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一、课题名称: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在微观世界的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生活经验——实验现象分析——建立原子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
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
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的构成部分及其性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原子的发现历程2.原子的基本结构3.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4.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及其构成部分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原子的结构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探究规律3.讨论法:开展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物质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物质会有不同的性质。

2.学习原子的基本结构(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原子的发现历程和基本概念。

(2)组织学生观察原子模型,并讨论不同的原子模型对物质性质的解释。

3.学习原子的构成部分(25分钟)(1)介绍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并分析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2)安排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的构成部分。

4.深入探讨原子的性质(20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

(2)组织讨论,让学生探究原子的性质对物质性质和反应的影响。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延伸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资源准备1.实验器材:原子模型、显微镜等2.PPT课件:包含原子基本结构、构成部分和性质等内容3.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指导书籍七、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问题解答: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理解记忆一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不同原子的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数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想象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结论来源于事实依据,化学来源于科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关系三.教学设计提前把本节课需要交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打印在A4纸上发给每一位学生导入: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知道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的地位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如果我们抛弃化学变化这个限制,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在化学史上无数科学家们经历上百年的探究才凝练出书本中短短的几句话,我们来一起感受原子结构的探究史吧!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原子的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结构是实心的球体(说到道尔顿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他还为化学做过什么贡献吗?)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同学们想一想汤姆孙发现电子意味着什么?有的同学说的很好,原子里有电子意味着道尔顿的实心球说法是错误的,原子还可以再分为电子到了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既然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那我用α粒子去轰击原子请同学们填写任务单的第一个问题,卢瑟福的α粒子会表现出什么现象?教师解答:每个轰击粒子都应该表现出同一种现象。

于是他就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在轰击实验中,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3. 能够画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基本组成?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二、原子结构(15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2. 解释电子的作用和位置: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

3. 展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0分钟)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电子按照能量的高低分布在不同的层上。

2. 解释电子层排布的规律:电子先填满低能层,再填满高能层。

3. 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并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四、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10分钟)1. 解释最外层电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性质。

2. 举例说明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例如,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容易获得电子。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绘制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分析它们的元素性质。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通过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组成和元素性质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子结构,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以及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以及不同模型对理解原子结构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模型、实验器材。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设计课堂互动问题。

3. 安排实验:在课前进行实验,确保实验安全并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4. 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对原子结构有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原子、分子、物质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

2. 讲授新课:(1)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的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等基本粒子。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2)原子核: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作用,强调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可以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元素和相对质量。

(3)电子:介绍电子的发现和分类,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和规律,以及电子云的概念。

可以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电子的运动规律。

(4)能层能级:讲解原子中电子的能层和能级,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在不同能层和能级上的运动状态和能量差异。

可以通过图表和动画来展示能层和能级的分布和关系。

(5)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讲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如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方式。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名称:探索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的基本组成以及原子中的粒子。

2.掌握和理解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

3.能够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特征。

教学重点:1.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的结构。

2.电子的轨道和能级。

3.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特征。

教学难点:1.电子的定位和轨道理解。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征解释。

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模型球、棍等实物示例。

3.实验材料:电子轨道和能级的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老师以一个问题开始导入: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最终得出物质由原子组成的结论。

二、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的结构(20分钟)1.老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核和电子云。

2.老师使用模型球和棍等实物示例,展示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以及电子云中的电子。

3.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有什么作用?电子云中的电子有什么特点?三、电子的轨道和能级(3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电子在原子中的定位问题。

2.老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介绍电子的轨道和能级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老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模型,展示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分布。

4.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电子在原子中是如何定位的?为什么电子在能级上分布不均匀?四、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特征(30分钟)1.老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造方法和特征。

2.老师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3.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上的规律,并解释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的概念。

4.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回答问题: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构造的?周期和族的概念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五、实验探究(20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电子轨道和能级的模型,观察不同元素电子的分布。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老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原子的基本组成、电子轨道和能级的重要性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特征。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了解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掌握原子序数、质量数、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认识到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演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原子序数、质量数、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共同和不同之处。

