的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老师以一个问题开始导入: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最终得出物质由原子组成的结论。

二、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的结构(20分钟)1.老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核和电子云。

2.老师使用模型球和棍等实物示例,展示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以及电子云中的电子。

3.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有什么作用?电子云中的电子有什么特点?三、电子的轨道和能级(3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电子在原子中的定位问题。

2.老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介绍电子的轨道和能级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老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模型,展示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分布。

4.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电子在原子中是如何定位的?为什么电子在能级上分布不均匀?四、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特征(30分钟)1.老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造方法和特征。

2.老师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3.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上的规律,并解释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的概念。

4.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回答问题: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构造的?周期和族的概念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五、实验探究(20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电子轨道和能级的模型,观察不同元素电子的分布。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老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原子的基本组成、电子轨道和能级的重要性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特征。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了解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掌握原子序数、质量数、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认识到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演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原子序数、质量数、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共同和不同之处。

2.提问:你知道原子是什么吗?有什么组成部分?【探究】1.导入弗莱克斯定律的实验:利用培养皿、水、洗衣粉,从水中吸附颗粒观察其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能够吸引小颗粒。

2.通过实验演示或使用多媒体,展示木薯淀粉粒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淀粉粒为什么能够悬浮在水中。

3.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共同特点?分别是什么组成?是否有不同?【讲解】1.通过多媒体或板书,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2.展示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如质子带正电,中子带中性,电子带负电等。

3.解释原子序数、质量数、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计算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

【巩固】1.分组讨论: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不同元素的例子,并描述其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2.思考问题:为什么在同一周期中,原子序数越来越大,元素的性质越来越活泼?3.集体讨论和展示成果。

【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有哪些影响?(如电子的分布规律、价层填充方式等)2.分组设计小实验,验证电子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3.实验报告汇报与讨论。

四、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1.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2.实物模型:原子、原子核、电子云等;3.实验器材:培养皿、水、洗衣粉、木薯淀粉粒等;4.课件、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化学《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构造原理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导,激发欲望
[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

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第二环节组内合作,自学讨论
[复习]必修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
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
第三环节班内交流,确定难点
2、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K、L、M、N、O、P、Q
能量由低到高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

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KLMNOPQ
最多电子数28183250
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KLMNO
能级1s2s2p3s3p3d4s4p4d4f
最多电子数2262610261014
各能层电子数28183250
(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
(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
(3)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第四环节点拨精讲,解难释疑
3、构造原理
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几乎所有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

即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136号)
氢H1s1
钠Na1s22s22p63s1
钾K1s22s22p63s23p64s1[Ar]4s1
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
铬24Cr[Ar]3d54s1
铜29Cu[Ar]3d104s1
第五环节随堂练习,当堂反馈
1、写出17Cl(氯)、21Sc(钪)、35Br(溴)的电子排布
氯:1s22s22p63s23p5
钪:1s22s22p63s23p63d14s2
溴: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这样的电子排布是基态原子的。

2、写出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3、写出136号元素的简化核外电子排布式。

总结并记住书写方法。

4、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Be、N、Na、Ne、Mg
回答下列问题:
在这些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次外层电子数的有,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有,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的有;
L层电子数达到最多的有,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的有。

5、下列符号代表一些能层或能级的能量,请将它们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1)EKENELEM,
(2)E3SE2SE4SE1S,
(3)E3SE3dE2PE4f。

6、A元素原子的M电子层比次外层少2个电子。

B元素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比最外层多7个电子。

(1)A元素的元素符号是,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
(2)A、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及名称分别是_______。

第六环节归纳总结,科学评价
1.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原子结构中的构造原理以及能层和能级的相关概念,重点掌握构造原理的相关知识。

2.小组评价:根据每个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进行量化打分,评出最佳小组。

五、作业布置:《固学案》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原子结构
一、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二、能层与能级
三、构造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