2.提问:你知道原子是什么吗?有什么组成部分?【探究】1.导入弗莱克斯定律的实验:利用培养皿、水、洗衣粉,从水中吸附颗粒观察其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能够吸引小颗粒。

2.通过实验演示或使用多媒体,展示木薯淀粉粒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淀粉粒为什么能够悬浮在水中。

3.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共同特点?分别是什么组成?是否有不同?【讲解】1.通过多媒体或板书,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2.展示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如质子带正电,中子带中性,电子带负电等。

3.解释原子序数、质量数、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计算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

【巩固】1.分组讨论: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不同元素的例子,并描述其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2.思考问题:为什么在同一周期中,原子序数越来越大,元素的性质越来越活泼?3.集体讨论和展示成果。

【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有哪些影响?(如电子的分布规律、价层填充方式等)2.分组设计小实验,验证电子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3.实验报告汇报与讨论。

四、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1.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2.实物模型:原子、原子核、电子云等;3.实验器材:培养皿、水、洗衣粉、木薯淀粉粒等;4.课件、PPT。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

2.掌握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的性质和特点。

3.理解原子的电荷平衡原则和原子的稳定性。

4.总结和应用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你知道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2.让学生自由思考5分钟,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

3.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世界由各种不可再分的微粒组成,其中最小的微粒是原子。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展示(20分钟):1.使用模型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的位置和数量。

让学生研究并描述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在展示过程中,使用简单的实验或示意图演示原子核、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例如,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质子存在于原子核内。

讲解(30分钟):1.详细解释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轨道运动,带负电。

2.阐明原子的电荷平衡原则:质子和电子数量相同,原子的总电荷是中性的。

3.介绍原子的稳定性:稳定的原子具有平衡的电荷和中子数,不稳定的原子则会发生放射性衰变以追求稳定。

实践(30分钟):1.分发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研究,包括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

2.让学生使用材料和计算器计算出各个元素的电子数,并分析不同元素之间的电子排布规律。

3.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学生作为发言人,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

鼓励学生分享和讨论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总结(10分钟):1.提问学生原子核、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的意义是什么?2.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对于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思考并寻找日常生活中原子结构的应用和价值。

作业(5分钟):1.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份报告,内容包括你们研究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规律。

2.要求学生在报告中附上至少3个与原子结构相关的日常生活应用的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熟知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微视频引入、类比、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练习巩固、归纳总结等方式展开教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阅读《人类认识原子的历程》,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从而树立积极、务实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能层、能级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课)播放宇宙大爆炸的模拟小视频,然后引入:同学们,在大爆炸之后,原子便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原子的奥秘吧!
【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检测】
1.什么是能层?核外电子共有几个能层?
2.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多少?
3.能级间的能量关系如何?(三个问题都通过填空的形式呈现。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示】
学生将自己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合作探究与表达评价】
各小组任意选择之前学生所展示的问题,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给全班同学进行讲解。

【课堂探究】
1.如何比较不同能层中同一能级的能量?
2.同一能层中,各能级之间的能量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3.1s、2s、3d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4.钠原子第三能层只有3s能级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第三能层只有3s能级?钠原子有3个能层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只有3个能层?
5.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N与能层的序数(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6.不同能层相同类型的能级中所容纳的电子数有什么规律?
7.第5能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是多少?写出你推导的两种方法。

8.能级的能量高低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教师点拨和疑难突破】
(播放整张幻灯片:能层和能级)
(设疑)都是核外电子,为什么具有的能量不同,运动的区域也不同?
(讲解)我们每个人就好比不同的电子,有的人体格强壮,有的人瘦弱多病。

有一天,大家聚在一起比赛跳高,那些体格强壮的人,能跳两米多高,而那些体弱多病的人,却只能跳几分米高。

电子也一样,能量低的电子,只能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而那些能量高的电子,却可以跑到离核远的地方去“逍遥”。

【学以致用】完成课堂学案中的“学以致用”题目。

学生归纳总结,并交流学习心得。

四.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3.能量关系
作业布置:课本12页1-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